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德国的德国职业教育育有什么不同

德国职业教育,有啥秘密武器
原标题: 职业教育,有啥秘密武器
在德国,六成以上的青年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的“老友记”,选在了一所并不太出名的高校——安徽合肥学院。其中的渊源是早在1984年,中德双方就决定共建合肥学院,开展应用型职业高等教育合作。
在致辞时,李克强总理说:“正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成为社会风尚。”
那么,李克强总理眼中的全球职业教育高地德国,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秘密武器“双轨制”
职业培训在德国有着长久历史。
从19世纪开始,手工业企业便有意识地对学徒开展职业培训。1869年,《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帮工和学徒有义务接受职业补习教育。1884年,德国通过法律成立“双轨制”公司管理框架,董事会需向监事会汇报,监事会则由银行家和科学家组成。这种管理结构为普及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德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双轨制职业教育则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成熟的技术工人。
年轻人获得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并不比大学生低多少。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的最大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
“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大学生并非越多越好,很多职业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国际部主任&沃切特说。“有些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比例非常高,比如,达到80%,其结果是连餐馆服务员都是大学毕业的。”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大学生,但也需要大量受过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年轻人。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相比于考大学,更多的德国中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据统计,德国高中生毕业后上大学所占的比率仅约30%-35%,其余学生选择高等职业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为何如此吸引人?就不得不提它的秘密武器——双轨制,就是将在企业实习和在学校学习相结合。根据政府教育部门的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个星期有三到四天在企业当学徒,其余几天在职业学校当学生。
在以企业实践实习为主、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双轨制”教育下,学生毕业时就成了技能娴熟的专业工作者,并能立即为企业所用。年轻人得到工作,企业得到合格的雇员,劳动力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相比之下,那些只接受过学院教育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却很难立刻进入“职业角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
因此,在欧洲,凡是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德国、等,年轻人的失业率就不那么高;而那些职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却面临着这样的怪圈,一方面,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招不到有技能的年轻人,缺乏活力。
学习就业“无缝对接”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导,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投资占70%,政府投资只占30%。企业是主要投资者,也是主要的培训机构。
“企业之所以有动力搞职业教育,是因为它能带来效益,帮助企业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它最了解的合格员工。”德国朗盛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
作为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企业参与者,德国朗盛公司每年招收400至500名学徒工,为他们提供为期3年至3年半的实习。这些学徒工的年龄从17岁到21岁不等,主要是中学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上了一两年大学却发现自己不适合大学转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朗盛公司为实习生发工资,并在各个岗位上配备资深“师傅”指导实习。实习结束后,大约有50%-65%的实习生会被朗盛公司雇佣。
实习制度是培养新人的主要途径,公司每年对人力资源需求做预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未来数年的实习计划。实习生从一开始就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不仅培养职业技能,也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考察。这样,实习结束时,公司对学徒们的了解已非常充分,选拔正式员工就游刃有余了。
德国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为将来的工作而学习的体制,学校注重行动能力,因此在教学和实践时间的分配上,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在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实用性、综合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手艺
“我父亲是电工,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电动玩具,所以中学毕业时我决定来这里学习自动化。”作为德国奔驰汽车杜多夫工厂的学徒工,21岁的&慕斯已经在这里实习两年多了。在“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下,贝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工厂实习,其余时间则在职业学校上课。
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杜塞尔多夫工厂目前有两百多名学徒工,分别学习从自动化到商务等各种和企业生产及经营相关的专业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奔驰公司统一制定的标准化教学大纲,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不等,公司给学徒工发工资。这里的学徒工很多都来自有资格进大学深造的文理中学,也就是说不少人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来这里的。
实习的第一年,学徒们都在工厂的培训中心集中学习汽车制造的基本技能——从最基础的机械制造手工艺到最先进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第二年再被分配到各自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实习。“我觉得在车间学习比坐在课堂上听讲有意思多了,学东西也更快。”正在给一个车门教具上螺丝的学徒工纽贝尼&赛巴斯丁说。
