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异丁酯合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是用什么方法合成亚硝酸异丁酯合成的

(2006o厦门)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2.02×104KPa&&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A、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B、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康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1)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的知识:
①氨的物理性质:常温下,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氨的化学性质: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③氨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N2+3H22NH3;
④氨的用途:制取化肥、炸药.
(2)根据氨生产硝酸的三个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②对于C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一种大气污染物)尾气,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尾气返回第B步继续反应.
(3)你认为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水.
(4)从合成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灾难,有同学提出如下看法:“化学新技术给人类进步带来了贡献,也带来了灾难.可见发明化学新技术对人类并没有实际意义”.你是否同意此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答:不同意,只要人类正确使用新技术,就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贡献,如炸药可用于开山修路.
解:(1)①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氨气的物理性质.故填:常温下,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属于氨气的化学性质.故填: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③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④氨气能够用来制取化肥、炸药.故填:制取化肥、炸药.
(2)①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②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尾气返回第B步继续反应.故填:将尾气返回第B步继续反应.
(3)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水.故填:水.
(4)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好处,也能给人类带来害处;但是只要利用得当,趋利避害,化学对人类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故填:不同意;只要人类正确使用新技术,就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贡献,如炸药可用于开山修路.
(1)颜色、气味、状态等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氨气能够用来制取化肥、炸药.
(2)由两种或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对于C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氮可以循环利用;
(3)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水;
(4)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好处,也能给人类带来害处;但是只要利用得当,趋利避害,化学对人类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一丛■戬…僻釉期;科学主义与筹一次世界大战的曝笈;(j删国阮铴;学院,]晾100871);摘要:科学主义虽说只是一种思潮,但在第一次世界大;关键词:科学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宗教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余忠剑;文章编号:1004_0544(2013)07-0;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对科学主义的界定暗含着一种非;一、科学主义;科学技术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
一丛■戬…僻釉期
科学主义与筹一次世界大战的曝笈
(j删国阮铴;学院,]晾100871)
摘要:科学主义虽说只是一种思潮,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却超出了思潮的范围,直接变成了一种操纵性极强的魔力.让当时身处其中的人根本无法自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当时的交战各方都提供了杀伤力极大的新式先进武器.而且在这种极端的技术狂热中。交战各国的战术战略也变得极其嚣张。科学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宗教性替代作用,还使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正确判断是非。对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一步地理解与反思。
关键词:科学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宗教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_0544(2013)07-0044_04
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对科学主义的界定暗含着一种非常
一、科学主义
