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三字,第二句四字,是什么关于形式主义的诗词的诗词?

第三字带花的七字诗句 完美作业网 www.wanmeila.com
第三个字是花的七言诗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七字古诗大全第三个字是水 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绕屋水声如在家。(曹邺《寄刘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第三个字是五字了的7字诗句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白居易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骆宾王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骆宾王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杜甫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岑参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裴迪
第三个字为瑶的七字诗句 皮日休《夜看樱桃花》:纤枝瑶月弄圆霜,半入邻家半入墙。韦应物《温泉行》: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刘方平《琴曲歌辞。宛转歌二首》: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许瀍《纪梦》:晚入瑶台露气清,天风飞下步虚声。==========贯休《鹭鸶有怀》:今朝不觉频回首,曾伴瑶花近玉壶。李白《清平调·其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戴叔伦《相思曲》:紫萧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李商隐《圣女祠》: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杜牧《汴河阻冻》: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古诗第一句第一个字是篱七言句第五字是一第六字是径第二句第三字是花第三句第四字是走第四句第二字是入七 篱落疏疏一径深,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请点右上角“采纳答案”。
第三个字是空第七个是处的诗词 碧云空断雁行处-杜牧
第三个字是而字的七言绝句 如果你是想辨识中间竖的一行是什么文字,请进一步将图片拍个清晰点的传上来,从图推测可能是篆体文字。
有没有第三个字是 诗 或者 沈 的七字诗句 怪来诗思清人骨,古寺沈沈僧未眠。不寻诗伯重寻谁,台榭沈沈禁漏初。湓城诗赠鱼司马,地脉沈沈当正气。漫卷诗书喜欲狂,先生沈病意何如勤苦诗书向灯烛,清夜沈沈动春酌。
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四个字,第七个字是月 的七言律诗各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愿逐月华照流君,秦时明月汉时关,又闻子规啼夜月。吴成丰:诗词不难学(连载)
我的图书馆
吴成丰:诗词不难学(连载)
& & & &   诗词不难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诗词,因为它其中的美让我们的心魂为之感应,为之共鸣。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华章,总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沉吟,为之陶醉且回味无穷。诗词这么好,我们要怎样才能也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呢?
  大凡喜欢诗的人,总希望自己也能像古人一样写出优秀的作品出来,这一直是从事特别是诗学的人的追求。因为好的作品不但能寄托自己的,烘托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情怀,还能让人们为之爱好,使之流传于社会,传诵于千秋万代,成就一代之名且永不磨灭。能达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文人的荣耀,也满足了个人创作的心灵需要。但是真正写起来,并非那么容易,总让人觉得难以把握,甚至写出来的作品自己看了都觉得无法对应自己的心。这样的作品人们自然不会爱好,社会也不会流传,谈不上具有什么价值,其作品也就没有意义。于是就有人觉得诗词是古人的东西,今人无法写好。有了这种断言,其对诗的写作兴趣也就随之消失。当今文坛对诗词大多都具有这种恐惧而又崇拜的心里,这也就造成诗学荒芜的根源。
  其实诗词并不是很难把握很难学习的一门,只要能把握好它的脉络,理清它的创作思路与技巧,写出如古人一样优秀的作品也并非难事。古人并非天才,今人亦非愚蠢,其分寸之间而在于能否自如运用这门的写作艺术与技巧。
  诗词无论多么高深与复杂,种类如何繁多与沉冗,它创作的重心几乎都是以其人的内在之怀而来执笔的,所体现出的之境也无一例外地贴近社会与人生,这就构成了一个共性。把握了这个共性,诗词也就不会再那么遥远与神秘,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在当今虽然还是一个物质欲求的社会,但人们仍然需要的消遣与精神的寄托,所以诗词就有它存在的必然价值。其实只要人类具有,诗学就不会磨灭。因为诗是为人的之境而来的。诗体现的是人的,使用的是人的语言,写出的是人的文笔,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觉得诗离我们不再遥远,也不再陌生,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笔下。学习它的艺术,把握它的技巧,也就能随时写下自己的的诗篇了。
  在我一直以来的写作实践中,我并不盲目地去模仿他人之作,而是吸取他人的创作技巧,从中理出一条思路,在创作时为自己所用。我在写作时,力求简洁易懂,拼弃隐晦与复杂,最好能让人一目即知其境,只有这样的作品我才认为写得成功。我也希望爱好诗学的人,在写作时能形成这种风气,这样优秀的诗作就会层出不穷,而并不只限于古人。只有这样,我国的诗词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并能以此来构筑起社会上人的寄托的精神园地。我奔波了不少地方,知道我国爱好诗词的人很多,各方面人士都有。只是人们通常把它当成一种很高深很复杂的,以至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来运用,并非每个人的精神消遣都甘愿流于表面娱乐化。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娱乐与趣味性的消遣都慰藉不了人们有时内心涌现的空虚与寂寞,只有诗才能达到这种精神的需要与的寄托,也只有诗才能展现人在特定时刻涌现的情境。所以,为了我国诗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普及,我力求避开历来诗论家词论家们让人学习诗词时的那一套繁琐而又缠绕不清的引解方式,努力地在归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简明易懂而又能使人自觉领悟其中之妙的思路指导方式来。三年前,我曾做过一次试验。我村有一位校长也爱好诗词,在交流中,发觉他的作品流于浅陋以至干涩之态,诗中所写之景过于初象,叙事过于笼统。逐给他指出,写景力求形象,叙事力求生动,以之怀通贯全篇,并讲解了一些运笔手法与写作技巧,之后其作风貌大增。其一首《春游》:“三百师生脚下巅,鄱湖一带雾连天。清山绿水芙蓉谷,笑荡春情胜往年。”让我称赞不已。因此我相信,我的诗论与见解将对所有爱好诗学的人都有助益。在以后的篇章里我将逐步写出来,以供各位参考。
时间: 15:46:00
  学与不学在于其人,有没有诗在于其心。
时间: 13:19:00
  我的搏客:诗词讲学 里有,里面有我对格律的讲解,也有我许多的诗词作品,在此期待你去欣赏。
时间: 20:18:00
  门前·五绝   门前路上稀,有女驾轻骑。   一缕披肩发,迎风摆柳衣。    此诗是我们二十多岁时写的,那时正是我内心渴望爱情喜欢见到美女的年代。当时我站在自家门前,不经意间被一个骑摩托车的美女吸住心神,长发披肩飘逸,轻姿翠衣随风,清新俊雅的现代女性,顿时让我心旷神怡。但这种美感慢慢地在我门前的路上逝去,只剩下美好的身姿在脑海中浮现,于是我站在路上,看着那飘逝的身影,随着自己的心灵之感就写下了这首诗。   五绝:是一种五言四句的格律诗,共四种形式。   一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这四式非常好记,只要记住一式,知道二三句要粘,三四句要对,其它三式就能分解得出。何为粘对下文讲解。   本人简介:我生于一九七四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午时,父母是农民,小时经常请人给我算命,但十个就有九个说我是文曲星下凡,叮嘱我父母要好好培养。从此就苦了我的童年,几乎是关在房间里度过,除了上学,就是在家由父亲教我念《三字经》,《贤文》等古书,听他讲古代故事与典籍,有时也作作对联谈谈诗词。特别是在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四日我过十岁生日那天,我家屋后一个妇女慌慌张张地告诉我父母,说昨晚十二点左右她起来上茅厕时,看到从天边飞来一团火球慢慢地降落在我家房顶上就没有再飞走。她担心是‘火赛’要烧我家的房子,叫我父母要小心。“火赛”是传说中专烧房子的精灵。经她一说,一阵恐慌笼罩我的全家,下午一个远方的算命先生来到我家,告诉我父母说那不是火赛,而是文曲星转世,叫我父母一方面要小心火竹,一方面要细心培养我,并说如果光靠命相而没有后天努力,也是成不了大器的。算命先生给我算完命后说我成年后有十年懵懂运要走,三十岁有一劫,如果能活过三十就会有所成就。讲完这些拿了几个鸡蛋作为筹资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来过。从此父母把我管得更严了,村人也送了我一个‘文曲星’的外号。所以我小时候非常向往自由,向往像别人一样玩耍,讨厌读书,更讨厌上学。九三年,我上高中,担心考不取,就把学费当成路费,跟随老师与同学跑出去打工了,从此粉碎了我父母把我当成文曲星来看待的梦想。但我打工几年,老是身无分文地回家,而村人就嘲笑说“他家的文曲星又回来了”,我父母听了生气,我听了也自卑。