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字不懂,也不懂不知道没有画面感出自哪首诗?有人知道吗?

相传有位小姑娘给杨绛先生写信。漫长的信读完,杨绛先生回了一句话: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又想得太多。
如果杨绛先生走入小姑娘的生活,十有八九会发现,小姑娘并没有想太多,姑娘所读的书,她的思考方式,也没有办法让她想太多太深入。
小姑娘只是就一些简单层面的少量不解的问题,反复地想,陷入一个,无法解决无法回答又不能不想的单一循环。想的层面和维度,深度都不够。所以会有一封长长的信那样的困惑,都不值得杨绛老师从中挑出来讲一讲——你哪个问题是什么,另一个问题建议你可以读什么书。
跟杨绛笔下的小姑娘比,跟大多数同龄人,甚至跟大多数比我大十岁的人,我的读书量还是颇有竞争力的。许久没有联系的同学和朋友,没有联系的时间,可能是,一、两个月,也可能是三、五载。忽然收到消息,或偶然的见面,开头末尾都不忘提:
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没有哪本书可推荐的?
只要听到了,我就会立马挑出一本,我认为还算有意思的书。
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我听过无数遍,问这个问题最多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每次听到家长问这个问题时,我既要忍住自己的忍俊不禁,又不禁替这家孩子惋惜”这个孩子投胎这家多么无辜啊!”
家长的骨子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活到现在还在去疑虑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家里长大的孩子,只要智力情绪理解力正常,他必然能够感受的到,自己的爹妈,对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是游移不定的,哪怕不用语言表达出来,疑虑会代代相传。
本年度上半年,我听到的最令人伤心的一句话莫过于,”现在我已经不读书了。”
此人在当地也算中产,家中有高考的孩子,令人伤心的是过去的四年间,从遇到好书就会买来送人,到至今不读书了,他在此间的四年人间经历了什么……
当你去跟不读书的人描述读书有什么好处的时候,总是有人会疑虑,读书真的有用吗?
就我发现的最早问这个问题的人在东汉时期,各个朝代都有人问,问的人和被问的人都死了,有意思的是被问的人的名字留下来了。
自我当老师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向学生推荐过什么必读书。更没有要求学生去看什么书。当我去说,这一点和下一点已经我自己曾受益于哪本书,这句话是哪本书谁的意思,这说明我看了,并且践行了。自然有一部分学生去找,甚至有学生会悄悄地找,下次提到时,他说”布布老师,我也看了“。
如果我是这个学生家里的家长,这个效果就全然达到了,他长大后,人到中年,再去纠结读书有什么用的概率就会降到很低,他必然省了很多时间,比别人少许多犹豫的时间。
这也就是我常跟别人聊读书时,说的最多的,读书多、且会读书的人,更容易分清矛盾表面和本质的差异,知道轻重缓急,知道生命不过一瞬间,千万年来如此。
犹疑的时间少,
表面本质矛盾看得见,
做决策的速度快。
有不少人会马上疑问:我也读书很多,为什么我还如此纠结和拖延?
“你读书是不是为了晒书单?
你读的时候有没有反省并修正你自己?
你读到的认可内容自己有没有去践行?”
我就是图片中的那个朋友。
在我说“买了,送你了,走吧”的时候,这个决策没有花到一秒钟,只用了一个眼神,说了七个字。
这个决策的内在过程,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并不代表这个决策在大脑中没有工作程序,这个工作快而缜密到我自己都没有发现。这无疑是读书带来的好处,好处是让这个方方面面可以犹豫到出门再次折返买书的几天衡量时间,缩短为不到一秒。
1.已经决定要走,无论这个书店多么的好,多待一秒钟都没有意义了。我又不是带着孩子在这里假装熏陶一下读书氛围的。决定了,一秒钟都不要浪费。
2.让此人犹豫不能马上买,而是在这里看了一篇,再看一篇,原因有很多:
也许是她读书少做决策慢,也许是书价太贵,质量需要再评估。基本上在我的心里,中国的大部分书是便宜的,跟西方文明国家相比,简直太便宜。能想让你看下一篇的书,只要不是抄袭代笔,此书质量几乎稳定。图书在谁的心里觉得贵,那是他的个人原因,一些个人认知,承受能力决定的。
事实证明,只用我来支付这个书的费用,就不用再多耽误一秒钟。收到书的人立刻就能作出决定,她最大的收获,不是书的价格,而是,从这本书中读出来的价值。这个数目我来承担,没有什么好犹豫。此人高兴到如此,倒是让我颇意外。
3.读书的经历经验告诉我:一个眼神瞟到了书的封面,真的一点都没有被这个标题吸引,常年的快速阅读,加上本来头脑某个部位,字节字母辨别会颠倒,在我头脑里闪现的标题是《我不配过低的人生》,没有歧视“我头脑中以为的标题”,依然决定可以买,马上走。
原因是这一眼,我看到了作者的名字叫雾满拦江,若干年前曾快速地翻过这个作者不少通俗历史书。我以为眼前的这个人,从工作多年后不读书,近些年慢慢地开始读社科书,竟然在翻一本历史作家写的书,只要买来,再读一章,此人必然受益,说不定会是,在从此考虑斟酌事情上多了一个历史纬度的眼光,而不仅仅停留在以往的金融会计层面。
如果我不买这本书,一个初步的创业者,一个普通的培训老师,不买这本书还能吃上一顿不错的快餐,不管我缺不缺饭,不会改变时间的稀缺……
我听到“你等我看完这一篇儿再走”,那么我就忍住内心的1000匹羊驼,等着一位阅读速度跟我相比很慢的人。我这么个给人机会和空间的人,绝不会催促:“快一点啦,别看了”。对我来说,不幸的是,此人看完一篇,又想再看下一篇。
人生中对我来讲,又少了25分钟的生命,可能还会多许多怨气,一肚子气带来的副作用是又少去不知道多少分钟的生命。
有人想读书,有人陪着耗生命,这是耗费。
有人想考研留学辞职跳槽离婚换人。他的家人陪着耗生命。这是耗费。
后者这种耗费,跟读一本书相比较来,更残酷,毕竟站在那里读书多度一篇的人当时是紧张又快乐的,我还没听说过哪个人在犹豫了一两年要不要离婚要不要辞职的过程中,这个犹豫的过程是快乐的?
不到一秒钟一个眼神的决策判断,收到书的人还很欢喜,抱着书走了,去咖啡店看了一个下午。在她现有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边看边说作者写的真好,作者写的真好。
对的,这是对她来讲,她好不容易改掉了一个习惯,通过正面侧面讨论一本书的名字、内容不好来抬高阅读量并不大的自己。我一直都相信,拿国人平均阅读量少说事的人,自己十有八九是拉低水平线的人,读书这件事,哪有限定数目去读书的人,愿意读的会读一堆,不愿意读的常年在问用处,谁见王健林去拿人均工资在说事儿呢?挣钱都忙不过来。
回到杨绛先生回信的那个女孩。好可惜,她自己不是,她身边也没有我这般一秒送书的朋友。
再假若她是杨绛家的女儿……一路长大的她,绝对没有机会去问
“读书有什么用?”
