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来闹去是不懂成语闹的笑话不

网友评论评论(0)&& 嘻嘻哈哈
嘻嘻哈哈的意思
【嘻嘻哈哈的拼音】: xī xī hā hā
【嘻嘻哈哈的近义词】: 嬉皮笑脸
【嘻嘻哈哈的反义词】: 一本正经
【嘻嘻哈哈的意思】: 嬉笑打闹,形容嬉笑欢乐的样子。也形容态度不严肃、不认真
【嘻嘻哈哈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4回:“那三个女眷,通是不老成的,搬些酒食与王庆、段三娘暖房,嘻嘻哈哈,又喝了一回酒,方才收拾歇息。”
【嘻嘻哈哈造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只见秋纹、碧痕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
&的华丽服饰借一些给她;在嘻嘻哈哈涂脂抹粉之后,她们把她套进一件天蓝色的绸衣服里,开胸低得使端庄的梅格一照镜子就脸红。
&你和一堆无聊的人嘻嘻哈哈,虚与委蛇,但是心早就不在那里了你明明睡得很好,但就是全身疲惫只想裹着被子大睡一场。
&比恩和尼古拉像往常那样嘻嘻哈哈相互捉弄,父亲和母亲挽着手轻言细语地闲谈,满脸笑意地看着儿子们……
&我们整天都嘻嘻哈哈的,一起野营,玩快艇骰子,在炉火旁讲鬼故事,做爱?
&如果你在交谈时添油加醋,嘻嘻哈哈、取笑戏弄或试图动手动脚(跟电影一样),那这就变成挑逗了。
&这可能是后面我让考官哈哈大笑的原因,因为本身我也不太“正经”,平时和别人交往也是嘻嘻哈哈的。
&Newgrounds可能有最高傲的的宣传词“每个人的每样东西“,不过这句话翻译过来其实是指一些有趣又嘻嘻哈哈的网上游戏。
&菊儿跟阿田去了东家,看阿田有口无心、逢场作戏,假称菊儿是本人的外甥女,曾经和一个连长订了亲,还嘻嘻哈哈地要东家太太给菊儿再说个婆家。
&你和一堆无聊的人嘻嘻哈哈,虚与委蛇,但是心早就不在那里了;你明明睡得很好,但就是全身疲惫只想裹着被子大睡一场。
&他稍微有点烦恼的是,一对太过于完美的配偶的忸怩作态可能要比嘻嘻哈哈的夫妻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对朋友嘻嘻哈哈瞎胡闹,你该想到他们也会这样对待你。
&大学堂时那些嘻嘻哈哈的小伙子,愚味无知,自高自大,他们懂得什么叫风雅!
&一群年轻人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说笑。
&两个人很快嘻嘻哈哈地纠扯在一起,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哈罗,威尔逊,你这家伙,”汤姆说,一面嘻嘻哈哈地拍拍他的肩膀,“生意怎么样?”
&雷是一个表面上嘻嘻哈哈,但内心复杂且情绪多变的人。
&我一踏进门槛,那些恼人的事,嘻嘻哈哈的玩笑,不高明的借口和谎言便一股脑朝我袭来。
&才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潘为了冲淡这种冷场,便嘻嘻哈哈大声谈笑。
&他嘻嘻哈哈地就把这尴尬处境应付过去了。
&我的父亲是一个笑面虎,整天都嘻嘻哈哈的,跟我闹来闹去。有一次,我回到家,爸爸明明知道是我,还假装故意问。
本页主要提供嘻嘻哈哈的意思、嘻嘻哈哈的近义词、嘻嘻哈哈的反义词、嘻嘻哈哈造句、嘻嘻哈哈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信息。
上一词条:
下一词条:> 【答案带解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发奋苦练,终于在巴塞罗那夺得四枚金牌,雄辩地说明哀兵必胜。
B.我,15 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小说,冒失的向文学刊物投稿。
C.招聘又不是选美,为什么一定要女的长得人面桃花,男的身高要到达一米七五。
D.他仍然是中国最高学府的名教授,门墙桃李,此中大可物色党羽。
试题分析:A.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B.见猎心喜特指一个人旧习难忘,一旦触其所好,便有跃跃欲试之意。C.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D.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分析:
考点1:成语(熟语)
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辨证&& 揣摩&& 暮鼓晨钟&&
格物致知
B.禀承&& 噩梦&& 无事生非&&
固步自封
C.含盖&& 担搁&& 浮想联篇&&
若即若离
D.告罄&& 撤消&& 顾名思义&&
兵慌马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苏东坡突围
⑴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⑵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⑶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⑷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⑸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⑹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⑺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⑻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⑼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⑽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⑾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⑿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有删节)
1.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苏东坡害怕的是什么,不怕的是什么,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4
分)
2.原文中多处引用苏东坡书信与作品,对于这样的安排,作者是如何考虑的?(6 分)
3.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
分)
4.苏东坡为什么能够突围成功,请就文章内容概括分析。(8
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1.
