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2对脑神经歌诀是对侧控制

大苗老师4月19日第37讲:脑神经(12对);脑神经按功能不同分为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歌决: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氏核,它管的是瞳孔括约肌,;(一)视神经1.解剖生理;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就会出现在对侧)→视束→;①视神经:出问题了该眼全盲;②视交叉:出问题了两眼颞侧偏盲③视束以后出问题了;④视辐射:
大苗老师4月19日第37讲: 脑神经(12对)
脑神经按功能不同分为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感觉性神经(第Ⅰ、Ⅱ、Ⅷ对)和混合性神经(第Ⅴ、Ⅶ、Ⅸ、Ⅹ对)。
歌决: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 纹状体的结构包括:壳核、尾状核以及苍白球,壳核、尾状核组成核团。 新纹状体:核团,旧纹状体:苍白球
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氏核,它管的是瞳孔括约肌,属于副交感核团 特殊内脏运动核团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
(一)视神经 1.解剖生理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就会出现在对侧)→视束→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内囊后肢→形成视辐射→枕叶视中枢皮质。 2.临床表现 请结合上面的图看
① 视神经:出问题了该眼全盲
② 视交叉:出问题了两眼颞侧偏盲 ③ 视束以后出问题了对侧同向性偏盲
④ 视辐射:下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上1/4象限盲,如颞叶病变;上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1/4象限盲,
(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1.解剖生理
(1)动眼神经: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上提下斜无外直)
动眼神经管的是瞳孔缩小,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2)滑车神经:分布于上斜肌,受损表现为眼球向外下运动(像小偷一样眼斜着向下看) (3)外展神经:分布于外直肌。
动眼上提下斜无外直,小偷坐滑车,外展外直肌。 2.临床表现
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麻痹:表现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 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呈内斜视。 (三)三叉神经 1.解剖生理
三个叉:眼、上颌、下颌。 2.临床表现
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 (四)面神经 1.解剖生理
(1)运动 支配面上部肌肉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支配面下部肌肉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的神经元只有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 (2)感觉 分布在舌前2/3味觉 2.临床表现
出问题了就没有表情了。 (四)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1.解剖生理
(1)舌咽神经 舌后1/3味觉,舌前面由面神经控制,舌后面由舌咽神经控制(舌前面,舌后咽)
(2)迷走神经
2.临床表现 舌咽、迷走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一侧损害不出现球麻痹症状,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
3.各脑神经核脑内分布位置
中脑:III、 IV(动眼、滑车、缩瞳)
桥脑:V、VI 、VII、 VIII(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三叉神经核、上泌涎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耳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延脑:IX、X、XII(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下泌涎核、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副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34中、58桥、9 10+2变延髓 八.神经系统的检查 1.反射
(一)浅反射包括:①角膜反射;②咽反射;③软腭反射;④上、中、下腹壁反射;⑤提睾反射; (1)深反射包括:①肱二头肌反射;②肱三头肌反射;③桡反射;④膝反射;
肱二桡骨颈五六,肱二六七腰二四(对应部位)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深反射增强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二)病理反射 ①巴彬斯基(Babinski)征;②Chaddock征,③0ppenheim征,④Gordon征 2.腰椎穿刺的常规部位首选第3~4腰椎间隙
禁忌证:包括颅内压增高和明显视盘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脊髓压迫症,休克状态。记住有颅内压增高的有形成脑疝的危险的时候禁用 3.脑脊液常规检查
糖CSF糖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正常值2.5~4.4mmol/L 氯化物正常值120~130mmol/L
第2节:周围神经疾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其实就是面神经炎,也可以称作贝尔(Bell)麻痹 一、病因
面神经炎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可能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内狭窄,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
二、临床表现 患侧表情肌瘫痪,多为单侧性。上节课老师讲过,面神经正常的人可以挤眉弄眼,鼓个腮帮、吹个口哨什么的,一但面神经麻痹后,这些事就干不了啦。面神经麻痹属于软瘫(周围神经出问题都是软瘫),面神经麻痹跟躯体没有关系,不会出现肢体瘫痪。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通常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鉴别:
格林巴利综合征 可出现双侧性周围性面瘫,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四、治疗
1.急性期可口服皮质激素
2.如果是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可口服无环鸟苷。
3.维生素B族类 三叉神经痛
一.临床表现
记住几个点:触发点、板机点、痛性抽搐。题目里只要出现这个就要想到三叉神经痛。意思就是碰到这个三叉神经的点后马上产生疼痛,但一会就好了,间歇期完全正常。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扳机点,以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诊断不难。 鉴别: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有三叉神经的感觉运动障碍,加上其他脑神经麻痹,就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角膜反射迟钝。其他脑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咬肌无力,张口下颌禹患侧偏斜。 3.治疗
(一)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癫痫也用它),它的副作用是过敏性皮炎 (二)射频电凝术 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不损害触觉纤维。老年患者不宜手术的首选。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一)病因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格林-巴利综合征。是迅速进展而大多可恢复的运动性神经病,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神经末稍、神经节及脑神经),部分病例伴有运段轴索变性。运动障碍比感觉重。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四肢对称性无力,瘫痪为弛缓性。 2.感觉障碍 手套感袜子感 3.脑神经损害 腓肠肌压痛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高,细胞正常)这是特征性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肢对称性无力+手套感袜子感+腓肠肌压痛=格林-巴利综合征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格林-巴利综合征 鉴别:
