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衡量中国经济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的贡献

中国如何为世界经济的平衡与稳定作出贡献: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1)
本文分两部分上载。第一部分&
&&&&&&&&&&&&
&&&&&&&&&&&&&&&--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
&&&&&&&&&&&&&&&&&&&&&&&
&&&&&&&&&&&&&&&
江南大学校庆演讲
&&&&&&&&&&&&&&
2008年11月16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各位朋友:
非常荣幸能在母校50周年校庆之际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问题。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如何为世界经济的平衡与稳定作出贡献”,副标题是“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大约15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00多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列世界第三
(2008年底), 而中国很有可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制造国。
中国对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30年来,中国有5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按照国际贫困线),占全世界摆脱贫困人口的70%。中国已经超额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制订的贫困人口在2015年减半的目标。
还有其它很多经济指标都可以说明,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趋增大。
但是,中国还不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
人们对于“经济强国”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中国还称不上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
例如,中国的人均收入($2500)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9000),与很多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中国的出口还以加工为主,自主创新的成分比重不大,缺少世界品牌。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100强"排行榜中,13个国家榜上有名,但中国没有一个品牌入选。这与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制造国的地位不匹配。
中国在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还明显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
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决策地位还不高,在参与制订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影响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还非常有限。人民币还不是世界硬通货。
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我今天的发言并不是想全面论述中国如何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只是想讨论中国如何为世界经济的平衡和稳定作出贡献。这一点将是中国走向经济强国所需作出努力中的重要一步。
我的发言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与世界经济失衡有关的一些问题,包括经济失衡与国际金融危机的联系,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然后,我将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接面上分析一下中国的对外顺差。再后,我将分析中国对外顺差与中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我将扼要地介绍一下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2.世界经济失衡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国际组织的多边协商中,还是在中美双边经济战略对话中,还是在中国制订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时,中国庞大的对外顺差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是重点。而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不断恶化,世界经济正陷入衰退的时候,顺差与汇率问题更为突出。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顺差仅仅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一部分。所谓世界经济失衡,是指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性项目账户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美国连年出现巨额赤字,2006年达到最高点,近8000亿美元,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德国,日本和一些石油出口国的顺差 (图1)。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或经常性项目账户,并不需要绝对的平衡。出现一些顺差或逆差是正常的。但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连年出现的巨大失衡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不利的。
首先,失衡的程度越大,失衡的时间越长,其调整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巨大失衡往往会造成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事实上,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连年出现的巨大失衡,特别是美国的庞大对外赤字,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先兆。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1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的庞大对外赤字与其房地产市场泡沫和次级抵押贷款泛滥是密切相关的。美国的消费者们通过向中国和其它一些顺差国家借贷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同时,美国的金融公司又将次级抵押贷款包装之后,充作为优良资产推销给各国的投资者们,也包括美国国内的投资者们(这些金融公司也保留了一部分不良资产给它们自己,最终拖垮它们自己)。
当然,美国金融业的过分贪婪和投机,政府缺乏对一些金融创新的必要监管是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泛滥的重要原因(如果大家对这场金融风暴的来龙去脉有兴趣,我可以在报告之后作一些详细的介绍)。
人们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起因持有不同的观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经济结构和政策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根源。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和其它一些亚洲经济体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美国的一些政客们更是认为中国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低水平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根源,不断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全球经济失衡的起因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我们在过去几年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简而言之,全球经济失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各大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失调的原因,也有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体制不健全,不合理的原因。例如,全球经济平衡全球经济平衡应全球经济的平衡
如何促使世界经济的重新平衡是对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的一大挑战。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对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如,一种恶性的调整方法是美国大幅度削减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伴随着美元大幅度贬值和美国进口需求紧缩。这种调整方法最终可以减少美国的对外赤字,减少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其结果是给美国和世界其它各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损失。
事实上,随著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恶性调整已经开始。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已陷入经济衰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已明显减缓。