据培训中心主任尤金&特先生介绍,尽管现代汽车制造业已经高度自动化了,很多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但很多公司的培训中心仍然要求学徒们从最基础的机械手工艺开始学习,让他们熟悉最基本的原理,保持对手工艺的敏感。“光会按电钮可不行,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了手艺啊!”尤金说。
两到三年的实习结束后,90%以上的学徒工会从奔驰公司得到一份为期5年的保证聘用合同。不愿意马上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其他事情甚至去上大学。不过,大多数学徒工出师后还是会直接留下。几年后,他们可以参加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分职业的考试,通过考试之后,他们可以获得本行业的“师傅资格”。在德国,各行各业里的“师傅”收入很可观,在社会上也广受尊重。
大学文凭不是“敲门砖”
与接受高等教育相比,接受职业教育通常会更早进入职场。这对家庭条件欠佳者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这些人日后觉得所学不够,依然可以走“第二条教育之路”,即通过上夜校等方式补考高中毕业证,进而申请上大学。
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就是德国前总理的经历。施罗德自幼家贫,14岁就去当学徒,成为售货员。后来,他边工作边上夜校,最后考上大学,成为律师,当上德国总理。在德国,类似的成功例子不少。
在德国,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现象。大多数青年都不上大学,而是在接受了2-3年的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后进入社会。就此柏林工商大会主管职业教育的特罗曼斯多夫女士谈到,究其原因,首先是德国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认同,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
在德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文凭并不是唯一的“敲门砖”,职业教育背景在很多企业,特别在中小企业中更受青睐,企业找员工,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不愿意雇用大学生或拥有更高学历的人,认为这些人只有“一双左手”(比喻某人手脚不灵活),什么实际工作也干不成。比如说,在莱比锡新建的保时捷汽车分厂有70%的员工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综合自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为什么德国60%青少年选职业教育?(组图)
  在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私立机构等共同承担。图/CFP
联盟新成员茅为蕙 微信ID(maoweihui2014)  功能介绍:钢琴家、教育家茅为蕙为蕙博士的私享盛会,与大家分享音乐人生之路的所思、所想、所得。扫一扫添加微信服务号
  在德国的教育体制中,只有约40%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中学生进入大学,而60%选择参加职业教育的中学生并没有低人一等的观念。德国父母看问题也很务实,他们决不会硬逼着子女读高中、上大学,有的家长甚至会根据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学校里的表现反过来劝自己的孩子去读职业教育。很多通过职业教育的德国青年有机会发展成为企业的骨干,甚至有的创业成功。而在我国,很多青少年不愿选择职业教育,每年中考之后,挤不上普高的初中毕业生们才在无奈下选择职业教育。近两年,国务院出台规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内一些企业已开始有意识地参与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技术人员。何时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够“对接”德国?
  德国低失业率得益于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高失业率,成为欧元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相比其他国家,德国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仅为7.6%(2013年3月),在欧盟国家中最低。德国未来工作研究所劳工市场政策主任希尔马·施耐德认为,德国年轻人失业率低主要归功于德国特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主要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小学生上完四年级后就要被分流,根据每个人的综合情况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尤其是作为学徒,或者说某些专门职业的培训,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就越能够更好地掌握技巧。
  所谓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还可挣到实习工资。
  在德国,上大学并不是青年人成材的必由之路。德国联邦政府数据显示,每年有60%的德国青少年选择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据统计,2010年初,德国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种类达348种,共有170万青少年选择了职业教育,其中最受学员欢迎的职业培训是工商类职业培训,占49%;其次是手工作坊类职业培训,占38%;其他领域的职业培训,包括农业、公共服务、自由职业、家政服务以及航运等。
  企业承担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开支
  在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私立机构等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学制的较大部分开支。这样,学生从十五六岁开始便进入就业体系,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教育经费。学校方面的开支主要来自联邦州和乡镇的税收收入。企业还负责承担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所有费用,并向学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贴。
  联邦政府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指挥棒”的角色,制定统一的职教法律法规,规范职教机构资质和管理;同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各州政府负责学校的内部事务,包括课程安排、教师培训等。地方政府负责学校的外部事务,包括校舍兴建、教学资料购置等。
  此外,岗位培训还是德国终生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来源:微信号“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家庭教育
  父母的态度是孩子的“镜子”
  香港《文汇报》曾经报道过,韩国一名学业优异的高中生,因不堪母亲对其学业的严厉要求,担心自己伪造的考试成绩单被发现和处罚,而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原来这位孩子的母亲对其要求十分严厉,每次考试成绩不好便会遭到毒打,为了逃避母亲的责罚,这个孩子篡改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单。因为害怕在即将到来的家长会上,母亲会发现他作假的问题,他用锋利的菜刀杀死了51岁的母亲,并将尸体藏匿在家中达8个月之久。当母亲遗体腐烂并发出臭味,儿子便用工业用黏剂封死所有的门缝和窗户。岂料离家5年的父亲最近突然回家,发觉儿子有异,遂向警方举报,揭发了命案。