&&&&&&&&&&&,
2.&&&&&&&&&&&&&&
。3.&& &&&&&&&&&&&&,4.&&&&&&&&&&&&&
;5. &&&&&&&&&&&&&&&&&&,6. &&&&&&&&&&&&&&&&&。(苏轼《赤壁赋》)
乙:7.&&&&&&&&&&&&&&&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8.&&&&&&&&&&&&&&&&&&&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9.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11.&&&&&&&&&&&&&&&&&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12.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10分)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两首《落花》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比行百里始奋迅        比 :等到
B.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息:休息
C.课将士注坡跳壕        课:督促
D.世忠以书来谂        谂:告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学射于周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马踬,怒而鞭之       枪榆枋而止
C.敌未灭,何以家为      大王来何操
D.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对岳飞人品的赞誉。开头在简述其家世之后,说岳飞不仅好学有气节,还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如对教过他的老师周同终生不忘。
B.岳飞天生力量大。十几岁时,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
C.岳飞从严治军,包括严格训练、严肃纪律,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
D.在与宋高宗的问答中,岳飞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两相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即使是良马,太过讲究“精洁”,也会招致灭亡。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4 分)
(2)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3 分)
(3)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跋之,尤桧所恶也。(3 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人民文学出版社八三年《西游记》校注本前言
【友情提示】:双击页面任何地方将自动折叠左边目录,再次双击将展开左边目录。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读这部小说,有几点是必须理解的。
  第一,《西游记》跟一般古代小说不同,它是一部具有神话、童话性质特点的小说。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神话中的许多变化”、“《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时,曾经指出:“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①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出了神话或童话这类文艺创作具体的性质和特点,这对我们认识、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家知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①神话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这类作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也同样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只不过,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已。《水浒传》、《红楼梦》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作品里展现的矛盾斗争,除少量属于宗教迷信或文学幻想以外,一般地说,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当然作品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西游记》里面所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玉皇大帝、神仙妖魔,以及孙悟空闹天宫、闯地府、闯龙宫、智斗二郎神、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情节,则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也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西游记》里面写到的那许多出自文学幻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仍然离不开现实,它们是以作者对社会现实所掌握的见闻材料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作为创作的基础的。
  《西游记》写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的神通变化,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一个人怎么能够飞天钻地,呼风唤雨,变这变那,甚至能变一座土地庙儿呢?一个筋斗就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远,那支金箍棒幌一幌就碗口粗细、数丈长,可是一变又会变得小如绣花针可以放在耳朵里,这是可能的吗?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很喜欢这个活泼、机智、乐观,富有斗争精神和无穷本领的人物,连同他那支神奇多变、威力无比的千钧棒。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孙悟空闹天宫、斗妖魔,这些幻想的形式中包含有我们能够理解的现实的内容,具有某种社会批判的意义,而且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在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里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读《西游记》时,必须记住它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样的性质特点,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意义。过去悟一子、悟元子之流穿凿附会地把《西游记》说成是“谈禅”(谈论佛理)“释道”(阐释道教)的书①,后来胡适又把此书说成是“玩世主义”②,这些都是歪曲、抹煞作品社会内容和意义的错误的评论。
  第二,《西游记》跟那些由作家个人创作完成的小说不同,它是古代民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跟《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由作家个人写成的情况不同,跟《水浒传》、《三国演义》却有类似之处,其故事都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多人的记述或创作,最后由一位作家作了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的。
  唐僧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僧人陈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印度)取经。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前后花了
