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明年就高考了,其它种目很好。gmat总分多少560左右,但英语基础很差50分左右,谁能指导下。谢谢

文章来源:国际教育最前线

:专业国际学校入学,申请,最新校园开放日

当的大门面对国内同学徐徐打开之际,请不要急不可待的冲进来。理解您急于挣脱应试枷锁的心情,但是“国际学校”不是灵丹妙药,绝对不是唯一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

  一、什么是国际学校

  (international school)-即为外籍学生提供中等及以下程度教育,实施外国学制的学校。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都拥有数量庞大并品质精良的国际学校,用以服务“国际移动家庭”的子女。

  全球定义的国际学校一般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学生结构的多国和多语种特征;采用国际通行课程;得到全球化认证,如IBO、WASC等;教师结构的多国性;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等等。

  按照Nord Anglia的统计,截至2011年全球的国际学校超过5900余所。在校生总数290万人。国际学校的小环境被学者们称为:第三文化。国际学校在校生被为TCK(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儿童)。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都并没有出现“国际学校” 字样。故国际学校在大陆地区并无法理定义,中国的学校法律上只有“公办学校” 和“民办学校”两大类。

  国内,在校名中带有“国际学校”字样的学校统一特征是拥有较大比例的外国籍在校生并提供国际课程项目。

  全国范围内专门服务外籍家庭的国际学校有近百所,K-12全日制学校为主。北京地区现有超过30所符合全球定义的国际学校。其中又分“外交人员子女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两种。

  “外交人员子女学校”80年代在使馆区出现。法律依据为《外交部、国家教委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规定》,例如:法国国际学校、巴基斯坦使馆学校、日本人学校、北京大韩国际学校等等。此类学校受驻华使领馆资助,仅接受使馆和在京长设机构本国雇员子女入学,采用本国统一学制、课时和教程体系,授课语言为本国母语。

  “外交人员子女学校” 的政治地位颇高,也因此发生过朝鲜“脱北者”潜入德国国际学校和大韩国际学校寻求政治庇护的事件。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诞生于90年代。法律依据为《国家教委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办法》,如:北京京西国际学校、BISS国际学校、北京哈罗英国学校等等,也有最著名的北京顺义国际学校(ISB)这种90年代从外交人员子女学校转化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例子。

  与外交人员子女学校不同,此类学校不享有任何的特殊政治地位。均系外国人或外国企业在华投资创办的,凡在京使馆或者商社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港澳台人员子女均可申请入读。采取国际通行的课程体系,授课语言为英语。

  以上两类学校很多方面可圈可点,不过和中国家庭关系并不大。我国香港地区开了国际学校中外兼收的先河,香港地区的171所国际学校中大多数是外籍学生和本土生源兼收模式的。

  所以,另外一个序列的“国际学校” 即中外学生同堂的民办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在千禧年前后开始在京城出现。校名冠以“国际学校”字样的本土民办学校北京有三所:如2000年成立的北京世青国际学校,2005年成立的北京乐成国际学校。

  此类学校多数外国籍学生比例在50%以上,生源国籍构成在40个国家左右。和前面两类不同,此类中外兼收的学校是以本土民办学校形式存在的。

  对于幼升小和小升初家庭来说,最受欢迎的是国际化教育程度较高的民办学校。表现形式为国际双语学校、私立学校、外国语学校、公立学校举办的民办性质分校等等。近些年新兴的面向本地学生的双语学校和私立学校因为招生量大,学校数量多而成为了最被中国家庭所熟知的国际学校类型。

  当下国人谈论最多的“国际学校”实际并不是上面几类,而是特指“国际高中”。“国际高中”是中国特有名词-即公办或民办学校的“海外课程班”和“出国班”。

  此类学校,生源为国内初中毕业生,需要凭中考成绩进行申请。在校生拥有本地学籍,尽管以出国为目的,但也必须参加国内会考才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提供海外本土课程如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加州课程、BC省课程、澳洲课程或者国际通行课程A-level、IBDP项目。

  二、国际学校到底学什么

  企业界流行的冰山理论:一座巨大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水下庞大的部分是外人无法得知的。

  对于一所学校也是同理,家长能看到的只是大楼、大师、大学录取数据。而冰山之下的很多东西,如学生管理办法、教育理念的执行力度、校园文化、办学者背景等等,家长则很难知晓。

  由此,也决定了国际学校唯一靠谱的推广方式只能是口传一种了。对于已经习惯独立思考的年轻家长群体,过来人的评价,所谓口碑或者说美誉度已经成为影响其决策的最主要因素。

  国际学校能被外人看到的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只有一个-课程体系。孩子进到一所学校,究竟是来学什么的。无疑是比校园大不大,学费高不高,学生多不多更重要。

