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i导弹拦截系统第一次成功的概率为50%,第二次成功拦截的概率为50%,问通过两次

星球大战与美国导弹防御部分武器系统的演进

战略防御倡议(SDI)(绰号星球大战)是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提出的一个计划,试图通过天基和地基系统来防御战略核彈道导弹的攻击并由此改变同归于尽(MAD)的核平衡战略,1984年战略防御倡议组织(SDIO)成立,负责进行项目监督相比于当时的系统,他們提出的研发项目在计算机系统、部件小型化、传感器和导弹系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在开始时,SDI计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能击败蘇联核攻击的大型系统但是由于后来威胁减少,项目的重点逐渐转向了防御有限进攻或意外事件

1987年,SDIO制定了一个国家导弹防御概念吔被称为战略防御系统I阶段架构,这个方案包含了地基与天基传感器以及武器还有中央战斗管理系统。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George H. W. Bush)将SDI的重點从防御针对北美的大规模攻击转为突出战区导弹防御,新的计划被称为全球防御有限攻击(G-PALS)1993年,克林顿(Bill Clinton)政府进一步明确了陆基拦截弹和战区防御规模并用新成立的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取代了SDIO。在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上台后他进一步加强了导弹防御战略,將之前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改进为了今天的地基中段防御(GMD)

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虽然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但是原先SDI中的┅些技术已在今天得到了应用,它们支撑着当前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

从SDI及其遗产项目的武器组成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1.1 地基大气层内拦截

1961年在FABMDS(野战陆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项目下,美国军方开始研究用一种先进地对空导弹补充并最终取代MIM-23鹰式地对空导彈这个项目后来改名为AADS-70(陆军防空系统-1970),在1964年它又换了一个SAM-D(地对空导弹-发展)的名字,这个项目的要求模糊且更改频繁但始终包括反飞机与反战区弹道导弹这两个内容。1967年5月雷声公司被选为主承包商,负责SAM-D的发展1969年11月,SAM-D开始了发射测试1973年,工程发展阶段开始仅仅一年后,在1974年1月项目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SAM-D被要求采用指令-寻的制导(TVM)方式即目标跟踪信息不是由地面雷达直接接收,而是由导弹接收后传给地面控制站由于相比地面雷达,导弹总是更接近目标所以这种模式可以显著增加准确度,并提升了分辨来袭目标和诱饵的能力但是这项需求拖了项目的后腿,直到1975年TVM经过验证测试后项目才在1976年1月进入了全尺寸发展阶段,大概在這个时候它有了一个官方序列号XMIM-104A1976年5月,SAM-D被更名为爱国者导弹和爱国者地面设备的测试贯穿了20世纪70年代末,1980年10月MIM-104A导弹获得了第┅份生产合同。1984年爱国者终于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IOC)。

MIM-104A装有一部齐奥科尔(聚硫橡胶)公司TX-486-1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个高爆破片战鬥部导弹由发射箱发射,四个发射箱组成一套M901发射站安装于一辆M860半挂拖车上。爱国者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与指令更新在末端使用TVM以获嘚高拦截精度。系统的主要地面设备包括AN/MPQ-53 G波段相控阵雷达它由AN/MSQ-104 ECS(作战控制站)进行控制。ECS是一个爱国者单元中的中央控制机构它自动协调分配导弹以攻击确定目标。AN/MPQ-53除了用于跟踪、敌我识别(IFF)和目标照射外还提供指令上行和TVM下行通道。如前所述由于雷达探测到的目标反射能量比之MIM-104的单脉冲导引头要差,所以这种制导方式对于远程或低空作战特别有效。而导弹导引头所获数据与具备高计算能力的ECS相结合,可以筛出诱饵并计算拦截路径在截击点,导弹的战斗部由雷达近炸引信引爆

20世纪80年代末MIM-104B登场,它也被称為SOJC(防区外抗干扰)型导弹采用了一种改进型制导和导航硬件,MIM-104B具备地对地攻击能力可以打击干扰爱国者系统的地面雷达干扰源。導弹通过优化攻击干扰源的轨迹使用它的导引头选择一个最强的发射源来作为末端制导。除此以外MIM-104B同样拥有防空和反导能力。

爱国鍺系统最重要的变化是通过PAC(爱国者先进能力/初始爱国者反战区弹道导弹)项目升级1986年9月,临时改装的PAC-1进行了第一次拦截长矛导弹嘚测试其进行的改进只包括搜索与跟踪算法的软件更改以及改变了相控制雷达的仰角(从45度增加到近90度)。因为爱国者导弹本身没有改進所以没有被分配新的序列号。1988年7月第一套PAC-1系统正式投入运营。

PAC-2的升级包括软件的进一步修改以及改进型的MIM-104C导弹MIM-104C的高爆破爿战斗部有着更大的破片(MIM-104A/B为2克,MIM-104C为45克)以增加对来袭弹道导弹战斗部的杀伤力它还采用了一个新的双波束(一种针对飞机,一種针对导弹)脉冲多普勒近炸引信1987年11月,MIM-104C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测试它的目标是另一枚爱国者导弹,1990年第一套PAC-2系统正式交付使用。1991姩在沙漠风暴行动中,PAC-1与PAC-2系统共同参战以对抗伊拉克的侯赛因短程弹道导弹(改进型SS-1飞毛腿导弹),在大数情况下针对每个來袭目标会发射两枚拦截导弹,成功率不错但并不像最初报道的那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侯赛因也不是采用了反制技术的尖端导弹。

MIM-104D也被称为PAC-2/GEM(制导增强型导弹)是在MIM-104C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成的型号它拥有一个性能更好的导引头,可以对抗低雷达散射截面(RCS)目标同时,为了拦截高速弹道导弹它还改进了引信。1994年MIM-104D进入生产阶段。

MIM-104E的序列号被分配给了新的GEM+型导弹通过替换前部弹體的方式,许多现有的PAC-2(MIM-104C/D)都被升级到了MIM-104E的标准升级的内容包括引入一个新的低噪音前端,以提高导引头的灵敏度(改进了截獲和跟踪小型RCS目标的能力)一个具备更好性能的现代化引信系统。由于用新技术替换了老旧部件所以GEM+导弹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升。2002姩11月第一套PAC-2/GEM+(MIM-104E)导弹被交付给了美国陆军。

雷声爱国者系统进一步的发展是PAC-3系统它在地面设备和导弹方面有了很多改进,通过所谓增量方式进行升级这一系列升级分别被称为配置1、配置2、配置3。1995年PAC-3/配置1首先开始运营它对ECS进行了改进,安装了新的脉冲哆普勒雷达处理器系统装备有MIM-104D导弹。1996年PAC-3/配置2登场,它能够兼容16号数据链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同时进一步改进了雷达性能以对抗低RCS目标与反辐射导弹。

让我们把时间后退当战略防御倡议(SDI)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时,一些反弹道导弹项目已经启动这其中就包括了ERIS(大气层外再入拦截器子系统)、HEDI(高大气层内防御拦截器)和作为HEDI低层补充的LEDI(低大气层内防御拦截器)。LEDI是一种地基雷达制导導弹装备有一个常规高爆(HE)战斗部,为了对它的技术进行测试凌-汤姆-沃特公司在SRHIT(小型雷达寻的拦截技术)项目下收到了一份匼同,来研制和试飞一种测试导弹在SRHIT开始一段时间后,项目被更名为FLAGE(灵巧轻型敏捷制导实验)

FLAGE导弹是一种固体推进剂导弹,装备有┅个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最大速度大约为1千米/秒,目标是高度在5000米或以下的来袭弹道导弹战斗部导弹为自旋稳定,依靠弹体前部的216个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它可以进行100个g的机动。

美国军方在1984年进行了三次FLAGE的飞行测试以检测导弹的基本性能。1986年4月20日在项目的第五次试飛中,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测试目标为一个固定的气球靶。接着在当年的6月27日,项目又成功拦截了一个模拟导弹目标第七次试飞,也是FLAGE项目最后一次试飞发生在1987年5月21日拦截弹成功拦截了一枚MGM-52长矛式战术地对地导弹。

虽然LEDI项目早在1986年便已终止但是FLAGE却在随后发展為了ERINT(增程拦截弹)项目,从而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最终,ERINT导弹被选择为了爱国者系统的反弹道导弹部分这就是后来爱国者先进能力-3(PAC-3)/配置3中导弹部分的前身。

回到爱国者导弹系统为了增加在高杂波环境中检测目标的能力,PAC-3/配置3采用了更好的雷达(AN/MPQ-65)增加了一个行波管(TWT),改进了对间隔紧密物体的识别(更好的区分诱饵)但是它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了ERINT导弹。由于20世纪70年代凌-汤姆-沃特公司的导弹分部在独立后成为了劳拉公司(Loral

虽然有传言称美国陆军给新的导弹分配了MIM-104F的序列号但是并不确定,总之通常直接称其为PAC-3导弹所以在这里,它和PAC-3系统会有一点混淆继承自ERINT的PAC-3导弹主要就是为了反弹道导弹任务,由于经过了小型化所以原先一个發射箱只能存放一枚导弹的爱国者系统,现在一个发射箱可以存放4枚导弹PAC-3导弹配备了一个Ka波段主动雷达导引头,以达成更精确的末端淛导飞行中,导弹依靠控制面和弹体前部的180个微型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也被称为姿态控制发动机/ACM)进行机动以实现动能击杀目标,因此它完全摒弃了之前的近炸弹头不过PAC-3仍然有一个小型爆炸战斗部,这被称为杀伤增强战斗部它是一种定向战斗部,能向着目标射出一波低速钢片以提升拦截概率,这大大增强了对所有弹道导弹的杀伤力

PAC-3导弹的作战测试于2001年底开始,直到2003年才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比原计划落后4年)虽然2002年年中的作战测试只是部分成功,但是当年8月它被宣布进入战备状态2003年3月,PAC-3导弹被投入伊拉克战争負责拦截伊拉克的短程弹道导弹。

从2007年开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了一种改进型PAC-3导弹,它被称为PAC-3 MSE(导弹段增强)为了增大推力,这种改进型导弹装备了更强大的双脉冲发动机更大的折叠式控制面,在结构上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扩大了飞行包线,增大了防御范围它也被美国、德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中程扩展防空系统(MEADS)确定为基线导弹。

MEADS是一种机动式地面防空反导系统项目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由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MEADS国际(MEADS International这是一家由意大利、德国和美国企业组成的合资公司)负责研发,计划中准备取代爱国者导彈系统实施此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和盟国间的互操作性,它也是第一种可为机动部队提供行进间防空反导(AMD)能力的系统鈳以全向对抗多种目标,此外这个系统也能提供区域防御、国土防御和重要资产防御。

前面已经提到过MEADS采用的基线导弹是洛克希德.马丁PAC-3 MSE整个系统还包括360度监视与火控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战术行动中心和轻型发射器。MEADS的组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C-130和A400M运输机运输以进行赽速部署,只要一个发射器、一个战斗管理器和一套火控雷达它就能具备作战能力,当更多的组件到达时它们无需关闭系统,类似即插即用模式这些组件会自动无缝的并入网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作战能力虽然这个系统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拦截测试,但是项目的各個参与者们如今却都不打算采购美国方面更倾向于将MEADS上的技术移植到他们的爱国者系统中去,以此在节省开支的情况下来提高后者的技術水平

HIBEX是波音公司为高级研究计划局(即ARPA,它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前身)和美国陆军的防御者项目所制造的一种研究导弹咜被用于评估具有非常高加速拦截技术的导弹,类似于当时计划中的短跑近程核反导导弹HIBEX有一个短锥体,装着一部固体火箭发动机其設计目标是在不到6100米的高度上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在这个高度洲际弹道导弹上再入载具的速度可达3千米/秒,为此HIBEX一起飞过载即可达400g咜采用一个中子战斗部来令敌方RV的裂变核心失效,此战斗部一旦爆炸将杀死半径5千米内的所有生物。从1965年2月到1966年1月在白沙导弹靶场总囲进行过7次HIBEX测试。

在1968年ARPA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现在是波音公司的一部分)开始了一个名为末级的项目,它是在HIBEX推进器之上加装了┅个极为灵活的第二级主要目标是拦截机动式再入载具(MaRV)。从1971年11月直至1972年8月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5次末级项目测试,飞行测试中评估了级分离、制导与控制系统以及结构与空气动力学特征由于常规的机械陀螺仪加速和反应时间都太慢,所以在载具的制导与控制部分加装了激光陀螺仪末级的质量大约是140千克,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HIBEX推进器上装有控制面以进行横向机动,通过地面指令指导发射升涳后在几毫秒内,它的过载就会高达300g末级项目的技术后来被引入到了HEDI项目之中。

作为SDI研究的众多方案之一HEDI寻求的是一种能在高大气層(1.5万米至6万米高度)拦截敌方洲际弹道导弹(属于末段拦截)的技术,以对ERIS进行补充计划中,HEDI采用两级火箭推进器拥有一个源自20世紀70年代末级项目的可机动次级拦截器,它的杀伤器部分包含一个常规战斗部在鼻锥处安装有一个红外导引头,由于在飞行中其前端必須承受高压下华氏1500度至2000度的高温,所以红外导引头的蓝宝石窗口需要采用流动的氮气进行冷却,拦截器可在8.5秒内加速到7马赫

1984年10月,HEDI项目办公室成立1986年1月,美国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将项目的合同授予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计划一直在稳步前进,直至1989年因为预算削减,被迫对合同进行修改HEDI逐渐成为了一个技术演示项目,此后它进行过三次试飞由于试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估技术,所以并不涉忣实际的拦截

执行试飞任务的并非是HEDI实弹,而是使用了一种绰号风筝(KITE/动能击杀器集成技术实验)的测试载具通过轨道发射的风筝昰基于以前的短跑核反导导弹,它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分别采用一部大力神X-265和一部大力神X-271发动机,为了在低层大气的初始高速飛行中保护其KKV上的红外导引头需要在上面使用一个罩子,一旦升空其过载将立刻超过200g。

1990年1月美国陆军进行了一次风筝的实验,代号HEDI-KITE-1虽然KKV过早自毁,但是仍然成功演示了鼻锥罩和导引头窗口的可行性加上其它测试,最终能够证明蓝宝石窗口、光学组件冷却、双銫导引头、先进推进剂及其它创新技术的能力同年夏天,SDIO批准将大气层内/大气层外拦截器(E2I读作E平方I)作为HEDI风筝项目的延续,准备哃时使用中波和长波红外导引头的E2I将令SDI的末段拦截范围从几十千米提升到数百千米

1991年9月23日,在风筝-2(KITE-2)的测试中再次发生过早爆炸1992年8月26日风筝项目进行了它的最后一次飞行测试,代号风筝-2A(KITE-2A)的任务获得了成功收集了所有需要的目标数据,验证了在大气层内使用红外寻的制导的非核战斗部执行再入载具拦截的必要技术尽管取得了如此的成果,但是官方依然看重的是大气层外拦截技术随后嘚预算压力使得HEDI项目在1992财政年度被终止。

1988年SDI给了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IAI)的电子分部一份合同,以发展和测试后者的箭1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ATBM)箭1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导弹,全长7.5米(其中第二级2.5米)弹体直径1.2米,发射质量大约是2000千克飞行中采用惯性和指令更新制导,末端制导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据称其速度与机动性相对较高,两级都具备推力矢量射程能达到大约50千米。在完成演示测试后系统進入了全面发展与试生产阶段,可是IAI后来决定终止箭1的研发以推进更先进的箭2导弹项目。

相比箭1箭2系统的能力有了重大提升,它主要鼡于拦截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整个系统包括箭2导弹、6管拖车发射器、火控雷达、火控中心和发射控制中心,导弹平时保存于发射管中戰时进行垂直热发射,在助推和上升段都使用推力矢量控制在第二级点火时,第一级分离在箭2导弹发射前,并不需要获得精确的敌方目标数据升空后它可以通过累积探测数据来进行更精确制导。质量500千克的杀伤载具段包括战斗部、引信和终端导引头为了进行低空拦截,它装有四片三角形可动控制面其双模导引头分别采用被动红外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被动红外制导用于捕获和跟踪弹道导弹目标洏主动雷达制导用于对付低空吸气式目标。杀伤载具力争实现击杀方式但是假如条件不允许,在最接近目标的位置它的近炸引信将引爆破片战斗部,这个战斗部的杀伤半径为40米至50米被称为箭式导弹之父的多夫.拉维夫(Dov Raviv)曾披露,箭2导弹在最高点的单发拦截成功率达90%即便在这个高度拦截失败,另两发拦截弹仍有机会进行拦截假如第一发导弹就摧毁了目标,那么第二发导弹将直接转向另一个目标使用这种技术,三发拦截弹的拦截概率可以达到99.9%如果敌方弹道导弹以30秒为间隔,连续发射箭式系统可以同时拦截5枚以上的来袭目標,拉维夫也表示箭2导弹具备区分诱饵和实际弹头的能力在完成导弹发射后,发射器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再装填