你以为灿烂的故事,或是别人生命中困难的事情。
多年前,网上曾有一段视频,李连杰到北大讲学,目的是为了壹基金宣传和募资,号召每个学生每个月省出一块钱来去做慈善。他说希望在这里做理想中的事,大家不要像耍猴的一样要求他来一段儿武术,这是出于对一个武打演员的尊重,演员是一个职业。你不耍几招,别人马上改口说你耍大牌,不就是个演员嘛。活动结尾的时候气氛欢乐,也有个别人提出要求李连杰不好意思,便在场上稍微漏了几个招式。全场,热烈,呼喊,尖叫。镜头里,李连杰招牌笑容感谢离场,中间有几秒钟的轻轻摇头和叹气。
讲座期间,李连杰有表达过自己成为明星过程中的担心,收入和身份的抬高是表象,自己知道收入每高一阶每拍一个所谓的大片,身上都会多几处骨折,几根钢钉。到后来,成为巨星的时候,可以开始用替身。在他眼中,这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就不用拿出来耍了。如往,他耍了。
比利知道,自己只是普通的大兵一员,经历了并不愿经历的事,由于自己家庭遭遇,由于战地瞬间特殊的情感情结,偶然被一个像摄像机拍到,猝不及防地成为了英雄。
比利真的成为英雄的那一天,开导自己精神道路的导师死了,自己亲手杀死了人,目睹了两双死去人的眼睛瞳孔如何放大到静止。
蘑菇身上有哲学家的气息,蘑菇来自印度,蘑菇经常会背诵哲学诗歌,诗里面问,你有注视过人死亡时的眼神吗?蘑菇死了。 英雄的表面和小人物的现实,对比出可爱的灰色的幽默效果。战场上几个的新兵,紧张无比,最有经验的一个葬身在了战场。
蘑菇问比例,你准备好了吗。
比利惊慌,没有回答,恐惧至极。
蘑菇说,我准备好了。蘑菇在出发前告诉每一个人,我爱你。
在蘑菇的宗教信仰的高度上,超过了国家,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印度佛陀会说,我不用地狱,谁入地狱。既然你没有准备好,既然我爱你,既然可能会死,那我可以去。
蘑菇和比利探讨过关于宗教,比利彼时有一个拉远了的轮廓的镜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一棵杏树下教导学生,
达摩也在菩提树下参悟摸索宗教。这棵树下蘑菇和比利的对话,均匀的分布在整个片子中。
在你眼里是烟火,在他们眼里是生死
终其一生,人的意义在于摆脱他人眼光,也是印度哲学家常提的事,宏大的意义没有什么国家和荣誉,它内心深处。比利能耐心地说些人们想听的话,是外面的,不是内心的。
人们喜欢看烟花,人们不敢看人心。
综合症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其中一种。
比利的身上体现出了抑郁质,比例早上醒来会头痛,需要吃止痛片。现身杀戮痕迹的厨房和餐厅,在表演会场,神经链接折磨着大兵,不止比利一个人,甚至是每一个。
如果你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你怎么忍心安排他们在焰火四起的舞台出现。
盛大的娱乐场合,战地士兵被召回,舞台走步表演,看到焰火一声炸过,士兵全体下蹲,我心咯噔下把眼睛闭上,汗毛树立。
安静许久再看,士兵们迅速麻木掉自己的恐惧,把注意力挪到歌星碧昂斯。
变得麻木是人的神经保护躯体的一个机制。
于是,人间有很多人不去感受,于是“看开了”。
高资质和高自觉的比利,被哲学班长蘑菇点拨,思考过人生……好像是在蘑菇死去的瞬间,有了自己对生命和价值的理解,好像有什么穿过身体。
他的恐惧让他在台上一颗表演性质的炸弹爆炸后,不能回到现实。
一秒还是英雄,被消费之后马上就是和场地人员争执。
黑色之处不仅此处。
一分钟前,姑娘义正词严处理现场混乱,深情表达,我不想失去你,一分钟后,不能理解英雄为何会逃跑。。。
姑娘爱的是“英雄比利”,你为何不回战场?
爱的不是不回战场的比利,一念想过“怕失去她”的不回战场。
姐姐费尽全力阻止比利回战场,无果。
姐姐捶车顿足,比利痛哭,
这是真爱——我爱你,我希望你活得好一些,少经历人间硝烟。
班长对比例赋予的是责任,你是适合战场的,
你回到我们的团队,可以挽救这些傻瓜们,这一帮傻瓜可能葬身前线。
电影里面,万众瞩目的明星没有正脸,
打架砸车,比利有德州混小子的标签。
想着梦境里的姑娘,回忆着战壕近身搏斗,还有姐姐这条线不断地穿进来阻止返回战场。英雄要上台被消费,拿去谈价格,和场地人员打架。
英雄是普通人,偶尔还不如普通人。
一切结束了,大兵要回前线去,比利对生死战友说:我爱你。
像缔造了这故事的蘑菇一样,说“我爱你”。
如果有子弹射向你,这一枪早开了。
在伊拉克的树下就穿过比利,射中了蘑菇。
在蘑菇死去,穿透了比利。
《港囧》:人生本来,苦恼已多
人在北美的大村庄里,蹭着邻居一对可爱母子的二手车,荒凉之地,连看了两场电影:《夏洛特烦恼》和《港囧》。很明显,这里在谈《港囧》的片观感,不谈为什么用《夏洛特烦恼》插曲的歌词写题目,不赞美徐峥个人商业模式的成功。
独立地、详细地回顾《港囧》这个电影,开头的十多分钟,我没有一次发笑。小舅子的角色在里面,本意是作为最重要的“搞破坏”的角色,意在推动发展,尽管角色努力,在这里能看到小舅子的作为是处处像个二傻子。为了达到搞笑观众的目的,小舅子做的傻事显得刻意,顺便还“丑化”地描绘了“基层人民”心中富二代“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形象。如果说小舅子的戏份是为了搞笑,那便只是是为了讨观众傻笑,观众并不傻,笑得犹豫,笑得困惑。这一点遗憾,可让人体会到搞笑和幽默的差异。
如果小舅子的角色是一个可以获得金马奖的故事片的导演,那他在本片中搞笑的部分就更显得没有逻辑,惟有一点与小舅子“导演”身份合上情理——为了处女座拍摄,为了自己的DV。可以豁出命去。同样,小舅子为了不拆散姐姐姐夫的家庭,含泪删除DV。片中的姐弟二人是没有为了现实生活扭曲自己的人,姐姐为了一个八字还没有一撇的男朋友放弃了去香港做交换生的机会。弟弟作为一个“富二代”为了自己的DV,可以跳下天桥。姐弟的人生风格,跟徐来放弃绘画、徐来岳父放弃飞行员梦想对比起来,让人看到了比纯喜剧多出一点的温暖。徐峥最早的《人在囧途》跟《人在旅途》这首歌有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知道,反正文章的故事核心讲的就是这样的内容。看似生活美满幸福充满爱的一家人,有个勤劳能干的上门女婿,实际上女婿心中颇有酸楚。细节上大笔着眼于“中年焦虑”和“情结”:主角徐来头戴钢盔,被小舅子逼到无奈爆破它,瞬间背景响起“浪奔,浪流”……地上,炸开的头盔,分明晒出了主角的心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非要见到初恋不可了。就在这爆开之前的一分钟内,电梯中偶遇的香港市民友好地表达了对大陆观光客游客动机的困惑,对带带奶粉的不满。徐来满脸的粉末让观看者觉得奇怪,觉得想发笑,可不知道从何处下嘴。情(心)结。短短的人生总会遇到难以数清的遗憾。
有个词叫“情结”,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来他的学生们也纷纷提出过不同的“情结”理论。
把“情结”二字理解成为“心结”的话,普通观众都能更好的理解了。
在心理状态上,由于人在人生的前期有各种需求的刺激,或生理的或物质的需求,相关的行为都受到打击,没有完成,之后,就会发展成偏执甚至无治的状态。一系列无法完成的步骤产生心结,它会深深影响这个人在后续的人生中不停地重视、查看这个“情结”,而不愿让其成为“过去”。在《港囧》中,“情结心理”就细化到了一个吻。虽然安全套在片中也占了不短的时间,后半部电影的内容主要由“吻”这个“心结”来整合,这个“未完成”是徐来这20年来人生中重要的一个不完美,一定要完成这个“吻”要完成的一个“未完成”。在犯罪心理上,危险“情结”是个重要的犯罪因素,片中也是细化处理成了徐来20年的人生,100多个梦。所要实施的活动便是“一场一定要出现的画展”,“一副海报”,和“一个要去完成的吻”。
这点“文化气质”让《港囧》在国民“心理”情怀上,拓展了徐峥《人在囧途》,《泰囧》系列喜剧的边界。《港囧》并不是之前热烈过的大IP的重复复制。
我愿意相信《港囧》在大胆实践着拓展边界一事。
相比,比做纯粹的嘻哈喜剧有风险。纯粹地恶搞一个男主角,嘻嘻哈哈地把票房收进来,让观众大笑出门去,“拓边”是吃力未必讨好的努力,这样看,《港囧》是个有追求的喜剧片。
2015-10密歇根来源于
已关闭评论
翻译:吕布凡
目前网络在线学习已不再是件新鲜事。
如今的这一代已经适应了网络学习。他们习惯了在学校,娱乐(移动应用)和工作环境下进行网络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视在线学习为常态的状态,比如学习管理系统,和其它。
这绝不是一件坏事。它意味着在线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期望。现在的人们希望数字化的学习机会,若没有,他们会寻找。
考虑到网络学习,现在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通俗可见的一部分,就很容易无视它的好处。这些好处是革命性的,从前没有的。当然,他们的光彩被忽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变得暗淡。
以下是网络学习的五大核心益处(最初由PulseLearning分享)。当然,还有比这多的好处,但是网络学习的这五个优点是近几十年来,最具革命性的。
网络学习5大优势:
1.节省时间 – 现场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组织和实施。此外,还要求每个人都抽出时间经过长途旅行去参加培训活动。当网络学习到来,大幅减少了培训所需的时间和各项事务。
2.环境效益 -利用网络培训学习,而不是传统的面对面格式时,含碳的复印用纸急剧下降了。网络学习就没有必要大量地印刷培训教材,无须任何外出旅途的要求。
3.更大的覆盖面 – 无数的参与者都可以参加到同样的课程训练,无论他们在哪里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在国外不同的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办法,学到水准一致的课程信息。
4.节约资金 -开展网络学习,不需要物理空间,培训费用也大大降低。其实,这样做,对企业的盈利影响也是巨大的。没有更多的旅游费,材料费,场地费,或培训师的培训费用。
5.改进教学法 – 比如游戏化的策略意味着更高的学生参与,从而增加知识在头脑中的保留。总之,这将为组织的培训活动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率。
已关闭评论
阿呆同学:
看到你的留言,我是悲欣交集。
你对自己现状的描述十分的清楚,特别像我有幸教过的学生的提问风格。最后你指出来,我可以选择回答的问题也很明确。
这是欣喜的一部分,而悲伤的是另一部分。这一问,实在太过宏观,或者,除了没有甚用的安慰,好像根本无意寻找到方法一、二。
若我并不知道你是谁,你怎么能跑过来问我接下来你该怎么办呢?
