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国 移民 华人 mobi是华人厉害还是印度人厉害

一娴:为什么在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
人民网记者
关键字: 印度美国在美华人美国职场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陆奇赵小兰职场竞争龙象之间
前些日子,微软原执行官斯蒂夫鲍尔曼宣布退休,由印度裔高管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任,出乎很多人的意外,由于微软本身的影响,印度裔出任CEO,引起不少议论。
微软新任CEO印度裔高管萨提亚&纳德拉
鲍尔曼一年前宣布即将退休后,微软董事会就开始物色接替人选,各种传说也纷至沓来。有趣的是英国博彩网站Ladbrokes 专门开设了竞猜选项。诺基亚CEO埃洛普(Stephen Elop)以1比5的赔率高居榜首。微软首席运营官Kevin Turner次居第二热候选,赔率为1赔6。在这份竞猜榜上,微软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执行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位列第8,赔率为1:14。故微软宣布萨提亚&纳德拉出任新CEO时,纳德拉被称为是一匹黑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名单上有一位华裔微软高管。就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应用与服务部门总裁陆奇。陆奇位列第5 ,赔率是1:10。显然,很多人认为陆奇出任CEO的可能性较纳德拉大得多。当然,博彩公司的信息只是提出可能性,但也非空穴来风,毕竟对各种信息尽可能地掌握分析,才能赚钱。
一个CEO人选的提出和上位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纳德拉的上任虽然是个案,但给人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印度裔?为什么华人在职场上竞争不过印度人?尤其是后一个问题,在华人社会普遍存在。
据2000年美国人口统计数字,华裔人口约400万,印度裔318万,印度裔是继华裔美国人和菲律宾裔美国人之后的第三大亚裔族群,但精英比例较高。印度人在美国高科技界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硅谷,有一种说法是有印度人和华人二分天下。坊间看法是,华人工程师和印度人工程师,由于各自经历的基础教育等因素不同,在不同领域如半导体和软件方面各有千秋。
但是在职场,尤其是在高技术行业如IT界,印度人向上发展的能力较华人高,这是基本被公认的事实。据伯克莱加大的研究数据,加州硅谷7%的高科技公司有印度裔的CEO。2011年《时代周刊》载文《India&s Leading Export: CEOs》指出,在美国500强公司里,CEO们除了美国人,最多的就是印度裔。这方面,华人是远远落后的。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应用与服务部门总裁陆奇
华人在职场上总体竞争力要小于印度人,原因很多。语言问题是其一,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人说英语虽然被认为有浓重的口音,但交流无碍。而对中国人来说,由于语言差别很大,许多精英都是成年以后才来美国,要娴熟地掌握英语,困难很多。很多即使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精英,语言仍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其中的微妙差别的掌握,这点,母语是英语的印度精英阶层,在需要很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管理岗位上的竞争力,就较英语半路出家的华人强很多。
其二是印度人团结并坚守本族裔文化,强烈认同自身族裔,重视本族裔的团结互助是印度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常常是一个公司来了一个印度经理,如果站住脚,在招聘,工作安排上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很快就会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携的人也如此炮制,这样藤藤蔓蔓,形成各种团队,自然在管理职位往上走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力。
印度精英阶层不仅在高科技界职场上攻城掠地,还积极进入华尔街等金融商界医疗界等,影响渐大,所有先行者,都和犹太帮、爱尔兰帮一样,在提携本族裔人士上不遗余力。这就使印度裔的影响迅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纳德拉出任微软CEO,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反观华人,在精英云集的高科技行业或金融等行业,几乎都是处于单枪匹马奋斗的状态,在IT界,华人精英不可谓不少,但是很少有提携本族裔人士的现象。相反的是,很多华人对公司里本族裔的同事下属,生怕被认为是拉帮结派,又怕互相竞争,避之唯恐不及。还有的华人认为自己的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不把华人当做本族裔看待,有不少或中国人谈及求职时遇到华裔面试官,态度较之其他族裔的面试官更为冷淡。
华人在职场竞争不过印度人,原因很多,但是上述两点是主要的的。前一点随着时间推移,新一代华人成长和留学生留学年龄降低,语言能力或许能够改善。后一点又回到华人一盘散沙的老问题。在美华人组织可谓不少,但真正有影响的却不多,而且,组织之间联系松散,遇到事情或许成立一个联盟,过后又风云飘散。在美华人职业人士,很多在饭桌上是朋友,在同乡会里是朋友,但在职场却彼此视为公开或潜在的对手。据说现在很多华人精英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要改变这种现象,恐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对印度裔坚守本族裔文化,很多华人非但不重视本族裔文化,极端的人甚至借口融入主流社会而排斥本族裔文化,而本族裔文化恰恰是一个族裔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说到底,无论华人组织和职场人士,都缺乏一种凝聚力,缺乏互信。在这次华人起来反对SCA5的行动中,也处处可见这些不足,有时候令人十分失望。如何改变,值得所有华人深思。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以上几点都能得到改善,是不是在美华人在职场上就能竞争得过印度人呢?当初陆奇落选之后,坊间有言论提及陆奇的中国大陆背景。陆奇的中国大陆背景是否对其升职有影响未有确实消息,但是在美国地位如此重要的高科技公司的重要职务安排,不涉及政治因素恐怕也是不大可能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之间复杂的崛起与遏制,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加以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对在美华人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