(二)急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都增多 (三)周期性麻痹 无感觉障碍,血钾低,脑脊液正常。 4.治疗原则
1.用不用激素有争议 2.主要是用血浆交换 3.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4.呼吸肌麻痹 很危险,需抢救,及早气管切开上呼吸机。
第3节:脊髓病变
骨髓压迫症
一、常见病因
1.脊柱退行性病变 最常见的是外伤,其次为椎间盘突出和肿瘤。脊柱本身的肿瘤远不及转移瘤多见。
2.硬脊膜病
3.脊髓和神经根的病变 常见的还是肿瘤,也是转移瘤多见 2.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多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压迫部位以下所有感觉都没有了) 1.刺激期 表现为神经根痛(背后疼痛)
2.脊髓部分受压期 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深对侧浅) 3.脊髓瘫痪期 全横贯性损害,压迫部位以下所有感觉都没有了.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脊髓炎
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可以出现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就是脊髓横贯性损害。 2. 感觉障碍 病变以下所有感觉缺失,脊髓横贯性的感觉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4.诊断及鉴别诊断
确诊本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脑脊液常规、生化
五、治疗 1.治疗目的:减轻脊髓损害、防治并发症及促进功能恢复。
2.药物治疗:皮质激素;
第4节:颅脑损伤
1.头皮血肿
1.皮下血肿 就是脑袋起大包。一般不需要处理的。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常摸到头皮下波动感,穿刺抽血+局部加压包扎
3.骨膜下血肿 头皮肿胀仅限一块颅骨范围,边界不跨越骨缝。由于骨膜下离颅内很近,不能加压包扎,加压包扎容易形成脑疝,一加压血有可能会渗到颅内的。 不管头部什么血肿,处理的时候都要注意有没有颅骨和脑内损伤
头皮裂伤处理时,由于头皮血供丰富,其清创缝合的时限可以放宽到24小时。一般的清创时间是6-8小时。
按部位分为颅盖骨骨折和颅底骨折,按形状分为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1.颅骨线状骨折诊断
颅盖部的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靠颅骨X线摄片确诊。 2.凹陷性骨折
掌握手术适应征:伤到大血管、伤到神经、有功能障碍了、开放性的。这些都需要手术 三、颅底骨折 1.颅底结构
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来确定
二、颅前窝骨折
熊猫眼征(眼眶发青)+鼻漏=颅前窝骨折 三、颅中窝骨折
耳朵在颅中窝,所以颅中窝骨折就会出现耳漏 四、颅后窝骨折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属于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颅脑骨折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就是止血清创 (1)头高位卧床休息
(2)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及便秘 (3)预防感染
(4)不能阻塞及冲洗耳道、鼻腔 (5)脑脊液漏停止前不作腰穿
(6)治了一个月,脑脊液还有漏需要手术
(7)合并视神经损伤,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行业资料、高等教育、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16精神神经系统:脑神经.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病变,颅脑损伤笔记等内容。 
 第8章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③疾病, 颅脑外伤、 脊髓横贯性损伤、 外伤性癫?...(2)定位意义:①周围神经损害。单支受损,所支配区...  精神神经系统 神经病学概论、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变、颅脑损伤、脑血管疾 病、颅内感染、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脑疝、帕金森病、偏头 痛、癫痫、神经-肌接头与肌肉...  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病变+... 暂无评价 6页 1下载券 《康复护理》常见神经疾....损伤 1)颅脑损伤的分类 颅脑损伤可分为以下三种: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  精神神经系统 神经病学概论、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变、颅脑损伤、脑血管疾 病、颅内感染、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脑疝、帕金森病、偏头痛、 癫痫、神经-肌接头与肌肉...  第19 章:精神神经系统(50 分)第 1 节:神精病...(是指腰 1 到骶 2 的脊髓)病变:双下肢周围性...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 第 4 节:颅脑损伤 9 ...  第19 章:精神神经系统(50 分) 第 1 节:神经病...(是指腰 1 到骶 2 的脊髓)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第 4 节:颅脑损伤一、头皮损伤 一、头皮血肿 1、...  精神神经系统(50 分)第 1 节:神精病学概论一、...(是指腰 1 到骶 2 的脊髓)病变:双下肢周围性...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 第 4 节:颅脑损伤一、...  精神神经系统(50分) 第1节:神精病学概论 一、...(是指颈5到胸1的脊髓)病变:上肢周围性瘫痪、下肢...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 第4节:颅脑损伤 一、...  神经精神病笔记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执业医师考核...周围神经损伤感觉障碍形式 末梢型: 肢体远端、对称、...脊髓病变定位与定性诊断 后角 脊髓空洞症 前角 ...*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 脑神经共有12对、每对脑神经所含的纤维...
"网友求助"脑神经共有12对、每对脑神经所含的纤维...已回复
脑神经共有12对、每对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一、性质也不同对不对?
共1位网友提供帮助
会员9227820 10:35:51
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通常用罗马顺序表示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脑神经分为三类: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每对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一、性质也不同是正确的
问脑神经共有多少对
专长:荨麻疹、牛皮癣、白癜风
&&已帮助用户:220505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建议到正规医院做祥细身体检查不要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问红酒木瓜靓汤里得成分有含对女性有...
专长:不孕不育,阴道炎,子宫肌瘤等,痛经
&&已帮助用户:278265
病情分析: 你好,红酒木瓜靓汤能够帮助丰胸、美乳、美白,对身体没影响的
问红枣所含对人体的有用成分
职称:药师
专长:用药指导,用药咨询,药品管理,处方点评与药物应用评价,药品质量研究,指导患者安全,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已帮助用户:175
问题分析:红枣主要是维生素含量高。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能,加强肌力的功效,而且红枣含有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他命可以帮助我们补中益气、润肺生津。能够促进肝脏排毒、保肝护肝;补气养血,防止脱发,护肤美容等。意见建议:红枣吃多了会胀气,要注意控制食量。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肝炎患者忌食。
问请问祁奥牌红豆杉中草药是什么性质的药?含哪些成分?...