科学技术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同样有着巨大“破坏性”功能的一面,尤其是当我们用其来透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萨拉热窝事件必定掩盖不了一战爆发的必然性.它只是战争借口而已。很久以来我们对这种必然性的解释路径颇为单陈。以往主流的解释都比较喜欢把它归之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帝国主义情结”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致。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模式,但历史的客观性与丰富性要求我们绝对不能只是去单向度、单模式地理解历史,否则不仅无助于对历史的解读,而且也不利于对现实的回应。也许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对一战的爆发可能会得到另一种“接情”式的领会与体验。比如说,从科学主义的角度来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一种尝试。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也译为“唯科学主义”。根据哈耶克的考察,“科学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76年默里出版的《新英语词典》,意指“科学家的表达习惯和模式”。it]不过,对科学主义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倾向有不同的定义。但国内学者对科学主义引用的更多的还是《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和托姆?索雷的定义。《新英语词典》认为: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主张。是一种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则认为:“科学
强烈的科学万能论色彩.具有明显的科学崇拜基因。这种科学主义的“极性阐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潜意识层面的内在动力。这不仅可以从科学技术从物质层面上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足够多的并且也是必需的工具性手段上得到解释:而且更因为科学主义还以一种“宗教性替代”作用的方式使人越来越走向理性的泥沼之中.陷入一种宗教性的迷幻境界,让人体验到的是一种“上帝即我”式的胜利冲动与快乐。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它认为科学是一切问题的最高判断标准.把科学看作是人类文化的全部,认为一切自然、社会、人文现象和人的行为,原则上都在科学说明范围之内,一切问题原则上都可以用科学理性和科学方法加以解决。口3其基本特征包括:(1)真诚相信理性与科学的力量.认为科学的完善与进步可以保证人类社会和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2)对传统的价值秉持批判的态度.坚持一种实证的思考模式,反对任何不能证实的东西;(3)主张以科学崇拜代替宗教崇拜,以科学代替哲学、艺术和道德.认为理性是达到“全然真实”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可以解决信仰、价值、自由等所有精神领域的问题,这种思潮已经超越了本身,诚如美国的艾器凯所说:“18世纪末,理性在大部分知识分子中已经取代了上帝的位置……理性的优先主导性的引申之一产生了一种模糊却广泛存在的对进步的设定,一般的知识分子认定进步之物,无非日益有效地运用理性.以控制自然与文化的环境。这是一种以牛顿物理的基本定理为模型的世界观。”这种机械式的世界观.已经预定了它带给人类的只能是机械式的悲剧性灾难。
这里提供一段达尔文的自传也许不无意义。他曾写道:“直到三十岁。或三十岁过后,各种各样的诗歌……使我
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
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和最有益的”。显然,《韦伯
作者简介:余忠剑(198卜),男,江西鄱阳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戬…僻黝期
感到极大的愉快,甚至在学童时代。酷爱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特别是历史剧。我也曾说过,以前图画使我得到颇大愉快。音乐使我得到巨大愉快。但是现在多年来.我不能持续读完一行诗。不久前我试着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发觉它单调得难以容忍。以致使我厌恶。我对图画和音乐的喜好也已丧失殆尽。我的头脑似乎已经成了大量事实积累中挤压出一般规律的机器,但是为什么这会引起高级爱好赖以存在的那一部分头脑的萎缩。我想像不出……这些爱好的丧失也就是幸福的丧失,而且可能会伤害智力。由于削弱了我们本性的感情部分,更可能伤害道德品质。”口1人类的情感和道德理性,在近代世界观中没有立足之地。这样一种科学观念不仅伤害了人文科学,而且也伤害了人类的心智本身.使我们才思枯竭,使人类道德衰退和沦丧.因而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不无巧合的是。当时还是身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小说家乔治?吉兴曾预言:“我相信如果不是永远也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将是人类残忍的敌人。”相信,他本意必将不愿意看到这一预言成为现实。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实实在在地把它变成了事实……
重需要而发明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硝酸”。硝酸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工原料,而且也是制造炸药的重要战争物资。最初制造硝酸的方法是普通硝石法,即使硝石与硫酸反应来制取硝酸。但是硝石的贮量有限。因此硝酸的产量受到限制。早在1913年之前.人们发现德国有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便开始限制德国进口硝石。这样便以为世界会太平无事了。当德国终于发动战争时,人们又错误地估计,战争顶多只会打半年,原因是德国的硝酸不足。火药生产受到了限制。而正是由于人们的种种错误分析.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蔓延开来,打了四个多年头,造成了极大的灾
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德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战争
呢?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它呢?这就是化学。德国人早就对合成硝酸进行了研究。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柏首先在实验室用氢和氮气在600l℃、200大气压下合成了氨,产率虽只有2%,但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后由布什提高了产率,完成了工业化设计、建立了年产1000吨氨的生产装置。且用氨氧化法可生产3000吨硝酸。利用这些硝酸可制造3500吨烈性炸药T
T。这项工作已在大战前的1913年便完成
了。掌握了合成硝酸技术后,德国就大规模地将其用于扩军
二、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步入近代以后,接踵而至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构建起新型的观念结构,不仅冲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体系,而且也为科技革命的产生扫清了障碍。科学技术除了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几何级增长外.还促进了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全面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则更是获益匪浅,比如农奴制和封建从属关系得到进一步清除;资本主义的议会政治逐步完善;酷刑也已遭致普遍反对;婴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人均寿命正在延长;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国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显然,如果不是借助科技之力,这些成就的取得肯定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悲剧也刚好就潜伏在这种进步之中。
