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幼小衔接数学教学计划31

铺好台阶架好桥梁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之我见_东南论文网
欢迎来到东南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
铺好台阶架好桥梁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之我见
发布时间:
  摘要: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感到不是很适应。如何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此问题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 衔接 整合教材
  每一次带高一,总是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感觉比较难,不如初中那么直接、简单,特别是遇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评价等问题,学生更是感到无从下手。作为高一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学情,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老师,接受怎样的教学方法,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哪些方面存在疑惑,等等,之后根据这些情况,再结合高中历史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中间有一个适应、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引导为主,课堂上要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设置情境,宗旨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为此,每学期的第一节导言课、第一节正课尤为重要,一定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如我在高一的第一节历史导言课上,从自己姓&程&( 黄帝的后裔) 、名字&爱民&
  ( 联想到儒家的&仁政&,作为老师是爱学生) 、出生在&1968 年&( 文革时期)等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对自己姓氏来源的好奇心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从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功绩入手,让学生们谈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接着引导学生制订了为实现这些理想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从古今中外统治者们对政策的不断调整,引导学生们要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整个一节课,在轻松、愉快、激情、热烈的气氛中过去了。通过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上来了,学习的方法引导了,学习的目标确立了,学习的要求、规则也制定了,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人民版历史教材有许多观点很新颖,学生们喜欢,但系统性不足,学生们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备课在以人民版教材为主的同时,要参阅人教版、岳麓版教材的相关内容,科学借鉴,合理取舍,对教材内容则要宏观把握,大胆整合,构建体系。陈红老师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把教材整合为&第一,基础探究: 罗马法是什么; 第二,深度探究: 罗马法还是什么;第三,多元探究: 罗马法又是什么&; 2009 年暑期培训时听的视频中一位老师把这节课整合为&走马观花&&&粗看&罗马法&,字里行间&&&细琢&罗马法&,流连往返&&&回味沉思&罗马法&。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的边海长老师把《鸦片战争》一课设计为&第一,偶然与必然&&&探原因; 第二,侵略与碰撞&&&看过程; 第三,毁灭与新生&&&论影响&; 同样一节课,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的徐晓佳老师则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章: 云翻雾起&&&寻背景; 第二章: 血雨腥风&&&看过程; 第三章: 风雨飘摇&&&论影响。&如果我们教师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相信不仅对我们的教学会有很大的提高和启发,而且这样的课哪一个年级的学生都会接受,更会喜欢。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的引领很重要。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备课,对一些理解性的问题不要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可以通过图片、材料、表格、音频、视频等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做到论从史出,以提升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钟红军老师的课对我们很有帮助。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抗日) 》一课中,采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出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理性思考&&&多一个角度看大屠杀、资料搜集&&&亡国奴的生活,揭露了日军的残暴统治,从史实分析&&&我看两大战场,帮助学生分析出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通过大量的图片&我们胜利了&,使学生总结出抗战胜利的多种原因。这节课,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是要懂得一个人无论多么黑暗的情况下都应把持内心的气节和操守,一个民族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应抱定必胜的信念,更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审视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得出&人性的较量、正义的胜利&才是本课潜在的主题。
  初中历史的学习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详尽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渲染,而高中历史的学习则重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如何让学生在思想上实现转轨? 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利用投影仪、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学案教学法、问题导学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法,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国共十年对峙》一课中的&土地革命&环节,我让学生&穿越时空&,通过情景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土地革命给当时、当地的农民带来的影响。&长征&的内容则是让学生到前面通过地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之后,引导学生谈体会,归纳概括长征精神,然后及时思想教育,并齐声朗读江泽民同志总结的长征精神,进一步强化精神动力,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课堂上老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就不是什么问题。
  授课后,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调整教法,跟进指导,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高中教学。
上一篇:没有了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探索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根据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呈现多样化的新局面,“一标多本”给初、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以此为依据进行编写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的不同。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出发,借助中国古代史的具体知识,对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希望在教学实践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主要借助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同时参考其他教材版本,对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重点是什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中是否已经涉及,总结内容“衔接”上存在哪些问题。其次,针对前文中发现的中国古代史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教学内容“衔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主要从历史知识的回顾和补充、教学资源的利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等方面分析在解决“衔接”问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G633.51【目录】:
中文摘要3-4ABSTRACT4-7前言7-16 (一)选题背景7-13 (二)研究现状13-15 (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15-16一、初、高中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需要“衔接”的问题16-24 (一)政治史教学内容存在的“衔接”问题16-20 (二)经济史教学内容存在的“衔接”问题20-21 (三)文化史教学内容存在的“衔接”问题21-24二、初、高中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衔接”的探索24-35 (一)针对政治史内容“衔接”的探索24-29 (二)针对经济史内容“衔接”的探索29-31 (三)针对文化史内容“衔接”的探索31-35三、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5-39 (一)旧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补充35 (二)突出历史课的特点35-36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36-37 (四)注重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7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37-39结语39-40参考文献40-42致谢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张胤;;[J];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红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和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黄承刚;[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孙云虹;[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张馨月;[D];渤海大学;2014年
刘嘉晴;[D];渤海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全路;[J];历史教学;2000年11期
李小明;[J];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洪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8期
张埃平;[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刘正萍;[J];教育探索;2002年06期
张书林;[J];历史教学;2005年10期
宋振沨;[J];引进与咨询;2005年07期
蒙吉安;[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8期
刘金生;[J];教学与管理;2005年15期
张剑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颜泽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朱旭南;;[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赵芳;;[A];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范存俊;孙玉林;;[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范存俊;孙玉林;;[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范存俊;孙玉林;;[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李克强;;[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单西曼;;[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卢会民;;[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庞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东坡区太和高中
姚学军;[N];眉山日报;2007年
仁寿县文宫高中校
吴彩琼;[N];眉山日报;2010年
奉新县冶城职业学校
赵海花;[N];宜春日报;2011年
句容市后白中学 朱庆美;[N];江苏教育报;2009年
四川省自贡市第十四中学
王波;[N];学知报;2011年
河南长葛一高
王红军;[N];学知报;2010年
卫辉市一中
宋素华;[N];新乡日报;2007年
张雪;[N];学知报;2010年
四川省泸州市实验中学
廖志强;[N];学知报;2011年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何成刚;[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尚莉丽;[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李冬;[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牟淑玲;[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范何勇;[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杜晓琴;[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王素辉;[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刘玲卿;[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许春秀;[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陈二力;[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程相瑞;[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文章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在结构上改变了编写体例,由原来的章节式变为了专题式?
一、了解&&
1、历史课标的差异性
从新课标设计的教科书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轻易记忆。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此外,与老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阶段的新课标已经将教学难度大大降低,而高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比过去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因而,导致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比较高的门槛。这除了最初阶段造成困难外,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的教科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初中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没有世界古代史部份,造成高一学生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世界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可比性,对世界通史的基本了解就愈显重要;由于初中世界历史基础薄弱,高中世界古代代史的教学又相对集中,学生学习较为困难。此外,现在高中三个必修模块中涉及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对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要求就变得咄咄逼人。
2、学生的态度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副课,一周,才会上两节历史课,期末考试时老师勾点复习资料给学生背背就行。初三又个开设历史课,又不是中考科目,从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种种原因,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预备&&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以上分析说明,学生由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恰恰注重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新的课型,改变了单一授课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在学生思维断层的情况下很难落实。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供了依据。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嫁接。
上述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系统化,使之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应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指导学生信息提取: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纵观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浏览: 67&&评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_小宗师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标,历史教学,衔接[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91—04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同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率先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省区也逐年增加,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之中。2007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后部分进入各高校就读。与2000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因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科学衔接,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探讨两者的衔接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思考。一、研读教学目标,寻求“衔接”(一)教学目标的比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建立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缺乏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脱节现象必然严重。而不了解高中新课标历史教学与《纲要》教学的目标体系的区别和联系,是导致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表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知识学习方面的要求、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和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全面,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将普遍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新方案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的课程。