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理科工科文科划分和文科的差异,不是只有男女比例不一样吗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范文一:南昌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复制链接]楼主发表于
22:35: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单位招聘时不可存在性别歧视,但为提高南昌市中小学男性教师比例,南昌市人保局在《关于报送南昌市2011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的通知》里明确,学校在编制用人计划时,可考虑采用同单位同岗位招聘人数分男女设定的方式。不过,这一规定已经实行两三年,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依然失调而且有愈发严重趋势,其原因究竟在哪里?现象:部分小学女教师占了90%12日,南昌市东湖区邮政路小学副校长万小满介绍,该校160多名教师,男教师不到30名,她所分管的校区,45名教师中只有4名男老师,分别是两名教导主任和一名体育老师、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也就是说,男老师在这个校区中所占比例不到10%。南师附小校长文耀挺介绍,该校男女老师比例在南昌市所有小学中算比较平衡的,但这个平衡比例也是女老师占到2/3多。他说,中小学男女老师比例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存在于全国的中小学校园中,尤其是小学。记者在南昌市东湖区教体局网站上看到,其“教师风采”栏目中,79位老师中只有8位是男老师,大多数学校展示出来的老师全部为女老师。同样,在西湖区教体局网站上,展示出来的18位“名师”中,也只有1位男教师。问题:孩子少了阳刚之气南师附小校长文耀挺介绍,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于许多儿童来说,他们最初所接触的教师对其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孩子所接触的不应该仅仅是女性,而且还应该包括男性。因为大多数学校男老师严重缺乏,现在许多孩子从进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有可能没有接触到一名男老师,始终在女老师的教导下成长,“对于男孩来讲,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孩子的‘娘娘腔’会越发显现出来。”文校长认为,女教师工作普遍比较细心、认真,的确适合小孩的教育岗位,但男老师太少,孩子会缺乏阳刚之气,这是老师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最不利的后果。10多个女老师同时休产假而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孩子缺乏阳刚之气,女教师太多,轮着休产假也给学校工作带来许多不便,许多校长为此叫苦不迭,“很多女老师进学校时还没结婚,工作不久马上就面临结婚生小孩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文校长证实说,现在,南师附小同时休产假的女老师就有10多个,“这是女性工作者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男老师比例加大,调课等问题可以缓解。”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介绍,在上个世纪末,中学教师中,男老师的比例要超过女老师,占到60%~70%,但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学的女老师也越来越多。原因:多为女生考教师资格证在分析学校老师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时,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表示,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聘的人员首先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而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人员就是女生占多数,这就注定了有资格报考教师的人员中,女生占多数。而文校长表示,自从2005年各学校实行“逢进必考”的制度后,参加招聘考试的女生笔试能力更强,许多男生在笔试时就未通过,而在面试时,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占优势。此外,因为考虑到教师的稳定性,在每年的中、高考时,更多是女生选择报考就读师范类专业。同岗位设定性别也怕被起诉为提高南昌市中小学男性教师比例,南昌市人保局在《关于报送南昌市2011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的通知》里明确,学校在编制用人计划时,可考虑采用同单位同岗位招聘人数分男女设定的方式。分管事业单位招聘的人保局综合处负责人介绍,这一规定并不是今年的新规,已经实行了两三年,但是,过去两年里各个学校上报的招聘计划中,要求同岗位分男女设定人数的并不多。对此,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表示,在目前相关的就业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在性别条件上对学校的教师招聘有宽松政策,依然是要求不能有性别歧视,许多学校害怕分设性别人数,会遭到应聘者的起诉。对此,人事局综合处负责人表示,人保局下发的通知中,是要求同单位同岗位招聘人数可分男女设定,即如果一所学校要招聘6名语文老师,可以设定3名为男性,3名为女性;如果同一岗位只招1名老师,则不允许设定性别。所以,到目前还未发生过遭起诉的现象。(来源:江南都市报)原文地址:南昌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复制链接]楼主发表于
22:35: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单位招聘时不可存在性别歧视,但为提高南昌市中小学男性教师比例,南昌市人保局在《关于报送南昌市2011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的通知》里明确,学校在编制用人计划时,可考虑采用同单位同岗位招聘人数分男女设定的方式。不过,这一规定已经实行两三年,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依然失调而且有愈发严重趋势,其原因究竟在哪里?现象:部分小学女教师占了90%12日,南昌市东湖区邮政路小学副校长万小满介绍,该校160多名教师,男教师不到30名,她所分管的校区,45名教师中只有4名男老师,分别是两名教导主任和一名体育老师、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也就是说,男老师在这个校区中所占比例不到10%。南师附小校长文耀挺介绍,该校男女老师比例在南昌市所有小学中算比较平衡的,但这个平衡比例也是女老师占到2/3多。他说,中小学男女老师比例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存在于全国的中小学校园中,尤其是小学。记者在南昌市东湖区教体局网站上看到,其“教师风采”栏目中,79位老师中只有8位是男老师,大多数学校展示出来的老师全部为女老师。同样,在西湖区教体局网站上,展示出来的18位“名师”中,也只有1位男教师。问题:孩子少了阳刚之气南师附小校长文耀挺介绍,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于许多儿童来说,他们最初所接触的教师对其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孩子所接触的不应该仅仅是女性,而且还应该包括男性。因为大多数学校男老师严重缺乏,现在许多孩子从进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有可能没有接触到一名男老师,始终在女老师的教导下成长,“对于男孩来讲,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孩子的‘娘娘腔’会越发显现出来。”文校长认为,女教师工作普遍比较细心、认真,的确适合小孩的教育岗位,但男老师太少,孩子会缺乏阳刚之气,这是老师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最不利的后果。10多个女老师同时休产假而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孩子缺乏阳刚之气,女教师太多,轮着休产假也给学校工作带来许多不便,许多校长为此叫苦不迭,“很多女老师进学校时还没结婚,工作不久马上就面临结婚生小孩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文校长证实说,现在,南师附小同时休产假的女老师就有10多个,“这是女性工作者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男老师比例加大,调课等问题可以缓解。”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介绍,在上个世纪末,中学教师中,男老师的比例要超过女老师,占到60%~70%,但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学的女老师也越来越多。原因:多为女生考教师资格证在分析学校老师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时,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表示,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聘的人员首先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而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人员就是女生占多数,这就注定了有资格报考教师的人员中,女生占多数。而文校长表示,自从2005年各学校实行“逢进必考”的制度后,参加招聘考试的女生笔试能力更强,许多男生在笔试时就未通过,而在面试时,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占优势。此外,因为考虑到教师的稳定性,在每年的中、高考时,更多是女生选择报考就读师范类专业。同岗位设定性别也怕被起诉为提高南昌市中小学男性教师比例,南昌市人保局在《关于报送南昌市2011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的通知》里明确,学校在编制用人计划时,可考虑采用同单位同岗位招聘人数分男女设定的方式。分管事业单位招聘的人保局综合处负责人介绍,这一规定并不是今年的新规,已经实行了两三年,但是,过去两年里各个学校上报的招聘计划中,要求同岗位分男女设定人数的并不多。对此,南昌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表示,在目前相关的就业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在性别条件上对学校的教师招聘有宽松政策,依然是要求不能有性别歧视,许多学校害怕分设性别人数,会遭到应聘者的起诉。对此,人事局综合处负责人表示,人保局下发的通知中,是要求同单位同岗位招聘人数可分男女设定,即如果一所学校要招聘6名语文老师,可以设定3名为男性,3名为女性;如果同一岗位只招1名老师,则不允许设定性别。所以,到目前还未发生过遭起诉的现象。(来源:江南都市报)
范文二: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老婆将成奢侈品前言:7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单独两孩政策推进实施落实的情况并发布婚育新风的核心信息。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专家组组长、南开大学教授原新指出,我国持续30多年出生性别比偏高,经测算,已累计多出生2400万至3400万男孩,这样导致先天性、原发性的性别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到未来整个中国人口的婚配、就业方面的性别结构。 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该是103至107个男孩对应100个女孩。我国1982年为107.2,2004年达到峰值为121.2。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120以下,但下降速度非常缓慢,5年只下降2.96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仍然是世界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根本原因是男孩性别偏好据介绍,导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造成的男孩性别偏好,直接原因是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简称“两非”)。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不仅剥夺女孩的生存权、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男性婚配困难、婚姻挤压等社会问题,不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影响人口安全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男女比例失调将会造成哪些影响“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原新说,一旦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这一代人到了青年时代,需要婚配、就业,问题会进一步显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严重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某些“困难”成年男性人群会遭遇严重的“娶妻难”问题;一些买卖婚姻问题会越来越多;婚外性行为问题会变的有增无减;家庭稳定性将会受到严重冲击;还可能产生男性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还会使老龄化问题加剧和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社会经济问题。总而言之,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同时,这一问题还会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为提倡“生男生女一样好”等观念,国家卫生计生委10日还发布了十条婚育新风:一是倡导婚育新风,体现时代特色。二是提倡俭朴文明的婚礼。三是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四是恪守生育伦理,负责任地养育子女。五是生男生女一样好。六是提倡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七是提倡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八是知情选择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九是掌握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十是弘扬家庭美德,塑造良好家风。