中美两国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不同的影响,使得华裔在美国,较之印度裔,犹太裔甚至日本裔等少数族裔,在职场竞争上除了本身的各种不足外,另外多了一层难以逾越的障碍。譬如印度裔,母国印度在美国人看来,是不成功的民主国家,这样的国家即便开始发展,一是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成为盟友,二是即使发展也不会对美国构成政治地缘上,经济上等方面的威胁。故印度裔在美国高科技领域也好,金融商贸领域也好,尤其在涉及或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担任高端职务,自然更令美国人放心。这是华裔在与印度裔竞争时所不能及的重要因素。
有不少华人认为如果已经加入美国籍,融入主流社会,便不存在这个障碍。其实不然,美国民调公司盖洛普2月20日出炉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敌人,中国在很多美国人眼中仍然是共产专制国家,选民如此,政客尤其是共和党保守派政客更不待言。华人加入美国籍,终究还是华裔美国人,有抹不去的中国色彩。
赵小兰,美籍华人,出任美国劳工部长。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例如华裔美国人赵小兰,在很多人眼里可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楷模,但赵小兰的夫君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尽管位居美国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也免不了因为赵小兰是华裔而受到&亲华&的攻击,更不用说普通的职场华人可能受到的影响。
就如美国国会对《排华法案》的道歉案,中国崛起是不能忽视的潜在因素一样;中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影响,中国移民的快速增加及中国移民中高端人才的大量涌现,都可能会使美国政界和民众对华人群体的崛起更加具有戒心,此起彼伏之间,恐难令人乐观。如此,华人在美国职场尤其是重要行业部门上的竞争可能会更为艰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倪婧为什么在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
本文获得授权,内容仅供参考作者:二姑娘
同样来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为什么这么多印度人可以在美国职场如鱼得水?难道只是语言优势以及印度人更团结互助可以解释的吗?让姑娘来侃侃身边让人又爱又恨的印度小伙伴吧。在美国读书工作的这些年,每次跟身边中国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身边的印度小伙伴。&我们大多对印度人有种说不清的情感, 看到他们(尤其是土生土长印度人)在美国公司可以走到很远, 心里挺高兴,觉得同样作为移民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但另一方面, 又很容易拿印度人跟自己比较。在办公室如果看到印度同事和老板有说有笑,同届进来的印度人似乎天天不干什么活却比自己升职快很多,难免有点嫉妒。我们认为印度人跟我们一样正努力融入白人社会,但现实是,
很多印度人早已轻松的融入了美国职场,并用极短的时间站上了各行业金字塔顶端。大名鼎鼎的Google劈柴哥,微软纳德拉,Adobe山塔努力哥,这些精英早已统治了硅谷近半壁江山。&如果说IT行业是印度人的优势,那么华尔街的大量印度高层就不只是“印度人人都会编程”可以解释的了。&就在我这层楼,四位Managing Director中就有两位是印度人, 而中国人做到的最高层就是VP。虽然不是所有银行均如此,但也大多公司也有相似的情况。
铁娘子百事CEO英德拉努力姐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外国人很少见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稳坐了十年CEO如果你说这些人都是American born Indian, 其实就是美国人,就错了。他们都是印度长大,印度教育,跟我们很多中国人一样,直到研究生才来美国读书,开始在美国工作。很多人解释说印度人从小在英语的环境下教育长大,语言优势是大批印度人能在美国公司做到高层甚至C级别的最大原因。&但我们却不这样认为。语言流畅只是没有给印度人的职业发展带来障碍,却绝不是他们职场能一路高歌猛进的动力。那么,这些跟我们教育背景相似的印度人究竟是怎样做到在白人的世界里平步青云的? 1. 他比你在乎,至少表现的比你在乎发现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有个毛病,进一家公司之前怎么看怎么觉得好,进去之后横看竖看都不顺眼。看不顺眼,在公司中就容易表现的不在乎:这点简单的活,我一小时就做完了,何必到处搜集资料到处问人。&有额外项目,不想参与,反正也不是自己的scorecard。&有团队活动,偶尔参与,懒得组织,有这精力还不如多睡会。其实很多美国人跟我们的想法相似,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自我意识太强,我不享受的干嘛要表现出特别在乎。但大多印度小伙伴却不这样认为:只要我还在这个公司一天,我就特别在乎这里的每一个机会。而且一定要让每个人知道我特别在乎。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创新项目需要几个人用正常工作外的时间来参与。虽然知道这个项目会有很多机会跟各方面的人接触,但一知道这是额外的项目,所有美国小伙伴和中国小伙伴都放弃了。我才懒得在乎什么机会,我只要把自己老板伺候好了就行了。只有印度小伙伴积极报名。并且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在做这个项目。借项目研究的机会,他主动约公司高层聊天, 组织同届的内部分享,引荐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作为专家身份参与其中。当全世界都知道他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变有了区别于别人的标签 - 积极,活络,愿意付出,愿意分享。&很快他便通过这个项目结识的人跳槽去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团队。其实,谁会对自己的工作百分百满意?但哪个老板不想要一个表现出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即使没有也会积极给自己创造各种机会的人?2. 得到了就不骚动了?商学院出来的人找工作的时候经常喜欢用一个词&‘ability to&navigate'- 仔细想想,好像中文里并没有一个词可以准确的翻译‘navigate’这个词。但其实这个能力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中非常重要。无论是navigate这家公司,还是一个复杂的项目。而我们的印度小伙伴很多人深谙其道。印度人A是我一批进公司的同事,当我们都还没弄清我们这层楼人的时候,她都已经可以如数家珍讨论跟自己完全不相关的部门的人事变动了。