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最新消息

“基因敲除狗”怎么造出来的?编辑目标基因|基因|编辑|敲除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基因敲除狗”怎么造出来的?编辑目标基因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基因组所多米诺基因科普协会 管晓楠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近日,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抑制狗骨骼肌生长的基因(MSTN)进行了敲除,培育出两只肌肉发达的“大力神”狗,成功构建了世界首个基因敲除狗模型。
  科研人员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顾名思义,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一、与诺奖“擦肩而过”的CRISPR/Cas9技术
  这不是CRISPR/Cas9这项明星技术第一次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之前,有着“豪华版”诺奖之称的“2015年度生命科学突破奖”颁发给了发现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9”的两位美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娜和艾曼纽?夏邦杰。二人更是获得了2015年度化学领域的引文桂冠奖——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曾被认为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
  那CRISPR/Cas9到底是一项什么技术,为何能够获得如此这般青睐,又何以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发展成为生物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工具之一,并有近700篇相关论文发表?它将来又会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CRISPR/Cas9是继“锌指核酸内切酶(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其成本低、制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让它迅速风靡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成为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有效工具。
  二、CRISPR/Cas系统的灵感来源
  CRISPR/Cas9技术的灵感来源于细菌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的二次免疫应答类似,细菌在抵抗病毒或外源质粒入侵时,会产生相应的“记忆”,来抵抗该种外源遗传物质的再次入侵,而这种获得性免疫正是由细菌的CRISPR/Cas系统实现的。
  在细菌的基因组上,存在着串联间隔排列的“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相对保守,我们称之为CRISPR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1。“记录”入侵者档案
  其中的“间隔序列”来源于病毒或外源质粒的一小段DNA,是细菌对这些外来入侵者的“记录”。(如图A所示)。
图1 CRISPR序列示意图 其中,菱形框表示高度可变的间隔序列,正方形表示相对保守的重复序列
  病毒或外源质粒上,存在“原间隔序列”,“间隔序列”正是与它们互相对应。“原间隔序列”的选取并不是随机的,这些原间隔序列的两端向外延伸的几个碱基往往都很保守,我们称为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s-原间隔序列临近基序)。
  当病毒或外源质粒DNA首次入侵到细菌体内时,细菌会对外源DNA潜在的PAM序列进行扫描识别,将临近PAM的序列作为候选的“原间隔序列”,将其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上CRISPR序列中的两个“重复序列”之间。这就是“间隔序列”产生的过程。
  2、打击二次入侵者
  当外源质粒或病毒再次入侵宿主菌时,会诱导CRISPR序列的表达。同时,在CRISPR序列附近还有一组保守的蛋白编码基因,称为Cas基因。CRISPR序列的转录产物CRISPR RNA和Cas基因的表达产物等一起合作,通过对PAM序列的识别,以及“间隔序列”与外源DNA的碱基互补配对,来找到外源DNA上的靶序列,并对其切割,降解外源DNA。这也就实现了对病毒或外源质粒再次入侵的免疫应答。
  正是基于细菌的这种后天免疫防御机制,CRISPR/Cas9技术应运而生,从而使科学家们利用RNA引导Cas9核酸酶实现对多种细胞基因组的特定位点进行修饰。
  三、CRISPR/Cas9技术的实现需要什么?