  在百度国际教育论坛上,百度公司提供了用户对于“国际学校” 进行相关检索习惯的大数据。对国际学校相关素材进行搜索的用户中, “课程设置” 的搜素量稳居第一、检索量遥遥领先于第二热度的关键词 “学费” 和第三热度关键词 “生源” 。

  70后、80后家长多数亲历的是传统教育,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很熟悉。学校之间的差距正通过不断的教育公平化改革而缩小,家长的焦虑日渐减少。

  送进小班化的国际课程学校就能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了吗?孩子到底在学什么?多数国际学校的家长往往在家长会后发朋友圈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发现读小学、中学的孩子正在学将终生受益并对未来有帮助的内容。

  但是除了课程项目的英文缩写和一些趣味横生的探究式学习项目实例外,非教育圈的家长则很难表述清楚课程的系统和学习方法究竟是什么。

  尽管国际学校家长群体具有高知识程度的统一标签, 但想和自己的孩子长期保有共同语言,那除了不断的去了解和学习之外,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当下,国内上千所开设了国际课程项目的学校,课程确实五花八门。过度的项目包装和商业化的招生宣传,往往也在传递有违国际教育理念的价值观。

  国内学校采用的课程项目无非三大类:

  即隶属于某一国家或者特定区域的课程项目,如美国加州课程、加拿大BC省课程、澳洲本土课程、新加坡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隶属英联邦体系的A-level等等。

  2、授权国际课程项目

  即不隶属任何国家或特定区域的课程,中国的学校经国际组织授权得以开展。如IPC、IBDP等课程项目。

  3、自主研发的国际化课程

  如围绕SAT或ACT考试演化而来的相关课程、国内学校自主研发的中外合作课程项目或双语学习项目等等。这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国际高中部分,尽管批评的声音很多。个人观点:只要不是闭门造车,结合了本校生源学业水准的适度功利主义国际化体系适合更广泛的高中生群体。

  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学校所采用的课程项目多为IB体系,也因为其不隶属任意国家的特性而使其得以在147个国家的4000余所学校中开设。但因其开设成本过高,素质教育也往往不如搞洋应试见效快, 进而阻挡了很多国内学校申请成为IB世界学校的脚步。

  IB课程项目,包括小学项目(PYP)、初中项目(MYP);其高中项目(DP) ,在国内被称为国际文凭课程,是196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规划下,专门为外交使节子女及全世界优秀中学生统一设计的两年制大学先修课程(相当于高二及高三课程)。

  IB从20世纪80代开始大范围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最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被广泛的大学所接受。经常有家长咨询,你们开的是哪里的课程?北美的、英国的还是澳洲的。我们只能回答IB课程是全球通行的课程,很难界定他是英式教育还是美式教育,只能说是世界的。

  教育家钟启泉教授在《课程设计基础》一书中写道:“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Curriculum,简称IB课程)以它领先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课程结构,正日渐引起世人的瞩目。它的思想和实践也开始超越“国际学校”的范围,步入世界各地一些富有创新意识和兼容并蓄精神的普通高级中学。”

  IB学子是加州众多名校所追求的目标,对于IB课程,我的同事们都说过,它被美国、欧洲、加拿大等世界知名高校认可,它给学生提供了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在加利福尼亚州持有IB文凭的学生是完成了最高、最困难的学业。在追求承办IB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也将会越办越好。

  “世界各国的学校正求助于IB组织,他们不希望仅仅授予学生学业证书,而是能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世界公民,看到接替我们管理世界的下一代人如此优秀,这真让人感到振奋。”

  三、国际学校的招生对象

  国际学校招生层次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国际学校、国际双语学校、私立寄宿学校招生数量最庞大的是幼升小阶段,京城的双语学校一年级招生规模最大的为8个班。

  招生数量最大,院校阵容更豪华的“国际高中”则面向应届中考生招生。公办学校国际班的招生规模一般是60-180区间,民办寄宿制国际高中里最大规模的同样是8个高一班级。

  因为传统的国际学校服务国际移动家庭,外籍家庭工作调动或者中国家庭移民获批而中途离校的学生比例并不低。一般驻华外交官的任期为两年半,商社驻在员两至三年。一位外籍家长调任,可能意味着3-4名子女会转学至其它国家。学生离校,空出学位后,才会放出招新。

  移民申请在途的中国家庭也是国际学校里最常见的一类,为子女移居海外后的学业热身是很多家庭选择国际学校的动因。为保障学业的完整性,多数移民在途家庭会选择在8、9年级转学至移民目的地的中学就读。

