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与转基因技术有何不同

一品高考网 - 高中三年一路有你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阅读答案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来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 &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 &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 &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时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迸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1.A 【解析】&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以偏概全,应该还有&人工杂交&的方式。
2. C【解析】&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表述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3. B【解析】&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理解错误,声明中只说&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原文中说&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而&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也不等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本文标签: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上一篇: 】
【下一篇: 】当前位置:&→&转基因技术在鱼类育种上
今天是:日
转基因技术在鱼类育种上的应用
出处:《海洋与渔业》
作者:丁悦秀等
中国水产养殖网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nbsp丁悦秀&nbsp陈怀定&nbsp张乐/文  随着转基因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包括转基因品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安全性问题。但作为一种先进的育种手段,尽管人们对转基因技术有各种怀疑,其仍将在鱼类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转基因技术概述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物种间的基因改良技术。转基因鱼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的基因组内,并使其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鱼类。目前,显微注射法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基因导入方法。  近年来,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当中极具潜力的技术之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传统生物技术是借助自然选择或控制繁殖的方法进行物种内的基因改良,而转基因技术则是一种物种间的基因改良技术。它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动物胚胎和配子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电穿孔、基因枪等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基因组中,使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赋予动物新的表型特征。并且外源基因可遵循遗传法则稳定遗传至子代,新性状在其子代稳定表达。  二、转基因鱼的产生  转基因鱼是指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基因组内,并使其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原始的类群,遗传可塑性很大,受精卵易得,胚胎发育快,对发育的条件要求低,易于培育和观察,从而成为研制转基因动物和培育优良品种的极好材料。  1985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等率先开展了淡水鱼类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他们利用显微注射装置,成功地将带有小鼠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启动顺序的人生长激素基因的重组DNA片断,注入鲤、鲫、泥鳅等受精卵的胚盘内。外源基因的导入率达100%,外源基因在受体鱼中的整合率则为50%。在转基因鱼中约有50%的个体可表达人生长激素,一些转基因鱼表现出快速生长效应,外源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到下一代。此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实验室才相继跻身于这一研究的行列之中。但要使这项技术尽快地进入到实用阶段,为人们提供可食用的迅速生长的转基因鱼,还需要构建鱼类基因库,从中克隆鱼类自身的生长激素基因,然后依靠遗传工程的技术最终完成鱼类新品系的选育。  三、鱼类基因转移的主要方法  构建转基因鱼首先要获得目的基因,然后进行基因克隆,最后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受精卵)。有效地向受体鱼导入外源基因,是研制转基因鱼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已经建立了显微注射、点穿孔法、精子载体法等。其中显微注射法是目前最常用和比较有效的基因导入方法。  显微注射法是最先采用的转基因方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其方法为在显微镜下,借助显微操作器,将直径几微米的玻璃细针插入受精卵原核或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注入一定量的外源基因,注射后的受精卵于室温下在生理盐水中发育成鱼苗。杨隽等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重组基因片段导入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全鱼基因在鲫鱼基因组中的整合率为36.4%,对转基因阳性鱼的RNA样本进行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转录率为25%。梁利群等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共生产出以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为结构基因,鲤鱼MT基因为启动子的融合基因转基因鲤鱼115万尾,得到189尾整合外源生长激素基因的鲤鱼。显微注射法的技术比较成熟,转化频率高达20%。  四、转基因鱼的研究现状  1.技术问题  目前除了在基因转移技术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在基因来源上也有了较大发展。早期的转基因鱼研究使用的结构基因多为人、牛、鼠等哺乳动物的GH基因,重组基因的启动子主要来源于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基因或病毒基因。鉴于消费安全和伦理上的原因,这样的转基因鱼难以为消费者所接受。针对这一问题,朱作言等提出了构建“全鱼”基因的设想,即重组基因的元件全部来源于鱼类。目前,国际上已克隆出20多种鱼的GH基因,包括鲷鱼、大马哈鱼等。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已构建出10多个“全鱼”重组基因,证实了其在受体鱼中的生物学功能。这些重组基因的应用,使人类向转基因鱼实用化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安全性问题  随着转基因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主要是指转基因品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安全性问题,这已引起全世界对转基因技术的广泛争论。在转基因植物中,已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罗西发现转抗基因玉米虽可产生抗虫害能力,但同时也具有毒性,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丹麦学者也发现转基因植物可将外源基因转移给杂草,即发生了转基因的非正常扩散。另外,到目前为止,以转基因品种为原料制造的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尚无定论。这些情况都迫使人们在进行转基因研究时必须慎重。鱼类能在各种水体中间游动,活动的地域相当广泛,一旦转基因鱼被释放到开放水体中,又不像植物或陆生动物那样可以较方便地回收,所以它们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将比转基因农作物更为严重,而且污染源几乎不可能消除。  五、转基因鱼的育种意义  1.快速育种。传统的育种需经过多代反复选种交配才能育成优良品种。而转基因技术则可超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这是常规育种难以比拟的。  2.改良养殖性状。转基因鱼的许多优良性状已被实验所证实:如生长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即所谓“超级鱼”;有的转基因鱼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六、转基因鱼的应用前景  1.构建鱼本身的生长激素基因。现有转基因鱼类中所转入的基因,多是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要使其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必须转入鱼类本身的生长激素基因,以便能在受体中更好地整合和表达,获得生长更快的转基因鱼种。  2.建立更为有效和方便的转移技术。当前普通采用的显微注射法是比较有效的,但其技术要求高,转基因速度慢。电融合新技术的建立,可把外源基因转入培养细胞,经过两次克隆再以转基因细胞系与受体鱼卵结合,是今后该领域中大有前途的一种简便而高效的方法。  3.单性发育方法,快速建立优良性状新品系。外源基因在受体鱼中整合量及整合部位不同,特别在转基因后代中显然具有外源基因,而且各仔鱼中的外源基因的拷贝数不一样,所以,其优良性状不能稳定。为了得到生长迅速的鱼类品种,且能稳定地遗传下去,在转基因后代中选择外源基因整合点合适、表达作用明显,具有显著生物学效应的个体,经两代单性发育,其优良的遗传性状就能固定下来,形成稳定的新品种。 (本文已被浏览 5031 次)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文章分类
& 相关文库:
& 相关资讯:
 &文章链接
扫一扫下载水产村手机客户端
客服热线: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