范文三:社会调查(一):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专家称国内教育适合女生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危机问题“男孩危机”是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一个话题。男孩是否真的遭遇危机姑且置之一边,但从高招现场传出的信息显示,文科专业的老师们又该惊呼“红肥绿瘦”了。高校男女比例失衡是一个全球性话题,而在中国又有极其鲜明的烙印。应试教育的全面固化加重了男孩危机,并将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从更长远的时空来看,还将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创新力。
“红肥绿瘦”知多少“红花多,绿叶少!”河北省内一所师范类高校招生人员从现场发出感叹说。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计划招生328人,其中招录男生仅63人。近六年来,此专业男女生比例一直在此基数上徘徊。而在代表高层次人才的硕博研究生培养上,男生几乎完败,多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都是清一色“娘子军”,如,某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招收女生108名,男生12名;2010级男生14人,女生118人;2011级男生18人,女生131人。“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表现尤为明显,中国传媒大学研招办的老师介绍说,传媒大学男女研究生比例为1:2。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兵应邀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学,得知该校的男女生比例为2:8之后大吃一惊。“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招研究生时,一般20个人里头有三四个女生,现在一半以上都是女生。”某些文科院系的男女生比例失衡超过他的想象。 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以省内某工科院校为例,多年前该校男女比例是7比1,现在这个数字将近2比1。诸如机械、锻造,这些过去被戏称为“打铁匠”的专业,“准女工匠”的身影在持续增多。 从2007年开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以前工科院系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 高校女生不仅在数量上超越男生,入学成绩和校内表现亦让人刮目相看。以公众最关注的高考状元为例,1999年,各省高考状元男生占65.22%,女生占34.78%;10年后,这一比例为,男生占47%,女生占53%。在参与社团组织和奖学金分配上,文科院系的女生更是独占鳌头,近几年来,在教育部所颁发的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女生获奖比例远高于男生,部分师范院校的男女获奖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1:10以上。过去,女大学生数量剧增一直被视为男女受教育差距缩小,是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大学女生增多,并不表明女性地位在提高。”面对来势汹汹的女生潮,一些高校的学者对此表示了审慎的乐观。男女排队招生顾海兵注意到,大学生男女比例失调是个全球性问题,在人们眼中更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男生,成绩能够达到招生底线或有大上学愿望的男生数量正在衰减。以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为例,近来申请上大学的优秀男生一直出现短缺现象。为了保持足够多的男生,美国新生入学的成绩并不完全根据SAT或者ACT的平均成绩而定。部分学校坚持男女应在同等条件下入学,造成的结果是女生人数占到近2/3。在西方,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学校对男生降格以求,并没有招致过多的非议。而在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相关做法是质疑的对象。近两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提前批次的录取上,在划定最低分数线的情况下,采取了男女区别录取的方法。如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在广东的理科女生投档线632分,比男生投档线588分高出44分。同考不同分,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它涉嫌歧视女性,有违教育公平。来自高校方面的回应说,此举是为了平衡男女比例,是自主办学的体现。国际上名校的招生,对男生都有一定倾斜。“我们知道,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对于教学、学生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利,但可挑选的男生少,不能放着高分的女生不要。”上述师范类院校负责人说,他们仍然坚持男女在同等条件下入学。在部分高校,男女生比例是个敏感话题,校方往往不会公开宣称在某些政策上偏向男生。他们往往会为你分析女孩在考分上完胜男生的诸多客观原因:女生受到的歧视和竞争压力偏大,女性比男性更加早熟,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男生贪玩,不如女生刻苦。一位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男女分别排队录取上过分苛责大学并不可取。学校之所以偏爱男生更多可能从就业考虑,因为目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偏爱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处于劣势,而就业率的高低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就业率低可能会引来黄牌。基础教育“娘子军”日甚大学“阴盛阳衰”固然有其存在的国际背景,在中国却突显出鲜明的本土特色。 一位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出现男女比率几何式落差表现出深深忧虑。“且不说女生过多对课堂气氛等影响,这些学生将来很多都要走进中小学课堂,会进一步加剧中小学教师‘娘子军’现象。”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娘子军”现象,已蔚然成风。在石家庄市的多家公立幼儿园,公示牌上显示,除了炊事员和保安为男性外,师资均为“女儿国”;小学校园内仍然是“红肥绿瘦”,为数不多的男老师多为爷爷辈。女教师虽有细心、敬业等长处,社会各界还是担心,男教师稀少的失衡状况会让校园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更易变得娘娘腔,失去毅力和勇气,也会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女教师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症状。石家庄某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手头没有男女教师数量的详细统计,但小学女教师占绝大多数已是不争的事实,区里也想在义务教育阶段多引入一些男教师来平衡性别,而师范院校的供给出现了问题,男教师,特别是综合评定为优秀的男师范毕业生凤毛麟角,这种短缺近年来有加剧趋势。上述师范院校学者说,并非地方师范院校不想招更多的男生,之所以这些院校对男生的吸引力差,是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恶果。“在世俗的眼光里,男孩子对成功和财富更为渴求,女孩子往往图一份安稳的工作,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职还仅仅是一份安稳的工作。我们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喊了多年,一直难以兑现,中小学教师待遇和公务员相比事实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很难吸引到优秀的男生投身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男生就已居于劣势。相关部门对城乡的抽样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女生总体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在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专家们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充实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教学和学生成长都不利,尤其是众多男生“伤不起”。“师范院校女生多得让人难以忍受。”一位师范院校的老师抱怨道,现在他一走进课堂,就见到女生们齐刷刷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做笔记,为数不多的男生懒洋洋地蜷缩于某个角落,一抬头的功夫,还有人溜号了。男孩危机背后的创新危机“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危机问题。”顾海兵说。他认为,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更适合女孩子的性格心理特点。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做听话的好孩子,调皮捣蛋容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男生天性独立爱冒险,不愿意受控制,不按常理出牌,不原意照老师圈定的规矩行事,这样的举动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包容,因为常受批评,得不到鼓励,不受重视,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会减弱,人也会变得懈怠,甚至和学校产生对立情绪。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服从,讲究按部就班,相对获得好感的机会更多,更易在鼓励和嘉许中获得正能量。另一方面,现行的应试教育和评价导向对那些“野性难驯”的男生杀伤力颇大。从小学开始学生守望着大量必修课,遵循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科类专业来说,肯用功、记忆力好的女学生容易考出好成绩,男孩精力旺盛却无处发挥。进入大学后,有三分之二的课程依然是必修课,学生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必修课上,指定标准答案,他们没有充足时间考虑自己真正偏好的领域。加之大学里诸多社会实践课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标,一些综合考评的加分方式根本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真正的大学,70%以上都应当是选修课,利用选修课来引导学生,而不是以灌输式的必修课来管住学生,更不是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分数论英雄的地方。”顾海兵认为,目前的男孩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某些教育制度扼杀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危机,喜欢冒险的雄性完全败给了喜欢按部就班的女性。一些富爱冒险的男孩在竞争中提前出局,远离学校,很难简单地判断这对他个人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果孟非在大学里学一圈,可能就毁了,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扼制创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顾海兵建议,从男孩危机中改革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社会调查(二):中小学教师女性多在前不久发布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中小学教师队伍愈加“女性化”,女性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达到52.93%。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阶段,女性教师占教师总体比例分别为57.11%、48.2%和46.9%。