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儒家思想弊端,学术自由会有什么弊端

您(@)目前可用积分:33700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 学术自由的好处与没有自由的坏处
2502 次点击
16:33:01 发布在
原文地址:学术自由的好处与没有自由的坏处[1]作者:戴和冰 学术自由是一般自由的在学术上的延伸,是就学者而言的,但其意义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一个小群体,它关系到整个社会。学术自由包括言论的自由。学术自由有什么好处?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学派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这是学术自由的开始。此前,是“王官之学”,学术由政府掌管,体现官方意志。贵族制度崩溃,学术转入私家,诸子百家四处奔走宣扬自己的思想,儒家是其中的一家。百家的出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对时政、社会等各种重大问题进行解答,具有“救时之弊,应时之需”之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与民休息的道家黄老无为观念,非攻、节俭的墨家思想等,至今深入人心;儒、墨主张统一,法家富国强兵,成为后来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对于各家思想,好的方法是在学术上综合,就是包容存留,《吕氏春秋》、《淮南子》就是综合的结果。没有这种综合与包容,就没我们今天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我们可以这样说,由于有学术自由,因此才有战国的百花齐放。许多新的观念都出现了,并且实际地发挥了作用。我们可以承认秦代对中国有贡献,承认统一是好的,法家的政治理论也有其正面意义,但我们必须记得这些都是百花齐放的结果。那么,这样说来,学术自由的好处已是史有明证了。[2]学术不自由有什么坏处呢?百家争鸣,各国游士互相援结,“士”取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孟子》称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如此政治影响力,让国君不得不礼贤下士,这是当政者极不愿意的。秦始皇认为学术自由对政府没有什么好处,士的发展已影响到政治的安定,即加以控制,用政治的力量统一思想,最终“焚书坑儒”,恢复了“学在官府”,学术失去了自由。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学变成了官学。秦汉的政治压力,使知识分子对政治不得不采用歌颂的方式,东汉思想家王充说:歌颂当代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这话多么耳熟。学术自由没了,从此歌功颂德成了传统,这是政治控制学术的必然后果。王充还说:为什么不应该歌颂本朝呢?如果本朝真好,就可以歌颂。对此,余英时先生说:“如果政府只容许歌颂,不容许批评,那么,新的思想永远不能产生。”这就是恶果。对学术的压迫,明清为甚,政府基本上不让知识分子直接涉及政治,他们也不敢直接批评政治,学术没有自由。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又恨又怕,因为《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民主思想,他在孔庙见到孟子像就要拆掉,他多次下令删改《孟子》,有近百条之多。明代有所谓“明伦堂卧碑”,禁止生员向政府建言,还要生员监视父母,如有胡作非为要加以劝止。到了清代,生员结社都被禁止了。此外,明清还大搞皇权政治教条,皇帝的圣谕要拿到各省、县去念,地方长老要宣读皇帝的“圣训”,家家都要听,可见“文革”读《毛主席语录》是跟朱元璋学的。《明大诰》实际上是朱元璋的语录,天下每户都要有一套,当年《毛主席语录》差不多人手一册,朱元璋说这是“臣民之至宝”。无此书者必须“迁居化外,永不令归”;有了这套书,犯了法可以减刑,真比《圣经》还“圣经”。余英时算了一笔帐,以五口之家计,当时的发行量就达2000万套。有一年,全国19万研究大诰的师生聚会京城,回去时朱皇帝赐每人一部钞本大诰。余先生说:“用政治的力量强迫人民读皇帝的书,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并指出:“靠政治力量来保持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是很困难的。”《明大诰》铺天盖地,到了明中叶,已经很难见到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乾隆皇帝读到宋朝人说宰相“以天下为己任”时,大动肝火,认为天下是皇帝管的,岂容宰相擅专?学术毫无自由可言。这可以看出来,学术思想必须能自由发展,否则新的观念、新的设想是永远无法出现的。[3]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思想,如果没有学术自由,人就不会有新的思想,就被扼杀了,人也就无所谓“人”了。社会的发展就在于不断有新的思想产生。 --------------------------------------------------------------------------------[1] 参见彭国翔编《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第5~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2] 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彭国翔编《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8页。[3]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彭国翔编《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16页。 老人箴言学术自由诚然会带来不好的副产品,如无聊、灰色之类。但这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补救的。放纵的自由,今天没有人会同情。我在一开始已指出,我们只希望一种“不完全的学术自由”。(P.28) 通所谓不完全的学术自由,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自由,而是说自由受若干限制。可是这个限制是来自一个自由社会本身的限制,而不是说有一个更高层的力量压制下来,不准大家发表意见。有意见不能发表,我们就说这是学术不自由。(P.1) 我们现代人,甚至以前古代人都骂暴政,都骂思想专制,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我们认为世界上即使有一种最高的真理、最后的真理,也不见得是哪一个人能够完全看得到的。……有教皇代表上帝而又永不会犯错误这个假定,教皇可以取消学术自由并且理直气壮。……我们无法相信世上有一个人掌握了最高、最后的真理,并且永远不会犯错误。事实上,没有这样的一个人。(P.3) &&&&&&&&若是没有自由,那么,我们只有一条路,跟着政府走,或者跟着当权派走,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选择的自由,从后来果来说,犯了错误便没法改正。学术自由是一般的自由在学术方面的伸展,而学术研究又常常牵涉到人生的基本问题(从科学到文学艺术)。在人生基本问题上不能有选择,而且犯错误又不能改正,这是不能想象的事,所以在理论上,今天各种社会都对它加以肯定。(P.3) 注:均摘自《学术何以必须自由》一文,彭国翔编《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1:15 &&
