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同集宁战役一中到战役馆要坐几路车

集宁一中车队
播放数:0|
咦!该频道还没有粉丝哦!
还没有人访问您的频道集宁战役——一段现在绝大多数集宁人都不知道却曾经震动全国的往事
&&&&&&&&&&&&&&&&&&&&&&&&&&&&&&&&&&&&&&&&&&&&&&&&&& &&&&集宁战役的背景介绍
&&&&&1946年9月的集宁战役,对于现在大多数的乌盟人,甚至是集宁人,都是一件鲜为人知事情。但看看它发生的地方&&卓资山、凉城、陶林(今察右后旗)、丰镇、隆盛庄、集宁、老虎山、卧龙山等等&&都是我们乌盟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再看看双方参战将领的名字&&贺龙、聂荣臻、胡耀邦、乌兰夫、杨成武、杨得志、郭天民、张宗逊、陈正湘、傅作义、董其武、孙兰峰、郭景云等等&&这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场战役有何等的规模和重要性了。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件发生在我们乌盟人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任何历史教科书上没有提及,甚至连我们乌盟人自己都如此陌生呢?这是因为,集宁战役是中共战史上的最大的惨败之一,严重影响我们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形象!事实上,集宁战役是抗战胜利后,发生的一件在当时举国震动、对后来的中国现代历史的轨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事。
&&&&&说它举国震动,主要有两点。一是其战果极其惊人:国民党军非中央军系的傅作义部以3万人左右的劣势兵力,击溃参加过长征的中共主力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51个团15万人之众,击毙其中两万余人,占领晋绥冀察四省省战略枢纽城市集宁,这样完胜的战果,对于国民党方面而言,乃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最辉煌的战役胜利,堪称国民党方面的&孟良崮战役&。而对中共而言,毫无疑问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彻底最丢脸的一次失利(中共目前所说的解放战争中的最大失利&&金门战役&&也不过被歼灭一万多人而已),以至于半个世纪以来,都对其百般遮掩、讳莫如深。二是其战况和战果当时都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极大关注:由于当时的华北战场是国共双方实力最接近于势均力敌的战场,因而集宁战役俨然已是检验当时双方真实实力的焦点战事。因而交战双方亦对此战高度重视,中共方面的《解放日报》和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每日都刊登当天的战况进展,中共方面视其为取得华北战场战略主动权的决定性一战;而国民党方面则认为是压垮中共武装抵抗意志的关键一步。而期间发生的中共历史上罕见的谎报战果的戏剧性事件更是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在战况最为紧张的日,当时占据战场绝对优势的中共方面满以为已经胜券在握了,所以在当天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已经登出了解放军已经全歼集宁地区的国军的重大捷报,但第二天却发生了中共军队全线溃退、傅作义部完全控制集宁地区的重大变故,这真是中共历史上少有的丢人一幕,以至于当时的全国公众都对此议论纷纷。而集宁战役结束后还引起了一件更具轰动性的全国性的新闻事件&&战役胜利后的傅作义写了一篇名为《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在《中央日报》等全国大小报纸上转载发表,将毛泽东主动挑起内战和解放军的作战无能大肆羞辱一番,以至于气的毛泽东放出了&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的狠话。事后朱德还特将此文分发全体将士每人一份以激励士气。因此,在当时的中国,不知道集宁战役,就好比现在的人不晓得孟良崮战役一样无知,而现在绝大多数的集宁当地人都对此事所知无几,不禁唏嘘中共在湮没历史方面的能耐有多么可怕!