在家中,我感到无脸见人,只能躲在房中看书,慢慢地我就能依照自己的来写诗填词了。把自己的烘托在文笔中,就成了我那时最浓厚的兴趣。因为没有朋友,不懂世务,内心单纯,唯有写些诗词述发而已。这首《门前》就是在九七年五月份的一天随感而写下的。出语流畅,清新自然,是我当时认为写得颇好的一首。自我欣赏一番感觉良好,从此在业余时间里我就把兴趣投向于写诗填词这方面。   朝庙·七绝   脚踏天阶朝庙里,苍然四顾见青天。   三三两两观光客,万万千千感慨言。   青天:此指寺庙里的包青天。   九十年代在外打工,总会遭受许多屈辱而无处申诉。如在外为了生存那就要进厂,而几乎每个厂都要扣压身份证,扣压工资,管理严厉甚至日夜加班,稍有差错就是不骂则打,或扣工资,至于工资多半是一年才发一次.我是个渴望自由幻想美好生活的人,所以这些外在的社会环境总让我无法忍受.在外为了生存而进厂,为了自由而出厂,总是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艰难度日,这就是我开始几年的打工生活,(在开始的三年里我就办了四个身份证,都是为了出厂而丢下的,因为没有经过老板同意就私自出厂,大多数厂都是领不到工资也拿不回身份证.我现在的身份证号是七六年出生,就是那时重办时觉得自己年纪多而故意减轻两岁)写这首诗时我在浙江一家皮鞋厂打工,工厂连五元一天的生活费都发不出,我就要出厂,在拿行旅时与几个老板对打都起来,同事不忍帮我报了警,但派出所的一位干警是老板的女婿,把我扭送派出所后不问情由就将我毒打一顿并强行关押一晚,我被关在铁窗里喊破了喉咙也没人问津,只有呵斥。第二天将我放出来后已是身无分文遍体鳞伤,当登临这个寺庙看到包青天像时,我的内心不禁产生万千感慨,与来此观光的人是绝然不同,于是就随心写下了这首诗。天阶,表面指登临寺庙那一级一级的台阶所产生的意境,实指作者内心感觉公正就如天阶一样遥远,像包青天那样的人也只能在塑像中见到,所以诗中前两句是体现作者这样的心境,后两句是以鲜明对比的手法来阐述作者的内心感慨,两者相顾浑然成为一体。   七绝:是一种七言四句的格律诗,共四种形式,与五绝相同,只是每句多了两字。   一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跟五绝一样好记,都是由一式依次分解得出。它讲究的也是二三句要粘,三四句要对。所谓粘,就是指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第三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一致,但句式却不能完全相同。所谓对,就是上句的平仄与下句的平仄完全相反。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一共只有四种不同的句式,把握住粘对要领,就能自如运用它们的格式与韵律。至于平仄也好区分,按现代拼音四声来说,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代没有拼音,是怎样来分平仄的呢?《康熙字典》里有一首定韵的诗“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古代按发音气势把声调分成平,上,去,入这四声,平就是平声,上去两声归为仄声,入声部为独韵,专为激烈悲寂等用韵.今人区分平仄与用韵以现代拼音即可.古人发音与读音南北不一致,因此平仄与音韵有所出入,故有南腔北调之说.今人读音拼音基本一致,故平仄与用韵南北相通.运用平仄的形式写的诗称为格律诗,格律诗分为五绝,五律,五言长律,七绝,七律,七言长律等六种形式.其规格并不难把握,也并不死板,俗话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在不违背四声八病之说即可。通常我们把不合格律的诗称为四言五言七言或者杂言诗,这种诗体不受格律的约束,用韵用语都比较自由,因此历来产生的优秀之作也就非常多。如李白的《思乡》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是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不是格律诗,而是一首五言诗。所以写诗不必以格律为尊,但求意境全出就是好作品。格律诗所追求的是音韵声律之美与意境美的和谐与统一。诗之美学下文将逐步讲解。
时间: 20:57:00
  诗之意境美:古今优秀的诗词都有它的意境美存在。无论何首诗词之作,都是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来加以解释或剖析的,因为每一篇诗词之作所构成的境界就是一个整体,任何的解释与剖析都会有割肉分肢的味道,都是不全面的,有欠缺的。而只能凭读者以心沉浸其作品的境界中去体会与感受。这也是诗词中的语言艺术美,古人曰“只可臆会,不可言传”。也许就是指出这个道理。   有些人认为写诗很难,以至不敢下笔。但我不这么认为,只要心中有诗,就可提笔将之写出来,不管写得合不合意,至少可以逐渐积累文笔。如我初二的语文课本上写有这样的语句‘我的愁,如空中浓云不断。’‘烦恼的我,幸福的她,还有那丑涩的情。’这第一句是写自己的愁感,第二句是写自己暗恋的。开始我对诗词一窍不通,只是我喜欢随笔写下自己内心的东西,写得多了,有了社会经历的递增,就能欣赏古人的作品,并将他们的文笔艺术与技巧纳为己用。   南歌子·词   递使传书信,春风望酒房。去时飞鸟乱山岗,   成败过烟月夜更凄凉。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是能够与音乐配合吟唱的诗体,故又称曲子词或诗余。南歌子:词牌名。词牌:古人以音乐的‘宫,商,微……’等腔调使之配合适宜的而制出特定的格式则称为词牌。词牌按格式长短分为单调(也称小令),双调及长调三种。其格式种类繁多,所以填词者要有词谱,故又称按谱填词。此词为单调。   填这首词已是我开酒店失败以后。刚开酒店时,还有一个女友频频来信,不断寄来鼓励与祝福,几乎是虽隔千里而共在。但生意失败以后,酒店的人就像是山岗上乱纷纷的飞鸟一样而各自离去,连时时通信的女友也断了音讯,成败之间就让人像过梦一样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明月光照的夜晚,回首往事,顿感人生倍加凄凉与失落,一时随心就填下此词。   鹧鸪天·词   美女当年彩照黄,心心相应两痴狂。天鸿传递心中意,   书信来回梦里香。   春雨冷,夜风凉。月藏云里影临窗。肝肠寸断无音讯,   尽把相思用酒量。    鹧鸪天:词牌名。    这首词采用的是见景生情睹物思人的手法,此手法在北宋词作中比较常见。这首词是述写我当年那段失恋的,写于九八初春之际,那天风雨一直在下,傍晚时分我站在窗前,孤灯独影倍感寂寞,看着发黄的照片上的美女曾是当年的心上人,如今已是久无音讯,虽感失去,却依旧是梦魂环绕书信存香。回首往昔感到肝肠寸断无以解脱,于是一边喝酒,一边填词,以托当时相思之情。那时人也喝醉,词也填成,能留下来的就是此篇之作。
时间: 21:34:00
  观雨·古风      风凄凄兮雨潇潇,一片苍茫心忧忧。   人生如梦情如月,欲揽明月写春秋。     古风:自唐以后,人们通常将不合格律的诗称为古风式。    写这首诗时我正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酒店。在外几年,我很想摆脱打工的生活,开创自已的事业,于是借钱做生意想实现梦想,但经营不善,频临关闭。在这一年的五月下起久雨,我当时倚门眺望,门外风狂雨啸,好似我当时的内心哀鸣。大地笼罩在狂风雾雨之中,显得一片苍茫而模糊,对景生情,引起我心头无限忧绪。人生不知路在何方,又将何去何从,生活就像过梦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一时随感就题下此诗。诗中‘情如月’是比喻我内心的如明月一样光洁。    诗之意境美:古今优秀的诗词都有它的意境美存在。无论何首诗词之作,都是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来加以解释或剖析的,因为每一篇诗词之作所构成的境界就是一个整体,任何的解释与剖析都会有割肉分肢的味道,都是不全面的,有欠缺的。而只能凭读者以心沉浸其作品的境界中去体会与感受。这也是诗词中的语言艺术美,古人曰“只可臆会,不可言传”。也许就是指出这个道理。   有些人认为写诗很难,以至不敢下笔。但我不这么认为,只要心中有诗,就可提笔将之写出来,不管写得合不合意,至少可以逐渐积累文笔。如我初二的语文课本上写有这样的语句‘我的愁,如空中浓云不断。’‘烦恼的我,幸福的她,还有那丑涩的情。’这第一句是写自己的愁感,第二句是写自己暗恋的。开始我对诗词一窍不通,只是我喜欢随笔写下自己内心的东西,写得多了,有了社会经历的递增,就能欣赏古人的作品,并将他们的文笔艺术与技巧纳为己用。   饮酒醉   普天之下都为利,处处圈套人憔悴。   天南地北遍辛酸,大杯小盏尽酒醉。   长醒不醉无时休,混杂世欲使人愁。   但愿酒醉长不醒,落得闲心万事悠。   万事悠:此指万事悠然,闲心自在。这是一篇七言诗,诗中用韵用语都比较自由,任随而波动。    奔波几年,天南地北地闯,只觉得到处都充满利益,设有圈套,使人心伤,让人防不胜防无所适从。而社会所显露的人性之欲又是多么恶劣与粗蛮,这些与我想像中的社会及我所追寻的生活都是截然不同的,这就使我无法适应而想逃避现实的心里产生。写这首诗时正是我在广东被骗得身无分文而回家,在外无法容身,在家又觉得无脸见人,于是这一天就喝起闷酒,越喝越想喝醉,越醉越不想醒来,在欲醉之时就随笔题下了这首诗。   如梦令   似是身前飞燕,昨日还瞻颜面。无耐别时归,   就让苦情风扇。留恋,留恋,明日别程难见。   如梦令:词牌名,单调小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唐庄宗(李存勖)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这首词是我在外乡为一个女孩子而填的。当时我在外面混得很苦很惨,但有一个女孩却对我很好,只要她不上班她就会来看我。她的轻盈与笑语总能缓解我心头的愁绪,带来短暂的愉悦与快乐。但我在那里已是无法逗留,必须回归。在我离开的那天,那女孩正在上班,我并没有告诉她我今天要走,也没办法等她下班再走。那天天气很热,风扇不停地在扇,我回味着昨天的相见,感叹着今日的别离,思虑着日后天鸿阻隔恐怕再也难以相见,一时之间就在心头对她产生了挥之不去的留恋之感,于是就填下了这首词。 雪   落落风中雪,香飘千万家。   孤身走天下,无以挡风沙。   这首诗是在漂泊天涯的风雪中写下的。   我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变成一个喜欢孤独而又害怕孤独的人。之所以喜欢孤独,是因为一开始害怕孤独,于是就与熟人或老乡们在一起,但这些人的生活习性让我很不认同,整日沉浸于赌博或嬉闹,对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思想,精神没有支撑没有灵魂,在这样的人群中生活,我逐渐厌倦,更怕自己变得麻木。