自由应该有一个底线吧?如果你是基督教徒,你在做礼拜的时候大谈反对上帝的言论,你在美国媒体发表宣扬共产主义的文章,你不信你可以去你认为最自由的地方试试看,其结果应该是什么,你懂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6:29 &&
原文地址: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歌作者:唐开宏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歌&&&&&&&&&&&&&&&&&&&&(丁弘随笔之三)翻开《毛选》第一卷,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他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说在这个问题上,“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开宗明义,纲举目张。可以说毛的许多著作和一生实践多和这个首要问题有关。毛和马恩的观点相反建国后不久,1956年,敲锣打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消灭了。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进入社会主义!至此我国社会剩下来的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早有成见的毛泽东,这时认为知识分子“姓资”,认为他们是附在资产阶级身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也要改造之。要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认为他们现在是惟一要和社会主义较量的力量。这样,知识分子不仅是落后的阶层,而且先天就是和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反动的阶层。这样,毛泽东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上,领错了路。直到他的终年。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岁月。知识分子“姓资”吗?马克思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性质有明确的阐述,他说:“无产阶级由脑力无产阶级和体力无产阶级两部分所组成。”他认为不拥有生产资料剥削别人的脑力劳动者是无产阶级。马克思那时很少用“知识分子”这个词,而是罗列知识分子的职业。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雇佣劳动者”即“雇工”,即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脑力劳动,换取工资的劳动者。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知识分子进行了分析。总之,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种种不同的劳动,因而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开来,这一分离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马克思反复说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一样是雇佣地位,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因而在阶级性上和工人没有什么不同。毛泽东起码应看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吧。他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他在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上,观点和马克思完全相反。毛泽东去世之后,一位革命领导同志在听到马克思的说法时,还颇为惊讶,说:“马克思这样讲吗?毛主席不是这样说的呀?”一个看来奇怪的现象是:毛本人是知识分子,他却压根儿不承认脑力劳动是劳动。他把体力劳动作为改造知识分子的手段。他在感情上厌恶、鄙视、仇视知识分子。说:“知识分子最没有知识”,“三天不打屁股就要翘尾巴”等等。怎么会是这样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一个革命者,转化为专制主义者之后,这是必然的现象,即鲁迅先生所说:“人一阔,脸就变。”知识分子可厌,就因为他们有知识;知识分子可恨,就在于头脑长在自己的脖子上,讲什么“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任何专制者需要的是驯服,天天致力于塑造奴性。所以,在毛泽东时代,王洪文没有多少文化,理由是当过兵、种过田、做过工人即为理想的接班人,即成为副主席。不识字的文盲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而学富五车的知识精英,命运多是不幸的。中国知识精英的命运建国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抓得很紧,他视之为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即“兴无灭资”。建国之初,撰文发动批《武训传》,对认可《武训传》的一一点名,电影界受到打击,被誉为十大表演艺术家之首的赵丹是《武训传》的主要演员,更为其后来长期坐牢作了铺垫。这一批判殃及教育家陶行知。江青出马进行所谓“社会调查”,武训被定为地主阶级。毛泽东说:《红楼梦》的第四回是纲。书是写阶级斗争的。俞平伯以考据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受到批判。这位大红学家,虽年事已高,亦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最早觉悟到市场经济的孙冶方,还有顾准不断受到批判斗争,家破人亡。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主张计划生育。毛泽东发表《介绍一个合作社》,不足千字的文章,三次强调“人多是好事”。全国掀起批判马寅初的热潮,定性其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罢官去职,销声匿迹,在北京的胡同里被软禁20年。