职称:主任医师
专长:外科,尤其擅长痔疮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8212
指导意见:建议采用中医动态的疗法服中药治疗通过中药杀死癌细胞消除肿瘤调整阴阳平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消除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根本上使人体不再产生癌细胞
问我想了解绿瘦里面含什么样的成分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71736
问题分析:你好,这些减肥产品的里面成分大多数都是一样的,主要是用来让细胞脱水,意见建议:从而达到短期内减肥的目的,但是很容易反弹的,并且长期食用还容易导致肝功能损害,建议停止使用,
问信阳毛尖茶叶里主要含什么成分
职称:三级营养师
专长:维生素A过多病
&&已帮助用户:21380
健康指导:您好,信阳毛尖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芳香物质和维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一些水溶性的矿物质。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等功能。
病症名称:
咨询标题:
病情介绍: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免费向百万名专家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红玲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脑的解剖与功能
全网发布: 17:00
脑的解剖功能
脑位于颅腔内,表面凹凸不平,由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组成。脑的形态结构比较复杂,不同解剖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部位发生病变也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和掌握这些解剖关系及其脑的血液循环对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因病理,以及指导临床和康复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脑& 干
(一)概述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于位于颅后寓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邻。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图1-1)。
图1-1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图1-2& 脑干外形(腹侧面)
图1-3脑干外形(背侧面)
&&&& 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
&&& 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 2.脑于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一中继核。
&&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 (二)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 1.脑干的灰质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 (1)脑神经核:已知脊髓灰质内含有与脊神经内4种纤维成分相对应的4种核团:脊神经内的躯体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内脏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核或骶副交感核;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脊髓中间内侧核;躯体感觉纤维则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后角的有关核团。
&&&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头部出现高度分化的视、听、嗅、味觉感受器,以及由鳃弓演化而成的面部和咽喉部骨骼肌,与脊神经相比,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亦变得更加复杂——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部也随之出现了与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图1-8),具体包括:
&&& 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 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本运动核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以及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成的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将翘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鳃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有关。
&&& 一般内脏运动核:又称副交感核,共4对,分别为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相当于脊髓的骶副交感核。它们发出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管理头、颈、胸、腹部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缩咀及腺体的分泌。
&&& 一般内脏感觉核:只有一对,即孤束核下部,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核。接受来自内脏器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 特殊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头端,接受来自味蕾的味觉传入纤维。
&&& 一般躯体感觉核:一对,即三叉神经感觉核,位于内脏感觉核的腹外侧,纵贯脑干的全长。根据位置分为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相当于脊髓后角I~Ⅵ层细胞,并与之相连续。它们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和口、弭粘膜的一般躯体感觉冲动。&&& 特殊躯体感觉核分别为位于前庭区深面的前庭神经核和蜗腹侧核以及听结节深面的蜗背侧核。接受来自内耳的平衡觉和听觉纤维。之所以将听觉和平衡觉归入“躯体感觉”,是由于内耳膜迷路在发生上起源于外胚层。
&&& 1)一般躯体运动核
&&& 动眼神经核 (图1-4、5、6)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部。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穿脚间窝外侧壁出脑参与构成动眼神经,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和上睑提肌的运动。
&&& 滑车神经核 (图1-4、5、6)位于中脑下丘高度,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部,正剥动眼神经核的下方。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向后绕中脑水管至导水管周围灰质背侧,在上髓帆内左右交叉后,经下丘下方出脑组成滑车神经,支配眼上斜肌的运动。
展神经核 (图1-4、5、6)位于脑桥下部室底灰质、面神经丘的深面。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行向腹侧,经延髓脑桥沟内侧部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限的外直肌运动。
&&& 舌下神经核 (图1-4、5、6)位于延髓上部室底灰质内,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此核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纤维走向腹侧,经锥体与橄榄之间出延髓组成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内、外肌的随意运动。
&&& 2)特殊内脏运动核
&&& 三叉神经运动核 (图1-4、5、6)& 位于脑桥中部,室底灰质的腹外侧,脑桥被盖的背外侧,网状结构内。三叉神经根纤维紧邻其外侧。此核
图1-4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上部)
图1-5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图1-6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中上部,三又神经根平面)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等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运动。
&&& 面神经核 (图1-4、5、6)位于脑桥下部,脑桥被盖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此核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先行向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面神经膝 (图1-18),继而转向腹外侧经面神经核外侧出脑构成面神经的运动根,支配面部表情肌。其中,由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传入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纤维,只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由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传入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纤维,只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
&&& 疑核 (图1-4、5、6)位于延髓内,下橄榄核背外侧的网状结构中,纵贯延髓的全长。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支配咽喉部和食管上段骨骼肌的运动。
&&& 副神经核 (图1-4、5、6)包括两部分:延髓部较小,实为疑核的下端,脊髓部位于疑核的下方,延伸至上5~6个颈脊髓节段。副神经核也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其延髓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的脑根,最终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部发纤维组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图1-4、5、6)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此核由副交感神经元胞体组成,发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加入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在副交感性的睫状神经节内换元(即与该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由该神经节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和缩小瞳孔。