有学者认为,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女性化”,对男性学生的性别意识发展、学业提高及创新能力等将带来不利影响。对此,记者走访了北京的一些中小学校,得到的普遍反馈都是女教师偏多的情况十分属实,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男性教师的比例略有提高。然而,对于女教师偏多的事实,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大家的态度倒并不一致。知名教育博主“边角儿”表示,这个问题不同人看法不同。“我的观点是男老师、女老师性别不是大问题,教师的能力不分男女。”在他看来,女教师多不一定是坏事,国家经济发展以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得女教师的地位逐步提高,甚至女教师已经成为男性婚姻对象的第一选择。“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提高,对于女教师的心态是个积极因素,而这种心态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对于男性来讲,之所以只有少部分男性选择教育行业的工作,主要同社会回报比以及就业观念有关系。在基础教育担任教师工作,教育的回报恐怕很难同其他行业、企业相比。因此,一线年轻男教师中,除了自身对这个行业热爱的以外,也只有体育男教师更多一些了。“毕竟现在的社会劳动岗位还没有那么紧张,如果真到了十分难找工作的地步,相信也会有更多男老师愿意加入到基础教育的教师工作行列中来。”在此之前,如果能有主动意愿加入的男老师,肯定是怀有对教育非常热爱的感情前来,而且很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业内人士认为,教师的职业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甚至教师属于艺术范畴,相当一部分工作能力表现为口才、影响力、魅力。因此,对于基础教育的人才引进关键在于多元化,只不过这种性别倾向的问题暂不能回避。教育本身是个性化的,教师这个工作也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合作项目,要考虑教师个体需要和个体发展。如果一个人能将兴趣和职业进行“捆绑”,远要比单纯将其作为事业的效率更高。但如果刻意为了性别平衡,而拒绝了很优秀的女教师,对于学校来讲得不偿失。
范文四: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孩危机日益凸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统计分析,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7年独家发布高考状元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36年来,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7成状元难觅职场踪迹。高考状元并非“全军覆没”,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学界状元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报告指出,“状元热”源于社会对知识和公平竞争的尊重,社会对状元未来职业成就有更高的期待;总体而言,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恢复高考36年来,中国六星级和五星级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8成状元扎堆就读北大清华;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夺状元“杀手锏”,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令人惋惜的是,2000年以来浙大、武大和吉大等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强高校,没能赢得中国最优秀考生的钟爱,已无高考状元报考。近十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女状元比例高达51.84%,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国字号”或“省字号”名牌中学垄断各地区状元;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35名状元,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榜首,勇夺中国“高考状元摇篮”美誉。高考状元性别大战,巾帼略胜须眉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半边天”的高考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统计发现,女状元有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状元有485人,占总数的48.16%。其中,女状元从2000年最低的40.00%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62.79%,上升势头迅猛,男状元比例则从2007年的60.00%下降至2012年的49.38%,跌幅明显。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巾帼略胜须眉,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如果高考模式和科目未做大的改革,未来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值得庆幸的是,男性在中国高考理科状元榜上仍坚守传统的霸主地位,男状元占64.26%,女状元仅占35.74%。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可谓“一骑红尘妃子笑”,女性已经远超男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66.98%,男性仅占33.02%。中国校友会网年中国高考状元性别构成情况高考状元男女比例倒挂,男孩危机凸显分析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高考中女性优势地位逐年上升,男性优势地位逐渐丧失,与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相比,男女比例出现倒挂,“男孩危机”现象日益凸显。据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全国男女人口比为105.20比100,呈下降趋势,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了1.54个百分点。而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男多女少问题依然严峻,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10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0个百分点。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女性不仅在出生权上弱于男性,而且在教育权上更是不如男性。虽然有《义务教育法》等诸多法律保障,但女性尤其是在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女性和进城务工家庭的女孩,其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年限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公平理念受到广泛认可并不断得到落实,女性的受教育权在扩大、受教育年限在延长、受教育层次在提高,特别是同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男性,使得女性在多方面赶上并超越男性成为可能。人口总数中男多女少、高考状元中女多男少,使得男孩子无论是在“考场状元”的争夺上,还是在人生伴侣的争夺上,都出现了男性竞争力退化的危机。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湖北高考状元中男性比例最高,为71.43%;状元男性比例超过60%的地区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等4省市。而在女性高考状元方面,福建女性状元比例最高,为70.27%,其中福建、河北、北京、黑龙江、江苏、天津、辽宁和上海等省市状元女性比例超过6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出现上述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很多,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有重要关系。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男性相对不强调读书而是经商,于是女状元多;上海商业比较发达,是个小资城市,女性独立空间更大、更活跃,于是女状元多;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比较男性中心主义的地区,儒家强调读书,于是山东男状元多。江西也类似,江西也是一个强调读书传统的地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有利女状元拔尖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女性已逐步在高考竞争中“称雄”,“半边天”在高考状元群体中“一枝独秀”。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设置中语言类偏多、女性身心特征优势等是导致高考赛场上“阴盛阳衰”的三大原因:其一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日趋进步,男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平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女性发展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重视,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早已是“半边天”或“顶梁柱”。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参加高考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女性基数越大夺取高考状元的几率就越高。 其二是女性身心特征优势决定其在现行的中考、高考等标准化考试中处于有利位置。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心思更为细密、心理更为稳定、知识点记忆更为系统,且在语言方面见长,而男性多在空间推理和数理逻辑方面占优。与以往相比女性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现行的高考模式、科目设置和内容都有利于女生在高考“战场”上发挥得更好,特别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基础必考科目使得女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大。现行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利于女性身心优势的发挥,相对而言则压抑男性的优势,文科状元中女性多、理科状元中男性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三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性意识日益觉醒,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对事业成就的需要、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渴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副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女性在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多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歧视,使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总体不高,这种社会压力和角色定位激发了女性的潜能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和动力,特别是在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鼓励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不断努力,自信心不断提升,在高考中和职场上超越成为她们证明自己能力和才干的重要手段和绚丽舞台。中国校友会网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性别构成相关链接:《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高考状元职场并非“全军覆没”,状元投资回报率未达预期2013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状元扎堆经管专业 2013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浙江大学未入十强 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揭晓,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夺冠 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孩危机日益严重2013中国最盛产高考状元姓氏排行榜,王姓状元最多 中国各领域杰出人才中高考状元,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 社会各界应理性反思状元教育,莫让状元成为现代“伤仲永” 重磅推荐:2013中国最佳大学排行榜揭晓,北大清华毕业生质量和教师水平最高 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600强揭晓, 清华大学卫冕造富榜冠军 2013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出炉, 北京大学连续8年卫冕冠军 2013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出炉,清华造就94名亿万富豪卫冕冠军