  由此,学生有一定比例的流动是此类学校的常态。当然,有的学校一年离校三百多人,就肯定不是学生家庭国际移动的原因了。为保证有足够的高中生就读,国际学校往往在小升初前后的年级会有较大数量的新生学位放出。

  选择国际教育数量最庞大的群体是应届中考生,学生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大多数要5、6年才完成本科学业的前辈和惊人的留学生中途淘汰数据,家长们也慢慢地明白出国考试高分儿跟能不能应付大学学业完全是两码事儿了。进入一所世界名校只是开始,远远没有完成任务。

  读国际高中或者低龄留学已经是保障高中生将来能顺利完成宽进严出的海外学业的前提条件之一了。要不要提前来适应国际化的学习方法和教育体系已经没有太多可谈的了。

  眼见小留学生群体的迅猛扩大,与其让五、六万中国学子远赴重洋去接受别人的高中教育,让西方世界惊呼“中国小留学生来了” 。不如大力发展中国的“国际高中”,让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接受一流的国际化教育同时保有中国元素,是中国的教育实践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责任。

  然而,个人更有兴趣的一类招生对象是适龄入学的小学生。很多小学新生的家长已经是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了,作为当下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想法和前辈家长已经完全不同了,很值得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去关注和思考。

  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学龄前阶段坚持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的教育观面对力所不能及的庞大教育体制之时,有可能产生巨大差异,这是年轻家长最纠结的部分。

  发现很多年轻的家长,尤其是爸爸们,对传统教育有着深深的误解。尽管他们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获益者,重点学校学霸出身,名牌大学毕业,靠赢过别人获得了上升空间,成为了社会精英。但对于子女复制自己的成才道路则又坚决的反对。

  经常是作为国际教育从业者而在给家长们介绍传统教育的优势,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传统教育或者看国际教育。请您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而不是攀比或者跟风儿。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什么成长道路都不用证明给别人看什么。

  李老师认识的好几位家长是名牌公办学校的校长和资深教师,但是她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另外一条成长道路。可以看到阅孩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最能体会的那句话:“世上根本并没有完美的教育,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这种国际教育价值观只有在20个孩子一个班的国际学校有可能实现,分寸把握的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不会被割裂。正是因为具有了不同教育观念的新派家庭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感觉进国际学校相当困难了。

  与早期大都市的寄宿制私立学校云集全国各地先富阶层的子弟不同,走读制的国际课程学校, 只能以本地区孩子为主。单从数据上看,入学竞争的难度确是不逊色于名牌公立学校或者海外私立中学。

  因为招生人数极少,所以除了推广力度较大的新学校外,此类学校对于多数中国家庭是完全陌生的名字。但在小圈子的家长群体里,很多学校都是响当当的字号。

  不少培训机构和留学公司也都推出过自己调研的国际学校申请难度排行榜。尽管李老师就职的学校在各种榜单里都是最难申请的之一,但是必须实事求是的说很多惊人的录取比例只是源自学位的紧张。例如:今年四年级只有1个学位,但有30人要申请,那么录取概率就是1:30。

  定期询问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学位空余情况,调整和改变申请重点,比把时间花在补习上,只为应付一个入学考试更实际一些。

  和申请国外的私立学校一样,每所国际学校都有长长的waiting list,除小一和特定年级的新生班外,其他年级均为空出学位后才会招插班生。

  申请进入国际学校的竞争日渐残酷,录取率让很多原本以为交钱就能上私校的家长大惊失色。一些学生也对于无法通过考试而感到失望和挫败感,因为感觉自己没考好而在楼道里哭鼻子的考生已经见过不止一位了。

  不得不说,一所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录取或者不录取都不代表对于一个考生的综合评定,而是仅仅反映出学位的有限,以及有太多优秀的申请人而已。

  也有潇洒派的,上半年有陌生的家长找到李老师咨询:“我儿子今年考国际学校7年级,现在收到了六所学校的offer,您能帮我选一下吗?” 。可以肯定多申几家同类学校是有效的方式,申请人也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孩子。但同时申请这么多学校是不是真的科学,会不会造成二次纠结,不好说。

  国际学校和海外院校一样是申请方式,不需要几十万一平米的学区房。入学政策很公平,不管是哪国人、哪里户口、小海归或者homeschool出身,笔试和面试合格就可以入学。

  一位考试失利的学生爸爸表态只要录取他儿子,愿意捐款100万给学校,但被拒绝了。公平竞争和宁缺勿滥是很多国际学校招生过程所秉承的原则。

  笔试成绩是国际学校选拔学生最重要的依据,当然如果申请人有特殊的专长也是很有力的竞争条件,得过全国第一的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

