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发展出科学的是西方而不是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思想]请停止YY中国古代科学领先-答李约瑟
李约瑟问题有多种表述,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李约瑟自己的表述,二是中国人心中”李约瑟的表述”。李约瑟于1954年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首次正式提出这一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 — 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 — 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的?李约瑟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后来,李约瑟在1969年又重述了该难题: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1990年李约瑟在90华诞之际, 在国家《自然杂志》撰文《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进一步重申该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化中成长?而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李约瑟问题实际有很大的变形: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从上面可以看到,李约瑟从来没有直接表述过16世纪前中国科学技术全面领先欧洲。自从李约瑟提出他的问题后,国内和国外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科学史家对李约瑟问题的做出了各种回答。可惜的是,这些人中大多受专业限制、时代限制、语言限制、民族情怀限制等等,得到的答案往往不够完备和直接,大多都落在了李约瑟本人提前设定的答案框架内。本文号称要终结李约瑟问题,目的是要把这两类表述都终结掉。回答李约瑟问题本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有一个唾手可得的信息海洋——互联网,再加上有我这种吃饱了饭没事找事干的人,李约瑟问题就不是什么难题了。下面我将会在文中提出一系列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的过程中脑袋能保持运转,不会睡着了。^-^如果你是个对所有科学知识一无所知的古人,在地球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着,天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看到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里游,看到火熊熊燃烧,水流逝不息,看到闪电下雨,看到生老病死。突然有一天,你起了好奇心,想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主宰。【问题1.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作为一位不懂任何科学知识的古人,你该从何开始,怎么进行?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哎,以楼主之思维,竟然不是思考“有”及由“有”派生出来的事物,真是浪费。我来问楼主,你既然谈“存在”及存在派生出来的事物,我给你提一个问题,你桌上的杯子“存在”吗?你知道,这个杯子由一堆分子构成,然后我们把分子分解,得到原子,继续分解: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夸克。。。基本粒子,再继续分解,人类目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有继续分解的能力,继续分解下去。。。。。杯子“存在”吗?色(即指存在,比如杯子)即是空,这个空不是有也不是无,希望楼主不要执着“有”和“存在”的思考范围内
竟然不是思考“有”及由“有”派生出来的事物,真是浪费。。。。。。。。打错一个字,“不”改为还
先来看看李约瑟非常推崇的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宋代的大儒朱熹(1130年~1200年)的格物致知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吧。格,至也。物,犹事业。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其极夜。(《大学或问》)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知之至也。(《补格物致知传》)致知知识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知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答黄土子耕五》)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再看看某些人眼里有着超前制度发展的明代的大儒王阳明格竹子格了七天,大病一场后,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吧。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格者, 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 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夫是之谓格。物者, 事也, 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 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致者, 至也, 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之义’, ‘知至’者, 知也; ‘至之’者, 致也。‘致知’云者, 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古之圣人,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盖以人性贯彻上下,通极内外,弥满于无垠,周匝于六合,苟一物之未知,是於性犹有所未尽也。