于是我宁愿孤独,宁愿一个人闯荡。一个人闯荡就注定要比常人糟受更多的欺凌与苦难,但我发觉我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静心地解读人生,领悟。人也只有在经历苦难,其心志才能得以锤炼而成熟,有得有失,人生必然,这是我当时对人生苦难的看法。苦难并不可怕,它可以使人进取,也可使人坠落,这两者之间只取决于其人之心态是否偏离。   除旧岁   千般辛苦万般休,浪子归乡享自由。   爆竹声声除旧岁,家家户户乐逍遥。   这首诗是我九八年刚好赶到家过大年三十的环境中而写下的。在那时,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心情才会放松,人间才是遍处欢腾。   西江月   电闪雷鸣无寝,潇潇暴雨连天。攀龙附凤几千年,   哪个庄稼不厌。   水势去年回返,又来祸害人间。长江堤涨水江边,   只见军民一片。   西江月,词牌名。此词填于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六日晚。    我的家乡是在江西省波阳县。大家都知道在九七年九八年九九年那几年,长江两岸洪水泛滥,国家几乎是全民救灾,灾民得到很好的安置,我的家乡也是有惊无险,安然度日,对这方面我是非常感激国家的。 在填这首词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在家,外面电闪雷轰,暴雨啸鸣,几乎是连天倾泻不休,长江两岸又是投入在抗洪抢险的奋斗中,日夜不眠。在电视上,看到人们在雨中随着长江水势的涨起而不断把堤坝增高,水势汹涌险象环生,长江两岸,军民连成一片奋勇当先。看到这些场面,令我内心激腾不已,情不自禁就填下了这首词。我读过史书,长江水患历来猖狂,总是弄得两岸民不聊生,而在那几年,靠人力的团结与热情来治理水患,实是让我激动不已。也许这些就是让我填下此词时的精神境界所在。
时间: 10:50:00
  五绝   扇破青风面,还来洁自清。   轻摇春意好,笑黛两眉生。   喜欢写诗的人,必然会在心中形成对诗的认识。可以说,一个人对诗持何种认识与见解,那反应在他的诗作中就会体现出何种风格与形式。对诗的认识持模糊不清的人,那么这个人在涌现时就无法提笔写下自己的诗篇。下文我将谈谈我是怎样来逐步认识诗的。   赠诗天鹅   天鹅质丽穿雪衣,结伴同林比翼飞。   天若有情天不老,定将明月照双归。   在社会生活用中,有时我喜欢在心中吟哦古人的作品,以此来寄托自己的,而这样总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感觉中就好像这些诗句是从自己心头发出一般。但是有时内心产生的,一时之间是无法找到相应的语句来沉吟。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自己动笔呢,把自己那一时挥之不去的也用诗句的形式刻录下来岂不更好。当自己真要提笔来写时,随之的问题就产生了。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诗’,怎样来写?我于是从我国最初的一部《诗经》看起,再到唐诗以及现代的诗,从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何首诗词之作,都是围绕人的来抒写,而这些在其作中几乎都是以特定的境界来加以烘托而出的。有了这个认识,在我的心中就把诗定为境界之作来看待,并从古人优秀的作品中吸收他们的文笔技巧与文法艺术,使之在自己创作时纳为已用。   画堂春   清秋水露几时重,天边暮霭朦朦。舞云弄黑雨匆匆   ,阴暗无穷。   多少愁去不断,凭栏俯首门中。楼前店内盼东风,   满面娇容。   欣赏他人之作,让人难以理会的就是其作中的境界。对于境界一词,说法很多。我把境界看成是升华的过程,并认为境界是烘托的源泉。人的是相通的,所以一篇境界全出的作品,对于他人也就具有吟哦与传诵的价值,我想这也就是古人的优美之作能够盛传千年而仍经久不衰的原因吧!那什么是境界呢?在此举个例子:如在一个荒无人烟,人迹不至的地方,把你置身其中,你在那种环境中,内心就会产生孤独寂寞荒凉之感。而那种特定的环境,对你当时所生的而言就是一种境界。古人诗论中,总是提到诗要有境界,有那种无境则无以成诗这种说法。但诗的境界有时则不只是这么简单,诗是由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来写出的,而这个人在写这首诗时所经历的人生,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在他的脑海中都会形成一种境界即思维境界,这样写出的诗就与他这个人溶为一体,从他的诗中就能体会到他的人,他的诗作也就形成了一种风格。古人曰:‘风格即人’,也许就是道指这些。   锁阳台    渐挂微云,燥烦难耐,出门寻解虚情。面前河黑,   脏物乱飘零。两岸人车攘攘,独自上、对面山亭。观   书处,落瑛残叶,满地尽零腥。   悠悠山下路,来来往往,形若浮萍。又来对佳人,   笑语轻轻。犹感草中玉石,梦魂断、可恨风青。云堆   起,替天垂泪,洒得我分明。   这首词是我九九年在工海的环境中写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就像美玉一样被埋没草丛,并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挽惜。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中,人性不够文明,人心不重视,我四处漂泊也找不到发展之路,只能沉沦工海无耐度日,想想过去现在与未来,自己都不会有任何希望,内心不禁含悲。那天是个闷热烦燥的天气,我拿着书独自来到山亭,思索起自己的人生,不禁含悲之感丛生,天空在这时也下起几滴雨来,感觉中这是浓云都在替天为我垂泪,于是就填下了此词。   讲了这些,我现在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我想解释此词,又觉得无从解起,不想解释,又担心别人不能理会此词之境,这种情形就如我当初欣赏古人之作时一样。觉得作品好,但无法理会,也分不清好在哪里,就是看他人的解释也感到不全面。日后随着社会经历的递增,随着对人性的悟解,逐渐我就能看懂他们的作品,并能理会他们写作时的心境,这时我就觉得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于是我就认为诗没有必要作出解释,只有用心去领会即可。因为对于没有把握诗之要点的人,就是看了解释也会是糊里糊涂,而解释的偏差或许会对他理会诗词造成误导,对于能够把握诗之要点的人来说,你无论作出怎样的解释,他都会觉得你还有所欠缺。在我认为,无论是欣赏诗词还是写作诗词,都与这个人对人性的领悟及对的把握有关。简单地说,一个不经世事比较肤浅的人,是欣赏不了也写作不了比较深沉有所内涵的作品。反之,一个对人性对社会有所参悟并对有所把握的人,他就能欣赏任何作品,并能发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何为艺术,下文讲解。   满江红   (记五十周年国庆典礼)   十里空间,群体静,席无虚缺。抬望眼、众兵林立,   广场壮阔。阵阵雄师威武显,战机升起穿云月。踏步来、   齐整海军兵,白如雪。   过道上,争艳热;围四面,花环列。看红旗招展,慰   知先烈。千万繁华忙乱眼,各族民众齐欢悦。只见那、主   席站高台,多亲切。   这首词写于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即国庆节那天。那天在电视上看到国家五十周年国庆典礼的场面,感到国家繁荣昌盛,心情顿时澎湃起来,一种激热与豪迈的民族之感油然而生,于是情不自禁地就填下了这首词。此词采用入声部韵,以增添全词激热澎湃之感。   在这里我想拭着谈谈我对“艺术”一词的理解。,即为文之学问,艺术,即为文之技巧,这两者都是由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积累所形成的,并且会随着人们对为文之学的不断认识与归结经验而延伸。那什么是文呢?我认为把人的体现出来就是文。如用文字的形式把人的体现出来,就是,其中所形成的语言技巧与文法结构就是文体的艺术;如把人的用书画雕刻等形式展现出来,那就是文化,其中所形成的手法与技巧则是文化的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只是所用以表现的形式与手法各有不同而已。的功能与作用,下文再讲。
时间: 20:09:00
  蝶恋花   独立高山心似水。树木萧萧,飞鸟消边际。   焦卷黄菊花落地,眼前尽是凄凉意。   一片苍茫身不己。天冷寒衣,咳嗽声声涕。   沦落天涯终不悔,北风吹得人憔悴。   这首词写于冬寒之际,当时在外过得很凄惨,冻得整日咳嗽。这天登上高山,心平如水,看着树木萧条,黄菊满地,面对北风吹拂,一时有感人生,于是就填下此词。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与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产生,这些就促使其去寻求发泄或加以体现的方式。而人类在发明与创造了文字之后,其就可以用文笔的方式来加以体现或寄托,并使之进行交流。我认为这就是最初的功能与作用。当人类形成各个团体与政权之后,撑政的一方就利用的魅力来教化民众与治理民众的,使之达到社会长治久安政权永固的目的,在野一方的有些人则在为了人性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健康的角度出发,也利用的魅力来说服君主与民众,使社会文明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而民众为了自己的能得到抒发与寄托或交流,也会使用的方式来加以体现或渲泄。可以说,的功能与作用是无穷尽的,它是人传播思想,传递文明及承载时最易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人们最容易接受或受到感染。而诗词则是中华中堪称最精华的一门学问。诗词由于它简洁明了,且境界全出烘托,故此最易吟诵与流传。下文讲述文字与语言的功能与作用。   浣溪沙   昨夜神游又到家,门前桃树满红花,   夕阳西下映云霞。   有意北风吹落叶,无心随水到天涯,   江湖淘尽好年华。   这首词寄托了我一点思乡之情。   文字符号与语言系统是怎样产生的昵?要想探索这个问题,就不妨把人类推到远古先民的时代来说起。人也是从自然界的环境中繁衍而是来,从动植物的生命中脱颖而出的。也许人起初也是和动植物一样,所产生的比较单纯,所需要的交流也比较简单,这时期的人也就谈不上具有语言与文字,如万物生灵一样。但人的思维在不断积累,交流不断增加,社会活动不断扩大,逐渐丰富,这样为了解决交流与记录所带来的困难,呀呀之声就逐渐演变成了语言系统,手式与图形也就逐渐演化成了文字符号。