这很荒唐,你不能假设我给你的回答都是基于事实的。
若我知道你是谁,那,在以往我所经历的课堂上,几乎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都会花上几分钟。
啰嗦一下,“有朝一日,如果你忘了我是谁,忘了我磨叽过的内容,也要记住一条,时刻知道:”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几乎,每个班上超过九成的同学都会表示,ok,记住这句话了。
中间有极其个别的同学,只关注高考的分数和怎样攫取大学里的奖学金,对这句话会表示,“记住它有个屁用”。
最后,五十个人里面,大概会有一、两个同学真的能够适时地审视自己——”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这寥寥的同学,大致能够清楚自己所选的专业,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如心。
如果前后不一致,那么,要做哪些准备,才可以转向一个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
如果深陷崇拜学历而不能自已,那进入大学就立志读硕、博士,欧美的硕、博士远远优于国内的硕、博士,不必解释。
大学前两年即使没有想清楚,在这个乱七八糟的社会里能干什么,先把本科的基础打好,尽量不挂科,尽量多考试,尽量多实习,尽量多交流。
这样更大程度地避免到大四或者研三毕业的时候,突然发现不知道要做什么?
其实,对这功利的社会来说,这样儿的毕业生,还不如一台程序逻辑清晰的机器人带来的边际收益大。
现在你问我你该怎么办,其实我的回答很简单,我真的不知道。
我不知道你之前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你平时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不知道你平时在阅读哪一类书籍;不知道你的在做什么的时候,大脑会闪现出天赋的光芒。
或者,是大学期间你学了哪些特色的技能:比如能ps得有趣,或者可以傻傻去雕琢ppt;或者是可以彻夜打游戏打到通关夺冠。这都是特色的技能。
或者,你曾经带着社团的同学靠着嘴皮子拿到过一两个百十块钱的广告。
或者,你曾和师生中的谁一起做过一两个小项目,小专利,小论文。
或者,你发表过几首情诗。
或者大一、大二的《计算机基础课》你已经可以把最基础的几款办公软件应用自如。
或者经过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这个漫长的过程,你的办公操作技能已经达到了最普通的文员水平?
我不知道你的成绩gpa能到多少?不知道全国走过多少地方?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总结过自己的心得?
宏观上对未来中国的趋势有什么见解?
微观上对自己未来3年有什么预期?
不管英语级别在哪条水准线上,我不知道你的英语能否用口语流畅地说得客户点头?
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猜,你自己总知道一些的吧。
你问我焦虑,怎么办?
焦虑,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话题,你在大街上目光所能及的活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
这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特征。
作为一个新毕业的本科大学生来讲,焦虑一点无可避免,
在这种焦虑的情况下,还是得做点什么,
谁能在自己闪过光的地方挖掘下去,这就有点意义,这也更容易清楚一个人想去哪里。
我真的不知道,你焦虑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每天找人倾诉能好一点,可以帮助你尽快地找到喜欢的工作,那你可以跟更多人倾诉;如果你觉得每天卜一卦能好一点,可以帮助你尽快地找到喜欢的工作,那你可以找更多的相师占卜。
不过,我更相信,行动大于语言。​​
(我在说什么呢?下面的请仔细看)
我讲几个还算颇有意义的故事吧,或许你能从中读出点儿对你有用的些许碎片来,或可以缓解一下去往工作路上的焦虑。
我的本科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师兄,高我很多级,以至于未曾谋过面。
同样都是土木工程的工科生,这位师兄高考(学医)失利被父母强迫地要去读土木工程专业。他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年过18岁就知道,未来自己事要做医生。
大学4年的时间,虽说不够优秀,但也不是最差的土木生。他每个科目都安全地通过了。这4年的时间,他每天都在自学医学科目。
本科毕业之后,5年,终于他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校区)的临床医学研究生。
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他的目标笃定,连复试的老师从觉得“搞笑”到后来都感动到“敬佩万分”。
尽管感动,感动还是大不过行动。
医学院研究生不可能招生土木工程学生的,他在五年内自考了医学的所有基础内容,完全不输于一个5年制的学科生。
我当时从中得到的一条结论特别简单,也很鸡汤,前辈们都提过的一条结论,就是——当你知道了要去哪儿,就不必在乎走多久。
我猜想着,如果这位师兄真心想从政,想在政治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同样他也可以考5年的公务员,前提是有”热爱“两个字。
我不知道你去考二次公务员的理由。也许有不公平,也许有加塞,也许竞争太大。
不过,对于政治,我是不热爱的;服务人民,有很多方式。
另一件琐事。是年轻的我,第一次作为校方的招聘代表(之一)去招聘新老师。
那一年也是历史上毕业生最多的一个暑假,报纸的头条上同样会赶在毕业的时候(现在叫毕业季了)提一提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提一提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批评大学生们“眼光太高”,再讲一讲“先就业再择业”的一些废话。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那都是没有意义的统计。
我问同行的同事,每年真的会有那么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吗?
同事的回答很简单,”应该大学生都不诚心想去工作吧!“
这个回答现在想起来,还是颇有感触的,(跳跃一下)现在的”剩男“、”剩女“真的有那么多吗?