故天地之道,虽悠远高深,学者不可不求其实矣。还看看明代王廷相的回答吧:诸士积学待叩久矣,试以物理疑而未释者议之,可乎?天之运,何以机之?地之浮,何以载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侧?经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纳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悬炭何以测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诸何以得水?龟何以知来?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为雹?虹霓何以饮涧?何鼠化为鴽,而鴽复为鼠?何蜣螂化蝉,而蝉不复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无风而自摇?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温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昼昏?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骋思於六合之外者,不可习矣而不察也。请据其理之实论之。(《策问》)看看东林党的高攀龙如何回答的:先生云:有梅於此,花何以白?实何以酸?有桃於此,花何以红?实何以甘?一则何以冲寒而即放?一则何以待暖而方荣?龙谓天地间物莫非阴阳五行,五行便是五色,便有五味,各自其所禀,纷然不同,固无足异。至发之先後,盖天地间有一大元亨利贞,各物又具一元亨利贞,杂然不齐,良有以也。继续看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回答吧:密翁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问题2.从上面这些儒家的言论,你知道如何了解自然了吗?】
政治制度和科学水平的河蟹问题
在回答李约瑟的问题前,先来简单回顾下欧洲近代的科学革命。近代欧洲科学革命发轫于哥白尼(1473年--1543年)的日心说,经过伽利略(1564年—1642年),开普勒(1571年-1630年),惠更斯 (1629年—1695年)到牛顿(1642年—1727年)告一个小段落。其中哥白尼和开普勒主要研究成就是天文学,伽利略和牛顿的主要研究成就是物理学。到了牛顿,有牛顿的力学定律,包括天体在内的各种物体的运动已经研究得较为完善了。【问题3.为什么欧洲科学革命始于天文学和物理学而不是化学,生物学?你能够把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吗?】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并不是直接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哲学和科学知识,而是从阿拉伯翻译的古希腊的著作吸收过来的。众所周知,哥白尼的日心说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开始。当时哥白尼是很害怕引起各方面的攻击的,他在《天体运行论》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献给教宗保禄三世。他认为,在教皇的庇护下,书也许可以问世。当时哥白尼重病在身,委托教士奥西安德尔出版发行。为使这书能安全发行,奥西安德尔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只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篇前言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骗过了许多人。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见到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他只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了。1616年终《天体运行论》被列为教廷的禁书。当时天主教会支持的是古希腊托勒密提出(公元2世纪)的托勒密体系(地心说)。托勒密(Ptolemy约公元前96年-公元168)是古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写的《天文学大成》一直被当做天文学的标准著作,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16世纪。托勒密的生平在古代就非常不清楚,连他真正的出生地到现代也是有些争议的。他的天文学成就并不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他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两球宇宙观并利用了很多古巴比伦的天文学数据。哥白尼最开始想做的并不是要推翻托勒密体系而只是想和前人所做的一样,完善托勒密体系。哥白尼在始终无法很好解决托勒密体系的行星运动问题后,才转向日心说的。但是哥白尼把行星运动轨道当成圆的,和当时的托勒密体系一样,仍然与很多行星运动的观测数据不一致,所以并不比托勒密体系占优势。在哥白尼之后,伽利略同样顶着教会的巨大压力,通过他制作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木星也有卫星,地球不是唯一有卫星的行星,并再次呼吁支持日心说,日心说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到了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才取得了胜利。艾萨克•牛顿,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很好的解释了开普勒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其它的运动现象。牛顿这位被英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不可缺的人,其实是个性格相当怪僻的人,他嘲笑同期的科学家胡克,和莱布尼茨争微积分发明权,而且还很贪利爱财。按照孔子的标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不知道牛顿有没有机会读书。他死后被当做国王一样安葬,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自然与自然的法则在黑夜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出世!