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其中只有一个字是 1949 年后八字 年干出现正官的,是哪个

我的图书馆
来自子话题: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我理解这个问题就是民国方案的详细内容吧,我找了下,在这本《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中找到了这个方案。&br&这本书为高更生著 ,是 2002年12月第1版,书228-246页完整附录了民国方案。&br&49年后的简体字总表网上到处都是,这里就不列出了。&br&费了点劲,我把这几页列在下面。&br&========&br&每页列出和现行简体方案的异同。&br&先把总体结果写在这里:&br&民国方案简体字共324字,其中104字与现行简体字方案不同,占&b&32.1%&/b&,220字相同,占&b&67.9%&/b&。&br&=======&br&&img src="/96ea106cd0af76cbea63f0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6ea106cd0af76cbea63f07_r.jpg"&书228页&br&本页23字,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7字,相同者16字&br&亚(写法不同)&br&锣(金字偏旁未简化)&br&杂(现行方案是草书楷化,而民国方案是取原字&b&雜&/b&特征部)&br&划(现行方案取&b&划&/b&字借代,民国方案将原字&b&劃&/b&的畫部简化为画)&br&答(现行方案未简化,民国方案简化了竹字头)&br&哑(亚部简化写法不同)&br&帼(民国方案国字中为王而非玉)&br&注:按罢和发写法虽有异,但笔划基本相同,这里当作相同。&br&&br&&img src="/fe23af17ec2a51c3899f75e_b.jpg" data-rawwidth="704" data-rawheight="9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fe23af17ec2a51c3899f75e_r.jpg"&书229页&br&本页23字,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 10字,相同者13字。&br&国(民国方案字中为王字,现行方案为玉字)&br&恶(亚部简化写法不同,不赘述)&br&铁(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觉(民国方案&b&見&/b&部未简化)&br&质(民国方案&b&貝&/b&部未简化)&br&迟( 犀 部简化不同,现行方案用&b&尺&/b&字取代,而民国方案造字)&br&么(民国方案保留了广字头)&br&职(職,民国方案省去原字&b&音&/b&部,而现行方案将&b&戠&/b&字用&b&只&/b&字取代)&br&阖(现行方案只简化门部,民国方案将内部&b&盍&/b&字用&b&合&/b&字取代)&br&纸(现行方案仅简化偏旁,而民国方案用 &strong&帋&/strong& 字取代&br&&img src="/b67ac88df65ebbfe4d02e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0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67ac88df65ebbfe4d02ee_r.jpg"&书230页&br&本页25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 5字,相同者20字&br&议(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鸡(现行方案将鸟部也用草书楷化法简化了,而民国方案保留&b&鳥&/b&字写法)&br&艺(民国方案只部分简化,现行方案采用新形声造字)&br&齑 (现行方案简化后有两竖(和齐字一致),民国方案无)&br&挤(现行方案右边右部为齐,民国方案保留原字右边下部)&br&&br&&img src="/cbe6c0c3b88a5af10706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9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cbe6c0c3b88a5af10706_r.jpg"&书231页&br&本页25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
8字,相同者17字。&br&继(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岂(现行方案下部是己,而民国方案下部是巳)&br&开(现行方案只取原字特征部开,民国方案只简化门部)&br&剂、济、齐、侪(齐字简化的不同)&br&檯(现行方案将此字归为台字,而民国方案用&b&枱&/b&字取代,但现行方案是保留了枱字的)&br&&br&&br&&br&&img src="/f9d3032750fafed5750a3c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9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f9d3032750fafed5750a3c_r.jpg"&书232页&br&本页25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 6字,相同者19字&br&备(民国方案保留单人旁)&br&图(现行方案的&b& 啚 &/b&部用&b&冬&/b&取代,民国方案 啚 简化为条字头加三点)&br&覆(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绘(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龟(现行方案简化后无&b&口&/b&部)&br&读(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卖部简化与现行方案不同)&br&&img src="/c369cab212cae2b5e5ca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369cab212cae2b5e5caf_r.jpg"&书233页&br&本页25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12字,相同者13字 &br&壶(业部简化不同,可参见前亚字)&br&处(民国方案为保留原字下部,而现行方案在民国方案基础上将&b&几&/b&改为&b&卜&/b&。)&br&肃(现行方案下部比民国方案更简)&br&区(现行方案将&b&品&/b&字用&b&乂&/b&取代,而民国方案将&b&品&/b&字用&b&又&/b&字取代,后面将这个差别简称为&b&乂又之别&/b&)&br&枢(乂又之别)&br&儒(现行方案未简化此字)&br&缕(民国方案未简化偏旁)&br&驱(一则乂又之别,二则民国方案未简化偏旁)&br&赎(民国方案未简化偏旁,卖部简化与现行方案不同)&br&卒(现行方案未简化)&br&驴(民国方案未简化偏旁)&br&续(民国方案未简化偏旁,卖部简化与现行方案不同)&img src="/aec10ca1cc3aa71d3e677c4fd61e78fd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9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aec10ca1cc3aa71d3e677c4fd61e78fd_r.jpg"&书234页&br&本页27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12字,相同者15字 &br&赵( 乂又之别) &br&欧( 乂又之别) &br&报(民国方案更简,将右下部又部简化为短撇捺,而现行方案保留原字右部)&br&搅(民国方案見部未简化)&br&箫(现行方案下部更简)&br&殴( 乂又之别) &br&貌(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萧(现行方案下部更简)&br&讴(乂又之别) &br&药(两方案都是采用古通用字&b&葯&/b&,不同者现行方案将&b&葯&/b&的&b&纟&/b&部简化了)&br&骄(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呕(乂又之别)&br&&br&&br&&br&&img src="/085ac28b7ef50f4b2c96ae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9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085ac28b7ef50f4b2c96ae_r.jpg"&书235页&br&本页27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6字,相同者21字
&br&&br&鬭 (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庵(民国方案用&b&广&/b&字取代,但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檀(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绣(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留(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览(民国方案&b&見&/b&部未简化)&br&&br&&img src="/18bd5e7550400cfff95c1eb3aa469a6f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9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18bd5e7550400cfff95c1eb3aa469a6f_r.jpg"&书236页&br&本页28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10字,相同者18 字&br&简(现行方案字中为日,而民国方案字中为月)&br&堪(民国方案把甚简化,该字在现行方案中不简化,以下均称作&b&甚不简化&/b&)
&br&赞(民国方案貝部未简化,而上部简化为两个夫字,与现行简化不同)&br&盐(两种方案的上半部分右边简化不同,现行方案更简)&br&练(民国方案一是偏旁未简化,二是右边草书楷化为东字)&br&勘( &b&甚不简化&/b&) &br&念(民国方案简化为&b&卄&/b&,但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炼(民国方案 右边草书楷化为东字 )&br&伞(现行方案为两点,民国方案为四点)&br&钱(民国方案与现行方案差异较大)&br&&img src="/853f5badeb290b04e166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9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853f5badeb290b04e166_r.jpg"&书237页&br&本页28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9字,相同者19 字 &br&观(民国方案&b&見&/b&部未简化)&br&贤(现行方案草书楷化了上半部左边的臣字为两竖,而民国方案直接简化成又字并且下部貝部未简化)&br&关(民国方案比现行方案多个门)&br&算(现行方案未简化该字)&br&斟( 甚不简化)&br&县(下半部分两种方案简化不同)&br&鸾(民国方案鸟部未简化)&br&悬(县部简化不同)&br&甚( 甚不简化)&img src="/5c8fa258ff9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9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5c8fa258ff9_r.jpg"&书238页&br&本页27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4字,相同者23字
&br&勋(民国方案貝部未简化)&br&张(民国方案采用整字草书楷化,而现行方案弓字部保留,右部采用长字的简体)&br&帐(同张字,右部草书楷化与现行方案不同)&br&账(民国方案貝部未简化,且右部草书楷化与现行方案不同)&br&&br&&img src="/d82fef4cda560aa9cfd8b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0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82fef4cda560aa9cfd8bf_r.jpg"&书239页&br&本页27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10字,相同者17字