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各个群体相互间隔,这就造成了各个群体之间所使用的语言系统与文字符号各有所不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就是,为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所使用的语言与文字各有所不同的原因。但无论何种语言与文字,都是为了体现人的思维与,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来服务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字与语言的功能与作用吧!   风云松   离乡背井对风沙,日日转勤车。有钱能享人间福,   舞厅前,日夜豪奢。道上灯光长照。街头人影横斜。   行踪不定乱如麻,空度好年华。传闻周瑜青年帅,   留青史,百世皆夸。今夜微寒凉意,然身只在天涯。   这首词是我在异乡的夜色街头,一时感慨起自己日日奔波,却一无所成,只能虚度光阴,一种天涯失落之感就油然而生,于是就填下此词。   在这一节里,我想谈一下人性思维与诗词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知道,思维是无限的,而语言与文字的表述却是有限的。因为人的大脑思维所思索的东西是无边际的,也是难以捕捉的,这就造成用语言与文字的表述是无法把握住人之大脑中的思维内涵。打个比喻,如一个人遇到一件很难解决的事,使他的心情烦躁不安,但如果要这个人把他那种烦躁不安的情绪说出来或者用文字表述出来,他是很难做到的。而如果用诗词之作来体现他这种烦燥不安的情绪的话,那就是用文笔把他当时的那种境界展现出来,使人从其作品的境界中去感受到他当时的思维内涵。可以说,文字与语言是死的,只有运用到之作中才成了活的。的范畴很广,如散文,小说,戏曲包括现代的电影电视剧等等都归于作品之列,而诗词只是作品的一个方面。   咏画   画中玉女笑盈盈,眉黛微波似传情。   弯月双唇红胜火,清纯颜面神也轻。   这是我看到一张美女画,一时引起心灵波动,于是就作了这首诗。   火   冬天又黄了,风吹两边倒。   荒山不植林,枉烧年年草。   这是一首意有所指的诗。当时社会上很多事情,没有从根本上去治理,只是做做表面功夫。那天我登上荒山,看到有人又在放一把火,把枯草烧掉了事,年年如此,一时引起我的内心感慨,于是就吟出这首诗。   破阵子   凛凛寒风拂面,丝丝凉露侵衣。壮志情怀抛故里,   不畏艰难不怕凄,重回梦已稀。   放却千般烦恼,使得黑夜生辉。只想必生成事业,   天下都来扬我威,碧空任我飞。   这首词写于九九年寒冬之际。当时我已有二十五岁,登上高处,迎着凛冽寒风,回顾人生,顿时产生一种壮志情怀,于是为自己的人生立志而填下此词。 在这里,我想再介绍一下我自己。从小父亲就喜欢对我讲解古人的诗篇,记得在我十岁那年,父亲跟我讲到李白那首《大鹏》诗,“大鹏一日凭风起,扶摇直上千万里……”父亲在吟诵时那种向往投入的神情,如今想来犹在眼前,吟完,父亲感慨地对我说‘儿啊!你长大后如果能像李白一样做一个大诗人,流传千秋而不衰,我也就知足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哪!’受到父亲的感染,我就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起李白的生平,感觉中就好像李白是活在父亲心中一样。长大后,我走向了社会,几经周折,依然一事无成,只是对诗产生的兴趣越来越投入。但是我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光靠写诗是成不了名,也吃不了饭,更谋不了生存,社会上根本就没有发展诗的地方。那时我写诗,纯粹是为了寄托内心情怀,并没有当成一种志向,回顾时反而觉得自己在诗学上有了自己的见解,懂得怎样欣赏与怎样创作。在填这首词时,我登在高处,面对寒风,我思索起我的过去与未来,觉得在社会上做任何事都不会适应自己(因为在此之前经历的失败太多了),于是想想前辈大诗人,如李白杜甫他们,生前过得也很凄惨,死后其作却能流传千秋而不衰,普天之下都有人在吟诵他们的诗篇,碧空中依然有他们的灵魂在飞荡,他们生前的人生价值可达永恒。于是我就想,无论是富贵与贫困,人反正要死,我为什么不能像李白杜甫他们一样,做一个诗人,纵然一生默默无闻,但死后能与作品一起流传,实现生命价值的无穷,也不枉我一生。想到这里壮志情怀顿时升起,这时我就给自己立志,决心把必生的心血用到诗学的事业中来,无论多么艰苦也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这些就是我填下此词时的前提。
时间: 11:07:00
  澳门回归夜   今宵夜更霞,喜庆是谁家。   化作千般彩,飞成万朵花。   在写这首诗的夜晚,街市上特别热闹,筒花飞舞,到处欢庆,一打听才知道是澳门回归夜,心受感染,于是就写下此诗。   成长   幼时盼成长,迟迟盼不来。   如今三十急,漂泊似尘埃。   要想学会写诗,首先要懂得怎样欣赏诗。从他人之作中吸收其文笔手法与语言使用技巧,是学会写诗的主要途径。因为只有懂得,才会运用,只有知道如何运用,才能把握怎样创造。但怎样欣赏他人之作呢?我认为首先要把他人的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去分析出作品所体现的境界。当心有所感时,欣赏就比较成功,这时就要回顾全文,细细分析其作品的文笔技巧与手法结构,好为自己创作时使用。如果对其作品心无所感,出现这种状况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文字资历还不够,欣赏也就无法到位;二是这篇作品所呈现的境界还不够完善,这种状况说明这篇作品本身写得不好,也就不值得去欣赏。对于心有所感的作品,值得自己去分析的层面就比较多。首先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篇作品,即写作原由;其次要分析作品是写出了人之那方面的,即写作情怀;再次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构筑其作品之境,即写作艺术。注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最忌生搬硬套。当欣赏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于这些是一目而知的。一般来说,先期要欣赏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逐步加深,这样就可使知识不断积累。可以说,能欣赏何种作品,其也就具有了同等的创作水平。   父母    一惊父亲病,二怕母亲羞。   父病心难受,母羞人更忧。   这是我在外乡想到父母时而写下的诗。这首诗主要是写了我想念父母却有点不敢回家的。因为我在外混得不好,总是身无分文地回家,次数多了,父母对我也就彻底失望,不免就说我没出息,不能像别人一样为家庭争钱争光,本身我坚决不上学就伤害了父母那望子成龙的心,所以对于母亲的指责我只能是更加愧疚与忧伤,而我父亲从小就体弱多病,每次生病时,无钱医治,而我却是无能为力,只能是心中担惊受怕如煎熬般难受。在写这首诗时,是我心中想念父母却不敢回家,一时有感,就写下此诗。   千禧年第一夜   看到曙光天下庆,街头巷尾遍欢腾。   筒花飞作千般彩,红爆炸成万盏灯。   酒店传来呼酒令,舞台响起歌舞声。   今宵抛去旧烦恼,强举浊杯问前程。   这是新千年第一夜写下的诗。   迎接2000年   (观电视上各国欢庆曙光场面感有感)   世界芳菲尽,群欢到顶峰。   彩光升万里,歌舞洒太空。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诗词是古人的东西,时代不同,今人是很难欣赏,也很难写作。但我不这么看。我是这样来分析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自然法则没有改变,太阳依旧是从东边升从西边落,风雨雷电仍然围绕春夏秋冬,万物生灵依然有生老病死等到苦难,而从社会人性与人的方面看,古今也是大体一致,也没有丝毫改变。社会人性所体现出的善恶古今都有,人性所体现出的爱恨情愁之感,古人有,今人也有,而且更为丰富。诗词之作是用以体现人的之境,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之境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所以诗词之作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写出来,用着同样的文字,用着同样的语言,这与时代同不同扯不上任何关系。人依然是人,只是从古延续到今,不断发展与壮大;诗学仍然是诗学,它的艺术造诣也是随着人不断认识与积累而逐步完善。可以说,只要人类还具有,诗学就会永远传承;可以说,中华诗词的美早就走在了世界诗学的前列,它早就形成了诗之境界论,诗之美学论,它所使用的文笔手法与艺术造诣能体现出人性各个方面的,并以其境界来加以烘托,使人能广泛吟诵与流传,这些功能与美我估计是其它任何语言与形式所无法达到的;可以说,中华诗学之美在闪耀着永恒的光辉,今人不应让它荒芜,而是要传承它的美,使之为体现今人的之境而服务。我在想,纵使我们这一代人任随中华诗学荒芜,有可能在后一代人中,人们就会从的纷乱与麻木中反醒过来,从而继续发掘与完善中华诗学的美,并使之传承。   忆江南   方清静,不敢作庸眠。走南闯北寻出路,   离乡背井度流年,何日可团圆。   冬将去,又要庆新年。灯下孤思观冷月,   床头独倚点愁烟,烟雾上寒天。   欣赏他人之作,一定要把放在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因为诗词作品的一般都与作者本人的是溶为一体的。最初我看古人之作也是一无所知,这时我就想,诗词作品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无非是由其社会生活与人生经历所产生,古人也是人,而不是神。于是我站在人的角度,把自己溶入到古人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其作品之境,这样我所得的收获就比较多。如今,看古人的作品,我基本上能从其作品的语句中理会出其作的语调,从其语调中能感受到其作的,甚至能以其作的从而理会出作者写这首作品时的内在心灵。我喜欢古人的作品,但对于古人优秀的诗词,我并不盲目崇拜,而是悉心理会与分析,并从他们的写作技巧中吸取文法,为自己的创作打好基础。   夜飞鹊·孤鹰   (夜睡不眠,起,见天已降雾气,渐有感而赋)   青峰降轻雾,天与云齐,寒月不见光辉。凄凄失伴梦怀苦,   微微风冷侵衣。欢娱已流尽,想平生心愿,不蹙悲眉。茫茫草   莽,在当初,独往南飞。   多次路迷荒野,深隧黑山林,前景芳菲。先忘身前烦恼,威   威振翅,闻听鸡啼。恨回旧地,总羞它,羽翼双归。化依依倩   影,哀丝一缕,攀上峰栖。   此词写作手法与南宋词人张炎《解连环·孤雁》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张炎在写作时将自己的托喻为孤雁来体现,而我在写作此词时是将自己的托喻为孤鹰来体现。鹰,素有昂扬奋进勇攀高峰之美誉,这适合我填此词时的性格,故以此作喻。在填此词前,我内心已盟生了要到北京去闯荡的想法。那晚睡不着而起来,看到前面的青峰被轻雾笼罩,夜色迷漫,山林显得黝黑深隧,就好像是我人生要走的路特别艰难一样,但我壮志已定,内心毫无所动,于是我灵光一闪,就填下此词。故在词中把自己的化为鹰,把要闯荡的地方化为山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化为攀上峰栖等来写。在这首词中也回顾了我以前迷途的奔波,以及我那失落的初恋等。在我上高中时,曾与一个女孩感情很好,她很美,是我心目中向往的那种喜欢,那女孩也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对我,并对人说我是她最崇拜的人,也对我说我是她唯一交往的异性朋友,这给了我内心极大的满足与自豪感,但我很想出外闯荡,于是决定放弃上学,那女孩想阻止我,说家乡有什么不好,为何非要走,我告诉她说,我的心已飞到了外面,我要到外面去实现我的理想,那女孩于是要我带上她,说哪怕跟我在外要饭也愿意,我却极不情愿,说自己向往自由