震惊之余我开始观察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才发现,&她说自己忙到没时间午餐,&其实有一半时间都用来了跟公司各个团队的人喝咖啡。&喝完一个人了解了这个团队的情况,跟下个人喝的时候便成为了谈资。&其实想来也非常合理,&跟一个陌生同事第一次见面,谁不会想从一个双方都认识的人开始对话?就这样,她很快在公司几乎各个部门都有了熟识的人。并且她会常常交流。于是哪里一有机会,她便早已迎上。说到喝咖啡,在美国的中国人都很有感触。找工作硬着头皮约coffee chat 的经历相信大多人都有。但是一旦工作稳定,往往我们就觉得解脱了,又不用换工作何必到处约不熟悉的同事瞎扯?还要动脑筋想能跟他们聊什么?更何况我活都来不及做了,哪儿有时间跟别的团队人喝咖啡瞎扯。但大多印度同事的答案却不然:有什么比跟人聊天来navigate这家公司重要?认识了各个团队的人,我才更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别人才认识我,才有机会去我最喜欢的职位啊。同样名校毕业千军万马闯入名企,谁又比谁差?差的只是一颗永远在骚动的心啊 。3. 见缝插针快狠准从小我们总是被教育,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但事实是,机会很少会被动的‘降临’。当我们想争取的时候,往往依循别人的道路, 却发现人人都在走这条,竞争太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很多印度小伙伴却能想出一条听上去不合理的路。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定律,试一下总归无妨。也许试一下,就成功了。再举个印度小伙伴的例子。该小伙伴在公司的管培项目里面, 项目中有个部门很多管培都想转过去。但是跟HR交流后,被告知不能换部门,于是很多人便放弃了。印度小伙伴C却另辟蹊径。 他先跟对方团队的人说我就是想学习,我用业余时间帮你们做项目。然后跟自己的老板说,对方团队非常需要自己的特长,他得帮助他们。终于等到机会来了,得知该团队的有一个管培准备辞职,他便有了说服HR的借口 - 既然有个位置空出来,我又一直在做这个项目, 对方非常需要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C在众人的艳羡之下顺利转入新团队。&相信这些经验绝不只是针对美国社会。你可以说这些特质都是投机取巧或工于心计,但姑娘想说,任何闪光的经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认同不认同,可取不可取,各位看官自我掂量但不管怎样,少抱怨,多思考,多尝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参考阅读 为什么中国人在美国混的不如印度人?(来源|美国移民生活)& 1 &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2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比较极端的是,不少中国父母在子女好不容易到美国大学读书后,又偏偏要他们花大学四年学会计,这的确是“硬技术”,对找工作最便利。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实际上中国会计规则跟美国不完全相同,学完美国会计规则,到了国内还要补课才能做会计。而且像会计这种职业性这么强的专业,根本不需要到美国大学去花钱学四年,在国内的技校就可以学到,然后在国内考会计资格,那样既省钱又更实用。这些朋友说,他们担心子女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会计好找工作。如果是这样,国内技校不是更好吗?而且,退一步讲,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麦当劳不是有很多工作机会吗?&& 3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4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人不在“软本事”方面追赶美国和印度,我们可能只能继续以苦力活、以低利润活为主,把高利润、高收入的工作继续由美国和印度人控制。&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强化通识教育,也是为了让自己能一辈子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识教育不仅能让一个人增加“软本事”,而且还会让你接触了解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激发你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和兴趣。&一旦你对许多东西有好奇和兴趣后,一辈子中的不同时段总会有让你感兴趣、让你激动的追求和话题,不会过得枯燥,而会充实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最大化一辈子的幸福感。&& 5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正因为从出生开始,二三十年之内,周边大多数人都比自己年长,都是自己必须要顺从听话的对象,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都会被驯化得乖乖的,没机会锻炼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使想学习辩论、学习作报告演讲技巧,也很难改变从小被迫养成的“听话不作声”习惯。&在中国,别人说“你的孩子好听话”是对你子女的表扬,父母也会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国生活的30年里,从来没有听到美国人以这种话去夸奖人家孩子的,因为美国人会认为“听话”“顺从”是贬义,是没有个性的表现,因此,没有人愿意被这样评价的。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最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谨慎又谨慎。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有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更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么绝对,再加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100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来那么论年龄,而是更加讲理,以理服人。这些文化特点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中庸逻辑要求你不能声张,不能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使是讲道理、辩论,也不要那么认真,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认真,否则,内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再加上这些年在中国,许多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比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30岁出头,没有结婚成家。