&br&涨(见238页&b&张&/b&字) &br&风(民国方案字中化为&b&云&/b&字,现行方案字中化为&b&乂&/b&字)&br&长(两种方案笔划基本一致但细节有异,作为字组成部分的时候差别明显)&br&伤(两种方案右部楷化取舍不同)&br&惩(现在不能判定若采取宋体,民国方案上部的正字是否与现在相同,存疑)&br&场(右部楷化不同)&br&赃(民国方案貝部未简化)&br&场(右部楷化不同)&br&矿(民国方案该字简化较现行方案更甚了,现行方案只将&b&廣&/b&字简化而已)&br&绳(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br&&img src="/f0c0aaf6cb33f0a29aca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9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f0c0aaf6cb33f0a29aca_r.jpg"&书240页&br&本页14字, 与现行简体相异者有5字,相同者9字
&br&丛(现行方案去从字音义并造会意字,民国方案将此字化为其古字&b&樷&/b&)&br&厅(现行方案将声部简化为&b&丁&/b&,而民国方案作&b&听&/b&)&br&閧(现行方案此字实际废止,以&b&哄&/b&和&b&巷&/b&代替)&br&兴(两方案似皆为草书楷化,唯楷化结果不同。&b&此字谢@贝波提醒&/b&)&br&钟(民国方案偏旁未简化)&img src="/4dfc1b526fe15b389c02e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dfc1b526fe15b389c02ee_r.jpg"&&img src="/59350ece25fef7080aae65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9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59350ece25fef7080aae65_r.jpg"&&img src="/c1a658ea1a2af508c779c6f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9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c1a658ea1a2af508c779c6f_r.jpg"&&img src="/5be9ffa193fe91ed0f5c90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10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5be9ffa193fe91ed0f5c90_r.jpg"&&img src="/62c2dcc7a72f9bd745631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10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62c2dcc7a72f9bd745631_r.jpg"&&img src="/ec884f986fe2dcd430d325fa29ee460c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ec884f986fe2dcd430d325fa29ee460c_r.jpg"&从字体上说,民国方案里的帐、账、勘、惩这些字直接取用草书和行书字体,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宋体环境里长大的大陆人来说恐怕都会有很明显的不适感吧,没错这些简化字没有彻底的楷化,是不妥当的,56年方案明显吸取了教训扬弃了这个简化法。&br&从总体上说,民国方案的特点是非系统化,而是针对常用字,这一版方案更是针对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简化字方案,虽然直接简化的字只有230余字,但是56年方案还有30个类推的偏旁部首简化。&br&从方案的形成上来说,民国方案走的是精英路线,钱玄同拟、专家组审评、最后部长拍板;而56年方案则是在继承以前汉字简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汇集顶尖专家出方案,政府基本出态度,最重要的是全民大讨论,抄一段文字放在下面:&br&&blockquote&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br&&/blockquote&我很怀疑之后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否还有这样的全民大讨论。不过无论如何,这说明,这版简体字方案真正反映了文字使用者对文字该如何简化的需求。&br&&br&==============================&br&这个第一批简体字表由钱玄同主持编选,但是审核委员会就比较牛逼了,成员是&b&黎锦熙、汪怡、赵元任、潘尊行、张炯、钟灵秀、吴研因、顾良杰&/b&。&br&钱玄同编选了2400字,审核委员会从钱的初稿中选定了2340字,并且认为其中有1200余字便于铸造铜模,最后呢,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红笔圈出324字作为《第一批简体字表》。&br&这个《一表》和解放后的简体字比,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的,比如对“甚”的简化,罔顾了楷书规矩,有点日本简化汉字的味道。而且这个简化是真正针对常用字的,所以没有像解放后那样对偏旁部首进行一致简化。&br&这个方案虽然最后废止,但是,这个方案实际是汉字简化史的里程碑。之后关于汉字简化的研究一直进行着。&br&话说,每当我看到说什么简化字是拍脑袋式的强制政策云云,我就很想笑,不能这么无知吧。&br&哦,说到云云,我在网上看到某言论说&b&雲雲與云云不可混淆&/b&,我勒个去的,这是真不懂假不懂啊,当然这是题外话。&br&话说呢,按照五四以后这帮人的意见,估计是巴不得政府出面直接将汉字拉丁化的。&br&而且方案也很多的。&br&49年PRC成立,貌似汉字拉丁化的可能性真的出现了。而且确实在日,大陆就成立了&b&中国文字改革协会&/b&,专司改字工作(后演变做&b&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b&)。不过毛主席说了,别急拉丁化,先搞汉语拼音和简化吧,直接把汉语拉丁化给叫停了,多少语言学家在其后几十年时间里念念不忘啊。比较有名的比如周有光,在他的著作里几乎本本都不忘拉丁化。周有光水平如何?反正肯定是比知乎人强很多啦。&br&和民国简体方案相同的是,49年后的简体方案也是专家集团制定,这个专家集团一个是官方机构,另外呢还有很多非官方团体和语文工作者都贡献了力量。50年开始搞《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全社会征集简体字,作为简体字方案的预备工作。到1951年拟定出《第一批简体字表(初稿)》,在此基础上与1952年下半年制定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此草案数易其稿,至1954年是第五稿,54年11月又决定在第五稿基础上再次修正。55年1月正式发布《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全社会讨论。55年1月到7月半年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全国各界来信5167件,全国参与讨论人数超20万人,以当时的通信水准论,这应该算是比较充分了。&br&在这个基础上,1955年九月才推出《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到这里汉字简化工作的准备工作才算是完成。&br&55年十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b&约定俗成,稳步推进&/b&的汉字简化方针并再次修正修正草案,然后再56年1月才正式推出《汉字简化方案》&br&从49年到56年一月,算紧凑点50年到55年吧,凡六年。&br&谁敢说这个汉字简化是拍脑袋的决策?&br&这是中国历史上字体简化及演变最严谨的一次,最符合文字规律的一次,前无古人!&br&当然我不指望说服谁。&br&我只是想嘲笑一些想当然的言论。&br&其实说到简体,各位自去看看民国诸位大佬的手迹,包括胡适包括戴季陶,手迹里赫然都有后面被大陆采纳的简体字。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last_updated meta-item" data-tip="s$t$发布于 "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编辑于 &/a&
我理解这个问题就是民国方案的详细内容吧,我找了下,在这本《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中找到了这个方案。这本书为高更生著 ,是 2002年12月第1版,书228-246页完整附录了民国方案。49年后的简体字总表网上到处都是,这里就不列出了。费了点劲,我把这几页列在下…
来自子话题: 378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题主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br&我们的文字改革委员在对偏旁進行类推简化的时候,是有考虑这个问题的。&br&相关文件如下:&br&&img data-rawheight="414" data-rawwidth="835" src="/1b15a16a02cdcfc222bac7ae7bec6bd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5" data-original="/1b15a16a02cdcfc222bac7ae7bec6bde_r.jpg"&(摘自《常用簡字普》(陳光垚·中華書局·1955))&br&&br&陳光垚同志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也是《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等诸多新中国规范汉字表的主要起草者。&br&这本《常用簡字普》则是阐述他个人简化汉字方法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上个世纪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進行文字改革的重要文献[1]。《常用簡字普》中相当一部分由他拟定、整理出来的简化字都经过讨论,後来正式收入到了新中国的规范字中。&br&&br&所以《常用簡字普》中关于「訁」简化作「讠」、「氵」简化作「レ」的说法十分有说服力。&br&&br&&b&瑾昀按&/b&:其实陳光垚同志是想将更简单的「レ」字形留给更常用的「氵」来用,而稍微复杂一点的「讠」字形留给没那么常用的「訁」来用。这样進行类推,可以极大程度减少常用汉字的笔画数[2]。只不过後来在正式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文字改革委员经过讨论将「氵」到「レ」的简化删掉了。&br&&br&至于有没有考虑过「讠」会和「氵」产生混淆。这肯定是有考虑的。&br&陈氏简化法的原则是尽量采用草书、手写字字形来代替原始的楷书字形,无论是「讠」(訁)还是「レ」(氵),都是陳光垚通过草书字形轮廓自创的楷书字(我们称之为「草书楷化」)。&br&在原本的草书中,「讠」和「氵」的区分度是不大的(见书影第一句话:「草書中『彳氵』和『言』旁有時都作『レ』」)。&b&而陳光垚同志正是通过在「レ」上加点得「讠」的方法,为「氵」和「訁」安排了不同的草书楷化字,以增强区分度&/b&。所以在正规的&u&印刷字体&/u&和&u&楷书&/u&中,「讠」和「レ」(或者说「レ」的繁体部首「氵」)是没有辨识上的困难的。&br&至于手写体,特别是写得草一点的,本身就近乎草书,所以言旁与水旁区分度不大也很正常(事实上人们平常写的字,都不算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正楷,而只能算是行楷、草书)。这并不能怪到简化字头上。&br&&br&[1]: 这本书出版于1955年,即《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今《简化字总表》前身)通过会议表决的那一年。&br&[2]: 类似于计算机中的哈夫曼编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Huffman_coding"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uffman coding&i class="icon-external"&&/i&&/a&),出现频率高的字符使用较短的编码。&br&&br&如果大家对新中国文字改革的历程比较感兴趣,可以向我索要这本书。(前提是你不是偏执的&u&简体党&/u&或者&u&繁体党&/u&)&br&&br&※※※※※※※※※※※※※※※※※※&br&&br&好久沒寫知乎答案了,上次寫答案還是七月底吧。&br&今年下半年由于个人原因,我可能很少在知乎活動了,但我也會每週回來看看的。希望各位不要忘記我哦。&br&這不,我剛在网上査閱我專業內的相關資料,又不知不覺找上了知乎。隨後看到這道題沒人回荅,怪孤單的,于是就有了前文。&br&行,我撤了。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last_updated meta-item" data-tip="s$t$发布于 "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编辑于 &/a&