(一)科学主义与扩军备战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以后,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手段。同时也为人类制造出了一套高杀伤的现代化军事武器。这为交战各方的扩军备战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手段。早在战争爆发前,英德两国就利用科技竞相建造巨型铁甲战舰。随着1905年新型战列舰“无畏舰”问世.海上军备竞赛更趋火热。在德国。飞速发展的工业技术被飞速地应用于武器生产.非理性地支持了征服的野心。战争爆发之后。科学技术更像一股魔幻般的力量把各方都投入到军力竞赛上来,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一战中,出现了两种非常有名的大炮,一种是开战之初出现在西线的“大白莎”,另一种是1918年出现的巴黎大炮。“大白莎”巨炮是由德国著名军火大王克虏伯亲自设计的.并以其妻子白莎?冯?克虏伯的名字命名。该炮长7米。炮口直径420毫米,炮身连同炮车重达120吨.能发射1吨重的炮弹,每发射一发炮弹使用的发射药几乎有一吨重。1914年8月12日,“大白莎”在列日要塞亮相。它的攻击能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在德国打败比利时这件事上起了非常重大的作
备战中。在协约国方面也同样有许多“杰作”。如英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另外,飞机在战场的运用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巨大成就”。飞机不仅改变了双方之间的战斗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交战双方的作战理论。这么多的先进武器无论是掌握在谁的手里.都不能说不会形成一种“开战即胜利”的暗示。毕竟丛林法则仍然是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法
则之一――这也是科学主义在扩军备战中能起作用的根
源之所在。当这种军备竞争达到一定阶段后。战争则已成为一种必然.谁也不可能还能把已经“腾飞”的鸟儿再拉回到原地。
(二)科学主义与战争设计
科技.已经使战争各方狂热地迷信上了自身的力量,陷入一种“青春期崇拜”的躁动。对科学主义信徒而育.他们的教条就是“拥有科技就拥有了一切”,前途永远都是一片坦途。他们从来都认为,战争的胜利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德皇威廉二世的战略构想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科技主义迷信下的狂妄自信。在《德皇雄图秘著》(即《朕之作战》)中其“征服全欧,统一世界”的战略构想是:(1)通过先后征服法国,打败英国。并吞奥匈比荷等国,征服俄国。达到征服全欧的目的。(2)通过“与美国缔结攻守同盟”,德美联合击败日本海军,称霸全球,或者“笼络俄国,促使俄国与日本为复仇而战”,德俄瓜分日本。以两种方案都不成功的话.作为权宜之策的第三种方案是德美日三国瓜分世界。即“日本得经德美两国之同意领有亚洲之全部之南洋一部;德国得日美两国之同意,领有全欧及非洲全部并澳大利亚洲之一部;美国得日德两国之同意。领有南北美洲之全部及澳大利亚洲之一部。”Ⅲ当时许多德国人都认为只要打“轻松一上午的战斗”就可以打败法军,然后再抽调军队去对付庞大但行动迟缓的俄军。在德国人眼中。好像整个世界都如其囊中之物.他人根本就不能奈他如何。法国也同样是不可一世,虽然没有类似于德国的战略构想。但法军作战条例中类似的妄大
用。此外,铁路炮也是战争后期德国为适应机动与火力的双
之心也毫不逊色。法国的第十七号计划是法国进攻学派影响下的产物。在1913年出台的法军《野战条列》中,进攻学派的思想被阐述为:“法国陆军现已恢复传统,自此以后,除进攻外,不知其他律令。”“决战”、“锐意进攻”、“毫不犹豫”“无情追击。不顾疲劳”、“惟有进攻才能达到积极的战果”、“胜利并不属于伤之最少的一方。而是属于一直最坚强、士气最旺盛的一方”。圄霸气十足,完全只是强调纯粹进攻,完全如有神助一般。所以,战争一爆发,德国就在西线投入了一支庞大的力量。仅在1914年8月,在法国前线,德国就投入了150万人的大军.而法国的野战军也超过了100万.双方都指望取得“速胜”。英式傲慢这个时候自然也不会“落场”.比如英国人从来就不认为战争会超过一年,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流行的口号就是“照常工作”。
双眼.不容置疑指着你的脸,使人无从拒绝。战争的强制性就这样加诸所有19―38岁的男子身上,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能除外。另一幅画则画着胸挂十字标志,胡须外露的普鲁士士兵正指着毒气罐到处播洒毒气。这幅漫画表达的是对德国施放毒气的讽刺。还有一幅是宣扬英国载客容量最大的“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布设的水雷击中沉海,画中描述的场景十分惨烈.使得宣传更加具有煽动性和狂热性,也为美国民众的广泛参战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合法性。绝对无需证明.如果没有这些因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非常便捷而有力的宣传手段。一战的参与度是绝对不会这么广泛的。正是通过这些宣传,交战各国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每个在科学主义迷思下变得“碎片化”和丧失“灵性”的人都被民族主义情绪所鼓吹起来的“想象共同体”意念倾倒。民众开始在政府控制的舆论下变得缺乏自主性,盲从和无知,也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性精神。如此“完美”的骚动性宣传,造就了一战爆发时所需的空前的“广泛性”和“全民性”。这种躁烈和撼动的“全民一致”直接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个战争的责任也必须由更多人来承担.而不仅仅只是某些个人或集团而已,虽然这种责任是建立在对科学主义一时的迷思基础上的。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尤其是随着牛顿力学被广泛接受,科学替代了传统宗教的地位而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到了19世纪,关于自然的基本知识构架已经完成,科学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时的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的、严格决定论的、精确的、形式体系简单的。科学的巨大作用开始不断为自己涂上宗教性的光环。原先许多只有上帝才能知其所以
这种迷幻般的孤傲无非就是来自因科技发展而带来
的对光辉军事前程的迷信。而也正是这种因为迷信与妄大,使得当时整个欧洲的战争设计都显得异常“病变”。即欧洲政治机体内有一项并不限于个别国家的恶性病变,那就是军界的决策影响随战争技术变革而剧增,以致刻板狭隘的纯军事计划竟能主宰最重大的政治决定。欧洲到19世纪中叶,已无可能出现集文武于一身、并由此协调政治决策和军事战略的情况(如拿破仑),甚至文武虽然分家,但仍能较好地配合并使政治支配军事的情况(如在俾斯麦和老毛奇之间)也只是例外。“一旦这些人离去,德国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里的战略规划便仅由军事评估支配,不再从属任何认真的政治评判和政治检验。[司总之,它们确如基辛格所说。是使得大战无法避免的“世界末日军事装置”。战略已经被科学主义殖民。和平早已超越了理性之限,成为无翼之鸟。