毛泽东批发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周恩来吃了一惊,他刚对文艺界一些负责人说和胡风之间是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胡风冤狱20年,出来时人已木呆。一批才华横溢、崭露头角的作家被摧残了,连一个曾给胡风写过一封信的中学生也没放过。更不要说对胡适旷日持久的批判,毛把离开大陆的胡适进行缺席批判。根子在胡适所提倡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重实证等观点,与毛的愚民政策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毛是要进行思想灌输,使普天之下莫不膜拜。而胡的影响是可怕的威胁。故称他和蒋介石是“一文一武,难兄难弟”。年复一年,这些事情发生在建国后,四大运动(反右的扩大化、主观主义的大跃进、不适当的反右倾、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共中央历史决议语)接踵而至。其特点是:一、持续不断打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二、毛泽东亲自发动,亲自操作;三、不由分说,说你错,你就错,不错也错,没有申辩的余地;四、不仅用批判的武器,而且施以专政的铁拳。迫害知识分子的策略毛泽东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从“反右”到“文革”,均和知识分子作斗争,形成一些前所未有的政策和策略。使中国知识分子陷于空前黑暗的历史时期。其一是把“意识形态”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这是一个创造。当然这就有了更大的随意性。过去“阶级”从来是按经济地位划分的。对私改造之后,生产资料公有了。又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即形成这个“潜规则”。“反右”时定了六条标准,弹性太大,可随意解释,善意的批评,可说成恶意的反党。其二,如此大批制造出冤案来,前所未有。在此之前,包括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般是“个案”,或加上株连者,还没有如“反右”有领导地制造55万蒙冤者(有的省说,我们一省也不止此数)(后有解密材料说,实是300多万)。现在只承认“反右”的错误在于“扩大化”了。这是毛泽东时代留下来的话题,因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已平反,承认是错划,这很难说“反右”前提是正确的了。其三,“引蛇出洞”的策略前所未有。这件事做得很认真。毛泽东在报告中,强调:“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又亲自出巡,动员鸣放。报刊也忽然宽松了起来,政治气氛似真的到了春天。如温文尔雅的翻译家傅雷说:“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真是到了化境,他这样讲,再不提意见帮助党整风不像话了。”不料未满一个月,风云突变,他无以承受,后来夫妻双双自杀。一般知识分子,相信一个“理”,而不理解权术,毛泽东后来把“引蛇出洞”自称“阳谋”。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政治词汇。对此,史家认为是“预谋”,因为对知识分子早已定性,早已视为较量的力量,而当时又出现“波匈事件”。需要对有些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划为“右派”,聚而歼之。这儿一个事例最能说明问题,鲁迅先生最是毛泽东推崇的文化巨人,一再说和他是心灵相通的。鲁迅去世20年后,到了“反右”之时,罗稷南先生问毛:“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毛答:“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毛泽东深知鲁迅的思想和品格。掌权之前,高度赞扬,掌权之后,不能见容。这中间没有规律性吗,是因为鲁迅先生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过分意见吗?他早已故去。毛的这话分量太重,太放纵恣肆。其实,这合乎他自诩的“虎性”,他的这种无拘无束的圣主之风,随时会表露出来。例如给尼克松说,自己欢喜右派;给日本首相田中说,要感谢日本帝国主义,他们这个侵略,对我们很有好处。(《毛选》五卷492页)这都叫对方一愣。鲁迅活着会怎样,胡适、乔冠华、胡乔木、李慎之分别作出的答案是:被砍头、当右派,下场比高尔基惨。一向接近鲁迅的胡风、冯雪峰、丁玲、萧军……这些知识分子一个个都难逃恶运,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文字狱的新发展古代文字狱也曾有过群臣奉旨批斗一个蒙冤者的事情,那还是个别的。至毛泽东时代,发动群众,颠倒是非助纣为虐,已是常见之事,规模大,时间久,前所未有。如杨献珍在课堂上说:“古代还有‘合二而一’的说法。”客观上这是对毛泽东‘一分为二’的提法的补充,被视为反对毛主席。于是中央党校近二千学员,写了二千篇文章,对校长群起而攻之。这些学员都是中高级干部。果真都认为自己的校长错了吗?奉命攻击,伤害他人,尤其是对自己的老师。这是人格的扭曲,灵魂的摧残。批判者、被批判者同时受到伤害。同样,批判马寅初主张计划生育的《新人口论》,全国传媒齐动员,雷霆万钧,势如狂潮。毛去世之后,计划生育不得不成了基本国策。而周恩来当时给马老说:“你长我十多岁,我一直视你为兄长,这次一定要听我一句话,你还是检讨一下吧。”马寅初说:“应检讨的不是我。”马遂惨遭迫害,保全了人格。敬爱的周总理:你果真认为马老的观点是错的吗?你为什么不能像魏征对唐太宗那样,向主席进谏呢?如果马老按照你的意见,真的作了检讨,中华民族就少了一个光照史册的“马寅初”了。在名为无产阶级专政,实是被神化了的皇权的专政之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悲苦,许多人为安全和生计,成为“驯服工具”,用自己的笔杆子进行“瞒和骗”,进行阿谀和逢迎,相互攻击,自我丑化。电影上说,大学教授经不起考试的,只会讲“马尾巴的功能”,真正会看病的是“赤脚医生”,因为它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产物。每一运动,相互的揭发、批斗、诬陷、丑化、落井下石,弄得七零八落,灵魂的博斗惨不忍睹。另有高洁之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走了屈原的路,人数之众,史册上所罕见。北京的中华世纪坛,每一台阶记录一年中的大事。1968年只有一句话:“人民艺术家老舍逝世”。他继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投入了太平湖。这作为迫害知识分子的典型事件,镌刻在神圣的“世纪坛”上,昭示后人,永志不忘。毛泽东时代,对知识分子地位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提法。一是“驯服工具”。党这样要求,知识分子的确也以“工具”自律,转化为“宗教徒”。认为做到这一点是觉悟提高了的表现。这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需要,有的知识分子是自觉的,有的是不得不然,又渐成习惯。