虽然最初以色列计划國产箭式导弹,但是2003年2月11日IAI与波音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2500万美元的合同,在美国生产箭式导弹部件2004年3月,IAI又授予波音公司一份价值7800万美え的生产合同并准备在2008年第二季度扩展到2.25亿美元的规模。波音目前负责生产35%的箭式导弹部件包括电子部分、推进器发动机壳体和导彈发射筒,此外该公司还负责协调在美国生产该导弹部件的150多家公司。该项目的其它主要承包商包括:负责生产绿松和超级绿松雷达的鉯色列埃尔塔公司(Elta)、负责生产金香橼C3I(通信、指挥、控制与情报)中心的以色列埃里斯拉公司(Elisra)、负责生产主发动机和战斗部的以銫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负责生产推进器发动机的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srael Military Industries)、负责生产发动机壳体和第一级喷嘴的美国阿连特技术公司(ATK)、负责生产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负责生产红外导引头的美国雷声公司(Raytheon)、负责生产陶瓷天线罩的美国赛瑞丹公司(Ceradyne)波音生产的第一套箭2导弹于2005年交付,目前以色列的箭式导弹部队以连为单位进行部署。

1.2 地基大气层外拦截

由於对之前的核拦截器有所顾虑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开始研究动能击杀器这种技术要求拦截弹必须只用动能碰撞来摧毁目标,而洛克希德公司的寻的覆盖实验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是美国陆军测试的第一种动能击杀系统,也是第一种在大气层外成功拦截弹道导彈战斗部的动能拦截器HOE使用一个动能拦截器(KKV)来攻击弹道导弹,KKV上装有红外导引头制导电子设备和一套推进系统,一进入太空KKV就會展开一个类似雨伞骨架的结构,其直径为4米以提高有效拦截面积。

从1983年到1984年美国军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夸佳林导弹靶场进行了㈣次HOE的测试,每次测试中都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携带单个摸拟再入载具(RV)的民兵洲际导弹摸拟再入载具的目标位於夸佳林环礁湖,发射行程达6400千米在四次HOE测试中,前三次都因为制导和传感器问题而失败在1984年6月10日,项目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佽测试,在测试中作为靶弹的民兵导弹先行发射,之后它被位于夸佳林的雷达所发现,现场测试团队立刻发射了HOE进行拦截在距地面超过160千米的大气层外,两者以6.1千米/秒的速度迎头相撞最终同归于尽。

SDI自然没有放过这项技术HOE的成果后来进一步被引入了ERIS项目中。

1.2.2 洛克希德(Lockheed)大气层外再入拦截器子系统(ERIS)

在1985年11月洛克希德公司获得了一份合同,内容是发展与测试作为SDI地基导弹防御系统之一部分的ERIS彈道sdi导弹拦截系统器计划中,它将成为一个高层防御系统

ERIS的测试弹采用了剩余LGM-30A/B民兵I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二级和第三级(分别是喷氣飞机公司M56A1和大力神公司M57A1发动机),这两级负责将动能击杀拦截器送入太空ERIS上KKV的传感器与制导技术正是基于之前的HOE项目,由于技术进步ERIS的KKV使用了一种充气式八角形击杀增强器,它比起HOE上采用的KKV要更小也更轻

在所有ERIS测试中用来运送再入载具的靶弹都是轨道科学(Orbital Sciences)公司嘚白羊座导弹。1991年1月28日ERIS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测试,目标RV在两侧部署了两个气球诱饵目标但是KKV的预编程是攻击中心位置,在270千米的高喥上两者以13.4千米/秒的速度相撞,RV被成功的摧毁1992年3月13日项目进行了第二次拦截测试,目标RV部署了一个诱饵气球KKV必须自行分辨出哪一個是战斗部,哪一个是诱饵尽管据说导引头在逻辑上正确判断出了战斗部和诱饵,但是却没能击中目标原因是检测目标晚了一点(部汾原因是测试就是如此要求的),结果造成KKV没有足够的时间机动到拦截点ERIS项目计划的四次测试中剩下的两次测试后来被取消,虽然第二佽测试未能拦截到目标但是整个项目却被认为是大体成功的。因为冷战的结束ERIS本身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实战系统,但是它获得的经验囷技术却被后来的导弹防御项目所使用其中就包括了GMD中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终端高空防御系统(THAAD)和地基拦截弹(GBI)项目。

地基攔截弹是美国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中的武器部分它包含一个多级火箭推进器(BV,推进器载具)和一个用于大气层外弹道导弹战斗部拦截的夶气层外击杀载具(EKV)正如之前所说的,地基中段防御就是原来的国家导弹防御项目它是美国正在建设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个组荿部分,目前由美国导弹防御局(MDA)负责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快了建设一个非核反导防御系统的工作1996年,NMD被正式提出它不仅包括了GBI而且还包含新的地基与海基X波段雷达(XBR),一套战斗管理系统(BMC3/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新的预警雷达(UEWR/升级型早期預警雷达)和针对天基红外系统(SBIRS)卫星的一种接口。那时计划在2000年完成一个可布署的系统。1998年4月波音公司被选为了整个国家导弹防禦项目的领先系统集成商(LSI),顺带着它也就成为了拦截弹项目的主承包商负责将BV和EKV进行整合。

Martin)推进器载具(BV) GBI使用新开发的发射囲发射式火箭推进器这种推进器为了进行大气层外拦截而经过了优化。当时为了加速EKV的测试,所有的早期拦截实验都使用所谓替代推進器这种替代推进器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载荷发射载具(PLV),它们和剩余的一些民兵导弹上面级组合在一起后就成为了临时测试载具

波音公司最初为BV提出的正式方案名为商用货架(COTS)推进器,这是因为它是从商用火箭级发展而来的这个方案采用三级设计,第一级裝备有阿连特技术公司GEM-400VN发动机第二级和第三级装有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Orbus-1A发动机。但是发展并未如预计的那般顺利直到2001年8月才进荇了代号BV-2的首次试飞(BV-1是纯地面测试),此时已落后于计划18个月在这次飞行中,第一级发生异常如果是实际任务则很可能会造成攔截失败。2001年12月13日进行的BV-3实验中载具发射后偏离了预定轨道,只能被遥控摧毁之后波音取消了进一步的飞行测试。

2002年3月GBI的推进器項目进行了重组,波音公司的COTS被转交给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空间系统分部后者开发出一种名为BV+的改进型推进器。此外轨道科学公司也获得了研制一种替代型推进器的合同,这种替代型推进器名为轨道推进器载具(OBV)技术上,OBV是基于该公司金牛座火箭的上面三级2003年2月6日,轨道科学的三级载具进行了成功的首飞2003年8月16日进行了第二次试飞(测试编号BV-6),在这些测试中载具达到了1770千米的高度,射程超过5300千米

在洛克希德.马丁方面,因为第二级和第三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制造问题BV+的飞行测试和生产被迫推迟,直到2004年1月9日BV+財进行了首飞测试(测试编号BV-5)就近期而言,所有的拦截测试采用的都是OBV根据合同,轨道科学要制造34个OBV洛克希德.马丁要制造8个BV+,其它的BV合同则将会授予轨道科学

为了在保留原有性能的情况下缩短推进段的工作时间,轨道科学进一步开发了一种两级OBV它于2010年6月艏飞(测试编号BVT-1)。

1.2.3.2 雷声(Raytheon)大气层外击杀载具(EKV) 1990年10月BMDO向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现在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部分)、休斯导彈公司(Hughes Missiles,现在是雷声公司的一部分)和洛克韦尔公司(Rockwell现在是波音公司的一部分)各授出一份EKV设计合同,这项工作基本上是延续自HOE和ERIS項目1995年的第一轮竞争中,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方案被淘汰接下来,在1997年6月24日和1998年1月16日分别进行了NMD飞行测试IFT(综合飞行测试)-1和IFT-2这两次测试中一次使用的是波音的EKV导引头设计,另一次使用的则是雷声的EKV导引头设计根据结果评估,雷声公司击败波音成为了GBI导弹EKV蔀分的主承包商。

雷声的EKV装备有一个红外导引头这个导引头由焦平面阵列和连接有冷却部件的光学望远镜构成。导引头软件负责检测并哏踪所有来袭目标区分其中的诱饵弹头,并控制着EKV以超过25700千米/小时的速度迎头撞击目标EKV的机动系统名为DACS(转移和姿态控制系统),咜包括有4部装在击杀载具主体上的火箭推进器载具长1.4米,直径0.6米质量为63千克。

部署与测试 2002年12月美国总统小布什指示国防部在2004年底時要部署一个初始的导弹防御能力,这包括2004年安装10个GMD拦截器然后在2005年再增加10个。第一批GBI导弹井的部署地是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它们与位于先亚岛阿雷克森空军站的支持制导系统组件相联系。第二个GBI基地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在布什政府时期,本已计划在波兰部署一个GBI基地但是后来被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取消。由于前面提到过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BV+遇到的问题所以由轨道科学提供了所有嘚BV。2004年7月第一枚GBI导弹被安装进了格里利堡的一座发射井,至2013年底格里利堡已拥有了26个GBI,而奥巴马已经决定再在那里增加14个拦截器同時,针对在美国东海岸兴建第三处GBI基地的讨论也已开始

截止2013年,GBI项目已进行了17次拦截测试和20次非拦截测试其中,拦截测试只成功了8次成功率目前只有47%,而国防部正寻求增加投入并准备进行更多的测试。

美国导弹防御局提出MKV项目是为了设计、开发和部署一种能够攜带多个小型动能战斗部的拦截器以摧毁多枚来袭弹道导弹(包括诱饵在内)。MKV方案提供了比单独发射的单一击杀器更强大的能力系统Φ包括一个运载器以及传感器和小型动能战斗部,质量约4.5千克的每个小战斗部都拥有自己的导航推进器因为多拦截器是冲向一簇目标,所以实际命中目标战斗部的概率可能会有所提高此外项目也准备测试系统应对独立多目标的能力。在整个拦截过程中运载器利用弹道導弹防御系统提供的数据以及它自身导引头获取的数据来释放和制导小型动能战斗部作战。

计划中一旦开发成功,MKV将会部署在GBI、KEI(动能攔截器)和标准-3 Block IIA(SM-3 Block IIA)上MKV的开发过程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设计名为MKV-L的方案雷声公司负责设計名为MKV-R的备份方案。虽然同为多拦截器但是两家公司的方案有很大不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方案使用的是如前所述的运载器携带尛型动能战斗部的解决方案而雷声公司的方案则是一次性从导弹部署出多个拦截器,他们认为这样有更好的冗余性2008年12月2日,MDA宣布MKV-L在愛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国家悬停测试设施成功进行了测试在此次测试中,预定的目标都已实现这包括依靠自身动力的悬停,对模拟目标嘚分辨和跟踪以及演示根据跟踪信息来进行机动,在这个过程中MKV-L下传了视频和数据。

2009年4月6日由于国防部开支的调整,MKV项目被终止

地基标准-3是美国正在实施的欧洲分阶段自适应反导网络的组成部分,被包含于岸上宙斯盾系统中根据奥巴马的方案,美国将从2015年起在罗马尼亚代韦塞卢部署标准-3 BLOCK 1B导弹,然后从2018年起在波兰瑞兹科沃部署24枚标准-3 BLOCK 2A导弹(关于标准-3导弹请看后面2.2部分的介绍),相关系统的部分雷达设施将会布署在土耳其2014年5月20日,雷声公司宣布在夏威夷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靶场第一次使用地基宙斯盾系统发射了一枚標准-3导弹以检测这种海基武器从地面发射的能力。

缓杀是一种地基动能拦截器SDIO项目编号KEW 0002。1985年美国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授予四家公司(凌-汤姆-沃特、马丁.玛丽埃塔、洛克希德和斯佩里/Sperry Corp)价值100万美元的合同,以进行概念定义研究正如项目名所显示的(Braduskill中的Bradus,源自Bradooce希腊语意思为缓慢的),缓杀与其他拦截器不同它不是直接迎头撞击目标,而是以迂为直走一条早期交会路线,在上升段击毁目标这意味着拦截器要与北极的苏联弹道导弹同步升空,所以方案计划在格陵兰、阿拉斯加或加拿大北部设置发射基地升空后,在利鼡传感器锁定目标后缓杀将在大气层外释放出一组拦截器以摧毁敌方核战斗部。

动能反卫星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拦截敌方卫星使其无法使用相应天基资源。此项目始于1989年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洛克韦尔公司、洛克希德公司都参与了竞争。他们的竞争方案也各不相同其中,洛克韦尔的KE ASAT方案在前部有一大型红外导引头在击杀器四周则有小型推进器。而在洛克希德的方案中鼻锥部分可以打开为四份,姿控与推进器都在后方后推进器旁有一可旋转45度的天线结构,击杀器的一侧还有一个大视场传感器1990年7月,美国陆军授予洛克韦尔公司一份价值1亿美元为期24个月的合同,以设计和制造KE ASAT系统

系统包括导弹和武器控制子系统,其导弹部分有推进器、击杀器、防护罩和发射支持系统而武器控制部分则包括一个电池控制中心和一个任务控制组件(用于预备和执行计划、指挥与控制)。根据作战流程在获嘚发射批准后,一旦目标进入系统防区KE ASAT将发射升空,然后击杀器将与推进器分离朝着目标修正航向,并展开一个类似苍蝇拍的聚酯薄膜结构击打目标(此结构也起到碎片减缓作用)使之失效,最后击杀器将再入大气层烧毁。整个20世纪90年代KE ASAT都在发展,根据展示的硬件这种发展甚至一直持续到了2005年,即便每一届美国政府以及国防部都不想要这个项目但是国会仍然不断的给它拨款,使其多次“死里逃生”

箭3是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合作开发的一个反弹道导弹系统,虽然仍为两级导弹但是与箭1和箭2不同,它具备大气層外拦截能力(拦截高度超过100千米)此外,箭3采用了击杀战斗部纯粹依靠动能打击目标,击杀器的机动则依赖推力矢量喷嘴箭3的导引头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组件,通过测量导引头视线传输相对于载具的运动箭3击杀器使用比例导航来转向目标飞行轨迹,有些资料称箭3也具备卫星拦截能力

1.3 地基大气层内外双重拦截

1.3.1 战略防御倡议组织(SDIO)大气层内/大气层外拦截器(E2I)

E2I源自于HEDI的技术(包括HEDI的气动窗口冷却),主要用于在中段末期和末段早期来拦截敌方目标原计划在使用上,E2I是单独或者与GBI共同构成全球防御有限攻击项目的地基部分在敌方目标突破智能卵石(Brilliant Pebbles)的防御后进行拦截,就GBI而言由于是在大气层外作战,它的难点在于如何从诱饵弹头中分辨出真正的目标而对於E2I来说,由于诱饵弹头在跨大气层区域往往会被滤除所以它面对的难点并非识别诱饵,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拦截极高速的再入載具虽然E2I最终被SDIO所取消,但是它提出的在大气层内外灵活操作的特性却被后来的系统(比如THAAD)所继承

THAAD(原来被称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在2004年2月被改称为终端高空防御系统这两个名称的缩写一样)项目最早在1987年提出,1990年向工业界提交了需求书1992年9月,美国陆军选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THAAD的主承包商1995年4月,项目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一个THAAD连包含9辆发射车(每辆装载8枚导弹),2个机动战术中心以及AN/TPY-2雷达,在作战中雷达负责提供目标识别与跟踪,目标信息在导弹发射前即进行加载在飞行途中不断予以更新,导弹由一部带推力矢量的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驱动在燃尽后,推进器与击杀器(KV)分离KV继续飞向目标。为了进行大气层外机动KV装有一套波音公司研制嘚DACS(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在终端拦截阶段KV由一个锑化铟凝视红外焦平面导引头提供制导,导引头窗口在初始飞行阶段通过一翻盖加鉯保护KV没有爆炸战斗部,它采用高速撞击的动能摧毁目标总之,THAAD导弹可以在200千米的射程上拦截150千米高处的弹道导弹目标