  在CRISPR/Cas9技术中,我们把即将被编辑的细胞基因组DNA看作病毒或外源DNA。基因编辑的实现只需要两个工具——向导RNA(guide RNA, gRNA)和Cas9蛋白。
  其中,向导RNA的设计并不是随机的,待编辑的区域附近需要存在相对保守的PAM序列(即三碱基序列NGG,其中N可以是任意碱基),而且向导RNA要与PAM上游的序列碱基互补配对。以基因敲除为例,如图3所示,在待敲除基因的上下游各设计一条向导RNA(向导RNA1,向导RNA2),将其与含有Cas9蛋白编码基因的质粒一同转入细胞中,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可以靶向PAM附近的目标序列,Cas9蛋白会使该基因上下游的DNA双链断裂。
  对于DNA双链的断裂这一生物事件,生物体自身存在着DNA损伤修复的应答机制,会将断裂上下游两端的序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细胞中目标基因的敲除。
图2 CRISPR/Cas9技术敲除掉部分基因原理图(绘图 肖媛)
  而DNA片断的插入或定点突变的实现,只需在此基础上为细胞提供一个修复的模板质粒,这样细胞就会按照提供的模板在修复过程中引入片段插入或定点突变,对受精卵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并将其导入代孕母体中,可以实现基因编辑动物模型的构建。
图3 CRISPR/Cas9技术插入新基因原理图(绘图 肖媛)
  当然,CRISPR/Cas9技术的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向导RNA靶向序列的非特异性,以及DNA损伤修复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导致基因组上其它位置产生未知的突变,也就是所谓的“脱靶”现象,这也是现阶段影响CRISPR/Cas9技术应用的瓶颈之一。但随着科研人员不断对Cas9蛋白的优化改造,对靶基因识别特异性的增强, CRISPR/Cas9技术的“打靶”效率将不断提高。
  四、CRISPR/Cas9的前景如何?
  CRISPR/Cas9技术在医疗健康、生产生活、家畜育种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喜人的新成果。
  如在医疗健康领域,用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人类的镰刀形贫血症,可以将病人的皮肤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利用CRISPR/Cas9技术介导同源重组来修复发生突变的血红蛋白基因,再将修复的iPS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此外,像使用CRISPR技术根除HIV病毒、诱导宫颈癌细胞自我毁灭、构建癌症模型等最新成果先后被Nature等著名杂志所报道。在奶制品的发酵中,利用CRISPR/Cas9增强发酵菌株对噬菌体的防御能力;在家畜育种方面,也正在利用基因编辑工具通过对显著影响家畜生产性能的基因位点进行改良,以实现猪、牛、羊等大型家畜生产性能的提高等。
  但正如科学是把双刃剑,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少不了其反对者的存在,在CRISPR/Cas9技术得到热烈呼声的同时,不少人也对它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对其脱靶事件可能导致基因组其他位置产生未知突变表示担忧。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笔者认为CRISPR/Cas9的创新性、技术性毋庸置疑,随着对CRISPR系统认识的加深,实验设计的优化改造,相信其打靶效率会进一步提高,CRISPR/Cas9以及其衍生技术终究会带来一场科学史上的巨大变革。期待在不久的将来,CRISPR/Cas9所带来的巨大转变必将能够惠泽万家,到时候属于它的诺奖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1]Doudna, J.A。; Charpentier, E。, Genome editing。 The new frontier of genome engineering with CRISPR-Cas9。 Science, 2014, 346, (6213), 1258096。[图片来源]
  [2] Fang, R。; Chang, F。; Sun, Z。-L。; Li, N。; Meng, Q。-Y。, New Method of Genome Editing Derived From CRISPR/Cas9。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40, (8), 691。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
  扫一扫,带你看最新最有趣的科学。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探索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sinascience或新浪探索)。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关于基因编辑技术 大多数美国民众其实是拒绝的
16:05:31 来源:雷锋网
