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一地理德育渗透教案教育中体现德育教育

探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德育-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探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曹玲芬
探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道德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新课标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了要从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观和可持续观等。从总体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层次较低,只停留在基本品德的培养上。当前,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非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提醒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进行简单的道德品质渗透上,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的敷衍而过,而对学生深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引导还有所欠缺,德育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体现在了一些个别的活动中,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是手段单一,只停留在单纯的课堂灌输上。单纯的说教是没有说服力的,久而久之,反而还会让学生反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德育渗透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地启迪和感染学生。而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课堂灌输较多,其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三是缺乏的检验,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上。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对结合点挖掘不够深入、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不紧、比重失调等问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轻品德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德育内容无法真正传达到学生的心中。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  三、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借助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地习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的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这些水资源对工及生活用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通过这些现象会对我们身边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继而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如七年级地理中,教学&地球表面形态&时,学生能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教学&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时,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着美好的景象。通过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和力量之美。诸如此类的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来震憾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情感。  (三)展示我国丰富的地理资源,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以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的。地理课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出惊讶的感叹声,这就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地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教师要为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独有的一些地理现象、地理资源等,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如何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加强地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特点和思想教育观点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是加强地理德育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事实资料,创设教育情境,紧扣教材,实事求是,把握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形象教育,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是加强地理德育的重要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德育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新世纪的要求,地理德育体系应不断完善并与之相适应。目前正在试用中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突出育人目的,体现了时代精神和21世纪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地理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地理德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加强地理德育
任何学科的德育目标都是根据其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确定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德育的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所以,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在国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外,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国情劣势。既使学生明确国情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了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通过教育活动,逐步把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责任感,铸造他们的报国志。
2.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观点的教育: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联系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工业、农业、交通和商业的区位选择”、“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气象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的发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以传授知识为契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天气形势预报和天气预报,记录下本地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在讲天气时,就可以利用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反映的天气状况,并说出天气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活动的关系。在讲课时,从感性到理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以上三个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教师还有必要将其深化细化为要素目标和课程目标,才能保证各部分知识在各级目标的控制下,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
二、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德育的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3.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地理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4.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评估就不能全面。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生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地理德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地理德育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地理德育提高到新水平。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德育论文: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德育论文: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