尽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因为他母亲还是每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大成人。根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材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旗等公司的CEO岗位。& 6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TA的最新馆藏去美国短期深造 还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热情最高|界面新闻 美国除了是移民和留学接收大国,它还是多数交换生和访问学者&提升技能&的好去处。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在8月30日公布了一项关于海外交换生和访问学者项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简称SEVP)的数据报告。截至到今年7月7日,拥有美国F(学术类)和M(职业类)签证的数量为111万,相较去年这个时候数量增长了5.5%。而中国成为排名第一的生源地国家,比去年上涨7.2%。
中国在很多榜单里都名列前茅,不过其它国家的数量增长也不容小觑。亚洲整体对美国的认可度都很高,交换生和访问学者的数量占全球77%。印度贡献了19.2万人,并且增速远远甩出了其它亚洲国家达到28.5%。韩国和沙特阿拉伯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相比之下,日本学生对美国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数量比去年还下降了4.2%。
数据来源: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这份报告不仅对学生所属的地域做出了分析,它们还按照性别、接受院校和学科进行了统计。报告发现,虽然女性学生的数量稍有优势(占总量的57%),但欧洲和亚洲向美国输送的女性学生的比例差异明显。生源地为亚洲的学生里,有76%都是男性,女性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交换生和访问学者选择的目标学校显然跟美国大学的分布呈现强关联。加州、纽约州和德州接收了大部分的学生,相比去年选择这些地区的数量也增加了6%。值得注意的是,阿肯色州和新罕布什尔的吸引力也在增长,他们的生源数量有近20%的增长。
虽然签证数量在增加,但招收该人群的美国学校在减少。在7月单月内,有8673所学校招收过交换生和访问学者,比去年减少了2%。作为有意向去美国交换的申请人来说,可以选择招生量上涨的地区,以避免热门学校的扎推情况。
看起来理工科专业还是美国高校的培养专长。从学生学者们的选择来看,到截止日之前,有46.6万人选择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技术类专业(STEM).&亚洲偏好&最为明显,有40.6万人选择了STEM类的专业:在100个印度学生里就有83为选择了理工科;伊朗的比例也较高,达到78%;选择STEM的中国学生学者为41%。当然,专业偏好除了和本国教育倾向有关,还和美国对海外人士工作和移民政策相关。对于想要在美国工作拿到H-1B签证的海外学生来说,有STEM专业背景会提高通过率。
数据来源: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在最受欢迎专业的排名里,占据榜首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其次是工程机械类、生产码农最多的计算机信息专业排名第三。人为艺术和社会学等专业虽然也被列入榜单,但数量远比前三位要少。
女生不适合读理科?这个论调听起来有些性别歧视,但从数量上看,申请STEM专业的男性占总数的69%。即使是在输送女性STEM申请人最多的北美国家,女生的比例也才达到38%。这种学科性别不均衡的情况,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中最尴尬的现状。
从这份报告不难看出,美国优质的高校资源不仅影响者本国教育质量,它对全球其它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亚洲国家来对科学技术等专业的热情已经在学生学者中根深蒂固,这些专业往往也创造更多就业率和提升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和学科性别不均衡的情况仍然面临着窘境,而这些是各国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长期问题。
更多专业报道,请
0界面记者邮件: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融合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融合与发展
【摘要】:
美国1965年新移民法为华人和印度人移民美国提供了新的契机,该法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对亚洲移民的歧视与限制,使得他们可以与其他各洲的居民一样平等地移民美国。自此以后,华人和印度人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与此次移民潮相伴随的是,美国华人和印度人的人口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移民的来源结构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这不仅可以使华人和印度人社会保持相对稳定,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移民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两个族群人口结构特征的这些变化对他们的美国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美国化进程中,美国华人和印度人在就业特征、政治参与和异族通婚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相似性。从就业特征上来看,当代华人和印度人的职业层次显著提高,且就业领域日益多元化;但与此同时,这两个族群内部职业的两极分化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仍然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歧视。从政治参与和异族通婚情况来看,自1965年到现在,这两个族群的参政积极性和参政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异族通婚率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若与其他族群相比,他们在这两个方面与主流社会的融合程度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华人和印度人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例如,在语言使用方面,印度裔的英语水平不仅明显高于华裔,而且也高于亚裔的总体水平,这无疑使得他们更容易融入主流社会。再者,这两个族群在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移居美国以后,很多华人转而信仰了基督教,但是大多数印度人却依然坚持先前的宗教信仰,并以此来维护和加强他们的种族认同。此外,美国华人和印度人的区域分布和居住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尽管1965年以后华人区域分布和居住模式的分散趋势日益增强,但集中分布的特征仍很明显。与华人不同的是,印度人不仅均匀地散布在美国各地,而且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民族聚居区。
