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玩不好,还是回归结果不好农业吧

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物,而工业生产的对象与最终产品都是非生命物。而近代以来运用到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是起源于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或科技范式向农业领域的推广。
  ■生态经济笔谈(23)■张孝德
  2008年世界经济遭受的是双重危机,除了被世界主流媒体关注与宣传的金融危机外,还有未被世界主流媒体与国际社会关注、甚至忽略的粮食危机。在2008年伴随着金融危机同时发生的粮食危机,对世界经济与生活造成的危害与冲击,远比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2008年的粮食危机,造成从加勒比海到撒哈拉以南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因粮食危机造成全球约有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状态边缘。正是由于粮食危机不是发生在发达国家,所以被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世界,不会把世界关注的视角聚焦在粮食危机上,而只能聚焦在金融危机上。对于这样一个道义失衡与不公平的世界,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世界粮食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曾通过绝食24小时来表达发达国家对世界粮食危机漠视的愤慨。因金融危机而倒逼出的新能源革命与低碳经济标志着又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实上,目前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也同样以报复性灾难向现代人类昭示着:粮食危机是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失灵的危机。
  不管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工业经济领域引发怎样的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但毕竟生产出的工业品,如汽车、飞机、电脑和电视机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可是,工业化的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到农业领域,却要糟糕得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土壤、水与环境的污染,而且粮食产量不稳定,其品质与安全性也在下降。如果说工业化在工业领域所表现出的弊端主要是外部不经济,而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表现则是内部与外部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对其根源分析如下:
  首先,工业化技术违背了物种演化具有的历史性、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导致工业化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失灵。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物,而工业生产的对象与最终产品都是非生命物。而近代以来运用到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是起源于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或科技范式向农业领域的推广。由此可以发现,造成工业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失灵的根源,就是将解决非生命物的科技简单地移植到生命物领域的结果。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其基因中携带的物种信息,绝不是现代所谓的生物学所解读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分子结构或化学结构,而是携带着生物上亿年为适应生态环境变迁、多样化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共生的种群关系所进行的选择、试错、调试、优化的种种信息。可以说,基因中携带的信息是物种演化的历史信息和种群关系的社会信息的综合。而目前通过基因来控制物种的科学技术,则是置物种所携带的历史与社会信息于不顾,把生命物当作一个非生命物来对待,当作可以任人解构与组合的化合物来对待,并按照人类最理想的目标,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重组造出新物种。所以,所谓的现代生物技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照生命规律研究生命的科学,而是以解决非生命物的工业科技范式来解决生命物问题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学,还没有诞生。无论现代的基因技术有多先进,如果不能有效解读基因所包含的物质演化的历史与社会关系的信息,我们就没有足够理由相信它的科学性和给生命世界带来的安全性。
  其次,违背生命物的成长规律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造成现代农业危机的另一根源。
  建立在分工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基础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之所以成为引发工业革命、导致生产率持续增长的生产方式,就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具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然而,同样的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领域不仅在提高生产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造成许多灾难性的后果。
  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一个依靠天时地利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通过工具创新不断实现生产率倍增。在人类没有能力改变天时地利的前提下,无论工具如何创新,其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都是有限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是把精力放在农业工具的创新上,而是放在了如何通过人类的智慧对天时地利的运行规律的认识上,如何顺应天时与巧借地利上。
  二是,生命物成长的过程,虽然包含物理与化学的过程,但不等于这个过程,而是一个基于细胞组织的演化过程。非生命物只有解构到原子层,才能激活其所携带的能量与信息。而生命物恰恰相反,生物大分子只有合成到细胞的层次,才能形成生命演化。导入农业的高度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产方式,恰恰是让生命沿着从多样化向单一化的方向发展;从应天时、借地利的天人统一的生物生存方式,向把生命物纳入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总之,所谓现代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是一个违背生命成长规律、扼杀生命、解构生命的生产方式。
  由此不难解答,为什么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在创造出多样化的工业品的同时,在农业领域却导致了多样化物种的丧失、导致了生命生存环境的恶化。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要求,农业生产也像工业生产那样实行粮食作物生产专业化。这样做的结果,在短期内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时间一长,同一块土地长期种植单一作物的结果必然导致土壤肥力衰减、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按照工业科技的思路发明了化肥与农药、除草剂等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最终土地变成“工厂”,而不再是食物生产基地。我们为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付出的代价是:物种多元化的生态体系遭到破坏,土壤肥力衰减,植物抗药性增加,地下水被污染,食物中毒,水资源匮乏?等等。
  如何走出农业工业化的陷阱,探索农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比我们目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更重要。因为金融危机修复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农业危机则关系到人类文明的生存基础。然而,当代世界文明要回归到本来的轨道上,却十分艰巨。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前景如何?