十七年时间,来往走了几万里路,终于取得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经回到长安。回国以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佛教遗迹兼及土地出产、风俗人情等状况。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彦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述他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这两部书虽写真人真事,但因前者是写佛教发源地的见闻,后者是佛教徒的传记,所以都有神异的色彩,《西域记》里面更是记述了许多宗教传闻和佛经里面的故事。又由于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僧竟能孤身西行、远涉异域,终得取经东还,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某种传奇性。这样,唐僧取经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就逐渐离开了史实而有了越来越多的神异的内容。
  到了宋代,关于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说话人甚至已把它作为说话的专题。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便是南宋时候说话人使用的话本。它已经不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那样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写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这个话本故事情节很粗略,艺术想象力和文字比起吴承恩的《西游记》来差得很远。但它首先把取经故事引入文艺创作,同时又开始把故事的主角由玄奘转为猴行者。书里的猴行者和深沙神,显然就是后来《西游记》里孙悟空和沙和尚这两个形象的前身;猪八戒这个形象则还没有出现。
  到了元代,西游取经故事有了很大发展。根据已发现的材料推断,元代至明代初年已经有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为成熟的《西游记》话本小说。可惜我们已见不到当时《西游记》话本的全貌,只在明代永乐年间(公元一四○三至一四二四年)编纂的《永乐大典》里面,发现有一段题为“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文字,约一千二百多字,所引书籍题为《西游记》。这段文字相当于现在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和第十回的前半部分。①此外,在一部朝鲜古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曾多次引用到一部题为《唐三藏西游记》的平话。虽然《朴通事谚解》所引述的有关文字并不是那部话本的原文,而是经过转述者简化过的,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那部话本已经写到了有关的许多故事。
  西游取经故事很早就在舞台搬演。金院本中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但均已失传。元末明初人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还在。这个剧本有唐僧出世的故事,没有魏征梦斩泾河龙和太宗入冥的故事。孙悟空是此剧的主角,但“神通”远不如后来《西游记》所写的那样,整个形象跟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的形象有本质的区别。
  自唐代玄奖取经的历史事件以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这些书籍出现以后,宋、元至明初几百年间关于取经故事的民间口头传说以及话本小说和杂剧,使西游取经故事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文艺形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故事流传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地改造和丰富原有故事的情节内容,同时也把他们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封建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对于封建社会里种种丑恶势力的批判和斗争,乃至他们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愿望注入了取经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不仅直接继承了有关取经故事的民间文学的题材,而且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使这部神话小说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描写中常闪烁出可贵的思想光彩。譬如小说第四十五回孙悟空对着一群司雷电风雨之神发号施令:“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充分写出了孙悟空在自然之神面前的雄伟气魄和强大威力。这些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驾驭自然的热烈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这是古代人民“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①的表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可以说,没有关于《西游记》的民间文学,就没有吴承恩的《西游记》。当然,前者是比较简单、比较粗糙的东西,在过去这个基础上来一个集大成的再创作,写出一部规模更加巨大、艺术更加成熟、内容更加丰富的古代神话小说,这就是作家吴承恩的贡献了。
  第三,吴承恩讽刺、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只是幻想有所改良,并不是要推翻封建统治制度。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他生活在明代中叶,约当公元一五○○年至一五八二年间;出生在一个由文职小官僚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父亲“卖采缕文彀”(卖彩线和绉纱一类的丝织品),是个不善经营的小商人,他极好读书,常遭官府吏胥敲诈,对社会现实颇为不满①。
  关于吴承恩,前人有的说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童年即以文才闻名于淮安一带)②,有的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③。从这些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吴承恩生平的一些侧面。吴承恩在科举场上很不得志,直到四十多岁才得了个“岁贡生”。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那些势利之徒的笑骂。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和愤慨。他为人性格比较倔强,不肯阿谀逢迎④。直到六十多岁时,不得已,才勉强去作长兴县丞,但不久就“耻折腰(弯腰折背地拜迎官长权贵),遂拂袖而归”⑤。他的创作很多,但因贫、老、无子,遗稿很多散失。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吴承恩在科举场上很不得意,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他基本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是实行“王道”“德治”以维护封建制度。这从《射阳先生存稿》里面的许多诗文书信可以得到说明①。譬如该书的第一篇作品《明堂赋》,就是一篇为当朝皇帝歌功颂德的典型作品。他赞美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校┦鞘裁础俺绻ξ傲摇钡奶熳樱邓耐持问鞘裁础八橙送刑煨摹保澳衫柙诨眨ㄊ估习傩丈钤诤挽愕难艄庵校仙舷掠诤推保鹊取U獾比痪皇堑笔钡南质担徊还亲髡呋孟朊魍醭芄皇迪炙健巴醯馈薄暗轮巍倍选F涫抵旌惺且桓龊芑栌沟幕实郏俺缟械澜獭保つ瓴焕沓罹庸冢ǜ赡切胺ひ薄⑶蟪ど嗟拇朗隆S行┤巳八V拐饫嗝孕呕疃乖馄群Γ械纳踔恋背”换罨畲蛩愧凇K殖て谌醚厢砸换镎莆沾笕ǎ亲ê岚响瑁群σ旒海袄坊璞K缘蔽獬卸魇导实毓鄄煜质档氖焙颍椭赋隽嗣鞔缁岬恼媸底纯觯骸靶形槿盏瘢埔廴赵觯等辗保檎┲缛站骸保娑宰殴俪 ⒖瞥『鸵话闵缁嵘夏切扒眨┒鳌保靶τ锵嗝模室斓惩保坝罂淅珧狻钡闹种殖筇唤⒊隽恕敖乐纾嗖蝗滔暄灾病雹鄣目尽