二是“文革”中称知识分子为“老九”,即居于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列于另册的末流。毛泽东说“老九不能走”,他看到知识分子的用处,没有知识分子哪来原子弹和高科技?但又肯定知识分子“老九”的地位。这是那个时代,封建氛围重演的社会风光。一些老革命的反思司马迁的《史记》中有《郦生陆贾列传》,其中记有:刘邦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得事《诗》《书》?”陆贾回答:“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薄一波想到这件事,在他的书《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回想起来,对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是认识不足的,见事迟了。”他回忆,日,毛泽东给伏罗希洛夫的谈话就说:“现在资本主义臭了,资本家臭了,但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影响。”“后来,他不仅把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看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连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也说成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总是不放心,甚至认为书读的越多越愚蠢,知识分子最无知识,到文革,知识分子被斥之为‘臭老九’。知识的贬值,知识分子地位的低下,可谓到了极点。”他进而说,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之外,应该加上“无士不兴”啊!胡耀邦同志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阻力很大,主要是毛泽东左的思想没有消除。胡耀邦指出:“现在有人说,老九上了天,老大靠了边,这样把工人和知识分子区别为‘老大’和‘老九’是不对的。”他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时的一个讲话中说:“长期以来,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不对头。看错了,歪曲了他们的形象,说是臭老九,使脑力劳动者蒙受了冤屈。”“而其根源,则在于被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纠缠了很多年。”他说“一定要确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观念”。时过境迁后,许多领导同志都说了类似的意见,但在毛的时代为什么不能说?周恩来和陈毅曾要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结果自己身受其害,为什么真理和正义不能伸张呢?邓的拨乱反正和毛的阴影早在日,邓小平还没有恢复工作的时候,他就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这些话是对毛泽东错误思想的纠正。毛不承认脑力劳动是劳动,不承认脑力劳动者是劳动者,认为他们是工农所养活着的寄生者。这使我们想到乔石同志的一句话:“什么是邓小平思想?就是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的思想。”至此,我们看到马克思认为知识分子“姓无”,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姓资”,邓小平又认为知识分子“姓无”。马克思从知识分子的经济关系中这样评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又不仅如此。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是率先拥有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先进阶层。在生产斗争中,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社会发展中,他们是启蒙者,进步运动的组织者,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带头人。小平同志一言既出,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乌啦!这样,知识分子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冬去春来,令人鼓舞。但是在这中间,我们也可看到毛泽东的阴影。政治体制依旧,知识分子姓什么?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如何?决定于当权的政策即首长的意志和认知。这样的时代何时可以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什么时候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如同古代民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先民的理想:“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帝力(皇权的力量),与我何有哉?”这形象地描绘了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到那时,知识分子无需谈什么姓无姓资了吧?虽再无姓氏之说,但是知识分子的先进性依然存在。整个毛泽东时代,毛泽东一直没有改变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在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上,他领错了路。 附:重要补正这组文章,先印了几份,呈领导和专家审阅指点。各地立即有殷切的关怀。重要的补正有两点,不及修改,摘录于此,以飨读者:一、文化界一位长者指出:“建国后,在实践中,重视抓上层建筑,不断批‘唯生产力论’;热心生产关系的改造,而忽视生产力水平的现状。总体上是“左”了。从哲学上看,不是把“唯物史观”颠倒了吗?这是应补充说明的。二、几十年间,一位抓意识形态的老领导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是解放后,对1925年12月发表在《革命》半月刊的原文,大加删改之后,再发表的。原文把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当作‘极端的反革命派’和‘半反革命’看待的。当时,毛的身份是汪精卫推荐的国民党宣传部代部长,此文发表,并出单行本,影响极大。部分北伐军提出‘打倒知识’的口号。因此,反思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问题,应从这一点谈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7:49 &&