确实不少。
但他们都不是诚心想要去找一个对象,不是诚心想及时地成家、生子。
真的被父母逼急了上火了的,随便相亲50次,就像投了100次简历,面试了50次。
相亲,也是行动大于语言的,“调整要求”“面试”“筛选”看到一个顺眼的,也能接受自己的甲方,一咬牙就结婚了。连带生出孩子的时间放在一起都不会超过12个月。
把这个拿过来,跟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类比起来真的挺有意思的。
我并不歧视那些毕业就结婚的人,当然对他们也不会青眼相加。就像我不回格外佩服毕业就立马找到工作的人。
毕业了就结婚发誓与另外一个人白头到老;毕业了就找到工作,全方位的保障直到退休。
类比起来。人们总是这样设想、幻想。
其实,”从一而终“在这个,乞丐都在讨论”创业“和”互联网+“的时代,显得笨拙,没有出路,也就无法下手选择那个“一”。
《婚姻法》上,每个人都有随时离婚的自由。而你毕业去干一个工作,随时也有你跳槽的自由,在一个毕业后就工作的岗位上,折腾了一段时间,学了些经验。也许,在某一个时点,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了,你突然领悟到了“下一阶段人生方向”——你知道你想做什么了。
那你肯定有权利随时决定:走。
我想,我的啰嗦或许有一些用处吧。
已关闭评论
已关闭评论
一语道不尽,
荷叶俏江南。
桥东有情郎,
桥西并蒂莲。
隔岸两相望,
烟雨双湿眼。
一语道不尽,
碧波接连天。
已关闭评论
吕经纬,赵博:
新婚其实不新了,拿到证的时候是最新的:人新,心情新,新的组合方式不是物理计量的,是化学反应后幂级难计的。这次新组合之后,“仪式”是“后宫”商议后对外颁布的一个形式,昭告天下就好,昭告天下之后,依然如往,人来人往。
马上就要“昭告天下”了,昭告天下之后也就是普通的生活了。
普通的生活是混乱的,理解它,尽量不被裹挟。
你们知道,物质混合总要到达一定“熵”数,总有它的值,还跟过程无关,生活就可能最后混乱到它的“熵”,有人认为自己是分子中最大的最聪明的,有人认为自己是全部,你就可以换个角度,这是均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你:辩证看,正反两个方面看,其实太不够了,两个人生活就像个“六个人生活”。你,我,“我以为的”你,“你以为的”我,“我以为你眼中的”我,“你以为我眼中的”你。平时不必搞得太清楚,你在跟哪个人沟通,会分裂。一旦情绪激动,生活眼看要乱,就换以一个你、我、他看看,也许是“你”在看“你眼中的我”,不是真的“我”,“我”只是在和“我以为的你”争执,不是真的“你”,稍微想一想,只要你要告诉“我”,“我”看到的只不过是“我以为的你”,真的你是哪个意思,你告诉我。一味的理论“你、我、他”,就如分子,被空气,被周围的分子,带走了。如不想被裹挟着走,那么你知道,我要在多大的范围,多大的界限嘚瑟,即使我要大大地“震动”,也不会让“对方眼中以为的我”要发生“八级”地震。每次狂风暴雨之后,你会发现,彼此,只是两个小小的分子,生活的漩涡,都是他人的涡流,他人的浮云。
生活是不确定的,也不必怕,创造它。
你们知道,有没有光的照耀和庇护,量子都可能发生跃迁,不是从高处到低处,就是从低处到高处,其间会发出它的光芒。可是,有的跃迁发生的早,有的跃迁发生的晚,如果赶不上吸收能量是“那个值”的倍数,也不会发生跃迁,没有光子发出;时间不确定,外力不确定,寿命不确定。你们知道李安有居家六年,中间肯定不是在家里吃喝拉撒睡,我相信他在吸收能量,等待不确定的跃迁。每一次外力的碰撞和捶打,都会对一个个原子带来积累能量的机会。若你是生活中即将跃迁的原子,有什么事情比自己能够发光更能让人更幸福呢。
生活就是做些可实现可意的小事情。只要是你愿意为之奋斗的事情,都可以变成事业。
生活难免混乱,难免不确定,难免被裹挟,有时你绕了很大一圈摘到一个小苹果,却忘记为什么吭哧爬上来。此时,可意最重要,没摘到也看到了,没看到也爬了。
生活本没有意义,生活的人多了就更没了意义,实际上生活的意义就是:找一个认真的方式生活,只有快乐,快乐到忘记去问什么意义。
每一次离开后想到你,都让我自己更安静地反省自己;
每一天和你在一起,都让我感到自己更完整更好看。
最后一句,(十一期间)我赶不回去了,我相信,你们有着这样的决心:“即使老子婚礼没有客人,老子还是要结婚;即使没有筷子,老子还是要吃饭。”
有时,你姐也是浮云中的一朵,你爸,你妈,你爷,你奶,你公婆,你丈人,至于你们来讲,都是一朵。
你们两,在一起,在一起是一大朵。
再贺,祝福。
姐,吕布凡。
已关闭评论
有人说,只有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生活是幸福的。
其实画一幅画,也是可以的。
像小朋友一样,端端正正地画出一幅画,即使你没有关于分析树木人格的技能,也没有人帮助你分析,这也不影响你从观察这幅画中获得愉悦和幸福。
画一幅作品跟你不小心生了一个小朋友一样,只要他不是严重的缺少什么样的零件,配置还可以的话,你都会觉得这幅作品是完美的,而你傻傻看着它就是幸福的。
回复位置 两个字,查看今日布衣春秋的内容和 树木绘画的不同位置不同含义。位置。
weixin:buyichunqiu
绘画的纸张从上到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下方的领域跟本能、无意识的经验相关,中间的领域表示情绪,感情,感觉,最上方的领域是与被开发后的意识精神层面的内容相关。
对作品中,树木的现实描绘,表现了绘画者自身的内在经验。
比如,绘画者如果非常的强调很深的树根就表现出他充分认识到了,本能的冲动。
如果作品在画纸中有明显的左右之分,画纸的左侧部分关系到母亲、女性、过去,记忆、以及过去的生活经验被动的一面。
有的人画树木,很大一部分在左侧区域,可以推测出此人受母亲的影响比父亲更强。
画纸的右侧,关系到父亲、男性、未来,或者是期待、或者生活经验中自己期待的一个侧面。
在探讨具体位置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绘画者的具体性别和学历等细节。
两个字可以查看,如何一起愉快地玩耍。
weixin:布衣春秋
中国人人格分裂的比较多,你常常能感受到一个人充满,内心波涛汹涌,但表面上你看到这个人,纹丝不动,不一定是道行多么的深,它确实在生气呢,内心已经把你杀死800遍了。
画一幅树就是帮你直视内心,哪怕一个人在细节上故意掩盖,它也会在不小心在另外一个地方暴露得更明确。
树画的位置特别朝上,那这个人经常会想入非非,小孩子常把树画在中间,因为他特别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
而一个成人的一幅画,大部分内容都在左下角,那么这个人的常态就可能充满着 焦虑,紧张,压抑,不安。
回复位置两个字,查看详情。
weixin:buyichunqiu
已关闭评论
答A君书(拾)–心理学和灵修
心理学和灵修是不是不同的东西,有没有关系?
当然是不同的,也当然是有关系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关系的,物理和数学是有关系的,种植和化学也是有关系的。
那心理学和灵修是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
心理学的叫法是从西方开始,有人在自己的书里提出来“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于是这个叫冯特的人就被后人成为“心理学之父”,冯特本人也特别自豪地称自己为“心理学家”,由记载开始的第一位心理学家。之后就开始有了比较著名的心理学家,比如那个创造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艾宾浩斯,那个喜欢记录“梦境”的弗洛伊德,他们是最初开启着扇大门的心理学家,既会创造理论,也会参与实践应用,还会做实验、统计测量,所以心理学可以算是科学的一部分,而且几乎各国都有心理学这个专业。
但是,灵修呢,在宗教国家发展得比较多,印度就比较多,西方相信基督的地方发展也比较多,其实中国佛教和道教也会讲究灵修。中国的普通高校,至今还没有灵修专业。他们追求灵肉与神的结合,用以处理人的因果,通过特殊的方式与神沟通,越是灵修深刻的人就会越能感受到那种特殊的方式,比如声音,光等,它是科学还解释不了的一类事物,所以,不能说它不科学,你可以说,它不属于科学。
我猜你问的这个灵修是中国大地上某些开公司的人跟你提到的灵修,你去像样的庙里,你说你要修行,你给可以挂单在那里,没有人管你要吃喝的费用,也不会主动朝你伸手要财物,以前鞍山的海城就有一个,我和朋友赶过去细问过 。
神灵不可测量,不好拿来做实验,科学可以拿来测量实验观察,统计分析。再举个生活的例子,比如说炸鸡和电焊,你可以说炸鸡是门科学吗?怎么炸都可以吃只要熟了就可以吃,糊了也可以吃;而电焊,一定有要求的环境温度对接角度及材料的要求,它科学吗,只是能够用科学去测量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过,里面的理论和应用也会存在5%的例外,做过实验,你就会知道,那叫偏差,如果真的遇到小概率事件,要处理的案例在5%,怎么办,只好试错,根据经验,或者凉拌,就不是科学能处理了,近期我学到的最有意义的一句话之一就是:“你尽力地让他远离悬崖,无用,你眼看着他要跳下去,你没有办法,你要做的是原谅自己”。这些有时就会在所指的5%里出现。
可是灵修的人,不就不容易患心理疾病吗?
