裒 itunes发音和意思是什么 什么意思

樊夫读易经之“鸣谦君子、称物平施”
鸣谦君子、称物平施
原文:艮下坤上,谦。享。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艮是山,坤是地,通常情况山是矗立于地面之上的,嵬然耸立,傲然挺立,绝壁临风,这才是山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毛主席说:“山,顶破青天颚未残,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现在是山在地之下,山会在地之下吗?
有一个词叫“冰山一角”,是指南、北冰洋里漂浮的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水面之上的只是一角,冰山主体,是藏在水面之下的。陆地之上,山也不是平地垒起来的,我们看到的陆上之山同样只是一角,不管它看上去有多巍峨,是山都有脉,也都有系,这些也都是藏在地下的。冰山藏在水中,山藏在地下,下埋其九,上露其一,这样的结构才是最稳定的。即便眼前矗立的是西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与诺大个地球相比,仍还是一角。
冰山没在水中,冰,也是水;山藏在地下,山也是地;君子,隐在人群中,君子,也是人。君子是人中的杰出者,人中之山。
“大有”之时“谦”是现实环境的需要,人一有了点儿什么,权、钱、位,容易得瑟,容易膨胀,容易自以为是,高人一等,飘飘然,这种状态,什么出格的事儿干不出来,一定把自己摁下去,没到人丛中,放软身段放下架子,“谦”。
汉末刘劭《人物志·释争》中有一段话:“由是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辉焕而日新,德声隆于古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自我夸耀的人却受到夸赞。不争名夺利,名利自来。谦让敌对者,却会胜过他。主动处于众人之下,却会因此居于众人之上。君子能看到争竞道路上的凶险,独自登高在脱离世俗玄远高妙的坦途行进,就会光芒四射日新月异,品德名声等同古代贤人。
刘劭不愧大思想家,“释争篇”中对人性看得透。什么是人性,“争”,只要存在名利这回事,“争”,就是个基本人性,但无论争名、争利、争胜还是争上下,争的都不如不争的、能让的一方,让,就是“谦”。彖传中说:“天之道,周济下界,光明普照”,地之道,柔弱谦卑而向上运行;天的运行规则减损盈的一方增益谦的一方,地的运行规则是变损盈的一方流向谦的一方,鬼神损害盈的一方福报谦的一方,人的心理特性,也即人性,讨厌富足的,强势的,有才能的超过自己的一方,这也即刘劭所说的“争”的根源。不论天地,无所谓鬼神,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人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众,人必毁之”。比众人强,就需要承受被众人毁谤的后果。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这仍是彖传里的话。“谦”不暗淡,还尊贵而光明;卑下,却又不可逾越。易经中,处处见辩证。“谦”与“卑”常见连在一起用的,这里拆开来,各自解注,与“谦”搭配的是“尊”和“光”。“争”是得不到尊敬的,“争”只能得到“斗”,“争”是因为想要索取“名”和“利”,所谓争名夺利,说的就是这回事。要避免争斗,只有将名利放在一边,心中没有名利,自然就不争了。刘劭所谓“不自伐”“不争”“让敌”“下众”,做起来也就自然而然。见名利而争,是人性;没有了名利之争,“喜群居,厌独处”——这也是人性,就会表现出来。人都会优先选择与自己没有名利之争的人相处,选择的人多了,又会因人的从众心理产生“蝴蝶效应”,这是谦卑的人反而会获得广泛尊敬和美好形象(光)、声望的心理逻辑和社会机制。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意思。
“卑不可逾”,“卑”,不是卑微,不是卑劣,是放低身架,是抬高别人,放低自已。首先,自己要是座山,这是“谦”的资格,山在地之下才叫“谦”。如果自己只是一粒灰尘,谦不谦也不那么要紧了。大象即便卧着,也不那么容易跨过去;蚂蚁就算抬头挺胸掂起脚尖,还不是抬脚就迈过去了。“君子”的特征是自强不息,日三省吾身,积累道德、能力、声望,把自己逐渐变成大山,扎根在“大众”这个大地之中,所以说君子终也。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多益寡”的意思是:减有余以补不足;“称物平均”的意思是:根据物品的多少,做到施予均衡。
“君子之谦”并不消极,不争、谦让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不谋私名私利,不同于凡夫俗子的积极。“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行的是天道,亏盈益谦,“损有余而奉不足”。君子所为是替天行道。《论语》中有句话:“君子惠而不费”。惠及大众又不耗费自己的财产叫做“惠而不费”,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来替天行道。梁山好汉打出的旗帜也是“替天行道”,在劫富济贫这方面,确实符合“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这使得他们抢劫杀人的暴力犯罪行为看上去也有了几分合理性。”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谦君子”,这个词的名头太响了,以致于逢君子必言谦谦,成了君子的标签。