&&& 上泌涎核 (图1-4、5、6)位于脑桥的最下端,该核的神经元散在于面神经核尾侧周围的网状结构内,故核团轮廓不清。此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面神经,经其分支岩大神经和鼓索至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其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口、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 下泌涎核 (图1-4、5、6)轮廓不清,其神经元散在于延髓上端的网状结构中,疑核的上方。此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其分支至相应的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腭腺的分泌活动。
&&& 迷走神经背核 (图1-4、5、6)位于延髓室底灰质内,逑走神经三角的深面,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由橄榄中部向下延伸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此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走向腹外侧经下橄榄核的背侧出脑,参与组成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部和腹部大部分器官的平滑肌、心肌的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其节前纤维在所支配的器官旁和器官壁内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
&&& 4)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图1-4、5、6)位于延髓内,界沟外侧,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上端可达脑桥下端,下端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此核主要为一般内脏感觉核,上端属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传入的味觉初级纤维终止,故叉称味觉核。下部主要接受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传入的一般内脏感觉初级纤维的终止。
&&& 5)一般躯体感觉核
&&& 三叉神经感觉核为脑干内最长的一个脑神经核,根据其功能和位援可分为3部分:由上向下依次为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 三叉神经中脑核 (图1-6)上起中脑上丘平面,下端达脑桥中部,位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外侧边缘和菱形窝上部室底灰质的外侧缘。此核相当于脊神经后根上的脊神经节,由大而深染的感觉性假单极神经元组成。此核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进入三叉神经分布至头面部的咀嚼肌,接受该肌的本体感觉冲动;其中枢突可终止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等处进行换元。
&&& 三叉神经脑桥核 (图1-6)是三叉神经感觉核的膨大部。位于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外侧,主要接受经三叉神经传入的头面部触、压觉初级纤维。还接受部分来自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纤维传入。
&&& 三叉神经脊束核 (图1-5)为一细长的核团,其上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下端可延伸至第1、2颈段脊髓,与脊髓灰质后角相续。此核的外侧始终与三叉神经脊束相邻,并接受此束纤维的终止。在延髓下部二者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浅层;在延髓上部.位于孤束核的腹外侧;在脑桥中下部,位于前庭神经核的腹外侧。此核主要接受三叉神经根内传递头面部痛、温觉的初级感觉纤维;下部还接受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传入。
&&& 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纤维越中线交叉至脑干对侧半上升,并和发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在同侧上升的纤维共同形成三叉丘脑束(又称三叉丘系),伴随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传递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此外,此二核还发出纤维侧支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及网状结构,参与完成一系列的反射活动。
&&& 6)特殊躯体感觉核
&&& 前庭神经核 (图1-6)位于前庭区的深面,由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及前庭外侧核构成。此核主要接受前庭神经传入的初级平衡觉纤维,还接受来自小脑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调节伸肌张力以及参与完成视、听觉反射。另外部分纤维组成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 蜗神经核 (图1-6)位于菱形窝外侧角听结节的深面,分为蜗腹侧核及蜗背侧核。此核接受内耳经蜗神经传人的初级听觉纤维。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沿脑桥被盖前部越中线交叉到对侧上升,这些横行交叉的纤维构成斜方体;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行,部分纤维经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中继后上升加入外侧丘系。对侧交叉过来的纤维和同侧未交叉的纤维共同构成外侧丘系上升,其中多数纤维终止于中脑下丘核,部分纤维直接进入间脑的内侧膝状体核;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亦被认为是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核(参见听觉传导通路)。
&&& (2)非脑神经核
&&& 1)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 上丘,位于中脑背侧,由浅入深呈灰、白质相间排列的板层结构,在人类构成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图1-5)。上丘浅层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大脑皮质视觉中枢和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视束),同时接受额叶皮质(8区)的皮质顶盖纤维,以参与两眼的迅速扫视运动。此核深层主要接受大脑皮质听觉中枢、脊髓、下丘核和各类听觉中继核的传入纤维。上丘的传出纤维主要由其深层发出,绕过中脑的导水管周围灰质,在中脑水管腹侧越过中线交叉,称被盖背侧交叉,然后下降构成顶盖脊髓束至颈段脊髓的中间带和内侧核,可使头、颈部完成视、听反射活动。部分传出纤维到达脑干网状结构,或顶盖的其他核团,以应答视觉和听觉刺激对眼的位置的反射。
&&& 下丘核 (图1-5),位于下丘的深面,由明显的中央核及周围的薄层白质构成。此核为听觉传导通路的重要中继站,接受外侧丘系的大部分纤维,传出纤维经下丘臂投射至内侧脒状体。同时电是重要的听觉反射中枢,可发出纤维终止于上丘,再经顶盖脊髓束终止于脑干和脊髓,参与听觉反射活动。
&&& 红核 (图1-4),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延伸至间脑尾部。此核主要接受来自对侧半小脑新皮质及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其传出纤维在上丘下部平面,被盖的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然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终止于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
&&& 黑质 (图1-4),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呈半月形,占据中脑全长,并伸入间脑尾部。根据其细胞构筑,黑质可分为两部:黑质网状部和黑质致密部。黑质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其合成的多巴胺可经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纹状体,以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
&&& 震颤性麻痹(Parklnson病),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使新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背侧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所致。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减少并出现震颤。
&&& 2)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
&&& 脑桥核 (图1-6)为大量分散存在于脑桥基底部的神经元。接受来自同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皮质脑桥纤维,其传出纤维横行交叉至对侧,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因此,脑桥核可作为大脑皮质和小脏f皮质之间纤维联系的中继站。
&&& 上橄榄核 (图1-6)位于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内侧丘系的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此核接受双侧蜗腹侧核的传出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双侧的外侧丘系,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
&&& 蓝斑核位于菱形窝界沟的上端,三叉神经中脑核的腹外侧,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构成。蓝斑核发出的纤维几乎遍布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目前已知的功能,与睡眠和觉醒有关。&&& 3)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 薄束核与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此二核分别接受脊髓后索内薄束和楔束纤维的终止。其传出纤维在本平面绕过中央灰质外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并在中央管腹侧越中线交叉至剥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束的后方折转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 下橄榄核 (图1-6)位于延髓橄榄的深面,为一巨大的开口向内的皱褶褒袋状灰质团,由下橄榄主核、背侧副橄榄核和内侧副橄榄核组成,此核在人类特别发达。下橄榄核广泛接受脊髓全长的上行投射纤维和脑干感觉性中继核团的传入纤维;还接受大脑皮质、背侧丘脑、基底核、红核和中脑的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投射纤维。下橄榄核发出纤维越过中线行向对侧,与脊髓小脑后束等共同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故下橄榄核可能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纤维联系的重要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 2.脑干的白质& 脑干中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长的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叉丘系和内侧纵束等;长的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及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出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和上脚等。
