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那个国家一年到头皆春天晚都是春天的

没有春晚的那些年,中国人都怎么过春节?| 浪潮工作室
春晚是80年代以后才有的“新事物”,在那之前,没米没钱的中国人靠闹革命和忆苦思甜来迎接新的一年。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撰文 | 吴静宜如今年年被人诟病、却年年有人看的央视春晚,已经变成了大年三十守岁的必备背景音。对很多家住北方的80、90后们来说,没有春晚的春节总感觉是不完整对的。但实际上,这个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节目,也只是从80年代才开始的传统,比《新闻联播》还年轻。从前的新年期较长,“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意义上的新年要从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前后大概有一个多月的时间。1928年,中华民国“废除旧历,普通国历”,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新年沿用旧历,并且因为刚好在立春前后,于是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北京龙潭公园的新年装饰。/ AP日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除夕、初一和初二。除夕是整个春节中最重要也最忙碌的一天,它是旧年与新年的交汇点,所有的除旧迎新活动都发生在这一天。传统春节里,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吃过早饭,就开始为中午的团年饭做准备;吃过团年饭上的“年年有鱼”,男女老少就开始排队洗澡,“洗去一年的霉运,干干净净进入下一年”。到了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围着火炉嗑瓜子守岁,凌晨开始放鞭炮迎接新年,一直闹到五更天(四点四十八分左右)。2014年,游客在三亚吃年夜饭。/ 视觉中国“工农一家亲”50年代的中国,新的政权刚刚稳定,虽然日子还不宽裕,但新年的传统习俗也在计划经济下坚定地延续着。当时像花生、瓜子这些零食都还属于奢侈品,平时吃不到。到了过年,政府才会按人头进行花生、瓜子的春节特供,让大家守岁的时候有东西可嗑。年夜饭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能吃的东西不多,但一只鸡、一条鱼就能凑成一桌饭。日,《北京日报》上一篇记录当时除夕夜的文章是这么形容的:“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原来是主妇鄂老太太两个出嫁的女儿带着外孙回娘家来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两个孙儿也都在家。一家团圆,怪不得这么热闹。我问鄂老太太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1953年春节天津王德铸一家人吃团圆饭。/ 新华社吃完团年饭,忙活忙活就差不多开始守夜了。没有电视可看的年代,普通人家守岁还是一如从前几百年的那样围着火炉靠嘴打发时间,但“春节联欢晚会”这种形式已经在城市里兴起。为了表现“工农一家亲”,许多城市的工会会组织工人到农村去进行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比赛联谊;城市里的各大单位也会自行组织活动。比如1956年,北京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北京日报》等九大老牌媒体就举办了联欢会,请来了侯宝林、郭启儒等大腕上台表演。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俄文友好报》、《北京日报》联合举办联欢会,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Google同一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出品了一部《春节大联欢》,影片里有相声、小品、戏曲,还有一些不知所以的战争场面和名人露脸,华罗庚、钱学森等人都在里面出现过。虽然整部片子剪辑略显混乱,但这部影片被认为是后来春晚的雏形。春节大联欢的广告。/ 豆瓣只不过,1958年中国才刚刚装配成功了自己生产的第一台电视机,等它深入寻常百姓家时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并不知道这部《春节大联欢》是给谁看的。“艰苦朴素过春节”1958年也是人民公社兴起的第一年,从那之后的整个60年代都是集体主义的天下,春节自然也不例外。60年代的春节,最典型的景象就是:家家户户挂起毛主席像,拿着单位统一发的票去办年货;除夕夜各生产队在集体食堂一起吃年夜饭,然后领了羊肉馅回家包饺子;大年初一,公社成员给干部拜年,干部给军属拜年,然后大家再拿着单位统一发的票去看电影、参观游艺会。1960年1月,北京厂甸,人们在春节市场中选购年货。