  这则新闻虽然发生在韩国,但对中国父母们也是一个警示,因为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标准的情况在中国更为普遍。虽然这样的悲剧是极端的案例,但对孩子非打即骂,过于苛责,对孩子心理的伤害却是普遍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自卑,甚至会因为绝望而铤而走险。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的自信心源于自我的评价,但自我评价形成的过程,需要父母及周围人的共同参与,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从周围人,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自我的内心形象,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照镜子”。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是积极肯定的,孩子就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自信高大的形象,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是否定打压的,孩子在内心就会觉得自己懦弱无能。所以明智的父母会首先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
  (来源:微信号“孙云晓”)
  联盟活动推荐
  做一次小小面包师
  组织者:大小爱玩(dxloveplay)
  活动介绍:邀请您和孩子走进曼可顿面包厂。
  亲耳听专业人员生动讲解,亲眼揭秘面包生产车间,身着小爱特意准备的小小厨师服,亲手制作一块香喷喷的美味蛋糕。
  活动时间:8月16日(周六)上午10:00-12:00
  活动地点:北京曼可顿食品公司(大兴区亦庄)
  报名截止日期:8月14日24:00
  招募人数:20个家庭。
  参与的孩子建议2岁以上。
  活动费用:60元/家庭(限两大一小)。
  报名方式:关注“大小爱玩”后进入微店报名。(来源:微信号“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本文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2)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什么不同?
我的图书馆
(2)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什么不同?
& &  湖北日报消息 (记者
王晶)德国适龄青年中,只有20%的人上大学,80%的人完成中学教育后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中,65%的人经由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成为某一职业的熟练工人。
  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发展职业教育。上月底,在武汉参加德中大道活动的德国职教界人
士,与中国同行一起探讨从校园到职场的多个环节。
  双元制培训提升至国家层面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在德国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的统一组织下,由行业协会、工会、教师三方代表,共同拟定用于职业培训的标准和各项具体要求,充分反映产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双元制得以保证的另一大原因,是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法律制度规定了德国职业资格认证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认证考核内容及其方式。
  过去10年,全德一共出台了200项职业培训规定,具有公司职员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受培训者,在国家承认的380个培训职业中接受职业教育。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即有职业院校提出借鉴双元制培养学生。但至今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还只是学校和企业间的自发行为。
  各方资源如何精密合作
  德国下萨克森州管理学院专家王宝军介绍,该学院50%的股权属于州政府,另一半股权由企业股东和机构股东分享。有大众汽车公司这样的股东,该学院的汽车相关专业学生在获取行业最新知识、进入一线大公司实践自然没问题。
  我国不少企业目前也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事半功倍。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董事长孙文向记者表示,目前集团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都有订单培养,武汉软件职院首届订单班的42名学员100%就业。
  湖北啤酒学院是完全按双元制培养模式建设的中德合作项目,院长徐功瑾介绍,该院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酒厂实践。要想通过毕业考
试,学生必须自己买原料、设计配方、动手酿造啤酒,学生的论文就是他们自产的酒。为了让师生在校园里接触到最新行业动态,学校经常邀请酒厂到学校进行技术
  学校和企业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此次职教论坛上,德方来了很多职教机构,他们连接着职校、企业还有各种行业协会。
  以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公室为例,它与500余家工商协会、手工业协会、自由职业者协会密切联系,为职业教育提供咨询、实践、认证等服务。
  德国萨克森州经济教育协会这样描述协会的工作:根据经济界的行为和过程确定教育的需求量。他举例说明,萨克森州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目前的
重点任务是国际化。因此,针对这些企业的人才培训要包括跨文化的业务联系、国际市场了解、语言等国际贸易内容。协会直接联系7所学校,精准地为萨克森州的
中小企业培养员工。
  相当多的德国职教机构已认识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大市场,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但我国这样围绕职教做文章的中介还在萌芽中。
发表评论:
馆藏&3138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南京210024)
摘要:中德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同。德国&双元制&模式处于成熟和稳定期,中国职校制模式处于过渡和发展期。中德职业教育发展差异,来源于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和产教融合模式不同。借鉴德国经验,高职院校要促进职教集团完善职业标准,突出学生的通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高职院校;中国;德国