这个如何去理解呢,就像你会去健身和游泳,而我这个人,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乱吃残羹冷炙,强健的体魄也会得肠胃病,一段时间的胃炎打了吊瓶,如果我也经常健身和游泳,生活作息正常,三餐五谷杂粮,可能我就不会去打吊瓶儿。
但是,你去游泳和健身的目的是为了不打吊瓶吗?
可能是的,但不是一定。但实际情况对你来说,是你喜欢去游泳健身,可能你这个人喜欢三餐正常早睡早起。并不是说你天天早睡早起和健身就是为了去避免打吊瓶。虽然,打吊瓶的机会会大大的减少,另外5%的偏差存在,也难以保证你就不打吊瓶。
基督,佛,道,包括印度许多你叫不上来名字这些宗教下面,会有很多人生来就会去灵修,追求与神的沟通灵的结合,既不能说是某一科学领域也不能说他是为了避免心理疾病就科学了,虽然,可以达到那样的效果让他们,平静,愉悦,放开,释然,处理怨气,因果和阴灵。
一般情况下,科学,大家都认为是公理存在的,科学家发现了某本来就存在的科学,因此就建立了一些可以学习的学科。但,目前大部分科学,是难以触人类情感的,而在心理学,就杵在中间这样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去连接人的情感,用经过测量实验统计分析的科学的一些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去化解人类的情结纾解人类的情感,能够减轻神经的,精神的难处,去渡过这一生的生活。
微信:buyichunqiu
已关闭评论
这一两天在和你谈关于顾城,顾城的生活,顾城的名气,顾城的痛苦,顾城的死,还有顾城的快乐,如果他有快乐的话,当然我相信还是有的,有的杂志上在往年为了怀念他,也刊登过顾城张嘴大笑的照片,一点也不遮掩。
我惊讶地从新资料中发现他的夫人竟然会因为给孩子买1.5美金的玩具让顾城那样不开心,不开心到不小心滑倒在地上。
也更惊讶于他的夫人对他说,“你怎么不去死!”
终于顾城死了,在死之前也弄死了他的夫人,就像如今秋天的冷,发生的突然,可又不是一两天所致。说是必然或许也有根据。就是十月的秋天,新西兰激流岛比现在的青岛会冷,环境也更美。
他应该是认为那时的生活,死了比活着更美好,所以他就那么做了。我在徒步路上不断地琐碎地讲我所知道的一些和近些天遍布在网络上,人们怀念回忆古城的一切,但我有了新的零星的疑惑。
一,名气巨大的诗人是天生会写东西,是因为过分执着的写东西之后有了名气?是作出些非同寻常的举动,发生小概率的生活事故之后成就了名气?
二,时间在俗人们最常说,我不要做诗人,诗人会得神经病,诗人会饿死。可是,是做了诗人就会有这样的遭遇吗?
顾城最初也是一封信一封信的投递稿件,也被退过许多,稿费微薄;那个《活着》的作者余华也说过,在他意识到成名之前,家中的邮箱常常堆满成包的退稿件;贾平凹当年年轻的时候,朴素至极,珍惜每一个得来不易的稿费单,一条条稿费单用橡皮筋捆起来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着;史铁生就不说了,太不忍去讨论他去谈论它,他活着就让人觉着是部诗歌,悲歌,连史铁生死了也像诗人死了,让人发叹无语言。我想这和第一个疑惑之间有问答的关系,他们天生天资,却也不是生来就为了成为名人,他们在种种环境下经历了执着了,有了他们的一切,有的是好的,有的是贫穷,有的是死去。
顾城死后就有报纸上写了四个大字是人死了,高晓松那个胖子就借词写了《白衣飘飘的年代》,现在高晓松不唱歌不写词,他拍电影,他把它杂乱无章的经历屡出了一些主题后在网络上与大众倾诉,一张嘴就刹不住。
可是顾城不会倾诉,他所处的时间轴关键的点都是无法倾诉的点,他又能朝谁倾诉,怎么去倾诉呢?
1956年出生,
1960年4岁,
1966年10岁,
1976年20岁,
1979年23岁,写了著名的一首诗《一代人》;
1989年32岁,
1992年,开始戴那顶高高的帽子。
1993年,他抡起了斧子。
我曾经看过顾城是无法杀死一只鸡的,他养鸡太多,违了岛上的法律,鸡都被处决了。
有人说古城讲座时回答别人为什么带那样的帽子?
他说,“是象征着长城上的一块砖”,当时听众几乎要落泪,天才是人毕竟是不同的,不管带的是裤腿还是高帽,1993年10月之后就没有了。
“人生如蚁而美如神“,顾城也想像廉思调查中北漂的蚁族一样,我去那个拆迁之前的唐家岭,也去了比唐家岭还要早的顺义北皋村,里面住着画家作家白领,有五点钟就要起床去工地的民工,还有北京土著村民。
顾城在北京时也是蚁族中的一只,不过顾城美如神,它应是蚁族中最执着的一只,如没有因唐家岭拆迁回乡的白领民工,顾城也没有因贫穷停止写诗,我猜,可能一刻都没有。
本是可以苟且地活着却没有,无论经过前面所指年份中的哪一个。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小巷》
这是我喜欢的一首,不全懂,它应该和在俗世人的生活相关。
所以我常认为他的诗不是时代造就的,是天生的时代有天生的诗,时代只因他执着,把诗送给了他,时代造就了他的死因,时代造就了他的生活。
顾城也写过“我不怕生活我怕你”。
他怎么会不怕生活,不怕生活怎么会写出来“生活”二字?
生活是顾城中毒的那个时代,混乱,晦涩,像今天吃的茄子,不熟,中了点毒,就拉了肚子。
这话是说,你比生活还可怕,生活有毒,可导致腹泻,而顾城所提及的“你”这种毒是致命的,顾城了“生活”涂毒之后,“你”使他致于死地。
若没有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生活”,如前面所提到的年份,即使遇到了这样的“你”,也许,没有杀手也没有自杀,也许,有幸死在它处,比如像普希金,会因决斗死。同样,报纸上,也是登上了“诗人死了”,同样,诗还是长命百岁的,死就不会那么晦涩,诗人这个身份也会有那么多奇异标签。
已关闭评论
随机的人生
随机的人生,惊心动魄的人生。
人间常有人主张,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过一个稳定的日子。这是令人无法接茬的主张,人生都那么随机,你还要人们去稳定?
谁的人生都是不确定的,人生也从来都不会是个平平淡淡的过程,除非对于完全麻木自弃的人而言,人生可以当作平淡,没有悲苦,没有来来往往的意义。稳定得要命,活着就是物理地呼吸,死了就是生物地灰飞烟灭。
小学的时候,一个近邻出差,失踪,后来从峨眉山涯找到,被一车大理石压住。那是个总是给邻居孩子们分香蕉吃的帅大叔,自己有三个孩子未成年。一个星期之内,那会一个小学生就真切觉察到了生命的随机和不可控。
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一次傍晚放学路上,我骑着自行车右侧慢行,忽然,一辆面包车呼啸而来,我觉得被推了一下,之后我之后就呆在路旁,发现那个司机把车开得比蛇还妖娆婀娜,飞一般的拐走了,留下厚厚一层灰尘蹭在我的左臂上。当时除了愤怒已说不出话来。回到家跟我妈说,绊倒地上了。我妈还说,绊倒在地上能磕在左边,你横着走的呀!?
我说,体育课,一个胖子撞的。
读大学的时候,在食堂正在吃饭,忽然听到新闻说亳州市有灭门惨案,看了看地点就在当时即将搬进后来被卖掉的新家的后一排。幸存的唯一的小女孩就是跑到路边IC电话处报的警。不久后见一个别班级同学啜泣,就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没有听说舟山有出海的船被风浪打碎了吗?现在已经确认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叔叔。那是她的亲叔叔。
大约在06年,身在上海飞沈阳的天上,阳光明媚,飞机一阵颠簸,突然掉下好一段距离,空姐迅速跑过来告诉大家,请不要乱动,这是正常颠簸,说完后来空姐整理好表情,又回到登机口处用话筒说一遍,再看见她的时候,她的嘴唇有被牙齿明显狠咬过,我长吸一口气,把安全带扎进,心想,这辈子不做空姐就很幸福。
大约在07年,喉咙不好了,雾化呼吸几天之后好转夜里可以安静不咳了,给久不联系的老丁发短信:你还好吗?