  吴承恩一方面揭露批判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另方面仍抱着“佞人远,古道还”①的政治愿望。他在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充分地表明了他的社会见解和政治抱负。吴承恩在这首诗里赞美了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借题发挥,抒写了他对明代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理想:“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②诗中“衣冠”指的是官僚士大夫,“猿鹤”和“沙虫”分别比喻高尚之士和卑劣小人,“五鬼”“四凶”分别指宋代和尧舜时期奸恶为害的人物。吴承恩在不少诗文中,反复表达他最憎恨这类人物。他在《熙台先生谏垣奏议跋》中,特别表彰了潘熙台当谏官时,敢于“夺伦、案果,忤彬、犯宁”,而毛伦、宁果、江彬、钱宁四人,恰恰是明代的“五鬼”“四凶”式的人物。《二郎搜山图歌》所反映的吴承恩的基本政治观点,就是认为“民灾”之所以形成,社会丑恶现象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豺狼当道,权奸误国,所以他想“致麟风”,行“王道”,维护封建制度的“万年”基业,然而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自
  作者深感在现实社会中,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对于当时那些“五鬼”“四凶”,“欲起平之恨无力”,于是就在民间传说创作的基础上,创作出《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在民间已经流传的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并且借助这个神话英雄手里那支威力无比的金箍棒,来代替自己胸中的“斩邪刀”,对封建社会里那些腐朽黑暗的种种妖魔鬼怪进行扫荡了。这不但表现在小说总的思想倾向上,而且也经常表现在小说的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上。如小说四十五回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小说这里写孙悟空最痛恨的是“贪赃坏法之官”,这跟吴承恩本人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吴承恩正是通过他笔下的主人公孙悟空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吴承恩自幼喜欢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传闻。他曾写了一部志怪小说《禹鼎志》,并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①这告诉我们,他那些志怪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他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这些创作是幻想的形式,现实的内容,其中是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和批判的。当然,作者这种揭露批判,只是为了改良,并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要否定封建社会制度。
  明代中叶以后,宦官弄权,特务肆虐,政治更加腐败。明武宗朱厚照“暗于用人,昏于行事”,刘瑾等人“奸险佞巧,诬罔恣肆”,“大行杀戮,广肆诛求,府藏竭于上,财力匿于下”;刘瑾强索贿赂,“不与则贬斥,与之则迁擢”①。明世宗朱厚惺保袄籼肮俸幔癫涣纳雹凇Q厢匝鲜擂缸犹拔弁鞣ǎ胺参奈淝ㄟ宦劭煞瘢饨鹬喙讯=臀┗哚裕坏貌K削士卒;有司惟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士卒失所,百姓流离”③。“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④。《西游记》写的虽是神魔故事,但也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作品里所描写的天上人间,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天宫和地府,看上去似乎十分神圣威严,其实是在神圣威严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信,而他与魏征又是“八拜为交,相知甚厚”(十回),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延年二十,还魂阳世。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因为“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醪谱鞅住保豢稀鞍资执薄N巳〉谜婢粕坏冒涯侵弧把赝净钡姆雇胱辖鸩в鄱枷壮鋈ィ攀嘶兀N诩歉鍪ㄡ郑哉纪跷唬λ拦酰鸵蛭肮倮羟槭臁保肷穹鹧滞跤星祝晕诩酢拔廾磐陡妗保性┠焉欤ㄈ呋兀U庑┟栊矗导噬鲜堑笔鄙缁崮侵止俟傧嗷ぁ⑨咔橥鞣ā⑻霸咝谢叩暮诎蹈芟窒蟮姆从场S氪送保段饔渭恰肪∏榈爻芭⑴辛送持谓准兜幕栌刮弈埽囊斜H思涞弁酰虺缧诺澜蹋虺撩耘>土焐系挠竦壅飧鲎系呐枷瘢凇段饔渭恰防镆彩且桓鱿陀弈妗⒆ê岫蓝系娜宋铩K苏蜓顾镂蚩盏脑旆葱卸谔捉鹦恰⑻侠暇换锏牟呋椭С窒拢杵郑阋跄保碛布媸匏挥闷浼T谡庑┩持握呱砩希嗣强梢钥吹饺思淠切┗栌埂⑻袄贰⒆魍鞲5姆饨ǖ弁鹾统剂诺姆炊婺俊
  《西游记》描写取经途中遇到的许多妖魔鬼怪,有的是自然界的险阻和困难的神化,但更多的是象征危害人民的社会恶势力,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如第四十四回写虎力三大仙化为道士,在车迟国以妖术取信国王,迫害和尚,使一国和尚死的死,不死的做苦工、受折磨,欲死不得,欲逃不能,“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而且迫害所及,“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这正是明代“缉事人四出,道路(路人)惶惧”,“一家犯,邻里皆坐(邻居都受连累广①的特务统治的写照。作品关于车迟国王受惑于道士的艺术构思,是有现实的社会根据的。作者生活于明世宗时代,史书记载,明世宗就很崇奉道教,他先后封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为“真人”,官至礼部尚书,他还自号什么“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②。又如四十回写红孩儿怪剥削、勒索的残酷情形,更是触目惊心。他把一伙山神土地搞得“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还要拿他们去“烧火顶门”,“提铃喝号”,又怂恿小妖儿“讨甚么常例钱”,“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这又正是明代社会“豪横之剥削无已,官府之征求无艺”,人民群众被剥削得“寒暑之衣食不给”①的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描写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有着真实的社会内容的。
  《西游记》还揭露了那些为害人民的妖魔往往跟神仙、佛祖和菩萨有关系。比丘国国丈原来是寿星所骑的一只白鹿,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看金炉、银炉的童子,通天河的魔头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司磬的赤眉童儿,狮驼山老怪和二怪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青狮和白象,三怪大鹏金翅雕又与如来有亲,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又是李天王的义女,碗子山黑松林的黄袍怪更是天上二十八宿中“奎木狼下界”,用孙悟空的话说,是“天上来的精”(四十一回),如此等等。这些妖魔鬼怪不是仙佛的部下,就是他们的亲属。对于这些为非作歹的家伙,每当孙悟空追根寻源时,他们的主子往往就出来以“收服”为名,行保护之实,不让孙悟空打杀。如妖魔赛太岁原是观音菩萨跨下的金毛辏谥熳瞎蓟屎蟆⒊怨霉跻膊畹闼兔垡羧辞缃猓此邓俏熳瞎酢跋帧薄K镂蚩盏泵婢退担骸捌腥此盗恕保ㄆ呤换兀;故钦飧龉垡羝腥炎鞫穸喽说难Ш旌⒍质展槭粝拢馕吧撇仆印薄U饫镄吹纳衲Ч叵担导噬戏从沉朔饨ㄉ缁崂锿持谓准渡舷鹿唇幔⑶宜擞涟镄鬃ρ浪烈庋蛊劝魅嗣竦纳缁嶙纯觥