又一批新生入学了, 四年后又一批残次品输入社会;,248.aspx又见学生毕业时……  &&&&&&――撩开大学教育的神秘面纱     一年一度本科生毕业的日期临近了,校园开始喧嚣:照毕业相的、开毕业班会的、举办小型PARTY的、……。欢声笑语充斥校园,就连学校周边的饭馆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了,三五好友凑在一起推杯换盏,互诉衷肠;校园背静之处,情侣对对,身影婆娑,惜别之时,互道珍重。令人羡慕啊:年轻真好……。     他们当中,也许有人在憧憬着自己的美好未来,也许有人在庆幸自己考上或被保送研究生,也许有人在为自己未来职场上的拼杀而运筹,……。全国有多少地方在复制着如此的景象,我不知道。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照理讲,在看到自己的学生毕业应该感到高兴、欣慰才是。而我怎么总感觉有着一丝悲凉的感觉,是什么使我产生这种感觉?貌似说不清楚,而且这种悲凉感一年强似一年。到底是什么――我努力地寻找着,……。好像找到了点影子,是对现实高等教育状态产生的悲凉感,这种悲凉的感觉已经到了越积越深、不吐不快的境地。     重点大学,令人神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千军万马,刀光剑影,你来我往,殊死搏杀,一朝中举,耀祖荣宗。十二年的心血、自己的命运,父辈的期望,家族的面子,似乎所有的一切都系于此。今日终于修成正果,当属人生一大幸事,可喜,可贺。     多么美好的开始,每位能够进入大学,特别是进入重点大学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期盼着有一个同样美好的过程和一个同样美好的结果。他们的期望能达到吗?如何达到?     下面我想以一个大学老师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对您的孩子――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他们,将要走过的历程做一个描述,帮助您认识一下大学教育神秘面纱背后的东西。     序:令人作呕的高中教育――无可奈何的选择  生源,重点大学的生源,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生源地的重点中学。不进重点中学,就别想上重点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铁律”。这些重点中学无一不是集全区、全市乃至全省之力打造而成。于是乎,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是每一个家长希望。至于如何进入重点中学,那则是各显其能,各有各的高招:正规考试、特长特招、政策加分、额外交钱、人情关系、可能还要加上一些莫名其妙、不为人知的因素和交易……。目的只有一个:送孩子进重点中学,毕业后能考入重点大学。     因此,重点中学生源质量较高、师资条件优越、硬件环境良好自然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优”质生源,进入大学后,却在许多方面给人有一年不如一年感觉。     例如:极弱的目标感,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欠缺点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爱好了。那些会拍两下球就说爱好篮球、看了两本琼瑶小说就说爱好文学、会哼两首流行歌曲就说爱好音乐的学生实际上连爱好的定义都没有搞清楚。     这能怨他们吗?其实,回想一下他们受教育的过程,这又是非常自然的,我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教务处开会,讨论学生创新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问题。有“专家”说:“我们应该让孩子根据兴趣来选择他们的喜欢做的事情……”。我接茬说:“一听你就没有18岁的孩子。你去问一问,有几个18岁的孩子能说清楚他们的爱好,我们的中学教育有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吗?他们有时间去发展他们的爱好吗?”     中学教育,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教育,唯一目标就是升学率,俗称“应试教育”。孩子们只是根据模拟考试的分数或者是根据亲戚朋友、老师的推荐,或是根据父母的意志去依次选择社会上热炒的专业。随着年轮的变化,热炒的专业也在变化。我们看看近几年经过热炒又逐渐趋于正常的专业:计算机、会计、工商管理、会计、生物、国际金融、通讯、新闻、法律……”。不知道今年又在热炒什么专业。     本人做过一些调查,有部分学生在毕业时,你问他,你喜欢这个专业吗?答曰:不喜欢。接着问:那你喜欢什么专业呢?回答竟然是无语,大概就是表示无可奈何吧。     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对大学生的调侃建议:  如果你是刚入学,你实在不喜欢所在学校的专业门类或所在学校没有你喜欢的专业门类,退学回去复读;  如果你是大一,你的学习成绩还可以,申请转换专业或在所属专业门类中选择相对喜欢的专业;  如果你是大二,你仍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修个自己喜欢的第二专业。当然要多破费一点啦;  如果你是大三,请你全力以赴准备考研,可以跨专业考也可以考本专业的,尽管可能你不喜欢本专业;  如果你是大四,你还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没有能力考上研究生,那就请节哀顺便吧。恭喜你,你被上大学了。     实际上,很多当年驰骋高考考场的学生是“被上大学了”。      “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某博客摘抄。     同感啊。我们的高中教育,除了使学生学会考试之外大概就不剩什么了。     真是应了一位中学老师在家长会上对家长们的所言:“现在的孩子,玩都不会玩,唯一的喜好就是电子游戏”。     缺失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列举几项:  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道德水准严重下滑――基本的礼、义、廉、耻感都在弱化;  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情商极低――在他们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感动他们;  && 过分的自我意识导致团队精神的沦丧――以为靠他自己什么都能成功;  && 保姆式的教育导致自制力极差――全省的尖子沦为留级甚至退学的事例屡见不鲜;  && 精神世界的极度苍白――您要是与他们谈些理想、信仰、意识形态、xx精神的话题,会被认为是您的脑袋被驴踢了或是进水了。  && ……     && 不用举例了,这种例子太多了,走进大学校园,俯身皆是。这就是我们目前大学绝大部分生源的现状。     面对这种高中教育,您还不得不接受,要不怎么称之为无可奈何的选择呢。不接受,您的孩子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素质再高也是空话――连大学都上不了,还有什么脸面谈素质。     