世界一片光。”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一首据说是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期的宋代的儒家写的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被收录在《朱子语类》里。真是两首意义非常深远的诗!牛顿的理论在牛顿手里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按牛顿定律应用于天体运动问题时,按计算,这些天体本不该服从开普勒定律。为了推出这些定律,牛顿被迫只考虑个别行星与太阳之间的相互引力,而忽略所有其他的引力作用。因为行星之间也是互相吸引的,所以,所应用的理论与望远镜观测之间人们也只能期待一种近似的相符。后来耗费了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许多欧洲最杰出数学家的精力。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高斯,全都为改造牛顿理论和天体观测之间的一致程度问题做了一些他们最辉煌的工作。其中拉普拉斯是第一个清晰表达了科学决定论:给定某个时间宇宙的状态和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按这个理论可以推出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据说拿破仑曾经问这位著名的数学家,上帝是怎么让宇宙符合科学定律的,拉普拉斯很自豪的告诉他:“陛下,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由上可见,所谓科学革命并不是一夜间发生的,也不是苹果掉在脑袋上就能够想到的,也不是像虚竹那样机缘巧合得到逍遥子的真传而来的。科学的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天才持续不断,进行艰苦卓绝的吸收,质疑,推翻,纠正,完善得来的。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间的力以及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和天文学始终有着密切的关系。像现代的宇宙膨胀,宇宙起源等等物理问题都是从天文学获取直接证据的。在科学革命后,物理学一直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引领着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在人类科技发展上一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看看古希腊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对于研究自然是如何思考的。我从亚里士多德全集里摘录一小段,供大家参考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而所谓科学显然应该是对开始原因的知识的取得,当我们认为认知了最初原因的时候,说是知道了个别事物。原因有四种意义,其中的一个原因我们说是实体或是其所是(因为把为什么归结为终极原因时,那最初的为什么就是原因和本原);另一个原因就是质料和载体;第三个是运动由以起始之点;第四个原因则与此相反,它是何所为或善,因为善是生成和全部这类运动的目的。”(《形而上学》)“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而我们所进行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研究,那么,就必须了解运动是什么。因为如若不熟悉运动,也就必然不会知晓自然。在确定了运动的含义之后,我们还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去研究由之引出的一些相关问题。”(《论物理》)【问题4.亚里士多德的表述和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没有这种认识,会对科学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当然,能够称得上科学革命的并不只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还包括拉瓦锡的化学革命,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现代物理学(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一个没怎么读过书,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上去,他就是迈克尔.法拉第()。他因为书读得少,数学不好,恐怕是数学最差的一位近代知名物理学家了。当时的物理学家各个都擅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思想,法拉第就经常合不上拍,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用图解的方法表示出电磁场的分布。法拉第称之为力线,并在讲演中经常使用,开始大家都不免窃窃私笑。法拉第毕生的思想精髓均汇聚于其著作《电学的实验研究》一书中,由于书中公式寥寥,很多是符号和线条,在当时抱有数学至上观点的物理学界中却反应平平。但没有人料到,这些力线实在是牛顿时代以来物理基础理论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法拉第的力线包括了物质之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场来传播的概念,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的是一种物质,这个概念也一直伴随量子力学发展。在法拉第之后是麦克斯韦接着研究电磁学。麦克斯韦说,“我最重要的工作是把法拉第的物理观点用数学表达出来”。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辐射的概念和他的场方程组,是根据法拉第的电力线和磁力线的实验观察提出来的,从而引出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并建立了质量和能量的等效性原理。麦克斯韦被大多数近代物理学家看作是19世纪的科学家,但他对20世纪的物理学影响很大,与牛顿和爱因斯坦齐名。之所以要把法拉第单独提出来,除了佩服他顽强不屈的精神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科学的定义问题。