德国经济强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建立了统一和卓越的职业教育体系。自1983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入中国以来,已有30多年历史。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高职教育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应运而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时期,双元制对中国高职教育强调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及能力培养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备而复杂,中国高职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机制和挑战尚有不甚清楚之处。本文试图比较中德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分析中德职业教育发展差异的文化制度和环境因素,并就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德国经验提出建议。
一、中德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
1.发展模式。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制,指企业直接负责学生的职业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的教育。二是以德国为代表、欧洲多国实施的&双元制&,指将在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教育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相结合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制度。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职校制,指职业院校负责职业教育学生全部的职业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的教育。
2.&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有双元制和全日制职业教育(职校制)两种模式。所谓全日制又分两类:一类是职业专科学校(berufsfachschule),以德国 &学校型职业教育&为历史传承,培养乐器制作、陶瓷制作、木器雕刻等类型的技术工人;另一类是全日制职业学校(allgemeineberufsfachschule),主要培养助手或助理的相关职业,如技术助理、药剂师助理、实验员等人员等。在特殊情况下,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同样岗位的教育,差别在于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得不到企业所提供的津贴。因此,&双元制&是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首选。
2012年,德国第二阶段(即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毕业生中,约65%的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1]。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与欧洲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同行的比较研究,&双元制&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学生分别在职校和企业学习并通过实践可以极大地扩展能力,企业实训教师依托企业最新技术发展可以及时更新知识,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和客户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参与机会,生产性劳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具有积极作用,行会举办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学习场所补充有利于弥补(单一或较小规模)企业生产实践学习的不足[2]。
3.职校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几乎全部由职业院校(或技师院校)提供,少数由大企业举办的学校也在此列(如由中国一汽集团举办的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由南京机电集团举办的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校制的优点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的是往往脱离企业需要,使得职业教育资源无法获得合理配置。2000年后,部分高职院校试行了&订单培养&、&打包配送(毕业生)&、组建职教集团等举措,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2015年,政府主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部分院校和企业合作以&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和&招生即招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但是职校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尚未破解。
二、中德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1974年,英国学者、前剑桥大学副校长阿什比(Eric Ashby)的著作《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这一观点亦可提供中德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的分析框架。
1.文化传统不同。&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3]德国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有三:一是人生无贵贱、职业无高低的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16世纪马丁 & 路德 (Martin Luther)发动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和他创立的新教路德宗。路德提出&惟独圣经&(sola scriptura)和&惟独信心&(sola fide)的宗教改革主要观点,他关于&因信称义&和&人人皆僧侣&的主张及其一系列教育思想,对近代德国乃至整个欧美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德国,&蓝领&和&白领&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没有明显差距,同时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畅通了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渠道。因此,传统上德国80%的年轻人选择完成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而不是去大学学习。二是崇尚技能的传统。德国对职业技能的体验从小学开始,在中学进一步过渡到对职业技能的崇尚和认可。18世纪,受欧洲杰出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的小学就设有手工课,女孩以缝纫针织为主,男孩以锤子等工具的使用为活动主体。1968年受世界性左派思潮的影响,德国公众认为男女有别的手工课是对妇女的歧视,于是取消了手工课,但重视技艺的传统以艺术课、绘画课和课外活动的形式保存下来。笔者在莱比锡手工业行会教育与技术中心亲眼看见幼儿园组织孩子在那儿参观和体验。三是社会各界与私人资助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德国企业多以能够成为参与双元制办学的教育企业自豪。在德国,所有企业都可以搞培训,但只有大约1/4的企业有资格办教育,这些教育企业以承担教育为责任和荣誉而不以教育为赢利。黑格尔&福斯特(Helga Foster)博士和汉斯-彼得&施密特 (Hans-Peter Schmidt)博士都反复强调:&德国是一个原材料匮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传统认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从理想到现实长路漫漫。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认识在不断增长。