/ Google这个时期,除夕的年夜饭几乎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餐桌上的食物也都大体一样。当时云南省景洪农场的红旗生产队全队有32户,除夕年夜饭一家人一桌,坐不齐就拼一起,“桌桌都有八个菜,平均每人都有二两酒”。人们穿着一样的新衣服,在一样的屋子里,吃着一样的年夜饭,对新的一年怀揣一样的希望——就连相互之间拜年,也要保证祝辞中的平等主义。小孩跟大人拜年要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个人登门被单位团拜取代,拱手作揖换成了点头致意,“恭喜发财”是不能说的,最妥帖的是一句简单的“过年好”。那个时候,发财并不在人们的新年心愿中,但多省下几个钱大概在大部分人的来年目标里。当时政府提出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口号,各地也纷纷响应,制定了“勤俭朴素过春节”的政策。1959年,南京市燕子矶公社书记春节到农家拜年。/ Google辽宁省要求人民“坚决革除大吃大喝、轮番请客、给孩子压岁钱等坏风气”,真正做到“瞻前顾后,细水长流,节日不忘节约”;还要求工人回乡时,不要追求旧社会“富贵荣归、衣锦还乡”的坏风气,而应该“把工人阶级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带到农村去”。但能带着艰苦朴素回村的工人已经是幸运儿了,更多的工人为了表现“劳动最光荣”,在春节期间也留在工厂里继续干活。很多工厂在春节期间都不休息,甚至掀起了“春节前后出满勤”的竞赛活动。安东漂练厂30多个生产小组的工人,用大字报和广播向领导和全厂工人表示“保证春节前后出满勤,不耽误生产”。地方国营铁木厂职工也表示:“保证假期前后出满勤,赶制农具支援农业大跃进。”这种全员拼命三郎的精神感动了党和人民,于是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1967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在春节期间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视觉中国“满怀革命豪情的70年代”7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民纷纷要求“大破旧俗、大立新风,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这就是十年文革中春节的主旋律。上海玻璃机器厂的工人章仁兴是发出“革命化春节”声音的第一人,当年18岁的他向《解放日报》投稿,表示:“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激烈的时刻,我们怎能丢下革命和生产,回乡去过春节呢?不能!不能!坚决不能!”革命化的春节意味着第一个要革掉的就是传统习俗,像祭祀烧纸这类活动坚决不能有。辽宁省提出了“大讲科学,破除敬神信鬼等封建迷信”的主张,要求做到“十不”:不接财神、不送灶君、不供天地、不贴门神、不烧香、不烧纸、不磕头、不上庙、不写旧内容的春联、不续封建的家谱。2007年在银川,一个男人走过一面海报墙,上面正是文革时期的典型年画海报。/ Reuters于是,春联和年画彻底摆脱掉了旧式祝辞的影子,变成了宣传工具。那个时期的春联大多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以发展生产报答共产党,用创新纪录感谢毛主席”、“一把铁锤粉碎旧社会, 两只黑手创造新国家”,而年画则是“抓革命促生产”、“多出煤出好媒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之类的。除夕的团年饭变成了忆苦饭,围着火炉唠嗑变成了请老贫农忆苦思甜、开批判会。1975年,25名在山西定襄县官庄公社里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就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欢度了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除夕晚上,他们在大会上表决心:“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毛泽东思想,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68年春节,先在“忆苦思甜”大会上吃“忆苦饭”,然后再回各家吃“年夜饭”。在满大街革命口号的时候,普通人家的除夕夜是静悄悄的。没有鞭炮,没有热闹的团年饭,典型场景是一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吃完一盘白菜饺子,桌上用红纸包着一块砖,上面端放着一尊毛主席半身像,旁边两根摇曳的红蜡烛。直到80年代,中国人的春节才开始重新喜庆起来。市场上出现了巧克力、饼干和话梅糖,联欢晚会上增加了相声和小品,连衣裙、西装和卡其布工装共同出现在大街上。1983年,第一届面对全体中国人直播的春节晚会在央视开播,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身兼数职,又唱又演又主持。刘晓庆身着红色的连身裙,乌黑的头发披在肩头。那一首所有人一听就知道该去睡觉了的《难忘今宵》到第二年才出现,但中国人的新春节从这一年已经开始了。