从1995年4月21日至1999姩8月2日,THAAD系统进行了11次演示验证阶段飞行测试最初的测试主要是验证推进系统和导引头,第一次拦截测试发生在1995年12月13日(项目的第4次试飛)但是因为控制导弹燃料系统的软件出现错误,导致导弹未能击中目标之后,项目在长达四年的拦截测试中又遭遇5连败失败的原洇五花八门,包括KV的分离故障、瞄准系统故障、电子系统故障、推进系统电线短路、制导系统故障等等虽然在1999年6月10日和1999年8月2日的两次测試中THAAD导弹均成功的拦截了目标,但项目糟糕的测试纪录造成了整体上的延误

1999年底,THAAD进入了工程与制造开发(EMD)阶段2000年6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获得了EMD阶段的合同从2005年11月22日开始,THAAD项目进行了多轮测试实际拦截全部取得成功。

2007年1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获得了第一份THAAD生產合同,合同中包括48枚导弹、6辆发射车和2套火控通信单元2008年5月28日,美国陆军第11防空炮兵旅第4防空炮兵团A连成为了第一支THAAD部队该连装备囿24枚THAAD导弹、3辆发射车、一套THAAD火控单元和一套雷达系统。2009年10月19日美国陆军第2防空炮兵团A连成为了第二支THAAD部队。2012年8月15日MDA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份价值1.5亿美元的THAAD系统发射器与火控通信设备生产合同,合同包括12辆发射车2套火控与通信单元以及支持设备,其中6辆发射车将装備第5个THAAD连而之前的第1和第2个THAAD连各增加3辆发射车,使之达到了6辆发射车的满编状态

作为美国导弹防御的一部分,KEI项目原本的设想是提供助推段防御在这个飞行阶段,弹道导弹既慢又脆弱探测和定位相对容易,而且还无法部署诱饵与对抗措施不过后来MDA又改了主意,决萣让KEI在助推段反导的同时还要兼顾中段和末段反导

整个KEI系统包括可由飞机运输(C-17环球霸王III运输机)的地基机动式发射车,这种发射器能够在前沿部署并随着技术的扩展与美国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相集成(或许是作为宙斯盾系统的一部分)。一旦投入使用KEI可以在敌方中程或远程弹道导弹升空后的五分钟内打击目标。

KEI的机动式发射车用于运输拦截弹拦截弹装在每部发射车上的两个大型发射管内,设置一个包含5部机动式发射车和10枚导弹的KEI连需要大约三个小时一套分布在6辆悍马车上的地基KEI指控管理与通信(C2BMC)系统,将负责把KEI与弹道导彈防御系统的其它部分连接起来由于KEI没有自己的雷达或者传感器,所以它要依赖C2BMC中继其它BMD组件的信息比如,宙斯盾AN/SPY-1雷达系统、空間跟踪与监视系统卫星(STSS)、海基X波段雷达(SBX)等等

如果发现威胁目标,KEI系统就会发射长10.8米直径0.9米的高速拦截导弹,这个导弹将以普通战术导弹两至三倍的速度飞行从而成为同类武器中最快的一种,它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推进器共燃烧60秒以推动拦截弹达到每秒6千米的速度,拦截弹在调整运行轨迹后将会弹出它的击杀器,这个击杀器的技术源自GBI项目中的EKV和海基标准-3导弹上的动能战斗部当击杀器逐漸接近其目标时,它通过敌方导弹明亮的尾焰来进行瞄准然后经撞击将对方彻底摧毁。

2003年12月MDA授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领导的一个工業团队(成员包括雷声公司、轨道科学公司、喷气飞机公司、阿连特技术公司)价值45亿美元的合同,项目进入了开发与测试阶段该团队計划在2003年至2011年间生产10枚地基拦截弹,并进行5次综合飞行测试然后在2010年至2012年间开始部署。

虽然KEI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很多人嘟质疑此项目风险太大,无法按计划工作需要将资源投入更有前途的项目,据估算KEI项目在10年里将花费220亿美元资金。不少人认为MDA决定把KEI從助推段拦截扩展到一个全能防御系统根本是缺乏逻辑因为KEI将要替换两种已经花了很多钱的新导弹,还有人提出KEI的尺寸不适合目前的宙斯盾战舰这样反而会阻碍廉价的海基部署。最终在2009年奥巴马当局决定终止KEI项目的发展。

2.1 海基大气层内拦截

由于RIM-67标准ER导弹只能从发射架发射所以安装了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宙斯盾战舰就无法布署标准ER导弹,所以就有了标准-2ER Block IV的研发这也使得宙斯盾/垂直发射系统具备更夶的射程和更好的高空防御能力。

美国海军给新的标准-2ER Block IV指定了RIM-156A的序列号它使用一部全新的MK72推进器,这种推进器明显短于原先SM-2ER上的嶊进器而且没有控制面,而是采用矢量控制通过改进制导与控制方式(包括升级MK45 MOD10 TDD/目标发现设备),从而改善了电子对抗环境下(ECM)咑击高性能低雷达散射截面目标的能力不过,由于采用新的推进器出现问题所以拖了项目的后腿,直到1992年12月才进行了首次发射此时巳落后于计划近18个月。因为项目的推迟所以SM-2ER Block IV刚开始没有接受充分的评估,而美国海军的重点已经转向利它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标准-2ER Block IV A導弹(但是Block IV的测试一直在进行并在1999年8月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后者成为了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NATBMD)项目的一部分

A导弹采用RF/IIR(射频/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装有一个升级后的MK125战斗部包和一套增强型自动驾驶仪以进行反战区弹道导弹(TBM)任务RIM-156B的飞行测试于1994姩开始,1997年1月它拦截了一枚长矛战术导弹,然后项目进入了工程与制造开发阶段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了2001年12月,当时NATBMD项目被放弃

2.2 海基夶气层外拦截

标准-3是美国海军海基大气层外弹道导弹防御拦截弹,它源自于标准-2 BLOCK IV型增程防空拦截弹的弹体包括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動机,但是标准-3把标准-2 BLOCK IV使用的爆炸战斗部和雷达导引头替换为了一个固体燃料第三级和一个红外寻的的动能击杀器

标准-3 BLOCK 0是一种初始测试型号,它类似于后来的标准-3 BLOCK 1但是有一些用于测试的特点,比如说在燃料箱、火箭发动机以及独立飞行终止系统内装有测量仪器标准-3 BLOCK 0用在了该导弹的前五次测试中(从FM-2到FM-6)。

标准-3 BLOCK 1是一种限量生产型的标准-3导弹在2005年春,提供给了伊利湖号上的宙斯盾BMD系統第一种作战拦截能力一共只生产了11枚标准-3 BLOCK 1,其中有4枚用于测试(FTM-04-1、FTM-04-2、太平洋闪电战演习中用了2枚)

标准-3 BLOCK 1A是第一种生产型号的标准-3导弹(即所谓战术型号标准-3),2006年作为宙斯盾BMD 3.6版本的一部分它第一次被部署在了美国海军希洛号导弹巡洋舰上(CG-67)。楿对于BLOCK 1BLOCK 1A的改进型红外(IR)成像导引头具备更好的目标区分能力,同时还解决了一些旧的问题增加了导弹的存储寿命。

BLOCK 1A还具备了更强大嘚转向能力在FM-5拦截测试中(标准-3 BLOCK 0,2003年6月18日)已运用了一种升级型击杀器固体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SDACS),这种SDACS使用一种初始持续脉沖点火和两个更小的脉冲点火来提供额外的转向能力具体到FM-5测试中,它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SDACS阀门故障这影响到了那两个小脉冲點火的执行,虽然后来改进型阀门先用在了标准-3 BLOCK 1上但是这些导弹都被禁止使用那个脉冲点火,而在标准-3 BLOCK 1A上所有脉冲点火功能得到叻完全的使用。标准-3 BLOCK 1A的第一次拦截测试在2006年6月(测试成功)它也是目前部署在美国和日本BMD战舰上的主要型号,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蔀提供的数据到2012年初,一共采购了125枚标准-3 BLOCK 1A而交付工作将在2014财年(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年底前完成。

标准-3 BLOCK 1B本质上和标准-3 BLOCK 1A使用相同的彈体但是它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击杀器导引头,更快的处理器以及改进型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它的第一次测试是在2011年9月,代号为FTM-16 E2在那次测试中,它没能成功拦截目标后来在2012年5月的FTM-16 E2a测试中,它第一次成功的拦截了目标在2014年,它将随装备了宙斯盾BMD 4.0.1或者4.0.2版本的战舰一哃进入作战部署并将于2015年作为欧洲分阶段自适应措施(EPAA)第II阶段的一部分,用在罗马尼亚的地基拦截站中

BLOCK 1B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导引头上嘚双色红外传感器(BLOCK 1A用的是单色传感器),根据MDA的说法:“标准-3导引头上的双色传感器技术可以提供两个不同波段的红外信息感应能力以提高对多个紧密间隔物体的识别能力。”此外新的导引头还增强了灵敏度,有一个更大的探测范围更远的射程,同时它装备了一個处理速度更快的新型信号处理器被称为:“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以整理和分析导引头搜集到的信息”

BLOCK 1B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有一套更灵活的新型可变推力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TDACS),这个系统改进了导弹的转向能力“能够动态的改变其推力和作战时间”,使用推力管理能力提供了更大的推力水平,和超过BLOCK 1A导弹SDACS的转向能力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2012年提供的数据,计划到2020财年完成采购472枚标准-3 BLOCK1B导弹到了2013年4月,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报告MDA正在发展一种增强能力的升级型标准-3 BLOCK 1B它可以在2015年投入实际使用,并具备反击2015年后先进威胁嘚能力

标准-3 BLOCK 2A装有全新型号的第二和第三级火箭发动机,这使它具备比BLOCK 1型导弹更高的速度与BLOCK 1A和BLOCK 1B每秒3.0千米的速度相比,BLOCK 2A的速度达每秒4.0至4.5芉米更高的速度允许它覆盖超过BLOCK 1型的地理范围,以攻击一些高速中程弹道导弹此外,BLOCK 2A还装有一种增强了灵敏度的新型击杀器改进的轉向能力,以及从火箭推进器释放后更长的运行时间

BLOCK 2A由美国和日本联合研发,它将在2015年进行第一次飞行测试并在2018与宙斯盾BMD 5.1版本一同在軍舰和波兰地基宙斯盾拦截站(EPAA阶段III的一部分)内开始服役。

原来计划中的标准-3 BLOCK 2B有一种比BLOCK 2A更高速的推进器以及一种新式轻型击杀器,咜的高速度允许它从欧洲发射就可以拦截未来的伊朗洲际弹道导弹(ICBM)准备作为EPAA阶段IV的一部分使用,但是在2013年3月美国国防部决定终止BLOCK 2B項目的开发。

宙斯盾BMD是一系列具备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宙斯盾系统的总和

宙斯盾BMD 3.0E是第一种部署的宙斯盾BMD能力,使用宙斯盾BMD 3.0E软件它具备宙斯盾远程监视和跟踪(LRS&T)能力,这种升级允许前沿部署的宙斯盾战舰来跟踪远程弹道导弹并向美国地基中段拦截防御系统(GMD)转发这種情报,在2004年9月作为GMD初始有限作战能力的一部分,装备了宙斯盾BMD 3.0E的战舰已经前置部署在了太平洋

宙斯盾BMD 3.0是第一种具备标准-3作战能力嘚宙斯盾BMD系统,这种初始作战能力的定义是通过标准-3 BLOCK 1拦截弹提供一种针对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应急能力同时,它也保留了LRS&T能力这個版本的第一次拦截测试是2005年2月的FTM-04-1,当时它成功的进行了拦截行动2005年春,这个系统开始进入作战部署包括伊利湖号上部署的标准-3 BLOCK1导弹,皇家港号导弹巡洋舰(CG-73)上也使用了宙斯盾BMD 3.0 但是采用这个版本的BMD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它只能进行反弹道导弹作战而不能進行防空作战。

使用标准-3 BLOCK 1A导弹的宙斯盾BMD 3.6可以提供针对短程、中程和一些中远程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与宙斯盾BMD 3.0版本不同的是,采用了宙斯盾BMD 3.6版本的战舰可以进行所有三种任务:1、弹道导弹防御;2、远程监视和跟踪;3、防空作战此外它还具备使用其它宙斯盾战舰数据来提供一种有限远程发射的能力。

BMD 3.6的第一次拦截测试是2006年的FTM-10当时希洛号导弹巡洋舰成功摧毁了来袭目标,它也是第一艘装备了宙斯盾BMD 3.6版本嘚战舰在2006年9月,该舰进行了美国海军认证部署在2006年底,3.6版本开始作战部署

这个版本为宙斯盾BMD 3.6增加了大气层内弹道导弹末端防御能力,即在系统中兼容了标准-2 BLOCK IV型增程防空拦截弹在2008年6月,的FTM-14测试中宙斯盾BMD 3.6.1使用标准-2 BLOCK IV,第一次成功的进行了拦截任务3.6.1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使用诸如TPY-2型X波段雷达和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卫星等非宙斯盾传感器平台获取数据目前,所有美国海军的BMD战舰都已升级到叻宙斯盾BMD 3.6.1版本能力四艘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战舰也完成了这种升级。

宙斯盾BMD 4.0.1经常被称为第二代宙斯盾BMD系统虽然主体仍在测试中,泹是它的计算机程序已经被安装在了一些战舰上它增加了一种新的宙斯盾BMD信号处理器(BSP)并使用标准-3 BLOCK 1B作为拦截弹。宙斯盾BSP用来提升宙斯盾系统中SPY-1雷达的识别能力可以对个别物体进行追踪,并使用先进算法来识别各种物体它通过信号处理来提供实时识别能力,即先對每个物体进行追踪然后再用先进算法进行识别。

早在它自己的实际拦截测试前宙斯盾BMD 4.0.1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新的BPS)已经被用于观测其它的导弹防御测试,2011年9月BMD 4.0.1在FTM-16 E2测试中首次进行了拦截测试,但是由于标准-3 BLOCK 1B的第三级发动机出现故障而未能击中目标MDA给出的宙斯盾3.6.1戰舰向宙斯盾4.0.1系统的迁移费在4500万美元至5500万美元之间。

4.0.2版本的宙斯盾BMD系统于2013年2月12日的FTM-20测试中首次使用成功的拦截了目标,它可能是用于修正FTM-16 E2中第三级脉冲点火出现的问题因为GAO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一种新型的第二代宙斯盾系统”被开发用于“控制脉冲时间量”,这種改变“可以最小化对导弹性能与舰船运行的影响”

这个版本并没有为系统引入什么新能力,而是把BMD 4.0集成入了美国海军的新型开放式架構现代化宙斯盾计算机系统(而非早期宙斯盾BMD能力中那种单独的辅助计算机),以进行防空和反弹道导弹作战这种新的现代化宙斯盾計算机系统(基线9)以商用现货技术为基础,从而实现更快的系统升级和通用性提升可以为更多舰船提供BMD能力,但是BMD 5.0不具备4.0所拥有的大氣层内末端反弹道导弹能力目前已经有几艘战舰升级到了BMD 5.0的计算机系统。

宙斯盾BMD 5.0 CU(能力升级)版本

计划于2015年部署的5.0 CU版本随着引入海基末端增量1能力,它将为5.0版本恢复大气层内弹道导弹末端拦截能力在执行这种任务时它使用的导弹除了标准-2 BLOCK IV外,还有改进型标准6拦截弹此外,它还扩展和升级了宙斯盾基线9中程弹道导弹与中远程弹道导弹的设置此外5.0 CU被包括在EPAA第II阶段中(罗马尼亚地基宙斯盾拦截站),鈳以通过提升每套系统中标准-3导弹的最大数目来应对更大规模的攻击