范文五: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截至2014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3376万,男女比例是105: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别比高达206∶100,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9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10∶100。(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某大型婚恋交友运营平台联合发《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同时,我国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高达120:100居全球首位。下图为全球出生性别比例排名表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众多复杂,其中计划生育政策、传统重男轻女思想观念、人工性别鉴定技术等综合原因导致女婴死亡率高于男婴,最终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然而,男女比例失调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严峻的人口问题并且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婚姻性别挤压、家庭社会冲击、就业性别挤压等。(关于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成因及解救对策 朱万晶 法制与社会 2007 02)因此,对于男女比例失调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必须从它的原因出发找出缓解比例失调的对策。首先,从政策角度则急需改变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孩”的实践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同时,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水平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从而有利于平衡男女比例。
范文六: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男孩危机凸显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统计分析,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7年独家发布高考状元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36年来,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7成状元难觅职场踪迹。高考状元并非“全军覆没”,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学界状元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报告指出,“状元热”源于社会对知识和公平竞争的尊重,社会对状元未来职业成就有更高的期待;总体而言,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恢复高考36年来,中国六星级和五星级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8成状元扎堆就读北大清华;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夺状元“杀手锏”,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令人惋惜的是,2000年以来浙大、武大和吉大等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强高校,没能赢得中国最优秀考生的钟爱,已无高考状元报考。近十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女状元比例高达51.84%,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国字号”或“省字号”名牌中学垄断各地区状元;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35名状元,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榜首,勇夺中国“高考状元摇篮”美誉。
高考状元性别大战,巾帼略胜须眉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半边天”的高考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统计发现,女状元有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状元有485人,占总数的48.16%。其中,女状元从2000年最低的40.00%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62.79%,上升势头迅猛,男状元比例则从2007年的60.00%下降至2012年的49.38%,跌幅明显。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巾帼略胜须眉,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如果高考模式和科目未做大的改革,未来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值得庆幸的是,男性在中国高考理科状元榜上仍坚守传统的霸主地位,男状元占64.26%,女状元仅占35.74%。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可谓“一骑红尘妃子笑”,女性已经远超男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66.98%,男性仅占33.02%。中国校友会网年中国高考状元性别构成情况年份201220112010 男状元比例 49.38% 54.32% 53.85% 女状元比例 50.62% 45.68% 46.15%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合计 48.15% 43.66% 37.21% 39.47% 44.00% 52.70% 54.41% 38.03% 55.84% 60.00% 48.16% 51.85% 56.34% 62.79% 60.53% 56.00% 47.30% 45.59% 61.97% 44.16% 40.00% 51.84%高考状元男女比例倒挂,男孩危机凸显分析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高考中女性优势地位逐年上升,男性优势地位逐渐丧失,与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相比,男女比例出现倒挂,“男孩危机”现象日益凸显。据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全国男女人口比为105.20比100,呈下降趋势,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了1.54个百分点。而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男多女少问题依然严峻,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10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0个百分点。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女性不仅在出生权上弱于男性,而且在教育权上更是不如男性。虽然有《义务教育法》等诸多法律保障,但女性尤其是在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女性和进城务工家庭的女孩,其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年限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公平理念受到广泛认可并不断得到落实,女性的受教育权在扩大、受教育年限在延长、受教育层次在提高,特别是同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男性,使得女性在多方面赶上并超越男性成为可能。人口总数中男多女少、高考状元中女多男少,使得男孩子无论是在“考场状元”的争夺上,还是在人生伴侣的争夺上,都出现了男性竞争力退化的危机。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湖北高考状元中男性比例最高,为71.43%;状元男性比例超过60%的地区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等4省市。而在女性高考状元方面,福建女性状元比例最高,为70.27%,其中福建、河北、北京、黑龙江、江苏、天津、辽宁和上海等省市状元女性比例超过6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出现上述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很多,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有重要关系。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男性相对不强调读书而是经商,于是女状元多;上海商业比较发达,是个小资城市,女性独立空间更大、更活跃,于是女状元多;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比较男性中心主义的地区,儒家强调读书,于是山东男状元多。江西也类似,江西也是一个强调读书传统的地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有利女状元拔尖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女性已逐步在高考竞争中“称雄”,“半边天”在高考状元群体中“一枝独秀”。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设置中语言类偏多、女性身心特征优势等是导致高考赛场上“阴盛阳衰”的三大原因:其一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日趋进步,男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平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女性发展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重视,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早已是“半边天”或“顶梁柱”。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参加高考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女性基数越大夺取高考状元的几率就越高。其二是女性身心特征优势决定其在现行的中考、高考等标准化考试中处于有利位置。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心思更为细密、心理更为稳定、知识点记忆更为系统,且在语言方面见长,而男性多在空间推理和数理逻辑方面占优。与以往相比女性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现行的高考模式、科目设置和内容都有利于女生在高考“战场”上发挥得更好,特别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基础必考科目使得女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大。现行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利于女性身心优势的发挥,相对而言则压抑男性的优势,文科状元中女性多、理科状元中男性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三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性意识日益觉醒,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对事业成就的需要、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渴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副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女性在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多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歧视,使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总体不高,这种社会压力和角色定位激发了女性的潜能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和动力,特别是在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鼓励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不断努力,自信心不断提升,在高考中和职场上超越成为她们证明自己能力和才干的重要手段和绚丽舞台。