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体制化和老布自杀降临 到底说明什么了什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写在前面: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
  到如今,中间已经隔了50年的光阴。但是,文革对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没有消散。据保守估算,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折磨选择结束生命的自杀者,大约有几百万人。
  苦难,总是试金石,文革中,发生了太多的至亲之间的揭发批判;也有人,在残酷的折磨中,始终保持良心和自己的判断。
  作家李海鹏说:大多数中国人,活多久,脑袋就闲置多久。太多头脑闲置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发一篇旧文,摘自我的书《我该如何存在――心理篇》。让我们以史为镜,把脑袋用起来,时时警醒,不再重蹈覆辙。
  我非常喜欢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也是一部豆瓣排名长期雄踞榜首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6分。可见这部电影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共鸣。
  这部电影提到了一个词:体制化。
  体制化意味着集体意识加在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的制约与限制。
  假影片中的囚犯瑞德之口,影片如此描述体制化: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而集体潜意识,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造成我们“体制化”的高墙。
  从小到大,乃至终老,社会给我们设置了无数的规范。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我们都被那股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束缚牵引着。
  那股力量叫做“别人认为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有时候它是父母的殷切期望,有时候它是亲戚朋友善意的关心,有时候它是同事邻居背地里的流言蜚语,有时候它是路人难以掩饰的惊讶目光。
  这一切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无形中,“我”就这样被塑造出来。
  但问题是:标准本身是对的吗?
  很少有人会去如此提问。
  这就是“集体潜意识”的塑造过程。
  《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囚徒老布,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老布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老布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超市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老布一样离开。
  走出有形的监狱不容易,但走出头脑里集体潜意识的监狱更难。难的是习以为常,难的是“看见”。但就像那些被长期活取胆汁的熊,病态就是病态,习惯了的病态还是病态,病态就会带来痛苦。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就是当年那位超越了世间一切界限的释迦族王子所言之“共业”吧。
  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超越环境赋予的期望――即超越集体潜意识的制约,确实非常不容易,需要强大内在力量的支撑、智慧的眼光、干净的心,但是,如果你想达成真正的心理健康,这一层次,是你必须达到并超越的。也就是说,想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须走出集体潜意识的捆绑。
  对于任何人,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与思维定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被外在的情境逼不得已,才会真正去面对自己的心。
  比如,在我的咨询中,那些被自己难以管教的孩子逼得束手无策的父母亲。
  作家冯唐说:“年纪大了之后,聚在一起常常不知道说些什么,尽管没去过南极,但是也见过了风雨,俗事已经懒得分析,不如一起一边慢跑,一边咒骂彼此生活中奇葩一样摇曳的傻逼。”这话对于一个明白人来说,确实是句实诚话。
  类似的话还有,在我本人还属于冯唐所谓“傻逼”的时候,我曾经去参加过某位明白人老师的课程。他对问了一大堆傻问题的学员说:神啊,快给我一个山洞,让我不必看到这些傻瓜吧!说实话,我当时的想法是觉得他不够慈悲。但是,当我自己的病一点点好起来,渐渐开始用真实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时,真的,你确实会为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愚昧、僵化所震惊。你会发现,有那么多人,会对明摆着的事实视而不见,就好像自己没长个脑袋、没有自己的感受一样,去接受别人的观点。