(三)科学主义与战争情绪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现代社会不仅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控制物质生产过程,而且也加强了对人的心理、意识上的操纵控制。使人们彻底屈从于整体社会的需要。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越发展,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就越强。传播工具的改进,以及传播方法和传播网络的不断趋于现代化,都使得宣传变得更加具有控制性。社会可
然的终极神秘.人类已经开始能够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去
认识和了解,而不再是对整个世界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世界的魔咒”已经逐渐被清除。在科学的这种巨大光环的照射下.上帝逐渐让位于科学。科学则变成另外一种“逻各斯”,俨然成为一种宗教或准宗教。这里的逻辑十分简单,当科技用物质说明敬畏、想象、美、善、真理,并被认为拥有对心灵痛苦、苦难和道德问的答案时,科学就滑向了科学主义,即
以借助各种媒介和舆论工具一无线电、电影、电视、报刊、广告等加强人们心理的控制和操纵。使人最终丧失那种人
之所以为其人的“内在自由”。一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对媒体和舆论的利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战争双方都在把它们当作发动战争的催化剂和鼓舞士气的兴奋剂。正义的缺失是战争贩子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谁都不想还没有开战就先在气势上输了一大截。英国战事宣传由北岩爵士领导,他的一大贡献是在战争后期用飞机将成千上万的传单投到了同盟国。美国在这场宣传战中也不甘落后的,刚加入战争不久威尔逊便下令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The
Committee
认为它已超出自己考察的适当范围。成为一种准宗教。当初
上帝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能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战胜恐惧。既然现在科学已经拥有了以前拥有上帝才能独占的能力。那它当然也就可以而且也应该取代上帝的地位。
这种对科学理性崇拜的传统。也并不只是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才有的事。其实这也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寻根溯源,人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哲学给予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深刻影响。威廉?白瑞德曾指出:“希腊人给我们科学和哲学;希伯来人给我们圣经。没有其他的民族……产生出理论科学,而且希腊人对理论科学的发现或发明,一直是西方文明不同于地球上其他文明之处。”口]不仅如此,“在西方哲学中,尽管各个流派对世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则是一脉相承的”。譬如,斯多葛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应置于万物之首;唯理论则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最可靠的.并且将理性看作是知识的源泉。到了在哲学史上被
Public)。它宣传了美国参战的意义。而且用
小册子、新闻广告等各种形式向民众灌注了许多有关战争的信息。宣传战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交战各方非常重要的阵地.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幅非常著名的海报,画的是一位非常严肃的军官正指着你的鼻子,用“你的国家需要你”。命令式的征兵广告词,威严注视着你的
一丛■一悃衅舯期
称作为“理性的时代”的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在以理性的“自然之光”反抗上帝的“天启之光”时.就认为万物皆应服从理性的法则。在他们看来,理性是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每个人的天赋。它具有威力无比的力量。建立一个理性和永久正义的理性王国.应该是人类的神圣使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与知性相对.它是认识的一种能力或一个阶段。黑格尔就把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宣扬“凡实在的就是理性的,而理性的便是实在的”。认为人类所有的精神形式只有在理性的顶峰(绝对知识)上才能得以完成。跚
本来,对科学理性的推崇也无可厚非。科学精神在引导人类文明不断永往向前的发展进程中确实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这种推崇已经变质。这时的科学主义“使科学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或者径直而言,科学崇拜就是声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解决。某种程度上,如果说与中世纪宗教神学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则科学主义就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如果说宗教神学对上帝的崇拜是对一种精神范畴的崇拜.则科学主义对科学的崇拜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带有宗教迷信的另一种范式的“力比多”崇拜。而且这种思潮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科技顶礼膜拜,实质上则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异化崇拜。因为科技毕竟最终还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科技只不过是一种中介工具。借助于这个工具人类才能得以把对自身力量的过于狂妄的自信得以隐藏起来。正是在这种宗教性的歇斯底里般的亢奋中,各国都开始迷信上了科学主义。他们无法抑制住对科技的迷信,相信“科技上帝”定能带领他们马上走向胜利。无论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还是法国的第十七号计划,或者是沙皇俄国的第十九号作战计划.它们全部都是“速战速决幻梦”的产物。其中没有一个计划是防御性的,没有一个计划有预备方案。也没有准备相持不下或妥协。这确实是人类战争史上极为少见的“集体性迷误”。科学主义的精神鸦片式麻醉作用,已经使所有的不正常都变得习以为常,各交战国几乎都患上了一种让人无法体会的“集体性精神亢奋”综合症。科学主义就是这样从潜意识层面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做推手的。当人类带着一种宗教式的感情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没有哪件事是不会疯狂的。因为每个信徒都会认为,就像当年的十字军东征一样,上帝必将善待胜利者。只要胜利。一切都可以重新评价。这样。战争就必定走向必然。
参考文献:
[1]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彭纪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一走向21世纪科学[I].自
然辨证法研究,1998,(3).