  有家长问:是不是中文好不好无所谓?不是,对于本土国际学校来说,中文很重要,中文好同样是申请国际学校的优势。

  “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并没有高下之分”。那种所谓一个在培养人一个是培养奴才的偏激论调,也是本人极力反对的。先搞清楚什么叫“最好的教育”很重要,“适合孩子的教育即最好的教育”。选择国际课程学校莫攀比,别跟风儿。

  四、国际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国际学校是个国际大家庭。以世青学校为例,除了在校生近40个国别之外,还有来自18个国家的近百位教师在此服务。位于顺义的一些全外籍国际学校在校生和教师国籍超过了70个。

  我国传统教育领域的教师多为师范院校毕业,出大学门儿进中小学的门儿,准入门槛极高。而国际教育的教职工则出身多种专业,外国大学只有教育学而无师范专业,个人感觉教育学涵盖内容更宏观;而师范专业就具体到每个学科和怎样辅导学生及日常规范上了。

  相对科班出身的传统教育教师队伍,很多国际学校的教师都有多种行业工作经历,做过公务员或企业员工的老师很多, 教师这个工种在西方世界也不能算高薪岗位,所以很多人往往最终是出于对于教师行业的热爱而选择了这个职业。

  尽管不是科班师范专业出身,但是由于职业生涯和生活阅历更丰富,很多全球游历的老师,可以带给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

  由于欧美经济原因,很多北美和欧洲学校里工作的IB教师更期待受聘于亚洲的国际学校。在国际化大都市工作,高昂的薪水,国际化的团队,IB教学经验对长期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使得国际学校的教师稳定性更高。

  那种没有教师资格,仅靠母语是英语就来中国混饭吃的所谓“外教”对于国际学校来说,是根本不带玩儿的。教育部年前提高了到中国就业的外国老师准入门槛到五年教师工作经验,并对持有的教学资质进行了细分。客观地说国际学校的外国老师和公立学校的老师们一样敬业,只是教学方法不同,所以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文化冲突。

  国内名师授课讲究个人修为,在课堂上可以做完美的表演。而国际学校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老师的工作往往只是促进孩子学习。获得过全美最佳教师的雷夫老师曾经说过: "我在教室里很少说话,讲桌都没有,我只是在角落里站着,给孩子们更多说话的机会,我教育孩子要自我学习,这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中国家长认为上课就是应该听老师讲,认真笔记。而不少位留学生都聊过:大学教授根本不讲课,上课光扯别的,哪有划重点这一说,到了期末就考试。那么可能来读国际学校,从很小就会面对这样的局面,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老师在告诉学生为什么学习,而不是学什么?

  保持教师队伍稳定是个艰巨的任务,也是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尽管中国学校提供的薪资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多数西方国家,但,实践中看到单纯靠提高薪水并不一定能吸引更优秀的老师。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创始人声望、校园文化、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管理团队背景、学校的地理位置...方方面面都会影响一位专业教师的求职意向。

  各家学校的教师团队配备和运行架构都不太一样,比如李老师就职的学校采取的是分科教学和班主任制度,而有的国际学校、双语学校采取的是导师制和全科老师方式。有的学校外教为主、有的中教为主。

  所以选择一家学校之时,对于学校的教学团队配备应该提前有所了解,切莫叶公好龙。

  实事求是地说,民办学校招聘师范专业大学生并不算轻松。曾经参加过北师大的校园招聘,接触过不少的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首选的就业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北京户口和铁饭碗比高薪更吸引当下的年轻人。

  不过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同样出于对教育行业的热爱而放弃了500强的offer来做教师。包括我们国际学校的校友,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回母校做专业课老师。

  从同学构成分析,传统国际学校的生源构成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驻华使馆和商社雇员子女比例在下降,海归子女比例增加迅猛。尽管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均为走读,但是由于海归人员子女,因只有外籍身份而在很多省份还是存在入学不便的问题,导致国际学校的华裔学生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

  不少家长参观了全外籍学校后都会有这种感慨:怎么都是东方脸儿?确实很多全外籍学校在校生也是亚裔同学占到了绝大多数,欧美裔、非洲裔生源锐减的原因比较复杂...