&&&&&而说它对中国现代史影响深远,则需要了解一下战役的历史背景了。
&&&&&按照中共的官方历史观点,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和国共双方的决裂是以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为标志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中原突围以后,国共双方仍然处于边打边谈的摩擦试探阶段。此时的共产党方面还并没有得到苏联方面像后来那样的的全力支持和武装援助,所以并没有下定开打内战的最后决心。而国民党方面,由于在豫湘桂战役之后中央军主力基本损失殆尽,国军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也没有一鼓作气消灭中共武装力量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双方国共双方仍然在相互试探,相互摸底牌,相互看实力,以决定下一步到底是用打还是用和的办法解决国内的政治争端。另一方面,政协会议后的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1946年6月之后,仍然在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开展着正常的工作;各民主党派和中共正在有条不紊地推动国民大会(立宪大会)召开的筹备工作;全国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国共内战会真的爆发,而是在翘首以待包括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国民大会的尽快召开,全国除了鄂豫皖边区(中原突围)和苏中地区(&七战七捷&)之外,和平仍然是这个国家的主流气氛。
&&&&&然而,国共双方僵持的天平很快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倾斜,而导致这种倾斜的砝码就是&&中共在集宁战役的惨败以及随后&第二红都&张家口的&沦陷&。当时的张家口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在全国范围内所控制的唯一一个省会城市(察哈尔省),作为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它是整个中共华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它还是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交通枢纽,当时延安的干部前往东北都要在张家口休整。中共中央甚至一度有从延安迁往张家口的打算。所以,张家口是关系到中共核心利益的不可失去的战略要地。然而,1946年十月初,国军傅作义部挟集宁战役胜利之余威,利用其作为战役跳板,用偷袭的战术出人意料得突然将张家口占领。由于事前没有心理准备,中共中央华北分局和晋察冀党政军的大批干部及其眷属在撤离张家口时都十分仓促和狼狈,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半夜在睡梦中接到紧急撤退命令的,部分没来得及撤走的干部被俘。同时,不仅大批枪支弹药也没来得及带走,更糟糕的是,由于粮库撤离时无人看管而又不想留给国民党,解放军只好放火烧粮,这给当地群众留下了及其恶劣的印象,以至于傅部占领张家口时出现了大批群众上街欢迎国军&光复&张家口的景象。
&&&&&中共在集宁战役的惨败和张家口的失守,使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发生了剧变。中共方面,集宁战役的惨败使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实力最强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已无力再战。而张家口的失陷,使晋察冀解放区被拦腰截断,整个东北、华北和西北解放区被分割为数块孤立的区域,抗战后中共在黄河以北建立的战略优势损失殆尽,中共政治和军事力量面临着再次被国军&围剿&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已经失去了在政治上和国民党当局平起平坐进行和平谈判的资格和筹码,不得不孤注一掷得彻底走上了武装对抗国民党当局的道路。所以,在张家口失守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对外宣布,对国民党的忍让已到忍无可忍之地步,对和平解决国内争端已不抱任何希望,即日起将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从南京撤回延安。国共和谈的大门至此完全关闭了。而对国民党方面而言,当看到非嫡系的国军傅作义部,以区区三万人马,在集宁战役中面对共军主力15万人的进攻,竟然使其大败而退,占领军事要地集宁,而后又顺势出奇兵偷袭张家口得手,使其误以为中共军力原来如此不堪一击,从而下定了武力消灭中共力量的最后决心。所以在张家口失守后不久,国民党方面便抛开中共和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不顾,于1946年11月单独召开了国民大会(中共现在称其&伪国大&),决定结束训政,开始宪政。至此,中共已经彻底没有了和平参加国家政权的机会,国民党方面也彻底无视中共政治力量的存在,和平,再次与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渐行渐远。所以,历史的逻辑很清晰:如果说张家口的失守是抗战后压垮中国和平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集宁战役就是张家口失守的最关键所在。
&&&&&以下的集宁战役的详细情况来自于民间军事学者伯玉所著的《傅作义经典战役之一大同集宁战役》,伯玉是民间军史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其严密谨致的文风,详实可靠地史料,生动细致的描写,都为业内人所称道。为了写好此文,作者不仅认真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而且还亲自飞赴呼市数次采访当时战役的亲历者。会见了包括抗日英雄国军新编311师师长孙英年将军(在集宁战役时任新31师92团团长的孙英年身负重伤,险些丢了性命)、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孙兰峰上将之子孙本一、国民党104军中将军长安春山之子安自强等大量亲历者和知情者,所以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大家可以认真看看60年多年前在卓资山、集宁、老虎山、卧龙山、大脑包山、集宁火车站这些我们熟悉的地方发生过多么惨烈的战斗,可以想象一下国军暂11师师长杨维垣在战事最危急的时刻为激励士气当众用军刀切下自己的手指是何等的壮烈(&杨维垣断指攻城&是国军人尽皆知的佳话)!在桥西集宁一中念过书的童鞋们也许不知道,大大门前的那条新华街(当时叫通顺街)是集宁战役巷战最惨烈的地方,当时双方隔着这条街血战,死伤枕籍,血流成河,我们的乌兰夫同志还险些在此被俘......当然,当我们在新华街边那家清真饭馆吃烧麦的时候,也根本不会意识到,就在我们眼前曾发生过乌盟历史上最具历史影响力的战事......