科学的定义问题对于科学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现代的科学哲学家如卡尔.波普尔就有专门的论述。科学是人类高级智慧活动的产物,科学有它的一定发展规律,如果完全不弄清科学是什么,科学与其他人类智力劳动成果的区别,寻找科学发现的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始终没有给出他认为的科学的定义是什么,这也是一些反驳他的人,经常指出来的。既然是论述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著作,不对科学和技术进行厘清,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对于什么是科学,至今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很多人也是一头雾水,科学、经验、技术和实践分不开来。【问题5.你能够给科学下个定义,从这些知识中找出真正属于科学的并把不属于科学的排除掉吗?原始人掌握的钻木可以取火,木头能浮在水上,设计马车,占星术理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修理汽车】
借用霍金在《大设计》中的基于模型的实在论,可以把科学定义成是一套人类对支配某类现象的规律认知所构建的可证伪的模型。现代技术是在科学模型上对自然界的利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个模型可能是具体对应某种现象,也可能是完全抽象的。科学模型有几个特点,一是模型尽可能的简单,二是模型排除了与规律无关的干扰现象,三是模型元素之间通常有量化的联系(注意不是数字化)。科学与伪科学的通常区别是能否证伪,而科学与经验的通常区别则是有无理论模型。科学的模型并不一定需要数学和数字,有数学和数字的模型并不一定是科学。法拉第的电磁模型就很能说明这种情况,他的模型只有很简单的数学公式,但是决不会有人否认他巨大的科学成就。很多人以为科学是从经验归纳出来的,实际上形成科学和形成经验所需要的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科学比经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更需要深刻的洞察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简单的说,科学是洞察猜想出来的模型,而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现象,科学依赖理性的思考,经验依赖感官的感受。但是经验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错误,对于经验为何错误居多的问题,我自己大概总结了几点原因:一、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靠日常经验,难以很好归纳出真正的自然规律的。二、人自身的观察能力被限制,我们的肉眼只能够看见宏观的物体,我们只有一米多高,我们没办法游历整个自然等等因素决定了人的观察面是非常窄的。三、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靠日常经验,很难得到真正原因。因为自然现象中有很多干扰因素,如果没有排除干扰因素,就无法得知真正的原因。这也是现代科技强调试验的重要原因。四、现象的“欺骗性”,实际上现象不会存在欺骗性,而是我们的经验欺骗了自己。比较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人不知道铁的东西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因为照日常的经验,一块木板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一块铁板会马上沉下去。了解清了科学、经验,技术、实践的差异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解答李约瑟问题了。实际上弄清科学是什么,科学与经验的区别,就完全能够回答李约瑟的问题了。李约瑟问题的答案就在他自己的书里。他自己多次提到答案,但是因为他没有把科学界定清楚,所以才会有了所谓的李约瑟问题。欧洲科学革命发轫于天文学,我们就从天文学开始考察。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气象》中写到“关于中国历法的文献虽然很多,而且还在日益增加,但我们认为,这些文献在自然科学上的意义,远不如在考古学上和历史学上的意义来得大。”很显然,李约瑟并不了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基本上是没有分开的。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是欧洲传进来,在民国时期采用的,叫做格里历。格里历是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于1582年修订颁布的,它的前身是儒略历。之所以要修订的原因是因为儒略历1年取的时间是365.25日,比实际地球围地球公转的周期365.2422日稍长,大概每400年长3天,到了公元16世纪时累积的误差有10天,所以才进行了修改。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由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凯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修改古罗马的历法而制订的,其目的也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而古罗马历法的闰月是由罗马神官决定的,远离城邦的居民有时因为战争关系,得不到神官发布的闰年通告,经常会导致很多人对日期一无所知。阳历从儒略历到格里历经过了一次修订,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中国的历法则非常之多,历史上重修很多次,几乎各朝各代都在修历,甚至出现过两种历并行的情况。比较出名的历法有:太初历,三统历,后汉四分历,乾象历,元嘉历,大明历,正光历,大衍历,授时历等等。【问题6.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历法呢?】
