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查文章的影响因子子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期刊影响因子_百度百科
期刊影响因子
期刊的(Impact factor,IF),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期刊影响因子简介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
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该刊在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期刊影响因子产生应用
在1998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博士在《》(The
Scientists)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说明他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期刊引证报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JCR是一个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JCR是世界上评估期刊唯一的一个综合性工具,因为只有它收集了全世界各个专业的期刊的引用数据,JCR光盘版有许多很好的界面,显示了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可以告诉人们,哪些是最有影响力的期刊,哪些是最常用的期刊,哪些是最热门的期刊。除影响因子外还给出:期刊最新排序(Current Rank)、刊名缩写(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国际统一刊号(ISSN)、总引用数(Total Cites)、及时性索引(Immediacy Index)、总文章数(Total Article)、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影响因子及JCR给出的以上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对以下各类人员具有多种实用价值。
1) 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
2)编辑 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3)出版商 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做出新的出版决策。
4)作者(科研人员)
a.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
b.确定论文投稿期刊,
c.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
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
a.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b.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
c.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2]。
d.研究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作者:熊丙奇 来源: 发布时间: 9:59:38
选择字号:小 中
“影响因子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目录》,一批知名高校学报被&踢&出了所谓C刊&核心版&,沦为&扩展版期刊&,包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等。同济校报主编、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在微博上声明,怒斥其中的&潜规则&:&本主编不思进取,更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影响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谓&影响因子&潜规则,和论文抄袭、造假和论文买卖潜规则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功利目的而弄虚作假。要破除&影响因子&潜规则,必须消除我国学术评价的&唯论文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因子崇拜&。
何为&影响因子&?是指一本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特别重视。有的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论文考核时,明确要求论文要发表在&影响因子&是多少以上的期刊上。为此,我国期刊界也引入了这一做法。在遴选核心期刊时,&影响因子&对期刊是否能入围核心期刊目录具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国学术界现在已经出现&影响因子崇拜&&&学术期刊追求&影响影子&,教师、研究人员发论文要选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教师和研究人员发表了多少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政绩。
早在2007年,我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对此质疑声不断。舆论认为,论文不能只追求数量,还要追求质量。而什么是质量呢?学界普遍认为,质量是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为零,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发表后被引用次数很多,就证明质量很高。这之后,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在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考核时,不但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更要看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以及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所谓高水平论文,就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
强调&影响因子&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通过提高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来提高引用次数,这会减少那些没有任何引用的低水平甚至垃圾论文。可是,我国学者却采取了更便捷的方式&&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任何数量考核都是难不倒的。很快大家就发现提高&影响因子&的办法,就是发动自己的同事以及同行朋友互相引用,这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就能实现多赢的事:自己论文的引用次数增加,同行的引用次数也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也随之提高。而对于论文被引用,论文发表者所在机构很高兴、期刊也高兴,没有谁会追查为什么要引用,引用参考文献时是不是必要、严谨。
然而,大家都清楚,这是弄虚作假和自欺欺人。尤其当期刊也主动介入其中,把引用次数作为对投稿者的要求(甚至暗示投稿者想办法让朋友和同事引用),采取和兄弟期刊合作方式,把期刊影响因子提高时,这样的影响因子就毫无价值可言。可大家还一本正经地把它当回事,这就如现在的网络投票,很多投票都是请群友刷票,明知这是虚假的,却把最后的投票结果当真的一样。可以说,把学者的精力导向弄数据上,根本无益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济大学学报的主编针对影响因子低提出了五条&整改方案&,包括&以前所谓学术性、开放性和特色性之类的办刊目标,实属书生乱弹,危害极大&&积极地与兄弟学报和期刊合作,共同把提升学报影响因子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筹措资金,预留三分之一版面用于发表收费论文&,这说出的就是当前一些期刊提高影响因子的做法,极具讽刺意味。
真正的学术评价是针对论文本身创新价值的评价,这需要建立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标准评价论文本身。只看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档次)如何,这相当于把学术评价变为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也催生论文抄袭、买卖论文、买期刊版面、互相引用提高引用数等学术乱象。国家近年来一直要求对人才进行评价,需要打破唯论文论,这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必须有实际的行动。(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7/1/25 23:34:13
一篇文章总有一些“泼冷水”的评论,但又说不出个一二三、说不出个子午卯酉。
最麻烦的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具有建设性,看到别人说的意见和言论总要去批评,欠妥当的地方不去补充;反而破坏性极强,打击或扭曲很多好的东西。
我倒觉得,认为作者不懂的朋友找出文中不足之处,整理成文,发表出来相互探讨嘛。
上述是普遍现象,非针对谁,请大家察之!
<span style="color:#17/1/25 19:08:49
作者什么都不懂,装懂,没意思的很呢
<span style="color:#17/1/24 20:37:16
都是老生常谈了。换你是教育部长怎么办?