&&&&&&&&&&&&&&&&&&&&&&
&
&
&
&&&&&&&&&&&&&&&&&&&大同集宁战役
  傅作义守涿州之后,声名鹊起,抗日战争中,守太原,袭击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为国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战争开始后,又有4个经典战役:1、绥远战役;2、大同集宁战役;3、张家口战役;4、增援东北。
  以下即介绍傅的经典战役之一,围魏救赵,攻集宁,解大同之围。军史上称之为大同集宁战役。
  一九四六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央军委给晋察冀军区作战任务是夺取三路(平汉,正太,同浦)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晋绥军区及晋察冀军区部分部队发动了晋北战役后。攻占县城十座,控制了大片土地,孤立了大同,造成了发起大同战役的时机。
  大同是著名煤都,是平绥,同蒲铁路的连接点,连结晋冀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同被阎锡山控制,横梗在晋绥及晋察冀两根据地中间,拿下大同即可使两根据地连为一气。
  所以晋察冀,晋绥军区决定进攻大同,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以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为总指挥,以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任政委,调集两战区全部主力,共50个团,十几万人。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是从抗战到内战开始后空前的大规模的战役,晋察冀军区第1、第2、第3、第4纵队及地方部队全部参战,晋绥军区主力全部参战,具体分工由第三五八旅,第五军分区第二团,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及教导旅,炮兵团,第一军分区独立第十二,十三团担任大同攻击任务,第四纵队第十旅攻下应县后亦北上参加大同作战;以晋绥军区独立第一,第三旅,骑兵旅,绥蒙军区第七,第九团及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第四旅等部,晋察冀一纵,担任阻击傅作义部队的增援,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教导旅在完成大同外围作战后,亦赴新堂参加打援。这样进攻和打援部队都占优势,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发起进攻大同战役。
  大同战役规模如此大,决心如此大,战略目的很清楚;一,消灭阎锡山和傅作义有生力量;二,扫除延安至张家口一线障碍,完成绥远战役未完成的战略目的。
  国军大同守军为暂编第38师,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骑兵第5、第6师,保安总队,两个炮兵营,一个特务营和一个工兵连。共1.9万余人,由阎锡山的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指挥。共军对其评价为建制混乱不统一,成分复杂,1.9万人部队分属7、8个单位,战斗力低下,暂第38师由大量伪军编入,大同虽城垣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工事坚固,共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是有把握攻下的。