【窦龙的回答(175票)】:
谢邀,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并不等同于第三产业,在国内,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无论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有高新技术,尤其第二产业有很多都处于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所以说题主讲第二产业不是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对于农机来说,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反哺的产物,所以说既具有工业的特点,也具有农业的特点,农机本身的工业属性较强,但推广又有农业的属性。
再讲讲三产的发展特点,实际上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在最初都是第一产业占绝对的比重,农业代表了国家经济的强盛与衰弱,那是农业国的时期。而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工业革命的兴起,先进国家开始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再后工业发展起来后,再由粗放型工业转向高新技术型工业发展,并为整个社会服务。紧接着农业技术(以农机为代表)得以发展,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再加上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促使了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然后第三产业再反作用于其他两个产业,促进流通,发展人才等等,所以才有了美国式炫酷的大农场以及高精尖的工业化生产。那么在三次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比较清晰的看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既是催化剂也是产品。反观我们国家,最多尚处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中后期,正是农业机械发挥作用的时期,农业机械在我国真正推广开来,也就近十年的事情,而且现在机械化水平也不高,2012年达到了约57%。同时机械化的质量也不高,比如说使用微耕机和大型耕整机都是机械化,但是机械化质量的高低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国机械化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在国际社会中,还处于一个学徒的角色。
再讲讲你看到的黑龙江农场,你要知道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兵团可是我们国家水平最高的地方,土地集约化经营,政府就是唯一的种田者,那也是最可能模仿美国农场发展的地方,所以直接可以把美国那套拿过来用,什么约翰迪尔、爱科、凯斯,这些为国外大农场服务的大型机器可以直接拿来,都不用本土化。而在大型农机具的尖端技术上,国内确实不如国外,也就无力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农垦与兵团在全国特殊性,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果生产专供农垦的机器,生产成本高不说,市场也就仅限于此,别的地方都用不上,农垦就一家,企业也就容易被挟持。而我国更为广大的耕地不局限于此,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甚至东南和西南丘陵,都应该是农业机械的用武之地,而且也确实是国内农机企业的主战场,不过土地规模小、地块分散、劳动力转移程度低、丘陵坡度大等因素都是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客观因素,这些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国外的机械都无法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而国人有自己的智慧,在农业机械本土化的征程上,国人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拿甘蔗收获机来说,国外的机器拿到广西照样不好使,还是得由自己人改进研发,现在样机效果还不错。这就好比是,你老觉得约翰迪尔的大型机器是高精尖,其实久保田的水田小机具也是高精尖。