时间: 11:10:00
  接上   夜飞鹊·孤鹰   (夜睡不眠,起,见天已降雾气,渐有感而赋)   青峰降轻雾,天与云齐,寒月不见光辉。凄凄失伴梦怀苦,   微微风冷侵衣。欢娱已流尽,想平生心愿,不蹙悲眉。茫茫草   莽,在当初,独往南飞。   多次路迷荒野,深隧黑山林,前景芳菲。先忘身前烦恼,威   威振翅,闻听鸡啼。恨回旧地,总羞它,羽翼双归。化依依倩   影,哀丝一缕,攀上峰栖。   此词写作手法与南宋词人张炎《解连环·孤雁》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张炎在写作时将自己的托喻为孤雁来体现,而我在写作此词时是将自己的托喻为孤鹰来体现。鹰,素有昂扬奋进勇攀高峰之美誉,这适合我填此词时的性格,故以此作喻。在填此词前,我内心已盟生了要到北京去闯荡的想法。那晚睡不着而起来,看到前面的青峰被轻雾笼罩,夜色迷漫,山林显得黝黑深隧,就好像是我人生要走的路特别艰难一样,但我壮志已定,内心毫无所动,于是我灵光一闪,就填下此词。故在词中把自己的化为鹰,把要闯荡的地方化为山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化为攀上峰栖等来写。在这首词中也回顾了我以前迷途的奔波,以及我那失落的初恋等。在我上高中时,曾与一个女孩感情很好,她很美,是我心目中向往的那种喜欢,那女孩也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对我,并对人说我是她最崇拜的人,也对我说我是她唯一交往的异性朋友,这给了我内心极大的满足与自豪感,但我很想出外闯荡,于是决定放弃上学,那女孩想阻止我,说家乡有什么不好,为何非要走,我告诉她说,我的心已飞到了外面,我要到外面去实现我的理想,那女孩于是要我带上她,说哪怕跟我在外要饭也愿意,我却极不情愿,说自己向往自由,喜欢孤独,如果有人跟着会成为我的累赘,会妨碍我的奔波,于是我一个人背着她就走了,几年以后我已是伤痕累累地回家,而她已成为别人的妻子,故此词中那句“总羞它,羽翼双归”就是影射我这段,词的末句意境是说,等我实现我的人生理想,攀上人生的最高峰,我就会成家而安定下来。(与那女孩交往时,女孩总是拭探地问我何时想成家,我告诉她说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那最少要等到三十岁才考虑成家,知我如此,那女孩非常吃惊地说,‘啊!那时岂不老了’,故我笑她,‘女孩子心中只想着成家’,到以后这段过去的总成为我内心的挂念,作为一段美好回忆与依恋,对应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辛酸。)   雪   京都雪厚不为稀,若在家乡应感奇。   可惜叽喳寒食鸟,无巢雪里空乱飞。   估计看完这首诗,你就会知道我在北京一样找不到出路。其实在我国,诗词在哪都一样,因为它已经荒芜了,到哪都没有发展的市场。何况我还是一个既无钱也无地位的打工身份,想跑到一些单位去游说,那是连门都进不了的。我是南方人,北京的雪景,如果是在我家乡那肯定是很稀奇的,但我哪有心情欣赏,看到雪地里那叽叽喳喳空自乱飞的鸟,好像那就是我自己,那种心情就如自己一样,于是就随感写下这首诗。
时间: 14:57:00
  富丽华旅社观北京城夜景有感   奔波万里心亦同,都市灯光分外红。   独立窗前观夜景,明朝别后几时同。     雪梅香   正逢雨,匆忙不过庆新年。想平生心愿,时时寝食难   安。日夜操劳赚经费,急奔车辆到中原。北京冷,雪后苍   茫,街市寒暄。   无言,望天远。万片风光,独自凭栏。浪迹天涯,上   空壮志盘旋。此地无钱莫留宿,怎知何处露欢颜。冰天里   ,欲作别离,南下难眠。     记广州同学王银贵   同学友谊真,千里见人情。   一语君别急,吹笛漫漫声。     临江仙(格一)   万里风驰随电转,飘飘洒落银花。河山一目雪如沙。   鸣笛声断,又已到天涯。   晨露冷风春节近,高楼林立人家。哀音似诉度年华。   路旁房舍,来往道中车。   临江仙这个词牌共有四种格式,此词采用第一种格式,即格一。在此申明一下,我的所有诗词之作采用的韵脚都来源于清人编的《词林正韵》,也许这是习惯使然。今人编的《诗韵新编》我看是看了,但使用起来总觉得极不方便。
时间: 08:52:00
  烛影摇红   昨夜寻欢,父母心,梦里情、空相忆。东方红日照   床头,迟见慵人起。   无耐天涯客异,望家乡、千山万水。自言无语,地   上冰花,吹得憔悴。     雪梅香·下雪   苦漂泊,伤寒被子梦难行。有千般孤寂,迟迟盼到微明。   街挂红灯庆年夜,雨牵风雪问前程。望窗外,亮点茫茫,楼   厦晶晶。   丁仃。正天满,尽是冰花,到处春情。路上流车,使得   万点交迎。山外芬芳做白布,水中轻雪辅浮萍。家乡远,不   起归思,独自消凝。   在这里我想谈谈中华诗论的以悲为美。每个人无不是在悲境意识中成长。如人在社会生活中,有对生命的恐惧,有对人生的忧患,有对事业的焦虑,也有对岁月的无耐,等等这些悲境意识无不穿透每一个人的内心。悲境之感促使人寻找安乐,悲境之心促使人奋发图强,悲境之情更促使人寻求寄托。故古人把悲视为一种美,把能够体现悲境的作品视为之美的极至。悲境几乎是作品的最好题材,也是最能引起人性的共鸣。纵观古人作品,带有悲境的多,带有欢乐的少。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人只有在悲境之中,才会去寻求寄托,以使其精神得到慰藉,而人在欢乐时,根本就没有闲心去想到创作,除非是与人唱和或受到激励。从古人作品中,也不难看出,那些被人们称为优秀的,能够流传千载而不衰的,其作大多都带有人性的悲境在里面。   临江仙(格二)   孤寂渐生烦恼,离愁暗起心间。年年今夜庆团圆。   虽贫还热闹,其乐也欢甜。   电视无端播放,酒香何故升天。家居山外梦连连。   只因人不在,犹是望门前。   此词是选用临江仙这个词牌的第二种格式写成。   古人有‘诗品如人品’的诗学论点,在此我就拭着谈谈我的一些认识。诗是由人写出的,诗中的也就是人的,诗中的品格就取决于其人的品格。诗学中有‘诗贵真’的说法,也就是说诗中的贵在真实,因为只有真实的才能让人深切地去感受到,才能在人的内心中产生共鸣效应。对于失真的作品,是不会有境界产生,就算不上好作品。一个人品修得好的人,他随时都可以用诗的形式去写他内心的,写得越好人们就越喜欢;一个人品修得不好的人,他是不会用诗的形式去写他内心的东西,如果写出来人们就会讨厌。古人把做人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列为做人之首,从这方面可见体现了中华对人性的美学观。一般写诗的人都注重自己的品格,品格好所形成的诗风就好。由此可见古人普及学诗,对社会人性有一个益处,那就是逐渐去除人心的邪念,静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性能够去追寻更加完善的美。
时间: 19:03:00
  大年夜   天涯为客路匆匆,暗自神伤暗自封。   年夜春情何比拟,声声鞭炮略相同。      鹧鸪天   今夜春风比兴狂,烟花飞跃与天量。富豪喜庆餐中有,   独自无声笔下忙。   托上帝,祈高苍,但求父母体安康。外乡漂泊人难定,   游子之心情意长。   我认为我的诗词写得很简单,也好懂,它来源于我的社会生活,反映出我的现实。只要有点社会经历的人,对我的作品其本上能一目了然,所以我就没有必要作出题解,故此我认为讲一点我当时的诗学见解会好些,以便各位作为参考。   中华诗学用以体现人的是如此优美与完善,它是为什么会走向末落与荒芜的呢?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中华诗学的发展与中华人性的发展有着内在关连,而君主时代对的要求与社会人性在寻求以形式体现人之方面存在着内在冲突。如在政治开明,创作不受限制的时代,人性以形式来寄托或释放其就相对自由一些,这时人们以形式来体现人的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推动着艺术的自身完善与发展;如在政治不开明,创作受到限制的时代,人性以形式来寄托或释放其就相对狭小一些,这时人们以形式来体现人的是谨小慎微的,生怕因写作而招致灾难,其精神受到压抑,其就转向低迷,那艺术就无法得到继承与发展。从一个时代的诗,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唐宋时期,文字狱比较少,诗词的创作就比较多,明清时期,文字狱比较多,诗词的创作就比较少,其作品大多缺乏人的在里面,比较干涩让人们厌烦,最终走向了 荒芜。如今,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政治越发开明,思想得到解放,个性拥有自由,人的也变得更加丰富,对美学的追寻也更加完善,这个时代我想应是中华诗词适宜发展的最佳时期。继承与发展中华诗词,人们的就会得到寄托,精神就有所依附,社会人性也就会更加文明。   望海潮   天涯迷客,春风送喜,红灯直立飘扬。无数帐蓬,   无边热闹,琳琅道路安装。商贩正匆忙。物堆货齐列,   音唱高腔。似水人群,往来车辆更慌张。   烟花最受收藏。见提包涨满,捆打成箱。楼厦添辉,   林林总总,重来影院观光。石像耸中央。复古南宋浪,   今作高堂。不胜心头寂寞,独自看骄娘。     这首词写于一九九九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当时我居于浙江省温岭市,那天我到街市上游玩一圈,被街市上那种繁华热闹的气氛,人们为了喜迎春节正在卖年货与买年货的场景所感染,于是就填下此词。复古:就是南宋江湖派爱国诗人戴复古。他的石像也就是在那一年刚刚耸立在电影院广场的中央。也许我当时无意之中填下的这首词,却是在刻画了我国在上世纪末最后一年里人们准备喜迎春节的一个街市情景。如今我想,对于日后来说,这首词或许都有它存在的社会价值。