1983年的春节晚会,从左到右依次是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Google参考资料:Zeshun You & Jianping Chen (2008)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 as a Site of Harmoniou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a Media Research.Xiaoyan Xu (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ted Great China.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Zhao Bin (2008) Popular Family Television and Party Ideology. Media Culture & Society.Zhang Zhiyuan (2010) A Brief Accou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ustoms.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张志萍 (2009) 建国初期的春节. 中国档案杂志.&于海燕 (2012)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春节习俗变迁.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辉金 (2007) 转型期中国中部农村春节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贾滕 (2008) 事变俗移:从春节习俗看社会变迁——以近代以来华北农村为例.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巫肇胜 (2008)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网易评论长期接受投稿和读者来信 电邮view163#(将#替换为@)
专栏最受欢迎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中国和美国有时差中国是白天美国那边是晚上中国是春天美国是冬天吗那我们一年到头了过年的时候他们是什么
草莓粉粉棵授1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美国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 太平洋时间:-16 山地时间:-15 中部时间:-14 东部时间:-13 阿拉斯加时间:-18 两个国家的东西方向跨度都很大,所以不一定总是白天和晚上的关系.另外,中国和美国都在北半球,所以四季是一样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一天就是225元,一个月大概花费四五千元。
手脚全上,只为可以得到娃娃,不顾围观目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中央电视台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进入倒计时。从1983年到2016年,央视春晚已经陪伴了中国人34个年头,“不看春晚不过年”,春晚已成为联系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今天,一起寻找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春晚。
《春晚记忆》
整理自:央视纪录片《春晚》
  第一届春晚,由一个演员的演唱开场。这首歌的歌词成为后来历届春晚不变的追求。
  1983年
  的中国,正在迎来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变化出现在人们身边,每一个人都对生活充满着期待。对美好情感和高尚文化的向往,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强烈需求。1982年底,中央电视台决定,在1983年除夕办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那一年的春晚,是由一个演员的表演开场的。在主持人致词后,时年39岁的李谷一,演唱了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拜年歌》。由于当时演播室面积受限,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非常接近。但正是这样的近距离接触,晚会给观众传递出浓烈的联欢氛围。
  “大家高兴我高兴,我给大家拜个年”,简单明了的歌词,表达的是朴实而真诚的情感。这份特别的祝福,既是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目的,也成为后来历届春晚不变的追求。