于是乎,应试教育周而复始,愈演愈烈,实打实地从娃娃抓起。君不见,现在的家长从自己3岁多的幼童开始就为升入重点中学做准备了,比“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口号的落实要实在的多。     大学:一幅浓墨重彩的渲染画――亦真亦幻,雾里看花  似曾记得有渲染画这么一词,好像比较适合于形容我所看到的大学。  什么是“渲染”,百度一下,有如下解释:  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也称晕染。  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属辅助性用笔。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  物像衬托。指物像间的衬托。  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事物铺张。指对事物铺张、夸大。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这种解释太专业了,本人不是学美术和文学的,真是隔行如隔山。琢磨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简言之,就是辅助一些不真实的东西,让您增加对主体真实感的认知。     当我们的家长通过各种媒体查看要给孩子填报的学校时,迎面而来的是学校各种各样的宣传信息。从学科建设、学术水准、学术梯队、教师梯队、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到后勤保障应有尽有。重点大学人才济济,宣传当然不能落后,还应该突出宣传我们的特点,要不怎么能体现出我们是重点大学呢。     学科建设当然是国内领先的;  学术水准当然是世界或接近世界水平的,至少也是国内一流;  学术梯队当然是院士+博士后+博士+硕士;  教师梯队当然是i名教授+j名副教授+k名讲师(其中i尽可能的大,k尽可能的小);  硬件设施(实验室)无以伦比,有照片为证啊,规模宏大,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国际交流没得说,友好往来是三天两头,3+1,2+2的培养方式更是诱人眼球;  基础建设更是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宿舍楼+安静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壮美的体育馆;  后勤保障几乎是完美无缺,医院+食堂+商店+浴室+几乎您所想要的一切;  还有令人瞠目的学生活动,那叫一个丰富多彩,那叫一个五颜六色,那叫一个个性十足,今天这个活动月、明天那个活动周,锣鼓喧天、条幅满院……。  还有绝大多数家长根本搞不清楚的名词和培养方式,什么入学就是导师制、什么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全程呵护、什么培养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什么第二专业培养了、什么大二就进实验室、大三就跟导师做课题……。  家长最关心的就业率,自然都会高达9x%……。     如此之好的高校,您的后代如果入读,凭借自身之天资、挟重点高校之雄风、借助一点名师之点拨,如果再读个什么研究生之类的……,那架势,虽说不太可能拿到诺贝尔奖,估计差的也不是太远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8:27 &&
没跑了,还等什么,就她了,此学校不上,还上什么学校。     我们在宣传上看到的东西是真的吗?我只能告诉您:“不是假的”。那你为什么不肯定地说“是真的”呢?由中国语言表达方式带来的直觉告诉我们:两个答案有区别。     “不是假的”是指对外面的观众而言,学校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有案可查的。  “是真的”是指对学生而言,学生真正“享受”到的部分。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有些实验设备自打高校评估前买来,评估后就再没人用过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由于课程的安排而根本无法享用什么个性化培养方案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令人尊敬的博士讲课效果还不如中学老师说的清楚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上完一年大学后连班主任都不知道姓什么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第二专业只是一种“交钱、授课、‘考试’、发证”的“默契”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毕业设计导师只在答辩时见过几面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号称4年的本科教育实际只有3年时;  ……  您会是什么感觉,但您能说当初接受的信息“是假的”吗?!     孩子的大学:2400课时的学习过程――“充实”的本科专业学习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2008年,针对理工科专业),每个专业按如下课时分配专业学习时间:  政治、法律约290课时;  英语约290课时;  体育约150课时;  文、史、哲选修约70课时;  总计约700课时。     剩下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加起来1700课时左右,总学时控制在2400课时左右。     各学校之间有差异,但差异不大。这些课程如果按照4年的时间安排会非常充实并轻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安排的。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可能这么安排。     所有的课程及教学环节加起来2400课时,不算多。大概算一下:4年,每年600课时,减去假期,每年按300天算,每天不过2小时,老师讲1小时,学生配套学习3小时,每天不过8小时。娱乐、休息10小时,还有6小时的自己支配时间,学生可以获得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高中学习宽松多了。     考试好过吗?好像没有听说我们的高校有高淘汰率的说法。考试不及格,补考总能过吧。再加上师哥师姐们前赴后继地以死抗争(学校最怕的就是这个,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出了人命,学校还不得昏天黑地啊。有消息说, 2009年仅部属院校就“挂了”40几个,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学习的原因),谁还敢动不动就给我们不及格呢。     能进入重点大学的,当属“人精”,不出意外,肯定毕业,毕业后弄个白领什么的干干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怎么搞的:大学只有三年――学校可否退我一年的学费  乍看题目,有点异样的感觉,但实际上确实如此。