最后,再说说国内农业机械的技术问题,就像前文讲的,总体来看,我们在国际农机技术领域,目前还是学徒的角色,更多的是“引进消化再吸收”,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占绝对多数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都源于上个世纪引进的KCKY-6苏联6行玉米联合收获机。这里有个原因,就是说国外前人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农业机械研发探索,最终研制出来的机器,拿到我们农机自主研究刚起步的国人面前时,我们有必要再重新走一遍外国人走过的路吗?最优的选择就是“引进消化再吸收”,再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自己的特点研发相应的机器。实际上我们现在学都没学的透彻。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国家工业基础的问题,前文讲到,农业机械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产物,工业基础不行,设计再好,出来的产品照样逊人一筹,具体来讲,就是我国生产的机械零部件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适中的零件可靠性和加工质量太差,而农机产品不同于别的工业产品,就是农机产品的成本要尽量的低,不然农民买不起。问题就产生了,较低价格采购的那些发动机啊、齿轮啊、油缸什么的质量肯定上不去,寿命短,可靠性差,精度低,那还能指望我们装配的农机产品有多高的质量。
简言之,你把约翰迪尔的设计图纸给我们生产,照样生产不出来他们的产品。
我们国家现在的农机产业还是粗放型,以后肯定要往高精尖走,这是历史的趋势,是和工业、农业一起向前迈进。
你要说农业机械的前景是怎样的,任何一个农机从业者都会告诉你是光明的。只是这光明来的快不快,自己能不能赶上,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我认为在国家计划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分肯定是有点的)的背景下,农机产业肯定会快速发展,近5年,这个行业会发展很大变化,也可以说洗牌吧,落后的技术和产品会被淘汰,很多盲目上农机项目的小企业会失去生存空间。今天刚看到的新闻,中联重科购买了奇瑞重工60%的股权,正式进入农机行业。随着我国工业由资源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农机技术也会提速发展,农机行业也会向大工业靠拢,发展适合于自己的,不同于国外的农机新技术,毕竟我国土地、人口、气候等和农机息息相关的客观因素太复杂、太多样。
此风已然鼓荡着风帆,你我之辈能否乘上这艘快船,还看各人修行。
手敲,有些乱,见谅。(mark )
=========== 分割线 ==============
看到这么多人关注农机行业,也很激动啊。就想多谈一些,前面最后总体讲了农机行业的光明前途,接下来说说我的一些隐忧吧,技术层面就不多讲了。讲些别的,本人也曾有幸参与了国家农机方面政策制定的相关工作,有很多体会可以分享下。
一则,农机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购机补贴,从2004年开始至今,尤其近两年,每年中央财政都会投入200多亿,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再加上地方上的补贴,这个财政投入就很庞大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的约33%到2012年的57%,其间增幅相当于过去30年的增幅。该政策对农机化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但也导致了农机市场的政策依赖性,农机企业每年都在看着购机补贴目录,有些机器不在目录上,机器再好,生产和销售的时候都要思虑再三,很多企业赚的就是补贴款,甚至存在没有补贴的话,卖机器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情况,这其实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我比较担心若干年后,补贴政策不可能永远都有的,农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补贴会逐渐减少,就像现在,农机补贴逐渐倾向关键环节机具,也逐渐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倾斜,而国内的一些企业就像是没断奶的孩子,如果没学会增强自己的实力,到时候会出现没学会吃饭就断奶的情况,那时候可没奶粉,弱肉强食。像现代农装,近几年一直谋求转板上市,但2013年经营业绩出现下滑,至于原因,一来是天灾,东北大雪造成的涝灾使东北的喷灌机项目基本停滞,导致这块业务收入下滑;二来,其子公司的玉米机等粮食作物机械,政府补贴下降,导致用户购机成本增加,购买意愿下降,使得销售收入减少。
二则,像 言,今天的农机有些像过去的工程机械。存在市场及政策导向下的产能过剩的可能,山东的朋友应该有所了解,现在山东的问题已经不是缺农机了,而是农机太多,使用效率太低的问题了。国家给补贴,有些有钱的农民朋友好像感觉农机不要钱似的,都听说用农机好,自己就那么点地,非要买大机器,利用率太低。今夏,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现在的跨区作业都没有以前赚钱了,因为本地的机具逐渐的增加。市场会不会有饱和的一天,也许会有,但如果都是些粗制滥造的机器,是肯定不行的。不过国内的一些企业有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生产的机器生命周期短,用了没几年就用不了,我无力吐糟。不过关于这种情况也是有解决办法的,国内的农机技术市场化也快,农民也逐渐有高端产品的购买力,农机产品更新换代的也快,看看玉米收获机从悬挂式到背负式,再到自走式的历程就知道了。只要做好农机产品的报废更新,可以部分解决这样的问题,政府部门现在也在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