  但只要你不从人云亦云的羊群效应中苏醒、挣脱,那么,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心理健康。你知道、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后,你自然会对当下的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但如果你真的看不明白,那么,你的心、你的命运就永远被掌控在大环境集体潜意识的手掌心里。
  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TA如此轻易地就能背叛自己,背叛自己的心,对自己残忍,甚至像提线木偶一样,如此容易被别人、被环境,所左右、所改变,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靠的。
  写到这,让我想起咱们中国曾经有过的一个独特习俗:裹小脚。想想,不残忍吗?但当一种观念成为主流的价值观,人们就会习以为常,对其中明显的残忍视而不见。
  集体潜意识的制约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恢复真实的自我、达成心理的健康,必须超越时代的影响,也必须超越地域性文化的制约。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一个问题是无法在同一层次去解决的,想真正解决问题,你必须超越问题本身去寻找答案。
  只要你把同性恋视为是一种病,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
  只要你把黑人、女人视为是劣等的人类,那么,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
  整个社会更健康的希望,在于有人能早于一般民众的意识水平看到制约在哪里,不合理之处在哪里,超越集体潜意识的平均水平,从而带来社会整体意识水准的提升和觉醒。
  但对于个体而言,不管社会整体意识水平如何,想要获得个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要能够“看见”并“超越”集体意识的制约。也就是说,你必须超越人类头脑制定的标准,而活出“天”的标准――这个标准才是真正健康、自然、不变、本质的。
  就如同佛陀,他出生于印度种姓制度比较严格的时期,虽然他本人是处于社会最高层,但他看到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不人道、不健康,于是,他放下了王位,追随自己的内心――那个更健康的“天”的标准――众生平等。
  如果看不到你周围环境的真相,就谈不上超越集体意识的牢笼。
  看不到,是因为身心皆困于牢笼的思维模式之内,当然你感觉不到束缚与困顿。你意识不到集体潜意识的制约,通常代表你的意识水准,还在集体潜意识标准之下。
  打个比方。如果把你的心理纯净度、健康度比喻为你家的房间,你家屋子之外的空气PM值为10,虽然很污染,但你自己的屋子PM值是15,那么,你当然没什么意见。但对于自己内在的PM值低于10的人――越低就会越容易感觉得到。
  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难受。心理,有多健康,就会活得有多舒服;同理,你有多不健康,就会有多难受。你内在世界的PM值越高,说明你的小宇宙污染越严重,你就会越难受――这就是心理世界的规律,非常公平,无法超越。
  为什么说这是你无法超越的规律呢?很简单。因为集体潜意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所累积的主观的、自以为是的、不讲道理的观念。
  比如,以肤色、出身、性别、生理特征等来划分人的高低贵贱,这明显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但,人类却出于从众心理,一代代地沿袭着错误与愚昧,人为地制造痛苦、隔阂和障碍。
  不仅如此,人类还依据错误的标准,制造了很多的规矩、规范,比如非洲至今依然存在的旨在降低女子性快感、增加男性性快感的割礼,我国的裹小脚习俗,等等。
  这些,是人类集体制造的违反人性的“灾难”。
  也许,你是一个男人,你会觉得这种痛苦与你无关。但是,事实没那么简单。
  当一个社会是病态的,没有人不为其所害。
  最简单来说,哪怕你是男人,你一定是一个女人生的。
  那么,生你的这个女人是整个社会病态的受害者。设想一下,假如,命运把你降生在裹小脚时期,可以想见,你的母亲就会是从小被裹小脚摧残过身心的女性。
  当你的母亲,深受摧残而心理不健康之后,她对你的教育,就一定是出于她病态的心理。这很好理解――所谓业力的传递。
  于是,你就成为了“裹小脚”的受害人。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民族母亲的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质,难怪,近代史上,中国如此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被压抑、摧残、扭曲得太厉害了。
  不仅如此,还有,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落到被社会歧视、否定的“不好”里。
  因为,集体潜意识的标准本身是不讲理的,所以,你如果一不小心无法自控地变成“坏的”一方,那么,你就也只有受苦的份儿了。
  在古代,你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别,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
  在现代,这样的偏见依然存在,比如:对同性恋、对女性、对单亲家庭……
  你一旦落入了“非主流”,要么成为集体潜意识的牺牲品;要么意识到集体潜意识的愚昧,从而自己强大到超越其捆绑。