  对于傅部的增援,张,罗也预有准备,晋绥军区独一旅守卓资山,独立第三旅抽出二十七团守集宁(会同绥蒙军区两个团),骑兵旅守集宁西北土城;绥蒙军区第九团位于十八台,晋绥军区第四旅位于商都一线,作为打援右翼兵团,统由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哲指挥。以独立第三旅,绥蒙军区第七团,独立骑兵团于凉城,张家口教导旅于新堂,作为打援左翼兵团,由独立第三旅旅长杨家瑞指挥。
  共军于七月三十一日发起进攻,首先进攻大同外围阵地,经过三十多天激烈外围争夺战,已占领外围所有重要据点和东关,消灭敌2000余人,逼近大同城下。
  眼看大同危在旦夕,守将楚溪春连连向阎锡山告急,请求增援,阎远水救不了近火,且太原到大同铁路已被切断,无法出兵,只得向蒋介石求援。蒋这时兵力也陷在全国各个战场,也抽不出援军。
  当时唯一机动兵力就是在归绥的傅作义部,而傅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大同采取观望的态度,傅系军队在国军中可算是异类,既受了共军影响,有共军的作风,如不怕苦,善夜战,善近战,肉搏等,同时也带有旧军队习气。蒋介石为了使傅作义出兵增援大同,使出其军阀内战中一贯手法:给地盘、加官晋爵、把大同划归划十二战区管辖。对于久处贫瘠不毛绥远的傅作义说来,大同煤都,盛产乌金,又是晋冀两地交通要冲,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
  接到蒋的命令后,傅召集其亲信部将,董其武、孙兰峰、郭景云、安春山、杨维垣,刘春方,刘万春及团以上全部军官到归绥出席秘密军事会议。这些军官到了归绥(今呼和浩特),闭门开了七天军事会议,严密部署策划,参谋长李世杰率各部参谋班子作了沙盘图演。傅作义反复讲话,讲解军事要领,作战法研讨,思想鼓动。为了这场决战胜利,傅将其所有军官关在营中,不准回家食宿,纪律十分严明,比蒋的嫡系严明的多,所以也没有泄密。另外为了防止泄密,傅部不用国民党军共用密码,也使共军难以掌握其动向。
  会后傅的参谋长李世杰亲赴庐山,向蒋汇报行动计划,蒋看了行动计划后极为满意,李向蒋介绍:&傅将军此次举措,乃&围魏救赵&之计。傅部发三路人马,北路由陶林兵进集宁,南路出归绥,犯凉城,中路出归绥攻卓资。三路人马中以中路为实,两翼是虚,仅为疑兵。取卓资,围集宁必定致大同共军分兵北援。只要傅部打掉共军增援部队,大同困境,自然缓解。此后傅部顺势挥师东进,直逼张家口。&这确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战术,按一般军事常识。大同危急,救急如救火,应顺公路直插凉城,丰镇,直趋大同解围。
  怎么可能舍近求远,攻集宁,但仔细看一下地图,琢磨一下,便可恍然大悟,顺公路攻凉城,丰镇。共军早有防范,已无奇兵之效,且费时费力,伤亡重大,事与愿违,以绝对弱势兵力去进攻强敌事先预设之阻击,弄不好连自己一起赔进去,当时机动打援兵力四个旅已集中在麦胡图,若傅的主力果真顺凉城,丰镇来犯。则正中共军下怀,到时大同进攻部队还可以抽出5-6旅围歼傅军。
&而攻集宁,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箭双雕,攻下集宁,向东南可出兵丰镇,隆盛庄。从后方迂回包抄进攻大同之共军,对大同进攻部队威胁太大,必欲除之。
  攻下集宁,向东可出兵尚义,张北,直接威胁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若不回救,张家口危险。
&所以攻集宁乃为攻其所必救,实在是高招。&也是弱势之兵想要解围和取胜之唯一奇招。是现代战争围魏救赵运用最为成功一例。
  从毛泽东对集宁特别重视程度来看,解放军势必全力回援,九月五日傅部占卓资山后,贺、聂已制定坚决守卫集宁方针,并报军委,毛泽东对集宁高度重视,当即回电:&部署很好,望按实情处理&&命令集宁守军死守,任何情况下不得放弃,否则执行纪律。&可见毛对集宁之重视程度。
  傅军出动时机选择的恰到好处,选择在大同解放军用全力扫清大同城关,正全神贯注攻打城垣的吃紧时刻,突然大举东援。这对解放军急转身对付傅作义造成很大困难。