对于世界各国的决策者来讲,真正的挑战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各国之间的失衡,而是要在减少失衡的同时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早在三年之前,我们在联合国的有关报告中就呼吁各国应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例如,2006年2月,中国驻联合国记者在我们发布《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时采访我,所报导的标题就是“各国应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报导中明确提出大国之间经常项目严重失衡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最终将威胁到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报导目前仍然在“人民网”上。
当然,在当时我们只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危险提出警告,而对美国在微观层面与次级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风险问题也只是在最近一两年才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我们一直建议需要通过国际政策协调来引导对全球失衡进行一个良性的调整。一个良性的重新平衡过程要求各大国之间除了必要的汇率调整之外,还要用更多的其它政策逐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储蓄和投资结构。例如,美国需要政策来支持居民增加储蓄,欧洲和日本应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改革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国可以通过收入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而石油出口国可以增加国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开支,等等。
所有这些政策需要国际协调, 以避免僵局和一些单一政策的负面国际效应。为了推动这些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6年建立了新的多边咨询机制。美国、日本,欧元区,中国和沙特阿拉伯是该机制的主要成员。这些
成员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是许多具体的政策没有真正实施。
如果在几年前,各国就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全球经济失衡,那么即使不能完全避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也至少可以使危机不至于发展到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
目前,各国的决策者们在这次危机之中终于认识到了国际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10月份,当金融海啸即将冲垮全球金融体系的时候,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其它政府部门采取了协调一致降息和其它一些措施。
11月15日于华盛顿刚刚召开的20国金融峰会,又将国际政策协调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领导人也积极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
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表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积极努力。
我下面要讲的是,在国际政策协调框架下,中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政策来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贡献,这些政策还能有效地解决中国国内经济存在的一些结构问题。
3.中国对外“双顺差”的演变历程
首先让我们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接面入手,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对外双顺差的演变历程,即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
先看贸易顺差,我们可以从中国出口增长,中国贸易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贸易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加工贸易”,以及开放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30年前,中国贸易出口在世界上的份额微不足道,但是现在约占10%。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出口加速增长,增长速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图2)。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发达国家: 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占有很大份额。 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所有贸易伙伴经济体的大小,中国贸易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与经济学中的
“贸易引力模型”所预测的分布大体一致。
例如,虽然中国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流量还很小,但份额大致与这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规模成比例。中国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近几年来迅速发展。
在世界各地区比较均匀的贸易分布可以使中国避免受到某一贸易伙伴经济波动带来的较大影响,但是中国无法避免全球经济同时波动带来的影响。
三十年来,中国的贸易结构,尤其是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贸易结构上的动态变化是驱动中国贸易总量强劲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十年前,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各为50%,但是今天工业制成品占95% 。 工业制成品在中国进口中的份额也增加了,从65%增加到76% 。
&“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特点。“加工贸易”指中国将进口的半成品和零部件装配和处理后再出口到其它国家。超过50%的中国出口属于这类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兴旺发展与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中相对低廉,而劳动力的加工技能又相对较高有很大关系。仅有低廉的劳动力没有加工技能是不够的。中国的经济规模也是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之一。
当然,“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使得中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更为严重。
一些国际舆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舆论,往往指责中国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但他们没有认识到,或有意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一部分应该算在发达国家的帐上,因为他们是最终消费者。
&在“加工贸易”出口额中,国内附加值所占的比重很小,前几年约平均10-15%,近几年来,国内附加值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有些过去依靠进口的半成品和零部件正在逐步被国内生产的所取代。曾经主导中国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消费品的比重正日益被投资品和零部件份额所取代。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高科技含量在过去十年有了显著提高(图3)。
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是中国贸易增长的强大动力。例如,80年代沿海地区特别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汇率体制的改革; 90年代和2000年代早期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而推行的一整套改革;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各样区域性和双边性贸易协议。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包括长达十年的谈判工作和入世后5年的实施阶段,中国推行了大量的贸易改革。这些逐步的改革与开发不断将中国的对外贸易推向新高。
当然,有些激励出口的政策是有争议的。
例如,出口退税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出口,但也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上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出口在过去几年的强劲增长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增长是分不开的。例如,美国在年期间,进口的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以上。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另一个特点是约60%的中国出口是由在中国的外国投资企业所生产的。
中国贸易增长与外资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FDI)。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中国对外资本方面的顺差,我们主要从外资在中国的趋势与分布,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新成立的“主权财富基金”几个方面分析。