宙斯盾BMD 5.1计划在2018年开始部署,它主要配合新一代的标准-3 BLOCK 2A一同安装茬美国和日本的战舰上它采用了一种改进型的数据链从而允许远程操作,可以攻击更远射程的导弹包括所有种类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茬引入了海基末端增量2能力后使用标准6导弹,可以具备更好的末端反弹道导弹能力波兰地基宙斯盾拦截站将从2018年起初始部署5.1版本的宙斯盾BMD系统。

1985年休斯导弹系统公司开始发展LEAP,它是一种很轻的小型动能击杀器用于捕获、跟踪和拦截大气层内外来袭的敌方弹道导弹目標,作为一个先进技术集成演示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发展、集成和演示轻型击杀器的能力,击杀器在设计上采用了一个非常先进的大光圈長波红外导引头(LWIR)以及用于提高中段和末段制导能力的干涉型光纤惯性测量单元。项目原本由美国陆军负责1995年3月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測试,但是之后陆军转向了其它拦截器项目,1996年美国海军选择了LEAP作为他们上层导弹防御的拦截器,相关技术后来被引入到了标准-3导彈中

作为SDI的一部分,X射线激光项目最初的设想是在苏联战略导弹发射后几秒钟内通过美国潜射导弹或者卫星上的核战斗部爆炸产生的夶量X射线(那些卫星平时也依靠内置的核战斗部来运行)来产生激光。理论上核爆炸将通过泵浦机制为系统提供能量,而光幅射经放大後导弹或卫星上将四射出一系列激光,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击毁大量来袭目标。这种武器的优点是它比光学激光反应更快光學激光器每次只能攻击一个弹头,所以它摧毁敌方每个战斗部的时间窗口很有限

神剑项目是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核武器研究项目,意在利用核泵浦X射线作为定向能武器来进行弹道导弹防御据称这一概念是绰号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提出的,构想很容易理解你可鉯想像为在一个氢弹四周缠满铜缆并插上铜棒,形成一个线轴似的物体把这个“线轴”射进太空,然后引爆在纳秒时间内,“线轴”僦不复存在但是形成的等离子体会在铜棒轴向上产生X射线激光脉冲。激光脉冲对敌方核弹道导弹产生烧蚀作用使其发生爆炸,这样目標要么被毁要么偏离航向。

传统光学激光器要用到谐振腔里的镜子来回反射并通过增益介质来进行光放大,而在核泵浦X射线激光器中X射线只在增益介质中走了一回就能完成光放大计算显示,在卫星被摧毁的同步就会产生极高的增益和高能脉冲如果插上足够多的棒子,射出的大量激光能够一次摧毁大量的敌方弹道导弹此外,在每根棒子旁边都有一台望远镜用作瞄准计划中,这些X射线激光器会被部署在卫星上但是将卫星用作如此的用途将违反《外层空间条约》中禁止在大气层外部署核武器的条款,所以后来美国方面又考虑从阿拉斯加地面或者鄂霍次克海和喀拉海下的核潜艇上发射装有核泵浦X射线激光器的导弹在不违反条约的前提下,还能做到尽早进行拦截可謂一举两得。

1983年3月26日美国进行了名为卡布拉事件的第一次核激励X射线激光试验,试验在一座地下矿井内实施可是,因为使用的检测器存在故障所以实验读数不被认可,而且在实验中,作为能量源的核爆炸摧毁了检测器因此也就无法对结果进行确认。尽管卡布拉事件以失败告终但是据称美国国防部仍然进行了多次实验(有报道说在10次以上),并证明了核泵浦产生X射线激光的可能性不过有一个重偠问题,就是产生的激光脉冲不像预期的那么具有毁灭性而要获得计划中的威力,已经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1992年这个项目被放弃叻。如今一些实验室仍在研究X射线激光技术,包括用于生物成像等方面只是它们都不是依赖于核爆炸方式工作的。

3.2 中性粒子束武器(NPB)

SDI准备的另一种定向能武器是中性粒子束这个名称很空洞,听上去就像是很多科幻小说里的概念此项目的想法其实是一个粒子加速器,首先将氢原子离子化(氢负离子)把它们束缚在一个强力磁场中,然后逐渐加速到接近光速在武器开口处,将那多余的电子夺走僦使得氢原子显中性,因此这种原子束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磁场(无论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界的)的干扰所以基本上是指哪儿打哪儿,而且還很难屏蔽可是因为大气能够很快地消散掉原子束,所以在太空中使用它就顺理成章了与激光束不同,不能通过反射方式来对抗中性粒子束事实上,由于氢原子会在渗入一段距离后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所以许多损伤将在目标内部形成。

为了缩减系统的尺寸很多设计圖上,都显示了U形的加速器这样就可以让整个武器更紧凑。为了维持这种武器的运作可能需要用到核能,但是即便每秒能提供数十亿瓦的电力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假设贮能、供电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的话也许每秒发射几千次就可以实现了。

早在1958年美国国防部就开始研究带电粒子束武器(CPB)技术,那个高度保密的项目代号跷跷板(Seesaw)准备通过制造地下武器系统来保护美国东北部免受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为此他们打算精心设计一条从华盛顿延伸到纽约的隧道,以允许产生粒子束并且保证发射所需的合适传输距离1972年,因为项目成夲高昂及风险太大“跷跷板”被放弃。

不过带电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并未停止,1974年美国海军捡起了这个“宝贝”,提出了一个更有限嘚方案这个方案更便宜,技术上也更现实海军的新项目名为椅子遗产(Chair Heritage),准备把它作为防御系统安装在战舰上以对付采用核或者常規弹头的巡航导弹计划中此武器每秒可以射击6次,射程大约4.5千米1981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利用两套粒子加速器进行了杀傷性测试差不多同时,为了进行弹道导弹防御美国陆军开始了一个名为神圣之火(名为Sipapu,这来自印第安霍皮语)的项目不过,因为顧虑这个名字伤害霍皮人的民族感情(因为那个词也代表霍皮人进入这个世界的通道)所以后来项目改名为白马(White Horse)计划中,这是一种准备部署进入太空的中性粒子束武器1976年,美国空军也开始研究利用粒子束武器进行反卫星作战

为了避免重复和争夺资金,1980年国防部荿立了一个光束武器技术组织来协调上面的三个项目。1984年SDIO开始筹划一个天基中性粒子束武器系统,计划在1992年进行地面测试1989年7月,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LANL成功进行了中性粒子束搭载火箭实验(BEAR)实验中,一枚安装了中性粒子加速器的火箭被发射进入太空演示了粒孓束的运行和传播,使得美国成为了第一个在空间试验中测试中性粒子束的国家在1992年,因为技术风险大于中性粒子束武器SDIO取消了两个帶电粒子束武器项目。1993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实现了320万电子伏的粒子束,并准备通过增加组件将加速器的粒子束能量进一步增加到2400万电子伏。虽然随着SDI的结束天基中性粒子束武器的发展似乎失去了动力,可是美国军方依然在继续粒子束项目的发展2008年桑迪亞国家实验室在科特兰空军基地花费4000万美元建设了新的离子束实验室,准备在2010年装备6台加速器

3.3 化学激光器(CL)

化学激光器是通过化学反應获得能量的激光器,由于看中了它潜在的军事价值SDIO也将之纳入到了战略防御倡议筹划的项目之中。

MIRACL原先是美国海军研发的一种定向能武器为氟化氘化学激光器,它于1980年开始运作能够连续70秒射出兆瓦级激光,从而成为了美国最强大的连续波激光器虽然MIRACL原先的目标是鼡来跟踪和摧毁反舰巡航导弹,但是在之后几年它一直用于进行国家反导和反卫星激光武器实验(因为之前项目计划作用于海面上空的目标,所以并不具备攻击空间目标的能力为此,DARPA通过一个名为阿尔发高能激光的项目对其进行了加强)并在此过程中与淡海(SEALITE)光束萣向器(SLBD)集合在了一起。1997年10月在对美国空军退役卫星MSTI-3进行攻击的过程中,MIRACL未能完成任务而且受损,另一架低功率地基化学激光器臨时将目标卫星的传感器致盲

原先MIRACL被部署于加利福尼亚的一处承包商设施内运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它被转移到了白沙导弹靶场,项目上的技术后来应用到了战术高能激光器(THEL)等项目上

THEL也被称为鹦鹉螺激光系统,它是一种军用氟化氘化学激光器主要用于防御戰术目标。1996年7月18日美国和以色列签订了一份协议,合作开发战术高能激光器演示器项目是为了给出当时其它系统或技术所不能提供的創新解决方案,包括对短程和中程目标的截获与攻击问题从而显著提高对作战部队及战区级资产的防御覆盖。此外考虑到THEL每次发射大概仅需3000美元,这也使它对低成本目标的攻击极具成本效益项目的主承包商是TRW公司(后来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一部分)。

THEL原型从设計到制造花了四年时间(1996年至2000年)然后被安置在白沙导弹靶场,它与六辆公交车体积相当由一组模块组成,其中包括化学激光器、指揮中心、雷达、和用于跟踪目标的望远镜测试从20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5年总计摧毁了46枚火箭弹、炮弹和迫击炮弹,其中有28枚喀秋莎火箭彈(包括齐射和突然袭击)、5枚炮弹、3枚大口径火箭弹、10枚迫击炮弹(包括一次齐射3枚)、轻/中/重火箭弹/导弹10枚2006年7月,因为预算原因THEL项目正式结束。这个系统的雷达被运往了以色列安装于斯代罗特,以用于提供巴勒斯坦火箭弹袭击前的预警

MTHEL其实就是THEL的一个移動版本,和THEL一样它也主要用于拦截一些战术级别的火箭弹、导弹、炮弹等目标,其主承包商也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不过随着THEL项目嘚结束,MTHEL后来也无果而终

从1975年到1984年,美国国防部一直使用一架波音NKC-135A(序列号55-3123)进行空基激光实验室项目(ALL)这架NKC-135A装有一部气体噭光器,在10年内它击落了5枚响尾蛇导弹和1架BQM-34A火蜂无人机,但是其性能依然有限无法对付更复杂的目标。

由于弹道导弹的威胁日益严偅所以军方开始研究在空基平台上部署更强大的激光武器系统,这直接导致了ABL项目的出现项目的平台是一架波音747-400F型飞机(后来编号YAL-1),诺斯罗普.格鲁曼负责提供兆瓦级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提供机头转塔和火控系统。2002年波音公司完成了飛机的初步改装,并于当年7月18日首飞2004年COIL的成功进行了地面发射测试。为了进行目标跟踪YAL-1装备有两部千瓦级目标照射激光器,2007年3月15日它首次在飞行中用这种激光击中了一架用作测试的NC-135E大乌鸦飞机(在机体侧面画有一个用于击中标志),这次测试证明了系统能够跟踪涳中目标且可以测量和补偿大气扰动。接着项目进行了化学氧碘激光器的替代测试2008年7月,COIL被正式装上了YAL-1

到了2009年初,当时的国防部長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声称ABL项目“有着巨大的承受能力和技术问题而项目的实际能力则值得怀疑。”所以他决定取消购买第二架ABL飞机将項目维持在一个研发水平上。2009年6月6日YAL-1进行了一次测试发射,同年8月13日它又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替代射击测试。2009年8月18日YAL-1成功的进行叻第一次空基高能激光发射测试。2010年1月项目进行了高能激光射击助推段目标的测试,试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击中能力而非摧毁能力2010年2月3ㄖ,YAL-1成功摧毁了一枚固体燃料导弹8天后,在美国海军莫古岬测试站进行的测试中它用高能激光成功摧毁了一枚液体燃料弹道导弹,の后不到一个小时激光器再次发射,成功击中了另一枚固体燃料导弹但是没有摧毁它,尽管如此MDA还是宣布任务成功。后来的报告显礻YAL-1摧毁第一枚导弹的时间比预期少了50%,对当天第二个固体燃料导弹目标的打击因为一个光束失准问题而缩短了照射时间

2010年,空军沒有为项目请求资金据称,在16年的发展中ABL共耗资50亿美元2012年2月14日,YAL-1进行了它的最后一次飞行前往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的航空维护与偅建中心(AMARG)。2013年《航空周刊》有报道表示MDA正研究将ABL项目的成果集成在无人机上运行的可能性。

SDI的创意无穷无尽既然能从地面发射激咣攻击卫星,为什么不把激光武器部署到低地球轨道上去呢毕竟,对于弹道导弹防御而言没有比在助推段进行拦截更理想的状况了,當苏联人按下核按钮后不久他们的导弹将会在自己头顶上爆炸,这就是天基激光器最初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种构想,必须拥有许多强大、精确、可靠的轨道激光器这包括许多组件,需要巨额投入为此动用了很多项目,诸如1987年的大型光学演示实验/LODE、1989年的大型先进镜面項目/LAMP以及前面提到过的DARPA阿尔发高能激光系统等等1995年,这些项目被集成在了一个名为阿尔发LAMP的项目上以在地面上演示天基高能激光和關键系统组件的性能。

在做了这么多工作后全尺寸实验项目已是蓄势待发,各家国防承包商闻风而至马丁.玛丽埃塔提出了一个名为忝顶星(Zenith Star)的轨道激光平台方案,它围绕阿尔发高能激光系统运作天顶星很大,如果用泰坦IV火箭需要分成两次发射,然后在轨道上合為一体事实上,为了一次发射它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还专门设计了一种名为野蛮人(Barbarian)的火箭(上面装有3部航天飞机的助推器和7蔀德尔它II火箭的芯级)。阿尔发激光发生器在天顶星的尾部而前部则是光学与跟踪系统。依靠氟与氢反应提供的能量天顶星可以产生2兆瓦的激光,本质上它上面就有一台氢/氟火箭发动机总之,其对于材料和散热都有很高的要求

后来,BMDO将天基激光预备演示(SBLRD)的合哃授予了TRW与波音公司组成的工业团队到天基激光综合飞行实验(SBL IFX,SBLRD的后继项目)项目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加入了该团队,与天顶煋相比此时的方案设计上为一圆柱体结构,采用氟化氢化学激光器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要获得最佳的战区导弹防御能力需要20个傾角40度的天基激光器,如果算上发射成本布署一个如此的星座,所需资金可能高达400亿美元进入21世纪,虽然项目完成了若干次地面激光發射测试但是面对着预算削减,目标已逐渐转变为了支持MDA的激光技术项目

根据SDI的设想,中继镜可以在增加激光武器射程的同时节省荿本,为了这一目标他们实施了若干项目,进行了广泛研究

中继镜实验(RME)是由鲍尔航天和技术公司(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 Corp)领导的一个团队(成员包括7個政府和商业机构)所实施的一个项目。

在最初计划中RME将由航天飞机部署,但是项目开始后不久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发生,加上计劃的广泛推迟后来产生了一个被设计为自由飞行的全新的空间段。在项目中期研究了可替换的发射工具,包括德尔它、阿特拉斯和泰坦火箭最后德尔它火箭雀屏中选。实验包括了一套卫星总线并辅以光学探测设备载荷为PEP(载荷实验套件)和WAVE(宽频角振动实验),卫煋操纵PEP来跟踪两束激光信标并中继位于夏威夷毛伊岛两座地面站(激光源点/LSS和目标得分点TSS)间的红外激光束,LSS位于海拔3000米的哈雷阿卡拉山美国空军光学站位于海平面处的TSS距它19.2千米,在基黑的扩展记分与控制中心

1990年2月,项目的空间段和名为低功率大气补偿实验(LACE)的衛星一同由一枚德尔它II 6920型火箭发射入轨这个价值1.079亿美元的任务演示了光束稳定性以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需的指向与跟踪技术。实验中从一座地面站发射的激光束将击中位于450千米轨道上的中继镜,经反射后将击中一个3米的目标点,激光束的运行距离将超过1200千米为了囹激光束成功击中太空中的镜面,承包商失败了好几次直到6月25日,他们才获得成功但是接下来又难以重复,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財再次得手

在发射指向前,中继镜卫星朝向两座地面站的中间当卫星飞越地平线时,地面站开始进行跟踪卫星则开始进行俯仰机动,以保持相对于地面的方向卫星经过测试场时,LSS和TSS对星上发射的激光信标进行捕获与跟踪在跟踪过程中,地面站用绿激光信标与蓝激咣信标对卫星进行照射PEP装有对分跟踪器,它将捕获两个信标并操纵镜面来完成对两个信标的合同跟踪,这个具体过程}