  一九四六年九月三日,傅派其头号战将,暂三军军长董其武率主力暂三军之暂十一师,暂十七师,及另一主力第三十五军安春山之新三十一师共1.3万人,由中路出动;孙兰峰之骑兵主力共3千余人由北线出动,两军为一线进攻部队,猛扑卓资-集宁方向。第三十五军郭景云之一○一师,李铭鼎新三十二师、卫景林的机动部队,刘春方骑四师为二线部队,随后增援。敌之总兵力为暂三军两个师,三十五军3个师及4个骑兵师共3.2万人左右。
  暂三军经福生庄向卓资进发,新三十一师由陶林(今察右后旗)向卓资东北挺进,两军会师后,由暂三军暂十七师与新三十一师对卓资山进行东西夹击。一○一师及机动部队随后跟进,准备支援。北线敌之骑兵迂回进攻集宁西北之大小土城,威胁侧翼。南线敌之骑四旅攻占卓资山之外围据点毫切。
  大同前线指挥部给王尚荣独一旅任务是要守三天,等待援军,卓资扼傅军出援之门户,首当其冲,责任重大,战前王尚荣和朱辉照政委及全旅领导深入部队做了战斗动员,落实了防御部署,精心筹划,其部署为;以二团配置在卓资山以西山顶高地组织防御;三十五团三营在卓资山东北高地组织防御,团主力配置在大、小南沟为二梯队,准备向西山顶等地实行反冲击;七一四团主力为机动兵力一个连在西南高地掩护二团侧翼。九月五日拂晓前,敌以三个师兵力,安春山新三十一师,暂十一、暂十七师在一个炮团强大火力掩护下,向卓资山阵地猛攻。二团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击退攻方多次成连成营的连续攻击。到中午12时许,西山顶二营阵地失守,教导员王承烈牺牲。特务连和三连实行反冲击。阻止敌扩展。北线敌占领头道沟东面高地后,迅速向卓资山南实施迂回包围。沿铁路南侧进攻之敌也突破一营阵地,从西面向卓资山实施迂回包围。七一四团主力配置过远来不及增援,形势恶劣,其情景简直就像解放军运动包围战。王尚荣不得不在敌合围之前主动向东南方向撤走,以免被包围消灭,这是王一生中打的最不顺手的一仗。原定守三天,实际只守了八个小时,远远未能完成预定防守计划,又伤亡500余人。
  张宗逊原来估计,独一旅可以守三天,没想到损失那么大,那么快失守,增援部队二个旅还在路上,卓资已失守。
&占卓资山后,共军还是没有判断清楚敌之主攻方向,中央军委电报估计敌军可能有3种动向:1、呆在卓资山不动;2、是向凉城推进(仍旧考虑凉城、丰镇为敌之主要增援路线),第3才是进攻集宁,决定在凉城附近麦胡图集中主力以观其发展。
  相比其他战场,华北情报工作作得很糟,在其他战场上,这样重要敌情,共军在1-2天内应已得到全部作战计划。
  正是在这种没有情报情况下,九月七日,傅之主力暂三军之暂十一、暂十七师、三十五军新三十一师经平绥铁路以北的火石坝秘密东进。8日,到达集宁西北地区隐蔽集结(用兵迅速秘密而隐蔽)。
  共军由于侦察不力,迟至8日晚才知傅部已东进,马上将主力转向集宁。&这时两军区决定,敌围魏救赵,针锋相对,围城打援,主力增援集宁,共军主力相继赶到集宁,计有三五八旅、独一旅、陈正湘四纵队2个旅,教导旅,并令杨苏一纵队除留一个旅守延庆,另两个旅迅速赶来增援,骑兵旅,独立第三旅特务团,绥蒙军区第七团,骑兵团等等全部赶往集宁,对集宁城下敌军形成绝对优势。两晋军区仅留杨成武纵队和地方部队继续围攻大同。
  共军共集中8个多旅,4万多人,配合集宁守军,准备全歼傅之先头部队董其武中路1.3万余人。黄新廷的三五八旅进至八英滩,和卓资撤下的独一旅靠拢,李湘的教导旅、二纵萧应堂的四旅进至八英滩附近的三股泉,四纵邱蔚十一旅进至苏集车站,一纵两个旅到达集宁城东。拟乘敌向集宁进攻时,集中兵力向敌后方进行全面突击。