  每年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宝宝已经超过万人了,这些海外出生的宝宝再过几年会成为国际学校的新生。随着地球村时代的来临,国际学校对于生源身份认定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前期专门推送过文章,谈海外出生中国宝宝的身份认定问题。

  开放录取国内户籍同学的民办国际课程学校多数在招生环节采取无歧视招生原则,不论国籍仅以透明化测试为唯一录取依据。社会上流传的有绿卡的孩子申请国际学校优先录取是属于外行的解读。

  我们相信再过2、3年,北京的民办国际学校会遍地开花。光跟李老师咨询和交流过的,计划在北京开设全日制民办学校的企业和基金已经超过10家了。多数是有上市企业背景的专业团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我们的很多数据也是这些未来的同行所提供的。显见,原本非主流的成长道路在小众家庭圈子里很快有望成为主流选项。

  不少企业家和投资家都咨询过李老师应该如何做学校宣传。个人认为:国际教育序列的每一家学校都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学生的气质类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好宣传方式就是培养好你的学生。

  每一个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形象都是你的宣传。李老师观察到很多位执著的申请人都是源自对学校里某一位老同学或者在校生优雅形象的感召。

  一位执著的连考了三年的女孩子跟李老师表述过:因为在英国旅行的时候得到了一位正读英国大学的陌生姐姐无私和热情的帮助。得知这位姐姐毕业于我们的国际学校之后,小女孩儿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转到我们的学校来读书。

  一位来申请幼升小的妈妈说,在招生季由于咨询者多,工作人员少,对学校的服务很不满意, 准备放弃了。而在参加说明会的时候,自己的孩子调皮,打扰了家长们听讲。这时,一位陌生的小学高年级男生看到了,主动把她的儿子带到操场上去玩耍,即避免了小朋友影响成人的会议,又叫小朋友开心。这种学生的素养和从容使得这位妈妈又坚定了孩子进入这所学校的决心。

  所以李老师跟很多位来咨询的,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说过:雇佣专业公关公司进行宣传推广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年轻一代的家长群体来说,校园是不是豪华,商业宣传是不是专业范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有认真办教育才可能赢得家长的尊重,能培养出优秀并懂得关爱他人的年轻人,那每一个学生个体都会是学校的名片....

  因受学位限制,实事求是的说自2014年开始,入读民办国际课程学校的竞争已经超过了顶尖公立名校。世青国际学校出现了82名申请人竞争3个IN部插班名额的场景。中考结束后能入读IB高中项目的成功案例已经不多,今年有中考总分560,中考英语满分的男生申请入读10年级IB序列失利。国际学校入学测试考察英语能力的方向和传统教育不太一样,比如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较高要求,对多数传统教育尖子生都是短板。希望加入国际教育大家庭,提前做一些学术上的准备工作是很必要的。

  五、国际学校的升学途径

  很多家长朋友都把一条订阅资讯通过微博和私人微信转给李老师求证,题目是《IB正在全球碾压应试教育,日本将废除高考》。读了这个文章,说实话没看明白,日本废除高考和日本院校大面积认可IB理论上是两件事儿。

  经常有国际学校的日本同学去读早稻田、东大,韩国同学一年7、8个进首尔大学更是常态、港大港科大都欢迎大陆IB学生N多年了,亚洲的著名学府承认IB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呀?

  我们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开始接受采用英语研修国际文凭课程(IB)学子入读本科。当然和首尔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区别的,韩日大学是接受本国公民,中国的名牌大学只接受持有外籍护照的IB学子。

  如北京大学公示的IB学生录取要求为:必须取得IB国际文凭,总分达到35分。这么来看,比如世青学校今年毕业生获得IB国际文凭的比例是100%, 平均分35分。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多数就读国际学校的外籍IB学子来说,北大的大门都是敞开的。

  现阶段,对于持有中国护照的学生来说,国际学校的升学途径依旧只有一条:海外大学。当然不乏个案,李老师学校的一位传奇学生,新加坡、美国低龄留学多年,后回国到我们的国际学校就读IB课程。北京小伙儿突发奇想后放弃了留学之路,转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参加高考,补习4个月之后成功获得超过一本线20分的成绩,被川大录取。

  从这个案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国际教育序列生源的强大能力。但同时认为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业规划,家庭选择国际教育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慎重选项,期待高考和海外申请双线作战的话,从现实看会顾此失彼。

  公立学校的高中生进了世界名校全城轰动,媒体蜂拥报道。国际课程学校的学生远离公众视野,IB课程作为大学预科的天然优势,所以国际学校的学生没进世界名校倒是不多见的个案。

  由于教育理念和追求的东西不同,所以很少有国际学校会拿毕业生谁谁谁进了某某大学当招生广告用。当然,像世青学校曾被牛津、哈佛、耶鲁三校同时全奖录取的施珊娜这种“牛孩儿”也确实想低调都不成。

  一直认为,个体的所谓成功并不能代表一家学校的教育水准,更多的是源自天分和家庭培养。所谓“牛孩儿”的成功经验一直认为是无法复制的。

  看一家学校数据的话需要看到整体同学的学业水准,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学霸这个物种,更多的则应该关注普通水准的学生是不是也得到了同样的尊重和支持,是不是消灭了所谓学渣这个物种。