《纲要》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它的教学目标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有所区别,不是一门单纯的历史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国史、国情,使他们确立并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呈现出《纲要》教学目的鲜明的“思想政治性”。(二)育人功能的延伸《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存在教学目标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知识和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关系。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的特点,压抑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而新课标改变了以往历史教学目标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缺点。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尊重历史,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新课标力求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虽然《纲要》的教学目标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两者不是孤立的、断裂的,而是都注重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高校开设《纲要》课程,是要通过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围绕国史、国情和“三选择”展开教学,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自觉性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质是对高中历史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有效的衔接。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是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人生理想、革命传统等教育,当然也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这些育人功能在讲授“历史是怎么过来的”的讲学之中发挥出来。而《纲要》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课程,是通过讲“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揭示“三个选择”的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拥护党、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纲要》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上的衔接,最集中体现于育人功能的统一,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纲要》和新课标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上的相关性,能够正确对待两者在育人功能上的一致性,在把握教学时就会有的放矢,使两者衔接得当,浑然一体,收到最满意的教学效果。二、分析教学对象,保障“衔接”(一)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纲要》这门新增设的课程,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实施,也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而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高校《纲要》教学将面临新情况,就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区域差异。高校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这导致《纲要》的教学对象在近年内出现参差不齐。按照2003年教育部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出的初步规划:2004年秋季,4个省(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数占13%;2005年,8—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25%—30%;2006年,15—18个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50%—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也就是说,高中新课程改革并非全国各地同时推行,而是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省区逐年增加。因此,2007级学生中来自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的毕业生都是从高一就参加了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从高一就开始使用新教材,但来自其他省区的学生仍然是学习《教学大纲》指导下的高中历史。原则上,从2010级学生开始,才全部是接受了新课标教学的高中毕业生。第二,文理差异。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而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模块。文科学生应至少选修三个模块。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拓展历史视野。也就是说,新课标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改革理念进行设置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修读。由于高考中,对文理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所考查的分量也明显不同,所以文理学生对历史学习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同,这就使文理科学生在大学以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掌握方面差别很大。文理科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过程中的差异,尤其是所选修的模块不同,导致学生升入大学后,在高校《纲要》学习中也会存在差异。(二)教学措施的针对性根据《纲要》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第一,教务处尽量安排合理的合班。在大部分高校中,《纲要》课多采用合班课的形式。针对高中新课标下文理科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差异性比较大,应尽量安排文理科分班上课,最好是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合班上。关于《纲要》课合班的问题应由教务处负责合理安排,从而有助于《纲要》教师从各个班学生对历史知识已经掌握的不同程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第二,教师进行适当的因材施教。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个各自的独特性,也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首先,《纲要》教师最好先作问卷调查。获取各个班学生的信息,包括高中所学历史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了解他们在中学期间近现代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哪些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课的感受和期望等,从而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解决。其次,《纲要》教师应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备课要尊重文理科学生的差异性,在目标定位上可以有所侧重,在内容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可以有所不同。文科生可着重从如何拓展和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考虑。针对理工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普遍贫乏,应侧重基础的再现,可以从复习高中内容的基础引出新内容,为讲授新知识打好基础,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接受新知识。这样,既是对旧知识的一个承接总结,也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启发入门。只有做好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总之,《纲要》教师只有密切关注文理科学生的差异,考虑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三、厘清教材内容,处理“衔接”(一)消除误解《纲要》课的传授要以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为固着点,再将新知识内容纳入其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根据《纲要》的教学情况,大多数教师都注意研究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分上、下两册,共计45万字),注意与其衔接。但新课标实施后,新旧教材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高中、大学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致出现了许多误解。只有搞清了新课标下高中教材内容的新变化,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展。一方面,要避免与新课标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目前的高校《纲要》教师并没有充分了解到高中实施新课标后教材内容的新变化,有些内容在课改前的高中课本没有出现,但在新课标教材中已经出现,导致《纲要》教师郑重其事地讲解,这显然是做无用功,浪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这种误解造成一定的消极后果。