  “令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的名言似乎在告诉我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并不用放在心上,我们需要放下心来拥抱未知。  不过,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近日一项针对美国民众的调查显示,对于基因编辑、脑芯片植入与合成血液等一系列能对人类进展产生重大改变的生物技术,大家的态度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乐观。  基因编辑技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CRISPR技术,可以理解为基因编辑,也就是将基因组中的错误位点基因进行“修改”,使人体细胞恢复正常机能。  而首例人脑芯片出现在1950年,胡塞   (来源:雷锋网)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1.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于发布起15个工作日内发送邮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标准逐渐完善 独立之路仍漫长  “五星”光环褪去:
  莫干山建厂 布局国内首条D级车生产线  故事升级:贾
  武子晔  [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借助市场力量激励
  8月20日消息,国内最大租车公司神州租车当日宣布,自
廖偲婕和圣马力诺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合影廖偲婕和圣马力诺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廖偲婕和圣马力诺国家文...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科普:为什么“基因剪刀”这么火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黄)通过十多年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科学家联手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图谱。如今,人类不仅能阅读“生命天书”,还能够编辑基因。近日,一些先锋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宣布,将在今年内筹资1亿美元启动“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目标包括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其中涉及的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作“基因剪刀”。从“阅读”走向“编辑”,新一轮基因研究浪潮开启。
  “基因剪刀”的正式学术名称是“基因编辑技术”。
  众所周知,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呈螺旋互绕的双链结构。在DNA链条上,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
  近些年来,科学家发明了一些新技术,可以断开DNA链条,对其进行改动,然后重新连上。这样可以像人们写作时编辑文字那样控制基因,相关技术因此被称为“基因编辑技术”。由于对DNA链条有剪断操作,它又被形象地称为“基因剪刀”。
  “基因剪刀”已经过了数代发展。前两代技术的代表分别是ZFN和TALEN技术,目前最流行的是第三代CRISPR技术。
  美国科学家张峰和珍妮弗?道德纳等人发明的CRISPR技术具有成本低、易上手、效率高等优势,很快推动了基因编辑在全球生物学界的应用和发展。2015年,《科学》更是将CRISPR技术最新进展评为“年度头号突破”;《自然》将在全球首次利用CRISPR技术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中国科学家黄军就列入年度十大人物。
  由于操纵基因即可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剪刀”可能带来深远影响。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可改变特定的遗传性状,因而可用来“改造”胎儿,让胎儿不再携带家族遗传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但同时也引发对“定制婴儿”等伦理问题的担忧。
  2015年年底,中美英等多国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在华盛顿举行“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会后声明划出的红线是,禁止出于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这意味着用“基因剪刀”帮助人类治病可以,但不能用它来制造完美的下一代。
版权所有:浦江县新闻传媒中心
地址:浦江县环城东路61号 邮编:
浙ICP备:号-1基因编辑新技术横空出世(1)-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基因编辑新技术横空出世(1)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3:34:33
