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送我两幅字,一副是上善若水议论文800字。一副是上善若水议论文800字,厚德载物,什么含义

视觉星装饰画电表箱画卧室床头客厅沙发字画公司企业文化挂画天道酬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 45x100
与行业相比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选择新地址
价 格: 到
   
规格与包装
本店好评商品
商品名称:视觉星装饰画电表箱画卧室床头客厅沙发字画公司企业文化挂画天道酬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 45x100
商品编号:
商品毛重:3.0kg
货号:JDSJX-639
题材:风景
工艺:喷绘
风格:现代中式
幅数:单幅
商品介绍加载中...
组合形式独立
图片形式平面
装裱形式有框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心中疑惑就问问买过此商品的同学吧~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您知道吗?“上善若水”是老子语录,“厚德载物”出自《周易》您知道吗?“上善若水”是老子语录,“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过去的小历史百家号笔者多次看到有名家贤达题词赠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还可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宣传资料的扉页上看到印着如上的箴言警语,那么看到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两句名言的出处?似乎有不少人都以为这是老子的语录,其实不然。“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字面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最善者的品行,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的原义是指道德高尚者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建议:如果哪位读者也有人请您题词赠言,最好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过去的小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我从不惧怕任何对手,只怕对手不够强大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导言】   关爱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关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人看到希望;关爱是一场滋润大地的甘"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导言】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6377291.htm  关爱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关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人看到希望;关爱是一场滋润大地的甘霖,让已枯竭的心灵得到滋润。   30年来,他为了创建弘化怀幼院以及支付孩子们的生活开销,即便散尽家财依然百折不回;   30年来,他收养了众多无人照顾的孩子,不仅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而且帮助他们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0年来,他就这样一直秉承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奉献同行,乐此不疲,爱无止境。   为了心中那个永恒的慈善梦,他风雨无阻,执著前行。他,如阳光般温暖,如天空般明净,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一个个干涸的心灵。   他,就是台湾著名慈善家林至信教授,一位渗透了生命真义、抛弃了名缰利锁纠缠而执著行善的善良老人!   为爱愿弃名与利   林至信教授,1937年出生于台湾新北市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50多年前,读研究所的人还很少,而林教授则是第一位考进台师大国文研究所并取得硕士学位的本省人。   从研究所毕业以后,林至信进入东吴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在当时的台湾,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位。然而,林至信却并不这么想。他认为在大学教书受教育的人是有限的,而到初中去教书则大不一样。于是,他给当时阳明山管理局的局长写了封信,表示自己想离开大学,前往一所初中担任校长。事情办得很顺利,不久,他就被任命为格致初中创校校长,成为了当时全台湾500多所初中里最年轻的校长。这一年是1969年,当时的他只有32岁。   在任期间,他在校园中弘扬正气,教育学生们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去回报父母、回报家庭、回报师长,回报社会。