  大量数据表明,来自国际学校的学生,在大学里成功的机率更高,因为在中学所学的内容完全是为了大学学习做准备,包括课程的内容、学习的方式,都是为了大学做学习方法上的,文化上的准备。

  西方大学宽进严出,尤其美国大学的毕业率低的可怜,以6年毕业率作为统计依据也只有57%左右。大比例的中国留学生面临退学或者留级的压力。所以把学生送进一所还不错的大学,不意味着家庭可以松口气,学校也完成了任务。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一位来给读小学的孩子报名的妈妈说:我家外甥读美国名校5年毕业的,侄子也在读同一所大学第6年了。一位执著申请国际学校数年的学生爸爸也描述过要给妹妹转到国际学校的原因:“她哥哥在美国读大学,今年第5年,读的很吃力,中途还被迫换过专业,钱花的太多,孩子也难受,老二得早点入这个门儿”。

  对于国际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做家长的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在传统教育领域我们耳熟能详的父子对话是:我负责给你们考高分儿还不成,填什么志愿你们俩看着办就完了。

  孩子的大学是父母决定的是不是一定要批判,不一定。父母作为过来人更知道什么样的大学靠谱,什么样的专业好就业,家里的社会关系在哪个领域可以起作用...

  从实践看,国际教育序列的学生,家长想左右他们选择大学和未来的职业道路将变得十分挑战。“你不应该学化学,应该学女孩子适合的专业”。“我以后要读生化的研究生,本科必须选化学方向 ”。

  读国际课程的最大好处是节省大学研修的时间,无论是AP还是IBDP。获得免修大一资格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别人还在疲于应付本科学业的时候,国际学校的毕业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尽管国际课程项目作为升学工具的作用已经不如头几年那么明显了,但折抵大学基础课学分这种特性将成为国际学校毕业生在当今这个要求苛刻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最好证明....

  六、国际校的特色 (国际课程项目学校VS传统教育学校)

  林语堂先生说过:“两脚踏中西文化,—心评宇宙文章”。中国的国际学校多数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中国元素是本土民办国际课程学校区别于全外籍学校的特征之一,中文、中国历史、中国传统工艺与设计这种特色课程与国际通行英文课程体系的良好融合也是培养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世界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位在使馆学校履新的美国老师听说我们的学校有更多的中文和中国元素课程,在校生有大量中国籍同学之后,果断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读书,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多的接触中国同学,多学习中国元素,实现中西合璧的境界。

  90%的国际学校是要穿校服的,从中国人的价值观看这也是杜绝攀比的很好方法。校服相对常见的运动服式的校服来说,质地比较精良,款式也多。访问过的一些偏英式教育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他们则要求每天必须穿着正装校服入校,但个人感觉对于每天要运动的小孩子换来换去会有些不方便。

  女孩子很适合读国际学校,起码不用每天为穿什么衣服发愁。一位姑娘来咨询“你们学校允许留长发吗?”“可以的”,“那我报名参加考试”...

  很多学校为了维持良好的学风而规定发型,告诉孩子外表是虚的、不重要的,全身心用在学习上是正道。而国际教育需要阳光、健康的学生形象,最美的年华不应该被忽略了性别的臃肿服装所包裹。当然,校服的穿着有明细的规定,穿着不合格是不允许进入校园的。

  多数年级没有书本费,一般除了高中部以外的教材均不收费,采取每学期从图书馆借阅的方式。

  教科书是公共资产,学期结束后,学生将教科书还给图书馆,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用。那种高考完的高三学生举行的盛大 “撕书仪式”在国际学校您永远见不到。

  社团相对课后兴趣小组概念更大一些。国际学校都有学生自己办的电视台和杂志。从组稿,设计,制作和资金等等没有任何校方的参与,学生刊物活跃跃。李老师的学校有50个左右学生社团,运动队、哲学俱乐部、西班牙语俱乐部、烹饪俱乐部等等。

  和西方学校一样,社团对一个年轻人的影响可谓深远。世青学校杰出的毕业生-青年剧作家Karmia就是通过社团建立了对戏剧的兴趣。 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自编自导并会同28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出演音乐剧,剧目入围大邱国际音乐节和纽约国际戏剧节。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传统教育也组织兴趣小组,现在讲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这也是李老师跟很多年轻的爸爸们会强调的,传统教育在改变,不应该以“好”“坏” 来评价一种教育或一家学校。不同的教育和学校适合不同的学生。

  传统教育领域的课后活动也不是像当年只有物理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这种玩意儿了,同样丰富多彩。当然在应试指挥棒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课外活动时间多了还是会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这个跟多年前确实没什么变化。

  大资本进入到国际教育全日制办学领域只是时间问题。从李老师接触到的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数量和实力看,今后大而美的校园将会越来越多。现有的民办国际课程项目学校敢说豪华的并不多,但多数比较在意细节,尽管校园环境和高大上的公办学校还远不是一个级别,但教学硬件肯定是世界一流的,投资一个实验室或专业教室的金额往往是惊人的。

  个人作为学生家长更偏向小而精的校舍。大门气派与否、设施豪华不豪华似乎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意义并不大。什么高档设施都有,但是不给孩子们日常使用,只作为炫耀的资本,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自己的孩子跟什么家庭的孩子坐在一个课堂里,而不再关心坐在什么样的课堂里...