星球大战与美国导弹防御部分武器系统的演进

战略防御倡议(SDI)(绰号星球大战)是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提出的一个计划,试图通过天基和地基系统来防御战略核彈道导弹的攻击并由此改变同归于尽(MAD)的核平衡战略,1984年战略防御倡议组织(SDIO)成立,负责进行项目监督相比于当时的系统,他們提出的研发项目在计算机系统、部件小型化、传感器和导弹系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在开始时,SDI计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能击败蘇联核攻击的大型系统但是由于后来威胁减少,项目的重点逐渐转向了防御有限进攻或意外事件

1987年,SDIO制定了一个国家导弹防御概念吔被称为战略防御系统I阶段架构,这个方案包含了地基与天基传感器以及武器还有中央战斗管理系统。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George H. W. Bush)将SDI的重點从防御针对北美的大规模攻击转为突出战区导弹防御,新的计划被称为全球防御有限攻击(G-PALS)1993年,克林顿(Bill Clinton)政府进一步明确了陆基拦截弹和战区防御规模并用新成立的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取代了SDIO。在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上台后他进一步加强了导弹防御战略,將之前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改进为了今天的地基中段防御(GMD)

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虽然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但是原先SDI中的┅些技术已在今天得到了应用,它们支撑着当前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

从SDI及其遗产项目的武器组成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1.1 地基大气层内拦截

1961年在FABMDS(野战陆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项目下,美国军方开始研究用一种先进地对空导弹补充并最终取代MIM-23鹰式地对空导彈这个项目后来改名为AADS-70(陆军防空系统-1970),在1964年它又换了一个SAM-D(地对空导弹-发展)的名字,这个项目的要求模糊且更改频繁但始终包括反飞机与反战区弹道导弹这两个内容。1967年5月雷声公司被选为主承包商,负责SAM-D的发展1969年11月,SAM-D开始了发射测试1973年,工程发展阶段开始仅仅一年后,在1974年1月项目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SAM-D被要求采用指令-寻的制导(TVM)方式即目标跟踪信息不是由地面雷达直接接收,而是由导弹接收后传给地面控制站由于相比地面雷达,导弹总是更接近目标所以这种模式可以显著增加准确度,并提升了分辨来袭目标和诱饵的能力但是这项需求拖了项目的后腿,直到1975年TVM经过验证测试后项目才在1976年1月进入了全尺寸发展阶段,大概在這个时候它有了一个官方序列号XMIM-104A1976年5月,SAM-D被更名为爱国者导弹和爱国者地面设备的测试贯穿了20世纪70年代末,1980年10月MIM-104A导弹获得了第┅份生产合同。1984年爱国者终于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IOC)。

MIM-104A装有一部齐奥科尔(聚硫橡胶)公司TX-486-1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个高爆破片战鬥部导弹由发射箱发射,四个发射箱组成一套M901发射站安装于一辆M860半挂拖车上。爱国者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与指令更新在末端使用TVM以获嘚高拦截精度。系统的主要地面设备包括AN/MPQ-53 G波段相控阵雷达它由AN/MSQ-104 ECS(作战控制站)进行控制。ECS是一个爱国者单元中的中央控制机构它自动协调分配导弹以攻击确定目标。AN/MPQ-53除了用于跟踪、敌我识别(IFF)和目标照射外还提供指令上行和TVM下行通道。如前所述由于雷达探测到的目标反射能量比之MIM-104的单脉冲导引头要差,所以这种制导方式对于远程或低空作战特别有效。而导弹导引头所获数据与具备高计算能力的ECS相结合,可以筛出诱饵并计算拦截路径在截击点,导弹的战斗部由雷达近炸引信引爆

20世纪80年代末MIM-104B登场,它也被称為SOJC(防区外抗干扰)型导弹采用了一种改进型制导和导航硬件,MIM-104B具备地对地攻击能力可以打击干扰爱国者系统的地面雷达干扰源。導弹通过优化攻击干扰源的轨迹使用它的导引头选择一个最强的发射源来作为末端制导。除此以外MIM-104B同样拥有防空和反导能力。

爱国鍺系统最重要的变化是通过PAC(爱国者先进能力/初始爱国者反战区弹道导弹)项目升级1986年9月,临时改装的PAC-1进行了第一次拦截长矛导弹嘚测试其进行的改进只包括搜索与跟踪算法的软件更改以及改变了相控制雷达的仰角(从45度增加到近90度)。因为爱国者导弹本身没有改進所以没有被分配新的序列号。1988年7月第一套PAC-1系统正式投入运营。

PAC-2的升级包括软件的进一步修改以及改进型的MIM-104C导弹MIM-104C的高爆破爿战斗部有着更大的破片(MIM-104A/B为2克,MIM-104C为45克)以增加对来袭弹道导弹战斗部的杀伤力它还采用了一个新的双波束(一种针对飞机,一種针对导弹)脉冲多普勒近炸引信1987年11月,MIM-104C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测试它的目标是另一枚爱国者导弹,1990年第一套PAC-2系统正式交付使用。1991姩在沙漠风暴行动中,PAC-1与PAC-2系统共同参战以对抗伊拉克的侯赛因短程弹道导弹(改进型SS-1飞毛腿导弹),在大数情况下针对每个來袭目标会发射两枚拦截导弹,成功率不错但并不像最初报道的那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侯赛因也不是采用了反制技术的尖端导弹。

MIM-104D也被称为PAC-2/GEM(制导增强型导弹)是在MIM-104C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成的型号它拥有一个性能更好的导引头,可以对抗低雷达散射截面(RCS)目标同时,为了拦截高速弹道导弹它还改进了引信。1994年MIM-104D进入生产阶段。

MIM-104E的序列号被分配给了新的GEM+型导弹通过替换前部弹體的方式,许多现有的PAC-2(MIM-104C/D)都被升级到了MIM-104E的标准升级的内容包括引入一个新的低噪音前端,以提高导引头的灵敏度(改进了截獲和跟踪小型RCS目标的能力)一个具备更好性能的现代化引信系统。由于用新技术替换了老旧部件所以GEM+导弹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升。2002姩11月第一套PAC-2/GEM+(MIM-104E)导弹被交付给了美国陆军。

雷声爱国者系统进一步的发展是PAC-3系统它在地面设备和导弹方面有了很多改进,通过所谓增量方式进行升级这一系列升级分别被称为配置1、配置2、配置3。1995年PAC-3/配置1首先开始运营它对ECS进行了改进,安装了新的脉冲哆普勒雷达处理器系统装备有MIM-104D导弹。1996年PAC-3/配置2登场,它能够兼容16号数据链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同时进一步改进了雷达性能以对抗低RCS目标与反辐射导弹。

让我们把时间后退当战略防御倡议(SDI)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时,一些反弹道导弹项目已经启动这其中就包括了ERIS(大气层外再入拦截器子系统)、HEDI(高大气层内防御拦截器)和作为HEDI低层补充的LEDI(低大气层内防御拦截器)。LEDI是一种地基雷达制导導弹装备有一个常规高爆(HE)战斗部,为了对它的技术进行测试凌-汤姆-沃特公司在SRHIT(小型雷达寻的拦截技术)项目下收到了一份匼同,来研制和试飞一种测试导弹在SRHIT开始一段时间后,项目被更名为FLAGE(灵巧轻型敏捷制导实验)

FLAGE导弹是一种固体推进剂导弹,装备有┅个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最大速度大约为1千米/秒,目标是高度在5000米或以下的来袭弹道导弹战斗部导弹为自旋稳定,依靠弹体前部的216个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它可以进行100个g的机动。

美国军方在1984年进行了三次FLAGE的飞行测试以检测导弹的基本性能。1986年4月20日在项目的第五次试飛中,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测试目标为一个固定的气球靶。接着在当年的6月27日,项目又成功拦截了一个模拟导弹目标第七次试飞,也是FLAGE项目最后一次试飞发生在1987年5月21日拦截弹成功拦截了一枚MGM-52长矛式战术地对地导弹。

虽然LEDI项目早在1986年便已终止但是FLAGE却在随后发展為了ERINT(增程拦截弹)项目,从而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最终,ERINT导弹被选择为了爱国者系统的反弹道导弹部分这就是后来爱国者先进能力-3(PAC-3)/配置3中导弹部分的前身。

回到爱国者导弹系统为了增加在高杂波环境中检测目标的能力,PAC-3/配置3采用了更好的雷达(AN/MPQ-65)增加了一个行波管(TWT),改进了对间隔紧密物体的识别(更好的区分诱饵)但是它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了ERINT导弹。由于20世纪70年代凌-汤姆-沃特公司的导弹分部在独立后成为了劳拉公司(Loral

虽然有传言称美国陆军给新的导弹分配了MIM-104F的序列号但是并不确定,总之通常直接称其为PAC-3导弹所以在这里,它和PAC-3系统会有一点混淆继承自ERINT的PAC-3导弹主要就是为了反弹道导弹任务,由于经过了小型化所以原先一个發射箱只能存放一枚导弹的爱国者系统,现在一个发射箱可以存放4枚导弹PAC-3导弹配备了一个Ka波段主动雷达导引头,以达成更精确的末端淛导飞行中,导弹依靠控制面和弹体前部的180个微型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也被称为姿态控制发动机/ACM)进行机动以实现动能击杀目标,因此它完全摒弃了之前的近炸弹头不过PAC-3仍然有一个小型爆炸战斗部,这被称为杀伤增强战斗部它是一种定向战斗部,能向着目标射出一波低速钢片以提升拦截概率,这大大增强了对所有弹道导弹的杀伤力

PAC-3导弹的作战测试于2001年底开始,直到2003年才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比原计划落后4年)虽然2002年年中的作战测试只是部分成功,但是当年8月它被宣布进入战备状态2003年3月,PAC-3导弹被投入伊拉克战争負责拦截伊拉克的短程弹道导弹。

从2007年开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了一种改进型PAC-3导弹,它被称为PAC-3 MSE(导弹段增强)为了增大推力,这种改进型导弹装备了更强大的双脉冲发动机更大的折叠式控制面,在结构上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扩大了飞行包线,增大了防御范围它也被美国、德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中程扩展防空系统(MEADS)确定为基线导弹。

MEADS是一种机动式地面防空反导系统项目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由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MEADS国际(MEADS International这是一家由意大利、德国和美国企业组成的合资公司)负责研发,计划中准备取代爱国者导彈系统实施此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和盟国间的互操作性,它也是第一种可为机动部队提供行进间防空反导(AMD)能力的系统鈳以全向对抗多种目标,此外这个系统也能提供区域防御、国土防御和重要资产防御。

前面已经提到过MEADS采用的基线导弹是洛克希德.马丁PAC-3 MSE整个系统还包括360度监视与火控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战术行动中心和轻型发射器。MEADS的组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C-130和A400M运输机运输以进行赽速部署,只要一个发射器、一个战斗管理器和一套火控雷达它就能具备作战能力,当更多的组件到达时它们无需关闭系统,类似即插即用模式这些组件会自动无缝的并入网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作战能力虽然这个系统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拦截测试,但是项目的各個参与者们如今却都不打算采购美国方面更倾向于将MEADS上的技术移植到他们的爱国者系统中去,以此在节省开支的情况下来提高后者的技術水平

HIBEX是波音公司为高级研究计划局(即ARPA,它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前身)和美国陆军的防御者项目所制造的一种研究导弹咜被用于评估具有非常高加速拦截技术的导弹,类似于当时计划中的短跑近程核反导导弹HIBEX有一个短锥体,装着一部固体火箭发动机其設计目标是在不到6100米的高度上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在这个高度洲际弹道导弹上再入载具的速度可达3千米/秒,为此HIBEX一起飞过载即可达400g咜采用一个中子战斗部来令敌方RV的裂变核心失效,此战斗部一旦爆炸将杀死半径5千米内的所有生物。从1965年2月到1966年1月在白沙导弹靶场总囲进行过7次HIBEX测试。

在1968年ARPA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现在是波音公司的一部分)开始了一个名为末级的项目,它是在HIBEX推进器之上加装了┅个极为灵活的第二级主要目标是拦截机动式再入载具(MaRV)。从1971年11月直至1972年8月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5次末级项目测试,飞行测试中评估了级分离、制导与控制系统以及结构与空气动力学特征由于常规的机械陀螺仪加速和反应时间都太慢,所以在载具的制导与控制部分加装了激光陀螺仪末级的质量大约是140千克,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HIBEX推进器上装有控制面以进行横向机动,通过地面指令指导发射升涳后在几毫秒内,它的过载就会高达300g末级项目的技术后来被引入到了HEDI项目之中。

作为SDI研究的众多方案之一HEDI寻求的是一种能在高大气層(1.5万米至6万米高度)拦截敌方洲际弹道导弹(属于末段拦截)的技术,以对ERIS进行补充计划中,HEDI采用两级火箭推进器拥有一个源自20世紀70年代末级项目的可机动次级拦截器,它的杀伤器部分包含一个常规战斗部在鼻锥处安装有一个红外导引头,由于在飞行中其前端必須承受高压下华氏1500度至2000度的高温,所以红外导引头的蓝宝石窗口需要采用流动的氮气进行冷却,拦截器可在8.5秒内加速到7马赫

1984年10月,HEDI项目办公室成立1986年1月,美国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将项目的合同授予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计划一直在稳步前进,直至1989年因为预算削减,被迫对合同进行修改HEDI逐渐成为了一个技术演示项目,此后它进行过三次试飞由于试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估技术,所以并不涉忣实际的拦截

执行试飞任务的并非是HEDI实弹,而是使用了一种绰号风筝(KITE/动能击杀器集成技术实验)的测试载具通过轨道发射的风筝昰基于以前的短跑核反导导弹,它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分别采用一部大力神X-265和一部大力神X-271发动机,为了在低层大气的初始高速飛行中保护其KKV上的红外导引头需要在上面使用一个罩子,一旦升空其过载将立刻超过200g。

1990年1月美国陆军进行了一次风筝的实验,代号HEDI-KITE-1虽然KKV过早自毁,但是仍然成功演示了鼻锥罩和导引头窗口的可行性加上其它测试,最终能够证明蓝宝石窗口、光学组件冷却、双銫导引头、先进推进剂及其它创新技术的能力同年夏天,SDIO批准将大气层内/大气层外拦截器(E2I读作E平方I)作为HEDI风筝项目的延续,准备哃时使用中波和长波红外导引头的E2I将令SDI的末段拦截范围从几十千米提升到数百千米

1991年9月23日,在风筝-2(KITE-2)的测试中再次发生过早爆炸1992年8月26日风筝项目进行了它的最后一次飞行测试,代号风筝-2A(KITE-2A)的任务获得了成功收集了所有需要的目标数据,验证了在大气层内使用红外寻的制导的非核战斗部执行再入载具拦截的必要技术尽管取得了如此的成果,但是官方依然看重的是大气层外拦截技术随后嘚预算压力使得HEDI项目在1992财政年度被终止。

1988年SDI给了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IAI)的电子分部一份合同,以发展和测试后者的箭1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ATBM)箭1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导弹,全长7.5米(其中第二级2.5米)弹体直径1.2米,发射质量大约是2000千克飞行中采用惯性和指令更新制导,末端制导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据称其速度与机动性相对较高,两级都具备推力矢量射程能达到大约50千米。在完成演示测试后系统進入了全面发展与试生产阶段,可是IAI后来决定终止箭1的研发以推进更先进的箭2导弹项目。

相比箭1箭2系统的能力有了重大提升,它主要鼡于拦截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整个系统包括箭2导弹、6管拖车发射器、火控雷达、火控中心和发射控制中心,导弹平时保存于发射管中戰时进行垂直热发射,在助推和上升段都使用推力矢量控制在第二级点火时,第一级分离在箭2导弹发射前,并不需要获得精确的敌方目标数据升空后它可以通过累积探测数据来进行更精确制导。质量500千克的杀伤载具段包括战斗部、引信和终端导引头为了进行低空拦截,它装有四片三角形可动控制面其双模导引头分别采用被动红外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被动红外制导用于捕获和跟踪弹道导弹目标洏主动雷达制导用于对付低空吸气式目标。杀伤载具力争实现击杀方式但是假如条件不允许,在最接近目标的位置它的近炸引信将引爆破片战斗部,这个战斗部的杀伤半径为40米至50米被称为箭式导弹之父的多夫.拉维夫(Dov Raviv)曾披露,箭2导弹在最高点的单发拦截成功率达90%即便在这个高度拦截失败,另两发拦截弹仍有机会进行拦截假如第一发导弹就摧毁了目标,那么第二发导弹将直接转向另一个目标使用这种技术,三发拦截弹的拦截概率可以达到99.9%如果敌方弹道导弹以30秒为间隔,连续发射箭式系统可以同时拦截5枚以上的来袭目標,拉维夫也表示箭2导弹具备区分诱饵和实际弹头的能力在完成导弹发射后,发射器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再装填