  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讲的“体制化”,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力量才行。
  但是,看清“集体潜意识”的虚妄,超越人为制造的二元对立,是迈向心理健康的必经之路。
  只要有枷锁存在,就谈不上自由。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要想真正恢复心理的健康,我们就必须要超越集体潜意识的重重高墙,意识到并打破公共模子在灵魂深处潜移默化的塑造。
  也许你身上的镣铐与我的完全不同,但只要有镣铐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获得自由。
  而自由,是健康灵魂的必需品。
  没有一种健康,是缺少自由而存在的。
  在漆黑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点亮那一盏灯。
  否则,我们无意识中的黑暗,就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投射出黑暗的轮回。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可以购买王睿新书《我该如何存在―心理篇》及《我该如何存在――占星篇》。
  如果你感到困惑和迷茫,如果你需要指引和方向,就请回复“共时签”吧
每颗心,都可以发光
每个生命,都应该绽放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心理疗愈与占星”关注
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感谢你哦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人赞赏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星座频道官方自媒体账号
第一时间提供世界范围顶尖占星师星座运势、专题文章的占星专业翻译组
《新月》是一本立足于生活的占星学杂志
心探索,国内最大的心灵成长自助网站,倡导从心出发创造美好生活
台湾的著名星座专家唐立淇搜狐官方自媒体
判答,星座专家、职场情感导师
星座作家,资深心理测试达人
女祭司,占星师,专栏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占星师,命理师,塔罗牌占卜师
资深占星师、撰稿人警海利的暴力行为而丧命;安迪发达的头脑以及由此产生的忍耐力在这种困境之下;“三姐妹”是以性暴力为主的囚徒帮派,首先对安迪构;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其实并不相同;继而详细阐释:体制化就是,开始痛恨它,然后习惯它;从瑞德的角度(其实也正是观众的角度)来看,安迪具;如果我们也在肖申克监狱,我们会是谁?每人可以挑选;人,当他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却因自身体制化而不能;整部
警海利的暴力行为而丧命。这也直接证明监狱长诺顿对囚徒所宣布的令人发指的亵渎性箴言:把你们的灵魂交给上帝,把你们的小命留给我!
安迪发达的头脑以及由此产生的忍耐力在这种困境之下得以显示。而正是头脑使他以后的命运具有一种传奇色彩。虽然这与真实性具有较大差距,但却代表每一个观众的强烈意愿。其实,观众也愿意暂时遗忘安迪料理监狱长及其同事金融业务的非法性,甚至把这当作安迪个人魅力与卓越才能的体现。
“三姐妹”是以性暴力为主的囚徒帮派,首先对安迪构成一种困境。其解救者竟然是更为残暴的监狱长帮派,理由极其简单,他们需要安迪为其逃税。初次理财成功为狱友赢得喝啤酒的机会,这是才能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它换来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的自然性比自由主义课程更具感染力。安迪日后的朋友瑞德正是此时此刻观察到了安迪脸上奇怪的笑容。
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其实并不相同。年老的囚犯老布(布鲁克斯)对自由的理解限制于肖申克大墙之内,他在大墙之外的生活处境不能仅以不适应解释,而轻率判断老布未曾社会化或社会化程度较低则更为荒诞――从其狱中地位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柔韧性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对之下,瑞德的阐释更为合理和精确:老布已体制化。这个概念让人毛骨悚然。瑞德
继而详细阐释:体制化就是,开始痛恨它,然后习惯它,最后离不开它。这是全片台词的核心。
按照瑞德所受教育程度,他不大可能提出体制化问题。但在电影之中偏偏是他说出这个概念,并准确地做出阐释。既然走到这种地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死守分析框架,不如改为肆无忌惮的误读。饰演瑞德的演员叫摩根?弗里曼,因出演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而成名,在深色皮肤的演员之中具有极高地位。弗里曼的英文拼写是FREEMAN,译成中文即为“自由人”。电影正是通过自由人之口,使体制化的本质得以显示,或者说,自由正是体制化的对立面。当然,我们非常清楚,演员姓氏与主旨之间只是一种巧合。我们将之与电影本身进行联系,也是牵强附会。但此时此刻,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人类历史进程之中,神秘主义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或许并非因其实存,而仅是出于一种精神的迫切需要,就仿佛肖申克监狱播映的黑白电影、安迪琢磨石子的小嗜好。