&&& (1)长的上行纤维束
&&& 1)内侧丘系 (图1-5):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此束依次穿过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该丘系内传递身体不同部位感觉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排列关系:在延髓,此束位于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腹侧部,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位于背侧部;在脑桥,行于基底和被盖之间,纵行穿过斜方体。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靠近中线,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外侧;在中脑,斜行位于红核背外侧,纤维排列和脑桥部相似。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 2)脊髓丘脑束 (图1-6):为脊髓内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又称脊丘系。该纤维束与止于脑干网状结构的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脊髓中脑束相伴。在延髓,它们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脊髓丘脑束最后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该束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 3)三叉丘脑束:又称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两个核团的传出纤维首先越过中线至对侧上行,形成三叉丘脑束,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最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该纤维束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有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粘膜触、压觉的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脑束,止于同侧的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 4)外侧丘系 (图1-4):由起于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所组成。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的二、三裂听觉纤维大部分经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所穿过),然后在上橄榄核的外侧折转上行,构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而上行。该丘系在脑桥行于被盖的腹外侧边缘部,在中脑的下部进入下丘核,大部分纤维在此终止换元,部分纤维则止于内侧膝状体。外侧丘系主要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 5)脊髓小脑前、后束 (图1-6)此二束起于脊髓,行于延髓外侧的周边部,脊髓小脑后束在延髓上部参与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脊髓小脑前束继续上行,在脑桥上部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二束均参与本体感觉的反射活动。
&&& 6)内侧纵束 (图1-4):主要由来自前庭神经核、中脑的Cajal中介核、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组成。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部分交叉至对侧,部分不交叉,然后在室底灰质的腹侧,紧靠中线两侧走行。部分纤维上行止于双侧动限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部分纤维下行构成内侧纵束的降部,止于颈段脊髓的中间带和前角内侧核。内侧纵束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眼外肌之间的运动,调节眼球的慢速运动和头部姿势。
&&& (2)长的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 (图1-5):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亦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的其他皮质区。该锥体束纤维经端脑的内囊下行达脑干,穿行于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至延髓腹侧聚集为延髓的锥体。
&&& 锥体束包括两部分:皮质核束(又称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纤维在脑干内下行中发出分支终止于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部分剥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以支配大部分双侧的头面部骨骼肌和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及对侧的舌肌。皮质脊髓束穿过脑干直达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在此越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半脊髓内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仍在同侧半脊髓前索内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 2)其他起自脑干的下行纤维束:在延髓内除上述锥体束外,还有起自对侧红核的红核脊髓束,行于中脑和脑桥被盖的腹侧和腹外侧;起自上丘的顶盖脊髓束,行于脑干中线的两侧,内侧纵束的腹侧;起自前庭核的前庭脊髓束和起于网状结构的网状脊髓束等。
&&& 3.脑干的网状结构脑干的网状结构是指在延髓、脑桥、中脑的中央灰质以及第四脑室室底灰质的前外侧,脑干的被盖区内,除了明显的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中继核)以及长的纤维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存在着纵横交错成网状的神经纤维,其间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此区域即为脑干的网状结构。
&&&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经脑干上行的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路,均可发出侧支
进入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继后到达内侧核群,或直接进入内侧核群。再由此发出上行纤维终止于背侧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及下丘脑。如此,特异性的感觉信息转化为非特异性的信息,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质。这种非特异性的上行投射系统称为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该系统可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如该系统损伤,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脑干网状结构的内侧核群发出网状脊髓束,终止于脊
髓前角运动细胞,可列肌张力产生增强或减弱的调节作用。起自中脑和脑桥的纤维(如部分脑桥网状脊髓束)可兴奋脊髓前角的α和γ运动神经元,从而增强肌张力,其兴奋、增强作用为自主性的;而由延髓下行的纤维则可抑制1运动神经元,使肌张力减弱,这种抑制和减弱只有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才发挥效应。
&&&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存在着重要的生命中枢,如
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以及血压调节中枢和呕吐中枢等。脑干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的发出纤维投射至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孤束核,参与完成胃肠道和呼吸道的反射活动;有的发出纤维参与心血管、呼吸、血压和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活动,并对痛觉的传递进行调控。
&&&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中缝核群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受到抑制,产生睡眠作用;发出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后角和脊髓胸段侧角,参与痛觉和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 (三)代表性及其临床表现
脑干损伤通常由椎一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血管变所引起,这些血管分支的病变常可累及供血区域的若干神经核和神经纤维而导致一定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如下:
1.延髓内侧综合征:如为单侧损伤,又称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主要受损结构及其临床表现为:①锥体束损伤一对侧上、下肢瘫痪;②内侧丘系损伤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③相邻的舌下神经根损伤一同侧半舌肌瘫痪。
&&& 2.延髓外侧综合征& 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三叉神经脊束受损一同侧头而部痛、温觉障碍;②脊髓丘脑束受损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③疑核受损一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④下丘脑至胸脊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一同侧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⑤小脑下脚受损一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⑥前庭神经核受损一眩晕,眼球震颤。