题主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的文字改革委员在对偏旁進行类推简化的时候,是有考虑这个问题的。相关文件如下:(摘自《常用簡字普》(陳光垚·中華書局·1955))陳光垚同志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也是《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二次…
来自子话题: 311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你所谓的「查颜真卿书法的时候,看到了简体字」,其实不是颜鲁公写的。而是现代人冒名顶替的。&br&&br&&b&1.&/b&&br&比如&b&「进」&/b&字(「进」字是近现代造的字,不可能出现在古代,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進」(前鼻音)为什么简化后从「井」(后鼻音)?&/a&)&br&&img src="/1ab1b2ea7fb966e46fa62b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1ab1b2ea7fb966e46fa62b_r.jpg"&&br&&b&2.&/b&&br&又比如说&b&「卫」&/b&字,也是近现代日本造的字,後来流入解放区,再被新中国文改委员吸收(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卫」这个简化字是怎么来的?&/a&)&br&&img src="/3e8d91fdc07b924b2b0fc7b68d12b679_b.jpg" data-rawwidth="100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4" data-original="/3e8d91fdc07b924b2b0fc7b68d12b679_r.jpg"&&br&&br&看出问题了吧?&br&对,现在网络上所有的颜真卿的书法,都是现代人伪造的。我一般称之为「&b&颜假卿体&/b&」。&br&&br&&br&其实不一定是因为这款颜假卿体写了新中国特有的简化字,我才看出来的。就算一些没简化的字,通过对比同时代的唐楷字形,我们也能发现问题。&br&&br&&b&3.&/b&&br&比如&b&「骨」&/b&字&br&&img src="/83c3c06ba10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83c3c06ba10_r.jpg"&在六朝唐宋风格的楷书中,「骨」字上头的中间部分一定是要写成「人」形的。&br&&br&朝右的「骨」(现在港台、日本、韩国的写法)&br&&img src="/5c0af497f634d5d9eba2a76dc5f0920d_b.jpg" data-rawwidth="85" data-rawheight="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5"&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br&&br&朝左的「骨」(现在大陆的写法)&br&&img src="/fc2efcbbdf03_b.jpg" 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是大陆出台新字形标准之後开始大规模流行的。&br&&br&你想要千年前的颜真卿写出符合现代中国标准的「骨」字,开什么玩笑?&br&&br&&b&4.&/b&&br&再举一个例子,&b&「武」&/b&字&br&&img src="/bbac80c7ce8_b.jpg" data-rawwidth="1006"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6" data-original="/bbac80c7ce8_r.jpg"&有意思的是,这个「武」字的颜真卿体和颜假卿体同时现身了。(左边的颜假卿体丑死了)&br&&br&在我大唐正楷中,「武」字的上头的短横是必须与「斜钩」交叉的。&br&为什么呢?因为大唐去古未远,其字形比起今天的字形更接近正确的字形(简称「正字」)。&br&&br&我们来看「武」的小篆&br&&img src="/5d00f8108dcb222ca502daaa8a96d2a6_b.jpg" data-rawwidth="70" data-rawheight="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0"&&br&是上下结构的「戈」和「止」,此篆隶变之後,写成下面的模样&br&&img src="/2ee12cd2ff1_b.jpg" data-rawwidth="332" data-rawheight="5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2"&也就是「戈」字的长撇和斜钩,直接包住了下头的「止」,和小篆上下结构的「戈」「止」是一般模样。&br&&br&这个「武」字,直到唐宋时期的楷书中,仍然没怎么讹变,上短横必须与斜钩交叉,只是「戈」的长撇变成了长横。颜鲁公威武霸气的「武」字就是代表:&br&&img src="/1a500c6c2cbdd_b.jpg" data-rawwidth="84" data-rawheight="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4"&&br&当然,这个「武」字,後来因为书写原因,上短横与斜钩分离(主要是书写者不知道上面这部分是「戈」导致的),也就成了现在使用的讹变过的「武」。(讹变过的「武」也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br&&br&我们再回头对比上文颜真卿体和颜假卿体的「武」,就会发现伪造者的水平是多么可笑。&br&&br&(关于更加近本源的唐宋正字,敬请期待我未来在&a href="/hanzi" class="internal"&汉字 - 知乎专栏&/a&发布的文章。)&br&&br&※※※※※※※※※※※※※※※※※※※※※※※※※※※※※※&br&&br&本文主要是从唐宋字形角度,来驳斥网络上颜假卿体的荒谬。关于唐宋时期固有的俗字,此处不再多言,可参考本题下的其他回答,或者参考本人的另一篇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据说简体字只有 388 个,其中只有一个字是 1949 年后出现的,是哪个?「尘」字?&/a&&br&&br&最後再吐槽一句,颜假卿你在网络上兜售假货误导人,方舟子他知道吗?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meta-item"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发布于 &/a&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你所谓的「查颜真卿书法的时候,看到了简体字」,其实不是颜鲁公写的。而是现代人冒名顶替的。1.比如「进」字(「进」字是近现代造的字,不可能出现在古代,详见)2.又比如说「卫」字,…
来自子话题: 247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蟹妖&br&问题变得小了些呢,我还是按汉&u&字拉丁化运动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出现过那些方案来说吧。&/u&&br&回答之前,做一点说明,因为汉字表音能力跟拉丁文字一比是天差地别(&b&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b&),所以我在讲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时候,有时会不分汉语拼音和拼音化中文的区别。&br&因为这俩个在历史上是交错复杂的,可以说互为因果,相互带动。&br&&br&&b&0.中国意义上的字母,明代以前的拼音&/b&&br&大概都知道中国古代拼音方案是反切之类,这个办法和字母拼音比起来,那是差的远了( &b&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b& )。不过,中文里&b&字母&/b&这个词原本不是指字母文字的字母,这个词原本就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词汇你,实际和现在的声母意思相同。&br&唐末,僧人守温大概是在梵文字母的启发下用30个汉字总结了汉字的声母称作守温字母,至宋被扩展为36个,详细请见&a href="///?target=http%3A///view/312499.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31&/span&&span class="invisible"&2499.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即是说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很可能都是被字母文字影响的。&br&&br&&b&1.利玛窦即其他&/b&&br&我得说这是我最欣赏的传教士,没有之一。作为拉丁字母文字国家出身的人,到了中国以后很自然的就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文。这我觉得就是真正意义上汉语拉丁化的源头。&br&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利玛窦开创太西字母,实际就是一种拉丁拼音方案,但对于利玛窦来说几乎都可以把这个看做是拉丁化的汉语。&b&该方案是共有26个声母,44个韵母,5个声调&/b&,利玛窦用这个拼音方案记录了当时的汉语,这个可从其留世手稿上看到。&br&下图是利玛窦的方案截图&br&&br&&img src="/d163ddd0e012b10313c0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d163ddd0e012b10313c0_r.jpg"&&br&小标题里的其他是说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几乎同一时期的这批。&br&&b&郭静居(Lazane Cattane)、庞迪我(Diegeo de Pantoja)也有自己的拼音方案&/b&&br&&b&金尼阁,&/b&天启六年即1626年金出版《西儒耳目资》一书,作为利玛窦三人基础上的更新版拼音方案,应该说也是最好的方案,使用&b&25个字母( 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 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b&可以完全拼出当时的官话。金尼阁此书中的声韵表如下图:&br&&br&&img src="/9e5ab8a023eb0a7bab13db46fa0791ca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9e5ab8a023eb0a7bab13db46fa0791ca_r.jpg"&&br&&br&和利玛窦一样,其他的传教士实际是用这个拼音方案来记录汉语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只是个有启发的拼音方案而已,不过对于这些传教士的中国友人来说,这些个拼音方案不但对他们在汉字音韵学上的 帮助很大,而且直接引发了中国文字拼音化的设想, 如方以智在所著《通雅》中说:&b&“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b&&br&&br&详细看这里 &a href="///?target=http%3A///view/1413662.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14&/span&&span class="invisible"&13662.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不过,这个进程被满清中断,罪魁祸首是康熙和雍正,他们直接中断了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继续下去的可能,因此拉丁化也就别提了。当然另一方面来说,&b&中文当时的应用中没有译音的需要这也是拉丁化可以中断的道理。&/b&&br&&br&&b&2.清朝末年,拉丁化死灰复燃&/b&&br&清末,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大炮轰开,传教士又来了。&br&我得这么说,虽然这回传教士是跟着士兵来的,但是,这帮子传教士的目的,还真就是单纯的传教。