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他走访了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在家访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许多学生家境贫寒,却因不符合照顾条件而得不到政府补助,只能贫苦过活。这种情况让他非常痛心,同时也在他的心里种下了投身慈善事业的种子。   1972年,林至信多次深入基层,接触到了更多贫苦的寻常百姓,看见了许多嗷嗷待哺的幼儿,并因此深受触动。因此,他便开始结合志同道合的亲戚朋友,一起捐款、捐物来帮助当局依法无法补助照顾而实际上极需帮助的贫苦人。   在与这些无法得到政府帮助的贫苦人接触过程中,林至信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真谛在于“提升真生命,而不是享受躯体的名与利。而要提升真生命的层次,就要去做利他的事,且要全力去做,利他就是利己!”   因此,在之后的爱心事业中,越是与贫苦穷人接触,就越是坚定了他早日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去的信念。   1981年,任满之后的林至信原本可以继续竞选连任,但是为了自己的信念,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   从此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利他的慈善事业之中。   创建新型慈善团体   为了更好地投入慈善事业,1984年,林至信向政府申请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获准设立了“财团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济会”(以下简称“弘化”),主要致力于施棺、急难济助、济助无依儿少三方面的事业。   施棺是弘化最早的一项慈善事业,主要捐助对象是那些无以安葬的往生者和贫户家的往生者。据统计,30年来,弘化年均付出的施棺捐助金都在1000多万元以上。   急难救助则是弘化的第二项事业,主要帮助对象是家境清寒的植物人、独居老人与重症失能者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其救助业务除金钱援助外,近年来,也转赠二手物资给急需救助的贫户和偏远山区的部落。急难救助,光资金资助每年就在1000多万元以上,而物资救济更是不计其数。近年来,弘化已逐渐成为日趋成熟的“另类物流中心”,仅去年一年转赠的大米就达到37万斤,形成了一个“另类”的慈善圈。   救助无依儿少,既是弘化的主要事业,更是林至信慈善事业的侧重点。为此,他1985年又特别在弘化下附设了弘化怀幼院,专门收养那些因父母犯罪坐牢、自杀、离异不知去向或是未婚生下的孩童们。   29年来,弘化怀幼院已先后救助了成百上千孤苦无依的孩童,不仅为这群“漂流在旷野里的孩子”找到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温暖大家庭。   除了在生活上为孩子提供照顾外,弘化院还负责孩子的就学安排、能力培养、行为辅导、心理咨询和家庭联系,一整套全方位的教养计划,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至今,从弘化院平安回到原生家庭的孩子已逾千人。   一切慈善都要出于自愿   在很多人看来,林至信做慈善不仅针对的对象特别,而且在慈善资金的来源方面更加特别:30多年来,哪怕舍尽家财,他也绝对不向政府申请任何补助,更不主动以任何名义,向任何团体和个人、向社会大众募捐任何善款和物资等。   但是收养教育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都是免费的。然而,弘化怀幼院既不向孩子们的家长收取费用,也不向政府机构申请慈善补助,那么,经费来自哪里呢?   对此,林至信说,经费100%来自社会善心人士的自愿捐助。对此,他异常执著。他认为,一切慈善活动必须要获得社会上善心大德的肯定和认同,自己主动发心捐款、捐物、捐工(即担任义工―笔者注)。如果肯定认同了,要捐款、要捐任何物资(多、少、新、旧)他统统都收,但是必须同意他有权将孩子吃不完的食品或者用不完的衣物等转赠给其他有需要的、贫苦的人。   林至信始终坚信,只要真心诚意地做慈善事业,认真地把自己应做的工作做好,就一定能够获得社会的肯定,进而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也会源源不绝,因为我们的社会爱心满满。   其实,弘化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困境,但是这些困难和挫折是不能阻止其前行的脚步的。   支撑弘化怀幼院所需的经费,如以收养40-50个孩子来计算,年需资金就高达上千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在弘化开办初期,就曾因为捐助太少而面临过资金严重匮乏的困难。
  据林教授回忆,有一年,孩子的注册费缺少5万元,他多方奔走均无果,一时陷入了困境。正在苦恼之际,一位善心人士寄来了一张5万元的支票,这才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弘化致力于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虽然不向政府申请补助,不主动向外募款,却因林至信多年的用心坚持,利他行善的无悔付出最终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肯定,从而使社会各界的主动捐助源源不断地涌来。   仅2013年一年,自动来的捐款共新台币9900多万元(约合人民币1980多万元。此处新台币与人民币的转换依照当年汇率而计算,下同―笔者注)。其中,用于施棺的费用为新台币4800多万元(约合人民币960多万元);用于急难济助的费用为新台币2800多万元(约合人民币560多万元);用于免费养育孩子的费用为新台币1300多万元(约合人民币260多万元)。   目前弘化怀幼院共收养孩子45人,最多时曾达到107人。   