中国校友会网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性别构成名次1234 地区名称 湖北 山西 安徽 山东 男状元比例 71.43% 70.37% 64.10% 60.98% 女状元比例 28.57% 29.63% 35.90% 39.02%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河南 甘肃 江西 广东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重庆 海南 青海 浙江 广西 湖南 陕西 四川 贵州 吉林 云南 辽宁 上海 天津 黑龙江 江苏 北京 河北 福建 58.06% 56.67% 56.67% 55.68% 53.57% 53.13% 51.22% 50.00% 48.28% 47.83% 44.74% 44.44% 43.59% 43.33% 42.86% 41.94% 40.63% 40.54% 40.00% 40.00% 37.93% 37.50% 37.50% 34.48% 33.33% 29.73% 41.94% 43.33% 43.33% 44.32% 46.43% 46.88% 48.78% 50.00% 51.72% 52.17% 55.26% 55.56% 56.41% 56.67% 57.14% 58.06% 59.38% 59.46% 60.00% 60.00% 62.07% 62.50% 62.50% 65.52% 66.67% 70.27%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男孩危机凸显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统计分析,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7年独家发布高考状元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36年来,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7成状元难觅职场踪迹。高考状元并非“全军覆没”,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学界状元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报告指出,“状元热”源于社会对知识和公平竞争的尊重,社会对状元未来职业成就有更高的期待;总体而言,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恢复高考36年来,中国六星级和五星级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8成状元扎堆就读北大清华;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夺状元“杀手锏”,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令人惋惜的是,2000年以来浙大、武大和吉大等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强高校,没能赢得中国最优秀考生的钟爱,已无高考状元报考。近十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女状元比例高达51.84%,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国字号”或“省字号”名牌中学垄断各地区状元;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35名状元,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榜首,勇夺中国“高考状元摇篮”美誉。
高考状元性别大战,巾帼略胜须眉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半边天”的高考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统计发现,女状元有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状元有485人,占总数的48.16%。其中,女状元从2000年最低的40.00%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62.79%,上升势头迅猛,男状元比例则从2007年的60.00%下降至2012年的49.38%,跌幅明显。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巾帼略胜须眉,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如果高考模式和科目未做大的改革,未来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值得庆幸的是,男性在中国高考理科状元榜上仍坚守传统的霸主地位,男状元占64.26%,女状元仅占35.74%。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可谓“一骑红尘妃子笑”,女性已经远超男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66.98%,男性仅占33.02%。中国校友会网年中国高考状元性别构成情况年份201220112010 男状元比例 49.38% 54.32% 53.85% 女状元比例 50.62% 45.68% 46.15%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合计 48.15% 43.66% 37.21% 39.47% 44.00% 52.70% 54.41% 38.03% 55.84% 60.00% 48.16% 51.85% 56.34% 62.79% 60.53% 56.00% 47.30% 45.59% 61.97% 44.16% 40.00% 51.84%高考状元男女比例倒挂,男孩危机凸显分析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高考中女性优势地位逐年上升,男性优势地位逐渐丧失,与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相比,男女比例出现倒挂,“男孩危机”现象日益凸显。据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全国男女人口比为105.20比100,呈下降趋势,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了1.54个百分点。而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男多女少问题依然严峻,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10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0个百分点。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女性不仅在出生权上弱于男性,而且在教育权上更是不如男性。虽然有《义务教育法》等诸多法律保障,但女性尤其是在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女性和进城务工家庭的女孩,其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年限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公平理念受到广泛认可并不断得到落实,女性的受教育权在扩大、受教育年限在延长、受教育层次在提高,特别是同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男性,使得女性在多方面赶上并超越男性成为可能。人口总数中男多女少、高考状元中女多男少,使得男孩子无论是在“考场状元”的争夺上,还是在人生伴侣的争夺上,都出现了男性竞争力退化的危机。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湖北高考状元中男性比例最高,为71.43%;状元男性比例超过60%的地区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等4省市。而在女性高考状元方面,福建女性状元比例最高,为70.27%,其中福建、河北、北京、黑龙江、江苏、天津、辽宁和上海等省市状元女性比例超过6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出现上述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很多,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有重要关系。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男性相对不强调读书而是经商,于是女状元多;上海商业比较发达,是个小资城市,女性独立空间更大、更活跃,于是女状元多;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比较男性中心主义的地区,儒家强调读书,于是山东男状元多。江西也类似,江西也是一个强调读书传统的地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有利女状元拔尖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女性已逐步在高考竞争中“称雄”,“半边天”在高考状元群体中“一枝独秀”。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设置中语言类偏多、女性身心特征优势等是导致高考赛场上“阴盛阳衰”的三大原因:其一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日趋进步,男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平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女性发展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重视,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早已是“半边天”或“顶梁柱”。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参加高考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女性基数越大夺取高考状元的几率就越高。其二是女性身心特征优势决定其在现行的中考、高考等标准化考试中处于有利位置。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心思更为细密、心理更为稳定、知识点记忆更为系统,且在语言方面见长,而男性多在空间推理和数理逻辑方面占优。与以往相比女性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现行的高考模式、科目设置和内容都有利于女生在高考“战场”上发挥得更好,特别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基础必考科目使得女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大。现行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利于女性身心优势的发挥,相对而言则压抑男性的优势,文科状元中女性多、理科状元中男性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三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性意识日益觉醒,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对事业成就的需要、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渴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副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女性在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多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歧视,使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总体不高,这种社会压力和角色定位激发了女性的潜能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和动力,特别是在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鼓励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不断努力,自信心不断提升,在高考中和职场上超越成为她们证明自己能力和才干的重要手段和绚丽舞台。中国校友会网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性别构成名次1234 地区名称 湖北 山西 安徽 山东 男状元比例 71.43% 70.37% 64.10% 60.98% 女状元比例 28.57% 29.63% 35.90% 39.02%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河南 甘肃 江西 广东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重庆 海南 青海 浙江 广西 湖南 陕西 四川 贵州 吉林 云南 辽宁 上海 天津 黑龙江 江苏 北京 河北 福建 58.06% 56.67% 56.67% 55.68% 53.57% 53.13% 51.22% 50.00% 48.28% 47.83% 44.74% 44.44% 43.59% 43.33% 42.86% 41.94% 40.63% 40.54% 40.00% 40.00% 37.93% 37.50% 37.50% 34.48% 33.33% 29.73% 41.94% 43.33% 43.33% 44.32% 46.43% 46.88% 48.78% 50.00% 51.72% 52.17% 55.26% 55.56% 56.41% 56.67% 57.14% 58.06% 59.38% 59.46% 60.00% 60.00% 62.07% 62.50% 62.50% 65.52% 66.67% 70.27%
范文七:男女比例失调严重 女性人口少会导致女性身价高吗?