[3]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唱辉煌之时,处于启蒙阵营内的卢梭就已经对此忧心忡忡。他以愤世嫉俗的口吻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科学的创造神是一个与人类安宁为敌的神……科学与艺术的诞生乃是处于我们的原罪。”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对科技的“万能论”的崇拜.恩格斯也说到:由于“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因此,必须正视、承认个人乃至一代代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有限性。以及人类适应、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其次,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都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既然人类的认识与思维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那么,科学真理也必然永远处于由相对到绝对、由有限向无限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末,他只是证明他自
己的无知和荒谬”。9这无疑是对科技“万能论”的强力批驳。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于人们对科学主义负面作用的过于忽视.它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科学主义盛行已经造成的两次历史性浩劫向人们昭示.如果我们想要不使人类成就的殿堂埋葬在散乱的碎片之下.我们就必须要善待科学。防止“滥用理性”。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去“告别理性”,也更不是说我们要去“颠覆理性”。只是说,科学一定要适可而止,要“只有科学的问题才科学管”,而不是四处不闲、到处插手;要给科学以外的事情也留出一片空间,让多种事务一起和谐发展,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主人,才能让它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也更加丰富的生活出好力、帮好忙。
[4][5]张钊,田园.被遗忘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rM].济南:山
东画报出版社.2003.
[6]罗森伯格.毛奇、施里芬和战略包围论(Gunther
‘‘Moltke,
Schieffen,
DOCtrine
E.R.othenberg.of
StrategicParet,
Envelopment”)[A].帕瑞特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Peter
MakersofModemStrategy)[c].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版社,
也就是说,自从科学主义得以盛行以来。孕育着科学主义的启蒙精神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启蒙精神是反对宗教的,但科学主义却把科学创造成了另一种“宗教”。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过于提倡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畸形发展的结果。虽然,对工具理性和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的洞识,在启蒙运动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人注意到了它们的某种“原罪”。如18世纪中叶。正当科学与理性一路凯歌、大
1986.
[7]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8]黄健,王东莉.科学理性的人文反思[1].自然辨证法研究,2002,
(10):2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文嵘
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理论月刊
Theory Monthly2013(7)
参考文献(8条)
1.A?哈耶克 科学的反革命 2003
2.彭纪南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科学 .E?F?舒马赫 小的是美好的 1985
4.张钊;田园 被遗忘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 20035.罗森伯格 毛奇、施里芬和战略包围论 19866.威廉?白瑞德 非理性的人 1998
7.黄健;王东莉 科学理性的人文反思[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llyk.aspx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专业论文、中学教育、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_图文51等内容。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大战开始和...二、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新旧知识分析大战的爆发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  的第二次 工业革命 开始后,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一战爆发的各种因素: ① 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世界...民主主义 ③ 军国主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1...  主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政治体制的不同:英、法、美三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俄、日...  原因:美德两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和...(1)美国人民厌战的和平情绪和垄断资产阶级不愿 过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  5.A 6.D 7.B 8.A 9.B 10.A 11.(1)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④ 客观上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2.不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单元 第1课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⑴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⑵实质:争夺...  第10周高二历史:0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沟中学...第1页 第2页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促进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由于各国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硝酸钡的合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