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题。 2017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史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检测试题1-3-3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检测试题1-3-3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3高考历史模拟题1-3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材料二& 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回到北京。七次出使西洋,前后共28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为了扩大商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当时的清朝视其他国家为蛮夷,认为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与之交涉。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初由两广总督兼职。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材料四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文明史》
(1)汉唐“海上丝绸之路”最远点分别到达了哪里?(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可看出晚清政府对外政策有什么变化?你有何认识?(8分)
(4)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简要说明我国是如何贯彻和发展《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原则的?(6分)
26.答案:
(1)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波斯湾。(4分)
(2)郑和下西洋特点:友好和平;宣扬国威。(2分)
(3)变化:由被动外交到主动外交(2分)。
评价:①表明清政府迫于国内外环境改变了观念,实行主动外交。②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③无论屈辱外交还是主动外交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每点2分,任意两点既可得全分)(6分)
(4)建国初期,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政策成熟,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中日、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共6分,答到1点给2分,至多6分)
解析:(1)可结合汉朝和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所到达的地区或国家思考;
(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平友好”、结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看有宣扬国威的目的;
(3)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是被迫进行外交;从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看,清政府主动进行外交;评价可从鸦片战争期中国国内外环境思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等方面思考;(4)可结合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来组织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城开进
材料二&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摘自新华杜《邓小平生平简介》
&&& 材料三& 日新华网:最新一期的《时代》杂志亚洲版刊登了一份“亚洲英雄榜”,评出过去60年里56位亚洲英雄人物;(其中)国家缔造者的上榜人选包括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印度“圣雄”甘地、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夫人等人。邓小平入选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他的名字总与令人称奇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比如“黑猫白猫论”。
材料四& ……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1984.12)
&& (1)材料一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分)
&& (2)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中“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起”期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做出了哪些难能可贵的贡献? (4分)
&& (3)邓小平入选美国《时代》“亚洲英雄榜”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4分)
1,3,5&& (4)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阐述的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是什么?香港回归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分)
&& 27.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第二年中共中央决定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意义:揭开了反攻的序幕。(4分)
& (2)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的发展。贡献: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社会秩序逐步趋于稳定,交通堵塞现象消除,国民经济迅速回升。(4分)
&& (3)对。因为邓小平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主持调整了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实现了中美建交,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 (4)立场: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 解析:本题**四则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巨大
贡献,也说明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非凡人生。实践证明,邓小平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命运密切相关。此题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
……我们在此立志宣誓……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护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 &&&&&&&&&&——摘自亚伯拉罕·林肯 日演讲
材料二 &我将扩充军队(不管有没有得到议会的支持),以任何一个借口向奥地利宣战,把德国统一在普鲁士的领导之下。
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 ——俾斯麦
材料三 &朝鲜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从20世纪中期以来,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分裂为两个国家。从此,实现统一、和解是南北方人民心中的“梦”。日到15日,朝鲜和韩国最高领导人冲破南北方55年的隔阂与对峙,聚首朝鲜首都平壤,实现了历史性会晤。双方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确认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基本原则和寻求统一的方向,从而揭开了朝鲜半岛走向民族和解与统一的新篇章。近年来,北、南双方又有一些新到访动作,有利于进一步消除隔阂,增进了解。
(1)材料一 “内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演讲者为“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在战争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俾斯麦是如何“用铁和血来解决”当时德意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2分)
(3)从材料一、二中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可以得到怎么的认识?(2分)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分裂为两个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结合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分析南北方“确认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必要性。(4分)
28.答案:
(1)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措施:为扭转战局,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扩充军队,调整军事部署。
(2)**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3)维护和实现国家、民族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
(4)因素:二战结束时,美苏两国军队根据**,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方;在美苏支持下,南北方分别建立政权(大国政治斗争的产物)。必要性:当今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朝鲜半岛的自主和平统一符合当今的国际发展总趋势。
&&& 解析:本题以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为线索,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但难度不大,解题时一定要细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3月考试热点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2015年 高考原创卷(一)(第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一部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书,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它就是《论语》。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引用《傅子》中的话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出两点:“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这一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时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其篇目则取自该篇第一则第一句话中的二三字。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只有下面这个推论合理: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论语》的作者有孔子的学生。《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相吻合。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的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的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如《泰伯篇第八》中有: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章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呼学生从来都是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这第五章是闵损的学生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闵子骞不但被称为“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这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中居于首位而且得到“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论语》一书的最后编订者,应是曾子的学生。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子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较孔子其他弟子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子最年轻,而且《论语》有一章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仲孙捷,武伯之子,鲁国大夫)说的一段话。《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了,那么,《论语》的最后编订者就是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有删改)