目前已有3条评论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页尾广告,支持“中国大学教育”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目录》,一批知名高校学报被“踢”出了所谓C刊“核心版”,沦为“扩展版期刊”,包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等。同济校报主编、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在微博上声明,怒斥其中的“潜规则”:“本主编不思进取,更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影响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谓“影响因子”潜规则,和论文抄袭、造假和论文买卖潜规则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功利目的而弄虚作假。要破除“影响因子”潜规则,必须消除我国学术评价的“唯论文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因子崇拜”。
何为“影响因子”?是指一本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特别重视。有的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论文考核时,明确要求论文要发表在“影响因子”是多少以上的期刊上。为此,我国期刊界也引入了这一做法。在遴选核心期刊时,“影响因子”对期刊是否能入围核心期刊目录具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国学术界现在已经出现“影响因子崇拜”――学术期刊追求“影响影子”,教师、研究人员发论文要选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教师和研究人员发表了多少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政绩。
早在2007年,我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对此质疑声不断。舆论认为,论文不能只追求数量,还要追求质量。而什么是质量呢?学界普遍认为,质量是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为零,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发表后被引用次数很多,就证明质量很高。这之后,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在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考核时,不但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更要看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以及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所谓高水平论文,就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
强调“影响因子”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通过提高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来提高引用次数,这会减少那些没有任何引用的低水平甚至垃圾论文。可是,我国学者却采取了更便捷的方式――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任何数量考核都是难不倒的。很快大家就发现提高“影响因子”的办法,就是发动自己的同事以及同行朋友互相引用,这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就能实现多赢的事:自己论文的引用次数增加,同行的引用次数也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也随之提高。而对于论文被引用,论文发表者所在机构很高兴、期刊也高兴,没有谁会追查为什么要引用,引用参考文献时是不是必要、严谨。
然而,大家都清楚,这是弄虚作假和自欺欺人。尤其当期刊也主动介入其中,把引用次数作为对投稿者的要求(甚至暗示投稿者想办法让朋友和同事引用),采取和兄弟期刊合作方式,把期刊影响因子提高时,这样的影响因子就毫无价值可言。可大家还一本正经地把它当回事,这就如现在的网络投票,很多投票都是请群友刷票,明知这是虚假的,却把最后的投票结果当真的一样。可以说,把学者的精力导向弄数据上,根本无益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济大学学报的主编针对影响因子低提出了五条“整改方案”,包括“以前所谓学术性、开放性和特色性之类的办刊目标,实属书生乱弹,危害极大”“积极地与兄弟学报和期刊合作,共同把提升学报影响因子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筹措资金,预留三分之一版面用于发表收费论文”,这说出的就是当前一些期刊提高影响因子的做法,极具讽刺意味。
真正的学术评价是针对论文本身创新价值的评价,这需要建立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标准评价论文本身。只看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档次)如何,这相当于把学术评价变为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也催生论文抄袭、买卖论文、买期刊版面、互相引用提高引用数等学术乱象。国家近年来一直要求对人才进行评价,需要打破唯论文论,这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必须有实际的行动。
  更多精彩热文: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影响因子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白璐
  ■熊丙奇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目录》,一批知名高校学报被“踢”出了所谓C刊“核心版”,沦为“扩展版期刊”,包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等。同济校报主编、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在微博上声明,怒斥其中的“潜规则”:“本主编不思进取,更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影响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谓“影响因子”潜规则,和论文抄袭、造假和论文买卖潜规则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功利目的而弄虚作假。要破除“影响因子”潜规则,必须消除我国学术评价的“唯论文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因子崇拜”。
  何为“影响因子”?是指一本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特别重视。有的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论文考核时,明确要求论文要发表在“影响因子”是多少以上的期刊上。为此,我国期刊界也引入了这一做法。在遴选核心期刊时,“影响因子”对期刊是否能入围核心期刊目录具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国学术界现在已经出现“影响因子崇拜”——学术期刊追求“影响影子”,教师、研究人员发论文要选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教师和研究人员发表了多少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政绩。
  早在2007年,我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对此质疑声不断。舆论认为,论文不能只追求数量,还要追求质量。而什么是质量呢?学界普遍认为,质量是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为零,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发表后被引用次数很多,就证明质量很高。这之后,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在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考核时,不但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更要看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以及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所谓高水平论文,就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
  强调“影响因子”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通过提高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来提高引用次数,这会减少那些没有任何引用的低水平甚至垃圾论文。可是,我国学者却采取了更便捷的方式——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任何数量考核都是难不倒的。很快大家就发现提高“影响因子”的办法,就是发动自己的同事以及同行朋友互相引用,这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就能实现多赢的事:自己论文的引用次数增加,同行的引用次数也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也随之提高。而对于论文被引用,论文发表者所在机构很高兴、期刊也高兴,没有谁会追查为什么要引用,引用参考文献时是不是必要、严谨。
  然而,大家都清楚,这是弄虚作假和自欺欺人。尤其当期刊也主动介入其中,把引用次数作为对投稿者的要求(甚至暗示投稿者想办法让朋友和同事引用),采取和兄弟期刊合作方式,把期刊影响因子提高时,这样的影响因子就毫无价值可言。可大家还一本正经地把它当回事,这就如现在的网络投票,很多投票都是请群友刷票,明知这是虚假的,却把最后的投票结果当真的一样。可以说,把学者的精力导向弄数据上,根本无益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济大学学报的主编针对影响因子低提出了五条“整改方案”,包括“以前所谓学术性、开放性和特色性之类的办刊目标,实属书生乱弹,危害极大”“积极地与兄弟学报和期刊合作,共同把提升学报影响因子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筹措资金,预留三分之一版面用于发表收费论文”,这说出的就是当前一些期刊提高影响因子的做法,极具讽刺意味。
  真正的学术评价是针对论文本身创新价值的评价,这需要建立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标准评价论文本身。只看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档次)如何,这相当于把学术评价变为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也催生论文抄袭、买卖论文、买期刊版面、互相引用提高引用数等学术乱象。国家近年来一直要求对人才进行评价,需要打破唯论文论,这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必须有实际的行动 。(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责任编辑:白璐]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查文章的影响因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