三则,就是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和农机发展的关系问题,对于农机推广来说,肯定是土地规模越大越好,土地越集中越好,恨不得整个平原就一块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越多越好。但是,有个度的问题,需要同整个经济社会相协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到中国农大做过讲座,谈到了他对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一些观点。其中有个观点,如果国家狠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都搞土地规模化经营,把农民从乡村中赶出来,那么这些农民怎么办,现阶段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还无法消化,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我觉得农机化的发展是和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农机化发展是会快,但肯定不是一天一个样。要有耐心,也不要指望有了城镇化政策就可以一口吃成胖子。
先写到这么多吧,码了一下午。
另外,我看到有人提到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确实现阶段有一定问题,种植模式多样,种植品种多样,都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但我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农机农艺融合也喊了好些年了,从上到下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思考的是怎么解决,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协调攻关的机制了,农机与农艺两方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逐渐协调,这个问题肯定会解决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mark )
【邓友权的回答(16票)】:
谢谢邀请!楼上的博士己讲得比较全面了,我只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从事农机行业己三十二年了,几乎是赶上了农村土地下户改革以来到目前的开始集约化等一系列农村的变迁。感触良多;就农机这块来说,土地刚下户时,农民积极性高涨,但经济基础几乎为零。庄稼虫灾,要灭虫害,需要喷雾器,怎么办呢?一具二十八元的背负式喷雾器往往是几家农户联合集资购买。现在对比的情况是什么呢?一台几万的收割机,一户农民可独立购买,今非昔比呀。
但对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土地集约化和农产品价格低两大难道,还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未解之真命题,土地开始丢荒,农机人才短缺;尽管如此,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刺击下,农机还是在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和土地整理政策的展开,农机发展还是可以期待的、乐观的、同时也是必然向前推进的...
我觉得农机发展路线图应是:
农村劳力转移-土地慢慢丢荒-遭遇进口不畅-粮食开始短缺-粮价回归正常-政策更加务实-民间资本挺进,农业农机发展-农业升级成功。
【otones的回答(3票)】:
博士师兄已经讲了不少,略微补充一些
1.农业机械化是必然之路。不可能到2050年,中国农业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方式;
2.国外农机好是好,但是不一定你就能用。农机的特色就是你的工作对象是不确定的,工作环境也是不确定的。准确说,农机与农艺是相互配套的,就像联合收割机不能用在西南梯田一样;
3.国内农机发展水平很低。国外,尤其是美日,在农业机械上领先中国二三十年,不是说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市场没需求,没有人去做。当然在大型农机技术上,国内技术也是缺的,例如大马力发动机。
引用 师兄的话,
“你要说农业机械的前景是怎样的,任何一个农机从业者都会告诉你是光明的。”
我很赞同。
但是现阶段的情况还是不妙,技术薄弱,政策补贴少,农民购买力低,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低,土地经营方式等等,个人感觉到2030年,才可能初步普及农业机械。
【jimzhang的回答(3票)】:
题主观察到二个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的重要生产工具,这个行业还有没有前途?
2、高端农机市场和客户群被外资霸占,农机民族品牌有没有崛起的希望?