1980年前,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微乎其微。90年代起,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2007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约750亿美元(图4),占流入所有发展中国家全部直接外资的20%。2008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增长更快,仅半年就达740亿美元。过去三十年中,流入中国的直接外资累积共计约8000亿美元。
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趋势是:流入中国的直接外资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值的比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从90年代的约12 %到2007年的约6%, 低于许多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比率。这一趋势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性在下降。
&流入中国的直接外资来自世界上很多国家,但大部分外资集中来自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0个经济体占了流向中国直接外资总量的85% 。 香港特区一直是首位,占约三分之一。
美国和欧盟也是在前10位之中,但是他们在中国的直接外资份额近年来有所下降。
香港特区和其他几个很小的经济体,像维京群岛和萨摩亚,之所以在中国直接投资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有两大原因。一是这些地区的优惠税收政策使得很多跨国公司在那里注册,然后向中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投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中国公司的资本通过这些地区变为外资返回中国国内,以获得国家对外资的一些优惠政策。
流入中国的外资多数分布在中国沿海区域。
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北京占了70-80%。
60%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制造业,第二大份额在房地产业。
&近一两年来,外资在中国各地区和工业部门的分布有所变化。 例如,流到中西部地区的外资增长迅速。
同时,2006年以来,流入服务部门,和流入农、林、牧、渔的外资的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流入制造业的外资份额有明显下降。
外资在中国各地区和工业部门分布近两年的这些变化与
我个人认为,外资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更多地表现在它们可能带来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水平,
而不是它们所提供的额外资本。因此,中国的外资政策应该强调外资的科技和管理含量。
事实上,中国国内储蓄很高,缺的不是资本的“数量”而是“质量”。
中国国内的高储蓄和过高的外汇储备,促使中国近年来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的4年里增长了5倍。2007年达到265亿美元(图5)。当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个数目还不到世界各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2008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大幅度增长,仅半年即达到3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0%。
中国对外投资遍布在世界173个国家,但亚洲和拉丁美洲是主要目的地。至2007年末,这两个地区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外资总额分别为67%和21%。
&商务服务,批发零售,金融业,采掘业,交通运输,是。
中国加速对外投资引起其它国家的不同反应。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投资持欢迎态度,如许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但在有些国家也产生一些反弹,甚至遇到强烈保护主义。
例如,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几次封杀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收购。2008年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成果之一就是达成了起动双边投资谈判的协议,希望能为今后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提供一定的便利。
有少数一些舆论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特别是对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投资是新殖民主义和新帝国主义。这显然是偏见。产生这种偏见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西方国家少数人不情愿地看到西方国家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日益减弱,而中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影响在不断上升。此外,中国在非洲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附加一些政治、人权等条件,也使有些西方人士不满。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听到一些非洲人士也有类似的抱怨,认为有些中国公司在非洲的行为与殖民主义时期一些西方公司的做法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持这种意见的人是少数,还是应该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和法规提升中国公司在国外的企业形象。
随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中国还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对海外的组合投资,或证券投资。
例如,中国建立了QDII(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国金融机构投资海外的金融资产。
中国还成立了中国有限投资公司(CIC),管理2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
主权财富基金不是什么新事物。全世界约有四十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基金,资产总值约4万亿美元,几乎是全球所有“对冲基金”的两倍多。
拥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大体有两类。
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将它们出口财富
主权财富基金,用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海外金融资产。
中国在2007年新主权财富基金显然属于第二类。
中投公司于2007年9月底正式成立以来,已先后进行了若干笔投资,包括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据报道,最近又追加了一些,以及投资约55.8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一种到期后须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股权单位。
由于受到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和全球其它国家的许多有些投资在短期内账面损失较大,遭到国人的一些批评。
我个人认为,对公司的监督和治理。
中国主权财富资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既要面临外国政府以政治和安全顾虑为借口而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范围实行的种种限制,又面临自身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才短缺等问题的挑战。
中国可以利用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公司股价大幅度下跌和急需补充资本的机会将过多的外汇储备转变为对外投资,有选择地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大公司,特别是一些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大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以及石油和原材料公司。如何成功地运作,是对中国决策者们胆识和智慧的挑战。这不是“抄底”的短期投机操作,而是要从长远的战略投资角度考虑。
但有一点我们必需认识到,中国加大对外投资可以减持不必要的外汇储备,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问题。
由于对外贸易和对外资本的双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第三季度,已达1.9万亿美元(图6)。
&&&&&&&&&&&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近乎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额(4.2万亿美元)的一半,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够用来帮助世界各国应对国际支付危机储备基金总额的5倍。也就是说,在应对国际支付危机方面,中国顶5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怪世界各国都在注视着中国,希望中国能够为减缓世界金融危机作出贡献。
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但是,外汇储备是有经济成本的。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为美国和其它几个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提供了低息和无息贷款,而这些资金如果用于国内建设或其它方面的投资可能会创造更高的回报率,两者之间的回报率差便是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同时,储备货币贬值会造成直接的损失。