借用霍金在《大设计》中的基于模型的实在论,可以把科学定义成是一套人类对支配某类现象的规律认知所构建的可证伪的模型。现代技术是在科学模型上对自然界的利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个模型可能是具体对应某种现象,也可能是完全抽象的。科学模型有几个特点,一是模型尽可能的简单,二是模型排除了与规律无关的干扰现象,三是模型元素之间通常有量化的联系(注意不是数字化)。科学与伪科学的通常区别是能否证伪,而科学与经验的通常区别则是有无理论模型。科学的模型并不一定需要数学和数字,有数学和数字的模型并不一定是科学。法拉第的电磁模型就很能说明这种情况,他的模型只有很简单的数学公式,但是决不会有人否认他巨大的科学成就。很多人以为科学是从经验归纳出来的,实际上形成科学和形成经验所需要的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科学比经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更需要深刻的洞察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简单的说,科学是洞察猜想出来的模型,而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现象,科学依赖理性的思考,经验依赖感官的感受。但是经验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错误,对于经验为何错误居多的问题,我自己大概总结了几点原因:一、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靠日常经验,难以很好归纳出真正的自然规律的。二、人自身的观察能力被限制,我们的肉眼只能够看见宏观的物体,我们只有一米多高,我们没办法游历整个自然等等因素决定了人的观察面是非常窄的。三、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靠日常经验,很难得到真正原因。因为自然现象中有很多干扰因素,如果没有排除干扰因素,就无法得知真正的原因。这也是现代科技强调试验的重要原因。四、现象的“欺骗性”,实际上现象不会存在欺骗性,而是我们的经验欺骗了自己。比较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人不知道铁的东西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因为照日常的经验,一块木板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一块铁板会马上沉下去。了解清了科学、经验,技术、实践的差异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解答李约瑟问题了。生存兄
您這段寫得很棒
作者:panzer21th2 回复日期: 23:36:42 借用霍金在《大设计》中的基于模型的实在论,可以把科学定义成是一套人类对支配某类现象的规律认知所构建的可证伪的模型。现代技术是在科学模型上对自然界的利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个模型可能是具体对应某种现象,也可能是完全抽象的。科学模型有几个特点,一是模型尽可能的简单,二是模型排除了与规律无关的干扰现象,三是模型元素之间通常有量化的联系(注意不是数字化)。科学与伪科学的通常区别是能否证伪,而科学与经验的通常区别则是有无理论模型。科学的模型并不一定需要数学和数字,有数学和数字的模型并不一定是科学。法拉第的电磁模型就很能说明这种情况,他的模型只有很简单的数学公式,但是决不会有人否认他巨大的科学成就。很多人以为科学是从经验归纳出来的,实际上形成科学和形成经验所需要的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科学比经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更需要深刻的洞察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简单的说,科学是洞察猜想出来的模型,而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现象,科学依赖理性的思考,经验依赖感官的感受。但是经验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错误,对于经验为何错误居多的问题,我自己大概总结了几点原因:一、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靠日常经验,难以很好归纳出真正的自然规律的。二、人自身的观察能力被限制,我们的肉眼只能够看见宏观的物体,我们只有一米多高,我们没办法游历整个自然等等因素决定了人的观察面是非常窄的。三、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靠日常经验,很难得到真正原因。因为自然现象中有很多干扰因素,如果没有排除干扰因素,就无法得知真正的原因。这也是现代科技强调试验的重要原因。四、现象的“欺骗性”,实际上现象不会存在欺骗性,而是我们的经验欺骗了自己。比较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人不知道铁的东西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因为照日常的经验,一块木板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一块铁板会马上沉下去。了解清了科学、经验,技术、实践的差异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解答李约瑟问题了。生存兄 您這段寫得很棒--------------------------------------------------------这些话,只能用于欺骗大众,他们不知道科学家们的小秘密,以为科学就是你们说的这些东西。其实这些灌输相当有害,接受这种教育的中国学生,经常对科学理论怀有过多的敬畏,以为在其后有什么“自然规律”,而他们的西方同行,基本上把科学理论当成一些胡拼乱凑出来的东西,因此,随便扔,随便改。这种浅薄的观点,正在毒害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年轻人,而且恐怕还要存在很久,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科学只是一些“方法”,虽然这个方法很重要。“方法”本身并不代表“意义”,“问题”才可能具有意义。你不会因为信手证出了几个平面几何的“命题”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因为你没有阐述这样做的“意义”。能够被人接受的文章,都要阐明“意义”。人与计算机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推理的方式,而在于人能够为自己定义“意义”。“科学的精神”,首要的,是一种洞察力,对于“意义”的洞察力,然后是一种动机,或者说内在的驱动力,你希望针对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追寻一些“可靠”的知识。