时间: 14:41:00
  回复凯华    我并不赞成写诗必须用典,自唐以后的诗,诗坛渐形成了写诗必用典的习性,而写出的诗作在之境的体现上反而显得生涩,且让人难以理会,再以后写诗成了一个形式,成了一种拼凑之作,已经谈不上具备诗的内涵了。我个人认为写诗能暗合典故为妙,人们就是不知那个典故,也不妨碍人们对诗作的理会。在此举一首李白的诗《思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这首诗谈不上用典,是作者以诗来写其内心之境,特别是诗中作者把所见的明月之光之感写成疑是地上之寒霜,以自然事物的形象化来衬托作者当时内心的异乡孤寂之感应,手法与用语显得自然而然。这首诗诵诵上口,让人一目即知其境,所以它所对应的人心之感就非常普遍,因而也更易受到人们的爱好与传诵。此诗在创作手法上是采用随心而发之句,甚至连格律都没有遵寻,故而其境就显得合乎天成,无一丝雕琢之迹。对于这首诗的成就,没有人会因为它没有用典没有用格律而去质疑,而是都认为他写得好。在此建议你应在这方面多去分析,为什么这样的诗人们会称之为好,等你找到了答案,那你欣赏其它的诗作,就有了一种自我评价,再也不会受到其它有关诗学方面的指导与学说的影响。到这时你对诗作就有一定的把握能力,欣赏就会显得自然而然,而不会再去寻章断句,写作时也会是顺理成章,合乎自然天成,且能达之于心,一泻而成的境界。  你说我的诗有些直白,这说明你能理会我的诗作,也证明我的诗作在用语合律以及体现人的之境方面已达到完美结合,对我来说是一种成功。如果我写的诗人们看了都不理会诗中到底是在写些什么,那我会觉得这样的诗就写得很失败,就像明清时期乃至以后的诗作,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结果呢,导致人们讨厌诗,这岂不是诗作的悲哀,也可以说是诗作的不成功。人们的大体有相似之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之境在人性来说是一体相通的。写出的作品让人看不懂,要么是这首诗作的境界已越常人之上,要么是这样的诗作根本达不到写作的要旨。这两者情形其实都是不利于诗学的推广与发展的,失去大众之心的诗,是没有市场,也是没有具体的诗学价值。  前文我所写的诗篇之作,都是我九九年以前的作品,随着我人生境悟的不断加深,我的诗词之作也是在不断地寻求使之能完全溶合,希望你对我今后的作品也能达到一目即知其境,这样我的写作文笔与技巧你也就能彻底吸收。到时能写出更为优秀的诗作,以宽我此次呈现的用心。  在此感谢你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如果不是你的支持,我可能不会把我的作品准备完全放在‘学术中国’这个贴子里。以前我在其它贴子里发贴,没有什么反应,就不再发了,而这个贴子是我维护最长时间的一个。  兴盛中华诗学,推动人性文明,是我内心的期待。希望你能继续支持,继续提出你的问题与见解,我认为你所提出的问题是能代表其他人所呈现的问题,所以对你的解答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人的解答,学术相互参与,也就能促进彼此进步。  
时间: 16:23:00
  我的作品里也有用典的,但我只是暗用,主要考虑是人们在欣赏时纵然没有意识到在用典,也不妨碍他对我诗作的欣赏。如唐李商隐的很多诗作都用了典故,但都是暗用,而且用得自然,就算人们在欣赏时不知其中的典故,也不妨碍领会他其中的诗境。我有一篇词里有这样一个句子‘传闻周瑜青年帅,留青史,百世皆夸’,这句就是采取暗用典故的句子,并以此来烘托自己的内心。其借意是‘周瑜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超人的才能,成就了一代英名,而且万世流芳,而我此时已比周瑜成就事业的年龄要大,奔波也只是在江海之内,追求也只是在茫然之中,一事无成。’这句用典所起的作用也就是为了展现我内心的这种人生感慨。  ‘冬天又黄了,风吹两边倒。荒山不植林,枉烧年年草。’这首诗采用的就是寄兴手法。已衬托自己对人世的感慨。在此我认为,如果在诗的用语上达不到自然天成的境界,那强自用典就会达不到其中之妙,反而会弄巧成拙,读起来就会让人产生那种牵强之感。  我始终认为,诗并不难学,也不难写,只要能自如把握其中的内涵,人人都可以写出如古人一样优秀的诗篇。2005年,我就建议中华诗词学会的诗词报能向社会大众发刊,在刊物上载入一些教会人们学诗识诗的内容,使看到的人都能懂得诗与欣赏诗,从而爱好诗与写作诗。这样诗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经济来源,从而进一步推动诗学的向前发展与兴盛,这样就不至于只靠政府的救济与商业的捐款来维持报刊与学会的运转。可是诗词刊的刘编辑坚持认为,诗只能在一部份人之间来传播,不可能使大家都来接受,故而我想使人皆能诗的想法未成实施。  
时间: 16:31:00
  再有一点,必须承认,我的作品并非每篇都写得好的,毕竟我的作品大多是在写我的生活之境,而对于读者来说,我的人生对他来说是很陌生的,这其中所写成的诗就不一定让他有所感悟或喜欢。下次我就把感觉在上能引起人之共鸣的作品写在这里,也许喜欢我诗词作的人会多一些。
时间: 15:50:00
  诗学解答3   在这里我觉得,如果人们看不懂我以前的作品,那将也看不懂我以后的作品,毕竟我的作品与我的这个人是连为一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发我以后的作品,也是枉然。所以在此我想对我以前的作品作一点讲解,以便人们能更好地撑握对诗的欣赏与写作。  在此讲一个有关我诗词作品发生争论的事给大家。2000年春,我应江西白石诗社所邀,去参加他们诗社召开的谷雨诗会。当时我带了几十篇诗词作品,大多是我2000年以前所写的作品。参加诗会的有近百来个人,大多是年长老者,也有一些官员与学者,再有就是一些刊物的编辑与记者。我当时二十多岁,算是最年轻的一个,学历也算是最低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农民身份出席的。但我的作品却得到了与会同仁的称赞与支持,这时令我的内心似乎找到了家园一样。会上我被推举发了言,在发言前会长叮嘱我,叫我不要在会上谈诗学发展的内容,只要讲讲自己的心得就可以。记者也单独采访了我,说实话当时我有一种满足与失落之感相互参差。诗会里有一位长者,人们介绍说他是南昌大学的中文教授,在诗学界很有名气,于是介绍我认识。这位教授看了我的作品也点头称好,他当时也许是出于对我的爱护,故而想进一步指点我,就指出我有一篇词作的句子有个字用得不当。这首词是《西江月》:     电闪雷鸣无寝,潇潇暴雨连天。攀龙附凤几千年,     哪个庄稼不厌。     水势去年回返,又来祸害人间。长江堤涨水江边,     只见军民一片  他指出我这篇词作中的‘涨’字用得不当,应是水涨堤边,而不是堤涨水边,并说堤是静的,水才是动的,所以建议我要斟酌修改。教授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他只讲到这首词的字面意思,而没有领会这首词的实质内涵。于是我就对其讲解,说之所以用‘涨’字,是为了体现当时奋勇抢险的那种情景。教授就问我是什么情景,我就说当时暴雨连天,长江水势暴涨,很快就要漫过堤坝,险情万分,于是军民齐心,日夜抢险,增高堤坝以阻水势外泄,故此长江两岸抢险的军民在堤坝上连成了一片,词最末一句‘只见军民一片’就是为了突出这种情景。之所以用‘涨’字,也是为了体现当时长江的洪水与险情,在这里堤坝已不是静止物,而是在人力的作用下不断地随水势而被升高,故此是动的。当着许多诗社同仁的面对教授作了这样的讲解,大家听了都连连点头,说这个‘涨’字还是用得好,也用得恰如其分。教授在点头的同时脸色也渐渐不太好看了,我知道我无意之间伤害了他的尊严。在政府出资招待吃饭时,把我安排理事席一桌,但教授却离开这个桌面坐到其他位子。心知肚明,谁都知道教授已不愿与我同席,我虽然后悔不该对教授讲解我的作品,使其感到颜面有损,但已无可挽回。再以后诗社邀请我参加学会坐谈或代表诗社去参加诗作比赛,我都没有去,觉得再去已经没有什么意思。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当时我在广州诗词报,与一位年长编辑谈论有关诗学的话题。当产生分岐时我就举出许多例证来加以解说,以证这位编辑对诗学的错解。这位编辑在无话可说的情形下竟然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对我说‘我从事诗词教学四十多年,学生遍布世界,记熟的诗词比你吃的饭还要多,难道还不如你这个黄毛小子’。最后那编辑对我说,如果我不改的话,就别想在刊物上发表作品,也别想在诗学界立足。弄得个不欢而散。  这两件事上,让我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不愿再表现自己,免得伤害别人的自尊。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别人看了我的作品如果有异议的话,他怎么说就怎么了,并不作解说。因为我觉得如果对其进行讲解的话,也会是于事无补,弄不好会因此伤了他人的颜面,反而容易激起他人的怒火,使得双方都不好下台。何况持错误观点的是他人,并不伤害我内心真正的学识。在与社会各界的接触中,我反而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学识,至于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内心逐渐不再抱多大希望。我认为能够在学识上真正认可我的人,其才华应不在我之下,而这样的人在当世可谓是可遇不可求的。其才华在我之下的人,想得到他的认可,我想是难上加难。社会上有些人往往不会接受他人的见解,他需要的只是别人的推崇与尊敬,相互吹捧,反而相处会溶恰得很。  原先我是计划在某个领域里落下脚,我觉得我可以把一个对诗学一无所知的人,三个月以内能教会他自如欣赏古人之作,半年以内能教会他自如写作诗词,这样我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当代诗人,能写出如古人一样优秀的作品,那兴盛中华诗学就指日可待。可是人们首先不认可我,何来跟我学习诗词。所以这一种想法就变得不可能实现,到头来只能靠一个经纪人,帮我接些商业之作,为人代写诗词,还不能让人知道是我这个农民写的,知道了就是人家感觉再好的作品,也会说其不好,这种现象是地位使然。  看透了当今上的这些现象,我的心也就渐渐变淡了,执著无果,追求无终。最终我把心回归故里,回归本业,以种田为生。如今我已娶妻生子,闲时逗逗我儿,上上网,倒也其乐无穷。我儿已有七个月大,再过几年,我就可以把我的学识悉数教给我儿子,就如我年幼时我父亲教我一样。我的学识,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国家不任用,社会不接受,总不能让它就此消失,传给下一代,也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吧!  