1、下列关于《论语》一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不但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论语”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B.《论语》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若干断片的篇章的汇集,且这些篇章的排列没有什么道理,前后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C.《论语》的篇章出自孔子的不同学生和不同再传弟子之手,书中记载的人物除孔子外,还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D.《论语》一书的着笔当始于春秋末期,成书则在战国初期,最后的编订者应是曾子的学生,这是有一定根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言,谓之《论语》。”这句《文选》引用《傅子》的话,是作者得出“论语”这一书名的意义的根据之一。
B.《论语》一书中的某些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相吻合,例如《子罕篇第九》中对琴牢不称姓氏,这证明了《论语》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
C.“子”这一尊称,不是孔子称呼学生的口吻,他称呼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因此《论语》中的“曾子”“闵子”应是曾参和闵损两人的学生的口吻。
D.《论语》一书,篇幅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这是由编纂该书时不够严谨、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话记忆不够准确等造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论语》一书的命名、作者等问题,本文作者进行了一番推论,并且以大量《论语》原文为论据。
B.闵损无论是从年龄上论还是从仕宦上论,都在子路、冉有、子贡之后,但却在“闵子侍侧”一章中列在三人之前,这可能是因为这一章是闵损的弟子记录的。
C.从《论语》篇名《学而篇第一》《阳货篇第十七》等不难看出,《论语》的篇名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仅是篇目的标示符号而已。
D.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其中不乏国外的专家学者,这些关于《论语》的书是今天我们学习研究《论语》的重要资料。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1、 说法绝对。文中说的是“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而非“篇章的排列没有什么道理”。2、《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是因为当时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言论各有记载,后来汇集成《论语》一书时,作者并非一人。3、从文中来看,关于《论语》的命名的论证没有引用《论语》原文。(
17:29:14 )
相关知识点2014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模拟试题1;1、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义和团运动D.;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C.《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
2014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模拟试题1
1、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中世纪”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此评价最适合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4、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维新变法
D.日俄战争
5.“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6.“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种思考引发了孙中山
A.创建黄埔军校
B.改组国民党,推动国民革命
C.领导北伐运动
D.进行一系列捍卫反对专制的斗争
7.1875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8.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
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主张B.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之主张
C.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君主立宪之主张
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之主张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
10.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11.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2.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014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模拟试题2
1.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手和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3.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4.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A.首先爆发于上海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5.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6.“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7.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
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
8.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9.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A.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B.“一战”的爆发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11.“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12.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2014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模拟试题32
1.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2.很多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新内容和新意义。”这里所说的“新”主要是指(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倡导建立人间天国
C.实现了人人平等
D.学习西方的政治、文化
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4.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C.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5.《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6.近代中国国民党曾经发表宣言指出“目前中国之唯一需要在建设统一政府。:统一政府成立,则外足以抵抗帝国主义之恫吓压迫,内足以断绝军阀之祸国殃民”,该宣言发表的历史阶段应该是
A.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7.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8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9.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0.1958年,中科院设想用20年时间合成人工胰岛素,后计划缩短至5年,在中央某领导的过问下,该计划最终要求在1年内完成。这说明
A.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
B.大跃进现象严重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双百方针的实行
11.“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对一场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2.“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1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
14.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2014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模拟试题1-301等内容。 
 2017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三)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限时自测....1900 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 ,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  鑫非凡软件 2014 年高考历史模拟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周朝时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 ①为天子镇守疆土 ②随从作战 ③交纳贡赋 ④...  2014年高考历史前30天每天限时训练(1)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年高考历史前 30 天每天限时训练(一)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  人教版高考历史限时训练(3)训练内容:古代中国经济 一、单选题(15 小题,每题 4 分,共 60 分) 1.2008 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 “朱开山一家??将...  2014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3.下表是 1620 年和 1850 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 4页 1下载券 高三历史训练题(三) 3页 免费 高三历史训练题...2014届广东高考历史模拟... 5页 1下载券 上海市宝山区2013届高三... 10页 ...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1 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  2014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模拟测试 3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 12 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 我国的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应...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1 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014年高考历史(限时训练... 暂无评价 5页 免费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