2.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德国是世界级工业国,它是制造技术、工业软件、工业电子技术的主宰和全球制造产业领先的供应商。中国是刚从农业国转型的新兴国家,是全球新技术的机械应用者和新产品的市场,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创造的附加值低。历史上,德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时期。19世纪中期,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已经高度发展,而德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不少德国人模仿复制英国产品,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工作时间又被资本家无限延长,这使得德国商品成本非常低廉,挤占了英国的商品市场。为此,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强制所有德国产品要进入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市场,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但正是这些反制措施刺激德意志民族卧薪尝胆、精工制造,成就了&德国制造&近130年的成长神话。
3.劳动力市场不同。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德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为了获得高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不得不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是德国&双元制&建立的企业经济驱动力。二战后德国经济复兴,人力资源匮乏,西德和东德分别从土耳其和越南大量吸纳急需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这也凸显了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下游,大量低端的低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涌进城市和工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新技术的机械性应用者的特征。在这两种状况下,企业都不容易直接感受到职业教育对其生产价值附加值的意义。
4.产教融合模式不同。企业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技能性,不足之处是由于过于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技术和岗位迁移能力弱。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也是最大特点是产教深度融合。职校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企业需要和企业发展。以中国数控专业与德国切削机械师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为例。在德国,切削机械师是制造型企业的五大职业之一,该专业以培养学生完成制造型企业中金属加工任务(使用各种工具、机床进行加工生产)为主线,涉及企业组织、工作任务、客户服务、成本预算、设备准备和订单加工流程等,整个计划着重强调工作安全、健康保护和环保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熟练掌握以下四个系统之一:自动车床系统、车床系统、铣床系统和磨床系统[4]。该培养计划制定流程为:政府部门的组织;行业协会和教育专家协同工作;以客户订单为线索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以计划、实施和监控三个步骤为一个循环对工作过程进行解构;形成该职业的能力清单;以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划分组成培训模块、培训计划;围绕完成职业行为能力的知识理论,划分学习领域,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的培训模块部分由企业或者企业委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完成,学习领域部分由各职业学校完成[5]。中国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中没有切削机械师专业,有一个相类似的数控技术专业。中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点规模庞大,仅在江苏就有47所高职院校举办了该专业,每年招收8000人。该专业以培养学生使用和维修数控机床为主线,传授给学生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学校实训中心和企业实践练习操作技能。其培养计划内容集中于如何满足企业对学生就业技能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放弃了机械切削加工的基础,强化了数控加工操作的特殊性,如对刀具(指定的)、编程(教师授意)、具体操控(按下循环加工钮)的强化,这样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窄化,技术和岗位迁移能力弱,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高职院校怎样借鉴德国经验
单纯从法律法规的保障体系、企业参与、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来复制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可能的。高职院校需要仰望天空,更需要埋头做事。高职院校的注意力不应该聚焦于法律法规的修订、国家政策调整等恢宏命题,而应主要关注怎么从实际出发,务实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1.适应现阶段国情要求,促进骨干职教集团完善本行业职业标准。职业标准是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在德国,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工商行会等六大行业协会会同雇主协会、政府机构及各类职业教育专家,根据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用原则将职业划分为365种,并用4年左右时间制定每种职业的具体标准。其特点呈现出&多方合作、组织保障&的职业标准制定流程,&上下贯通、左右融通&的职业标准体系,&能力本位、追求实用&的职业标准内容框架,&功能多元、面向未来&的职业标准发展定位。全德统一双元制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考核要求。中国现行的职业标准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国家职业标准由政府劳动与人事部门掌控,企业用人标准由各层各类企业制定,学校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岗位标准)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则由教育部门掌控,导致&职业标准在相当严重的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生产和生产者的要求,无法适应产业、行业、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难 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需要&[6]。