时间: 17:13:00
  写诗与典故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经》,里面所罗列的诗作,从创作形式上看,都没有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典故来体现其作品内涵。里面的诗作大多都是从民间而来,是当时人们在其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据人内心对社会的感受而吟出的诗。采用的手法大多都是以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来表达人的内心之,所以用语都比较自然,体现的也比较直接,并可以结合音乐的形式来吟唱,故在民间广为传播。后来文人发觉其作的优美,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诗篇,并搜集民间的诗作将之记录下来。这些诗作大多零散,经过孔子的整理与筛选,逐将这些诗作归为一部书里,这就是《诗经》产生的由来。  《诗经》经孔子的弘扬与推广,逐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识,诗的这种写作形体也就被人们广为采用,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积累了文笔与技巧,它的写作形式也就得到了发展与开拓。春秋时期,人们在继承《诗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结合人之情境的原则上得到发展,使文笔与技巧走向一种成熟,《风》、《雅》之作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人们觉得《风》、《雅》在文体与情境的双重优美,在写作诗篇时也模仿这种形式,后来文人们写诗或作文章都称是在附庸风雅,这既是对风雅之作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嘲。  到了秦朝,《赋》体在《风》《雅》形体的基础上开始兴起,到汉朝《赋》就进一步得到了兴盛,,这时期诗与赋并存发展。赋的形成是文人在写诗作的过程中,广泛运用对汉字的技巧与积累的才华,大量采用排比、拟对以及对汉字音韵所构成独特的美而形成的一种能达到首尾相连铺排成气的文体,这也就是《赋》体。人们在创作《赋》时,为了使文笔更加华美与高雅,就逐渐发展成在创作中大量引用既有典故,一来可以借典故烘托内涵,二来可以增添文墨艺术之感,三来让人看了会感叹其才华丰厚。故而这种文体渐被文人广泛采用,并发展到对诗的写作中。  《赋》体兴起之后,人们对诗的写作也进入到这种时兴。人们写诗渐成了大量采用典故、排比、合韵等手法,排比后发展成为比兴,即以此喻彼。这时文人写诗基本上是为了彰显其文才,展示其文笔,相互攀比,渐渐失却诗的本源,即失却诗的之境,故而诗作就显得沉冗,内涵也显空洞。作品得不到人们在上的共鸣,诗逐渐不为人们所喜欢,也就不能在民间得到广泛共识与传播,只是在少量的文人手中相互传播。后来文人之间逐渐厌倦了这种相互间的攀比,《赋》体的写作形式也就逐渐淡薄下来,但写诗用典的习性却得到了继承。  到了建安时期,特别是以曹氏为首的‘建安七子’,他们在诗作中自觉地加入了人之内心的一种情性,即风骨之气。这种诗风一兴起,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共识与爱好,并能在民间广为传播。因为人们能在这样的诗作中,能以心去感受到其中的情性,自然地其就能在吟诵中得到渲染与烘托,故而能受到人们的爱好,也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建安时期的这种诗风之作,大多采用以自然景物的形象来入笔,虚张有度,一般不用典或极少用典,故而人们能根据对自然所熟悉的事物来感悟其诗的优美。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典故的由来,故而大量用典的诗人们自然不能领会,何况有些诗作在用典时甚至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属于一种盲目用典,这样的诗就算本身是个文人也不会喜欢。而以自然事物的形象化来写的诗,人们本身就生活在自然事物中,有着切身感受,故而人们对这样的诗篇就能够心领神会,自然就喜欢。这就是用典与不用典的优与劣。但古人对诗是进入到一种自觉的探索中,对这方面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与反醒。建安七子一过,这种诗风就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诗坛又重新步入那种低迷与附庸之态。到了两晋与六朝,诗作基本上就是文人间相互的唱和或奉迎之作,要不就是写些呷酒、歌妓等篇幅,这种低迷不振之诗,人们在上就难以接受,故而不为民间所传播。诗与人性有关,那时的人大多抱着一种苟且偷安极时行乐的心态,其心失去风骨,其情就显低迷,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政治环境社会不安所造成的一种现象。故此这时期的诗风也象当今一样步入到一种低谷。诗作也就显得盲目与混乱。  诗发展到初唐四杰时期,才有了转机。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宽容,帝王将相都几乎是诗的爱好者与写作者,故而写诗成了一种时兴,从而推动了诗的发展与革新。开始时人们写诗也是处于一种盲目发展状态,在对诗风诗性的定位上并没有明确的写作方向。在这个时期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些青年对人生有着明确的抱负,有自己的追求目标,有理想有志向,而且对诗的写作与认识上也有着很好的把握与主观见解。这些人在吸取前人的优与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以建安风骨为导向的写作风潮,去旧革新,溶合诗的风骨与人的情性来写诗,从而使诗作重新回归到以社会人生为主题,这当中的成就以初唐四杰最为出色。以人之风骨及人之情性写出的诗篇,去除广泛用典与文字沉冗之习,其作反而更显清丽与自然,诗中之境合乎人之情理,文笔流畅而通达,这种作品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共识与爱好。民间吟唱与传播,文人推崇与发展,从而使诗作逐渐走向了兴盛,达到了一种辉煌成就,优秀的诗人与作品也就层出不穷。诗作达到兴盛,人人都爱好诗,多数人都懂得诗并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自然地就形成了一种大气诗风的社会环境。这时期就有一些既懂韵律又通诗作的人产生,从而在结合五言七言诗风盛行于世的基础上,以音韵声律与吟诵习性及节奏来相互配合到诗的创作中,制定出了具有一定规范的格律诗,如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长律都是这时的人所制定出的。这种诗体能使诗性诗风诗韵诗律达到一种完美结合,产生的诗作使人吟诵起来有一种特有的美感在其中,在民间也能广为传播,故而得到了文人们的爱好与继承。这时期的人崇尚自然,故诗作都首推以自然天成为美之极至,写诗取自自然之物象自然之景象而成,典故并不为人所重,也不为人所用,从而使中华诗作在诗学上到达一个巅峰。诗与自然合一,与人性之美合一,能体现人之情性与的各个方面,就是在、禅学及思想领域,都有优秀的诗作产生,使诗作的创作面达到一种全面繁荣。        
时间: 17:14:00
  接上2  诗发展到中晚唐之后,已积累了许多的创作技巧与手法,并一代与一代之间都有所突破与创新,喻比兴也就写入到人们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归结之中,并有意识地在这种指导下广为运用。有些人在感慨前人创作的辉煌成果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归结前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并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些诗学见解与指导,主在教后人学诗识诗,期望后来者能继承这种辉煌,这就是诗说产生的原因。后来评定诗说与诗学之风甚行,诗学方面的各种见解相继产生与发展,有如言情论言志论境界论情性论,这些论点归结有据,论述有理,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但并不能相互溶于一炉,有时甚至相互反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的派别就自然地形成了。故自唐以后,诗作各有派别与门户,就是这个原因。  到两宋时期,诗说与派别盛行,写诗的人无所适从,诗作又重新处下茫然之中。写诗者又成了文人们彼此之间的唱和附庸以及文字游戏之作类,诗性诗风已失去了往日的方向,但文人们却为了显示自己的的才华与学识的渊博,引经据典就又成了一种写作时尚,并以此来达到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里谈谈为何文人们爱用典来写诗,以及用典的优与劣。典故一般人们熟知能详,其中已蕴含丰富的内涵。如果在诗的写作中,人的在某一方面能与人们熟悉的典故相暗合的话,这时合用这个典故就可使诗作省去许多文笔,引用得好还可直达其妙。但这个写诗作的人要具备既能自如把握诗之脉络,又能领悟典故之神会,使之溶于一体,用于作品中就显得自然而然,不留一丝牵强之迹。这方面是用典的优。如柳永在一首词作中有这么一句‘当时宋玉应同’,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得风雅之旨,文采极好,但不得志,柳永在这篇词作中也有这样的人生,所以直接引用宋玉的人生来对应自己的的心魂,反而省去许多文笔,且直达其妙。我前面也有一首词中也使用这种手法来用典,如《望海潮》有一句,‘复古南宋浪,今作高堂’。复古是南宋诗人戴复古,一生浪迹江湖,人生也是极不得志,但他的诗却在后世得到了人们的推崇,当地人雕塑他的像,以供人们敬仰之情。我引用的意思是,‘他都能得到人们的敬仰,而我呢,漂泊江海,却不为人所识’有这种感慨。因为我觉得我的才华已在古人之上,人们能够敬仰古人,却不识今人诗作之美,使得我有志无从施展,四处茫然漂泊,于是内心有一种悲哀之感产生,故词的末句意思是写,寂寞之心无以解脱,只能看看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漂亮姑娘,并以此收束全词之感。这样写的目的,既不直露,也能暗合其心。如果不懂这种用法,在欣赏时就无法领悟其作之心。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宋玉是何人,复古是谁,那么对这种引用就无法领悟,只能欣赏一点肤浅之面。我担心人们不知这一点用法,还特意把在词后把复古提出来作了上点解释,好让人们在看了这首词作时,能领会我当时创作时的用心,其结果人们还是不能领会我这首词的境界。这方面可以视为用典的劣。我一般用典是采用自然用典,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人我想是能够领会的。但有些人用典,完全不根据作品的内涵情境,生搬硬套,甚至于不惜用生僻字来显示自己的才华,是实不足取的。失却诗的本源,失却诗的情性,就算其文笔写得再华美,其作也不足以称为诗。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其产生的任何都可以与自然连为一体。所以写诗采用自然用语,采用自然景象物象来入境,其作品自然就有一种诗作天成的美在其中,这样的作品才是最优秀的诗篇,也会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的诗篇。  讲到这里我想进一步谈谈对诗说词话优与劣的一点看法。单方面看,任何人所写出的诗说词都有一定道理,都说到了诗词作某个方面与特征。如《梦溪笔谈》里就说到诗是缘情而发,这个论点不可否认是正确的。但他并没有指出为什么,也没有进一步讲解诗的内涵与实质,所以这个论点就显得很模糊,让人看了还是弄不明白诗到底是什么一种文体,如何欣赏以及如何写作。如陈廷焯的词话里说‘填词者,先求意顺,再求境出’,这是从写作的角度所作出的见解,无疑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也是从实际经验而得出来的。如姜白石的诗话里,是从品的角度来谈诗,就显得有点感观化。如欧阳修、温庭韵、苏东坡、李清照等都对诗或词谈了一些个人见解,都有其符合逻辑思维的一面。但是历来无论哪能一家的诗说词话,都只是站在诗的某个角度出发而写出的,却没有一家的说法是站在诗词的整体层面来作出讲解与论述,故这些诗说词话都就显得有些表面化与片面化,有些诗说词话的作者,本身并非是个诗人或词人,如冷成金、王维、沈得潜等,这些人则只能是站在对古人诗词的感觉之美上来写,让人看了既把握不了如何写作,也把握不了如何欣赏。所有这些诗说词话都并存于世,让学诗的人易于迷失其中,不知何去何从,这方面可以看成是诗说词话的劣。这些诗说词话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有些讲到了对诗词的欣赏,有些讲到了对诗词的写作,有些则讲到了对诗词的品评,对诗词所使用的艺术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归结,这些方面对诗词的美在探索上有特殊的意义,故而是诗说词话的优。  我认为,学习诗的人,不能盲目地去根据诗说词话去学,而是要根据古人优秀的作品去学,这些作品都是流传了千百年,在诗学的成就上已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与认同,所以从这样的作品中去领悟,所得到的心得就易达到诗的本源。而且要多多去写,以自己内在的之境去写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积累一定的文笔经验与技巧。有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再去看有关诗说词话一类的东西,这时看了就能分得清这些诗说词是从哪种角度出发而写出的,对照自己,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短,知道哪种见解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从而不会迷失其中。如果对诗连一点实际写作经验都没有,而妄图以诗说词话这东西来学习诗词,纸上谈兵,到时只能是领悟不透,也分不出优劣,形成不了自己的才华,到头来是既欣赏不了古人之作,也写不出自己的诗篇,人人亦云,盲目追从而已。这是自宋至今学诗人的普遍现象,纵使写诗,要么是仿照,要么是搬抄,并不能写出自己真正的东西来。  这里我只是谈谈自己的个人见解,是对是错在于各人去考究,在此就不作具体论述。  