根据统计,林至信每月用于施棺、急难济助的费用为新台币600多万元(约合人民币120多万元)。不仅如此,近6年来,弘化每年对外转赠的孩子吃不完的白米就多达21万公斤以上,其他食品、蔬果、衣物、文具等,就更加难以计算了。   弘化不仅每年济助款项多,转赠物品数量多,而且向其申请济助的周期短、速度快。如星期一申请施棺及急难济助的济助金(支票),下星期一济助金(支票)就寄给了申请者。这可能是全世界慈善机构中救助速度最快的。而这一切都是跟林教授办事果断、急人之所急、急人之所难、绝不拖沓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   当然,弘化能顺利地开展慈善事业,与广大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资助是分不开的。林至信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为了报答善心人士的恩德,弘化每年都会开展一些报恩活动,如年夜饭活动、报恩法会、园游会和其他节庆活动等。这些报恩活动的经费也是这些善心人士捐助的。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弘化院,除了少数的工作人员外,平时的日常事务及照顾孩子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前来做义工的人完成的。这些义工来自社会各阶层关心弱势的爱心人士,其中有的人在捐工期间受到林至信的感召,不但积极地出钱、出力、出物资,而且还时常带上自己的亲友一起来帮忙。   义工们所做的工作从打扫卫生,到煮饭、照顾小婴儿,无一例外。现在,由于获捐物资数量多,弘化院还专门招来了一批帮忙整理及分配转赠物资的义工。有的义工即便家住很远,也不辞辛劳和路途遥远,坚持做义工,并且一做就是十几年。   由于义工越来越多,林至信发出了一个倡议,即由工作十余年的“老”义工们牵头成立一个社团组织,从而将大家的力量组织和集中起来。最后,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社团正式定名为“台湾3500捐工协会”(即台语的三不五时,有时间就来捐工之意,也意指要号召3500人当捐工―笔者注),专门为弘化等慈善团体筹办大型活动。迄今为止,该协会已经筹办过多起大型慈善活动,如举行5000人园游会以及各种晚会,还曾经召集百人为弘化的七栋楼房刷油漆等,从而为台湾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血液。   弘化院不仅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非常注重对孩子们的文化教育与培养。   担任过多年大学副教授,也当过初中校长的林至信,自开办弘化院以来,对孩子们的教育就十分重视。凡是到了学龄的孩子就送他们去各级学校上学,但林至信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多学业上的帮助。然而,弘化院位于桃园县大园乡沙仑村八邻沙仑,位置非常偏僻,要想争取到大学生前来做课辅义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5年,台湾交通大学高正忠教授前往弘化推广“书香再传种籽计划”。在访视的过程中,林至信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高教授。虽然与林至信接触的时间非常短暂,但高正忠教授却为林至信热心公益、博爱无私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于是,他很爽快地应承了下来。   在高正忠的号召下,八个月后,该计划获得了包括台湾“元智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所高校师生的响应,并组建了一支长期予以弘化课辅帮助的团队。   不仅如此,高正忠还特别针对弘化院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芽计划”,为弘化院的大孩子们筑起了梦想的堡垒。“培芽计划”即透过课业辅导,协助“弘孩儿”进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在高中继续接受辅导,再进入大学或直接就业,以此让他们能在社会站稳脚跟。   除了召集辅导孩子们课业的大学生义工,林至信还特别招募一些有才艺的大学生义工,在绘画、舞蹈、音乐等才艺方面予以孩子们教导,希望为孩子们找到一条适合成长的道路。令他欣慰的是,弘化院舞蹈班的学员已多次参加外界的比赛,并获得了诸多奖项。   偏远的弘化院,有这么多大学师生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地长期担任义工,关怀教导孩子,这是其他地区育幼院少有的。而能够享受这么特殊的“照顾”,归根结底还是跟林至信博爱的情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   对此,林至信感慨良多。他说,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一个人的善行居然可以带动这么多人参与进来,并且都那么尽心尽力。而每当看到义工们挥洒着汗水帮忙的时候,他感动之余,更是坚定了自己前行的信念。   慈善是永恒的事业   多年来,林至信为慈善忙碌,为慈善倾尽所有,但却一直乐在其中,而他的善举也得到了夫人罗美代女士的大力支持。弘化院成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孤苦无依的孩子,林至信和罗美代一起努力,散尽家财,倾其所有,购买怀幼院的房地,以及支付孩子们的生活开销,同时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给苦难中的孩儿们一个温暖的“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7年,罗美代不幸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去世。而这也成为了林至信今生最大的遗憾!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而停下慈善的脚步。因为他知道,慈善不仅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同样也是爱妻一生的事业。于是,他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将妻子的奠仪、车祸理赔金、保险金等,共计新台币1300多万元(约合人民币260多万元),也全部捐给了弘化教养孩子。