中国国家统计局昨日披露,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3376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以女性为100),而正常的男女人口比范围一般在102-107之间。不少网民感叹:男同胞压力好大,脱单形式严峻。生育政策要跟上人口“新常态”节奏透过人口数量表象可以看到两个问题:性别结构失调,年龄结构失衡。前者主要体现在男女比例溢出正常值上,它意味着不少男性将沦为“光棍”。而家庭细胞一旦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社会机体不健康。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吧,我怎么觉得“剩女”比“剩男”多呢?其实这不过是发声多寡的问题:剩女往往文化程度较高,多能熟练运用网络等途径表达“剩女情结”;而剩男则多生活在落后乡村,连上网机会都没有。从另一个角度说,剩女往往是主动的“剩”,而剩男多是被动的“剩”,他们亮身份的机会也少。眼下性别失衡俨然成了死结:什么“关爱女孩行动”、“奖励扶助机制”作用微乎其微,而加大婚龄差、引进外国新娘之类的主意徒增笑料。有人觉得,其原因在于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加之B超技术。但如果没有生育政策这根杠杆,区区观念和技术能轻易撬动天然的性别平衡?再拿年龄结构来说,依照国际上对老龄化的判定标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非常严重。老龄化来袭,社会养老议题也愈发受关注。但别忘了,社会养老不过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合作。缺少了年轻人,社会养老如何能持续?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还会导致“用工荒”愈演愈烈。有人说,不对吧,我听到更多的怎么是“就业难”,而不是“用工荒”呢?这与对“剩女”和“剩男”的错觉一样:感到就业难的多是大学生,未就业的大学生及其家人可和声共鸣;感到用工荒的则主要是企业,它们对人口红利消减的呼应,多体现在行动上,如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或是外迁。而科技进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劳动力需求会减少,只是劳动力在各产业的分布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加,会对冲其他产业的需求萎缩。人口数量只是表象,人口结构才是根本。如果只为控制人口数量,而破坏了人口结构,那跟“但管人直莫管人死”的治驼庸医没什么两样。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办法是根据生育率过低的人口“新常态”,进行生育政策联动调整,甚至适时放开自主生育,并适时出台鼓励生育和严限选择性别堕胎等措施。当那些夫妇可通过再生育而不是选择性别堕胎来实现自己的生儿或生女愿望,社会劳动力会得到相应补充,养老问题也更有依托。尽管人口结构不会立即得到优化,但至少会让人看到优化的希望。女性人口少会导致女性身价高吗?“老婆要成奢侈品了”、“单身汉们要加油了”——舆论对出生性别比畸高的关注,总是落在“导致男人娶妻难”上。但事实真是是如此吗?如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与2000年相比,男性未婚率的增加并没有显著高于女性,未婚者的分布显著表现为所谓“甲女丁男”,即底层男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未婚者多,这是由男女择偶需求不匹配,而不是女性太少造成的。婚配是动态和复杂的,不是同一年出生的男人和同一年出生的女人结婚,意识到这一点,就明白从出生性别比简单推论男性失婚现象靠不住。然而“娶妻难”的担忧一直伴随着出生性别比话题,将这个话题建构成男性危机,仿佛女人的价值就是让男人有老婆,这耐人寻味。出生性别比问题的实质是生育限制恶化男孩偏好,是性别歧视,真正令人痛心的是女胎因为性别就不被允许出生,而不是她们没有为男性和社会贡献“当老婆”的名额。出生性别比问题也在敦促我们正视中国的性别事实。受出生性别比所累,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中国2014年性别平等排名比上一年下降18位,类似这样的证据不应该被忽视。当然性别比还是在缓慢下降的,只是抵不过其他国家的进步。另一个误会是女人少会导致女人身价高。没错,结婚成本是在提高,而且传统要求男性“主外”,但这和女性地位高风马牛不相及。男人出价、女人要价的婚配经济的潜台词是男性“买断”女性婚后的生育和照顾贡献,其最极端的形式就是买卖婚姻,这是女性一生无酬劳动的前奏,与受尊重是两回事。且这种婚配经济模式现在越来越过时了,坚持从男买女卖角度看结婚是罔顾女性婚姻贡献的表现。指望一个动辄不欢迎女性出生的社会在其出生后尊重她,是悖论。更现实的预期是,“幸运”出生的女性将面临在各个生命周期中的歧视,而这正是中国当今的现实。因出生性别比而喊出男性危机的人,很多也不过是调侃罢了。这就像有些人讨论所谓“妻管严”时的态度,只是假装示弱和表演惊诧,底气仍然是男性优势的自信。如果人们都只看到自己,那世界会好吗?所谓“无知之幕”也可用在对性别境遇的理解上:如果不知道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你会希望这世界该如何?至少你会希望世界给你出生的权利吧,而这就是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真相。
范文八:漫画:中国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近120:100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90后男生一成找不到老婆【新快报】日前出炉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报告引起相关媒体纷纷关注,称“中国光棍越来越多”。这项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利用
报告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性别比的连续失调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经构成了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一个弊病。实际上,2007年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不能成婚。学者警告:“剩男”增多 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国新闻网】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进入“剩男”时代,香港《文汇报》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指出,性别比的连续失调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经构成了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一个弊病。报道说,专家认为,3,700万缺口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在现在至未来许多年内,由于社会可供应的婚育年龄的女性人数无法匹配适婚男性人数的需要,可以想象,婚姻的挤压问题将异常突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不能成婚。当社会进入“剩男时代”,一些男性由于诸多方面的相对弱势,将要“将单身进行到底”。学者认为,从微观面来讲,由于社会的广泛需求,性服务产业已成为巨大市场。3千多万无法寻觅配偶的男人的性生活问题,值得社会重视。而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受制于种种因素,性交易市场尚未合法化,而是潜伏在地下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产生社会危害,导致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传播,危害到社会安全。另有学者建议,加大对生女儿家庭在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力度。学者指出,性别失衡是人为的,是“重男轻女”错误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出台进一步的优惠政策,以“特别鼓励”生女孩,在严格遵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前提下,对那些按计划生育的女儿户出台更加优惠政策,对生女孩的父母在“养老、医疗”及女孩上学等方面加大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
范文九:高校男女比例失调关键词:大学生 男女比例 原因分析 导致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上大学已经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所谓“独木桥”。在现在社会里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够上大学,甚至一直读至硕士、博士、博士后。若按照我国现在的男女比例分布,大学里应该是男生的天下。然而,现实却让人匪夷所思,“娘子军”占领了大学校园的半壁江山。这么说,并不是说站在师范、亦或是语言类高校的角度上揣度整个中国大学中男女比例的现状,而是从整体来对此做分析的。“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表现尤为明显,中国传媒大学老师介绍,该校男女研究生比例为 1∶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兵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学,得知该校的男女生比例为 2∶8 之后大吃一惊。“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在招研究生时,一般 20 个人里头有三四个女生,现在一半以上都是女生。” 某些文科院系的男女生比例失衡超过他想象。 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以某工科院校为例,多年前该校男女比例是 7∶1,现在这个数字将近 2∶1。诸如机械、锻造,这些过去被戏称为“打铁匠”的专业,“准女工匠”的身影在持续增多。从以上这些高校的现状可以看出,“阴盛阳衰”已经成为国内一高校无法忽视的大问题。然而,在这现象背后又有多大的隐患呢?