从瑞德的角度(其实也正是观众的角度)来看,安迪具有神秘性。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好奇。比如为扩建监狱图书馆每周给政府机构写信,六年从不间断――在这里,中国观众可以顺便了解美国监狱制度,比如索要丽塔?海华丝的电影海报――在这里,中国观众可以顺便了解当年美国文化时尚,以及通过海报的更换,了解时尚的变迁。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下面发生的情况才令人惊骇――熄灯时分坐在床上的安迪,翌日在监狱长惊慌的面孔之下消失,仿佛空气。瑞德以及我们开始默默回顾安迪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似乎皆具深意。散步是为巧妙地扔掉挖洞时产生的土块和石子;告诉瑞德去树下取物不是白日梦,而是一种嘱托。甚至他对监狱长的账簿也大做手脚。一切看起来像是预谋。如果真是如此,安迪的智慧必定极为恐惧而惊人,其预见性惟卡桑德拉可拟。当然是预谋,但安迪冤案知情人汤米之死才是预谋的开始。而最初挖洞,虽具逃脱愿望,但主要还是营造希望和消磨时光。在逃脱的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机会与急智。事实上,机会的出现从来无法预想。比如安迪如何确定偷梁换柱那日一定下雨。不偷梁换柱,就无法获取金融资料,无法报复监狱长,令其人财两空;不下雨,而且必是雷雨,就无法借助雷声掩护砸开排污管道。偷梁换柱与下雷雨,二者缺一不可。当然,这是电影传奇,不是历史新闻。但是安迪的惊人机会与惊人智慧却意外削弱了他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从而使他的自由成为特例。
如果我们也在肖申克监狱,我们会是谁?每人可以挑选一个角色。老布,可怜的体制化老
人,当他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却因自身体制化而不能享受自由,最后悬梁自尽。与所有角色比较,老布的角色其实最深刻,最值得反复思索。安迪,睿智的化身,首先使自己获得比较特殊的狱中地位,其后又以智慧加良机成功越狱。这个角色,其实只是代表一种希望,而无任何效仿性,可以说他就是老布养的那只乌鸦小杰,仅仅是一个自由飞翔的幻影。正因安迪的存在,才使老布的体制化显得如此严峻。安迪获得自由的意义绝对不是缩短服刑期限,而是成功逃脱体制化的可能性。按照正常逻辑,即使安迪不越狱,最后也能假释,因为残暴的狱政具有偶然性。因此,安迪逃离的真正理由就是为了避免成为老布。曾经犯罪而今改过的瑞德假释之后,即成第二个老布,没人下命令,连尿都撒不出。他也体制化了。当他望着橱窗里的枪械之时,他想的也是通过犯错重返监狱。对体制化的瑞德来说,监狱已经是他的生活,已经是他的一生。“监狱也是一种日常生活”――这种看似朴素实则愚昧的认识一旦产生,居于灾难之中也就悠然自得。这是最恐怖的认识。幸运的是,作为希望化身的安迪拯救了他。拯救他的不仅是安迪的钱,不仅是安迪的友谊,更主要的是安迪所代表的精神自由。什么是精神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没有这个自由,人身自由就仅仅是一种虚假的自由。
整部电影最令人激动之处,是安迪将自己反锁在监狱长办公室内,通过监狱的广播系统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美妙而激越的女高音在监狱上空回旋,逼仄的囚室,荒凉的空地,四处翻涌着激动而沉醉的心灵。安迪露出满足而奇怪的笑容――这是本片第二次出现的笑容,意味深长。老布与安迪不同的命运正是表达了这样的观念:真正的自由不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针对体制化而散发出的芳香思想。
人生的不同之处在于,是你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你。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到哪里都如同到了伊甸乐土;如果是后者,那么再美好的地方对于你,都是牢笼和地狱。
这是我对《肖》的解读,连同这个怪异的题目,糅合了我很多的对于生命自由之类的感悟。不敢说我是多么清醒明智的人,能参透什么生死伦常的大道理,我甚至连稚气都尚未脱去。不过是内心还保留着些许孩童般的好奇心,对于世间万物兴衰变迁有着独特的触觉和奇异的敏锐。就像英国女诗人萨松所描述的“我的心里有一头猛虎在细嗅蔷薇”。就算明知道某些事物是难以驾驭的,还是小心翼翼、奋不顾身地尝试。
《肖》就是这样一部难以驾驭的电影,它的魅力也在于此。它如同一颗洋葱,外表平淡无奇,却能让人在将它层层剥开的时候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瘾,焦急地想探究最后它所呈现的东西。可是,洋葱没有心,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空空如也。我想这就是导演想要的效果吧,他并不强调结果。那些被追求结果迷惑的人们啊,何必苦苦探寻,你不是早已泪流满面了么。
我就是那个剥洋葱的人,在汹涌而至的泪水和辛辣酸涩的回味中,品尝这宿命的救赎。
一、关于心灵先说说题目,之前我说它怪异,是因为它的结构的确是有悖于语法常规的。不过我构思出这个题目,是因为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心目中的安迪。
安迪最初给我的印象不好,够不上一个男主角该有的高度。在法庭上的安迪,安静木讷,更突出的是柔弱,像极了哪些逆来顺受的软骨头。主控官的控诉在我们看来应该是破绽百出的强盗逻辑吧,安迪却连据理力争都没有。我看他泫然无助的目光,这么毫无焦距地落在法庭中央。心中戚然,难道《肖》是苦情戏?
