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答“桑弘羊的经典三问之问”

桑弘羊之问----中国两千年走不出的怪圈
公元前八十一年,大汉的朝堂上发生了一场划时代的辩论,辩论的一方是【大汉第一经济学家兼农业部部长】桑弘羊及农业部官员,另一方是全国顶尖的贤能多学之士。辩题是国企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贤士们首先发难,指出国家办企业有三大缺陷:
第一,与民争利,国家办垄断了盐铁,实际上没有对gdp做很大贡献,只是变相的争夺了人民的利益;
第二,国企生产的东西,质量差,成本高,而且存在强买强卖的现象;
第三,最致命的问题,权贵经济。国家搞企业,用的还是人啊,广大官员们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必然会用一些自己的亲戚碰哟,做很多有利于自己的决定,生产一些或者巨大的灰色收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必然拉大,国家阶级分化必然严重,贫富差距必然拉大。
桑弘羊先生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存在的。可是,如果不搞国营经济,那么一旦外族入侵,我们那什么钱去保卫国家?一旦地震水灾旱灾,我们拿什么钱去赈济灾民???
& 广大贤士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来也没有人能回答上来;
历史课本欺骗了很多人,官员致富,真的真的不是靠横征暴敛,唐宋元明清,赋税都不高。。。。。。。。。
桑弘羊之问的本质是国营经济与必然产生的权贵经济之间的矛盾,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一次是王莽改制,要求富人无偿将财富送给穷人;另一次离现在不远。。。。
陕西No.1 云计算服务供应商 详见 /aff.php?aff=03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从“桑弘羊之问”到“费正清之问”
日 07:08来源:
2700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财经人士吴晓波认为历代经济变革有一个周期律,即当国穷民贫时,国家容易放权,而当民众富起来后,又习惯与民争利。本书撷取的十次重大历史变革,在作者看来正是历史经济周期发展的十次轮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周期律?这一周期律是否有解?随着阅读的深入,眼前不可避免地浮现出这样一系列疑问。破解这种周期律,首先必然重点关注中央政府和有产者,作为权力和资源集散地,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必定对变革产生深重影响。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推手”桑弘羊的态度颇具代表性,这便是著名的“桑弘羊之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而这三项不正是治国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课题吗?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后,美国“中国通”费正清透过《美国与中国》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费正清之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桑弘羊之问和费正清之问就像穿越时空的对话。桑弘羊从国家也即中央政府层面解读了国有垄断经济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实现国家强大,确保中央威权的根本路径;费正清则从个体角度阐释了民资无奈的背后,是权力对经济的坚硬垄断。二者的交点共同指向政经不分:当权力与经济不能实现自然分割时,就难免“社会分层结构建筑在官本位的等级秩序上,而不是建筑在以市场为基础的阶级秩序上”;当权力与经济密切相关,既得利益者就不可能挥刀割断市场的“脐带”。而按照现代国家理念,政府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即税收。1993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首次提出分税制想法,仅仅一年后,中央财政收入便猛增200%,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收入达到11.7万亿元的历史新高,而地方财政收入为6.1万亿元。中央财政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地方财政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先是杂费四起,接着大兴“土地财政”,再后来四处举债。好不容易杂费问题得到遏制,房价却又犹如脱缰猛兽,孤骑狂飚,地方债务也疯狂增长。国务院新一轮清理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虽未公布,但社会对数据的隐忧却早已显现。若以满足“桑弘羊之问”为逻辑,当国家将大把资源紧紧攥在手里时,国家是富足了,但地方政府特别是民营经济难免陷入即便发展,也会愈加艰难甚至是危机四伏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分税制改革施行20年后,社会各界改革呼声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上的这些呼声,并不是对先前改革的全盘否定,而是认为现行分税制比例有必要重新分析和适当调整,对转移支付等政策有必要重新研究,确保支付效率效果。归根结蒂,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机制朝向更加公开、透明、科学方向的变革重建。其实,无论是“桑弘羊之问”还是“费正清之问”,本质上还是中央与地方、有产和无产阶层四个方面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即围绕权力和经济两大命题,明晰二者边界,携手建立各方充分博弈的科学机制。一叶可以知秋,一叶可以障目。作为长期浸淫在经济学界的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文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与经济的缠绕交织,这历来就是一个不易纾解的宏大命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反思、实践、总结、提高,特别是从历史经济变革发展得失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便我们未能“知秋”,也不能因此“障目”,多次跌入同一条河流。禾 刀
[责任编辑:robo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户名&&密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桑弘羊是谁桑弘羊简介 桑弘羊之问是什么桑弘羊怎么死的_历史故事
|今天是:鬼大爷微信公众号:guidayecom,期待大家的关注与订阅!
