上山东财经大学历史选什么 政治 历史

政治学与历史学:不安分的依赖关系
&刘岩川/文在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领域,历史学读物是许多定性研究绕不开的&给养&。为了解释革命的起源,斯科切波在《国家与社会革命》一书中大量引用来自法国、俄国和中国的史料。在米尔海斯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中,作者埋头分析了美国崛起的历史以及近一百年来的世界性冲突,试图印证其&国际关系即弱肉强食&的判断。那么,历史学与政治学究竟是什么关系?首先,两个学科的初衷存在质的不同。政治学旨在寻找放之四海皆准的原理,这也是政治学的英文&Political Science&含有&科学&一词的原因。历史学的研究结论则往往更为具体,并不追求亘古不变的定律。何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新开辟的研究角度,时常修正流行的历史结论。在研究素材方面,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差别也很明显。两个学科的研究素材都有&一手&和&二手&之分:一手资料是与历史事件同期产生的,而二手资料是事后产生的。历史学家倾向于使用诞生时间与地点都和历史事件接近的资料,而政治学者除了使用历史界偏爱的一手资料外,也广泛使用历史学者在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就的二手资料。当然,一手与二手的差别也并非泾渭分明。某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事隔多年后的回忆录,究竟算一手还是二手呢?在使用一手历史资料的时候,政治学者面临着如下困难。首先,与研究相关的资料不仅分布广泛,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它们或者是公开发行的报刊和书籍,或是官方的档案,甚至是私人的记录。受制于交通距离、资金不足、语言障碍甚至政治封锁,研究者可能无法任意选择资料,而往往被能接近的资料所选择。因此,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都需要谦虚谨慎,承认研究的素材并不完整。不过,即使做不到应有尽有,能找到的资料也可能卷轶浩繁。其次,资料的真实性值得警惕。职业的史学家常常要进行侦探式的去伪存真工作,但政治学者的眼光则往往没有史学家毒辣。再次,假设资料中的内容是真实的,那么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解读工作:&谁&出于&何种目的&在&哪种情况下&对&谁&说了或做了&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研究者要尽其所能地将思绪置于历史中,而不是以现在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标准去评论过去的人物。不过,一味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还原历史,可能会让研究者感染利益相关方的偏见。因此,谨慎的研究者往往将亲历者的回忆、旁人的观察以及新闻纪录搭配使用。已经有人倡议政治学者在选择史料时征求历史学者的配合,甚至自主寻找尚未被史学界发掘的资料。也有声音认为,由于政治学所需要解答的问题与历史学大相径庭,而且穷尽某话题上的所有资料工程浩大,所以没必要以历史学家的标准要求政治学家。在引用史学家撰写的二手资料时,政治学者也面临诸多风险。他们可能因为没有阅读足够的资料而歪曲了事实,或者将诸如&国家&和&霸权&等现代政治学创造的概念用于古代案例中,或者只在史海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证据。Edward Ingram曾这样评价政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纠葛:政治学者常常修缮既有的理论,提出新的假设,并用少数案例加以证明;面对政治学的成果,历史学者不理解:为何理论言之凿凿,而能用来证明的案例却少之又少?Ingram的答案是:历史不是能反复重复的实验,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案例,以至于政治学家只选择了能证明自己假设的证据。不少历史研究的内在局限也会给政治学者带来困扰。首先是研究中常见的&现代主义&&&从过去走来的我们容易相信:今天的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冷战结束后,西方曾经流行过&历史终结&的观点,认为生活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人都在向民主与自由的方向演变,并终将殊途同归。但是,在《黑暗大陆》中,历史学家Mazower研究了20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发现集权主义与民主自由之间的胜负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毫无悬念。在中国的历史教育中,也常有强调共产主义革命是历史必然的论断,似乎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的本身就是革命必胜的最好验证。可是,就像历史学者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脱颖而出与苏联的支援密不可分,其胜利也远非&天注定&般自然而然。第二,学者的单位、资金、学科内部的风潮甚至个人经历都可能对学术造成影响。有些研究者在大学教授和政府顾问的角色之间徘徊,而政府直接出资支持的研究容易导致学术的倾向性。而且,无论是政治学还是历史学,都会因为研究热点或研究方法的更新出现各自的风潮,所以学者也会受到学科内部主流观点或研究方式的影响。此外,学者的个人经历也是让人难以捉摸的变量。例如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外交官基辛格,其在纳粹德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在美苏对抗时期的外交官生涯,明显地引导了他从&现实主义&角度审视国际关系。第三,新史料的发掘经常会推翻既有的历史认知,让依赖解读历史的政治学研究措手不及。例如,世界曾长期认为波兰卡廷惨案的罪魁祸首是德国而不是苏联,而国内学者曾长期称朝鲜战争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而不是朝鲜。只有文件的解密才能让某些争议云开雾散。对于政治学者,减少成见和资料选择偏倚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关注最新发掘的资料,并且谨慎对待那些声称在讲述客观史实的著作。这些建议,对于历史学者又何尝不适用呢?参考文献
Thies, C. (2002) A pragmatic guide to qualit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3, 351-372.