&&& 3.脑桥基底部综合征&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展神经交叉性偏瘫。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锥体束受损一对侧上、下肢瘫痪;(2)展神经根受损一同侧跟球外直肌麻痹。
&&& 4脑桥背侧部综合征通常因小脑下前动脉或小脑上动脉的背外侧支阻塞,引起脑桥尾侧或颅侧部的被盖梗死所致。以脑桥尾侧被盖损伤为例,主要损坊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展神经核受损一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双服患侧凝视麻痹;②面神经核受损一同侧面肌麻痹;⑧前庭神经核受损一眩晕,眼球震颔;④三叉神经脊束受损一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⑤脊髓丘脑束受损上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⑥内侧丘系受损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⑦下丘脑至胸段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一同侧Horner综合征;⑧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受损一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 5.大脑脚底综合征&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或Weber综合征)。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动眼神经根损伤一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锥体束受损一对侧上、下肢瘫痪。③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 6本尼迪克特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e)& &累及中脑一侧的被盖腹内侧部。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内侧丘系损伤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②动眼神经根损伤一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③小脑丘脑纤维(为已交叉的小脑上脚纤维)损伤一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二、小& 脑
&&&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图1-1)。
&&& (一)小脑的内部结构
&&& 小脑由表面的皮质、深部的髓质以及小脑核构成。
&&& 1.小脑皮质位于小脑表面,并同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小脑皮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其细胞构筑分为3层(图1-7):由深至浅依次为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和分子层。
图1-7小脑皮雁细胞构筑模式图
&&& 2.小脑核 (图1-8)& 又称小脑中央核,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共有4对,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属于旧小脑。小脑核中最重要的是顶核和齿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小脑蚓的白质内,属于原小脑;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最大,呈皱缩的口袋状,袋口朝向前内方,属于新小脑。
&&& 3.小脑髓质(自质)小脑的白质由3类纤维构成:
&&& (1)小脑皮质梨状细胞发出的轴突终止于小脑中央核和中央核投射至小脑皮质的纤维。
&&& (2)相邻小脑叶片间或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3)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主要组成3对小脑脚:小脑上、
中、下脚(图1-9)。
图1-8小脑水平切面(示小脑核)
图1-9小脑脚示意图&&
&&&&& (二)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 1.原小脑(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和前庭神经核
经小脑下脚的传入纤维。其传出纤维经顶核中继或直接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在此中继后发出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 2.旧小脑(脊髓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
体感觉冲动。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中继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以及红核脊髓束来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肌张力。
&&& 3.新小脑(大脑小脑),主要接受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
的纤维。发出纤维在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进入对侧的红核和对侧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又称腹中间核),后者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最后经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脊髓,以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 原小脑的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故原小,如肿瘤压迫绒球小结叶时,可出现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等。旧小脑的功能为调节肌张力。新小脑的功能是胁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故当新小脑损伤时,常伴有旧小脑损伤,患者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共济运动失调和意向性震颤,如手的轮替运动障碍等。
&&& (三)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 (1)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故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
(瘫痪)。小脑血管性病变、局部肿瘤等,均可造成小脑一定部位的损伤。
&&&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因为:①小脑上脚纤维是交叉的,而皮质脊髓侧束和红核脊髓束又反向交叉回同侧;②脊髓至小脑传入通路的损伤,主要累及在同侧上升的脊髓小脑后束和楔小脑束。
&&&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①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②眼球震颤;③意向性震颤。
&&& 2.原小脑综合征&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病人表现为:①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②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 3.新小脑综合征& 因小脑半球损伤所出现的症状,多数病例旧小脑也同时被侵犯。病人患侧肢体出现:①肌张力低下;②共济失调,不能准确地用手指指鼻,不能做快速的交替动作;③意向性震颤,肢体运动时,产生不随意地有节奏地摆动,越接近目标时越加剧。
三、间& 脑
&&& 间脑由胚胎时的前脑泡发有而成,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间脑中间有一窄腔即第三脑室,分隔间脑的左右部分(图1-10)。虽然间脑的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2%,但结构和功能却十分复杂,是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间脑可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 图1-10间脑的背面
&&& (一)背侧丘脑
&&&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借丘脑间粘合相连,其前端突起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背外侧面的外侧缘与端脑尾状核之间隔有终纹(图1-10),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称下丘脑沟,它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在板内核、 背内侧核上此板呈“Y”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上述各核群中均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又称腹中间核和腹后核。内侧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图1-11)。
&&&&&&&&&&&&&&&&&&&&&&&&&&&&&&&&&&&&&&&&&&&&&&&&&& 图1-11背侧丘脑核团模式图
&& &(二)后丘脑
&&& 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图1-11),属特异性中继核。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外侧膝:恢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 (三)上丘脑
&&& 上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体、缰连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和后连合(图1-10)。松果体为内分泌腺,16岁以后,松果体钙化,可作为x线诊断颅内占位病变的定位标志。缰三角内有缰核,接受经丘脑髓纹内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并发出纤维组成缰核脚间束投射至中脑脚间核,缰核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丘脑髓纹主要由来自隔区的纤维束构成,大部分终止于缰核,也有纤维至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和其他丘脑核团。
&&& (四)底丘脑
&&& 底丘脑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
&&& (五)下丘脑
1.下丘脑的外形和分区&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分界,前端达室间孔,后端与中脑被盖相续。下面最前部是视交叉,视交叉的前上方连接终板,后方有灰结节,向前下移行于漏斗,漏斗下端与垂体相接,灰结节后方有一对圆形隆起,称乳头体。