&br&我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进来以后就印圣经传播圣经啊什么,但是这些传教士是非常用心的,他们用拉丁字母拼写方案分拼写厦门话、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广州话、汕头话等方言甚至包括苗语,拼写出圣经传教用。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识汉字的普通民众都行,只要你肯学,学两天拉丁字母就能用自己的方言看懂圣经,这个时期拉丁字母拼写方案&b&多达32种&/b&。你说如果这些传教士是来作威作福的,会有这个心干这种事吗?当然这些方案估计效果也就一般。&br&放一张当时这些人的劳动成果,一页创世纪,拉丁化厦门话版本,我必须得翘大拇指,实干家和理论家是不一样,这些传教士才不管什么理论,直接就推行了。&img src="/7cab16d7b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7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7cab16d7b_r.jpg"&&br&&br&&u&不过这个这个拼音方案得提一下,1867年&/u&,在&u&英国&/u&使馆任中文秘书的&u&威妥玛&/u&(Thomas F. Wade)出版了一部《&u&语言自迩集&/u&&u&》,创立了一个拉丁化的威妥玛拼音,使用时间很长,对汉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u&&u&以后的方案都有参考。&/u& &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1%%25AD%%258B%%25B8%%258C%259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6%B1%89%E5%AD%97%E6%8B%89%E4%B8%81%E5%8C%9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甲午之后,中国人切实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了,开始找寻原因并寻找强大的道路,他们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教育上,进而自然的就把眼光放在文字改革——拉丁化上了。&br&这拼音化文字第一人,毫无疑问是&b&卢憨章&/b&。&br&不过这一时期方案也是相当的多,也就不多说了,直接上个图表吧。&br&图表来自《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一书26-29页(高天如著,199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img src="/756d2b45e8bbd_b.jpg" data-rawwidth="2476" data-rawheight="8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76" data-original="/756d2b45e8bbd_r.jpg"&&br&点击查看大图,内容非常详细,&b&共28个方案&/b&。&br&这28个方案中,卢憨章最早,他第一个方案是“切音新字”代表作为《一目了然初阶》用15个小写拉丁字母:a、b、c、d、e、h、k、m、n、o、r、u、v、w、x;3个大写:L、R、G,还有1个手写体的“s”。另有1个希腊字母θ,此外是自创的类拉丁字母。其实方案并不成熟,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推行有年,清廷亦未谕准,于是卢另起炉灶又搞了一套官话切音字母,放弃了拉丁字母,而改用“汉字偏旁的简单笔划”作为字母,这套方案呢更是被清廷以浊声字母不全,拼写不合通例等技术性理由被学部译学馆驳回。不过卢前后二十多年专研此道,推广此道,确为中国字母文字之先驱。&br&不过这一时期推行规模最大和推行时间最长的方案当属&b&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及&/b&其&b&劳乃宣&/b&根据官话合声字母完善后的&b&合声简字&/b&。王照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也算是一不大不小的官,维新失败逃亡日本,受日本假名启发创合身字母,劳乃宣是近代的音韵学家,老翰林。可能就是因为这俩人的官僚身份使其方案能推广的面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不过最后在1910年被摄政王载沣下令把推广给强行终止了。&br&下面这张图是王照官话字母的样张&img src="/8ed1d3c48f68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6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下面这张是劳乃宣推广的合声简字苏州话版本&img src="/2daec9aaec34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7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2daec9aaec34_r.jpg"&&br&之后就是辛亥革命了。。。。。&br&&br&&b&3.民国时期&/b&&br&民国时期有两件事情对汉字拉丁化可以说是有相当的鼓励作用。&br&第一个是&b&白话文运动&/b&,其实汉字拉丁化(或者拼音)方案如果在书面文是古文的情况下,那实际就不可行。譬如赵元任的石室诗士一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只有白话文能作为书面文的情况下,汉字拼音化方案才有立足基础。白话文运动谁都了解,就不赘述了。&br&第二个呢,是&b&国语运动&/b&,那现在话来说就是推广普通话啦。推行一种有标准发音的语言作为通用语。这个对汉字拼音化有绝对的意义。我们看到在清代乃至更早的方案里都包括对方言进行拼音化记录,因此会照成方案非常复杂,而国语运动就避免了这种问题。当时国语运动的官方机构有&b&读音统一会&/b&和&b&国语统一筹备会&/b&,还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民间团体叫&b&国语研究会&/b&。&br&读音统一会颁布了&b&注音字母&/b&,即后来台湾沿用的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是&u&章炳麟所制的记音字母,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字母“ㄜ”,共计达40个。&/u& 见&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3%25A8%25E9%259F%25B3%25E7%25AC%25A6%25E8%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6%B3%A8%E9%9F%B3%E7%AC%A6%E8%99%9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不过注音字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确保汉字不变,为汉字提供注音的字母,和后来的我们说的拼音等同,而&b&不是汉字字母化(拉丁化)方案&/b&,这个在当时汉字拉丁化学者的眼里那真是属于开了历史倒车了。&br&然后&b&国语统一筹备会&/b&在1926年又发布了&b&“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语罗马字”&/b&方案。该方案的制订者有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周辩明等。这个方案和后面会提到的拉丁化新文字被称为“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国语罗马字方案是为变革表意体系的汉字研制的一种&b&汉语拼音文字方案&/b&。详细方案的话,看wiki吧 &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9C%258B%25E8%25AA%259E%25E7%25BE%%25A6%25AC%25E5%25AD%259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5%9C%8B%E8%AA%9E%E7%BE%85%E9%A6%AC%E5%AD%9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国语罗马字拼写举例(来源:&a href="///?target=http%3A///wiki/%25E5%259B%25BD%25E8%25AF%25AD%25E7%25BD%%25A9%25AC%25E5%25AD%259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iki/%E5%9B%&/span&&span class="invisible"&BD%E8%AF%AD%E7%BD%97%E9%A9%AC%E5%AD%9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拼写举例 (摘自赵元任《最后五分钟》序言) &br&Shianntzay de shin wenshyue buneng meiyeou shin &br& 现在  的 新  文学   不能  没有  新 &br&wentzyh,yooule shin wentzyh,
feidann tzay shyrjih &br& 文字, 有了  新  文字, 非但  在  实际 &br&shang yoou duoshaude biannlih , tzay Jonggwo &br& 上  有  多少的   便利,  在   中国 &br&jianglaide
wenming shang
kaile i-tyau &br& 将来的   精神   文明   上  也  开了 一条 &br&shin luh──tianx tingjiann de “Jong-Shi goutong” &br& 新 路──天天   听见  的 “中西  沟通” &br&de lao huah,yee jiow yaw deeng jehme i-lai &br& 的 老  话, 也  就 要  等  这末 一来 &br&tsair
yoou ge bannfaa. &br& 才  起头儿  有 个 办法。
&br&&br&再放张图&img src="/a3d76a4bc5b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8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a3d76a4bc5b_r.jpg"&&br&&br&不过国语罗马字的最终地位,还不如注音字母,知道1986年也不过是作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在台湾重新出现而已,其作为拉丁化文字的原初目的,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虽然其创制这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是希望他作为文字出现,但事实上,这套方案连作为拼音的资格都没有。比如方案退出后,北平大学的拼音就不按这套方案来,钱玄同向教育部抗议也没用。&br&&br&据说当时的学者分左右,国语罗马字这套方案按照当时的左派学者的说法就是几个资产阶级学者在书房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不值一提。所以瞿秋白、吴玉章、萧三以及另外几个人在一个苏联汉学家的帮助下搞出了&b&拉丁化新文字&/b&的方案,1931年正式发布。&img src="/6dabebe0be1e3df6f965b11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9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6dabebe0be1e3df6f965b11_r.jpg"&拉丁化中国字也是拉丁化新文字系列方案里的一个。&br&&br&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汉字拉丁化运动的黄金十年,而在1936年5月间先后刊载于《生活教育》和《中国语文》杂志上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一文,更是将此运动推向了高潮,该文由蔡元培、孙科、柳亚子、林庚白、鲁迅、郭沫若等688位文化名流联名签署。&br&这期间全国各地各个城市都有新文字研究会等组织,拉丁化的方案堪比80年代初电脑汉字输入法研发时的万马奔腾现象。&br&&br&不过最终被人记得的还就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两种方案。&br&&br&倏忽之间,49年到了,汉字简化提上日程。&br&&br&&b&4.终章,49年以后。。。。&/b&&br&