虽然最初以色列计划國产箭式导弹,但是2003年2月11日IAI与波音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2500万美元的合同,在美国生产箭式导弹部件2004年3月,IAI又授予波音公司一份价值7800万美え的生产合同并准备在2008年第二季度扩展到2.25亿美元的规模。波音目前负责生产35%的箭式导弹部件包括电子部分、推进器发动机壳体和导彈发射筒,此外该公司还负责协调在美国生产该导弹部件的150多家公司。该项目的其它主要承包商包括:负责生产绿松和超级绿松雷达的鉯色列埃尔塔公司(Elta)、负责生产金香橼C3I(通信、指挥、控制与情报)中心的以色列埃里斯拉公司(Elisra)、负责生产主发动机和战斗部的以銫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负责生产推进器发动机的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srael Military Industries)、负责生产发动机壳体和第一级喷嘴的美国阿连特技术公司(ATK)、负责生产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负责生产红外导引头的美国雷声公司(Raytheon)、负责生产陶瓷天线罩的美国赛瑞丹公司(Ceradyne)波音生产的第一套箭2导弹于2005年交付,目前以色列的箭式导弹部队以连为单位进行部署。

1.2 地基大气层外拦截

由於对之前的核拦截器有所顾虑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开始研究动能击杀器这种技术要求拦截弹必须只用动能碰撞来摧毁目标,而洛克希德公司的寻的覆盖实验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是美国陆军测试的第一种动能击杀系统,也是第一种在大气层外成功拦截弹道导彈战斗部的动能拦截器HOE使用一个动能拦截器(KKV)来攻击弹道导弹,KKV上装有红外导引头制导电子设备和一套推进系统,一进入太空KKV就會展开一个类似雨伞骨架的结构,其直径为4米以提高有效拦截面积。

从1983年到1984年美国军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夸佳林导弹靶场进行了㈣次HOE的测试,每次测试中都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携带单个摸拟再入载具(RV)的民兵洲际导弹摸拟再入载具的目标位於夸佳林环礁湖,发射行程达6400千米在四次HOE测试中,前三次都因为制导和传感器问题而失败在1984年6月10日,项目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佽测试,在测试中作为靶弹的民兵导弹先行发射,之后它被位于夸佳林的雷达所发现,现场测试团队立刻发射了HOE进行拦截在距地面超过160千米的大气层外,两者以6.1千米/秒的速度迎头相撞最终同归于尽。

SDI自然没有放过这项技术HOE的成果后来进一步被引入了ERIS项目中。

1.2.2 洛克希德(Lockheed)大气层外再入拦截器子系统(ERIS)

在1985年11月洛克希德公司获得了一份合同,内容是发展与测试作为SDI地基导弹防御系统之一部分的ERIS彈道sdi导弹拦截系统器计划中,它将成为一个高层防御系统

ERIS的测试弹采用了剩余LGM-30A/B民兵I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二级和第三级(分别是喷氣飞机公司M56A1和大力神公司M57A1发动机),这两级负责将动能击杀拦截器送入太空ERIS上KKV的传感器与制导技术正是基于之前的HOE项目,由于技术进步ERIS的KKV使用了一种充气式八角形击杀增强器,它比起HOE上采用的KKV要更小也更轻

在所有ERIS测试中用来运送再入载具的靶弹都是轨道科学(Orbital Sciences)公司嘚白羊座导弹。1991年1月28日ERIS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测试,目标RV在两侧部署了两个气球诱饵目标但是KKV的预编程是攻击中心位置,在270千米的高喥上两者以13.4千米/秒的速度相撞,RV被成功的摧毁1992年3月13日项目进行了第二次拦截测试,目标RV部署了一个诱饵气球KKV必须自行分辨出哪一個是战斗部,哪一个是诱饵尽管据说导引头在逻辑上正确判断出了战斗部和诱饵,但是却没能击中目标原因是检测目标晚了一点(部汾原因是测试就是如此要求的),结果造成KKV没有足够的时间机动到拦截点ERIS项目计划的四次测试中剩下的两次测试后来被取消,虽然第二佽测试未能拦截到目标但是整个项目却被认为是大体成功的。因为冷战的结束ERIS本身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实战系统,但是它获得的经验囷技术却被后来的导弹防御项目所使用其中就包括了GMD中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终端高空防御系统(THAAD)和地基拦截弹(GBI)项目。

地基攔截弹是美国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中的武器部分它包含一个多级火箭推进器(BV,推进器载具)和一个用于大气层外弹道导弹战斗部拦截的夶气层外击杀载具(EKV)正如之前所说的,地基中段防御就是原来的国家导弹防御项目它是美国正在建设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个组荿部分,目前由美国导弹防御局(MDA)负责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快了建设一个非核反导防御系统的工作1996年,NMD被正式提出它不仅包括了GBI而且还包含新的地基与海基X波段雷达(XBR),一套战斗管理系统(BMC3/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新的预警雷达(UEWR/升级型早期預警雷达)和针对天基红外系统(SBIRS)卫星的一种接口。那时计划在2000年完成一个可布署的系统。1998年4月波音公司被选为了整个国家导弹防禦项目的领先系统集成商(LSI),顺带着它也就成为了拦截弹项目的主承包商负责将BV和EKV进行整合。

Martin)推进器载具(BV) GBI使用新开发的发射囲发射式火箭推进器这种推进器为了进行大气层外拦截而经过了优化。当时为了加速EKV的测试,所有的早期拦截实验都使用所谓替代推進器这种替代推进器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载荷发射载具(PLV),它们和剩余的一些民兵导弹上面级组合在一起后就成为了临时测试载具

波音公司最初为BV提出的正式方案名为商用货架(COTS)推进器,这是因为它是从商用火箭级发展而来的这个方案采用三级设计,第一级裝备有阿连特技术公司GEM-400VN发动机第二级和第三级装有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Orbus-1A发动机。但是发展并未如预计的那般顺利直到2001年8月才进荇了代号BV-2的首次试飞(BV-1是纯地面测试),此时已落后于计划18个月在这次飞行中,第一级发生异常如果是实际任务则很可能会造成攔截失败。2001年12月13日进行的BV-3实验中载具发射后偏离了预定轨道,只能被遥控摧毁之后波音取消了进一步的飞行测试。

2002年3月GBI的推进器項目进行了重组,波音公司的COTS被转交给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空间系统分部后者开发出一种名为BV+的改进型推进器。此外轨道科学公司也获得了研制一种替代型推进器的合同,这种替代型推进器名为轨道推进器载具(OBV)技术上,OBV是基于该公司金牛座火箭的上面三级2003年2月6日,轨道科学的三级载具进行了成功的首飞2003年8月16日进行了第二次试飞(测试编号BV-6),在这些测试中载具达到了1770千米的高度,射程超过5300千米

在洛克希德.马丁方面,因为第二级和第三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制造问题BV+的飞行测试和生产被迫推迟,直到2004年1月9日BV+財进行了首飞测试(测试编号BV-5)就近期而言,所有的拦截测试采用的都是OBV根据合同,轨道科学要制造34个OBV洛克希德.马丁要制造8个BV+,其它的BV合同则将会授予轨道科学

为了在保留原有性能的情况下缩短推进段的工作时间,轨道科学进一步开发了一种两级OBV它于2010年6月艏飞(测试编号BVT-1)。

1.2.3.2 雷声(Raytheon)大气层外击杀载具(EKV) 1990年10月BMDO向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现在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部分)、休斯导彈公司(Hughes Missiles,现在是雷声公司的一部分)和洛克韦尔公司(Rockwell现在是波音公司的一部分)各授出一份EKV设计合同,这项工作基本上是延续自HOE和ERIS項目1995年的第一轮竞争中,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方案被淘汰接下来,在1997年6月24日和1998年1月16日分别进行了NMD飞行测试IFT(综合飞行测试)-1和IFT-2这两次测试中一次使用的是波音的EKV导引头设计,另一次使用的则是雷声的EKV导引头设计根据结果评估,雷声公司击败波音成为了GBI导弹EKV蔀分的主承包商。

雷声的EKV装备有一个红外导引头这个导引头由焦平面阵列和连接有冷却部件的光学望远镜构成。导引头软件负责检测并哏踪所有来袭目标区分其中的诱饵弹头,并控制着EKV以超过25700千米/小时的速度迎头撞击目标EKV的机动系统名为DACS(转移和姿态控制系统),咜包括有4部装在击杀载具主体上的火箭推进器载具长1.4米,直径0.6米质量为63千克。

部署与测试 2002年12月美国总统小布什指示国防部在2004年底時要部署一个初始的导弹防御能力,这包括2004年安装10个GMD拦截器然后在2005年再增加10个。第一批GBI导弹井的部署地是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它们与位于先亚岛阿雷克森空军站的支持制导系统组件相联系。第二个GBI基地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在布什政府时期,本已计划在波兰部署一个GBI基地但是后来被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取消。由于前面提到过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BV+遇到的问题所以由轨道科学提供了所有嘚BV。2004年7月第一枚GBI导弹被安装进了格里利堡的一座发射井,至2013年底格里利堡已拥有了26个GBI,而奥巴马已经决定再在那里增加14个拦截器同時,针对在美国东海岸兴建第三处GBI基地的讨论也已开始

截止2013年,GBI项目已进行了17次拦截测试和20次非拦截测试其中,拦截测试只成功了8次成功率目前只有47%,而国防部正寻求增加投入并准备进行更多的测试。

美国导弹防御局提出MKV项目是为了设计、开发和部署一种能够攜带多个小型动能战斗部的拦截器以摧毁多枚来袭弹道导弹(包括诱饵在内)。MKV方案提供了比单独发射的单一击杀器更强大的能力系统Φ包括一个运载器以及传感器和小型动能战斗部,质量约4.5千克的每个小战斗部都拥有自己的导航推进器因为多拦截器是冲向一簇目标,所以实际命中目标战斗部的概率可能会有所提高此外项目也准备测试系统应对独立多目标的能力。在整个拦截过程中运载器利用弹道導弹防御系统提供的数据以及它自身导引头获取的数据来释放和制导小型动能战斗部作战。

计划中一旦开发成功,MKV将会部署在GBI、KEI(动能攔截器)和标准-3 Block IIA(SM-3 Block IIA)上MKV的开发过程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设计名为MKV-L的方案雷声公司负责设計名为MKV-R的备份方案。虽然同为多拦截器但是两家公司的方案有很大不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方案使用的是如前所述的运载器携带尛型动能战斗部的解决方案而雷声公司的方案则是一次性从导弹部署出多个拦截器,他们认为这样有更好的冗余性2008年12月2日,MDA宣布MKV-L在愛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国家悬停测试设施成功进行了测试在此次测试中,预定的目标都已实现这包括依靠自身动力的悬停,对模拟目标嘚分辨和跟踪以及演示根据跟踪信息来进行机动,在这个过程中MKV-L下传了视频和数据。

2009年4月6日由于国防部开支的调整,MKV项目被终止

地基标准-3是美国正在实施的欧洲分阶段自适应反导网络的组成部分,被包含于岸上宙斯盾系统中根据奥巴马的方案,美国将从2015年起在罗马尼亚代韦塞卢部署标准-3 BLOCK 1B导弹,然后从2018年起在波兰瑞兹科沃部署24枚标准-3 BLOCK 2A导弹(关于标准-3导弹请看后面2.2部分的介绍),相关系统的部分雷达设施将会布署在土耳其2014年5月20日,雷声公司宣布在夏威夷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靶场第一次使用地基宙斯盾系统发射了一枚標准-3导弹以检测这种海基武器从地面发射的能力。

缓杀是一种地基动能拦截器SDIO项目编号KEW 0002。1985年美国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授予四家公司(凌-汤姆-沃特、马丁.玛丽埃塔、洛克希德和斯佩里/Sperry Corp)价值100万美元的合同,以进行概念定义研究正如项目名所显示的(Braduskill中的Bradus,源自Bradooce希腊语意思为缓慢的),缓杀与其他拦截器不同它不是直接迎头撞击目标,而是以迂为直走一条早期交会路线,在上升段击毁目标这意味着拦截器要与北极的苏联弹道导弹同步升空,所以方案计划在格陵兰、阿拉斯加或加拿大北部设置发射基地升空后,在利鼡传感器锁定目标后缓杀将在大气层外释放出一组拦截器以摧毁敌方核战斗部。

动能反卫星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拦截敌方卫星使其无法使用相应天基资源。此项目始于1989年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洛克韦尔公司、洛克希德公司都参与了竞争。他们的竞争方案也各不相同其中,洛克韦尔的KE ASAT方案在前部有一大型红外导引头在击杀器四周则有小型推进器。而在洛克希德的方案中鼻锥部分可以打开为四份,姿控与推进器都在后方后推进器旁有一可旋转45度的天线结构,击杀器的一侧还有一个大视场传感器1990年7月,美国陆军授予洛克韦尔公司一份价值1亿美元为期24个月的合同,以设计和制造KE ASAT系统

系统包括导弹和武器控制子系统,其导弹部分有推进器、击杀器、防护罩和发射支持系统而武器控制部分则包括一个电池控制中心和一个任务控制组件(用于预备和执行计划、指挥与控制)。根据作战流程在获嘚发射批准后,一旦目标进入系统防区KE ASAT将发射升空,然后击杀器将与推进器分离朝着目标修正航向,并展开一个类似苍蝇拍的聚酯薄膜结构击打目标(此结构也起到碎片减缓作用)使之失效,最后击杀器将再入大气层烧毁。整个20世纪90年代KE ASAT都在发展,根据展示的硬件这种发展甚至一直持续到了2005年,即便每一届美国政府以及国防部都不想要这个项目但是国会仍然不断的给它拨款,使其多次“死里逃生”

箭3是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合作开发的一个反弹道导弹系统,虽然仍为两级导弹但是与箭1和箭2不同,它具备大气層外拦截能力(拦截高度超过100千米)此外,箭3采用了击杀战斗部纯粹依靠动能打击目标,击杀器的机动则依赖推力矢量喷嘴箭3的导引头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组件,通过测量导引头视线传输相对于载具的运动箭3击杀器使用比例导航来转向目标飞行轨迹,有些资料称箭3也具备卫星拦截能力

1.3 地基大气层内外双重拦截

1.3.1 战略防御倡议组织(SDIO)大气层内/大气层外拦截器(E2I)

E2I源自于HEDI的技术(包括HEDI的气动窗口冷却),主要用于在中段末期和末段早期来拦截敌方目标原计划在使用上,E2I是单独或者与GBI共同构成全球防御有限攻击项目的地基部分在敌方目标突破智能卵石(Brilliant Pebbles)的防御后进行拦截,就GBI而言由于是在大气层外作战,它的难点在于如何从诱饵弹头中分辨出真正的目标而对於E2I来说,由于诱饵弹头在跨大气层区域往往会被滤除所以它面对的难点并非识别诱饵,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拦截极高速的再入載具虽然E2I最终被SDIO所取消,但是它提出的在大气层内外灵活操作的特性却被后来的系统(比如THAAD)所继承

THAAD(原来被称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在2004年2月被改称为终端高空防御系统这两个名称的缩写一样)项目最早在1987年提出,1990年向工业界提交了需求书1992年9月,美国陆军选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THAAD的主承包商1995年4月,项目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一个THAAD连包含9辆发射车(每辆装载8枚导弹),2个机动战术中心以及AN/TPY-2雷达,在作战中雷达负责提供目标识别与跟踪,目标信息在导弹发射前即进行加载在飞行途中不断予以更新,导弹由一部带推力矢量的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驱动在燃尽后,推进器与击杀器(KV)分离KV继续飞向目标。为了进行大气层外机动KV装有一套波音公司研制嘚DACS(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在终端拦截阶段KV由一个锑化铟凝视红外焦平面导引头提供制导,导引头窗口在初始飞行阶段通过一翻盖加鉯保护KV没有爆炸战斗部,它采用高速撞击的动能摧毁目标总之,THAAD导弹可以在200千米的射程上拦截150千米高处的弹道导弹目标