夜里十一点,老丁迅速回电话,呼哧呼哧电话那头充满诡异不安:“你在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我刚从车里爬出来,回上海路上”
咕咚一声,没了声音。
我再打回去,原来漆黑一片,老丁从翻了的车里爬出来,又掉进一个小坑里,还好不是路边的大坑。
“你知道吗,刚才从车里爬出来找窗户的时候,大家都吓坏了,有个人在里面找他的乌龟!”
……车没翻进路边的大沟里,真好。
去年。听说,韩亚航空失事有江山的学生。迅速的打电话问江山同学,没有你家亲戚吧,都不认识是吧?在不可避免伤亡伤心的情况下,都不希望是自己认识的人,希望消息远远的,像UFO一样。同学很伤感说,没有我家亲戚,但是有一个中学的老师,当时对我还挺好的,大学回来之后一直也没有空去看看她。
上一个新年,弟弟在无人的马路上开车,碾住一块砖头,副驾驶监督的父亲狠狠说:“那么宽的路上就一个砖头,你看什么呢!?”
全家惊诧,父亲从不这么凶,从无这么高的声音分贝,后来途中休息,妈妈说,你不能好好说话,你看他一路都不敢吭声。
父亲说,我开30年的车,全国各地哪种死法没见过,我说得狠让他记一辈子,这是好事。一个漫眼(不留神),后悔都没时间!
今晚忙完手头的事情一直在刷网络希望能看到马来航空的奇迹和二百多性命生还的消息。忽然从资料上看到还有一名,安徽省亳州市籍,心中颠倒起伏,SHIT! 千万不要是我见过的人。
马航,你还是飞到另一个时空,过些年再回来吧。
weixin:布衣春秋
已关闭评论
可爱的你,可爱的我,
把相册充满,
你说的未来可仍在里面,
无恙安然?
你生活了怎样的生活?
你遇见了怎样的遇见?
让你连诉说,也忘记,
轻轻翻看,也不敢?
如今的你,如今的我,
任味道变淡,
你说的牢记可会褶皱凌乱,
随风飘散?
你管什么样的日子叫生活?
你管什么样的度过叫遗憾?
让你不记得今世前生,
默默回头,不睁眼?
吕布凡@lvbufan
3.3.2014 山东
已关闭评论
答A君书(玖) 许多经历和没有总结
你说2013,没有什么变化。你会更新了,不过还不会总结。
2013年,你变得会思想痛苦会思想快乐了。做决定更加坚定了,做事情受外界影响的因素更少了。
在你受到委屈的时候,除了流眼泪你学会辩解和讲道理了。在你想表达意思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争取机会完整地说出来。
对你来说随时随机出行显得更加轻松不夸张了,也不会出行前天就开始准备行李。
紧张的外出时间,并不影响对当地的风物人情加以了解,你也不再说身体疲劳时间紧迫了。
几次走到野外,路尽,郊区,不见目的地,你并没有感到绝望和辛苦,你已经更能体验不同和惊喜,你能看见抽烟看海的工人,你也能看见铺路捡瓶子的阿姨大叔。
你更能随意的处理在出差期间与外人的沟通上、安排上可能的麻烦。你还能给自己解释麻烦的来源和寻找化解之道。这不是以往的每一年都有机会训练的。
频繁外出使你走路的节奏变快了,更加有效率了,而且你并没有因此变得焦躁,说话速度有提升,碎片语言越来越少了。
你已习惯了喝牛奶,喝茶,喝咖啡,喝红酒,喝景区附近孕妇板车贩卖的奇怪的东西,生活有很多有意思的新东西是可以不停地尝试的,不管是小城市的面条,还是餐厅的深海鱼,你还能感受出来咖啡的烘焙深浅。
你也习惯了不洗脸是可以出门的。你还习惯了从火车站返回另一个地方的中间,那一个小时是可以拿去看看落叶看看池塘,看看画家,看看小店。
你习惯了,并不一定十一点之前就要睡觉,睡晚了第二天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对自己的娇气少了。
你敢于在小城市看夜色了,也勇于跟出租司机攀谈询问民情舆论了。
你也减少了许多流连网络淘宝店面上的时间,尽管还是买许多东西。
你开始变得更会与人讨价还价,在讨价还价的时候也学会了考虑别人的心理,让做买卖的人卖得欢喜,生意做得受尊重。
你开始学会与人讨论深层次的问题,除了衣食住行还有精神和目标,人活着所需的,所不需的。
你又开始重新学习了,参加了一些考试,职业的,非职业的,学习新的技能,捡起英语。
你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新的科技工具,并且,每天都在获取,比较有效率地获取价值的信息。
你开始阅读新闻,拦也拦不住。
你开始去阅读人,阅读事,阅读同事,阅读客户,阅读他们的过去,心胸,表现,未来。
你从愿意跟随到主动乐意,参观了不少的博物馆,甚至主动购买解说工具,仔细辨认器物,你了解了在中华历史上曾经灿烂过的事物代表,辨识了一些不常见的盆盆罐罐,有特殊风情的习俗符号,了解了原始的人们如何生存,如何演化至今。
你了解了人们如何迷信,寄托,思想,执着,表达信念。
这也影响你思考生活的本质,你开始想哪些是你不需要的,工作不需要的,活着不需要的。
你也开始考虑去剥离一些,在别人眼里很重要,但是你的一生中,你并不需要的事物与标签。
你变得容易开心,常挂笑容,学会了找有意思的内容,学会了从语言和事件中找到逻辑,知道除了自己存在,同事也是存在的,路边卖煎饼果子的人的存在。
在外出的路上,你知道买怎样的车票更安全,更能节约时间,怎样的路线能保证你的休息,怎样的车厢能让你还能阅读,不能阅读的时候耳机也可以随时使用。
你发现动车里人不是那么风雅,你发现火车的下铺似乎也没有恶人,你发现飞机上常有人喊服务员。这些以往视而不见的东西里面有那么多乐趣。
你更能理解入乡随俗的意义。你能发现在中国二线三线四线基层乡镇,都有它的文化故事和有意思的人们,有他们的小气和大气,你知道和谁交流用什么样的语言。
你也发现了,景区不光存在于门票上还存在生活中,不光存在大城市里也可以存在边边角角的村庄。
通过小人物小事情小地方,你也开始明白,有些人是故意不做事情,有些人是怕事情做成故意不做,有些人是故意地装聪明,凡此故意,都不过是为了小利。你学会了分析他们,并且没有因此变得市侩,你慢慢开始体会人与人的不同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
你知道了与其在寺庙里被恶僧劝消费二百元,倒不如在山下买五元山民辛苦采摘的野果来得慈悲实际。
你发现花钱买书的价格,并不是那么的高了。你发现在咖啡店坐一下午也并不是那么昂贵和闲散了,你能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到对吵闹充耳不闻。
你开始分析你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行业特征,以及你的客户的心态,发展与成长。
你在对待自己花钱上不再斤斤计较,认识到节约和富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并开始考虑长远。
你开始关心美学上的设计,小店商场的布置,广告语言,买卖流程,学会了观察服务员的,出身,心理,语言,不安。
你甚至知道了建筑设计,摆设科学,风格档次。你还能在一个地方安静的坐着超过一个小时去学习去享受时光,观察那些人有意无意的运动。
你开始变得能撤掉情绪,与不同的人沟通,哪怕是不欣赏不喜欢的。
你开始能看到人沟通的背面还有什么样的目的原因心情。
在与自己的沟通上,你变得越来越独立。不仅情绪受事件的影响减少很多,判断也越来越独立,不会因为心情的不好便终止一切的行动,更不会轻易地因为一件事情随便地让心情不好下去。
你了解并接受了社会上生来的不平等,更能平心静气地看待不理解你的人,你也更能理解地看待那些智力不在轨道上的人,那些有智力却行为失常的人,那些有智力无德行的人。
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接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上面来看,2013年,你做得还不错,不是没有什么变化,是还没有学会归纳。
已关闭评论
【例】青岛霸王咖啡餐 粗执行案
对青岛来说,咖啡馆比较多,多特色的也比较多。实施起来难度小。
报纸网站上都有比较好的集锦。电话也容易查到,微博也容易找到。
选取咖啡馆ABCDEF谈。相信至少能谈成一家。如大学路上,创意园,南京路,闽江二路就有数家,风格各异。青年开的店,青岛一地之众还是容得下也谈得来的。
咖啡馆能得到的正效应:
1.少量付出大量人气。非周末的时段比如说周三,周四,周五的,下午五点到八点,每天提供二十名左右的人员到现场制作咖啡学习咖啡品尝咖啡,或者小甜点。总体成本可控,不占用周末好时段。