直到安迪来到肖申克监狱,第一夜的沉默使瑞德输了十根香烟;直到他开口向瑞德“购买”小锥子,眼神坚毅又坦然;直到他为狱友要求到冰啤酒,独自坐在墙角露出奇异的微笑;直到他六年间不断地给政府写信要求建设图书馆的拨款并且成功;直到他将狱警锁在厕所,打开广
播播放动人的意大利歌谣,悠闲自在地等着外面怒火中烧的警官们破门而入……
我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是个这么以貌取人的蠢人。我这才知道,柔弱无助,看上去像是要被风吹走的安迪,有着多么强大的心灵。想想看,安迪“购买”小锥子,为的就是越狱计划的实施,一般的人一定会表现出些端倪,他却镇定自若,甚至能骗过瑞德这样的老油条。当然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他本就是含冤入狱,所谓“君子坦荡荡”。但是我觉得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安迪内心那个强大的灵魂,令他从容镇静,令他安静坚毅。想想他不动声色地实施他的越狱计划,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当然这跟他的聪慧脱不了关系,但是如果没有这样强大的心灵作为支撑,他怎么能在被暴打、关禁闭这样折磨肉体,摧残精神的虐待后还能继续走向成功?
特别感动的是他在办公室播放胶片那一段。那是安迪柔软和坚毅的灵魂的极致诠释。极喜欢安迪倚在木椅上的惬意微笑,柔美到不可思议,却有着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凌然。
安迪是水,我一直说,这就是他在我心中神话地位的原因。不激进也不妥协,不强求也不将就。他是这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同时也是这世界上一切强硬事物的克星。
所以现在的我看来,身强力壮、家世显赫或者天之娇子都不一定是真的强大。百病缠身、穷困潦倒或者倒霉透顶都不一定是真的弱小。这两者的比较,在于你是否控制了自己的生活。
二、关于自由
影片中有一句话很美,它说“要承认有一些鸟儿用笼子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漂亮了,它只属于天空”。
是啊,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人不属于任何人、任何环境,什么都无法将他束缚,因为他的内心是自由的。
安迪是自由的,他的身上散发着斑斓的光芒。就算是在禁闭的黑屋子里,他都能够照亮自己的生命,正因为他的内心广袤无垠,所以两个月狭小黑暗困顿的空间竟然没有将他逼疯。
我一直在想象,在监狱的无数无所事事的白日,无数寂静难熬的夜晚,众囚犯是如何度过的。显然,不是像那个胖子一样忍受不了而死去,就是像瑞德、老布一样日渐麻木,得过且过。人有时候是很容易屈服的,带上了手铐脚镣,久而久之,也就真的不再会迈开大步走路了。不是自由不重要,而是制度式的生活容易令人屈服,心生绝望,继而产生一种安逸情绪,生活已经这样了,就这样吧,自由什么的,早已忘记了。
所以当安迪跟大家提到希望时,瑞德说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它能令人发疯,死去。
不,希望是个美丽的东西。安迪用只有自己听得见的声音说。
可以发现,不论外界怎么恶劣,不论世界怎么不公,安迪的心灵都是纯净自由的,只有在这样纯净自由的土壤里,希望才能像野草一样疯长。
其实就自由方面来说,安迪是胜过典狱长的,这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虽身在狱外,生活富足,名利满钵。却是比肖申克的囚犯还要不自由。他被金钱、利益生生困住,动弹不得。这个金钱的奴隶,最后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自裁,这样狭小的空间,这样暗淡的结局,倒是他只知敛财的狭隘的一生缩影。
故事的结局,瑞德终于没有走上老布自杀的老路,不可否认他和老布那么不同,他终于走到了那棵橡树下,就像安迪说的,你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为何不再走得远一点呢?