从“黄金手指”的三个章节里,读者们已经看到了大自然的基因组GPS-锌手指蛋白是如何从实验室的偶然发现走向临床,来自学术界的发现又是如何被禁锢在Sangamo公司的专利“牢笼”里的。作为学术界的一员,我一方面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忍不住有些遗憾之情:如果Sangamo能够哪怕是部分开放它设计、优化和组装锌手指蛋白的独门秘诀,如果更多科学家能够参与对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如果有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能够刺刀见红的在市场上拼杀,也许我们今天早已可以享受到锌手指蛋白在临床上带给我们的福利了。因为这许许多多“如果”,学术界也一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状颇有不平之意。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决心要在实验室中“再次”开发出高效的锌手指蛋白设计方法,并且这一次,他们发誓要让新知识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自由共享,换句话说,这就是时下互联网上最时髦的“开源”(open source)的概念。学术界在默默的用开源的思路,对抗Sangamo的专利牢笼。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韩国科学家Keith Joung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KeithJoung是前文提到的卡尔.帕博(Carl Pabo)实验室的博士后,他和锌手指蛋白的缘分也是在帕博实验室开始。帕博离开学术界前往Sangamo公司就职时,Joung选择留在学术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继续发展锌手指蛋白的技术平台。2008年,Joung和同事们发表论文,展示了他们实验室积十年辛苦开发出的新型锌手指蛋白组装平台,为了表明他们建立平台开源、新技术共享的决心,新方法被巧妙的命名为“OPEN”。简单来说,OPEN方法就是结合随机筛选和组合筛选。如果一个科学家希望设计一个三手指蛋白识别一段9个DNA碱基的基因组序列,他要做的首先是利用3+3+3这三段DNA三碱基序列做“鱼饵”,尽可能多的钓取成千上万已知锌手指蛋白中能够与之相结合的手指,每个三碱基钓取95根手指“备用”。之后再将这3X95根手指随机搭配,共会产生95的3次方,大约86万个组合,这些组合中,应该可以找到能够很好的互相搭配的三根手指,帮助这个科学家高效精确地识别那段DNA9碱基。读者们可以看到,OPEN方法的最大瓶颈在于,为了用每段DNA三碱基序列钓取95根好用的手指,研究者们需要事先准备尽可能多的手指“备选”,这注定是一件无比繁琐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更有甚者,这个步骤在每次筛选中都需要从头再来!于是随后Keith Joung和同事们进一步优化了OPEN方法,于2010年开发了基于大量现成OPEN数据的、侧重计算机预测的锌手指蛋白组装平台CoDa,希望牺牲部分准确性,换取组装效率大幅度提升。尽管比Sangamo的组装平台晚了差不多十年,但是OPEN和Coda方法意味着至少在理论上,科学家们可以绕开Sangamo的专利壁垒,自由设计所需的锌手指蛋白,用在基础研究中。对于基础研究来说,OPEN和CoDa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可直接用来治病救人,而是提供给科学家们一个简单而精确的方法定点打击基因组序列,从而通过人为定点改变基因组序列,研究某个特定基因、特定碱基的生物学功能。然而,这次针对锌手指蛋白的开源革命,很大程度上也就仅仅意味着纸面上的可能性而已。命运在这里和Sangamo以及Keith Joung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在他们双方夜以继日的完善筛选和优化锌手指蛋白组装的方法、以期克服锌手指蛋白之间不完美的配对问题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横空出世,宣告了基因组编程时代的最终来临。一瞬间,似乎锌手指蛋白组装的技术难题虽然仍未完美解决,但却显得有些无关紧要了。在“黄金手指”的章节里,我们说锌手指蛋白虽然能够实现一节手指与一段DNA三碱基序列的对应,但是两者之间的结合和对应关系不完全严丝合缝。因此,如果多个锌手指蛋白串联在一起可能存在互相干扰,从而影响彼此对目标DNA序列的识别和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Sangamo还是学术界都在孜孜寻求更好的组装多个锌手指蛋白的技术平台。换句话说,锌手指蛋白已经具备部分的“可编程性”,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像玩乐高玩具一样花样组合不同的锌手指蛋白,实现对一段特定的DNA长序列的精确识别。但是这种“可编程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经验性的、需要实验确认的。这一点就非常严重的限制了锌手指蛋白的科学与临床应用,相信在上文的故事中读者们都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能不能找到具备完全“可编程性”的物质(比如说,是一种新的能够结合DNA的蛋白分子),可以实现蛋白质与目标DNA序列的精确对应,从而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不同的蛋白组合,从而实现对任意DNA序列的精确定位呢?一旦我们发明了这样的方法,所有围绕锌手指蛋白组装的难题岂不统统迎刃而解,我们可以釜底抽薪的解除Sangamo建立的专利藩篱了么?