  《西游记》对宗教,特别是对道教进行了嘲弄和讽刺。作品里写到的道士都是反面角色,通过对他们的揭露,斥责了妖术的虚妄,道教的可笑。书中写猪八戒曾经当面嘲弄福、禄、寿三星,说他们是“奴才”。作品对于佛教好像比较推崇,但也常有揶榆讽刺之处。譬如孙悟空就曾当面取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这是对神的大胆的讽刺。作品不仅有“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之类的不敬之言,而且通过一些具体的描写,实际上批判了佛教的一些教义。取经途中孙悟空和唐僧常为如何对待吃人妖怪的事闹矛盾,前者主张打杀妖魔,后者却死守佛教“不杀”的教条,说什么“念念不忘善心”,而结果总是证明了孙悟空是正确的而唐僧是错误的。这在实际上就等于说明了“不杀”教条的不可信和它的危害,硬要信守这类佛教教义是愚蠢可笑的。应当指出,《西游记》对宗教、对神权的那些批判,是和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紧密相连的;而书中对道教态度最严厉,则是因为嘉靖年间,道教在统治阶级中风行一时,搞得乌烟瘴气,所以作者特别反感。
  我们应当看到,吴承恩对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和宗教进行的某些批判,其目的是为了对统治阶级提出“鉴戒”,希望使之“改邪归正”。但从作品本身,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明代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的腐朽,这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封建统治,什么是封建社会,提供了生动的形象的认识材料。
  《西游记》塑造和歌颂了孙悟空这个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孙悟空是一个大胆的、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从某些地方看来,简直有点无“法”无“天”。他不理睬天宫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教,抡起金箍棒,打上灵霄宝殿,闯入兜率天宫,把天宫闹个不亦乐乎。他不管生死定数、“六道轮回”的说教,偏偏打入冥司,强行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他也不理天子独尊、下不犯上之类的教义,全不把天宫里面那些位尊势大的统治之神放在眼里,就连在天上至尊玉帝面前,他也口称“老孙”,或者只是“唱个喏”罢了。孙悟空不仅敢打敢骂,而且在斗争中没有恐惧之感,退缩之态。他曾被天兵天将重重包围,但他从容对阵,斗智斗勇,坚持到底。即使被推入老君的八卦炉中用火炼了“七七四十九日”,“把一双眼泛炝恕保簿霾槐邸R坏┨霭素月懔⒓创佣锍赋鋈缫獍簦坝缁弦换希肜创窒福廊荒迷谑种校环趾么酰从执舐姨旃比チ耍ㄆ呋兀H【局校娑愿髦盅В彩俏匏肪澹苁歉掖蚋移矗蚴巧咸烊氲兀槲恃掷蠢璺ㄇ宄@言俣嘣俅螅枷挪坏埂⒛巡蛔∷S幸换厮谑ㄍ丈轿笕搿耙跹舳俊保负酢扒懔诵悦保故恰耙ё叛溃套盘邸保ㄆ呤寤兀敕缴璺ǎ沼谂芰顺隼矗绦氛W髌访栊此镂蚩漳痔旃⒋车馗拇蟮ǖ呐涯嫘卸约八抢止邸⒂赂液突堑男愿瘢琳吡粝铝松羁痰挠∠蟆
  孙悟空的敢于斗争,不怕困难,在和唐僧、猪八戒的比较中,显得更加突出。在《西游记》中,唐僧、猪八戒这两个形象除了本身的典型意义外,在作品中主要作用是在对比中更好地衬托孙悟空的形象。作者批判唐僧的软弱胆怯,像个“脓包”,烘托孙悟空的敢于斗争;又从猪八戒的缺乏信心和恒心,或动辄要“分行李”“散伙”,或者临阵脱逃,烘托出孙悟空的不怕困难,坚持战斗。
  在封建社会里,剥削阶级总是把一切敢于起来对他们进行抗争的人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西游记》却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的艺术形象,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我们不是笼统地肯定孙悟空的斗争,而是因为他的矛头是指向昏庸残暴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害人民的妖魔鬼怪,他对于人民却是关心爱护的。作者在四十四回里通过众僧之口,称赞他那“与人间报不平”,“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的行动。在取经途中,他对那些危害人民的妖魔决不肯轻易放过,多次为人民除去祸害,如在比丘国降服了白鹿精,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又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又譬如过火焰山时,他千方百计求借能够灭火的芭蕉扇,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他师徒得以继续西行,一方面也是为了解救当地人民的困若。正如他对老者所说:“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五十九回),如此等等。孙悟空斩妖诛怪、为民除害的正义行动,以及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广大神通,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几百年来,孙悟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可爱的神话英雄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诗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里曾经提到孙悟空的故事,称赞了孙悟空敢于斗争和扫荡妖精的行动,并且指出了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金猴奋起干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由于孙悟空闹天宫、打妖精的斗争包含着某种社会批判的积极内容,客观上还反映了社会斗争的一些经验。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和批判的总结,经过改造而赋予新的内容,是可以做到古为今用的。譬如孙悟空面对天宫及其统治者那样的庞然大物,没有丝毫的胆怯,敢于抡起手里的武器迎了上去,直打得玉皇大帝胆战心惊,天兵天将魂飞魄散。这就说明,世界上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神圣、强大得很,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只要敢于起来斗争,顶它一下,也就没有什么。又譬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善于识别形形色色的吃人的妖怪,二十七回写妖精白骨夫人为了吃唐僧的肉,一会儿变个“月貌花容的女儿”,一会儿变成善良的“老妇人”,后来又变成一个“老公公”,但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后免不了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成了一堆“粉骷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斗争,实际上反映了某种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它告诉我们,对于那些狡猾多变的吃人的“妖怪”,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善于识别,而不能粗心大意,放下武器,否则就会上当受骗。《西游记》里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启迪的作用。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作品,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题材是从一个充满宗教内容的取经故事发展而来,最后成书又出于一个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之手,所以它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存在着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应该加以剔除、批判。
  《西游记》的作者虽然对封建社会黑暗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怀疑封建制度、君权制度的合理性,而是幻想通过推行“王道”以便建立一个理想的封建王国。书中竭力歌颂玉华国“人烟凑集”“五谷丰登”,玉华王“重爱黎民”,仿佛是个“极乐世界”(八十八回),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身上,把他们描绘成与众不同的“真龙”。尽管也暴露批判那些帝王的昏庸无道,却又为他们的罪行开脱,仿佛他们只是一时听信谗言,用错了人,只要善言劝导,除去魔障,便能迷途知返,重整朝纲,体恤下民,国泰民安。即使像比丘国那样的吃人“魔王”,也能改邪归正。由此可见,作者不是否定君权,而是希望以“贤君”代替“昏君”,或者把“昏君”教育成“贤君”