对于在新课标教材中已经出现的重复内容,应当进行优化、整合,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出现简单重复、没有深度、缺乏新颖性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着力弥补实施新课标后,学生对近现代史知识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有些内容新课标下的教材已被删除,《纲要》教师却停留在旧教材,默认它们已经被学生掌握,从而不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上就会出现断层,一些知识空白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影响理解,导致教学出现脱节现象。所以,《纲要》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教材内容,对于哪些重复内容需要删节,哪些重要内容需作复习提示,哪些内容需要深入展开,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纲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二)合理衔接在进行《纲要》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新课标教材,对教材内容吃准、吃透,了解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而且要掌握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既无重复之感也无隔绝之惑,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中学所学过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一,采用专题讲授。新课标打破了“通史”体例,转向“专题”模式。历史课程标准的编排体系,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也就是说它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而不以通史形式编排。高中历史的学习只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不是深入的理解。为了更加有利于大学的深入学习,在《纲要》教学中,按专题设计,这样,学生能沿着新课标的思路,在高中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形成有机统一的体系。《纲要》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既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又可加强深刻性,但是内容要避免重复,应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和理论性。第二,贯穿世界意识。新课标打破了以往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过于分化、相互分割的僵化局面。高中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而《纲要》所讲授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正好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大变动都给中国造成巨大影响。《纲要》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培养的中外联系的思维习惯,把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问题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明确中国在世界上的坐标方位,引导学生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对比分析,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世界历史对中国的影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做到立足中国,了解世界,借鉴世界,从而培养其能力,优化教学效果。第三,联系现实问题。新课标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新课标历史的学生一般善于把历史与国际国内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能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所以,在《纲要》的教学中,更要紧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历史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也为历史教学的鉴古知今功能的发挥提供可用武之地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四、完善教学方法,实施“衔接”(一)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向教师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也就是说,高中课改前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采取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单一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程度采用死板灌输。接受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学生面对教学方法上出现的急转弯将感到不适应,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教学方法上看,大学《纲要》与高中历史是不一样的,但两者也存在共性。我们也必须重视这两个阶段教学方法的衔接性问题。目前,有些《纲要》教师,仍然采用早已习惯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能否顺利衔接关键就在于《纲要》教师理念是否更新。《纲要》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习惯新课标教学方法的学生,这也正好是《纲要》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反思的契机。(二)采取适当方法新课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为了使接受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大学生,能够实现由中学历史学习向高校《纲要》学习的平稳过渡,《纲要》教师应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衔接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课前思考问题。《纲要》教师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并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找参考资料查阅相关内容。第二,课中多向互动。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师生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师生互动,协调发展,方式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教学任务。最后,课后注重实践。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考跟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历史遗迹,在加强知识、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实践的内化作用。五、改革考核方式,促进“衔接”为了使大学《纲要》与新课标高中历史能够更好的衔接,还必须从考核方式上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考核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综合性原则新课标的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建立并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同时,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今年虽然4省区实行的新高考方案各不相同,但都把综合素质评定列入其中,考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将被记入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所以,高校《纲要》考核方式也应该遵循综合性原则。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平时考核如课堂上的发言,最能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期末考试也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命题方式,而开卷考试最能考查学生通过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思考所达到的综合水平。(二)选择性原则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改革理念进行设置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修读。为此,高考《新方案》特地设置了任选考科目,并在同一个选考科目中还可能出现有“选做题”。即在同一题号中,学生必须根据高中阶段个人所选修的模块来选择某一个命题。这意味着考生的考试科目或考试内容可能各不相同。高校《纲要》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尤其是文理科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讲授中也会因材施教,这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培养的能力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期末考试中最好遵循选择性的原则,不同学生能选择不同的考题,各尽其长,各有所得。本来《纲要》教学就存在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现在高中实施了新课标,更加剧了衔接问题的严重性。搞好《纲要》教学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纲要》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述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研读教学目标,抓好历史育人功能上的衔接,这是前提;分析教学对象,因材施教,这是基础;搞清教材内容,处理好衔接,这是重点;完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习惯,这是关键;改革考核方式,遵循基本原则,这是保障。责任编辑 王公悫提醒您本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