毛泽东在51年时说:“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br&&br&
1955年10月,吴玉章《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中说:“汉字简化并不能根本解决文字改革问题,因此我们还必须同时积极进行汉字拼音化的难备工作。”老吴对自己的拉丁化方案那是念念不忘啊。&br&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中国汉语拼音草案,征求意见,老吴同志在56年多次多场合发表意见表示这个拼音方案将是中国拼音化文字的基础,虽然他现在只是用作汉字注音。&br&结果到了1958年,周恩来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我估计老吴同志是倍受打击了。&br&&br&&br&事实上,周恩来的讲话,宣告了汉字拉丁化运动的寿终正寝。&br&相关的汉字拉丁化组织在这个讲话后不久,就纷纷解散了。&br&&br&至此,本文也就结束了。&br&本文中关于文字方案样张的图片如果没有特别注明的,都来自于《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倪海曙著,1948年出版)&br&&br&========================&br&题外话是,我只是悄悄的说了两句汉字表音能力比拉丁字母差远了,反切什么的比字母拼音也差远了什么,就触动了某位的逆鳞,始料未及,始料未及!&br&汉字是有表音的成分,但是和表音文字比表音,有必要吗?至今我没有认为汉字的表音能力比字母表音文字强( &b&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b& )&br&我想说的是,这些玩意儿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我写的这些东西也不过是share一点点资源而已,请不要这么容易就被触到逆鳞好吗?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last_updated meta-item" data-tip="s$t$发布于 "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编辑于 &/a&
蟹妖问题变得小了些呢,我还是按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出现过那些方案来说吧。回答之前,做一点说明,因为汉字表音能力跟拉丁文字一比是天差地别(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所以我在讲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时候,有时会不分…
来自子话题: 24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事实上看待万事万物都不能走极端。&br&&br&&p&对于一简字,大家普遍感觉不错。但是对于二简字,绝大部分人表示反对,哪怕这些人支持一简字。&/p&&br&&p&他们说什么「二简字违背了汉字美学」、「二简字违背了汉字自然演变规律」、「二简字是极权政治时期的畸形产物」、「二简字是走向汉语拉丁化的中间步骤,居心叵测」、「二简字都是臆造字」。&/p&&br&&p&其实,以上对「二简字」的批评,每一条,多多少少都适用于「一简字」。他们之所以视二简字如仇寇,无非是对陌生事物的本能排斥罢了。&/p&&br&&p&二简字和一简字一样,是文字改革时期的产物,主持文字改革、拟定简字表的人也相同。&/p&&p&这两份简化字方案,都是出自一人之手——陈光尧。(详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cn/mr_cgy/sp.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墓地的典范:北京昌平凤凰山陵园.名人名墓.陈光尧&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事实上,陈光尧同志,早在民国期间,就开始酝酿汉字简化工作,著有《常用简字表》、《常用简字谱》等简字书来表达其简化汉字的主张和方法。&/p&&br&&p&今天的《简化字总表》(一简字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表)就是以陈光尧的《常用简字表》、《常用简字谱》为雏形制定的。这两份简化字表,都忠实地表达了陈氏简化汉字的思想。其唯一的区别,莫过于前者比后者早颁布了很多年,前者推行已成定势,而后者则随着文革结束而一起夭折了。&/p&&br&&p&事实上单从文字改革本身来看(若是没有文革左右其进程),一简字和二简字是一脉相承的。&/p&&br&&p&比如一简字将「專」类推简化成「专」,二简字则将「尃」类推简化成「?专丶」。&/p&&p&比如「博」字如此作:&/p&&p&&img data-rawheight="63" data-rawwidth="54" src="/a37e0a70c74e776aaa5879ddd6aa6466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4"&说二简字违背汉字美学的,难道和他品性特点全部相同的兄弟(一简字)就没违背了不成?&/p&&br&&p&另外有人会诟病「二简字」中有不少臆造字。二简字中臆造字的确不少。陈光尧同志的思想就是为了简化不择手段,哪怕新造简化字也在所不惜。所以一简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臆造字。可参&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简化字(五)——简字归类 - 汉字 - 知乎专栏&/a&。盲目敌视「二简字」的人,实际上也在敌视「一简字」。&/p&&br&&p&说到底,陈光尧同志简化汉字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字他是选取了字形简单而且更古的字,一简字中如「从」、「云」、「网」等字;二简字中如「皃」(貌)、「荅」(答)、「祘」(算),这只能算是歪打正着。更多的时候,他是选择字形简单的固有俗字来做简化字。如果没有理想的俗字,他不惜自己臆造形声字(如「进」字就是他的杰作)来当简化字。这种陈光尧自己臆造的字,算是他夹带的私货。&br&&/p&&br&&p&二简字也确实是承接一简字而来的。很多二简字的简化方法,在一简字中都有影子。而正因为类推,使得二简字相对一简字来说部件更加「系统」。&/p&&p&比如一简字有「讓」简作「让」,于是二简字有&/p&&img data-rawheight="94" data-rawwidth="135" src="/55dfe0bc1c2ffea26a7e6b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5"&&img data-rawheight="92" data-rawwidth="150" src="/22d6ebd521e192b2fbbc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br&一简字有「蝦」简作「虾」,于是二简字有&img data-rawheight="90" data-rawwidth="138" src="/e40ff7dc27b49ea0fc26a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8"&&img data-rawheight="53" data-rawwidth="142" src="/447c499f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2"&&br&&p&一简字有「遠」简作「远」,于是二简字有&/p&&img data-rawheight="92" data-rawwidth="152" src="/78ef83efa772ad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2"&&br&&p&一简字有「這」简作「这」,于是二简字有&/p&&img data-rawheight="40" data-rawwidth="107" src="/b88d70f188a4f03bbbd496eba53c7d0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7"&&br&&p&一简字有「轟」、「聶」简作「轰」、「聂」,于是二简字有(「矗」字)&/p&&img data-rawheight="57" data-rawwidth="154" src="/ff8c25d42fa309efadaba55e7f31556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4"&&br&&p&一简字有「東」的草书楷化字「东」,于是二简字也对「柬」字进行草书楷化并且类推:&/p&&img data-rawheight="81" data-rawwidth="140" src="/8e68c74f47f791bed2b8ac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0"&&p&事实上「柬」字的草书楷化字,在一简字「练」、「炼」、「拣」中出现了。&/p&&br&&p&如果说一简字中「伞」、「众」、「灭」等新造象形字、会意字十分合理,那么二简字也有这些很「合理」的字:&/p&&img data-rawheight="348" data-rawwidth="599" src="/17d56decf10b040dd1c6b9a922b698e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17d56decf10b040dd1c6b9a922b698e2_r.jpg"&&br&这也说明二简字是为了修复一简字中的诸多部件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贯彻陈光尧同志简化汉字思想的升级包。(只不过这个升级包发布的时间太不凑巧了)&br&&br&另引 &a data-title="@Derk Zech"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aa214af9ea3c22d4f39b" data-hash="aa214af9ea3c22d4f39b" data-tip="p$b$aa214af9ea3c22d4f39b"&@Derk Zech&/a& 老师的话:&br&&blockquote&二簡乍看殊異,所采之字實乃多処借鑑一簡而拟定。看似迥異或許僅為尚未成俗,而非其本身不同。&br&&br&如下列者:&br&1. 壁→坒 ,弊→?比廾 // 斃→毙。&br&2. 部→「卩」// 衛→卫,兩字皆見于日本古籍,後亦流傳于大陸。&br&3. 澜→?,谰→?讠兰 // 爛→烂,攔→栏,攔→拦。&br&4. 病→疒 // 産→产,廠→厂,廣→广。&br&5. 僚→ ?亻了,燎→?火了 // 遼→辽,療→疗。
&/blockquote&&br&&p&再回到题目来谈。一简字和二简字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一简字的可取之处理论上也就是二简字的可取之处。&/p&&br&&p&将「二简字」和「一简字」分开对待,对待「一简字」像春风般温暖,对待「二简字」像严冬般残酷,我只能说施主你太执念了。人家「二简字」又不是后娘养的,只是出生时间不对而已,除此之外他和他兄弟没有什么不同。&/p&&br&&br&————补遗————&br&&br&昨天的答案光顾着放与一简字简化方法类似的二简字了,没考虑到这些生面孔会引起大家的反感。于是答主今天再补充一些群众基础不错的二简字。&br&&br&&b&补遗1、关于二简字中具有生命力的俗字&/b&&br&&br&「二简字」和「一简字」一样,有些字是根据民间约定俗成的俗字制定的。事实上二简字虽然已经不被官方认可,但是有些出现在《二简字表》中的俗字因为惯性,仍然十分有生命力。&p&比如「橘子」俗作「桔子」。(详见&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桔子」和「橘子」有什么区别?&/a&)&/p&&p&比如「快餐」俗作「快歺」。(详见&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玻玏」、「快歺」等写法是以前原本有的词汇,还是错别字?&/a&)&/p&&br&&p&「桔子」在民间的接受度十分高,也正说明了「二简字」并非一无是处,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丑陋、那么奇葩、那么恐怖。&/p&&br&&br&&p&&b&补遗2、关于二简字中用字合并的问题&/b&&br&&/p&&br&&p&二简字还规定将「圆」合并至「元」,将「账」合并至「帐」。(如下截图)&br&&/p&&p&&img data-rawheight="146" data-rawwidth="236" src="/c4add923bc6e1b1fd81dd3deeb6866c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6"&这也就解决了实际使用中「一圆钱」「一元钱」不分(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民币单位「元」是「圆」(本字)的通假字吗?