  其实,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出现玉华国那样的“极乐世界”,那不过是一种幻想。至于认为“昏君”一旦变成“贤君”,天下于是大治,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昏君”、“贤君”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阶级地位决定他们不可能代表人民,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统治者、剥削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劳动人民要翻身得解放,就只有起来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西游记》对宗教、神权作了一些讽刺,但并不完全否定宗教、否定神权。作品许多地方露骨地宣扬了佛法无边、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宗教迷信思想,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三十九回),“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八十七回)等等。特别有害的是,作品还通过许多具体事件的描写,把这种迷信说教具体化。如乌鸡国王不敬文殊菩萨,而招致报应,惨死三年(三十六至三十九回);而寇员外因为“诚心斋僧”,地藏王菩萨便“延他阳寿一纪”(九十六至九十七回)等等。书中第八回到第十一回唐僧取经缘起的故事情节中,更是突出地露骨地宣扬了宗教迷信的封建糟粕。
  阶级斗争的经验表明,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所以列宁曾把它称为“世界上最讨厌的东西之一”①。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神权、鼓吹宗教,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反动统治。他们鼓吹神权,首先是把他们自己“神化”,所谓“受命于天”,是受“神”的委托来统治万民的;他们鼓吹“佛法无边”,或者一切靠“上帝”,就是想说明他们是“救世主”,违抗不得;他们鼓吹“因果报应”和宿命论,无非是想说明人民的贫穷痛苦和统治阶级的荣华富贵,都是“命里注定”,并不是由于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劳动人民只能听天由命,任统治阶级宰割而不能有越轨行动,否则就是“获罪于天”,不得好报。统治阶级就通过宣扬这些“紧箍儿”,来禁锢人民的反抗意识,使之不敢动弹。小说中存在的“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思想,也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如四十七回写孙悟空劝车迟国王“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材,我保你江山永固”,就是最好的说明。神权思想、宗教观念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它主张有一种无形的东西高于人类世界,主宰人类世界,这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它是统治阶级经常用来蒙蔽人民,消弭被压迫阶级革命反抗意识的思想工具。我们对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包括对《西游记》中的宗教迷信思想必须彻底批判。
  对孙悟空这个形象,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进行分析批判。一方面要看到他的斗争,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要看到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上,也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思想烙印,具有严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孙悟空虽然曾经大闹天宫,甚至还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七回)的豪言壮语,但他并不否认“天宫”里需要有“皇帝”来统治,而且他后来对自己过去的闹天宫还表现出有悔改之意。他对观世音说:“我已知悔了”(八回),后来又在玉帝面前以臣民自居,表示:“臣今皈命,秉教法门,再不敢欺心诳上”(五十八回)。产生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从作品里面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促使孙悟空多次反出天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玉帝轻贤”,“不会用人”(四回),一句话,是由于玉帝昏庸,他才树起反旗,自封“齐天大圣”,与天廷抗礼。但是如来、玉帝他们毕竟还是“强者”,所以他才被压在五行山下受罪。一旦他认为他不再受骗,可以摆脱五行山的重压,协助唐僧取经救东土众生,又能“再修正果”,于是就很自然地“皈命”了。孙悟空反对的只是“昏君”,并不完全否定皇帝。譬如遇到了玉华王那样的“重爱黎民”的“贤王”,他甚至欣然地接受了三个王子“拜他为师,学他手段,保护我邦”(八十八回)的请求,热心地向王子们传授神力和武艺。可见在大闹天宫、大闹地府时,虽然表现了他对玉皇大帝和阎罗天子的蔑视和反抗,但在他的头脑里,还不可能有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和封建皇帝的思想。这正如他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但却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一样,闹来闹去始终没能闹到封建制度这“手掌心”以外的地方去,他的思想也被“紧箍儿”紧紧地箍在封建思想的范畴里。归根到底,这是作者的世界观的局限性的反映,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综上所述,《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存在着矛盾的,其中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作为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它的主要倾向是好的。它通过奇特的文学幻想,在作品里相当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愿望。这部作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作用的,在今天,通过分析批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认识当时社会。从《西游记》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来看,可以说,它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
  《西游记》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一般地说,它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经过分析批判,它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可供我们借鉴,它的某些缺点则可以引为教训。以下略述《西游记》艺术处理、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的色彩,但保留取经故事的基本线索。
