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学家因研究催化剂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酶学研究领域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成果;摘要:酶是生命活动中的“催化剂”,主宰着生命活动;关键词:诺贝尔奖酶学发酵蛋白质核酶ATP合成酶逆;1.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成果;1.11907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赫纳用砂粒研磨酵细胞,把;的功能是一样的;19世纪中期学术界对发酵本质争论激烈;1.21929年化学奖发酵机理的研究;亚瑟?哈登(
酶学研究领域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成果
摘要:酶是生命活动中的“催化剂”,主宰着生命活动的进程。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都与酶的催化过程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酶的参与,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进行。因此,酶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酶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理论上的突破也一次又一次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桂冠。从1907年布赫纳获得酶学研究史上的第一次诺贝尔奖开始,之后在此领域中又有七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其中既有萨姆纳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又有切克和奥尔特曼发现了核酶打破酶是蛋白质这一传统观念。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医学或生理学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为酶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诺贝尔奖 酶学
发酵 蛋白质 核酶
限制性内切酶
1.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成果
1907 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赫纳用砂粒研磨酵细胞,把所有的细胞全部研碎,并成功地提取出一种液体。他发现,这种液体依然能够像酵母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这个实验证明了活体酵素与非活体酵素
的功能是一样的。因此,“酶”这个词现在适用于所有的酵素,而且是使生化反应的催化剂。
19世纪中期学术界对发酵本质争论激烈。布赫纳用实验说明了发酵主要是酵素而不是酵母细胞起作用,从而发现了酒化酶。他的主要著作有“无细胞发酵。”(1897年)“酒化酶发酵”(1903年)等。他推动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于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年化学奖
发酵机理的研究
亚瑟?哈登(Harden,Sir Arthur)英国生物化学家。1897年他加入了詹纳预防医学并开始研究酒精发酵。1904年他把酵母提取物放入一个由半渗透薄膜制成的袋内渗析时发现,酵母酶的活性消失,它不再使糖发酵了。然而,如果他将渗析至袋外的水加入袋内的物料中,则活性又恢复。看来,酵母酶似乎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小分子,另一部分则是大分子。如果将袋内的物料煮沸,则活性消失,即使袋内加入了袋外之水也是如此。因此,大部分分子多半是蛋白质。小分子经受住了煮沸,因而多半不是蛋白质。后者是“辅酶”的第一个实例,它是一种不是蛋白质的小分子,这种小分子对于酶的作用是不可少的,而酶本身则是一种蛋白质。
奥伊勒-凯尔平等研究了辅酶的化学性质,并弄清了下述事实:维生素对于生命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们组成了辅酶的一部分;哈登注意到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开始时,酵母提取物非常迅速地将葡萄
糖分解并产生二氧化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活性逐渐降低。因此,人们很自然地认为,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分解的。然而,哈登在1905年证明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如果把无机磷酸盐加入溶液中,则酶又恢复到原来的活性。这是一个奇妙的发现,因为被发酵的糖,产生出来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以有酶本身都不含磷。由于无机磷酸盐消失了,所以哈登就寻找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有机磷酸盐,结果发现在一个糖分子上附着两个磷酸盐基团这样的结构形式。在发酵过程中,就形成了这样的糖分子,此后,在发生了许多其他的化学反应之后,这两个磷酸盐基团又脱离了糖分子。这是对中间代谢作用进行研究的开端。现今,中间代谢是生物化学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分支之
一。而且,哈登的工作使化学家逐步认识到下述事实:磷酸盐基团在生物化学的每一方面都起着基本的作用。由于哈登在发酵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与奥伊勒-凯尔平分享了1929年化学诺贝尔奖。
汉斯.冯.奥伊勒-凯尔平(Hons Von Euler-chelpin,)是瑞典杰出生物化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糖发酵的过程和酶在其中的作用,特别是提示了辅酶的存在和作用机理。因此与英国生物化学家*哈登合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
1946化学奖――揭露了酶是蛋白质
萨姆纳(J.B.JamesBatchellerSumner)美国生物化学家。20世纪20年代,许多生物化学家认为酶是附着在胶体上的低分子量物质,而萨姆纳则相信酶是蛋白质。他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为原料,
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刀豆中脲酶多,易于测定)。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细小晶体,并经各种试验证明这些细小晶体是蛋白质。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由于脲酶和其他酶的工作,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思罗普(Northrop,JohnHoward,1891-
)美国化学家。诺思罗普主要研究酶的离析与结晶化问题,首选离析出细菌病毒,确定酶的核蛋白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第一个在实验定制备出胰蛋白酶。1941年获结晶状白喉抗毒互。由于这些成就,1946年与萨姆拉、斯坦利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斯坦利(Stanley,WendellMeredith, )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主要研究病毒学。1935年首次获得病毒结晶体,证明病毒是蛋白质的。1936从结晶病毒中离析出核酸。还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变种及繁殖进行了大量研究。斯坦利因病毒蛋白酶的研究成果,1946年与萨姆纳、诺思罗普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9化学奖――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
在70年代时,生物化学家们已提纯了数百种酶分子,更掌握了数千种的酶活性,而这些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分子都无一例外地的是蛋白质。所以当奥尔特曼提出RNA分子居然也可以有生物催化功能,而且可进行催化反应的部位,即活化中心,和被催化而进行反应的部
位,即基质,居然可同处于一个RNA分子中,即同一分子的不同部位分别失学催化者与基质的角色,这当然会在生物化学界中引起巨大震撼。在70年代后期,奥尔特曼在研究RNA的催化功能时,首选发现原生动物Tetrahymena中所存在的一种较大的t-RNA,当经“修改”为较短的功能性St-RNA的过程中并没有蛋白质型态的酶参与裁剪过程,而是由自我准确地切断它中间的一413苷,再由其头尾两段又接合成终极t-RNA。他并且判明能发挥催化功能的正是这段含413个核苷的“插入序列”(IVS),所以Tetrahymena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流行性”。这一发现开创了核酸化学中的一个新领域。