当然,上面的这些问题其实应该算是作者事后诸葛亮式的无妄猜想。毕竟,产生具备DNA结合能力的蛋白质,可能是生物体生存繁衍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基因组DNA上镌刻着这种生物的遗传密码,而生物体在不同时间、地点、发育阶段和环境刺激下有差别和选择的“利用”这些遗传密码所携带的信息,这种差别利用几乎都要依赖于各种能够精确结合和调节DNA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同时别忘了,地球上有上百万种已知物种,还未进入人类视野的物种可能十倍于此。即便进化已经帮助我们构造出了具备完全“可编程性”的蛋白质,我们又如何从百千万物种中、几十亿上百亿种DNA结合蛋白中把它给寻找出来呢?然而命运的安排有时候巧合的不可思议。就在Sangamo小心翼翼守护着他们锌手指蛋白组装的专利,Keith Joung在百折不挠的尝试着开发锌手指组装新方法的2009年,两篇来自细菌学家的论文揭示了一个意料之外、但却足够惊艳整个科学界的发现。德国马丁.路德大学(Martin-Luther University)细菌学家乌拉.伯纳斯(Ulla Bonas)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在和一种常见的植物细菌―野油菜黄单孢菌致病变种打交道。这种细菌和它的近亲们可以侵染包括水稻番茄大豆青椒在内的上百种植物,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恼人的黑斑,甚至发展成有害的植物叶斑病和溃疡病。和自然界存在的许多种治病细菌一样,这种细菌入侵植物之后会迅速利用一套类似针头注射器的“装置”将自身的一系列蛋白“注射”到植物细胞内,利用植物细胞原有的生物系统来满足自身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伯纳斯实验室就发现,黄单胞菌“针头”所注射的成分中有一种名叫AvrBs3的有趣蛋白质。AvrBs3进入植物细胞体内后,能够自作主张的伪装成植物本身就有的某种转录因子(在上一章节黄金手指中我们已经讲过何为转录因子,也就是能够结合DNA序列、启动DNA转录成RNA的蛋白质)。因此在AvrBs3的控制下,植物细胞就老老实实的合成了一系列蛋白质,帮助搬运更多的养分进入细胞啊、清除掉细胞内可能会毒害细菌的金属离子啊,总之,就是AvrBs3能够在植物细胞里面,利用植物细胞自身的功能,使之任劳任怨的为细菌寄生和繁殖创造条件。差不多要到十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在黄单胞菌属的细菌中,像AvrBs3这类型的“卧底”型蛋白质的存在相当普遍。不同的卧底细菌中携带着不同的卧底蛋白,能够在不同的植物宿主中起到类似的打扫战场准备细菌们安营扎寨的功能。因此这一类蛋白也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神话”(TALE/transcriptionactivator-like effector 中文翻译为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蛋白,是指它们是一类由细菌分泌并注射进入宿主体内的效应蛋白,其功能类似于传统的转录因子)。更妙的是,“神话”蛋白显然具备精确定点结合DNA的能力,否则无法解释它们如何能在不同的宿主细胞内启动合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与此同时,人们发现“神话”蛋白的氨基酸结构中,有类似于锌手指蛋白那样的重复单元。比如AvrBs3这个“神话”蛋白的老祖宗,它的氨基酸序列中可以看到不多不少正好17.5个、每个由34个氨基酸串联形成的重复单元。读者们可能还记得,上回书中我们浓墨重彩介绍的锌手指蛋白,不也正是在蛋白质序列中存在差不多30个氨基酸构成的重复单元,而正是这些重复单元“手指”决定了锌手指蛋白精确定位DNA的能力么?那么来自毫不起眼的油菜细菌的“神话”蛋白,能否指引一条不同于黄金手指的、让我们能够精确定位和编辑人类基因组的道路呢?这种可能性是如此诱人,乌拉.伯纳斯显然不会轻易把她放掉。2007年,伯纳斯和同事们先后在两篇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学术论文中证明,AvrBs3蛋白确实能够精确地识别和结合烟草叶细胞中的一段DNA序列,而且如果人为改造AvrBs3蛋白中的34氨基酸重复单元就会破坏这个能力。2009年,伯纳斯实验室更是令人信服的证明,“神话蛋白”中的34氨基酸重复单元是能力比黄金手指更胜一筹的“钻石”手指。与锌手指蛋白一根手指近似对应DNA三碱基序列不同,每根钻石手指精确的对应一个DNA碱基(也即A/T/C/G四种碱基中的一种)。伯纳斯和同事们还证明,通过人为的删减添加和自由组合不同的“钻石”手指,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构造出结合特定DNA序列的蛋白质来。20年来对一种颜值很低、经济价值也并不显著的植物细菌的研究,这一刻破茧成蝶。用纯粹的好奇心追逐着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们,不经意间推开了人类基因组编程时代的大门。乌拉.伯纳斯。从伯纳斯实验室发表的科学论文上看,伯纳斯最重要的研究兴趣不是人类基因组编辑,而是病原菌与宿主的关系。她的实验室利用一类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在20年里通过一系列经典发现,揭示了其如何入侵植物细胞的机理。而这些机理研究不经意间为我们开启了人类基因组的编程时代。值得提醒读者们的是,2009年,在伯纳斯实验室之外,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Adam Bogdanove实验室也于同时发表了关于“神话”蛋白可编程性的论文。