  文学作品要求能够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由于《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使作者有可能更大胆更自由地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全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的色彩。它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已经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般的描摹、概括,而是被充分理想化、幻想化了的。《西游记》表现了罕见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这样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创造了许多引人入胜的神话、童话般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就总的情况说,它那想象的翅膀飞得很高,但根子并没有离开社会现实的土壤,它的人物和故事被写得神奇、幽默、有趣,但却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内容,所以它才能成为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神话小说,而不是一部没有意义的荒唐怪诞的作品。
  《西游记》作者艺术创造性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大胆地改造了唐僧取经故事原来的思想内容。历史人物的玄奘跟《西游记》里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唐僧是大不相同的。据史书及有关的记载,关于玄奖有很多赞美之辞。他的徒弟们说他“备通经奥”、“爱古尚贤”、“聪悟不群”,又说他勤奋好学,常“忘寝食”,而且学经“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①,封建史学家说他“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②,唐太宗称赞他是当时“法门之领袖”③。至于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④,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自然就更为时人所钦佩了。然而这一切,在《西游记》里几乎通通都不见了。作品写他取经途中,在困难面前,动辄惊慌堕泪,一副脓包形状。他“耳软心活”,一味行“善”却又好歹不分,经常把吃人的妖怪当作好人,又不肯听孙悟空的劝告,反而常常埋怨乃至用念紧箍咒的残酷手段压制孙悟空打杀妖怪的行动,一定要等到再三碰钉子、吃苦头之后才认错。“僧是愚氓犹可训”⑤,唐僧还不是一个反面人物。但作品突出的是一个懦弱无能而又平庸迂腐的人物形象。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为什么要把取经故事里唐僧的中心人物的地位,让给一个事实上根本不曾有过的孙悟空并对之进行热情的歌颂呢?这是因为,如果以史籍的记载和唐太宗等人对玄奘的看法作为根据和出发点,那么创作出来的就只能是以艺术作品形式出现的一部“高僧传”“圣僧传”,它的主题内容必然是对于佛教和佛教徒的歌颂。如果撇开这条创作的路子,而是以数百年民间流传的有关这个故事的口头传说和话本创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艺术创造,那就有可能摆脱真人真事的束缚,把故事的主人公让给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通过神话幻想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更加广阔的现实内容,表达对于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吴承恩走的是后面这一条路子,这是《西游记》艺术处理上的成功之处。
  但是《西游记》毕竟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撇开唐僧取经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宗教的内容和色彩,同时吴承恩虽然从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感受出发,对宗教特别是对道教作了一些批判,但他世界观里依然存在着因果报应、宿命论之类的唯心主义的思想糟粕,而这也表现在《西游记》的艺术处理、艺术形式上。例如从作品的回目到书里面那些诗、颂、偈、赞,许多就是宗教观念的宣传,讲一些“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以及“意马”“心猿”“道心”“禅性”之类的东西,有时还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进行一些劝善惩恶的说教。已经排出了八十难的次序表,又因为佛门讲究所谓“九九归真”,便再补写第八十一难的故事。书中一次再次地凑集两份“荒唐无稽之经目”①,还附上一份杂七杂八的所谓诸佛的名单。在文学作品中,这一切都显得生硬、累赘,就内容而言是唯心论的糟粕,在艺术上也是拙劣的失败的。
  (二)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神话艺术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孙悟空、猪八戒的鲜明性格,但有些艺术形象是苍白无力的。
  《西游记》善于结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在矛盾斗争中,在行动、战斗中来刻划主要人物形象。孙悟空的乐观、机智、勇敢、坚定和他那神通变化,是跟他闹天宫、闯龙宫、闯地府,斗神仙、斗龙王、斗妖怪这些故事情节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孙悟空,这些故事就将失去它生动的艺术光彩;离开了这些故事,也就没有了孙悟空这个战斗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只天生的石猴,一落地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一回),令人觉得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物,直到他后来佛门证果,他的称号也与众不同,叫做“斗战胜佛”。
  作者善于通过紧张激烈的战斗故事来突出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他神奇的本领。在那威严的天宫,不管有多少法力高强的天将,他就是敢于斗争,一支金箍棒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七回)。在花果山,面对着李天王率领的诸天神将和十万天兵,他依然毫无惧色,敢战善战。在三打白骨精、智斗罗刹女时,作者突出描绘了他那善于识破妖魔种种伪装的“火眼金睛”,和善于钻入敌手肚内制服敌手的本领。在跟二郎真君战斗时,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他那随机应变、变幻莫测的神通。他时或变得身高万丈,与真君恶斗,时或大耍腾挪变化的手段跟敌手周旋。一会儿“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一会儿又自天而降,“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他可以变麻雀,变水蛇,变花鸨,甚至可以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以守为攻,准备等真君一进庙“便一口咬住”。不料因为猴子“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被真君识破,他便“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这一下连真君那“凤目”也看不清他到哪里去了。原来大圣根本不把李天王布下的“天罗地网”当一回事儿,他已经用隐身法冲出营围,又“变作二郎爷爷模样”,驾云到灌江口真君庙里接受鬼判们的“磕头迎接”了(六回)。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使故事情节的展开变得更加紧张、有趣,而孙悟空那机智、乐观、谈谐的性格和变幻莫测的本领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他们跟某种动物的体态习性糅合在一起,人物思想性格和动物体态习性的巧妙结合,使《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具有神话、童话的浓厚色彩,作者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又很注意个性化。例如写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是动物,但孙悟空是猴子,猪八戒就是猪。猴子当然就是“尖脸缩腮,金睛火眼”,猴子是最活泼的动物,这就切合表现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和机智、好动的性格。而猪的体形特征和习性,就是长鼻大耳,行动蠢笨,而且又是贪吃好睡,这都符合作者所要赋予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甚至孙悟空和猪八戒使用的武器,一支是小大由之、变化万端的金箍棒,一支是粗重结实的九齿钉钯,也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和爱好。有趣的是,作者写他们两人都会变化,但两人的变化却又很不相同。孙悟空是不管什么都会变,变什么就像什么,变大变小变男变女都可以。八戒就不同了,他变石块、变土墩、变大象、变骆驼都行,却变不了轻巧华丽飞腾之物;变个胖大汉还可以,有一次变个女孩儿,头是勉强变了,“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像”(四十七回)。在这不同的变化里,就不但表现了两人本领有高低之分,还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在人物典型的塑造上是很高明的。