原因,就是因为考研究生和就业。     考研日期为每年的1月中旬到下旬之间,重点高校的考研学生约占同届学生的80%~85%,而且这个比例正在迅速上升,达到100%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大四上半年安排的课还有人上吗?实际上,各重点高校都尽可能将四年课程压缩在三年内完成,以保证考研学生的复习时间,即便在大四上学期安排课,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而言跟没有也差不多。应该60人的课,来个15、20人已经很不错了。老师会给他们不及格吗?让那么多学生的前途,家长的期待,断送在你这个“没有人味”的老师手中,你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大四下半年,主要教学内容是毕业设计。考上或保上研究生的学生(重点大学的这类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35%)杂念少一点。如果导师在意,这部分人中间还有部分人安心做毕业设计;还有一小部分考研学生属于研究生调剂的范围,等一切事情都搞定,时间已是5月初了;剩下的人面临找工作或安排毕业后的去向,今天这里面试、明天那里笔试、后天又不知道什么公司或企业要试用一下。还有心思毕业设计吗?那些毕业设计的“成果”可信吗?老师面对这样的景象,还有心思指导毕业设计吗?您就自己琢磨吧。     我们再粗略地算一笔账:2400课时,3年,每年800课时,减去假期,每年按300天算,每天2.7小时,老师讲1小时,学生配套学习3小时,每天将达到10.7小时,娱乐、休息10小时,还有3小时的自己支配时间。这才是接近真实的大学前3年的时间分配。若加上远不止1:3时间比的外语学习、相应的4、6级英语考试复习以及各类自己希望参加的证书考试,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极少了(当然,也有远达不到1:3时间比的课程,如政治、法律、体育、文、史、哲选修课等,但基本上都被英语的学习占用掉了)。如果您的孩子还要参与其他活动,要嘛提高学习效率,要嘛降低学习质量。     当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甚至更长一点的适应期后,开始进入“被填鸭期”,约两年。大量的课程被压缩在这段时间。  ……。     “被填鸭期”过后进入到“消化期”(大三下半年开始),这段时间是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刚刚有所了解、开始进入到理论结合实际及基本工程技能的培养阶段。     但不幸过早地到来了,学生将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     考公务员,好主意,金饭碗啊。不行,竞争太激烈,好几千比1啊。再说了,还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竞争。你看,为了一个职位,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毕业后直接工作,不错的选择。但现实是找工作不易啊。更何况,一个小本本能找到什么工作,会有什么待遇呀。看见没有,招一个清洁工都那么多本科生去抢。还是拼一拼考研究生吧,咱怎么说当年高考时也是佼佼者啊。     考研和上课学习,如何选择?如同在中学教育中,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如何选择的道理一样:选择硬道理啊。     什么是硬道理?考上研究生是硬道理――连研究生都考不上,还奢谈什么自己是高素质人才。没看见吗,连门卫都快是本科毕业生了。     那些专业课学习怎么办,别扯淡了,上了研究生再说吧。     怎么上研究生呢?保研,指标太少,一个班3、2个,把握不大。     考研,就要考虑复习时间的安排了。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父母坚决支持的表态,亲戚朋友的撑腰打气,看看周边同学的摩拳擦掌,听听优秀师哥师姐的扇忽,幻想一下自己带上硕士帽的英姿,想象一下硕士毕业后的白领生活。一时间,肾上腺素快速分泌,美好理想让人血脉喷张:干,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立马交钱、报班、听课、制定复习计划。在床头旁、书桌上(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写警句、录名言,让大师的语言时刻激励着自己。     一花引来万花开。思想引发行动,行动会引发新的行动,学生们立即将想法付诸实践。     那专业课学习怎么办――老子就不信,基础课都顶过来了,专业课老师会不让老子过,考上研究生是硬道理。     研究生,研究什么?管他呢,研究“生”呗。你不研究,就是个“死”。     此时,离大三结束大约还有一个月。接下来的大四情景我们已经描述过了。     随着本科文凭的泛滥,硕士文凭的贬值,会不会有朝一日大学变成两年半。这种担心实际上已经开始现实化,每年从5月份开始,就有学生参加这个辅导班,那个提高班,为考研做准备了。课程是不能再压缩了,再压缩学生就要通宵上课了。     三年就三年吧,国外不也有本科三年的教育体制吗。例如德国教育体制改革后,本科的教育就是三年啊。有兴趣的同仁可以看看德国大学的网站,比较一下就知道什么是此三年不是彼三年了。     很重要的一点差点忘了:我可是真金白银交了4年的钱啊,学校是不是应该退给我1年的学费,退半年的也行啊――估计是悬了。     毕业了:四年后的感慨――我怎么什么都不是  如果在大四之初问学生这么几个问题:  你想做什么  你能做什么  你的优势是什么  你做过什么,谁能证明  你会发现,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会发现真正喜爱并准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能够达到50%就已经是高比例了。一不留神,我们的专业教育俨然已真正变成 “通识”教育了。     这种“夹生饭”式的教育过程,结果不用说您也知道,本科生找不到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本科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很多)。本科工作越不好找,学生们就越渴望上研究生,学校也会为尽力为学生提供时间上的保证,毕竟考上研究生的多少也是学校的颜面啊。反过来,考研潮又加剧了本科教学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典型的恶性循环。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您孩子入学时,那令人目眩的专业承诺:     培养目标(中英文对照):  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积极适应新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xxxx理论和xxxx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xxxx理论和xxxx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如果您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您认为如前所述的培养过程和时间安排能培养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吗?