相同专业在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考核标准完全不同。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江苏省经过20年的发展,通过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骨干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全省所有职业院校,并形成若干个国家级的职教集团(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中国食品药品职教联盟,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隆平高科共同牵头组成的中国现代农林职教集团,以及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的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针对现行职业标准缺陷和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可以发挥已经普遍建立的职教集团在完善职业标准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法,动态构建本行业职业标准。职业标准框架体系包括三类标准:一是国家职业标准。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对特定职业活动规范进行的描述。这一标准的指向范围既包括为企业的现实工作岗位需要提供资格鉴定,也为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活动标准的发展提供基础[7]。这一类标准主要由政府组织制定。二是分区域、分层次的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标准。这一类职业标准以具体的代表性行业的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分析为基础,旨在为企业人才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又为国家职业标准建设提供补充,还为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提供方向。三是基于教学过程的对职业活动进行描述的工作标准。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教育培训特别是新生劳动力的能力养成提供教学规范。一般来讲,这一类职业标准的指向范围更宽泛,往往存在于岗位群、职业群;它更多地反映能力养成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规律。职教集团可以在二、三两类标准制定上发挥作用。
2.围绕岗位胜任和岗位迁移能力提升,突出通用技能培养。一是要重视学生通用技能培养。德国不仅重视专项技能先进技术和装配技能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培养完成),也高度重视工业时代学生生存技能的基本培训(主要由学校培养完成),坚持将宽基础的通用技能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如焊接技术、钳工技能、管道工技能、木工技能等。许多德国人家中都存放工作台、工具箱、刨子、电钻、小型砂轮机、小型铣床,许多修修补补的活自己就干了。中国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对学生专项技能或先进技术培训培养而忽视通用技能培养,通用技能在中国似乎被视为低级和淘汰技术而不被重视。这样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毕业生(劳动者)可能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不适用于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而不知所措,不能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影响岗位迁移胜任。二是要重视学生科学价值工程观培养。德国常用一个完整的机构或系统作业作为一个最终任务单元进行教学,从装配技术精度的角度,强调零件的加工精度或修配精度。按照图纸精度加工零件的目的是保证产品装配中的统一性和互换性,然而根据图纸加工只是装配过程中的单配技术作业[8]。在中国,价值工程观培养似乎只是对本科生的要求,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体现不够。欧洲人进口天津海燕手表厂生产的零件组装的手表,其价格比中国原产装配的手表价值高一大截。除了品牌认可因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装配精度比我们高。
3.定位应用性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现代工业时代,知识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学会自学乃是教育之本。德国&双元制&有一种培训应用工程师的理念。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和具体任务后,学生要进行信息资料收集并进行技术认证、决策、执行和评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质疑、监督、技术指导作用。从中国情况看,尤其要重视提升职教学生的自学与询问能力、手册应用能力、产品或知识推广与介绍能力。
根据德国《经济新闻报》报道,2014年中国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首次超越欧盟28个成员,5年后中国还有望超越目前领先的科技大国美国[9]。这意味着,中国复制欧洲和美国技术的时代终告结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职业教育人学习德国做法、借鉴德国经验,就必须加强与工商界的精诚合作,共同创造&中国制造&的神话。这就是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给中国经济界和职业教育界最大的、也是最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1]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EB/OL].[2015-01-11].http://www.Bmbf.de.
[2]姜大源.关于&双元制&职教模式评价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27.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
[4]Verordnung&ber die Berufsausbildung in den industriellen Met-allberufen[S].W.Bertelsmann Verlag,2004-07-09.
[5]葛艳娜.在高职数控专业引入德国切削机械师培养计划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10-13.
[6]李晓阳.职业标准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3-15.
[7]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42.
[8]朱引福,钟勇,黄玉瞡,等.向德国职业教育学什么[J].上海教育,2014,(6):14-27.
[9]德媒:中 国 研发 投 入首 超 欧盟,山 寨 技 术 时 代 将 结 束[EB/OL].[2013-07-24].http://www.techweb.com.cn/it/2014-11-17/2097477.shtml.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省级统筹视角下江苏&高职强省&建设研究&(2014ZBC0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的职业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