就像张衡那样,他关心他人的疾苦,他想了解地震的规律,他想用一个“仪器”来检测地震(使用“仪器”本身,就说明你相信存在某种“规律”,如果没有规律,仪器又有什么用?),他挽起袖子,亲手制作这个仪器,他需要思考地震的原理,他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仪器能够利用这些原理,他需要了解机械学和几何学,他可能还需要做不少的实验,最终,他自己完成这个仪器,而这个仪器的作用,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这就是科学家的气质。他们拿起圆规和曲尺,设计模型和草图,制作必要的机械,记录观察数据,不断总结经验并改进。如果第谷、开普勒、牛顿、法拉第能够去汉代,他们一定会去找张衡这个朋友,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可惜,在我们的国家里,“科学”经常被理解成拿出牛顿的几句话,和人家讨论一下逻辑的“严谨性”,或者什么莫名其妙的“系统性”。如果我没记错,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把动量定义成质量乘以速度,把速度定义成动量除以质量,你去和他讨论严谨性吧!:-)
作者:慕仁 回复日期: 01:54:41 欢迎关天大科盲围观。
作者:panzer21th2 回复日期: 23:36:42 
生存兄 您這段寫得很棒=================呵呵,过奖了。
在回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中有一个主流答案:制度决定论。我们来看看制度决定论到底可不可靠呢。“我们开始介绍本书所将涉及的各种自然科学中的第一个学科。对于中国人来说,天文学曾经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因为它是从敬天的宗教中自然产生……”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引言)“许多欧洲人把中国人看作是野蛮人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在于中国人竟敢把他们的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没用的小人——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人啊!”((《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李约瑟引用奥地利人屈纳特的话)“从中国的天象记事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p3)从这里可以看到,正如其它文明一样,中国人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非常关注天文的,《史记》、《晋书》等史书都有专门讨论天文的章节,应该说制度上绝不会对天文学造成任何直接阻碍作用,相反各朝还很重视天文观测,天文学家在朝廷里面好歹是个官。反观欧洲人在天文学上面则没有那么幸运了,托勒密连个生平都没有,哥白尼提个日心说还要偷偷摸摸。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简略点讲就是由太阳回归年定年,而由月亮朔望(月亮绕地球周期)定月。春秋中期,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测得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是365.25天,由于朔望的时间长度29.5306。12个月 乘以 29.5306 = 354天,要比回归年少11.2422天,要把朔望和太阳回归年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要闰月,所以阴历中有十九年闰七个月的习惯,中国古代很多历法调整就是为了调配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长度,使之相等。所以李约瑟说“全部历法史就是不断试着调整的日数和无数置闰体系的历史,所以它在科学上的意义是不大的。”而儒略历和格里历则把历法简化,主要考虑太阳,因为太阳回归年365.25天,所以4年一闰,每年天数基本保持一致。
历法是起什么作用的?李约瑟在书里讲得比较清楚“所谓历法,只不过是一种把时日组合成一个个周期,以适合社会生活、宗教习惯和文化习惯的方法。历法的组成单元,有些以对人类显然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文周期为根据,例如日、月和年;有些则纯属人为的,例如星期、小时、分、秒等。”知道历法是人为的约定,我们就知道建立历法的目的。中国历法和天文学基本上是合在一起的,其实质是在一大堆经验观测的数据上,寻找数字规律。儒略历和格里历要比阴历简单得多。简单在科学中就意味着美。虽然历法不属于科学,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罗马在设计历法的时候,已经有清晰的建立模型的思维了,在历法模型中把月球从模型中排除掉,但是很不幸,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一直在纠缠各种天体的观测数据上,历法浪费了大量天文学家的智力资源,而欧洲科学革命的引子——行星运动天文学却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人则不然,他们总是使用巴比伦天文学家纳布里亚努,基等奴那样的代数学方法,始终未寻求行星运动的几何学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p547)李约瑟有个观点,始终认为古代中国只是几何学差些的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而是古代中国人没有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天文学来说,模型就是几何型的。举个简单例子类比一下,中国人和古希腊古罗马人在处理天文学的问题时,就像在看一副bmp或jpg格式的像素图,中国人不停把图片扩大化扩大化,看到的是一个个像素点,而古希腊古罗马人是在不断的揣摩整个图像是什么样子,猜到一个样子就对比现有的观测数据,看图像是不是如此,无疑古希腊古罗马人的效率高了很多。其结果就是古希腊古罗马人形成了行星天文学,有整体的行星运动模型,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而中国人得到了一套数字非常精确掺杂各类天体观测数据点需要不断修改的历法。李约瑟也知道中国天文学是经验性的“预报交食的方法在郭守敬时代(十三世纪最后二十年),尽管仍然属于经验性的,可是还保持着高水平,但到了明代,较早的方法已被人们遗忘,水平日益下降。我们记得,耶稣会传教士之所以取得中国皇室信任,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预报交食。”