当前位置:&>&&>& >
桑弘羊是谁桑弘羊简介 桑弘羊之问是什么桑弘羊怎么死的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 桑弘羊这个人,其实很有头脑,特别是在经济上。他是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当过的官也不少,身居要职算是汉武帝时期的财政部部长吧,就是人品差了一点点,如果当初要是站对位置跟霍光一起好好地辅佐下汉昭帝,说不定就名垂千古、万古流芳了,只可惜他把经济上的算盘,拨弄到政治上来了,不幸被他猪一样的队友上官桀给坑死了,因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落得个臭名,真是不值得。  侍奉过两代君王的桑弘羊,按理在汉昭帝这一代应该也有经验知道怎么辅佐皇帝了,不过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什么他又和上官桀勾搭上,谋害霍光为自己找不痛快,这个中原因,我们但要从桑弘羊的个人经历说起。  天赋过人的桑弘羊  桑弘羊,出生年月不详,出生于洛阳的一户富商家庭,标准的富二代公子,当时洛阳是个商业大都市,城里很多都是经商的大户,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之中的桑弘羊自然对经商之道是早已明晓的,家乡独特的社会环境对桑弘羊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中父亲有意将他往成功商人之路上领,似乎桑弘羊也继承了祖辈们经商的天赋,桑弘羊自幼对数学及商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少年时期的桑弘羊就深谙算术和经商之道,还帮助进行一些理财。  十三岁的桑弘羊以&精于心算&名闻洛阳,少年天才桑弘羊凭借自己惊人的心算能力,成为西汉时期的特招人才,年仅十三岁任为侍中,侍奉汉武帝兼陪读。将经商之路与政治彻底结合起来,不一样的是他的主业再也不是发家致富,而是帮助国君治国理政。  成为陪读的桑弘羊,自然接受了其他少年不能得到的教育,首先他和汉武帝都有着一群高学历的老师,这些老师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这样的环境下,桑弘羊的涉猎也相当广泛,不仅精通儒学,还兼修法学和工商管理类学科,果然是少年天才,并且在皇家伴读能够接触到一些珍贵的书籍,这都大大增长了桑弘羊的见识。  武帝好大喜功,又爱四处征伐,虽然国家有钱但是也经不起这样折腾,上任二十年后国家财政就开始频频出现亏空,汉武帝也曾下令举行了一些措施,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仍是杯水车薪,而且还造成了吏治败坏等弊端。  桑弘羊舌战群儒  元狩三年,实施盐铁官营政策,以此来应付财政严重亏空的局面,桑弘羊由于善于计算经济问题,也参与到盐铁官营规划,负责&计算&和&言利&之事。很快桑弘羊就在这方面展示出国人的能力,武帝提拔桑弘羊为大农丞,也就是当时财政部部长的副手,他掌握一国的资金流动和去向,为汉武帝的江山把好财政大关。  桑弘羊向武帝建议,仿照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的办法,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于是,公元前119年,武帝下令实行盐铁专卖,在鼓励平民从事食盐生产,官府供给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平民生产出来的食盐由政府统一收购,不得私自买卖。盐铁专卖政策为西汉政府提供了巨额的收入,尤其是耗费巨大的抗击匈奴、开通西域以及开发西南等,一直都是依靠盐铁的收入来支撑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兼并,延缓了平民贫困化的过程,但是在一定基础上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桑弘羊又提出了均输法,进一步发展官营商业,限制私商。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代理大农令,后来又正式升任大司农,主持全国的财政工作达22年之久。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法是政府利用各地的贡赋做底本,进行一些大宗的商品贩运贸易,以此调节物资。  但是&盐铁&专卖的做法却引起过儒生们的反对,为此特意开了一场辩论会,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支持变革的正方,和儒生代表的反对变革的反方。反方一上来就抛出儒学的一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推广道德,提倡仁义。&等等的话,又说自从国家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后,简直就是与民争利,财富都到国家口袋了没人民怎么富得起来?反方话音刚落,为国有经济辩护的桑弘羊提出的疑问: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现象如何化解?而这三项不正是治国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课题吗?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桑弘羊之问&,儒生被问得哑口无言,时至今日仍亟待回答,这场比赛桑弘羊赢了。  桑弘羊在武帝时期继续独掌财权的十年,为皇帝精打细算了十年,在财政上有突出作为,因而在汉武帝临终时嘱咐自己的孩子汉昭帝要好好重视桑弘羊,他本来也想认真辅佐幼帝,没想到霍光的出现让他的梦彻底醒了。  桑弘羊和霍光的经济理念不同,自从桑弘羊推行一系列官营政策以来,由于国家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市场,官僚、贵族和商贾,对这些政策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和抵制。霍光掌权后,为了缓解统治集团内部的压力,主张对国家垄断的工商业稍微放宽松些,不要管的太死,而桑弘羊则坚决主张严管。加之桑弘羊本人自矜功伐,以此为家族牟权,因而桑弘羊与霍光矛盾也慢慢激化。  盐铁会议后的第二年,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发生了燕王旦与昭帝争夺皇位的斗争,即历史上的&燕王之变&,桑弘羊也被牵连到这一事变中,结果桑弘羊一家都被霍光处死了。 &&&&免费订阅精彩鬼故事,微信号:guidayecom
文章标题:本文地址: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历史故事阅读
热门历史故事
推荐历史故事中国历史的死循环--桑弘羊之问
不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经济。前有管仲超现代的管理方法: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其征税技巧:拔最多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官控(国家)盐铁价格,铁矿盐矿国家所有,形成富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后面西汉中央控制力下降。带来弱干强支诸侯四起的局面。
中国作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一个历史死循环:民穷时-中央放权搞
活经济,民富时-地方分权对峙中央;中央不得不收权、资源国有化,
集权后又造成民不聊生,民间再造反-中央集权再放…收,放,再收,再放--死循环。
两千多年前,由于盐铁酒等垄断的国营企业与民争利,价高质次,滋生权贵,国富民穷等原因,中国经济史上有了最伟大的一次经济政策辩论会。汉武帝的治国重臣,桑弘羊在辩论会中可谓“舌战群儒”,提出著名的“桑弘羊之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那么,
1、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
2、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
3、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
千百年来,国人对政治权利分配、经济发展制度等众多治国难题进
行一次次飞蛾扑火循环往复的试验,但时至今日未曾找到解决《桑弘羊之问》的答案。
(摘自《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桑弘羊 吴越之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