2.名气。比如说,周三的晚上到场的二十名成员,现场学习了品尝了咖啡,学习ccxv于同一时间段在新浪微博转发,艾特罗辑思维。周四的晚上,下一波20人,重复操作。
3.会员。当天晚上在咖啡馆参与了店内充值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应折扣的会员卡,比如,五折六折七折。
4.长期价值。(相信商家能体会其中保本扩散的良苦用意)
a.当天晚上参与活动的人员,自愿为咖啡馆凭自愿留下微博电话等信息,可以自愿携带一本自己不再阅读的、还相对有价值的书贡献与咖啡馆,鉴于一些咖啡馆本就有押金借阅一说。
b.当天二十人参加培训或品尝咖啡可以选出数人赠与咖啡豆,压滤壶,等奖品,但赠予不同的参与者。
c.当天赠予参与者每人一张三折咖啡券,仅一张,30天内外带可用,占座失效。
5.额外可能收获。如果能做成第一案例的话,附上小店网购链接并请求@罗振宇@逻辑思维朋友圈等转发,昭告天下,百万众围观。
会员好处:
坐下来交流,互相看仔细长相
不失以书会友的本质
即使不胡吃海喝,也能有所交流
争取早早实现第一把交易
了解下生活情趣,再相亲也有个共同话题和
交流的技艺。
@罗辑思维 铁杆会员
@关于霸王餐
已关闭评论
C罗纳尔多啦Aづ
布布。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该是怎样的才最好。我希望别人陪着我做一些事、别人陪着我我会很开心。但是、很多时候粘着别人让别人觉得有压力会窒息。我和以前的男朋友就因为这个分手。现在朋友指出我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布布、求指教~~~
———————————-
亲爱的小盆友,有微信吗? 公众账号:布衣春秋。
我会把回答以前小朋友的话都匿名回答在里面。因为我回你一句,一定没什么道理。我很想长篇大论地回复每一个人,那样就没办法睡觉了。我希望能认真地回复每一个以往的小盆友。好不好?
等我能完整地告诉你如何的时候,再给你复制这里一份,你细看,可好?
—————————-
C罗,莫哭自己。如果我不能帮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受害者还是你的男朋友们以及你的朋友。呵呵。
关于距离。
你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诗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站在他的面前他却不知道你爱他。在我看来更远的距离,是他知道你爱他,他受不了你,他却想远离你。如你所说,一致。
有一个贱兮兮的规律。当你向别人吃表示你的喜爱的时候那个人通常不会烦躁。更不会怨恨你。如果你一无所取地表达了,表达完你喜欢他,然后你离开了,这样是可以的,可是为什么你通常表达完就不愿意离开了?
因为你希望借此索取。你希望凭借你给出的情感,得到你希望得到的回报。如果你说你可以不需要回报,那么好这就是你的真爱,继续吧。即使他离开你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是不要回报的。
慢慢的长大你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只是面对需要力量。你去研究一下,刘德华的个人经历,你去看一看刘青云和金马奖的际遇,你看看周星驰怎么说自己运气不好。了解之后你就会有自己的感受。他们和他们想得到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肯定是随着努力地使距离不断地变小。前提是他们的方向和方式都是对的。
如果你喜欢的这一个人,他这个人并不是知道维持关系是需要付出的人,你无限地给予,只会培养他朝无限的索取方向发展。如果你不能适当地告诉他,“不是我所有的付出都是没有理由的”,“不是谁都愿意粘着你的”,他就会认为是你愿意的,既然愿意的就不必回报。事实不就是愿意的自然不必回报么?
距离是不是由你来强行拉近的?
我不建议你去探究他喜欢什么样的人,然后做一个他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生,如果你是女生的话。
因为你几乎无力改变另外一个人生来的秉性。你可以去探究,那个人讨厌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你把你可能会使用的那种讨厌的方式,换另外一种还可能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他讨厌在自习室和你坐在一起,你们就分别坐在两个自习室,同时进入不同的教室,同时下自习。如果你结婚了,比如说他不喜欢吃太咸的东西,你炒菜的时候就不要放那么多盐,另外自己再弄一碟酱油不就行了吗。如果这个人孤僻到不想跟你呆在一个环境里,他告诉你他喜欢你他又不想看见你,这是谎话。你不用戳穿,你知道该怎么做,能找到下一个可以让你少吃点酱油的人。
如果这个人一辈子都任由你放一碟酱油在菜的边上,不带你去吃一些重口味的饭菜。那么相信你自己你是一个咸苹果你应该找另外一半咸苹果。
关于有人陪你你会开心。
可不可以说:如果不开心,就是因没有人陪你。这是逆否命题。
你承认你的人生是这样的吗?
你不开心不是因为少了一个男朋友,是没有人陪你,那么你可以去拓展几个可以说话的朋友。你告诉你的朋友,我需要你陪我这样我会开心。
不知道你有注意统计你的开心和不开心,跟黏着你的男朋友有多大程度的相关关系。假设你的男朋友死了,你先不用去计算你伤心多久,你计算一下你还能活多久吧。
一年可以吗?一年可以的话三年可以吗?
三年可以的话,五年可以吗?
那么我问你,在你男朋友此后的五年之内你将做什么?什么都不做?做一尊望夫石?
还是有些有意思的事可以做的?
如果他死了你都能去做这些事,那么在他活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去做你想做有意思的这些事呢?
放心,人的生命不会说几句不吉利的话就没了的,你的那个男朋友都会活得很茁壮。
能否明白我的意思,这是两个人的事情。感情问题像不孕不育一样,真相不明的时候,得俩人一起治疗,且不能有一方弃疗。只要有问题存在着,肯定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只要是不合适,一定有原因,只要是原因肯定可以委曲求全。只是看两个人是否有一个人愿意求全。求来的全能忍受多久,看那个最甘心的一方。两个人商量一下,都可以委曲求,全天底下就没有不合适的人。距离是两个人商量而定的。
1.如果你的一切都依赖于你的对象存在才存在,你现在可能是无事可做的一个人。
想一下你想做的事是什么,在你还活着的时候。最好是你男朋友还在的时候能够帮助你完成,你男朋友不在的时候,这件事情你依然可以独立完成。像羽毛球,一个人也可以完成双打,可是,另外一个人站着,多傻。能一起玩多好。即使不能一起玩,你还是会打羽毛球的。
如果这个目标是你要做你男朋友家的家庭主妇,天天盯着他和他的衣服,钱包。那么我就无语了。因为我没有做到过,没办法教你了。
2.朋友少了。找不同类型的朋友。做很多大家都认为有趣的事。知道皇帝翻牌子吧,妃子多啊。
3.你没有生活重心。找个重心。
4.跟你下一个男朋友,一起,调整沟通方式。
已关闭评论
一个让人失望的事实–你几乎改变不了任何人,理解并不是个办法
文/lvbufan
一个让人失望的事实–你几乎改变不了任何人,理解并不是个办法。
文/lvbufan
我不是情感类心理咨询师,也不靠这个吃饭,能做的只是能倾听,告诉一些人我知道一点人的本性和思考的误区而已。
一个青年朋友问我:“我刚刚跟他吵完架,我爹说他办事让人失望,劝我重新考虑结婚领证的事宜甚至,把婚期延后。”
矛盾在于,这个男生回避与她共同面对一些共同的准备,比如装修,比如家具,猜测可能是男生自身经济困难的事情,因担心女方说他有所图,故刻意回避,在女方父亲认为该露面的场合而他经常因故不露面。
她讲了那个男孩的特殊家庭,那个男孩儿在家里与父母特殊的沟通情况,以及那个男孩儿从小成长的环境等细节。
最后她又说:我真的很理解他,他可能和我在一块有一些自卑,刚才我也比较暴躁了,而且平时我们吵架大多数是我不太讲理……
我说:你都这么明白了,你也很理解他的处境,你还问责他干什么呢?你知道你为什么还要责问吗?