也是,人们不自由,都是被自己的脚步给困住了。
在南太平洋有一个小镇,人口非常少。我想在海边买一套房子开个旅馆,再买一条不值钱的旧船,自己动手将他翻新,然后载着我的客人出海钓鱼。”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吧,它能引领你走多远呢?
三、关于救赎
很多人有一个常规的认识,他们觉得影片的主题是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安迪救赎了肖申克监狱里的很多人,包括罪孽深重的典狱长。
这倒使我想起了自己闹的一个笑话。话说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听说片名和主要内容,我就主观地认为男主人公就叫“肖申克”。
换句话说,如果主旨真是安迪救赎了大家,影片干脆叫《安迪的救赎》得了,怎么会叫《肖申克的救赎》呢?
所以说救赎,安迪不是实施者。他也是被救赎的一个。他曾经对瑞德说:“我的妻子说我是个很难理解的人,就像一本合着的书。”虽然只有在开头模糊地带过,但可以想象他进入肖申克之前的生活,优质、富足、但是冷漠孤独,他聪明绝顶,事业成功,但是应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什么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唾手可得,但是他就是不快乐。他的情商一定很低,才会将情感生活处理得一塌糊涂。
更像是命中注定,他被判了几百年的囚禁,来到了肖申克。这里没有自由,没有富足,没有快乐。这里什么都没有,但就是有时间。这样多的时间,对于很多的囚犯来说,也许是一种恐惧。但我想安迪不是,他是乐于思考,擅于思考的人。这些时间让他重复地思考过去,思考人生。所以后来他会对瑞德说,“是我害死她的,因为我的疏忽,她才会觉得寂寞,我很爱我的妻子,她很漂亮。我犯了错,但这些年,我觉得我受到的惩罚也够了。”
这些话是需要积淀的。我想安迪知道了妻子外遇的事情,一定是悲伤愤怒的,但最终他原谅了妻子的背叛,认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一个人只有宽恕了别人才能宽恕自己,也只有宽恕了自己,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
是肖申克救赎了安迪,可以不客气地说。对,它竖着冰冷的围墙和铁丝网,渗着黑暗的罪恶和囚徒无辜的鲜血,花了二十年的磨难,令安迪吃了二十年的苦头和耻辱。如果重新选一次,不知道安迪会不会选择在肖申克走一遭,至少我是希望的,因为是肖申克的洗礼,令安迪重新活过来,带着一脸阳光的笑容,驱车驶向南方。
呵呵,有人一定会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算忽视到监狱里的悲辛,二十年的时间也这么白白浪费了。不要说二十年的时间不可浪费,时间在肖申克里已经毫无意义。安迪用二十年的磨难和洗礼换来的新生的一天,也许就好过我们很多人的一辈子了。
其实《肖》里的很多人和事都能写很长很长的评论,因为精力有限,我只能写到这里。并不是很全面地将所想的写下来了,因为之前也说过,《肖》评是我的文字难以驾驭的一件事物,我也只能极尽全力为之。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高等教育、93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等内容。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当你走进这个地方,转身门闸锁上,你才明白这是玩真的,眨眼间,一生就毁了,只留 下无穷的悔恨, 你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待上多久,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9篇 5、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 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_高中作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看了这么多法律电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肖申克的救赎。说实话,我并不是...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希望] 让希望的烛光在心中燃起 每当有人落魄时都会感到沮丧、 懊恼, 会觉得世界很无助, 甚至会有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 其实,在我们...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不怕痛苦,更不怕失败,我只怕人生终老时,依旧困在这牢笼,没有机会和时间 来证明我的英勇。” ――题记 伟大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0字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2000 字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很久没有完整的看下一部电影了…今晚也是闲的没事, 决定看一下...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这是 电影版的 《肖申克的救赎》 中的经典台词, 看完...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后的有感而发。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No one can save you ,only yourself.
[年...  观影疗心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姓名:任炜锋 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 班级: 学号: 联系方式: 观影疗心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看完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浏览说说到底看没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