时间: 13:23:00
  楼上,你的这种感觉,说明你对诗在自我内心中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心有时产生的诗感,只是还不能把握文笔,以至不能把你的哪种诗感呈于笔下,这种感觉与无耐我也曾有过。这种无耐是把握不了诗作的写作篇幅,不知如何构境,如何用语,更把握不了诗作之美的取向。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有一本书对我打破这种限制有很大帮助,这本书是八十年代我国词人及词学家沈祖芬,她在大学教人学习时,写了一些讲议,在她去世后,她的丈夫把她的遗作归结成了一本书,就是《宋词赏析》,注意宋词赏析的书有很多,我认为看八十年代沈祖芬的宋词赏析对我收获最大。她本身是个优秀词人,写出的作品也非常精美,接近北宋之风,而且她赏析古人的作品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作的分析,讲得合情合理,也较接近作者的内心,她对词的写作形式本身也有着很好的把握,她所作出的讲解很符合人性的逻辑推理。这些方面的成就,我认为比哪些站在感观的角度来赏析宋词的人要强得多。  想写出自己内在的诗词作品,就要从古人优秀的作品中去吸收文笔技巧与经验,所以能否欣赏古人之作,这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否写出优秀的作品。在此推荐沈祖芬的《宋词赏析》给你看,是从我学习过程所得的经验而得出的,因为在这之前,我也看了不少古人赏析的书,要么说得笼统,要么讲得初象,使我从中感觉讲得好,但却不得要领,只有看通了沈祖芬的剧作后,我的词作才能突飞猛进。我觉得她给学习的人指明了一个方向,奠定了一个欣赏古人作品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进一步去探索古人作品的优与劣,那时就会水到渠成,古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就会成为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才华。到这时,你不但能赏析古人任何一篇作品,而且还会形成自己的见解,知道其作品好在哪里,妙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取。这时你心中如有诗一样感应产生,你自然就会知道如何把握,如何运笔,甚至可以达到酝酿于心,下笔有神的境界。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将不再是难事。  赏析是学习诗词的一个捷径,知道如何赏析,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写作。一个懂得如何赏析古人之作的人,他是能领悟作者创作时的用心,一个不懂如何赏析古人之作的人,他所得的感觉只能让他不懂装懂,以至胡说一通,古今这种做学问的人是在太多了,对于这样的人我认为没有必要去理会。在下文我想还是赏析一篇古人的诗作,以增加人们的欣赏水平,有异议也可以进行实质性的探讨。  在这个贴子里,我希望如果有疑问,就提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不要提一些自我感觉性的问题,让人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在一窍不通而又自以为是的心里作用下来出发而提出的,对这样的问题我想任何人都是不愿理采的。
时间: 21:53:00
  古人诗词赏析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我们在欣赏诗词作时首先要把握一个思路,诗是以人的之境而写出的,不是单纯地在讲述一个故事或情节。对于欣赏者来说,只要能领悟到诗作中的境界所在,就是成功的欣赏。在此我就以卢纶这篇《塞下曲》为例来讲解我对诗作的欣赏之法。    此诗中的第一句‘林暗草惊风’,说的是林里很暗草被风惊动,在这句中用了一个的形象动词‘惊’字。第二句‘将军夜引弓’,说的是将军在这黑夜里引弓射箭,这句是紧接第一句而来,采用的是倒述手法,说明林里的暗是在夜晚,所以第一句中的‘暗’字在此就能知道用法何在。第三句‘平明寻白羽’,是紧接一二句所发,说出到了白天去寻找将军在那夜晚因‘草惊风’的心里作用而引弓射出的白羽。第四句也是结合前文所述而写,是说将军夜里射出的箭,都射没在石棱之中。    无论何首诗词之作,都是以作者的内在之境而写成,故而作品中任何一句与任何一字都是围绕体现这个整体而来运用的。对于欣赏者来说,首先要从作品的字句中理会它们之间的构成关系,然后结合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境界去领会作者的创作源头。    有了这个欣赏思路,在对诗句有所领会之后,这时就要整体结合全文,来领略作者写出这首诗作时的内在。    《塞下曲》是古人专门用来抒写边塞诗歌的一种写作形体。这首诗作经过初步分析得出,诗中是写将军在夜晚草林里射箭,而到白天才发现箭是射没在石棱之中。这时我们就会在心中存下了一些疑问,诗中第一句为何用‘草惊风’这个用来刻画心态的词句,将军为何要在夜里引弓,作者是因何种所在而来写下这首诗。要弄通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对这首诗作进行更为细致的理会与分析。    我们知道边塞军旅是一种心态非常紧张而又肩负职责的生活,特别对于战争容易爆发的时代。从这首诗中的情节可以推出,作者是在亲身经历了将军夜里射箭与白日寻箭这一过程,故而诗中所写出的情节就显得这么生动而自然,读后令人毫无牵强之感,只有其情节的自然过度。从这个角度,此诗中的第一句‘草惊风’是从何而得。作者身处边塞军营之中,又是在夜晚林暗的环境下,在一阵风吹动中,使得草被风吹动撞击石头或许是其他物体而发出异样的声响,听到这种异样响动,对于身处边塞的人来说,就自然引起其内心的惊动与防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顺理成章,将军就朝那异样响动之处放了一箭。到了天明寻到那支箭时,作者才知道夜晚那种异样响动使将军放了一箭时的内心之惊,实是一种虚惊,即‘草被风惊动’所引起。故而诗中有那句‘林暗草惊风’,这句实是写出当时作者的那种内在心态。欣赏到这里,诗中的最后一句‘没在石棱中’就不难理会了。这时人的惊态之心已放下,知道是一场虚惊所致。白日寻到箭,看到箭都射没在石棱之中,作者又不由感慨将军的神武之力,虚惊的心态一放下,又被感慨的神情所取代,一时之间就引起作者内心的波动,由于作者本身就是个写诗的能手,不用雕琢,就随心写下了这首诗作。    欣赏诗作,一定要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欣赏诗,切身处地地去加以体会。如果对诗的概念没有一定的把握与理会,欣赏就很难到位,也无法领会作者写作时的内在心态。    有人把这首诗当作成是写‘飞将军’的神勇之力,并把这种说法载入教科书中来讲解,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连争论的余地我认为都没有。‘飞将军’是汉,作者是唐。如果说作者写此诗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话,那么作者与飞将军不在同一时代,就不可能与其产生实境,而只能是写作时靠想象来着笔。但是靠想象来写成的作品,其文笔是虚的,就不可能有实境产生。对于具有实境产生的作品,就一定是以作者内心情怀的涌现而产生,就不会是虚构。无论是欣赏,还是写作,这都是诗作的基本规律,否则就构不成诗。    对于古人许多作品的赏析,我与其他人都具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对诗方面,在此我只赏析这一篇,如果能得到人们的共识,对于我国其他诗作,我会逐步作出进一步的讲解。我个人觉得,我对古人诗作的欣赏,已达到自如的地步。对于古人一首作品,我看完之后,我就能理会作者的内心,知道他的文笔与技巧,并从这方面可以得出作者对诗作的艺术持何种把握,其诗风是否自我形成,或是属何种风格与说法的影响,对于这些方面,我其本上能达到一目即知其境。    就拿卢纶这首诗作来说,人们却将错误的讲解当成了教育下一代的书籍,使学习的人始终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从而不知如何欣赏如何写作,如此以往,岂能不被扭曲与荒芜之理。人们长期在错误的引导下,已分不清对与错,又怎能不迷失呢!  
时间: 10:08:00
  爱上诗的原因1  在我不到二十岁就已走向了社会,那时我对人生充满希望,对社会抱有幻想,于是我坚决离开学园,开始了到社会的闯荡。第一次走向社会是在一九九三年,也是在那年第一次经受了被自己最为信任的人的欺骗,饱受了流落街头的苦难。一次次进厂,一次次出厂,但总是身无分文。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何帮人做了事,老板却有理由不付钱,人与人之间为何如此地不平等,工人与工人之间,为何也是在持强欺弱。就是自己很伤心地走在路上,有时也无端地被人打,被人打过之后,我感到奇怪,我并不认识打我的人,也没有得罪过人,更没有做过一件亏心事,于是奇怪地问那些打我的人,为什么要打我,他们回答的理由非常令人称奇,打我的人凶性地说,‘老子手痒,谁让你刚好让老子碰到,不快点滚还想欠揍啊’说完抡拳又欲打人,幸好另一个人说,‘算了,算了,打这样的人没意思’。坐在火车上也到处是强买强卖,就是警察与官吏,让人见了也觉得是凶神恶煞,还有许多见到的不合理的事,不平等的事,这一切的事物都让我觉得无所适从,感觉这怎么是社会呢。从小父亲就教我读三字经,孝悌经,贤文等书,讲解朝代演变与,人文典故与诗词,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并要我一生都要坚守人道,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做人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一走向社会,社会的一切都让我觉得陌生,也无法接受,我总是在怀疑,这一切都不是真的,社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历朝历代也没有讲过有这样的社会现象产生,史书所记载的,乱的是政治,而不是社会人心。我原先想象中的社会是有道德,有良心,有文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帮助,而不是相互压窄与欺凌。  开始几年,我的心完全害怕起这个令我无法适应的社会,在外面不如意,就拼命地想回家,但回到家,去山林烧木炭,却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打落了我两颗门牙,也打碎了我对现实的心,九四年,我从小爱恋的人拒绝了我,让我第一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血从我的手掌上飞溅而出,洒在我母亲的身上。母亲死命地握住我流血的手,泪流满面哭着说‘我不能让我儿死,我儿是我的,一定不能死’,母亲的悲壮之声又似乎唤回了我生存的意志,使我放弃以死来寻求解脱的念头,这次经历也使我觉得生命不仅仅属于我自己。但活着是多么艰难,我的内心无法接受社会的现实,所以我就无法去适应这个社会现实。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是个正直而又倔强的人,除了会背诵一些古书与诗词,其它的就给不了我什么。我的心逐渐处于一种幻想的境界中,现实中的不如意,就喜欢随心吟诵古人的诗词,以来寄托自己的内在,有时我的能与古人之作中的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共鸣的境界,使我的心魂从中得到了慰藉,精神从中得到了寄托,渐渐我就从内心里喜欢起古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形式主义的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