下丘脑自前至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志,分内侧部和外侧部。视前区位于终板与前连合和视交叉连线之间.核团有视前核& 视上区位于视交叉上方,核团有视上核、室旁核和下丘脑前核。结节区位于漏斗上方,核团有漏斗核、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核)。
&&& 上述核团主要位于各区的内侧部,各区外侧部内有一个边界不太明显的下丘脑外侧核,因此各区外侧部也可称为下丘脑外侧区。
&&&& 3.下丘脑的功能①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它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调节机体的内分泌活动。②下丘脑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涉及的功能极广泛,如它能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③下丘脑除通过神经通路接受有关信息外,还可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分的变化等),能有效地实现其调节功能。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如发怒和防御反应等。⑤下丘脑与人类昼夜节律有关,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四、端& 脑
&&& 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化而来,在演化过程中,前脑泡两侧高度发有,形成端脑即左、右大脑半球,遮盖着间脑和中脑,并把小脑推向后方。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半球在颅内发有过程中,其表面积增加较颅骨快,因而形成起伏不平的外表,凹陷处成沟,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一的隆起,为大脑回。
&&& 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行的大脑纵裂,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宽厚的纤维束板,即胼胝体。大脑和小脑之间为大脑横裂。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上外侧面隆凸,内侧面平坦,两面以上缘为界。下面凹凸不平,它和内侧面之间无明显分界,和上外侧面之间以下缘为界,半球内有3条恒定的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分别为额、顶、枕、颞叶及岛叶。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大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距状沟起,自下而上并略转至上外侧面。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测面的界限是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parietal lobe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预叶所掩盖(图1-12)。
&&& 在半球上外侧面,中央沟前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前沟,自中央前沟有两条向前水平走行的沟,为额上沟和额下沟,由上述三沟将额叶分成四个大脑回,中央前回居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额上回居额上沟之上方,沿半球上缘并转至半球内侧面,额中回居额上、下沟之间。额下回居额下沟和外侧沟之间。在中央沟后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后沟,此沟与中央沟之间为中央后回。在中央后沟后方有一条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内沟,顶内沟的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分为包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和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在外侧沟的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下沟,颞上沟的上方为颞上回,自颞上回转入外侧沟的下壁上,有两个短而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颞上沟与领下沟之间为颠中回。颞下沟的下方为颞下回(图1-12)。
图1-12 大脑半球外侧面
图1-13& 岛 叶
&&& 在半球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自背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为中央旁小叶。在中部有前后方向向上略呈弓形的胼胝体。胼胝体由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构成,其前端尖细、后部肥厚.自前同后分为肼胝体的嘴、膝、干、压部。尖嘴向下与终板相连,后端压部游离。胼胝体下方的弓形纤维束为穹窿,两者间为薄层的透明隔,左右透明膈间的狭隙称透明隔腔。通常不与侧脑室相通。若与侧脑室相通则称为第五脑室。在胼胝体后下方,有呈弓形的距状沟向后至枕叶后端,此沟中部与顶枕沟相连。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称楔叶,距状沟下方为舌回。在胼胝体背面有胼胝体沟,此沟绕过胼胝体后方.向前移行于海马沟。在胼胝体沟上方,有与之平行的扣带沟,此沟末端转向背方,称缘支。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为扣带回(图1-12)。
&&&&&&&&&&&&&&&&&&&&&&&&&&&&&&&&&&&&&&&&&&&&&&&&&&&&&&&&&&&& 图1-14大脑半球内侧面
&&& 在半球下面,额叶内有纵行的嗅束,其前端膨大为嗅球,后者与嗅神经相连。嗅束向后扩大为嗅三角。嗅三角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内有许多小血管穿入脑实质内。颞叶下面有与半球下缘平行的枕颞沟,在此沟内侧并与之平行的为侧副沟,侧副沟的内侧为海马旁回 (又称海马回),后者的前端弯曲,称钩。侧副沟与枕颞沟间为枕颞内侧回,枕颞沟下方为枕颞外侧回。在海马旁回的内侧为海马沟,在沟的上方有呈锯齿状的窄条皮质,称齿状回。从内侧面看,在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有一弓形隆起,称海马,海马和齿状回构成海马结构(图1-15、16)。
&&& 大脑半球的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结构,包括隔区即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加上岛叶前部、颞极共同构成边缘叶。边缘叶是根据进化和功能区分的,参与边缘叶的结构有的属于上述5个脑叶的一部分,如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属于颞叶;有的则独立于上述5个脑叶之外,如扣带回(图1-14)。
&& &(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商中枢在大脑皮质上具有定位关系,形成许多重要中枢,但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利一功能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央前回主要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但也接受部分的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要是管理全身感觉,但刺激它也可产生少量运动,因此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概念是相对的。除了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它们不局限于某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称联络区,联络区在高等动物显著增加。
&&&&&&&&&&&&&&&&&&&&&&&&&&&&&&&&&&&&&&&&&&&&&&&&&&&&&&&&&&&&&&& 图1-15端脑底面
&&&&&&&&&&&&&&&&&&&&&&&&&&&&&&&&&&&&&&&&&&&&&&&&&&&&&&&&&&&&&& 图1-16海马结构
& 1.第1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区和6区),该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其特点为: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肢、会阴部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运动有关,下部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②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等;③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该区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火旁小叶后部(3、1、2区),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身体各部代表区的投影和第1躯体运动区相似,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是: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②左右交叉;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剩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觉区的投射范围就最大(图1-18)。
&&& 在人类还有第Ⅱ躯体运动和第Ⅱ躯体感觉中枢.它们均位于中央前回和后回下面的岛盖皮质,与对侧上、下肢运动和双侧躯体感觉(以对侧为主)有关。
图1-17& 人体各部在第Ⅰ躯体运动区的定位
3.视觉区& 在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即上方的楔叶和下方的舌回(17区).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的纤维。局部定位关系特点是距状沟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视网膜来的冲动。距状沟后1/3上、下方接受黄斑区来的冲动,前部上、下方接受视网膜前部(周边区)传来的冲动。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同向性偏盲。
4听觉区在颞横回(41、42区),接受内侧膝状体来的纤维。每侧的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 5.平衡觉区& 关于此中枢的位置存有争议,一般认为在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感觉区的附近。
&&& 6.嗅觉区& 在海马旁回沟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 7.味觉区& 可能在中央后回下部(43区),舌和咽的一般感觉区附近
&8.内脏运动中枢一般认为在边缘叶,在此叶的皮质区可找到呼吸、血压、瞳孔、胃肠和膀胱等各种内脏活动的代表区。因此有人认为,边缘叶是内脏运动神经功能调节的高级中枢。
图1-18人体各部在第Ⅰ躯体感觉区的定位&&&
&&& 9.语言中枢&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并进行语言的表达,所以在人类大脑皮质上具有相应的语言中枢,如说话、阅读和书写等中枢。