(1) 部分班级男生成“边缘人”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女生在高校中当家作主的地位也进一步凸显,相当典型的是:高校不少班级上,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中山大学金融系某班 50 多个人的班级里面,女生更热衷于竞选班干部,除了一名男生当选外,其他职务几乎都是女生。女生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女生太多的环境使男生更加怯于或不屑于表现自己,上课的时候女生都欢叫着 坐到前面,课堂上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提问,男生却不敢凑过去,多数是躲在教室的后排,一声不吭。武科大中南分校艺术学院学生组织11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中有 7 个都是女生,该校艺术学院男女生比例悬殊并不大,但 11 个部门中,体育部、实践部的部长全都是女生,男生仅有 4 人,不仅该校团委学生副书记、学生会主席都是女生,在这两个组织的 11 个部 门中,女部长也占了 6 位。大通社、艺术团、马列协会 等社团或组织中,掌门人都为“巾帼”。在我校中,此现象也尤为明显,作为一所农业类院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是一个颇有历史性的标志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各个组织在选拔人才时,尽管已经尽力想要招收更多的男性成员,但现实仍然是由“娘子军”占领了大部分的职位。虽说女生会更加细腻,但是男生在这些组织中同样有他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男生“边缘化”给许多活动的实行造成了很多的不便。(2)对女生“不公平”的对待使高校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下降首先,谈到女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下降问题。第一,它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方面,女生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直接决定了学校学生对许多公共设施的需求呈现男女差异。在很多高校中,包括浴室、宿舍、厕所等公共设施的设置基本还是按照男女人顺相等的标准来设置的,这就导致了女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许多女生往往不实践浪费在排队上。第二,它体现在各个学习项目的选拔过程中。短期公费游学项目,保研,留校,这些都是每个高校为学生们提供的拓展视野,亦或是继续深造的好机会。但是,在男女比例已经离平衡线很远了的情况下,有些项目却还是规定候选人要保持男女比例1:1。虽然在很多师范、语言类院校中,男生吃香无可厚非,但是,在某些方面,女生还是非常需要得到公平对待的。接着,谈到男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下降问题。总的来说,现在男生在大部分高校校园中炙手可热的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男生却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幸福感。随着大学校园中女生数量的压倒性优势,校园内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到优秀到堪称完美的女生也不少。然而男生在数量上本就不多,又有如此强劲的竞争对手,压力自然就大了。另外,学校在各个方面为了做到更好地服务学生,自然会出台一些便利于女生的措施,但同时如果不切实落实对男生的思想工作,就很有可能会造成部分男生心中不满意。(3)大学里单身女生多大学里的恋爱,一直被大家所谈论,在现在社会中,到了一定年龄,很多人都会被“催婚”,所以,很多人都想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毕业后就走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现在在大学校园中,女生们想找一个男朋友也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但是,许多单位对女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大龄未婚女青年常常都面临被辞退的问题,婚假,产假,致使许多单位都舍弃这一些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但却已经因为打拼事业失去了青春的女性。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许多女性则选择毕业后就赶快结婚,赶快生孩子,然后再去打拼事业。然而,现实中高校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却对此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原因分析:(1)女生“早熟”有的学者如曾经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 究所所长的张敏强认为“不是考试形式更适合女生, 而是女生比男生更用功。” 他认为,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青春期的女孩确实比男孩成熟得要早。由于受 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小在家庭教育中灌输给她 们的观念就是,女孩子应该早些为家庭承担责任,这 样就教给了她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她们在学校 中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所以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她 们比男孩要用功得多。确实,许多研究表明,同龄女生在心理上较男生要成熟,在民间也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但是,现有关于儿童上学年龄的法律规定对于男女而言是一样的,这就相当于男生在与在心智上比自己成熟的人竞争,当然胜出的几率会有所下降。(2)就业压力有的学者则认为就业压力导致追求高学历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原因,也是促使很多女生去作出读研读博的无奈选择。” 华南理工大学党志教授说,他手中的女硕士女博士有很多人都出于这个原因选择继续深造。本科毕业找工作,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女生只有通过提高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很多女生也是出于对未来的打算,想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譬如说当老师,这样有时间兼顾家庭。考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的小谢坦率地承认,自己当时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继续读博,“现在在校园里面呆久了真的不愿意出社会 了,希望能够有机会留在高校教书,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虽然在人生的前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我们都在读书,但这都是为了往后进入社会做准备。但是进入社会后,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总是在宣扬男女平等,在很多领域还是存在着很明显的男女差别。有一篇文章中曾写道,男性和女性做同样的工作,但女性所得到的报酬往往要少于男性,而女性要在事业上去的与男性同等的成就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许多女生选择继续深造,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3)女性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成就动机增强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爆发,新时代的女性已经能够完全从家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社会生活中,许多女性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因此,女性的地位逐步提高,给进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后,女性就逐渐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的到认可之后,自身的成就动机也就大大增强,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状况,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建议:(1)在基础教育阶段,男生就已居于劣势。相关部门对城乡的抽样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女生总体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从 2008 年开始,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在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专家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充实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教学和学生成长都不利,尤其是众多男生“伤不起”。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增加男性教师数量对平衡高校男女比例有着重要的意义。(2)另外,在社会各个领域,对于男女从业人员的待遇要达到相对的“公平”。以上原因分析中已有提到,在就业过程中,男女的区别对待对现今高校男女比例失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改变这个现状的难度相当大,希望从思想,法律等方面能够逐渐渗透落实男女“公平对待”。参考文献:《大学男女比例失调 表象背后隐藏的危机》
王小波周艳食工121
《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综述》 张海钟