对于第一个问题,请参考近些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习大大一直强调的“中国的饭碗要牢牢的攥在自己手里”。第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占比下降是正常的,无论古今中外,皆如是,无须过分担忧。就具体原因而言,第一产业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同样的资源要素背景下,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更高;在同样的生产效率背景下,第三产业可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和释放社会活力。
就农业机械而言,根据国家《农机工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预计2018年将突破5000亿元。
从这里来看,农业机械行业大有可为,放心吧,少年。
这也是在下从工程机械行业转战农机行业的原因。
对于第二个问题,您现在看到的问题,在十年前的工程机械行业也是如此,可谓“历史总是在重演”。
以挖掘机行业为例,十年前外资品牌占据了90%的中高端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扛起工程机械民族品牌的大旗,经过数十年的鏖战和厮杀,挖掘机行业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约50%,装载机市场更达到90%,混凝土泵车更是碉堡,把三一中联把以前遥不可及的“老师”给吃了。
【对于三一在挖掘机市场的逆袭,我写了一篇文章,如有兴趣,可参考】
【链接:】
现在我们欣慰的看到,中联重科21亿收奇瑞重工、三一重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也要来玩农机。
因此,这点我们也无须担心,并购节奏大师詹纯新、营销炒作大师根叔不会让你失望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来吧,少年!
【淘米的回答(1票)】:
别提农民技术水平好不,现在南方的农田主要以家庭为单位,面积少,分散开,农业机械以租用为主。还有久保田的水稻收割机(需两人)农民都会开。
【牛杰的回答(1票)】:
非专业人士,来自农村的孩子所见所感:
我不懂事时,家里的10亩田,都是镰刀+人力车+马压麦穗,日晒体力劳作辛苦是自然的;
等我小学时,家里买了台拖拉机,可以用机动车运麦+机动车压麦穗了;
等我初中时,出现了收割机、联合收割机,直接麦粒入袋/库;
现在工作了,回家时发现,玉米也大半机械化了,出现了玉米联合收割机,玉米杆直接还田;
但现在农村更多还是小片耕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批量机械化的发展,但现在逐渐出现了少数农民大量承包家田的情况,未来希望是喷淋浇灌、飞机打药(有机无农药?那不是大批量)。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楼上中农的博士师兄已经讲了许多,我本科专业也是农机,谈一些我的认识。
1基础性工作仍旧缺乏。造拖拉机的改行弄汽车可能不难,但由汽车入农机就不一定了。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使得设计时更为复杂,周期更为漫长。举一个上课时学到的例子,玉米播种时,最好是每个穴里能有3±1粒种子,为此要保证播种器的型孔内至少填充这些种子。但是玉米掉落到型孔内又是怎样的一个形状呢,农科院(具体哪个机构忘了)众多的硕博和老师做了大量枯燥的统计发现:
站二躺一的几率在75%左右。有了这个数据,玉米播种器的研制才能顺利。站二躺一的几率在75%左右。有了这个数据,玉米播种器的研制才能顺利。
同样的其他农机的研发也是如此,但是目前机械专业遍地开花,农机专业则少的可怜。技术、人才储备和基础研究做不好,整个行业发展史没有后劲的。
2地形复杂。东北的大平原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山东河南等地地块分散,以中小型农机为主。而南方多丘陵山区,只能是小型农机。地形不同,作物不同,导致不同地方农机发展差异巨大,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
问题还有很多,所以道路很是曲折,那么前途呢?
农村变局在未来十年内会逐步发生,新一代人不愿种地,国家又要保证粮食产量和耕地数量,变局下农机何去何从,我说不上来。新型农场是方向么,只能说拭目以待。
【马剑辉的回答(1票)】:
有身边的朋友做农机设备,这几年生意很好,但是款不太好收
【张梦耘的回答(0票)】:
个人直觉 会不错 农业重要性会因为人民健康意识增强而提高 中国人口视频需求越来越多样 人口短期不会减少 所以农业产品需求面有保障 同时中国土地资源在减少 加上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 工业化进步需求上升
【任贵超的回答(0票)】:
提供一点。
现在在农村进行耕作的很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人,导致效率低下。我觉得再过十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到时候就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大机械来进行耕作。中国农业机械的春天就来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生产农机主要靠政府的扶持,政府不扶持,农民不会用你的机子的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农业大学好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