  多数学校对于教室的布置或者走道的设计都会投入巨大的心力。一个境外机构的国际协调员,走访过国内的很多名校,他谈到:很多中国学校的校园都很漂亮,但是卫生间却很脏。这体现一个学校管理团队的能力。所以他再访问中国的学校都会要去卫生间看看。很荣幸,我们的卫生间整洁程度获得了这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国际学校采取小班授课,与欧美授课方式一样,采取走班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本土公办学校引进了走班的模式。不得不承认在一个几千个学生的公办学校开展走班制改革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很值得敬佩。

  对于学生来说,国际学校里没有差生概念,那种用分子分母来分类学生区别对待的做法不会出现,所有学生都同等的受到关注,学习依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

  北京的国际学校100%具有非盈利性质,但管理机制差异很大。多数国际学校与家长交流的纽带都是学校的家长委员会PTA。北京地区历史悠久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的已经采取了家长委员会集体领导模式,由家长们选出的代表作为董事会成员,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学校。一家学校的实际控制人并不是企业家、投资家而是家长组织。

  中国的民办国际教育刚刚起步,对于现代化学校管理方式的追求我们一直在路上。对于家长来说,学校永远是强势的一方。但相对于传统学校的家长,已经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定期都有校长主持的coffe morning,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更有效率。相对公立体系,部门和行政干部极少,提前预约就可以找校长来面谈自己孩子的事务。

  PTA也绝不是业主委员会的定位,更多的只是组织家长义工和促进家校互动而已。

  细微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照。不管是典礼还是活动,国际学校的风格都是学生坐着,演讲人站着。这点也是个人最欣赏的。以前安排过几位欧洲的孩子到河南省一所著名的公立高中做交换生,并有幸参加这个学校的开学典礼,学生在大太阳下面站在操场上,领导讲话持续了2个小时...

  头几年带学生参加去英国活动的行前培训,很多学校的孩子都有参与。叫自己的学生把操场上的铁架子改成临时的简易凉棚供大家休息用,韩国人中国人日本人迅速凑成一个团队去找硬纸板并马上分工开始动手做,长头发的台湾小伙儿当头儿。

  最后做出来缺乏美感但是绝对能用。同时叫公立学校的学生们也照着我们的模板做些遮阳设施,回答很一致:我们不会。人家学校的领队老师讲话:俺们学校确实没教过这个,他们光念书都念不过来,哪有时间学手工。这个是手工的事儿吗?

  实际国际学校也不教孩子怎么搭棚子的。我们一直谈追求共性的应试教育“孩子基础知识扎实”,一个“扎实”却扼杀了独立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离开家长和老师什么事情也不敢去尝试。

  小高妈妈是教育界名人,属于相对挑剔的行家。当问及这个教育专家和她见多识广的儿子为什么选我们的时候,回答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当您纠结于给孩子选美式课程、英式课程或者观察哪个学校的校园面积大,哪家的会客室更气派的的时候请也注意以下这个因素:学生的精神面貌。

  国际教育的核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年轻人的独立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我们眼里只有分数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人格的塑造,多少个年轻人的案件事件,那些占有了更多知识的年轻人却如此自私和冷酷。权利和财富成为一个年轻人毕生的追求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培养了多年塑造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反而非主流的国际教育在德育方面取得了成功,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是考核与评估的一部分,既著名的CAS项目。

  同时,小圈子的学生群体内有很大的气场,没有学校组织也没有媒体跟踪拍摄,学生会自发组织定期去打扫流浪狗之家,去到光爱学校陪小孩子们游戏,很多国际学校的在校生运营的慈善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Helen同学创办并和她的小伙伴儿倾情打造的用于帮助流离儿童的慈善项目-“琉璃读书社” 。

  世青学校的北京小伙儿李琪翰被很多媒体报道过,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后延期 一年上大学,成为第一个向斯坦福申请延期入学的亚洲人。他用这一年时间去四川和甘肃做志愿服务。