  直到今天,李谷一依然保存着在1983年春晚演出的那件上衣。这件衣服的面料被称为“的确良”。在改革开放之初,它曾是人们生活变化的一个标志,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第一次有了晚会主持人,第一次实况直播……给全国电视观众带来了共聚一刻辞旧迎新的新体验。
  ,对春晚而言,人们对主持人的关注,有时甚至超过了明星。1983年的春晚舞台上,四位演员成了晚会的主持人。这也是“主持人”这个称谓第一次出现在晚会舞台上。
  △第一届春晚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姜昆
  主持人的出现,为第一届春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气氛与感受。现场观众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主持人的回应。这是一个特别的除夕之夜,春晚现场的欢乐与祝福,第一次通过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邻里几家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许多人对那一年的春节回忆。
△1983年春晚现场观众
  1983年春晚的直播,从晚上8点开始,20多个晚会节目,让那顿年夜饭有了不同以往的欢乐氛围。由于晚会采取了直播的方式,热烈的现场气氛与强烈的互动感受,第一次给全国电视观众带来了共聚一刻辞旧迎新的新体验。
  △1983年除夕之夜零点到来时,春晚采用敲响大钟的方式,传递春天的讯息。这段视频是在北京潭柘寺提前录制的。
  那一晚,四面八方打来的电话,几乎把交换机房忙得瘫痪。
  长安商场背后的一座建筑,是北京电视八局86分局的原址,这里曾是北京西部城区电话通讯的枢纽。已经70多岁的周爱芳,是当年的一名机房班长,日晚上的情景在她脑海中历历在目。
  “四五百平方米的一个大机房,红灯也亮了,绿灯也亮了,黄灯也亮了。平时我们是三个人一组值班,那天晚上我们安排了十个人,还得奔跑。你都听不见,非要使劲喊才能听见,还要用手比划。”
  △周爱芳回忆,首届春晚举办当晚,交换机房几乎瘫痪
  当时电话通讯主要依靠人工转接方式。1983年除夕夜,从全国各地接入的大量来电,导致交换机房几近瘫痪。所有的这些来电,都被接驳到同一个地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1983年春晚现场的四部电话机的出现,让这台晚会与众不同。当时电视机刚刚开始普及,为了吸引观众收看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决定用现场直播电话的方式,让观众直接参与节目点播和游戏互动。
  △1983年春晚的电话转播间
  由于在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采用了电视直播,主持人以及观众互动等全新形式,因此这台晚会才被定义为首届春晚,而这一届春晚采用的方式,被历届春晚延用至今。
  △主持人朗读观众来电记录
  每一年的春晚,世界各地华人四海一家。
  年龙年春晚,美籍华人歌手王力宏登台演唱《龙的传人》。而此时距离《龙的传人》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唱响,已经过去整整27年。1985年春晚舞台上,一位叫黄锦波的美籍华人,演唱了《龙的传人》。
△黄锦波演唱《龙的传人》
  黄锦波是美国首位华人市长,1984年夏天,时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唐树备建议黄锦波到中国去看一看,顺便过一个中国年。1985年初,黄锦波一到北京就被告知,春晚剧组将邀请他演唱歌曲《龙的传人》,而此时的黄锦波还不会说普通话。
  1985年春晚现场,黄锦波靠着拼音标注,唱完了《龙的传人》。由此黄锦波成为第一位在春晚舞台上演出的美籍华人。春晚结束后,黄锦波受到了全国16各省市的邀请,在当地举办个人演唱会,这期间他学会了中文。
  每一年春晚都会邀请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春晚的舞台,共叙回家乡情。正是因为春晚,让全球华人在除夕夜这一特定的时刻四海一家、欢聚一堂,凝聚起共同的民族情感。
  △林丽芳(台湾)、奚秀兰(香港)、陈思思(香港)、张明敏(香港)
  34年的春晚,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欢乐与故事,也带来了共同的温暖与情感。这是一个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电视晚会,春晚承载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成为了一部记录时代影像的珍贵相册。
  △1983年春晚节目单
  △历年春晚磁带
央视纪录片《春晚》(片段)
  春晚 ● 面孔
  34年春晚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诞生出许多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以及他们曾经表演过的、至今仍然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节目……你的记忆中,有哪些有关春晚的面孔?