范文十:论我国的男女比例失衡摘要:在“六普”数据公布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透露,目前我国出生男性人口为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男女性别比为118.06。2009年这一比例为119.45,在“十一五”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08年为120.56。我国的男女比例失衡虽然有所改善,但是都是在小幅度内,对此我们还面临严峻的性别失衡问题,对此笔者浅谈有关我国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影响和对策。关键字:原因
对策一 造成我国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原因很多且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不是很高的现状要一时改变这种思想是不可能的。 2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经济生活方面,妇女的资源获取机会仍普遍不利,收入水平仍普遍【偏低,权益保障普遍显弱;政治生活方面,妇女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尤其是领导权、决策权的参与度、参与层次、参与比例、参与渠道上仍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3、 农村以男性劳动为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也是人们希望要男孩的原因之一。我们已经在《土地法》中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土地权益,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和有效的保障措施,再加上女性出嫁后要到男方家生活的传统,很多农村妇女无法分到本来就不多的土地。这些没有男孩的家庭就面临着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另外,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着老年赡养的难题,甚至这样的家庭还受歧视。4、 发达的医疗技术竟成了男女比例失调的帮凶在许多城市,有些医院违反法律规定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如是女孩则终止妊娠,这样也造成女孩比例下降,再加上国家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严格制止这一行为,所以这也是一个客观原因。5、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强制实施,使人们通过生多胎来实现生男孩的愿望也落空了,而对于重男亲女的中国人民来说要想方设法做到这一点,理想的生育孩子数量无法被满足,人们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就受到严重挤压,结果就是“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于是乎导致了性别比失衡。二 男女比例失衡的影响亚当夏娃降临世间,不仅告诉我们世间有了人,同时也说明男女平等,不仅是地位上的平等,还有数量上的平的,应该是1:1,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比例被打破了,而且很令人堪忧。男女比例失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婚姻挤压,最终导致家庭结构不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一部分大龄男青年由于找不到对象,只能到下一年龄段的女青年中找。如此循环下去, “老夫少妻”将不再是个别现象。而年轻男性与年长男性之间争夺配偶发生的人口冲突就会随着人口的失衡而进一步加剧。同时,大量的未婚男性出于自身的婚姻需求,甚至会采用拆散已婚家庭组建新家庭的方式,影响家庭结构的不稳定。2、就业性别挤压问题。李建民说,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导向是偏好男性的,现实生活中男性比女性在经济收益和精神受益上更大。“如果这种社会心理结构、利益结构不改变,彻底扭转性别比失衡不太可能”。未来一二十年里,男性劳动力过剩,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天平就会倒向找工作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同胞,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企业打出“限招女性”的旗帜来也不一定。3、犯罪率升高,社会不稳定性增加。性犯罪上升、同性恋增多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非法婚姻、非婚生育等现象大量发生,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大。据统计,中国的公安人员在2001年到2003年一共解救了4.2万名被劫持和拐卖的妇女和儿童。比例失衡,太多男性凑在一起总是危险的,社会的安定性让人担忧。而为了争夺女性发生的犯罪行为则更让人堪忧。4、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鉴于目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实际,未来几十年过低的老年性别比将会升高。在当前农村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养老保障体制下,将造成大量终身未婚者没有子女养老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整个国家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5、世界性的婚姻格局变化主要是指跨国婚姻的增多,众所周知,男女失调(女性比例减少)最终导致结果是光棍军团的壮大.为此,国内众光棍将眼光放远于国际市场.洋媳妇增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6、由于农村的失衡比城市更严重,未来的"男光棍"将更加集中于边远贫困地区,这将大大强化这部分群体的弱势地位。这种现象与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目标极不相符。7、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婚姻挤压、性别透支和人口结构失衡等严重社会问题,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影响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民族的繁荣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三
男女比例失衡的对策良好的性别比例关系到的是中国人的未来,无论是公民个人好事政府,都不能放任该比例的肆意扩大。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化人性化的宣传教育,通过传碧思想、观点和信息,影响宣传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治理出生人口行不比偏高工作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关爱女孩宣传与家庭美德结合,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以及素质教育。1、 禁止就业、退休年龄、岗位设置中的性别歧视;2、 对女孩独生子女给予适当的优惠,形成利益导向作用;3、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淡化“养儿防老”传统思维。4、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治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依法打击“两非”。《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虽都有禁止“两非”的规定,但有关部门只能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刑法对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为他人进行终止妊娠手术给予定罪,但对医生的同样行为不能进行刑事制裁,对进行非法胎儿性别鉴定也没有相应规定” 。“两非”猖獗最主要原因是卫生部门监管不力、存在漏洞。”5、在充分运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则,同时加强联合执法。6、 要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趋势,短期内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力干预。7、需尝试约束型和利益导向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以利益和观念作为“柔性”引导,加强对生育过程控制。二胎生育证管理实行一证管一胎,一证管一年。严格执行照顾安排生育二孩只能给予一次机会的规定。对二胎孕情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孕情突然消失、溺弃女婴等现象发生。8、由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地区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治理工作需要雄厚稳定的资金支持。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方面建立稳定的、适度倾斜的资金保障机制:以财政拨款为主,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专项资金。解决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还在不断呈现严重的趋势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更加积极的在探索实践中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诚信,通过各个部门,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控制这个恶况的延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科工科文科划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