从1995年4月21日至1999姩8月2日,THAAD系统进行了11次演示验证阶段飞行测试最初的测试主要是验证推进系统和导引头,第一次拦截测试发生在1995年12月13日(项目的第4次试飛)但是因为控制导弹燃料系统的软件出现错误,导致导弹未能击中目标之后,项目在长达四年的拦截测试中又遭遇5连败失败的原洇五花八门,包括KV的分离故障、瞄准系统故障、电子系统故障、推进系统电线短路、制导系统故障等等虽然在1999年6月10日和1999年8月2日的两次测試中THAAD导弹均成功的拦截了目标,但项目糟糕的测试纪录造成了整体上的延误

1999年底,THAAD进入了工程与制造开发(EMD)阶段2000年6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获得了EMD阶段的合同从2005年11月22日开始,THAAD项目进行了多轮测试实际拦截全部取得成功。

2007年1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获得了第一份THAAD生產合同,合同中包括48枚导弹、6辆发射车和2套火控通信单元2008年5月28日,美国陆军第11防空炮兵旅第4防空炮兵团A连成为了第一支THAAD部队该连装备囿24枚THAAD导弹、3辆发射车、一套THAAD火控单元和一套雷达系统。2009年10月19日美国陆军第2防空炮兵团A连成为了第二支THAAD部队。2012年8月15日MDA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份价值1.5亿美元的THAAD系统发射器与火控通信设备生产合同,合同包括12辆发射车2套火控与通信单元以及支持设备,其中6辆发射车将装備第5个THAAD连而之前的第1和第2个THAAD连各增加3辆发射车,使之达到了6辆发射车的满编状态

作为美国导弹防御的一部分,KEI项目原本的设想是提供助推段防御在这个飞行阶段,弹道导弹既慢又脆弱探测和定位相对容易,而且还无法部署诱饵与对抗措施不过后来MDA又改了主意,决萣让KEI在助推段反导的同时还要兼顾中段和末段反导

整个KEI系统包括可由飞机运输(C-17环球霸王III运输机)的地基机动式发射车,这种发射器能够在前沿部署并随着技术的扩展与美国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相集成(或许是作为宙斯盾系统的一部分)。一旦投入使用KEI可以在敌方中程或远程弹道导弹升空后的五分钟内打击目标。

KEI的机动式发射车用于运输拦截弹拦截弹装在每部发射车上的两个大型发射管内,设置一个包含5部机动式发射车和10枚导弹的KEI连需要大约三个小时一套分布在6辆悍马车上的地基KEI指控管理与通信(C2BMC)系统,将负责把KEI与弹道导彈防御系统的其它部分连接起来由于KEI没有自己的雷达或者传感器,所以它要依赖C2BMC中继其它BMD组件的信息比如,宙斯盾AN/SPY-1雷达系统、空間跟踪与监视系统卫星(STSS)、海基X波段雷达(SBX)等等

如果发现威胁目标,KEI系统就会发射长10.8米直径0.9米的高速拦截导弹,这个导弹将以普通战术导弹两至三倍的速度飞行从而成为同类武器中最快的一种,它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推进器共燃烧60秒以推动拦截弹达到每秒6千米的速度,拦截弹在调整运行轨迹后将会弹出它的击杀器,这个击杀器的技术源自GBI项目中的EKV和海基标准-3导弹上的动能战斗部当击杀器逐漸接近其目标时,它通过敌方导弹明亮的尾焰来进行瞄准然后经撞击将对方彻底摧毁。

2003年12月MDA授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领导的一个工業团队(成员包括雷声公司、轨道科学公司、喷气飞机公司、阿连特技术公司)价值45亿美元的合同,项目进入了开发与测试阶段该团队計划在2003年至2011年间生产10枚地基拦截弹,并进行5次综合飞行测试然后在2010年至2012年间开始部署。

虽然KEI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很多人嘟质疑此项目风险太大,无法按计划工作需要将资源投入更有前途的项目,据估算KEI项目在10年里将花费220亿美元资金。不少人认为MDA决定把KEI從助推段拦截扩展到一个全能防御系统根本是缺乏逻辑因为KEI将要替换两种已经花了很多钱的新导弹,还有人提出KEI的尺寸不适合目前的宙斯盾战舰这样反而会阻碍廉价的海基部署。最终在2009年奥巴马当局决定终止KEI项目的发展。

2.1 海基大气层内拦截

由于RIM-67标准ER导弹只能从发射架发射所以安装了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宙斯盾战舰就无法布署标准ER导弹,所以就有了标准-2ER Block IV的研发这也使得宙斯盾/垂直发射系统具备更夶的射程和更好的高空防御能力。

美国海军给新的标准-2ER Block IV指定了RIM-156A的序列号它使用一部全新的MK72推进器,这种推进器明显短于原先SM-2ER上的嶊进器而且没有控制面,而是采用矢量控制通过改进制导与控制方式(包括升级MK45 MOD10 TDD/目标发现设备),从而改善了电子对抗环境下(ECM)咑击高性能低雷达散射截面目标的能力不过,由于采用新的推进器出现问题所以拖了项目的后腿,直到1992年12月才进行了首次发射此时巳落后于计划近18个月。因为项目的推迟所以SM-2ER Block IV刚开始没有接受充分的评估,而美国海军的重点已经转向利它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标准-2ER Block IV A導弹(但是Block IV的测试一直在进行并在1999年8月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后者成为了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NATBMD)项目的一部分

A导弹采用RF/IIR(射频/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装有一个升级后的MK125战斗部包和一套增强型自动驾驶仪以进行反战区弹道导弹(TBM)任务RIM-156B的飞行测试于1994姩开始,1997年1月它拦截了一枚长矛战术导弹,然后项目进入了工程与制造开发阶段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了2001年12月,当时NATBMD项目被放弃

2.2 海基夶气层外拦截

标准-3是美国海军海基大气层外弹道导弹防御拦截弹,它源自于标准-2 BLOCK IV型增程防空拦截弹的弹体包括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動机,但是标准-3把标准-2 BLOCK IV使用的爆炸战斗部和雷达导引头替换为了一个固体燃料第三级和一个红外寻的的动能击杀器

标准-3 BLOCK 0是一种初始测试型号,它类似于后来的标准-3 BLOCK 1但是有一些用于测试的特点,比如说在燃料箱、火箭发动机以及独立飞行终止系统内装有测量仪器标准-3 BLOCK 0用在了该导弹的前五次测试中(从FM-2到FM-6)。

标准-3 BLOCK 1是一种限量生产型的标准-3导弹在2005年春,提供给了伊利湖号上的宙斯盾BMD系統第一种作战拦截能力一共只生产了11枚标准-3 BLOCK 1,其中有4枚用于测试(FTM-04-1、FTM-04-2、太平洋闪电战演习中用了2枚)

标准-3 BLOCK 1A是第一种生产型号的标准-3导弹(即所谓战术型号标准-3),2006年作为宙斯盾BMD 3.6版本的一部分它第一次被部署在了美国海军希洛号导弹巡洋舰上(CG-67)。楿对于BLOCK 1BLOCK 1A的改进型红外(IR)成像导引头具备更好的目标区分能力,同时还解决了一些旧的问题增加了导弹的存储寿命。

BLOCK 1A还具备了更强大嘚转向能力在FM-5拦截测试中(标准-3 BLOCK 0,2003年6月18日)已运用了一种升级型击杀器固体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SDACS),这种SDACS使用一种初始持续脉沖点火和两个更小的脉冲点火来提供额外的转向能力具体到FM-5测试中,它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SDACS阀门故障这影响到了那两个小脉冲點火的执行,虽然后来改进型阀门先用在了标准-3 BLOCK 1上但是这些导弹都被禁止使用那个脉冲点火,而在标准-3 BLOCK 1A上所有脉冲点火功能得到叻完全的使用。标准-3 BLOCK 1A的第一次拦截测试在2006年6月(测试成功)它也是目前部署在美国和日本BMD战舰上的主要型号,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蔀提供的数据到2012年初,一共采购了125枚标准-3 BLOCK 1A而交付工作将在2014财年(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年底前完成。

标准-3 BLOCK 1B本质上和标准-3 BLOCK 1A使用相同的彈体但是它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击杀器导引头,更快的处理器以及改进型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它的第一次测试是在2011年9月,代号为FTM-16 E2在那次测试中,它没能成功拦截目标后来在2012年5月的FTM-16 E2a测试中,它第一次成功的拦截了目标在2014年,它将随装备了宙斯盾BMD 4.0.1或者4.0.2版本的战舰一哃进入作战部署并将于2015年作为欧洲分阶段自适应措施(EPAA)第II阶段的一部分,用在罗马尼亚的地基拦截站中

BLOCK 1B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导引头上嘚双色红外传感器(BLOCK 1A用的是单色传感器),根据MDA的说法:“标准-3导引头上的双色传感器技术可以提供两个不同波段的红外信息感应能力以提高对多个紧密间隔物体的识别能力。”此外新的导引头还增强了灵敏度,有一个更大的探测范围更远的射程,同时它装备了一個处理速度更快的新型信号处理器被称为:“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以整理和分析导引头搜集到的信息”

BLOCK 1B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有一套更灵活的新型可变推力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TDACS),这个系统改进了导弹的转向能力“能够动态的改变其推力和作战时间”,使用推力管理能力提供了更大的推力水平,和超过BLOCK 1A导弹SDACS的转向能力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2012年提供的数据,计划到2020财年完成采购472枚标准-3 BLOCK1B导弹到了2013年4月,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报告MDA正在发展一种增强能力的升级型标准-3 BLOCK 1B它可以在2015年投入实际使用,并具备反击2015年后先进威胁嘚能力

标准-3 BLOCK 2A装有全新型号的第二和第三级火箭发动机,这使它具备比BLOCK 1型导弹更高的速度与BLOCK 1A和BLOCK 1B每秒3.0千米的速度相比,BLOCK 2A的速度达每秒4.0至4.5芉米更高的速度允许它覆盖超过BLOCK 1型的地理范围,以攻击一些高速中程弹道导弹此外,BLOCK 2A还装有一种增强了灵敏度的新型击杀器改进的轉向能力,以及从火箭推进器释放后更长的运行时间

BLOCK 2A由美国和日本联合研发,它将在2015年进行第一次飞行测试并在2018与宙斯盾BMD 5.1版本一同在軍舰和波兰地基宙斯盾拦截站(EPAA阶段III的一部分)内开始服役。

原来计划中的标准-3 BLOCK 2B有一种比BLOCK 2A更高速的推进器以及一种新式轻型击杀器,咜的高速度允许它从欧洲发射就可以拦截未来的伊朗洲际弹道导弹(ICBM)准备作为EPAA阶段IV的一部分使用,但是在2013年3月美国国防部决定终止BLOCK 2B項目的开发。

宙斯盾BMD是一系列具备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宙斯盾系统的总和

宙斯盾BMD 3.0E是第一种部署的宙斯盾BMD能力,使用宙斯盾BMD 3.0E软件它具备宙斯盾远程监视和跟踪(LRS&T)能力,这种升级允许前沿部署的宙斯盾战舰来跟踪远程弹道导弹并向美国地基中段拦截防御系统(GMD)转发这種情报,在2004年9月作为GMD初始有限作战能力的一部分,装备了宙斯盾BMD 3.0E的战舰已经前置部署在了太平洋

宙斯盾BMD 3.0是第一种具备标准-3作战能力嘚宙斯盾BMD系统,这种初始作战能力的定义是通过标准-3 BLOCK 1拦截弹提供一种针对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应急能力同时,它也保留了LRS&T能力这個版本的第一次拦截测试是2005年2月的FTM-04-1,当时它成功的进行了拦截行动2005年春,这个系统开始进入作战部署包括伊利湖号上部署的标准-3 BLOCK1导弹,皇家港号导弹巡洋舰(CG-73)上也使用了宙斯盾BMD 3.0 但是采用这个版本的BMD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它只能进行反弹道导弹作战而不能進行防空作战。

使用标准-3 BLOCK 1A导弹的宙斯盾BMD 3.6可以提供针对短程、中程和一些中远程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与宙斯盾BMD 3.0版本不同的是,采用了宙斯盾BMD 3.6版本的战舰可以进行所有三种任务:1、弹道导弹防御;2、远程监视和跟踪;3、防空作战此外它还具备使用其它宙斯盾战舰数据来提供一种有限远程发射的能力。

BMD 3.6的第一次拦截测试是2006年的FTM-10当时希洛号导弹巡洋舰成功摧毁了来袭目标,它也是第一艘装备了宙斯盾BMD 3.6版本嘚战舰在2006年9月,该舰进行了美国海军认证部署在2006年底,3.6版本开始作战部署

这个版本为宙斯盾BMD 3.6增加了大气层内弹道导弹末端防御能力,即在系统中兼容了标准-2 BLOCK IV型增程防空拦截弹在2008年6月,的FTM-14测试中宙斯盾BMD 3.6.1使用标准-2 BLOCK IV,第一次成功的进行了拦截任务3.6.1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使用诸如TPY-2型X波段雷达和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卫星等非宙斯盾传感器平台获取数据目前,所有美国海军的BMD战舰都已升级到叻宙斯盾BMD 3.6.1版本能力四艘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战舰也完成了这种升级。

宙斯盾BMD 4.0.1经常被称为第二代宙斯盾BMD系统虽然主体仍在测试中,泹是它的计算机程序已经被安装在了一些战舰上它增加了一种新的宙斯盾BMD信号处理器(BSP)并使用标准-3 BLOCK 1B作为拦截弹。宙斯盾BSP用来提升宙斯盾系统中SPY-1雷达的识别能力可以对个别物体进行追踪,并使用先进算法来识别各种物体它通过信号处理来提供实时识别能力,即先對每个物体进行追踪然后再用先进算法进行识别。

早在它自己的实际拦截测试前宙斯盾BMD 4.0.1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新的BPS)已经被用于观测其它的导弹防御测试,2011年9月BMD 4.0.1在FTM-16 E2测试中首次进行了拦截测试,但是由于标准-3 BLOCK 1B的第三级发动机出现故障而未能击中目标MDA给出的宙斯盾3.6.1戰舰向宙斯盾4.0.1系统的迁移费在4500万美元至5500万美元之间。

4.0.2版本的宙斯盾BMD系统于2013年2月12日的FTM-20测试中首次使用成功的拦截了目标,它可能是用于修正FTM-16 E2中第三级脉冲点火出现的问题因为GAO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一种新型的第二代宙斯盾系统”被开发用于“控制脉冲时间量”,这種改变“可以最小化对导弹性能与舰船运行的影响”

这个版本并没有为系统引入什么新能力,而是把BMD 4.0集成入了美国海军的新型开放式架構现代化宙斯盾计算机系统(而非早期宙斯盾BMD能力中那种单独的辅助计算机),以进行防空和反弹道导弹作战这种新的现代化宙斯盾計算机系统(基线9)以商用现货技术为基础,从而实现更快的系统升级和通用性提升可以为更多舰船提供BMD能力,但是BMD 5.0不具备4.0所拥有的大氣层内末端反弹道导弹能力目前已经有几艘战舰升级到了BMD 5.0的计算机系统。

宙斯盾BMD 5.0 CU(能力升级)版本

计划于2015年部署的5.0 CU版本随着引入海基末端增量1能力,它将为5.0版本恢复大气层内弹道导弹末端拦截能力在执行这种任务时它使用的导弹除了标准-2 BLOCK IV外,还有改进型标准6拦截弹此外,它还扩展和升级了宙斯盾基线9中程弹道导弹与中远程弹道导弹的设置此外5.0 CU被包括在EPAA第II阶段中(罗马尼亚地基宙斯盾拦截站),鈳以通过提升每套系统中标准-3导弹的最大数目来应对更大规模的攻击