【1983年】首任导演黄一鹤
  黄一鹤是央视春晚第一任导演。他勇于尝试创新,在晚会中设置实况直播、设主持人、设热线电话等。他先后五次担任春晚总导演。
【1984年】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在春节联欢晚会的邀请下演唱《我的中国心》,此后这首歌曲广为传唱,成为了春晚最为人熟知的记忆。
【1985年】中国女排
  1984年,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击败东道主美国队,首次夺得女排奥运金牌,并取得世界“三连冠”。“女排精神”成为全国人民的榜样。1985年春晚上,中国女排队员集体登台。
【1987年】费翔:春晚的“一把火”
  1987年春晚的“人气王”当属费翔,他是首位登上春晚舞台的台湾歌手。费翔演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随后家喻户晓。
【1987年】姜昆:《虎口遐想》
  如果问观众对春晚哪个相声作品印象最为深刻?那么《虎口遐想》一定榜上有名。姜昆、唐杰忠在1987年春晚上表演了这个相声节目。姜昆二十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是名副其实的春晚“老朋友”。
【1989年】宋丹丹:小品《懒汉相亲》
  “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1989年,小品《懒汉相亲》中,宋丹丹初登春晚舞台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宋丹丹就成了春晚的“老熟人”,先后9次登上春晚舞台。
【1989年】杨丽萍:“孔雀”春晚起舞
  白族舞蹈演员杨丽萍在1989年的春晚上表演了三支舞:《舞之魂》《版纳三色》《孔雀》,此后这只美丽的“孔雀”就成为了春晚的美好回忆。
【1990年】李谷一:歌曲《难忘今宵》
  歌唱家李谷一在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中,一共独唱了7首歌曲、2首对唱歌曲,其中就包括《难忘今宵》。1990年,她再次在春晚的舞台上唱响了这首歌曲。《难忘今宵》作为春晚的主题曲,成为了每年除夕的“固定节目”。
【1991年】冯巩:相声《亚洲之最》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 “亚运会,什么最多?什么最香?什么最臭?”春晚上牛群和冯巩表演相声《亚洲之最》,就取材于北京亚运会。在34年中,冯巩共参加了31次春晚,成为参加春晚最多的人。
【1991年】陈佩斯、朱时茂:小品《警察与小偷》
  1984年首登春晚舞台,陈佩斯就与朱时茂合作演出小品《吃面条》。随后,两人成了“黄金搭档”,先后8次在春晚舞台合作小品。其中,1991年春晚上的《警察与小偷》堪称经典。
【1995年】刘德华:《忘情水》
  “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流泪,”香港歌手刘德华在1995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献给了观众一曲《忘情水》。
【1996年】赵丽蓉:小品《打工奇遇》
  这是赵丽蓉老师第六次登上春晚舞台。在春晚34年的记忆中,她先后8次登场表演小品节目,《英雄母亲的一天》、《如此包装》、《功夫令》等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8年】那英、王菲:相约一九九八
  1998年春节晚会,来自内地与香港的两大天后那英、王菲同唱一首歌《相约一九九八》,成为了春晚歌曲中的经典。
【1999年】容韵琳:七子之歌
  日,澳门回归祖国。就在当年的春晚上,来自澳门的小朋友容韵琳演唱了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003年】罗京:演唱评剧
  在2003年的春晚上,著名主持人罗京演唱了一段评剧。
【2005年】邰丽华:无声世界的“千手观音”
  2005年春晚上,失聪舞蹈家邰丽华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同伴们表演了舞蹈节目“千手观音”,艳惊四座。20名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他们听不到音乐,只能通过特殊手段感受节拍,繁华璀璨,演绎的惟妙惟肖、美轮美奂,极具视觉冲击。
【2006年】舞蹈《俏夕阳》
  2006年春晚,一群由平均年龄62岁的大妈们用舞蹈演了一出皮影戏《俏夕阳》,妙趣横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刘谦近景魔术
  2010年,来自台湾的魔术师刘谦首登春晚,表演近景魔术《千变万化》,引起热烈反响。
【2011年】旭日阳刚:歌曲《春天里》
  2011年春晚,草根歌手登上舞台。其中,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就是代表,一首《春天里》触动观众的心。
【2014年】姚贝娜:《天耀中华》
  2014年,姚贝娜登上马年春晚的舞台,在零点前献唱了一首《天耀中华》。
【2015年】开心麻花:《投其所好》
  2014年羊年春晚上,开心麻花团队沈腾、马丽等上演的反腐小品《投其所好》大受好评。从2012年开始,连续四年的春晚,开心麻花都带来了经典作品,包括《扶不扶》等。
【2016年】抗战老兵
  100岁的抗战老兵张玉华在央视春晚现场,两次站起来对全国人民敬礼,画面让人热泪盈眶。
  (文章来源: 央视新闻)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在一年春天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