&/a&)、「账户」「帐户」不分(详见&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在网站中用来表示用户的词,应该用「帐号」、「账号」、「帐户」还是「账户」?&/a&)等问题。&/p&&br&&blockquote&&p&瑾昀按:「一圆钱」与「一元钱」之别,详见链接文章,简单来说这是两种不同来源表示同一事物而产生的「别称」(并非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和汉数字大小写(如「二」和「贰」)的成因差不多,也和本为单纯表示大小写的「万」和「萬」的成因差不多(可参拙作&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据说简化字只有 388 个,其中只有一个字是 1949 年后出现的,是哪个?&/a&中间关于「万」与「萬」的论述)。严格来说,「元」和「圆」正如「二」和「贰」、「万」和「萬」一样,最好别视为简繁关系。&/p&&br&&p&至于「账户」与「帐户」之别,也烦参链接文章。「账」是由「帐」分化而产生的字,专门用于表示财货相关的 zhàng。「账」与「帐」是后起分化字与本字的关系,与一简字中的「捲」与「卷」、「錶」与「表」类似。这种分化字是继续保持分化,还是合并成本字,答主本人都能表示理解。&br&&/p&&/blockquote&&br&&p&至于这种合并是好还是坏,就见仁见智了。&br&&/p&&br&&br&※※※※※※※※※我是主观与客观的分界线※※※※※※※※※&br&&br&分界线以上部分是答主跳开狭隘的简繁思维、放弃个人审美喜好,单从上帝视角客观看待上个世纪中国大陆的文字政策。&br&&br&分界线以下,题主拾起自己的喜好,主观地说两句:&br&&blockquote&&p&另外就答主本人来说,其实本人既不喜欢大陆、台湾、香港标准的繁体字也不喜欢这两套汉字简化方案。之所以为「二简字」代言,是看不惯有人持双重标准,捧「一简字」的同时极尽所能损「二简字」,以至于连我这个不喜欢简化字的人都看不下去了。&/p&&p&二简字中,我最锺意的字是「皃」字。&/p&&/blockquote&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last_updated meta-item" data-tip="s$t$发布于 "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编辑于 &/a&
事实上看待万事万物都不能走极端。对于一简字,大家普遍感觉不错。但是对于二简字,绝大部分人表示反对,哪怕这些人支持一简字。他们说什么「二简字违背了汉字美学」、「二简字违背了汉字自然演变规律」、「二简字是极权政治时期的畸形产物」、「二简字是走…
来自子话题: 240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没想到我这个回答又得到这么多赞同(相比我那些比较正经的回答),答主表示有点失望。&br&继续更新这个答案的目的,是看到程序员同学 &a data-hash="d9fb0eef28f0" href="///people/d9fb0eef28f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ahwn wang" data-tip="p$b$d9fb0eef28f0"&@sahwn wang&/a&贴出了苏轼的《罗池庙碑》,以此为据驳斥 &a data-hash="6ab4ee6ebf014f87e055" href="///people/6ab4ee6ebf014f87e0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波斯基" data-tip="p$b$6ab4ee6ebf014f87e055"&@波斯基&/a&的&br&&blockquote&你提到的这些简化字,在古代只是在「草书」这种书体中出现,将繁复的字形用草书的笔画书写出来。但在古代,从未真正把这些草书字用楷书的笔画重新规整出来作为一个「新的字」对待过。&br&&/blockquote&我看了一下,苏轼的帖子的用字中,有三个字和如今的规范字吻合而与如今的繁体字标准不吻合,他们分别是「万」、「来」、「与」。&br&其实这和 &a data-hash="6ab4ee6ebf014f87e055" href="///people/6ab4ee6ebf014f87e0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波斯基" data-tip="p$b$6ab4ee6ebf014f87e055"&@波斯基&/a&讲的不是一回事。&br&&br&&a data-hash="6ab4ee6ebf014f87e055" href="///people/6ab4ee6ebf014f87e0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波斯基" data-tip="p$b$6ab4ee6ebf014f87e055"&@波斯基&/a& 所说的是草书中特有的字形,如「讠」、「为」这种,只会存在于草书中,楷书中是断然不会出现的。(因为这实际上压根就是同一个字的不同书体风格。)&br&&br&我们再来说「万」、「来」、「与」。&br&&br&「万」这种说文逸字,最早有甲骨文字形,构字上为「人」加「一」(这一横位于人形上方。无独有偶,「千」的构字也是「人」加「一」(这一横位于人形腿部)。)。其释文作方国名字,还有作为一种跳舞的人的用法。&br&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说,「万」就是诗经中「公庭萬舞」的「硕人」那样的人。&br&&img src="/aa395d2be4dc8cef925190_b.jpg" data-rawwidth="759" data-rawheight="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9" data-original="/aa395d2be4dc8cef925190_r.jpg"&&br&&img src="/fcbfab4dcc5be6_b.jpg" data-rawwidth="803"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fcbfab4dcc5be6_r.jpg"&(《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br&&br&所以说「万」表示10000的含义,那是根正苗红。&br&然后呢,这种数字词,还有借用本是蝎子的象形「萬」的表示方法。也就是如今繁体中文常用的「萬」。&br&事实上在唐代,「万」和「萬」都很通用。&br&到了明代,朱元璋时期,曾有规定:10000数字大写用「萬」、小写用「万」。(类似于「壹」、「一」这样的大小写)。&br&也就是说,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异体字关系,或者说是汉数字大小写。只是到了清代民国,多使用「萬」(小写也如此),接着就是我们文字改革委员将「万」定为10000的规范字(包括大小写)。&br&这不是单纯的简繁问题。&br&——————————————————&br&至于「来」,和「來」属于隶定上的不同。&br&在隶变(小篆改写成隶书)的时候,有的人写成「来」的字形,有的人写成「來」的字形。&br&前者如衡方碑&br&&img src="/d216c9ffff5eab546c3bdd7d8c751282_b.jpg" data-rawwidth="90" data-rawheight="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0"&后者如乙瑛碑&br&&img src="/20f13217aecaedf0e34f6a_b.jpg" data-rawwidth="85" data-rawheight="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5"&&br&归根结底还是在隶书书体内部的写法稍有差异,都是对小篆的改造。仅此而已。&br&然后楷书也继承了这两种写法,所以苏轼无论写「来」还是写「來」,都讲的通。&br&把这种类型的字,也扯上简繁关系,非常不明智。(我的理解是,这种字属于同一个字,即同一个小篆按照不同的隶变方法得到的隶书。)&br&&br&——————————————————&br&&br&再说「与」,是节省自「與」的中间特徵部分,是很早就有的俗字。&br&他的字源解释可以看 &a data-hash="6ab4ee6ebf014f87e055" href="///people/6ab4ee6ebf014f87e0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波斯基" data-tip="p$b$6ab4ee6ebf014f87e055"&@波斯基&/a&的这篇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與」与「歟」是什么关系?&/a&&br&我在此就不细说了。&br&&br&&br&和日本的简化字作对比,他们也选择了历代俗字。但是比中国少了一条,那就是不对草书字进行楷化且类推。&br&所以程序员同学 &a data-hash="d9fb0eef28f0" href="///people/d9fb0eef28f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ahwn wang" data-tip="p$b$d9fb0eef28f0"&@sahwn wang&/a&提到的「万」、「来」、「与」,事实上也正好都是日本的现行规范用字。&br&但是日本是断断不会出现「训」「伪」「绝」这种草书楷化并且进行的偏旁类推的字的。(所以日本的简化字数量比中国的少多了。)&br&&br&最后还请各位程序员同学安安心心码代码,不要讨论这种无聊的问题了。&br&&br&※※※※※※※※※※※※※※※※※※※※※※※※&br&以下是我-12:55的回答&br&&br&刚被题主邀请回答这道问题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开骂了,请诸位见谅,因为实在气不过。&br&我现在心平气和地谈论这道题。&br&&br&这道题的其他部分, &a data-hash="6ab4ee6ebf014f87e055" href="///people/6ab4ee6ebf014f87e0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波斯基" data-tip="p$b$6ab4ee6ebf014f87e055"&@波斯基&/a&说得很好。我补充一下「尘」。&br&「尘」不是1949年之后出现的,早在敦煌俗字有作「尘」的手写字形。&br&事实上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手写用字部分从俗。这种类似「尘」的新型会意字(我比较喜欢)很多。类似的还有「歪」和「尖」也是南北朝开始流行的。&br&「尘」、「歪」、「尖」的本字作「&a href="///?target=http%3A//www.zdic.net/z/ad/js/2A2FB.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麤土&i class="icon-external"&&/i&&/a&」(上頭是三鹿)、「竵」、「鑯」。&br&&br&在我看来,「尘」、「歪」、「尖」地位是完全相等的。&br&但是现实情况是,「尘」字的来源,很多人喜欢追究。然而「歪」、「尖」的来源,却很少有人理会。&br&平常正经的探讨汉字的问题,很少有人理会;但是一涉及简繁的问题,就有各行各业的人出来指手画脚。(特别是知乎上程序员比较多,喜欢过来瞎凑热闹。)&br&&br&我希望大家摒弃这些无谓的争论,不要老是把焦点对准在形式上是简繁争论事实上是地域、政治、文化争论的无聊问题上。&br&&b&我们真应该真正地关心一下我们祖先创造并且流传至今的汉字。&/b&&br&&br&&b&——一个经常被你们这些无聊的简繁问题淹没了回答的文字工作者和汉字爱好者&/b&&br&&br&※※※※※※※※※※※※※※※※※※※※※※※※&br&以下是我-17:19的回答&br&&b&&br&&br&一派胡言,有辱斯文!!!&/b&&br&&b&我把我另外一份回答贴出来,以正视听!!!&/b&&br&&br&&br&《简化字溯源》後面有一張表叫做《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這張表在很多地方都有轉載,竝作爲支持簡化字的人宣傳「簡化字自古就有」的有效論據。我个人對「簡化字自古就有」持中立態度,因爲的確有相當多的俗字起源很早。但是我對這張表的名字特別反感,因爲這个名稱會讓人產生誤會。&br&&br&&img src="/2ac1f1ef2e227fca211dbbd_b.jpg" data-rawwidth="815"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5" data-original="/2ac1f1ef2e227fca211dbbd_r.jpg"&(《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的局部)&br&&br&个人認爲應該改成「被《简化字总表》借用作简化字的字形始见时代一览表」。因爲很多目前使用的簡化字字形,雖然古代就有,但是與這个簡化字是毫不相干的,被用來充當俗字是很晚的事情。