古希腊的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中设想了好几种模型。下面是他的书的章节标题,可以看到里面多次提到模型这个词。一、 导论 卷1
A序言:哲学观
B 宇宙整体结构
C 数学基础二、观测卷2
A 天文观测、天象与天体坐标
不同地点的天象三、日月 卷3
A 不同年份的比较
B “均轮-本轮”假设
日运行研究卷4
月运行研究:模型1卷5
月运行研究:模型2,3卷6
日月的冲、合与朔望;日月蚀四、恒星 卷7 恒星的进动;星表:星座1-27卷8 星表:星座28-48五、行星 卷9
A 行星通论与平均运行数表
B 一般行星运行模型
C 水星运行研究卷10
A 金星运行研究
火星运行研究卷11
木星运行研究
土星运行研究卷12
A 行星的逆行、留驻 B
内行星日距角研究卷13
行星维度变化及偕日升落研究
明儒的实学讲“格物致知”确实有点朱熹的影子!朱本身其实学问很渊博和杂——早年学佛学(时代风气)晚年又注参同契……所以他鼓励或后世的学他的四书五经什么都不读其实是误导。后世是唯物主义地解读了“格物致知”这个说法;另外这个说法的确有一定的如西方研究上帝、宇宙的意思。
但清代却把这个萌芽给扼杀了……
当然,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天文学模型。在古代历来有盖天说和浑天说两派的竞争。虽然这两派的模型都比托勒密体系简陋,但没有关系,因为后面还有两千年的时间来追赶,但可惜的是,这两派模型后来都停止了发展。“从周代到汉代的历法的发达,遂产生了天文学的另一个部门,那就是关于宇宙论的各种说法,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盖天、浑天、宣夜等论天三家。这样的宇宙论,是在努力制定历法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古代天文学家几种宇宙的整体观,古代天文学家试图找到说明整个宇宙概念的模式。从实际生活需要的历法,进展为纯学术的宇宙论,中国和西方都是一样的,西方天文学,从巴比伦、埃及传到希腊之后,就产生了各种宇宙论。不过,中国从汉代以后,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始终限于历法方面;象汉代所争论的宇宙论,后来并没有得到显著的进展。因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实际也就是历学;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并改进历法的历学史。这是中国天文学和西方古代天文学的不同,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天文学》第二册 陈遵沩 p198)“虽然开元年间的全国测影工作主要是为一行作大衍历而设,不过因为开元测影所得的资料极多,再加上隋唐盛世,中国与西方及南方的交通不少,当时的首席算家一行所能掌握的消息就与宇宙论讨论相关之处极多,且后来一行对宇宙论的看法也就举足轻重,多少影响了后来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宋史》及《元史.天文志》以后均不再谈天体这个问题,多少受唐时一行对宇宙论批评的影响。)开元年间全国大幅度测量的结果,一行得到极多古所不知的新资料,而这些新资料与古浑天家们所设想的许多天地形态俱皆不合。作为一个首席历算家,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英雄式地重新构建一全新的浑天模型来解释所有他发现的新现象。而将中国宇宙论的发展提升到一更高层次,此即不但做一首席历算家,也做一创新的浑天家(如张衡,王蕃当年的角色)。二是坚守其纯粹历算家的角色,并讨论宇宙论的讨论“无益于人伦之化”。我们不知道一行是否有尝试过第一条路,但总之他最后的选择是第二条,全盘排斥有关宇宙论的讨论。他甚至说“若乃述无稽之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厥疑而不议也。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一行以后,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方向与西方托勒密、哥白尼的传统方向是愈来愈不相同了。” (《论周髀研究传统的历史发展与转折》p39 台湾 傅大为)
科学哲学家库恩对这个事是如此评价的“对此,可以得出就我所知李约瑟从来没有坦率地做出过的结论。简言之,即:无论怎样假设中国的传统科学进一步发展,使西方科学革命得以实现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行星轨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如何相互关联的问题以及地球上的抛物线运动问题,都绝不会被作为重要问题出现。”试问,中国发生科学革命的种子在哪里?前面我们看到格物致知应用于自然观察其实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没有清晰具体的方法,讲来讲去就是要去了解那个“理”,但如何了解,从哪开始,为什么要从那里开始等等全无头绪。所以王阳明格竹子格不出任何东西是必然的。对比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阐述,对比亚里士多德追求事物原因的阐述,就可以看到格物致知的空洞无物和亚里士多德的深刻洞察力了。如果说古希腊人对几何的偏爱还有点不可理喻的图形崇拜的影子在里面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对自然背后原因的洞察力,则是无可质疑的。其后果就是“如果说关于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还有不少可以叙述的,那么现在我们将看到,对于运动的研究(动力学和运动学),整个说来,在中国的物理思想中似乎显著地缺乏。“(《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p54)算得上是对运动研究的,整个古代中国几乎只有墨子有一点点。就连墨子那么点,后来都完全湮没了。史记中对墨子的记载只有寥寥一两句话。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间的力以及运动规律的学科。这三个方面是关联在一起的,没有对运动的研究,物理学如何发展?科学革命的两个引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科学根基几乎都没有。再问,中国发生科学革命的种子在哪里?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