上述差异性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主要可以从移民自身情况、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和祖籍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方面去分析和探讨。移民自身情况主要包括移民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和价值取向等因素;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指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主流社会民众对少数族裔的态度会给华人和印度人的美国化带来重要影响;另外,祖籍国在语言使用、宗教信仰、民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也会深刻地影响到移民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D634.3【目录】:
内容摘要4-6
Abstract6-10
一 选题理由和选题意义10-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一) 关于美国华人的研究11-14
(二) 关于美国印度人的研究14-16
(三) 美国亚裔和少数族裔研究中的华人和印度人研究16-17
(四) 关于美国华人和印度人的比较研究17-18
三、本文特色及创新之处18-20
第一章 华人和印度人移民美国浪潮及其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20-30
一、美国移民政策的里程碑—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20-21
二、华人和印度人移民潮及其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21-30
(一) 华人移民潮22-23
(二) 印度人移民潮23-24
(三) 1965年以后美国华人和印度人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24-30
第二章 美国华人和印度人美国化进程中的相似性30-44
一、就业特征相似30-36
(一) 职业层级显著提高30-32
(二) 职业两极分化特征明显32-35
(三) 种族歧视的痼疾依然存在35-36
二、参政状况相似36-40
(一) 参政积极性显著提高36-39
(二) 参政总体水平相对较低39-40
三、异族通婚状况相似40-44
(一) 异族通婚率逐渐上升40-42
(二) 总体水平依然较低42-44
第三章 美国华人和印度人美国化进程中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44-60
一、语言使用差异44-48
(一) 语言使用差异:印度裔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于华裔44-47
(二) 语言使用差异产生的原因47-48
二、宗教信仰差异48-53
(一) 美国华人:基督教徒不断增多48-50
(二) 印度人:大多坚持原有的宗教信仰50-51
(三) 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原因51-53
三、区域分布和居住模式差异53-60
(一) 华人:分散的趋势增强,但集中分布的特征仍很明显53-55
(二) 印度人:区域分布均匀且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民族聚居区55-56
(三) 区域分布和居住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56-60
参考文献62-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玉洪,王志军;[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沈立新;[J];八桂侨史;1996年02期
孟令明;[J];八桂侨史;1997年03期
赵红英;[J];八桂侨刊;2001年03期
赵和曼;[J];八桂侨刊;2003年01期
张秀明;[J];八桂侨刊;2005年04期
丁则民;;[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3期
郭又新;[J];东南亚研究;2004年03期
,金奎;[J];佛教文化;2004年04期
姬虹;[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秀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邱燕娜;[D];暨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军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蒋桂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方旭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韩家炳;;[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李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张连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肖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闻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梁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贾丽英;[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修;;[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周大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何彪;王锴;;[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吴晓萍;蒋桂东;;[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曾少聪;王晓静;;[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郑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姜义华;;[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马戎;;[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燕;;[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马戎;;[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明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郭胜利;[D];兰州大学;2010年