&br&&br&&img src="/6ddf719e615d_b.jp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6ddf719e615d_r.jpg"&&br&比如表中所列的始見于先秦的「痒」字,《简化字溯源》說「癢」字說文未收,而「痒」收了,然後說「痒」表示「瘙癢」的含義比「癢」出現得早,然後來擧了一个例子《周禮·天官·疾醫》:「夏時有痒疥疾。」其實作者完全在是偷換概念,「夏時有痒疥疾」的「痒」當爲癰瘡而非瘙癢。「痒」在說文中釋義爲「瘍也」,就是癰瘡(參見《漢語大字典》「痒」的第二个義項。)《康熙字典》也說了「又與瘍同。創也。《周禮·天官·疾醫》夏時有痒疥疾。」「痒」在先秦典籍中的另外一个用法是憂思成病,語見《詩·小雅》:「癙憂以痒」。先秦經典中「痒」(作爲正體字,與作爲「癢」俗字的「痒」只是字形一樣,其實沒有絲毫關係)字沒有瘙癢的含義。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在「痒」條下云:「按今字以痒爲癢字。非也。癢之正字說文作蛘。」千古難逢的大訓詁家段老先生已經說明了,「痒」字形作瘙癢的用法是俗字,竝予以否定(非也),竝且說明了瘙癢的{癢}的本字當作「蛘」(「蛘」說文釋爲「搔蛘也」,當爲瘙癢的{癢}的正字。)另外,俗字「癢」的起源也竝不比「痒」表示瘙癢的含義晚,在比《說文解字》作者許慎遲了幾十年出生的漢末經學家劉熙的著作《釋名·釋疾病》中就有提到:「癢,揚也,其氣在皮中,欲得發揚,使人瘙發之而揚出也。」,可見「癢」的誕生當在漢亡之前。&br&&br&再理一徧,「癢」字說文未收,當爲後起俗字(但是也不遲于漢末),其本字作「蛘」,表示瘙癢的義項。而「痒」在上古時代,自始至終和「蛘/癢」井水不犯河水,是絲毫不相關的兩个字,「痒」表示病也(憂思成病),瘍也(癰瘡),《廣韻》作似羊切,推到普通話是讀yáng。「痒」字這个字形,用來表示瘙癢這个義項最早應該是在中古時期,明顯是「癢」字換聲旁產生的俗字*2(因爲「癢」本身也是俗字),與先秦的「痒」屬于沒有關係的同形異源字,《廣韻》給這个義項的讀音是餘兩切,即yǎng。&br&&br&綜上,我對《简化字溯源》作者的攷據精神表示十分敬佩,但是對他的攷據能力或者是人品表示懷疑。他要麼是能力不夠(自然不可能,不然怎麼能發現那麼多簡化字的確切出処),要麼呢是刻意隱瞞真相,光挑有利于自己的證據來講,然後偷換概念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然作爲文字學的必讀書目《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上面已經有淸淸楚楚的解釋,他又怎麼會還說「夏時有痒疥疾」的「痒」表示瘙癢,又怎麼會下定論「痒」字表示瘙癢的用法比「癢」早呢?(其實是選擇性過濾掉了。)&br&&br&又比如「后」和「後」之类,《简化字溯源》丧心病狂地说:&br&&img src="/05b0dc3619acf97eccef0_b.jpg" data-rawwidth="751"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1" data-original="/05b0dc3619acf97eccef0_r.jpg"&事实上,只是极个别的通假现象,而且压根就不普遍。「知止而&b&后&/b&有定」又作「知止而&b&句&/b&有定」,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字学音韵学现象。&br&正经的书这样写:&br&&img src="/59c685df15ecbae541d2b8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15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59c685df15ecbae541d2b8_r.jpg"&(摘自《古文字通假字典》)&br&———————————&br&小补遗&br&&br&&a data-hash="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href="///people/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任天涯" data-tip="p$b$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任天涯&/a& 老师指出《古文字通假字典》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錄入微誤,说得很对。&br&笔者查证了一下,应为「故失道而&b&后&/b&德,失德而&b&句&/b&仁,失仁而&b&句&/b&義,失義而&b&句&/b&禮。」&br&&br&从读音上来说&br&句、区声旁,先秦韵母侯部、声母kw类,是kwo类。&br&構、禺声旁,先秦韵母侯部、声母k类,是ko类。&br&后、侯、後,也在这个韵部,声母属kw类还是k类,待定。&br&(注意,这个读音今天做gou,即「勾」的读音。「勾」是「句」的后起俗字兼分化字。)&br&「句」「后」与「後」在读音上相混是有可能的。&br&&br&从字形上来说,「句」在简帛文字中的反文字形,与「后」形似,存在字形相混的可能。(上古用字正文与反文有一部分没差别。)具体的书影我不贴了,可以参看 &a data-hash="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href="///people/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任天涯" data-tip="p$b$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任天涯&/a&贴的。&br&&br&另外,以目前掌握的战国秦汉简牍的字形来看。&br&「句」假借作「後」有34处。(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故失道而&b&后&/b&德,失德而&b&句&/b&仁,失仁而&b&句&/b&義,失義而&b&句&/b&禮。」这种只统计作一处)&br&「后」假借作「後」有23处。&br&&br&「句」假借次数比「后」更频繁。&br&&br&据此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推断。&br&「後」在战国秦汉时期,因为读音相近,所以有用「句」(或者「后」)假借的情况;其后又因为字形和读音均相近,所以用「句」(或者「后」)又写成了「后」(或者「句」)。&br&&br&但是这种推断目前缺乏强有力证据的,只有一些零散的资料。&br&&br&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音韵学问题,实在不应该用来和简化字中「后」代替「後」的用法扯上关系。&br&&br&因为&br&&ol&&li&從漢代以後,這種通假情況就少多了,以至於基本消失(只有在傳下來的先秦典籍上,人們爲了忠實地反映當初的用字,所以還保留了很多通假字,比如「知止而后有定」)。此後的一千多年都沒有沒「后」代替「後」的例子。搞简化字的那一阵,根本就不存在「后」代替「後」的使用环境。&br&&/li&&li&馬王堆漢墓是年發掘,銀雀山漢墓是1972年發掘的。而「后」代替「後」是在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規定的,時間上也容不得這些文改委員找如此多的出土文獻證據。&/li&&/ol&因此,「后」代替「後」,只是简简单单的同音替代,没那么多道理可讲。拿着一个只适用于上古的假借现象(而且简帛学研究是现代才开始做的,是古文字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么多通假用例也是现代刚发现的。)来附会当朝碰巧规定的用字规则,有必要吗?&br&——————————&br&《简化字溯源》光挑传世本书籍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後」与「后」的区别,对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中用「句」的写法却视而不见。把这种很值得研究的文字学现象,用来搪塞粉饰当朝的政策,以个别概括整体,无耻至极!&br&&br&其他的例子,我不一一驳斥了。诚然,俗字自古就有,但是很多俗字很晚出,没必要找个先秦、汉魏用字认祖宗。像他这么无耻,为了迎合规范字政策,不惜歪曲事实,刻意攀附先秦用字,各种找理由找借口。一副和御用文人郭沫若一样的嘴脸,和文化流氓有什么区别?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last_updated meta-item" data-tip="s$t$发布于 "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编辑于 &/a&
没想到我这个回答又得到这么多赞同(相比我那些比较正经的回答),答主表示有点失望。继续更新这个答案的目的,是看到程序员同学 贴出了苏轼的《罗池庙碑》,以此为据驳斥 的你提到的这些简化字,在古代只是在「草书」这种书体中出现,将…
来自子话题: 167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简要地回答一下该问题:&br&&br&&ol&&li&「耻」字形最早见于东汉碑刻文字中,是「恥」字右侧的「心」部件在&u&形讹&/u&+&u&声符化&/u&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li&&li&现代汉字规范方面,「耻(恥)」见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表》中选用「耻」充当正体字,「恥」作为异体字被废除。这个过程也属于上个世纪文字改革的一部分,但是与「汉字简化」、「简化字」、「繁体字」完全无关。详参:&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简化字(二)——规范汉字的组成部分 - 汉字 - 知乎专栏&/a&&/li&&/ol&&br&&p&※ ※ ※ ※ ※ ※ ※ ※ ※ ※ 我是一條分割線 ※ ※ ※ ※ ※ ※ ※ ※ ※ &br&&/p&&br&&p&如果閣下還需要知其所以然,以下內容作爲擴充閱讀。&/p&&br&&blockquote&&p&《說文解字》:恥,辱也。从心耳聲。&/p&&/blockquote&&p&許慎認爲「恥」是形聲字,以「心」爲義符(表「辱」),以「耳」爲聲符。&/p&&br&&br&&p&------------------------------------------&/p&&br&&b&1. 字形部分&/b&&br&&br&&b&1.1 「恥」在歷代的實際字形&br&&br&&/b&&p&「恥」的出土文字最早見於戰國楚簡中,字形均从「耳」从「心」作,只是有些字形調整爲了上下結構(如郭·語二·4):&/p&&br&&img data-rawheight="778" data-rawwidth="528" src="/c86b790dccca920455de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c86b790dccca920455de_r.png"&&br&&p&(書影來源:左 饒宗頤《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右 李守奎《楚文字編》)&/p&&br&&p&西漢初期的馬王堆帛書字形繼承了上下結構的「恥」(只有一例):&/p&&p&&img data-rawheight="373" data-rawwidth="95" src="/b39e1bea9e1bd953c55c1743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5"&(書影來源: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p&&br&&p&而到了東漢時期,在碑刻文字中,開始出現以八分書寫的从「止」的「耻」:&/p&&img data-rawheight="320" data-rawwidth="84" src="/54b671c4fb7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4"&&p&(書影來源:徐中舒《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br&&/p&&br&&p&在漢魏以後的漫長歲月裏,這種从「止」的「耻」形在&u&手寫體&/u&中逐漸佔據主流(瑾昀按:唐宋及唐宋以後的印刷體對字形理據要求甚嚴,因此同時期的刻本字形中均依《說文》的說法作从「心」的「恥」字):&/p&&img data-rawheight="710" data-rawwidth="1154" src="/db1b99d19d7e5cffa979669c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4" data-original="/db1b99d19d7e5cffa979669c_r.png"&&p&(書影來源:左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右 臧克和《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br&&/p&&br&&br&&p&&b&1.2 「耻」形的構字理據分析&/b&&/p&&br&&p&「耻」字形最早見於東漢碑刻文字中,是「恥」字右側的「心」部件在&u&形訛&/u&+&u&聲符化&/u&的雙重作用下形成的。