  这种学生在国际学校圈子里有很多,学校发给毕业生的奖学金多数都被他们捐了出去。不是因为他们是富二代,他们不差钱,而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告诉他们找到自己价值的最好方式是全身心的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七、什么孩子适合读国际学校

  经常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咨询-如何在自己的城市申请开办IB课程。国际课程在大陆的开办势必成燎原之势,那么我们在家乡就读国际课程出国班,来北京上海读国际学校或者索性中学直接把孩子送到北美或者英国去念高中。哪个更好呢?以西方大学为明确目标的人群,实际几种方式各有利弊并殊途同归。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异。选择国际教育,如果是初中以下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

  面对最广泛的国际教育准新生-初中毕业生来说,是选择一个进入海外大学的升学工具。

  1、明确以后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的话,选择有专属性质的英国、澳洲或者北美课程的国际课程校或者出国班是很实际的;中英班、中澳班、中加班都很有针对性。多数大中城市都有这种学校,各地有品牌的国立高中基本都有开设此类出国班,民办学校几乎100%有此类课程班,可就近入读。

  2、内心强大,自控能力强的孩子低龄留学则更直接一点;世青培训操作多年的欧洲、美国高中交流生计划同样培养了一大批有为青年。当然这么小出国读书必须具有高度自控能力和强大的内心承受力。很多海外高中,大陆孩子扎堆,脱离家长视线后,比富、逃课、谈恋爱、打游戏……。正所谓知子莫若父,自己孩子是不是够本事独闯美国,加拿大。当爹妈的心里最有数。

  3、明确要去西方念大学,暂时又没想好去什么国家;中学阶段直接送到国外,家长忐忑的;可以选择到国际课程学校读IBDP课程。

  另外,海外移民申请途中的家庭子女,这也是民办国际课程学校主要的生源。移民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很多移民国家的签证政策是不允许申请移民签证的家庭成员申请“非移民”类型的留学或交流签证的。为了子女可以提前适应西方的高中教育氛围,选择国际学校也是必须的。在北美和澳洲有数千所资优公立、私立高中提供IB课程,转学到北美或澳洲IB学子的学业衔接可以说十分平顺。

  只是有一条:您千万别拿子女读国际学校做攀比,国际学校是小众的教育,服务国际移动家庭。绝对不适合所有年轻人的。千万别因为您生意伙伴家的小孩读了国际学校,您就也必须读。孩子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攀比的观念千万要不得。国际课程项目学校是全球统一评估的,和西方的学校一样,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淘汰率是真实存在的,孩子要跟140多个国家的年轻人去竞争,不是进来混混就能毕业的。

  以北京地区为例,现在最热门的是两头,一是幼儿园阶段,越来越年轻的家长费尽心机也要把孩子送进国际幼儿园。黑的白的黄的,各种肤色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场面确实太完美了。现在传统的幼儿园已经小学化了,引进蒙氏教育的也多数只是装装样子而已。而国际幼儿园什么也不教,只是陪伴孩子玩耍,展示天性和愉快教育为核心。多数国际幼儿园是采取半天老外教师,半天中国老师的方式。多花好多钱买一个孩子什么也不学,只是说说英文,可能多数家里老人都不会理解。然而接受这种陪伴玩耍理念的年轻父母却越来越多。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所以很多全外籍的国际学校在幼儿园阶段是不限制学生国籍身份的,当然往往价格也能吓人一跳。

  另外的大热门就是高中IBDP阶段,因为国内学生的名额少,所以竞争更趋白热化。因为IB是全英文课程,中考后才进入IB体系的孩子,对于语言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都要求极高。当然校方也在探索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国内同学的适应问题,包括“开小灶”提供“双语In课程”派遣到北美微留学等方式。

  确实一些国内同学刚入国际学校由于不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而感到非常痛苦。家长又在孩子身上拼命寻找上了国际学校之后的优秀特质。稍微听到有人说什么对学校的不满就会忧心忡忡。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考试制度,IB教育侧重人格的塑造,这样的教育成效不会在短期内就显露得那么清晰,只有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才能够看到和感觉到。应试教育久了,家长想象的成就或向孩子索取的回报多数只是漂亮的考试分数,可能孩子身上出现了能力的提高家长反而无法及时认识到。

  新生会面临不少的困难。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当你克服一切困难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自身能力有了很大的飞跃。我们有很多在中考后才转学过来的学生。他们大多数英语听说能力都比较弱,但是他们会一点一点的赶上同学的英语水平,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尽管开始会有些困难,但未来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最后:好比公交车,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起点和方向,但是无法预测旅途中的经历,必须慎重选择,和传统教育相比,它有条件让每位乘客保持舒适和优雅。但是司机说没座位了,您别非挤进来一直站到终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研总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