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谓语是什么,定语是什么,状语后置是什么,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是什么,定语后置是什么?

文言文中状语 宾语 谓语 还有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是什么 老师讲文言文的时候我都听不懂 最好说得明白点 网上看其他的 不大懂
我的图书馆
文言文中状语 宾语 谓语 还有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是什么 老师讲文言文的时候我都听不懂 最好说得明白点 网上看其他的 不大懂
1.状语:修饰动词、副词、形容词甚至整句,说明谓语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伴随状况、目的等等.如:他在灯下看书.“在灯下”是状语.)2.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它回答的是主语“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如上句中主语“我”干什么?“看书”.“看书”就是谓语.一个句子,一般都可分成主、谓两大部分(祈使句是省主句).再细分又可分成谓语(动词)、宾语,表语,补语(包括宾补和主补),定语,状语,同位语等.如第一例中谓语部分可划分成谓语(看)和宾语(书).谓语部分中心词一定要是一个动词,要么是行为动词,要么是系动词,不同的动词构成不同的句子类型.句子的各种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都在谓语动词上变3.宾语.指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由名、代、数,宾语从句等相当于名词的词句充当,但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如:还说上例.谓语动词是“看”,看什么?看“书”,“书”是动词“看”所涉及的对象,是“看”的宾语.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及物动词和介词或相当于及物动词和介词的短语才可带宾语.4.定语: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定语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例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TA的最新馆藏[转]&当前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5.徒见欺&(&&&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7.何以知之&(&&&& )  8.而君幸于赵王&(&&&& )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1.D&&2.A&&3.B&&4.E&&5.B&&6.E&&7.C&&8.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主要考查你对&&文言句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3、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现相似题
与“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4667122381124015138604149698115657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什么事状语?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有什么区别?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状语是句子中谓语的一部分.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说白了状语就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词.)比如 我在家吃饭.在家 就是状语.修饰限制 吃 这个 动作.状语后置是把(本来应该放在谓语前面的)状语放在了谓语后面.比如 我在家吃饭.变为 我吃饭于家.而宾语是指动作接受的对象.也就是谓语朝向的对象.比如 我吃饭.饭 就是宾语.宾语前置是把(本来应该放在谓语后面的)宾语放在了谓语前面.比如 我吃饭.变为 我饭之吃.这是最概括的讲法.“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前置状语,preposing adverbial,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前置状语
1)&&preposing adverbial
2)&&modifier before a noun
3)&&preposed attributives
This thesis mainly deals with the constitution and funtion of the numerous preposed attributives in journalist English,which helps journalists convey more information within limited length of a report and fasten readers′speed of reading.
本文主要从前置定语的构成、意义等方面论述了新闻英语中频频出现的前置定语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新闻写作人员在较短的篇幅内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读者加快阅读速度。
4)&&prepositioning of objects
On the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s in Huadong group of orac
花东卜辞中的宾语前置句试析
5)&&prepositional object
6)&&words preposition
补充资料: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状语后置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例如: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一万次呼唤:醒来吧,总理!〈继续〉您的革命生涯〈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宾语前置句顿号、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活用句。拜托帮帮我! 破解 - 谷普下载┆┆┆┆┆站内软件文章
| 当前位置: →
→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宾语前置句顿号、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活用句。拜托帮帮我!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17:25:00与好友分享: 更多网友提问: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宾语前置句顿号、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活用句。拜托帮帮我!
参考答案: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文章栏目导航 |
| 本类热门文章
按字母检索:
按声母检索:
站内网页 |
| CopyRight(c)2007-
谷普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谓语动词做后置定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