  (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在取经师徒四众中,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比较差。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比较贫弱,而且作者在描写他的性格特征时,采用的也常是单调、重复的手法。如写他的软弱无能、胆小畏难,不是写他“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说他惊得“坐不稳雕鞍,翻根头跌下白马”。沙和尚的形象就显得更为苍白模糊,缺乏鲜明的个性。至于那些神佛妖怪的形象,数量很多,其中有的写得比较有个性,使人印象较深;但也有些形象,作者落笔时少花力气,典型化不够,给人印象淡薄。看来,编述神奇生动有趣的故事,吴承恩是很擅长的,但比起施耐庵、曹雪芹在同一部小说里塑造出成群的使人读了不能忘记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西游记》在这方面就逊色了。
  (三)幽默讽刺,谈谐风趣,但有时流于庸俗无聊。
  鲁迅指出,吴承恩“讽刺揶榆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人发笑的话),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①幽默讽刺同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构成了《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游记》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常常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和辛辣的讽刺来进行的。如写阿傩、伽叶二尊者因向唐僧索取不到“人事”,便欺骗唐僧师徒,给了一包“卷卷俱是白纸”的“无字之经”。当告到如来那里时,如来却笑着说他已知此事,不过“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还特意讲了一个“贱卖”经文的故事:“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九十八回)替人念经一遍,米粒黄金即得数斗,他还嫌“忒卖贱了”,这佛祖贪婪到了何等地步!作者进行这些讽刺时,笔墨又很生动传神。如写阿傩接了紫金钵盂,便“微微而笑”,旁边的力士、疱丁等人都羞他,“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同上);又如写崔判官查生死簿,见太宗应死于“贞观一十三年”,便“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十回)。这些文字都很生动活泼,能够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状态,这使他的讽刺显得又幽默又辛辣,很有艺术力量。
  吴承恩的讽刺批判,很多是以神仙佛道、妖魔鬼怪为对象的,但对取经队伍里面的人物的坏作风也进行讽刺批判。如作品里通过一个很生动有趣的故事,批判了猪八戒说假话的行为。孙悟空派八戒去巡山,知道这胆小贪懒的呆子一定不去巡山查怪,必是混了一阵编个谎言来搪塞,于是变个小虫儿钉在八戒耳后观察他的行动。果然八戒才走出不远,就大发牢骚,骂孙悟空他们“在那里自在,撮弄我老猪出来路!”(三十二回)随后钻在草里快快活活地睡了一觉。醒来后他对着三块青石,权当是对着师父、师兄、师弟,自问自答,编造谎言。说如师兄等人询问,就回说已查有妖怪,问什么山就说是石头山,问什么洞就说是石头洞,问什么门就说是钉钉的铁叶门,“十分再搜寻,问门上钉子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此间编造停当,哄那弼马温去!”谎才编好,又怕忘了,一路回来还“低着头,口里温习”。这一切当然都被悟空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并预先回来向唐僧作了汇报。等八戒回来时,果然按原定谎言回答,被孙悟空当场拆穿,弄得他心虚胆怯,狼狈不堪。呆子编谎编不像,谎言才出已拆穿。这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八戒编谎的整个过程,作者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呆子可笑的行动和心理状态,完全符合八戒这个人物总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八戒的好色和贪小便宜、胆小自私等缺点,也常采用类似手法,使他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往往很快地就自食其果。在作品里,作者嘲笑批判了他贪财好色之类的思想行为,但也写出了他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如写他善于劳动,在某种情况下能够不怕脏不怕累地实干。写他在取经途中,斩妖诛怪,毕竟是大师兄的不可缺少的助手,攀荆棘岭、过稀柿h,为取经队伍的前进扫除障碍,立下了功劳,那副沉重的行李担,也是靠他挑到西天的,等等。猪八戒的言谈举止被写得生动有趣,是一个充满喜剧性的艺术形象,有浓厚的讽刺批判的意味。
  《西游记》里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因为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状态被写得活灵活现,这就使故事免于枯燥乏味的毛病,而且有喜剧性的艺术效果,使人爱读,这是它艺术上成功之处。但书中有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怪异,失去社会意义和积极的内容,诙谐风趣在这里就变成了油腔滑调、庸俗无聊。如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写唐僧、八戒两人因口渴吃了子母河里的水,竟然腹痛怀胎,好不容易吃到了“破儿洞落胎泉”里的水,方才消了胎止了痛。这本来就已经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怪诞的故事,作者却又在讲这个故事时,让他笔下的人物,包括孙悟空乃至那个平时很少讲话的沙僧在内,互相取笑,讲些很无聊的话。这类叙写流于恶谑,损害了作者所要塑造的正面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很不严肃的恶劣的创作倾向。从这里也告诉了我们,“解颐之言”要有社会意义,否则就毫不足取。《西游记》里这些庸俗无聊油滑之处,比起那些有意义的幽默和讽刺来,虽然不是第一位的东西,但读者仍应注意严肃批判。
  除上述三点以外,应当提到的是,《西游记》在艺术形式上明显地保留着民间文学的特色,如书里采用的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就是从我国宋元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西游记》的语言一般说是口语化的,比较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主要人物的对话写得比较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书里大量地采用了民间的语汇和成语,运用得比较自然,虽然使用了作者的不少家乡话(苏北方言),但总的说是通俗易懂的。至于小说里面的韵文,除少数较好的以外,那些讲究宗教玄理、描绘战斗场面或山水风景的韵文,常显得平庸乏味,有公式化的毛病。总之,对《西游记》的艺术性,也要一分为二,分析批判。即使它在艺术经验艺术技巧上那些成功之处,也要考虑到这部作品本身具体的性质和特点,用在这部作品里是成功的,用在别的作品里就未必合适,所以只能供我们借鉴,是不能随便照搬的。
  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
  九七二年六月初稿,七八年十月修改。
  (一九八三年七月豫适再改)
126在线阅读网
【友情提示】:双击页面任何地方将自动折叠左边目录,再次双击将展开左边目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热闹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