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不流于形式

上饶市余干县史南城工作站
当前位置:&&&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对策
上传: 李有生 &&&&更新时间: 14:22:36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双语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思想重视
&&&&&&&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就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我想说、我敢说&借此,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课本,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试做家务。其结果是学生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针对这些难题,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去讨论,怎样争取家庭中的实践机会,触如这样的实际问题很多。我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再次,选择适合你的机会去试一试,就可能成功了,这样有了老师的鼓励,小组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农村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现在的教学所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农村学生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面向农村,结合农村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如果这样的思想教育只能是说教,这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体会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结合品德与社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现行的远程教育和dvd课件等多种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3.1导行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明理,最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2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是最受欢迎的。
&&&&&3.3适当补充模式;随着社会、科学、人的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对课本中的过时内容大胆舍去,对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补偿。如每年各种节日的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楼&&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国的国防、航天技术,我国的国际地位等,这些随时都在变化着,发展着,使学生时刻关心时事,了解更多内容。
&&&&&&4.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5.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6.&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些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认为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下苦功夫,并以情激趣,配以境促情,两种效果相辅相成来打开儿童的心窗,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品德与社会教育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陈小刚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朴实庄小学 063000
&&&&&&&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他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他们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
&&&&&&&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时,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2.&问题&&讨论&模式
&&&&&&&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 3.角色扮演模式
&&&&&&&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06期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摘要】: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15【正文快照】: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奇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J];江西教育;1980年03期
王萍芳;[J];宁夏教育;1980年01期
李行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芮文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J];江苏教育;1980年05期
;[J];四川教育;1980年03期
许家屯;;[J];人民教育;1980年08期
;[J];人民教育;1980年12期
本刊评论员;;[J];四川教育;198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张声忠;;[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吕自诚;;[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郭建明;贾焕娥;;[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郭建中;吕增发;刘学尝;龙计静;;[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李爱生;;[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梁苹;[N];中国妇女报;2000年
周虹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纪家庄小学
李国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李至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湖北省郧县鲍峡镇教委
段吉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任钦廷;[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湖北省石首市南岳中学
方贤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湖北监利县莲花台小学
照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肖铮;[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时晓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静;[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黄东;[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徐冰鸥;[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兰岚;[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杨红;[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刘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党登峰;[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王娟;[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徐冰鸥;[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宋德香;[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