切赫于1981 年后也全力投入了RNA分子的催化功能研究,在不满十年里便成就斐然。他将奥尔特曼的研究成果和演说推而广之,并能提出分子层次上的化学理论来解释RNA分子的自我催化机理。因此,他为建立生命科学的、在分子层次上的理论基础做出了令人鼓舞的贡献。为此,他和阿尔特曼共同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97化学奖――揭示了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1997年,美国科学家博耶Paul D.Boyer、英国科学家沃克尔John E.Walker、丹麦科学家斯科Jens C.Skou因在“生命能量通货――三磷酸腺苷ATP”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发现,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ATP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ATP合成酶合成ATP。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专业论文、78酶学研究领域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成果等内容。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 1、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的作者是(贝蒂娜 施蒂克尔) ...  2015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介绍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2015 诺贝尔化学奖...桑贾尔(Aziz Sancar)获奖,三人主要是对于 DNA 修复的机理研究有了很大 的成果...  ()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 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一八八五年, 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 《气体体系或 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都瞩目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和他们交谈?简直...  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姓名及获奖原因_能源/化工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日) 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 偶联反应方面的研究领域, 这一 成果广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2.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  2010诺贝尔奖获得者_其它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2010---2015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0 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0 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于 10 月 4 日起陆续举行。与 2009 年...  中国为什么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1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在科学领域的开拓性,革命性,综合性成就上我们从来就...业单位及其下属研究机构,国防特 殊研究机构,与世界...  中国诺贝尔奖得主_药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40 年后...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浙江省温州中学杨振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浙江省温州中学杨振华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诺贝尔奖获得者讲述科学家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两位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87岁的美国人奥利弗&史密斯教授,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90岁的杨振宁教授,先后来到上海与沪上青年们分享了各自的科研经历。
&如果导师不换一个你喜欢的课题,就换掉这个导师&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家这个称呼略显神秘,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长大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奥利弗&史密斯也不例外,&7岁那年我看了一本关于超人的漫画,从那时候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虽然那时候的我连科学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都不知道&。在史密斯眼中,科学家就是超人,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准确地说,我那时应该是想成为一个发明家&。
  史密斯的很多科学研究其实并不只是单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些令人愉快的&发明&。&比如我获奖的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买,于是我自己做了一个&,史密斯指着一张图片中的粉红容器说,&这是我在实验室附近买的婴儿浴盆!&他还得意地告诉大家,浴盆两边插着密密麻麻线路的大家伙,其实是从别的实验室弄来的报废仪器,&只要能用就行!&
  史密斯反复强调兴趣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建议大学生一定要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课题,你就去找你的导师要求他给你换一个;如果他不答应给你换,那么,就换掉这个导师。&
  史密斯还提醒现场的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目标,但千万不要把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目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都在于&乐在其中,充满信念&。
随手记下的很多小细节经常成为研究的灵感
  史密斯保留了自己从研究生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所有笔记,从井井有条的方程式,到复杂变化的反应图,60年的研究思路一目了然。他觉得记笔记这个好习惯让自己受益良多,&笔记本上随手记下的小细节,经常成为研究的灵感,因为实验中很多现象都是稍纵即逝的,也许当时并没有在意,但它们往往可以为日后的思考带来巨大启示&。
  当翻到很多年前某一页画满奇异图案的笔记时,老教授皱了皱眉头,但很快他便笑着说,&就算你忘了你画的是什么,它们至少还挺漂亮&。
  而在复旦大学,杨振宁也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独门秘籍&,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法&。这一秘籍的要诀在于,把同一个理论多听几遍,&一遍两遍的时候不懂没关系,你脑子里已经留下了印象,下次再遇到相关的问题,就可以与从前的印象联系起来,慢慢就能明白了&。 
  不求甚解,是大师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不求甚解的境界,还在于合理运用直觉。
  杨振宁说:&直觉往往能带来机遇,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准确的直觉。&他告诉学生们:&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时,不要马上相信书上写的,这也许就是研究灵感的来源。即便真的是直觉错了,我们根据知识修正自己的直觉的过程,也是一次进步。&
  同样的道理,在史密斯教授口中也有相似的表述,他从启蒙老师欧迪&布朗身上学到了对自己毕生研究最有用的一课,那就是&合理地去感受,学会理解常识&。
  不过,史密斯运用&常识&还得到了另一个心得,那就是&有勇气&。他说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有需要就要敢于说出口,科学家总是单枪匹马,做研究的资源也很有限&,说着他指着一张幻灯片说:&这个细胞就是我向同事马丁要的,培养这样一个细胞得花不少时间呢!&
天才应该被放在合适的位置
  就在出发来上海的两天前,87岁的史密斯教授仍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一项最新的研究。他说在美国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只要能够提供证明表示自己还有能力继续工作,就可以像他一样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做研究有时候的确是件有点&自私&的事,因为你完全在按照自己的兴趣行事,并没有顾及别人&,因此,他十分感谢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我得感谢他们批准我不参加那些与研究无关的事情,感谢他们让我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我所擅长的领域&。
  杨振宁也提到研究环境的重要性。他在怀念邓稼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锋芒毕露,邓稼先则真诚坦白,从不盛气凌人,&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因为即使是天才,也只有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奖获得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