君子是易经里,也是儒家经典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有两方面的含义:1.有权势地位的人。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2.有道德,有德行的人。这两个词太熟悉了,熟悉得的倒容易忘了原意,有必要重新解释一下。“道”宇宙、世间万物、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规则;“德”者“得”也,看到、悟到、学到、掌握了这个规律,就是“德”,老子的《道德经》就分成“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德行”,刚“得到”了,懂得了,掌握了还不够,还要按此行事,才算“德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就是德行这回事。
这里所谓君子,是指第二个含义,有德行的人。“谦谦”并非君子固有特征,是定语。在乾卦里,君子要自强不息,在坤卦里,君子要厚德载物,在谦卦里,就要“谦谦”。
初六“处谦之下,谦之谦者也(王弼注)。“谦”刚刚开始,德行、名誉、声望的积累刚刚开始,象骑自行车刚开始的那几步,要加倍的力量,铆足了劲蹬。速度上来了,蹬得倒不必再那么费力了。所以谦之初要谦之又谦,要加倍地谦。
“用涉大川,吉”,谦卑不是目的,也不盲目。心里有个远大的人生目标,所谋者大,所任者重,才会自甘居已下物,谦之又谦。以此实现渡过大江大河般的人生目标,就会吉祥。
谦卦里“涉大川”的大目标是:效天道下济,裒多益寡,以有余补不足。观时下社会现状,正迫切需要这样的君子。
“卑以自牧”,是在讲“谦谦”的方式,“卑”是“低下”的意思,这一句是让人主动放低身架,居人之下,以此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修养,德行。
六二,鸣谦,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鸣者,声名闻之谓也。得位居中,谦而正焉”(王弼注)。诸葛亮躬耕陇中之时,就已经声名远播,不是因为他嗓门高声音大,超过帕瓦罗蒂,名声是众口相传的声响。能让别人主动开口的方式就是“谦”,待人谦虚点和气点低调点,美名、佳名就是这样传播的。这就是“鸣谦”的含义。“鸣谦”之时,得位居中(王弼注),声望、名誉、形象传播、扩展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这种时候,容易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加浮浮然,把传说中的自己当成真实的自己,滋生出与“谦虚”完全相反的心态与行为——骄傲。默默无闻的时候,谦虚是容易的,名满江湖的时候,谦虚倒是个困难的选择,要有深沉的德行修养和定力才行,有多少曾经的谦谦君子迈不过“鸣谦”这道坎,倒在荣誉面前。
“贞吉”,信守最初“谦”的本色不改,就会吉祥。“谦”其实只是待人处世的一个态度和方法,并非哪个人的本色,但又很容易会被误认为是本色。“鸣谦”之时,公众心理的“晕轮效应”已经形成,“鸣谦君子”头顶罩了光环,形象被光环修饰了,丑的、不佳的都罩住了,只剩下好的、美的形象。保持这个形象倒会非常容易了,按过去行为的惯性坚持下去(贞)就可以了。难的还是这个“贞”。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这一句象辞说清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个“贞”——“中心得也”。“中心”,不是“中心工作”那个中心,不是圆中间那个点,“中”是一个词,“心”又是一个词。“中”的概念前面讲过,是“不偏不依,恰当、适度的状态或方式”,在“谦卦”里,就是“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个“中道”,心里得到了这个“中道”,才会在“鸣谦”之时而能“贞”,信守最初的“谦”。飞驰的车不飘,扬帆的船不浮,惟一的方式是装满它们——负重前行。名气大名头响的人不骄傲,也只有一个方式,要有理想信念——“中心得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君子,通常都不会是享清福的角色,责任、担当、辛劳这些词常与君子相伴,这一次是劳,勤劳、辛劳。
谦卦五阴一阳,九三正是那根阳爻,谦卦卦德外在表现虽然谦卑,却又极具进取精神,就在这个劳谦之“劳”。必须要“劳”是因为正处于这样一个下承民望,上分君忧的劳心之位。王弼的说法是:“处下体(内卦)之极,履得其位(阳爻居阳当位)……上承下接劳谦匪(非)解(懈)……”。
“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现在还要求既要谦虚又要勤劳,不能懈怠,这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常人能善始而不能善终,《道德经》里有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能自始至终保持一个慎重虔敬之心——劳谦,只有“君子”做得到,所以说“君子有终”,这样就会吉祥。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劳谦君子”的工作都是顺民所愿,解民之忧,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相诸葛亮;“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建立西周数百年社秩序(周公治礼)的周公姬旦,这样的劳谦君子,很难不让人心服。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正是“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这回事。