&&&&&&&&&&&&&&&&&&&&&&&&&&&&&&&&&&&&&&&&&&&&&&&&&&&&&&&&&&&&&&&&&&&&&&&&&&&&&&&&&&&&&&&&&&&&&&&&&&&&&&&&&&&&&&&&&&&&&&&&&&
&&&&&&&&&&&&&&&&&&&&&&&&&&&&&&&&&&&&&&&&&&&&&&&&&&&&&&&&&&&&&&&&&&&&&&&&&&&&&&&&&&&&&&&&&&&&&&&&&&&&&&&&&&&&&&&&&&&&&&&&&&&&& 来源:政见 CNPolitics.org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图文】学年高二政治选修课件2.3《依法行使财产权》.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年高二政治选修课件2.3《依法行使财产权》.ppt
大小:1.4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党内对手全部出局美国现代政治史上最大的奇观即将
周三(4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轻松赢得印第安纳州党内初选,进一步提前锁定共和党提名,在特朗普今日赢下印第安纳州一战并接近锁定“绝对多数”支持票后,其仅余的两个党内对手克鲁兹与卡西奇均宣布退选。
周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援引知情人士表示,俄亥俄州长约翰·卡西奇(John Kasich)计划停止角逐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这意味着继德克萨斯州参议员克鲁兹宣布终止竞选后,特朗普竞争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面临的唯一阻碍也将被扫除。
特朗普获胜当天,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普里伯斯当晚发推文,称特朗普将是共和党“假定提名人”,并呼吁全党团结集中力量击败希拉里·克林顿。
这是一个震动美国政坛和舆论、也震动了世界的时刻。美国内外的绝大部分政治观察家、媒体精英都曾认为特朗普是一个跳梁小丑,而现在,一些新的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开始超过希拉里。这一局面仅仅几个月以前几乎不可想象,为什么大家都看错了呢?难道真是因为“这届美国人民不行”?
特朗普气势如虹,尽管很多专业分析人士仍认为他将被希拉里打败,但他们说这种话时的口气不敢很绝对了,给相反可能性留出了后门。之前小瞧特朗普的预测都错了,大家都有点怕再错最后一次。如果特朗普真的走进白宫,那将意味着什么,现在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美国社会已经出现很大变化,这种变化被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和媒体忽视了。特朗普逆着共和党建制派的压制和阻挠,也逆着美国主流舆论的嘲弄强势崛起,必将对美国传统运行机制造成相当广泛的触动。他将凝聚改革的更多期待,他这样做的权威也会更多些,使美国更容易走向诸多政策的调整。
那么,支持特朗普的究竟是哪些人呢?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为期三个月的初选中,特朗普始终能赢得某些特定人群的支持,他在共和党的选票份额逐渐攀升。在支持他的选民中,男性多于女性,中年人多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以及没上过大学的人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他的支持者大多是白人蓝领阶层。
因此,总结起来,特朗普支持者有这些突出的特点:白人、男性、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特朗普一直声称,要把流失到海外的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这番表态受到了很多蓝领阶层的欢迎。但由于特朗普发表一些关于女性和堕胎等言论后,他在女性选民中的支持率非常低。
毫无疑问的是特朗普和希拉里的这场对决将是史无前例的。赫芬顿邮报甚至用数字来预测了特朗普和希拉里对决的结果。根据赫芬顿邮报2日的民调,如果特朗普现在就和希拉里决战的话,特朗普会败阵。因为他的支持率为40%,低于希拉里的47%,还有其他9%的选民没有决定好要选谁。
但是从现在到最终11月的大选还有近半年的时间,中间的变数还无法预测;而和特朗普一样,希拉里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印象也不怎么样。根据Vox的调查,特朗普的不受欢迎率高达近55%,是历届进入最终大选的总统候选人中最高的。排名第二的就是希拉里,不受欢迎率接近40%。
美国总统大选年3月末-4月末各竞选人“不受欢迎率”
《金融时报》评论称,最后的决战根本不是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对决,而是“叛军和建制派的对抗、口无遮拦和政治正确的对抗、分崩离析和常规的对抗、民粹主义和传统国际主义的对抗”。
文章指出,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名总统竞选人像特朗普这样如此不招人待见,但依然能进入大选终极阶段。因此在这次大选里,“不要相信常识”,“特朗普会将他的无法预测进行下去,利用任何机会打击希拉里,用美国政治中被视为禁忌的各种词语来攻击她”。
正如BBC所评论的那样,未来的几个月“将是现代美国政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奇观”。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断于行,勇断于信
富人选择了解,穷人选择拒绝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财经大学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