(1)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在额下回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如果此中枢受损,病者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 (2)书写中枢 (8区):在额中回的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特别是手的运动区。此中枢若受损,虽然手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 (3)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上回后部(12区),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受损后,病者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理解讲话的意思,自己讲的话也同样不能理解,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和正常说活,称感觉性失语症。
&&& (4)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在顶下小叶的角回(39区),靠近视觉中枢。此中枢受损时,虽视觉没有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为失读症。
&&& 除上述的功能区外,大脑皮质广泛的联络区中,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运动有关。顶叶的功能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
&&& 在长期的进化和发有过程中,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了高度的分化。而且,左、右大脑半球的发有情况不完全相同,呈不对称性。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密切相关,因此语言中枢主要在左侧大脑半球;右侧大脑半球则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左、右大脑半球各有优势,它们互相胁调和配合完成各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
&&&&&&&&&&&&&&&&&&&&&&&&&&&&&&&&&&&&&&&&&&&&&&&&&&&&&&&&&& 五、传导通路
&&& 周围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最后至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从总体上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部和传出部,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称为反射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也称深感觉。
(1)传向大脑皮质的意识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中的假单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形成内侧丘系交叉;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2)传向小脑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此传导通路主要是将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传至小脑,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2.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皮肤、黏膜痛温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Ⅰ⊙(⊙代表神经元;Ⅰ、Ⅱ、Ⅲ、Ⅳ代表神经元的级别)]→沿后根进入脊髓并上升2~3个节段→后角细胞(Ⅱ⊙)→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束,触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后外侧核(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1/3→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区及顶叶。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皮肤黏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受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Ⅰ⊙)→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纤维终止于此)和感觉主核(触觉纤维)(Ⅱ⊙)→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丘脑腹后内侧核(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区。
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圆柱和圆锥细胞(Ⅰ⊙)→视网膜双极细胞(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Ⅲ⊙)→视神经→视交叉(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Ⅳ⊙)→视辐射(内囊后肢后部)→枕叶纹状区(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网膜(Ⅰ⊙)→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Edinger-Westphal核(Ⅱ⊙)→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Ⅲ⊙)→瞳孔括约肌。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Ⅰ⊙)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中央小叶皮质的大椎体(Betz)细胞→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髓束(椎体束)下行→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前2/3→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叉并分别终止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Ⅱ⊙)。
→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椎体(在椎体交叉处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陆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Ⅱ⊙)→支配效应器运动。
&&&&&&&&&&&&&&&&&&&&&&&&&&&&&&&&&&&&&&&&&&&&&&&&&&&&&&&&&&&&&&&& 六、脑血管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故可将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此两系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主要分支有大脑前动脉与对侧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于视束下后方与大脑后动脉相吻合,是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此外,还有眼动脉、脉络丛前动脉。
2.椎-基底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此外,还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
3.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或Willis环)& 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又称脑底动脉环。
(二)脑的静脉
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组,两组间借广泛地吻合互相交通。
1.大脑浅静脉(superficial cerebral veins)& 由皮质和浅层髓质的小静脉组成。
2.大脑深静脉(deep cerebrebral veins)& 主要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汇集而成。
七、血脑屏障与脑膜
(一)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位于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其结构基础是:①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由于该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从而阻碍大分子物质通过,但允许水和某些离子通过;②毛细血管基膜;③胶质膜,它由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围绕在毛细血管基膜的外面形成。
在中枢神经的某些部位缺乏血-脑屏障,如正中隆起、连合下器、穹窿下器、终板血管器、脉络丛、松果体、神经垂体等,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细胞之间借桥粒相连(缝隙连接),可使蛋白和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
(二)脑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外层为硬膜,厚而坚韧;中层为蛛网膜,薄而透明;内层为软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它们有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1.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外膜,在枕骨大孔的边缘与硬脊膜相延续。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内层折叠突出,形成若干硬脑膜隔,使脑更好的得到支持和保护。其中,突入大脑纵裂者,外形似镰,叫大脑镰;突入左、右小脑半球之间者叫小脑廉;突入大脑横裂者,叫小脑幕。小脑幕后缘附着于横窦沟和颞骨岩部的上缘,前缘游离凹陷,叫幕切迹。此外,封闭垂体窝的硬脑膜,叫鞍膈。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直窦;岩上窦和岩下窦;窦汇乃上矢状窦、直窦、左右横窦相汇处;海绵窦位于垂体窝周围。
2.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脑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7:31
李红玲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李红玲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李红玲大夫提问
李红玲的咨询范围:
神经康复、如脑血管病、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以及各种疾病的高压氧治疗。
李红玲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高压氧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对脑神经歌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