  集宁大决战揭开帷幕。集宁守军为绥蒙军区2个团即第九团、第五团和绥蒙军区警卫营及晋绥军区独立第三旅第二十七团,共3个团加一个营兵力,由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哲,及政委乌兰夫指挥。集宁城壕既深且宽,城墙上配置交叉火力网点。在城外,共军又控制了老虎山,卧龙山等制高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9月10日,敌杨维垣暂十一师、朱大纯暂十七师和安春山新三十一师,在空军配合下,向城外解放军阵地发动进攻,首先向城西,北两面阵地猛烈进攻,先后攻占卧龙山,南营房。逼近城垣。守军拼死抵抗。给敌人造成很大伤亡,新31师92团团长孙英年重伤,两个营长死亡。但敌不顾伤亡,继续进攻。守军因为阵地缺乏纵深,呈单线配备。10日下午,所有外围阵地全部失守,连续发动数次反攻,均未能奏效,于10日夜,余部全部退进集宁城内,准备死守。
  两晋军区主力趁敌进攻之际,于11日从三面对敌军形成反包围,猛烈发起进攻,意在围歼傅部于集宁城下,当时形势完全有利于共军,当日夺回了卧龙山以南阵地和土城村高地,傅部3个主力师,万余人危在旦夕,前有坚城,攻不动,后有绝对优势解放军形成包围进攻态势,逃不掉,成了翁中之鳖,处此绝境之中,董其武只有孤注一掷拿下集宁,固守待援。11日,敌于西,南二面猛攻集宁,遭到守军痛击,未能得逞。于是企图西撤,退路已被援军截断,被迫固守集宁西北狭小地区。11日晚六时,集宁外围解放军全部主力向董其武部发起总攻,经激战至12日晨,攻占了三岔口,脑包山,玻璃图,天门山,石灰山等要点及卧龙山阵地一部,歼暂十一师大部、暂十七师第三团共5千余人(其中俘敌两千),将新三十一师,暂十一、暂十七师残部压缩在卧龙山脚下及西南营房狭小地区,并袭击了暂三军司令部和暂十七师司令部,摧毁了电台,敌军只剩三十一师一部电台,傅部岌岌可危。
  傅见情况危急,于11日上午拟急电3封,一封给董其武,第2封给刘春方骑四师,第3封给孙兰峰骑兵师。给董其武第一封电令被围部队不要死守,应把住共军进攻的3个方向,对集宁方向,应抽出机动兵力死攻,务必尽快拿下集宁,以便有落脚点,第二封电令刘春方骑四师,火速从西南方向包抄集宁,同左翼一○一师呼应,对已包围集宁城下国军共军实施反包围。三封电令孙兰峰骑兵师向集宁东迂回攻击,策应暂三军和新三十一师攻打集宁。同时催促三十五军殿后主力郭景云一○一师迅猛攻击共军包围部队,以解暂三军之围。
  当时战场形势极为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惊险激烈,敌3个主力师进攻守集宁3个团,主力8个旅包围敌进攻之3个主力师,敌一○一师、骑四师又从后进攻我包围部队,企图救出被围之暂三军及新三十一师。
  双方都竭尽全力拼死搏斗,这时谁出现错误,而对方能抓住机会,谁就能获胜,按照当时战场形势,董部被压缩在城西南一角,没有任何机会,坐以待毙,共军只要发起连续攻击,便可全歼这股敌人,就在此时,共军前线指挥部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第一天战斗伤亡大,所以没有组织连续进攻董部,整个12日白天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敌利用12日白天重新组织、集结、整顿,再度进攻集宁。
  因为情况紧急,必须立刻拿下集宁,暂十一师师长杨维垣当着全体军官、士兵,拿起军刀切下自己二段指头,指着二段指头说;&有敢畏缩不前者,有如此指&。所以&杨维垣断指攻城&在董部传为佳话。所部官兵也知道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无不拼死相搏。
&集宁方面,自守军10日晚退入城内后,傅军从11日开始一直在向集宁城进攻。9月12日拂晓开始,新三十一师、暂十一师、暂十七师师发动第二次攻城,各主攻部队全线进攻集宁。
  12日中午过后,在空军掩护下,新三十一师九十三团首先从东南角突破,进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亦蜂拥进城。随后暂十一师亦由西南角突破攻进城内。集宁危急!姚哲,乌兰夫指挥组织了几次有力反击,都未...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宁战役三王反贺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