六四,无不利,撝谦。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撝”,裂也。引申为“所到之处皆……”之意。(说文解字)。“撝谦”的意思就是:所到之处,无所不谦。
“处三之上而用谦焉,则是自上下下之义也……”(王弼注)。六四处于三之上五之下,已经是高位,接近权力顶峰,以这样的身份地位还要到处用谦,当然是以上下下,“下下”第一个“下”是动词,“向下”的意思,第二个“下”是名词,“低下”的意思,处于高位的一方放下身段向地位低的一方谦卑,还无处不谦。上对下的谦卑其实只需要个姿态,就会得到居下位的一方好感,乃至好的反响,乃至广泛支持,这样就会“无不利”。
逮谁给谁谦卑,然后“无不利”,这样下去,谦卑会成为习惯,“无不利”成为目的,迷失在“谦卑”和“无不利”这个自利的因果循环,丢掉信念,使命,忘记职责,所以圣人在此要告诫一句:“不违则也”。因为这样的时候最容易牺牲原则。有人说《易经》里只有谦卦每爻都吉,我看到的却仍是如何去做的规劝和不去做什么的告诫。易经里的变化,都和人的所为相关,并没有纯粹的吉与凶。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不富以其邻”,这句爻辞“泰卦”六四爻出现过一次,“翩翩不富以其邻”,多了“翩翩”两个字,翩翩是指轻盈洒脱的样子,居六四位极人臣之位,不慕私财,不以其邻而富,心底无私,才能体态轻盈。六五是帝王之位,帝王财富即是国家财富,这里“不富以其邻”的含义是,不凭侵犯,掠夺邻国的财富而积累国家财富。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是谦卦之德,是君子一开始就树立的目标。现在这个君子君临一方,利于运用侵(征)伐的手段,讨虐伐暴。郭京的《周易举正》中认为“侵”字是“征”字之误。强的一方攻击弱的一方,叫“侵”;正义的一方讨伐暴虐的一方,叫“征”。战争的目的不是“富以其邻”,已经有了这个前提,战争的性质就是孟子所谓“义战”,显然应该是“利用征伐”,这样才会“无不利”。
“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以西歧小邦击败强大的商王朝,用的就是征伐。
“利用侵(征)伐,征不服也”,进一步说明战争目的不是掠夺财富,是维护天道、秩序。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这里又是个“鸣谦”,与六二的“鸣谦”已有所不同。六二“鸣谦”是个人因“谦逊”而赢得好的名声,上六的“鸣谦”是“六五”利用征伐之后,既是君主的美名,又是邦国的美名。“利用征伐”之后的“鸣谦”,已经可以借此形成一套国际秩序和规则,偏鄙小国,蛮族,领地中的反对派,派支军队征服就可以了。古罗马时代“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就是“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对征服的土地不是东方人的战争中常见的掠夺,是行省化,去蛮族化,罗马化,然后,“条条大路通罗马”,建立“罗马统治下的和平秩序”。
“鸣谦”之后仍要用征伐,是因为“志未得”,“称物平施”这个天道秩序还未实现。
后世的战争,很少有“用征伐”的,更谈不上“谦”,两次世界大战,用的都是悖强凌弱的暴力侵略。
近几十年美国人,“鸣”得是够响亮了,与“谦”却毫不粘边。美国人“鸣”的是“骄”是“傲”,所以,美国人发动的战争也都只能称之为“侵伐”,无论他们以多么美丽的借口去包装。
重要的是,也都不怎么美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你可以输入汉字、汉字的进行检索,也可以点击“部首检索”,通过部首和笔画进行检索。
部首:衣部
拼音:póu
注音:ㄆㄡ
笔画:12笔
五笔:yveu
郑码:snRH
四角号码: 00732
笔顺编号:
裒póu聚集:裒集。裒辑。裒敛。减少:裒多益寡(减有余以补不足)。笔画数:12;部首:衣;笔顺编号:
裒póu【动】聚集。如:裒刻(搜括,聚敛);裒览(收集和阅览);裒整(聚集整顿);裒积(聚敛积贮);裒录(收集辑录);裒多益寡(多接受别人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裒汇(汇集;辑集);裒啸(形容人群呼噪杂乱)减去。如:裒益(减少和增加);裒多增寡(裒多益寡);裒多益寡(减多余以补不足)通“俘”。虏获裒荆之旅。——《诗·商颂》裒辑póují汇集而编辑;辑录爰命史臣,裒辑圣政。——陈傅良《跋御制圣政序记》此书系从类书中裒辑而成裒敛póuliǎn聚敛财物专务裒敛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号
家长帮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 All Rights Reserved裒的拼音:póu
裒的部首: 亠
裒的笔划: 1
裒的中文解释:
①聚:裒辑ㄧ裒然成集。
②取出:裒多益寡(取有余,补不足)。
裒开头的词语
对裒字感兴趣的人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tunes发音和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