估计答案为“否”的居多。如果答案为“是”的居多,怎么会有那么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找不到工作呢?!     反过来说,您能说这个培养目标是假的吗?显然不是啊,您看看课程的安排、实验的安排,哪一个不是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那怎么理解呢,请您慢慢理解,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全当是在欣赏一幅“渲染画”罢了。     基础是宽泛的,理论是学过的,专业是夹生的,实践是缺失的,技能是没有的――就是我们目前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众生相。     真是应了那句话描述学生本科4年的话:第一年豪言壮语,第二年不言不语,第三年自言自语,第四年胡言乱语。     您不要怀疑本科毕业孩子的感觉,他的感觉是对的――“我什么都不是!”     我反过来问,这样的培养过程,又能是什么呢。     我不想拿个例来证明我所说的是错的。我们知道,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是不能靠个例或特例来解释问题的,而是关注某种趋势。根据我的有限了解,大家是彼此彼此,有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幸运:终于成了“人上人”――令人“期盼”的研究生教育   “咱上研究生了,还是重点大学的”。一时间,家长祝福,同学羡慕,异性朋友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受人尊敬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接下来,赶紧找导师。当然要找“牛人”当导师了。上上网查一查,先按成果多少排排队。按道理讲,成果越多,应该越牛。     重点大学嘛,牛人自然多。牛人们每年的成果真可谓车载斗量:发表m篇论文(m小于2位数的还算是牛人吗?其中还得有几篇是SCI/EI牌的),申请了n个专利,论著出版o本,主持课题p个,为研究生授课q门,为本科生授课r门,参加国际会议s次,毕业研究生t名,指导毕业设计u名……,其他的事务性工作wxyz不计其数。牛人吗,怎么着也得有个什么主任啊、董事啦、常务理事、秘书长之类的头衔吧――无语……,“I绝对服了YOU”。像我这样的,就剩下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份了。回顾自己的一年,羞臊的连自杀的心都有了,大有愧对党和人民培养、愧对伟大时代的感觉。怎么说呢?能与牛人们为伍、能给牛人们当一把“绿叶”也算是一种福分吧。     您信吗?还不由得您不信,真凭实据放在那里,能量守恒定律都可以被证伪。那是怎么回事呢,您就自己慢慢琢磨、品味吧。     记得在一个春节小品中,范伟有一句台词“(都是两口子),人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事实证明,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本人为本科生上两、三门专业课已经觉得非常累了――课件要更新、实验要核实、课堂演示要准备、作业要看;时不时的还要写点“论文”,搞点“科研”,以保住饭碗……。咱是不是也要创新一下、与时俱进一下啊,如果每个轮回的东西都一样,自己都觉得对不起学生。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大学老师就不应该像你这个当法――太轴实了。     “太轴实了,也太夸赞自己了吧,还要脸吗?”自责中……。记得毕业设计快结束时,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写的东西有人看吗?我内疚地回答,估计是没人看,我也没有时间全看,只能是粗略地看看,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告诉你们怎样写论文。学生说:这里还有一张评阅人的评阅意见表呢。是啊,怎么填呢――估计所有的带过毕业设计的大学老师都知道怎么填。     理工科,像我这水平的,带3、4个研究生,就足以把我累个半死。牛人带个20、30人跟玩是的,还得为其他学校的研究生当评委,少说也得评个10几20个才能与身份相符吧(研究生论文的文字量可是本科生论文文字量的2-3倍,3、4十本摞起来估计有等腰之高。……,不能不佩服,牛人自有牛人之处)。老美、老德的狗屁教授算什么呀――“数风流人物,还看我朝”。     牛人桃李满树树满园,不可能每个都照顾到,只好统一施肥打药,桃李熟了自己掉下来,统一贴上标签(其他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标签)就可以“上市”了。     施肥打药也得靠人手啊,没关系,牛人手下有的是博士后、博士,就是专门伺候你们这类小硕的。如果你毕业时,牛人还能叫出你的名字就很不错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听着师哥师姐们的吆喝干活吧:提取显著性因子,选择实验水平,安排正交试验,然后就是……。除了听课,看文献之外,当你把设计的实验做完了,估计你的PAPER也就差不多了。     这是一类研究生。     牛人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在中国更是如此。     不是有位中国人花了211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了一次午餐吗。这可是一生的荣耀啊。     金色大厅,大家都听说过吧,国人将其称为音乐殿堂,中国的艺术家无不向往的地方。能在那里开上一场音乐会,留下几张演出影像,身价在国内立刻倍增。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奥地利小憩几天。慕金色大厅之名、受朋友之邀,在那里观看了一场中国“艺术家”的音乐会。那天有点事,去晚了,进去时,正赶上xx市xx区文化艺术馆的一位“歌唱家”在引吭高歌,接下来是xx省歌舞团的“艺术家”、xx市少年宫的小“艺术家”、……。在精彩的演出中,我差点晕过去。……金色大厅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排练场,平时可以出租作为演出场所。于是,国内的“艺术家”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鹜,都希望在金色大厅留下自己演出倩影的照片。大牌的“艺术家”去的差不多了,开始中、小牌的去了。可见“名牌”效应在中国的力量。
本版块主题总数:3321368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7949 / 昨日发帖:2075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 学术自由的好处与没有自由的坏处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思想的弊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