  当然,对于林至信这样的行为,身边也有不少人予以不理解。   对此,林至信说,很多人笑我天真!既没学社会工作,也没学幼保,却去创办育幼院。但因为是利他的事,我就做了,没有想太多。如果想太多,好像搬石头挡路,哪儿都去不了。简单的话语,我们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林至信那颗大爱的心。   在弘化,一旦孩子的父母生活状况改善之后,就让其把孩子接回去。那些始终没人来领的孩子,弘化也只抚养到18岁,然后就让其离开,去寻求自己的生活。   对于这些“弘孩儿”的过去将来,林至信并不刻意去追问。他说,抚养孩子的过程,就像人生的接力赛,而弘化接的是其中的一棒。前一棒和后一棒怎么跑,自己很难面面俱到,只要把自己这一棒管好、交接好,其他的就各自随缘了。   对于离开弘化的“弘孩儿”,林至信也不指望他们的回报,只是希望他们走向社会后不要变坏,不要做伤人的事。真要回报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爱的力量扩散出去。   不过,离开的孩子并没有忘记他们口中的“林伯伯”。有一次父亲节前夕,几个孩子拿着大蛋糕回到院里,为大家长“林伯伯”庆祝。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林至信也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这些被林至信用心浇灌的幼苗,终有一天会长成一棵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庇荫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和善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附录:爱的另类教养   纵观林至信的一生,除了中间八年的时间从政之外,其余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从在大学、初中任教,再到创办弘化怀幼院,教养没人照顾的孩子,其间也包括他结婚生子,经历家庭教育(教养自己的四个孩子)。一路下来,教育了各种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孩子。50年的教养生涯,林至信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一切教育应以遵循“正常”为出发点。   去年,凝聚着林至信一生教养哲学思想的著作《被遗忘的教养法》正式出版。在这个孩子被过度保护和关注从而亟需正确教养方式的时代,这本书无疑为父母教养孩子提供了指点迷津的典范。   书中的内容,就是林至信结合当下教养现状和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全书以家长、孩子、社会等角度为视角,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节、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对“正常”的教养法进行了剖析。同时,他用平实的语言,叙述性的方式,清晰明了地将一个个教养智慧呈现给了我们: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即使简单的上下学途中,都是有趣的探险。让孩子从小观察自己的环境、关心周边的人和事物,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才不会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遭的人和事物视若无睹。”   “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眼光来衡量孩子,先把自己拉回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答案是自己孩子拥有的条件比当年好得多,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为什么要限制孩子对外界的种种尝试呢!”   “处罚的另一个意义是让孩子有接受事实,面对错误的勇气。”   “维持一个家庭需要很多分工,不要把焦点过度集中在小孩身上,只把小孩视为家庭的一份子就好。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起维持家庭的运作。所以每一个人都一样的重要,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地看待。”   “教育绝对是以身作则的事,而不是花钱上辅习班来‘打发’孩子的教育。安排孩子学习任何一样东西,家长都需要投注关心和陪伴,学习也才会变得有意义。”   “人要活在天地间,不要窝在小房间。外在的环境很重要,孩子们在辽阔的空间下,与大自然零距离的亲近,尽情地奔跑、无拘束地成长,心胸自然也会宽大。”   ......   多年来,林至信运用这套看似“另类”的教养法,教导出了众多具有良好生活习惯、拥有好品格、注重礼貌,能知恩感恩、惜福勤劳、健康快乐的“弘孩儿”!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善若水议论文8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