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excel表格制作进程图总结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研究综述-疾风资料库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研究综述
标签: &&&&发布时间: 10:06&&&&发布人: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2880468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更新日期: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下列哪一选项根本目的相同①洋务运动②新文化运动③戊戌变法④辛亥革命[&&&&]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难易度:容易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编练新式军队;培养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生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2.洋务派实力相对较强,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总理衙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忻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忻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的实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维新派和洋务派思想主张的比较: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习什么问题上。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自1896年起,巨额的外债,兴修水利和赈灾的巨额资金,使政府财政赤字扩大。(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内容: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通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正当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中心是要不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直接联系起来,主张学习和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同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变法培养人才;顽固派则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持“中体西用”,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1.相同点:①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③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④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⑤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⑥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2.不同点:①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②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⑤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背景:(1)武昌起义后,腐朽清政府已经无法维持局面,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得到了列强的赏识。(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向革命派进攻。(4)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2、经过: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北洋军阀: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于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新文化运动: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5 
题名/责任者:
/胡卫, 唐晓杰等著
出版发行项:
北&#x4:教育科学&#x51版社,2010
ISBN及定价:
978-7-5041-4883-4/CNY37.00
载体形态项:
268页:V24cm
个人责任者:
个人责任者:
-现代化-研究-中&#x56
中图法分类号:
有书&#x76 (第264-268页)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比较分析了&#x56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x52,借鉴&#x7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通用的CIPP模式确定了我&#x56教育现代化的&#x57本框架、指标体&#x7和2020年标准,评估了2000年以来我&#x56总体以&#x53区&#x57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检视了我&#x56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x95题和困&#x96,提&#x51了推&#x8我&#x56教育现代化&#x8程的&#x57本策略。
全部MARC细节信息>>
校区—馆藏地
总馆—JY--教育科学学院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的图书(点击查看)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送 书 地:王孙禺:浙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党委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会员。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证书。刘继青:山东泰安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高等工程教育。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思想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陈老师 | 电话:400- | E-mail: | QQ: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号-13 京公网安备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我国教育学教材现代化历程之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5期
我国教育学教材现代化历程之研究
【摘要】:我国教育学教材现代化历程之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周谷平王剑中国教育学教材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复杂、又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它既是中西文化教育全面碰撞、相互激荡的产物,也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制度化而开始起步的。梳理我国教育学教材近百年的沿革概况,考察影响其现代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40-01【正文快照】:
我国教育学教材现代化历程之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周谷平王剑中国教育学教材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复杂、又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它既是中西文化教育全面碰撞、相互激荡的产物,也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制度化而开始起步的。梳理我国教育学教材近百年的沿革概况,考察影响其现代化进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柳丽娜;王守恒;;[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焕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豪明,叶志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陈向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王文静;[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潘涌;[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殷晓静;[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王珏;[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王荣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周宏弟;[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高新发;[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郝德永;[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黎赫;;[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陈侠;[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1期
,陈隆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赵相国;[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03期
赵锡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宋文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李时明;[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4期
;[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5期
高德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姚惜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福平;刘西琳;;[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沈庆林;;[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年合订本[C];2001年
张性雄;方文熙;朱亨银;;[A];加快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蒋楠;;[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汪小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李琍;;[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何连弟;[N];文汇报;2001年
缪亚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箫吟;[N];光明日报;2003年
汪泉;[N];战士报;2003年
石斌;[N];光明日报;2004年
樊志辉;[N];光明日报;2004年
南香红;[N];南方周末;2004年
张奕;[N];中国纺织报;2005年
陈季冰;[N];东方早报;2005年
金立群;[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异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立勇;[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刘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猛;[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泽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赵文嫱;[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刘仲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谢海军;[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王佩良;[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曾学民;[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李芃;[D];河南大学;2003年
李风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常晓虹;[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简占东;[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