丁鹏;[D];兰州大学;2010年
秦伟江;[D];南开大学;2010年
罗向阳;[D];暨南大学;2010年
邹春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贺琳凯;[D];云南大学;2010年
张寅;[D];吉林大学;2011年
董美含;[D];吉林大学;2011年
杜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佩伸;[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志军;[D];湘潭大学;2010年
高岛;[D];湘潭大学;2010年
胡龙华;[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武应明;[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罗淑珍;[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陈月文;[D];暨南大学;2009年
王次富;[D];石河子大学;2010年
耿直;[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令明;[J];八桂侨史;1997年03期
赵和曼;[J];八桂侨刊;2003年01期
董国强;[J];读书;2000年08期
张利华;[J];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03期
梁茂信;[J];世界历史;2001年05期
庄国土;[J];世界历史;2004年02期
宋李瑞芳;吴藜;;[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04期
王赓武,吴藜;[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麦礼谦;[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03期
赵红英;[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晓霞;[N];光明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重庆与世界;2005年01期
海帆;;[J];书摘;2007年02期
佚名;;[J];时代青年(哲思);2007年02期
尔世麒;;[J];检察风云;2009年05期
Shailaja N陈敏;;[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04期
沈旭晖;;[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1期
岳占仁;;[J];IT经理世界;2008年Z1期
李德龚;;[J];廉政瞭望;2010年10期
大地;;[J];侨园;2011年06期
艾蓓;王万英;;[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济明;;[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尚云英;;[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王京;;[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赵文书;;[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京;;[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A.J.巴赫姆;花永年;;[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王彬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任鸣皋;;[A];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顾雷鸣;[N];新华日报;2008年
余传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颜颖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程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博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王丕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何莉莉;[N];团结报;2010年
杨向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光林;[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高子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刚;[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章节根;[D];复旦大学;2007年
李云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杨建军;[D];兰州大学;2009年
李茅;[D];四川大学;2006年
刘心莲;[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高照成;[D];苏州大学;2006年
南平;[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学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田红娜;[D];郑州大学;2011年
毕素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鹏;[D];青岛大学;2013年
李楠龙;[D];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
谢丹;[D];四川大学;2003年
王丽娟;[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郑茗戈;[D];云南大学;2010年
蒋兰;[D];郑州大学;2010年
塔努佳;[D];东华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人移民美国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