人们往往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将外汇储备的增加与国家强盛和国力划上等号。这是一种误解。外汇储备的多少与一个国家的财富并无直接的关系。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的外汇储备只有中国的一个另头。除日本之外,其它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量都不高。日本是个特例:因为日本储备美元的回报率高于日元在本国的回报率。往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需要较高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如果减少外汇储备,将其转换成石油,黄金和其它形式的财富,藏富于民,都不会减少中国的财富总量。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适量的外汇储备应该相当于其短期外债,再加上3个月的进口额,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只要在5000亿美元左右足矣。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人口平均,中国外汇储备还不到每人1500美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目前中国的外汇管理条例,每人每年可对换5万美元,1.9万亿外汇储备还不够4千万人对换的。
这两种观点,数学上都没错,但没有经济意义: 无法从经济上解释为什么平均要有1500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什么突然有4千万人需要每人对换5万美元。
外汇储备是应对国际支付危机的一种“保险”机制。如同我们买“保险”一样,不是买的保险额越高越好。外汇储备过多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浪费,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的表现。
如果我们把中国积累的1.9万亿外汇储备与前面提到的迄今流入中国的直接外资累积共计约8千亿美元进行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宏观角度上讲,相当于,中国借给了外国(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1.9万亿美元的短期、低息贷款,来换取外国对中国的8千亿美元的长期、高回报投资。当然,前者贷款的风险低,后者投资的风险高。从总额上来说,中国是净贷方,将大量的储蓄和资金借给了外国使用,外国又将其中一部分投资到中国。
为什么会这样哪?一是反映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体制不发达,无法有效地将本国的储蓄转变为高效率的投资,不得不将自己的储蓄以低息贷给外国,换取外国高效的投资。二是因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还很低,人民币不是硬通货。
2008320089/10How China could contribute to a benign global
rebalancing —a model based policy study” at
/sol3/cf_dev/AbsByAuth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报告:201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将达7000亿美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让“唱空中国论”似乎找到了“难得的支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浮出水面,理性的声音亦开始增多。日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发文指出,中国经济的表现仍然好于所有国家,“中国没有结构性改革”的说法是荒谬的。而稍早之前,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亦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如实现7%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7000亿美元,从而超过GDP增速高达14.2%的2007年。专家表示,随着一系列主动改革的发力,中国经济转型曙光已现,而一个“含金量”更足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无疑更大。
  系列调整已显效
  从经济数据走弱,到淘汰落后产能;从宏观调控发力,到鼓励创业创新,今年以来,“调整”无疑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调整效果如何,数据可以说话。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生产最新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增长10.5%,比7月加快0.9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增长10.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2.6%,信息化学品制造增长10.3%,增速均持续加快。
  不仅如此,投资结构的改善同样抢眼。统计表明,1-8月份,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低6.8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高达19569亿元,同比增长16%,比全部投资增速高出5.1个百分点。
  “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如今的调整,一方面源于经济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被动调整,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我们主动进行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与今年一季度相比,目前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的调整却并未完结,这一过程还会继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对本报记者说。
  提质增效是关键
  那么,为何中国7%的增速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反而大于经济增长14.2%的时候呢?专家认为,这里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原因。
  “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今非昔比,也就是说增长的基数比过去更大。此外,我们还要看到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比较好,而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下滑,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下降增大了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从而引起中国贡献率的相对提高。”刘向东说。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凤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尽管GDP增速这类指标使用广泛,但衡量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真正贡献,却不应只停留在宏观的GDP数字上。在他看来,美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的提供方面,中国将来也会如此。
  “过去,中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低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对经济的拉动,但如今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国自身也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升科技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而这,恰恰是中国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经济贡献的一个立足点。”刘凤朝表示。
  动力之源更强劲
  “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且产业类型多样,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中国经济的支撑并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面对下行压力,李克强总理如是评价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对于抵御风险、释放潜力的动力源,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将是我国经济中两台不容忽视的强大引擎。
  “经济发展动力转型,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创业创新的作用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其潜力更不容小觑。”刘向东说,中国要改变“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就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制造业引向中高端。尽管这一过程会遇到困难,但人口结构、资源、环境等禀赋的改变将会成为克服这些困难的动力。
  刘凤朝则提醒,只有培养一批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人才、科研团队和企业,才能让中国经济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型,获得持久而强劲的增长动力。
(责任编辑:un649)
&&&&&&</div
欧美人真的觉得自己生活在水深过热之中[]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