女孩的意思是,自己觉得不妥,没想到父亲也这么生气,觉得男孩做得真的是不好了,而且男生没意识到不好。
由此见,无非是女孩还想男生有一点改变,至少不希望是现状所呈现的。
我告诉她,其实有一个比较让人不乐观的事实,就是,你不可能去改变另外一个人的思考方式。
那个人经历和他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现在的模式,你觉得重要的场合他出现和不出现都有他自己的考虑。女孩儿说宁愿相信我说的是假的,她觉得以吵架挂电话的方式是可以迫使男生改变,她再三强调自己真的很理解对方的处境,自己挂电话又有点不对了。
在我看来他并没有完全理解对方的处境,如果真的十分理解了,两个人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频繁的争吵即使没有目的也有原因,原因就是心中有不满意。女孩子又认为自己的理解多一点,是因为女孩儿确实对男孩更认证更在乎,在自以为更认真、更在乎的情况下,又去以量的大小来衡量到底谁做的多一点,谁做的少一点,循环往复,不得其解。
之所以要讲“比较让人不太乐观的事实”和“理解了还生什么气”,背后就是说,理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理解都不能帮助对方发现有什么不妥。
理解是可以的,如果理解真的可以使你们的矛盾减轻的话。
理解并不能帮助发现问题,反而会促进对方理所当然的心态。
理解会掩盖住对方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惰于调整行为,羞于表达内心。
剧烈的争吵与暴躁少见能让当事人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妥,既然意识一层都达不到,如何图变?
一味地认为理解,声称自己理解,之后抱怨,抱怨之后又很理解。这种磨合方式是坚硬的,只能说某一天互相磨合的比较圆滑了,便也是失去耐心的时候。没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调整的情况下,他只可能用减少欢乐的方式去迁就你忍受你,你生气,对他来讲也不好过。
与其把互相的棱角都磨得比较圆滑,不如经过沟通把双方选择认知的那一面用吻合的方式连接到一起。
能做的唯有沟通,先发现,必须在做了发现这一步之后,平心静气地沟通。自己发现,通过沟通让男孩发现他自己:成长中,他父母,他的基因等,让他如何去听见,如何思考事情,怎样做会跟别人的孩子相亲相爱中带来怎样的误解。唯有他自己意识到了,才可能主动的去调整,也就是那极小概率的“变化”。
举一个俗气的例子,如果一个男生在青年的时候很穷,他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去努力改变现状,这样穷对他来说是有益的,至少不是有害的,某种程度上会磨练他的责任和担当。
如果一个男生在青年的时候很穷,有人指出来他的贫穷,他抗拒这个事情,会回避、嫉恨、毒打别人,他心中有一个执念就是“贫穷是不好的是让人丢面子的”。执念会使他虐待自己的灵魂,有多余精力就会虐待亲友的灵魂,这样贫穷对他来说就是无意益的,而且即使他有了很多多钱,依然无法改变他的那个脑与心。做得不好时会嫉妒,做到强大后又会欺凌弱小。
其实这个情况若是女孩经常争吵的问题根源,让我来说就是无解的,任何想以外力来改变别人的行为总会在最终证明是愚蠢的。无论是博取同情,还是怒喝,都无用。
除非你们两个人都意识到,真的必须在一起,从而互相的打开沟通的大门,让彼此明白到到自己和对方思考模式的不同,相处上的困难,主动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调整自己对对方行为方式模式的解读,让对方学会解读自己的行为,唯此方能计长远。否则,日积月累的矛盾就像人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一样,假使这个人从来都不认为这个拐角有坑,所以每当走到这个地方自然会跌倒,长久之后的生活,会在什么问题上吵架,说什么话会吵多久的架,都是可以预见的,心里彼此都清楚。
比如,“我就知道这样说你的问题你会生气的。”
这里的问题就是有2方面,
1. 你知道他这样会生气,你为什么还要说?
估计你认为你说的是对的,他不解你的用意。
为什么你认为你说的是对的,他就会必然的生气呢?
估计他认为你说的不太符合他的理解方式,或者超出了他理解的能力,
他这个理解方式和能力是上一级父母和环境训练出来的。
一遍一遍地如上,重复发作。为什么不抽空商量一下:
下次你希望我怎样说你才能那样做?
之所以一遍一遍的说你还是老样子,是因为你懒,还是因为你抗拒?
抗拒的原因呢?
我希望你能举出来你大脑中所持有的例子观点来支持你所抗拒的理由。
我能不能解除你的抗拒?
用合适的方式说了然后你就会去做?
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怎样能把这些事和你心中的关联分开?
这些功夫不做,任何变化都是一个空想。还有一个众人会错意的俗例能更好地解读变与不变的事实–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某些程度上人是会变的,如果不是自身经历了重大的世事变故,人的境遇外观都会巨变,但是心性,思考模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虽多数人不接受,也不敢接受这样的结论。
有了钱的男人变坏了,并不是他真的由好变坏了,他本身就有坏的基因,他想去做坏事苦于没有钱没有胆量没有那个际遇,经历一番奋斗有了钱,钱使他有了胆量,又有了相应的环境氛围,所以自然而然就把“坏“呈现出来了。你不能否认古今中外有很多男人有钱却没有坏,有大钱的人也没那个时间去想坏事情,也依然有着自己心底的道德观价值观。
你也不能否认,有很多女人变坏了却没有得到钱,真正决定着她成长的那些基因里并不是催促她为了钱去变坏的,她所在乎的可能是面子,可能是一个不现实的观念,也可以是一个人,或者是其它她想追求的欲望,在一个际遇之前,无法全身心投入操作。后来,她也不是变坏了,而是,她有了合适的际遇,她看到了可以去追求内心欲望的机会,之后她不计后果地去实践操作了,在没敢下手的人看来,她“坏”了,似乎比以前有钱了。
实际上,变化甚微,只是一个“本来”突然脱掉包装,展现了出来。
虽然事实严峻,解开包装深度去认知,远比强行威逼改变人让人有更轻松的生活,让生活有更多的解。
===================================
已关闭评论
邮箱订阅博文
订阅办法:
1点击;2输入邮箱;3到邮箱点击“确认链接”,你的邮箱即可及时收到 更多关于 思维,心理,读书单之类别的博文。
输入你的邮箱将定期收到本博的更新文章。
2017年四月
2016年十二月
2015年十月
2015年八月
2015年六月
2015年一月
2014年十月
2014年八月
2014年四月
2014年三月
2014年一月
2013年十二月
2013年十一月
2013年十月
2013年八月
2013年六月
2013年四月
2013年二月
2012年十一月
2012年八月
2012年七月
2012年六月
2012年五月
2012年四月
2012年三月
2012年二月
2011年十二月
2011年十一月
2011年十月
2011年九月
2011年八月
2011年七月
2011年六月
2011年五月
2017年四月 &(1)
2016年十二月 &(1)
2015年十月 &(1)
2015年八月 &(1)
2015年六月 &(1)
2015年一月 &(2)
2014年十月 &(1)
2014年八月 &(1)
2014年四月 &(1)
2014年三月 &(3)
2014年一月 &(3)
2013年十二月 &(2)
2013年十一月 &(1)
2013年十月 &(2)
2013年八月 &(1)
2013年六月 &(1)
2013年四月 &(1)
2013年二月 &(1)
2012年十一月 &(1)
2012年八月 &(4)
2012年七月 &(5)
2012年六月 &(4)
2012年五月 &(3)
2012年四月 &(3)
2012年三月 &(4)
2012年二月 &(2)
2011年十二月 &(1)
2011年十一月 &(1)
2011年十月 &(2)
2011年九月 &(22)
2011年八月 &(1)
2011年七月 &(6)
2011年六月 &(41)
2011年五月 &(47)
文章月份检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不知道哪里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