&/p&&br&&p&「止」字在漢代的手寫字形中與「心」字非常接近,僅少了左側的一點。&/p&&p&我們以&u&佐野光一&/u&《木簡字典》中的「止」和「心」說明這一關係:&/p&&img data-rawheight="1016" data-rawwidth="700" src="/fc1dbbd20eaf1b0b208a4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fc1dbbd20eaf1b0b208a4_r.png"&&br&&p&「止」字的漢簡字形承甲金文至說文小篆的寫法,由三筆書寫完成:&/p&&img data-rawheight="158" data-rawwidth="542" src="/288d430cb113c954e4ad445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288d430cb113c954e4ad445_r.png"&&p&同時期同種書體的「心」如此作:&/p&&img data-rawheight="158" data-rawwidth="524" src="/37bf9f612c72a804229eaaae2ec32152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37bf9f612c72a804229eaaae2ec32152_r.png"&&br&&p&這種字形的「止」最終演變成了「止」在艸書中最典型的寫法(請忽略毛太祖和張瑞圖的字形):&/p&&p&&img data-rawheight="417" data-rawwidth="1030" src="/d38eed265ba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0" data-original="/d38eed265bae_r.jpg"&(圖片來自:&a href="///?target=http%3A//sf.zdic.net/sf/cs/1122/cd894c27b8a8feaaee39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止的草书书法&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唐代的正字書《干禄字書》以這種寫法的「止」爲通體:&/p&&p&&img data-rawheight="598" data-rawwidth="118" src="/527bcf5b00beac379a2cce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8"&(書影摘自:施安昌《顏真卿書〈干禄字書〉》)&/p&&br&&p&由此可見,「恥」的「心」在漢代形訛成形近的「止」是完全站得住腳的。&/p&&br&&p&事實上「恥」右的「心」還存在向「山」這个方向的訛變(如本文附圖《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中所列的北魏元誘墓誌以及唐代姚存古墓誌)。這个「山」形是以「止」作爲中間字形訛變而來。即「心」→「止」→「山」。&/p&&br&&p&最終,在「恥」的眾多俗字裏,「耻」字逐漸成爲主流。這與「止」和「恥」的讀音本身相近也有很大的關係。即「恥」中的「心」聲符化爲「止」,形成了「耻」這个雙聲字(兩个部件都是聲符),我們接下來將說明這个問題。&/p&&br&&p&「耻」比起「恥」的其他俗字(比如右側完全無意義的「&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ww.zdic.net/z/9d/js/2653A.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耳山&i class="icon-external"&&/i&&/a&」),理據要顯得充分,更容易被書寫者、認讀者記住,因此在歷史的披沙揀金中打敗了其他俗字成爲了主流。&/p&&br&&p&------------------------------------------&/p&&br&&p&&b&2. 字音部分&/b&&/p&&br&&p&鄭張尙芳先生對「止」、「耳」、「恥」的先秦、中古擬音是這樣的:&/p&&blockquote&止:上古後期:tj?? ,中古:t??(上聲)&br&耳:上古:nj??,中古:??(上聲)&br&恥:上古:nh??,中古:?h?(上聲)&/blockquote&由先秦擬音可知在上古「耳」、「恥」諧聲,其讀音的區別在於鼻音送气與否(n 與 nh)。因此《說文》以「耳」爲「恥」的聲符是完全站得住腳的。&br&&br&同樣地,上古後期的「止」讀音與「恥」也很相近,韻腹、韻尾相同,聲母的發音部位相同(「止」作 t,「恥」作 n,均爲舌尖中音),符合諧聲的理論條件,但是分屬不同的聲旁。我們可以用之前的戰國竹簡字形證明从「心」的「恥」形更古,而从「止」的「耻」形晚出,「恥」的演變軌跡只能是先秦的「恥」→漢代的「耻」,而不可能反之。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測,東漢時期「恥」演變成「耻」,音近的「止」的確帶了一定的聲化成分在。&br&&br&到了中古時期,「止」與「耳」之間的讀音更加接近(韻母相同,聲母發音部位相同(t? 、? 均屬齦齶音)),而與「恥」的聲母有一定差距(中古音「恥」與「耳」、「恥」與「止」的距離都不是很接近)。大約在中古後期或更遲,「止」與「恥」的聲母合并之後,「耻」中「止」的聲符作用才顯著了起來。
&span class="answer-date-link-wrap"&
&a class="answer-date-link last_updated meta-item" data-tip="s$t$发布于 " target="_blank" href="/question//answer/"&编辑于 &/a&
简要地回答一下该问题:「耻」字形最早见于东汉碑刻文字中,是「恥」字右侧的「心」部件在形讹+声符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现代汉字规范方面,「耻(恥)」见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表》中选用「耻」充当正体字,「恥」作为异体字被废除。这个过程也…
来自子话题: 150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预计本答案会很长(是的,我的回答向来就没有低于 500 字的),所以为了适应不同层次求知欲的知友的需求,我从三位名人的视角出发,用电视访谈的方式,一共为大家准备了 3 份回答。也希望借此客观地反映「喫」与「吃」的历史原貌。&br&你们挑一个自己锺意的看就是,(^_?)☆ &br&&br&※※※※※※※※※※※※Answer One※※※※※※※※※※※※※&br&&br&主持人:首先我们有请国内著名学者,潜心研究简化字达40年(跨越民国、共和国两个时期)的陈光淼(化名)先生谈谈「喫」和「吃」字的关系。大家掌声欢迎~(此处掌声若干)&br&&br&陈光淼(光绪32年~共和国23年/1906年~1972年),&b&前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简化字之父,代表作《谈精简汉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b&&br&&blockquote&谢谢主持人的邀请,谢谢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对我们工作的支持。&br&其实在拙作《谈精简汉字》中,我就率先提出了现行汉字的缺点。其中有一条就是异体字太多……汉字的历史趋势就是简化……(此处省略1000字)&br&&img src="/5cce49dfadfb702c458569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2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5cce49dfadfb702c458569_r.jpg"&&br&&img src="/ddaacbc9a8ff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daacbc9a8ffc_r.jpg"&(荧幕上显示出陈先生在《谈精简汉字》中论及的片段)&br&&br&所以我们进行文字改革工作,&b&&u&不能光从精简汉字字形入手,精简汉字数量也是很有必要的&/u&&/b&。至于如何精简汉字数量,我们主要是对异体字和音同义近字(画外音:这类字如「工」与「功」、「联」与「连」、「郁」与「鬱」、「辑、積、績」与「集」)的字实行合并,&b&&u&以达到精简汉字数量的目的。这些基于读音的合并(无论是异体归并、还是义近归并),也为我们今后的汉字拼音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u&&/b&&br&&img src="/ebfdab245e873a2f234ad0f_b.jpg" data-rawwidth="791"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1" data-original="/ebfdab245e873a2f234ad0f_r.jpg"&&img src="/da63cbf157a0c3dfcfd7436_b.jpg" data-rawwidth="807"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7" data-original="/da63cbf157a0c3dfcfd7436_r.jpg"&(荧幕上显示出陈先生在《谈精简汉字》中论及的片段)&br&&br&因此,我本人亲自对现行汉字中的异体字进行调研,并拟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交给委员会组长审核。此表现在已经正式公布。&br&简单来说,「喫」是「吃」的全等异体字。所以在我们的《异体字表》里,「喫」被认定为不规范字而废除使用。&br&&img src="/9eb59f068b719ddfc9480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9eb59f068b719ddfc9480_r.jpg"&(荧幕上显示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片段)&br&&br&因此,在现行规范汉字体系中,「吃」是规范字,「喫」是不规范字。不规范字不应该被使用。&br&日本帝国主义抱残守缺,仍然把「吃」写作「喫」,这是十分迂腐的表现。所以建议题主不要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毒害,在使用中文时照搬中国封建旧社会和日本的用法,而应该使用我们新中国人民群众自己制作的规范字。&br&最后老头子我再响应一下中央的口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从我做起。」&br&&img src="/12ba72a93c41dbc3ec631f7_b.jpg" data-rawwidth="379" data-rawheight="3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9"&(荧幕上显示出大幅标语)&br&&br&谢谢大家的收看。&/blockquote&&br&※※※※※※※※※※※※Answer Two※※※※※※※※※※※※※&br&&br&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有请刚从时空站赶过来的来自清代雍正年间的小学家段金裁(化名)先生谈谈他的看法。(掌声雷动)&br&&br&段金裁(雍正13年~嘉慶20年/1735年~1815年),&b&淸代小學家、經學家,代表作《說文解字注》&/b&&br&&blockquote&陳君此言大謬矣。「喫」與「吃」竝非異體字關係,此二字本是音形義全然無關的兩个字。「吃」作進食義,實乃淺人誤用,猶「豆腐」誤作「豆付」、「蛋炒飯」誤作「旦炒飯」。此類俗人同音誤用的用法,用於速記尙可,將其視爲異體字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遑論用爲朝廷典笵之字。&br&&br&《說文解字》:「吃,言蹇難也。从口气聲。居乙切」(今音爲「ㄐㄧˊ/jí」)&br&《說文解字》(新附):「喫,食也。从口契聲。苦擊切」(今音爲「ㄔ/chī」)&br&&br&通俗來講,&b&&u&「吃」字本義爲「口吃」(言蹇難也),讀音爲 jí。而且此「吃」與口語詞中「結巴」的「結」有關係。&br&&/u&&/b&&b&&u&「喫」字才是平常我們所言的「喫飯」、「喫肉」的「chī」。&/u&&/b&此二字最晚在民國時期(画外音:段金裁先生通过时空站看到的)的官修字典《國語辭典》中,其用法依然涇渭分明。&b&&img src="/827f7b7d702e87afe1d9c0_b.jpg" data-rawwidth="416" data-rawheight="5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6"&(&/b&荧幕上显示出《國語辭典》(民國36年)片段&b&)&/b&&br&&br&&br&從這本《國語辭典》上我們可以發現幾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狱 1949 字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