“神话”蛋白中的一个个钻石手指,具备了基因组完全“可编程性”的所有特点。理论上讲,对于任何一段给定的基因组DNA序列,我们只需要从“神话”蛋白库中挑出四种分别对应A、T、G、C四种DNA碱基分子的片段,按照基因组序列顺序一一对应的排列成一串,就能够组装出一个能够精确制导的基因组GPS了。在此基础上再用上我们上一章的主角之一、基因组剪刀FokI,不就可以创造出可以完全替代锌手指蛋白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么?而且相比锌手指蛋白,“神话”蛋白至少有几个巨大的优越性:第一,每个锌手指蛋白仅仅是相对精确的近似对应一段DNA三碱基,而“神话”蛋白可以实现对DNA单碱基的精确对应;第二,“神话”的单碱基对应能力使得科学家们不需要再去纠结复杂的筛选和组装方法,只需要把一个一个的“神话”蛋白串联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第三,也正因为“神话”蛋白的精确对应能力和简单的组装方法,这个技术平台被某家公司、某所学校专利保护起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有利于这项技术的蓬勃发展。全世界心心念念基因组编辑和遗传疾病治疗的科学家们,应该也都在同一瞬间看到了这种诱人的可能性。最终的领跑者之一是一位年轻的华裔科学家。张峰(Feng Zhang),1981年生于中国河北石家庄,11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在著名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生物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也想提醒读者们注意,张峰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工作已经早早的注定要载入史册。他和他的博士导师Karl Deisseroth一起,完善改造了光遗传学―利用光学刺激和来自水藻的光敏感蛋白精密控制大脑神经元活动―的工具。这是对于希望最终理解大脑如何工作、如何产生意识和感情、又是如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故障的神经科学家来说这一系列工具是阿拉丁神灯一般的存在,其意义可能不次于我们前文讲到过的来自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有意思的是,和我们故事里涉及到的所有工具―莫罗尼小鼠白血病病毒、绿色荧光蛋白、锌手指蛋白、“神话”蛋白―一样,光遗传学的工具同样是大自然进化送给人类科学家的礼物。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峰身后,已经有三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足以载入史册:光遗传学、TALEN(也就是我们文中的“神话”)技术编辑基因组、以及精彩留到最后的另一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开发基于“神话”蛋白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时,他刚刚结束了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研究,在哈佛大学接受了一份历史悠久的“青年研究员”的职位(Junior Fellow, Society of Fellows),这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立的精英学会巨星云集,像行为心理学奠基人斯金纳(B F Skinner),二极管发明人、双料诺贝尔奖得主巴丁(John Bardeen),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等等等均是学会的青年研究员。以青年研究员的身份,张峰在基因组技术先驱乔治.钱奇(George Church)实验室开始了TALEN技术的开发。(图片来自张峰就职的美国布罗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2011年,张峰和合作者们发表论文,证明人工设计并组装的“神话”蛋白可以精确高效的定位人类基因组,并调节邻近基因的活动能力。值得提出的是,在同期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来自Sangamo公司的科学家同样证明了“神话”蛋白的基因组编辑能力。他们展示了,人工设计组装的“神话”蛋白,如果再连接上读者们应该早已熟悉的基因组剪刀、核酸酶FokI,能够像它们公司开发的锌手指蛋白工具一样精确高效的剪切和编辑基因组。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Sangamo公司这是在自己革自己的命:必须赶上“神话”蛋白和基因组编程时代的班车,哪怕要抛弃自己钻研已久的独门绝技锌手指蛋白。于是围绕着锌手指蛋白的研究和竞争,最终从一个出乎意料的角度让我们窥见了“神话”蛋白和人类基因组编程时代的第一缕朝阳。专利和技术壁垒能够阻挡一段时间内人类对某种特殊技术和知识的广泛应用,但是阻挡不了人类了解自然、认识和完善自我的永恒向往。神话降临凡间,2011年,人类开启了自身基因组的编程时代。更多关于生物医学的科学和科普的精彩文章,请关注浙江大学王立铭教授公众号Neg_Entropy!
微信号:hydrogen_think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工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