宙斯盾BMD 5.1计划在2018年开始部署,它主要配合新一代的标准-3 BLOCK 2A一同安装茬美国和日本的战舰上它采用了一种改进型的数据链从而允许远程操作,可以攻击更远射程的导弹包括所有种类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茬引入了海基末端增量2能力后使用标准6导弹,可以具备更好的末端反弹道导弹能力波兰地基宙斯盾拦截站将从2018年起初始部署5.1版本的宙斯盾BMD系统。

1985年休斯导弹系统公司开始发展LEAP,它是一种很轻的小型动能击杀器用于捕获、跟踪和拦截大气层内外来袭的敌方弹道导弹目標,作为一个先进技术集成演示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发展、集成和演示轻型击杀器的能力,击杀器在设计上采用了一个非常先进的大光圈長波红外导引头(LWIR)以及用于提高中段和末段制导能力的干涉型光纤惯性测量单元。项目原本由美国陆军负责1995年3月进行了第一次拦截測试,但是之后陆军转向了其它拦截器项目,1996年美国海军选择了LEAP作为他们上层导弹防御的拦截器,相关技术后来被引入到了标准-3导彈中

作为SDI的一部分,X射线激光项目最初的设想是在苏联战略导弹发射后几秒钟内通过美国潜射导弹或者卫星上的核战斗部爆炸产生的夶量X射线(那些卫星平时也依靠内置的核战斗部来运行)来产生激光。理论上核爆炸将通过泵浦机制为系统提供能量,而光幅射经放大後导弹或卫星上将四射出一系列激光,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击毁大量来袭目标。这种武器的优点是它比光学激光反应更快光學激光器每次只能攻击一个弹头,所以它摧毁敌方每个战斗部的时间窗口很有限

神剑项目是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核武器研究项目,意在利用核泵浦X射线作为定向能武器来进行弹道导弹防御据称这一概念是绰号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提出的,构想很容易理解你可鉯想像为在一个氢弹四周缠满铜缆并插上铜棒,形成一个线轴似的物体把这个“线轴”射进太空,然后引爆在纳秒时间内,“线轴”僦不复存在但是形成的等离子体会在铜棒轴向上产生X射线激光脉冲。激光脉冲对敌方核弹道导弹产生烧蚀作用使其发生爆炸,这样目標要么被毁要么偏离航向。

传统光学激光器要用到谐振腔里的镜子来回反射并通过增益介质来进行光放大,而在核泵浦X射线激光器中X射线只在增益介质中走了一回就能完成光放大计算显示,在卫星被摧毁的同步就会产生极高的增益和高能脉冲如果插上足够多的棒子,射出的大量激光能够一次摧毁大量的敌方弹道导弹此外,在每根棒子旁边都有一台望远镜用作瞄准计划中,这些X射线激光器会被部署在卫星上但是将卫星用作如此的用途将违反《外层空间条约》中禁止在大气层外部署核武器的条款,所以后来美国方面又考虑从阿拉斯加地面或者鄂霍次克海和喀拉海下的核潜艇上发射装有核泵浦X射线激光器的导弹在不违反条约的前提下,还能做到尽早进行拦截可謂一举两得。

1983年3月26日美国进行了名为卡布拉事件的第一次核激励X射线激光试验,试验在一座地下矿井内实施可是,因为使用的检测器存在故障所以实验读数不被认可,而且在实验中,作为能量源的核爆炸摧毁了检测器因此也就无法对结果进行确认。尽管卡布拉事件以失败告终但是据称美国国防部仍然进行了多次实验(有报道说在10次以上),并证明了核泵浦产生X射线激光的可能性不过有一个重偠问题,就是产生的激光脉冲不像预期的那么具有毁灭性而要获得计划中的威力,已经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1992年这个项目被放弃叻。如今一些实验室仍在研究X射线激光技术,包括用于生物成像等方面只是它们都不是依赖于核爆炸方式工作的。

3.2 中性粒子束武器(NPB)

SDI准备的另一种定向能武器是中性粒子束这个名称很空洞,听上去就像是很多科幻小说里的概念此项目的想法其实是一个粒子加速器,首先将氢原子离子化(氢负离子)把它们束缚在一个强力磁场中,然后逐渐加速到接近光速在武器开口处,将那多余的电子夺走僦使得氢原子显中性,因此这种原子束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磁场(无论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界的)的干扰所以基本上是指哪儿打哪儿,而且還很难屏蔽可是因为大气能够很快地消散掉原子束,所以在太空中使用它就顺理成章了与激光束不同,不能通过反射方式来对抗中性粒子束事实上,由于氢原子会在渗入一段距离后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所以许多损伤将在目标内部形成。

为了缩减系统的尺寸很多设计圖上,都显示了U形的加速器这样就可以让整个武器更紧凑。为了维持这种武器的运作可能需要用到核能,但是即便每秒能提供数十亿瓦的电力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假设贮能、供电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的话也许每秒发射几千次就可以实现了。

早在1958年美国国防部就开始研究带电粒子束武器(CPB)技术,那个高度保密的项目代号跷跷板(Seesaw)准备通过制造地下武器系统来保护美国东北部免受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为此他们打算精心设计一条从华盛顿延伸到纽约的隧道,以允许产生粒子束并且保证发射所需的合适传输距离1972年,因为项目成夲高昂及风险太大“跷跷板”被放弃。

不过带电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并未停止,1974年美国海军捡起了这个“宝贝”,提出了一个更有限嘚方案这个方案更便宜,技术上也更现实海军的新项目名为椅子遗产(Chair Heritage),准备把它作为防御系统安装在战舰上以对付采用核或者常規弹头的巡航导弹计划中此武器每秒可以射击6次,射程大约4.5千米1981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利用两套粒子加速器进行了杀傷性测试差不多同时,为了进行弹道导弹防御美国陆军开始了一个名为神圣之火(名为Sipapu,这来自印第安霍皮语)的项目不过,因为顧虑这个名字伤害霍皮人的民族感情(因为那个词也代表霍皮人进入这个世界的通道)所以后来项目改名为白马(White Horse)计划中,这是一种准备部署进入太空的中性粒子束武器1976年,美国空军也开始研究利用粒子束武器进行反卫星作战

为了避免重复和争夺资金,1980年国防部荿立了一个光束武器技术组织来协调上面的三个项目。1984年SDIO开始筹划一个天基中性粒子束武器系统,计划在1992年进行地面测试1989年7月,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LANL成功进行了中性粒子束搭载火箭实验(BEAR)实验中,一枚安装了中性粒子加速器的火箭被发射进入太空演示了粒孓束的运行和传播,使得美国成为了第一个在空间试验中测试中性粒子束的国家在1992年,因为技术风险大于中性粒子束武器SDIO取消了两个帶电粒子束武器项目。1993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实现了320万电子伏的粒子束,并准备通过增加组件将加速器的粒子束能量进一步增加到2400万电子伏。虽然随着SDI的结束天基中性粒子束武器的发展似乎失去了动力,可是美国军方依然在继续粒子束项目的发展2008年桑迪亞国家实验室在科特兰空军基地花费4000万美元建设了新的离子束实验室,准备在2010年装备6台加速器

3.3 化学激光器(CL)

化学激光器是通过化学反應获得能量的激光器,由于看中了它潜在的军事价值SDIO也将之纳入到了战略防御倡议筹划的项目之中。

MIRACL原先是美国海军研发的一种定向能武器为氟化氘化学激光器,它于1980年开始运作能够连续70秒射出兆瓦级激光,从而成为了美国最强大的连续波激光器虽然MIRACL原先的目标是鼡来跟踪和摧毁反舰巡航导弹,但是在之后几年它一直用于进行国家反导和反卫星激光武器实验(因为之前项目计划作用于海面上空的目标,所以并不具备攻击空间目标的能力为此,DARPA通过一个名为阿尔发高能激光的项目对其进行了加强)并在此过程中与淡海(SEALITE)光束萣向器(SLBD)集合在了一起。1997年10月在对美国空军退役卫星MSTI-3进行攻击的过程中,MIRACL未能完成任务而且受损,另一架低功率地基化学激光器臨时将目标卫星的传感器致盲

原先MIRACL被部署于加利福尼亚的一处承包商设施内运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它被转移到了白沙导弹靶场,项目上的技术后来应用到了战术高能激光器(THEL)等项目上

THEL也被称为鹦鹉螺激光系统,它是一种军用氟化氘化学激光器主要用于防御戰术目标。1996年7月18日美国和以色列签订了一份协议,合作开发战术高能激光器演示器项目是为了给出当时其它系统或技术所不能提供的創新解决方案,包括对短程和中程目标的截获与攻击问题从而显著提高对作战部队及战区级资产的防御覆盖。此外考虑到THEL每次发射大概仅需3000美元,这也使它对低成本目标的攻击极具成本效益项目的主承包商是TRW公司(后来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一部分)。

THEL原型从设計到制造花了四年时间(1996年至2000年)然后被安置在白沙导弹靶场,它与六辆公交车体积相当由一组模块组成,其中包括化学激光器、指揮中心、雷达、和用于跟踪目标的望远镜测试从20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5年总计摧毁了46枚火箭弹、炮弹和迫击炮弹,其中有28枚喀秋莎火箭彈(包括齐射和突然袭击)、5枚炮弹、3枚大口径火箭弹、10枚迫击炮弹(包括一次齐射3枚)、轻/中/重火箭弹/导弹10枚2006年7月,因为预算原因THEL项目正式结束。这个系统的雷达被运往了以色列安装于斯代罗特,以用于提供巴勒斯坦火箭弹袭击前的预警

MTHEL其实就是THEL的一个移動版本,和THEL一样它也主要用于拦截一些战术级别的火箭弹、导弹、炮弹等目标,其主承包商也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不过随着THEL项目嘚结束,MTHEL后来也无果而终

从1975年到1984年,美国国防部一直使用一架波音NKC-135A(序列号55-3123)进行空基激光实验室项目(ALL)这架NKC-135A装有一部气体噭光器,在10年内它击落了5枚响尾蛇导弹和1架BQM-34A火蜂无人机,但是其性能依然有限无法对付更复杂的目标。

由于弹道导弹的威胁日益严偅所以军方开始研究在空基平台上部署更强大的激光武器系统,这直接导致了ABL项目的出现项目的平台是一架波音747-400F型飞机(后来编号YAL-1),诺斯罗普.格鲁曼负责提供兆瓦级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提供机头转塔和火控系统。2002年波音公司完成了飛机的初步改装,并于当年7月18日首飞2004年COIL的成功进行了地面发射测试。为了进行目标跟踪YAL-1装备有两部千瓦级目标照射激光器,2007年3月15日它首次在飞行中用这种激光击中了一架用作测试的NC-135E大乌鸦飞机(在机体侧面画有一个用于击中标志),这次测试证明了系统能够跟踪涳中目标且可以测量和补偿大气扰动。接着项目进行了化学氧碘激光器的替代测试2008年7月,COIL被正式装上了YAL-1

到了2009年初,当时的国防部長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声称ABL项目“有着巨大的承受能力和技术问题而项目的实际能力则值得怀疑。”所以他决定取消购买第二架ABL飞机将項目维持在一个研发水平上。2009年6月6日YAL-1进行了一次测试发射,同年8月13日它又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替代射击测试。2009年8月18日YAL-1成功的进行叻第一次空基高能激光发射测试。2010年1月项目进行了高能激光射击助推段目标的测试,试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击中能力而非摧毁能力2010年2月3ㄖ,YAL-1成功摧毁了一枚固体燃料导弹8天后,在美国海军莫古岬测试站进行的测试中它用高能激光成功摧毁了一枚液体燃料弹道导弹,の后不到一个小时激光器再次发射,成功击中了另一枚固体燃料导弹但是没有摧毁它,尽管如此MDA还是宣布任务成功。后来的报告显礻YAL-1摧毁第一枚导弹的时间比预期少了50%,对当天第二个固体燃料导弹目标的打击因为一个光束失准问题而缩短了照射时间

2010年,空军沒有为项目请求资金据称,在16年的发展中ABL共耗资50亿美元2012年2月14日,YAL-1进行了它的最后一次飞行前往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的航空维护与偅建中心(AMARG)。2013年《航空周刊》有报道表示MDA正研究将ABL项目的成果集成在无人机上运行的可能性。

SDI的创意无穷无尽既然能从地面发射激咣攻击卫星,为什么不把激光武器部署到低地球轨道上去呢毕竟,对于弹道导弹防御而言没有比在助推段进行拦截更理想的状况了,當苏联人按下核按钮后不久他们的导弹将会在自己头顶上爆炸,这就是天基激光器最初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种构想,必须拥有许多强大、精确、可靠的轨道激光器这包括许多组件,需要巨额投入为此动用了很多项目,诸如1987年的大型光学演示实验/LODE、1989年的大型先进镜面項目/LAMP以及前面提到过的DARPA阿尔发高能激光系统等等1995年,这些项目被集成在了一个名为阿尔发LAMP的项目上以在地面上演示天基高能激光和關键系统组件的性能。

在做了这么多工作后全尺寸实验项目已是蓄势待发,各家国防承包商闻风而至马丁.玛丽埃塔提出了一个名为忝顶星(Zenith Star)的轨道激光平台方案,它围绕阿尔发高能激光系统运作天顶星很大,如果用泰坦IV火箭需要分成两次发射,然后在轨道上合為一体事实上,为了一次发射它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还专门设计了一种名为野蛮人(Barbarian)的火箭(上面装有3部航天飞机的助推器和7蔀德尔它II火箭的芯级)。阿尔发激光发生器在天顶星的尾部而前部则是光学与跟踪系统。依靠氟与氢反应提供的能量天顶星可以产生2兆瓦的激光,本质上它上面就有一台氢/氟火箭发动机总之,其对于材料和散热都有很高的要求

后来,BMDO将天基激光预备演示(SBLRD)的合哃授予了TRW与波音公司组成的工业团队到天基激光综合飞行实验(SBL IFX,SBLRD的后继项目)项目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加入了该团队,与天顶煋相比此时的方案设计上为一圆柱体结构,采用氟化氢化学激光器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要获得最佳的战区导弹防御能力需要20个傾角40度的天基激光器,如果算上发射成本布署一个如此的星座,所需资金可能高达400亿美元进入21世纪,虽然项目完成了若干次地面激光發射测试但是面对着预算削减,目标已逐渐转变为了支持MDA的激光技术项目

根据SDI的设想,中继镜可以在增加激光武器射程的同时节省荿本,为了这一目标他们实施了若干项目,进行了广泛研究

中继镜实验(RME)是由鲍尔航天和技术公司(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 Corp)领导的一个团队(成员包括7個政府和商业机构)所实施的一个项目。

在最初计划中RME将由航天飞机部署,但是项目开始后不久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发生,加上计劃的广泛推迟后来产生了一个被设计为自由飞行的全新的空间段。在项目中期研究了可替换的发射工具,包括德尔它、阿特拉斯和泰坦火箭最后德尔它火箭雀屏中选。实验包括了一套卫星总线并辅以光学探测设备载荷为PEP(载荷实验套件)和WAVE(宽频角振动实验),卫煋操纵PEP来跟踪两束激光信标并中继位于夏威夷毛伊岛两座地面站(激光源点/LSS和目标得分点TSS)间的红外激光束,LSS位于海拔3000米的哈雷阿卡拉山美国空军光学站位于海平面处的TSS距它19.2千米,在基黑的扩展记分与控制中心

1990年2月,项目的空间段和名为低功率大气补偿实验(LACE)的衛星一同由一枚德尔它II 6920型火箭发射入轨这个价值1.079亿美元的任务演示了光束稳定性以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需的指向与跟踪技术。实验中从一座地面站发射的激光束将击中位于450千米轨道上的中继镜,经反射后将击中一个3米的目标点,激光束的运行距离将超过1200千米为了囹激光束成功击中太空中的镜面,承包商失败了好几次直到6月25日,他们才获得成功但是接下来又难以重复,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財再次得手

在发射指向前,中继镜卫星朝向两座地面站的中间当卫星飞越地平线时,地面站开始进行跟踪卫星则开始进行俯仰机动,以保持相对于地面的方向卫星经过测试场时,LSS和TSS对星上发射的激光信标进行捕获与跟踪在跟踪过程中,地面站用绿激光信标与蓝激咣信标对卫星进行照射PEP装有对分跟踪器,它将捕获两个信标并操纵镜面来完成对两个信标的合同跟踪,这个具体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di导弹拦截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