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总需求,总需求的扩大对国民收入恒等式产生何种影响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当前位置: &
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影响
知识点九: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变动收入&&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改变所得税税率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赋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税赋负担,同样可以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加大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的产品销售,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变动具有倍增的作用,即政府支出和收入的变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发生多倍的变动。
此外,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政府开支的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从总需求中挤出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从而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是,财政支出增加,会通过投资和支出乘数,扩大国民收入,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提高私人投资的成本,使得私人投资被政府支出(投资)从经济活动当中&挤&了出来,结果抵消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扩张效应。挤出效应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作用最明显;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相对小一些,其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的幅度。利率上升高,挤出效应就大;反之,就小。
上一篇:下一篇:
将此信息分享到: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
范文一: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影响3.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说明在不同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有何不同的影响?答:在短期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如图所示: P图中表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分为两部分,因此,在SAS向右上方倾斜段,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AD2向右方向移动为AD3时,国民收入Y增加,价格P上升;总需求减少,即总需求曲线由AD2向左方向移动为AD1时,国民收入Y减少,价格水平P下降。表明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倾斜部分,总需求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在SAS垂直段,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由AD5向右方向移动为AD6时,国民收入Y不变,价格水平P上升;总需求减少,即总需求曲线由AD5向左方向移动为AD4时,国民收入Y也不变,价格水平P下降。表明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垂部分,总需求变动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如图所示:P图中表明,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是一条垂直线,因
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由AD2向右方向移动为P上升;总需求减少,AD2向左方向移动为AD1时,国民收入Y不变,价格水平P下降。表明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这是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应用的作图分析)黄 金律水平的内容是:如果对人均资本量的选择使得其边际产量(MPK)等于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和技术进步率(g)之和,那么,人均消费水平就会 达到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PK=δ+n+g。支持该人均资本存量的储蓄率,就是实现人均消费最大化的最优储蓄率或合意的储蓄率。费 尔普斯揭示的“黄金分割率”或“黄金律水平”,给出了判断一个经济是处于、高于还是低于黄金律状态的标准:MPK-δ=n+g,表明经济处于黄金律状态, 储蓄率是合意的;MPK-δ>n+g,表明经济低于黄金律状态,储蓄率偏低,这时增加储蓄有利于达到黄金律状态;MPK-δ原文地址:
范文二:2010人均国民总收入2010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以前称为人均 GNP)是国民总收入用世界银行图表集法换算为美元除以年中人口数。国民总收入(GNI)是指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未统计在估计产值中的任何产品税(减去补贴),再加上境外原始收入的净收益(雇员薪酬和财产收入)。国民总收入(GNI)以本国货币计算,为便于经济体之间的比较分析,通常会按照官方汇率转换为美元。但如有理由认定官方汇率大幅偏离了国际交易中实际应用的汇率,则可采用替代汇率。为熨平价格和汇率波动,世界银行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换算方法——图表集法。这种方法采用一种转换系数求出给定年及此前两年汇率的平均值,根据该国G-5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在2000年期间的通胀率差异进行调整。自 2001 年起,涉及面扩展到欧元区、日本、英国和美国。阅读详情:
范文三: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发布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干旱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取得了新进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四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六是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七是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阅读详情:
范文四: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以1996年为分界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大体可划分为向居民倾斜(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见表)。第一阶段:年,这一时期收入初次分配的主要特点是向居民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上升较快,特别是在80年代后期,一度出现了收入向居民过快倾斜的现象。1988年,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达到了70.2%。同时,政府收入比重下降较多,企业收入比重有降有升。1995年,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收入比重分别为65.1%、15.2%和19.7%,与1978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4.1个百分点、下降了20.6个百分点,上升了6.5个百分点。第二阶段:年, 收入初次分配出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趋势。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居民收入比重在不断下降,而政府收入比重和企业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到2007年,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收入比重变为57.9%、19.5%和22.6%。与199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2个百分点,提高了4.3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居民初次收入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高增长伴随低就业。 二是资本超分配导致劳动要素分配不足,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目前,我国工会虽然是劳动者的组织,但在劳资关系中缺乏谈判地位,在工资决定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作为用工单位,处于强势的买方地位,在工资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和不畅。银行储蓄仍然是居民的主要金融投资渠道,以股市和债券市场为主要形式的直接投资渠道不畅且投资风险较大,制约了居民投资的选择。而作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体的银行储蓄存款,由于利息率较低,居民利息收入增长有限。阅读详情:
范文五: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核算方法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一、用支出法核算GDP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Q1P1+Q2P2+……QnPn=GDP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 = C + I + G +(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即:以盈利为目的的全部投资,即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流动资产投资。)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的消费率为52.1%,投资率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二、用收入法核算GDP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三、用生产法核算GDP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第二项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划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增长原理既然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那么,我们在追求GDP时,就必须符合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 、妨碍他人的GDP 、出口创造的GDP 、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 等等都会影响GDP 的总有效积累。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总量前20强名单经济体
名义本币GDP
实际同比增速
名义美元GDP
名义同比增速1.美 国
74701.50亿美元,
74701.50亿美元,1.9%2.中 国
31257.61亿美元,22.9%3.日 本
2291192亿日元,
27946.05亿美元,7.9%4.德 国
12555.6亿欧元,
17627.16亿美元,10.5%5.法 国
9912亿欧元,
13915.73亿美元,9.3%6.英 国
7467.61亿英镑, 1.1%,
12066.89亿美元,9.6%7.巴 西
19613.50亿雷亚尔, 3.6%;
12015.46亿美元,23.7%8.意大利
7740.44亿欧元, 0.9%;
10867.02亿美元,8.2%9.印度
9524.28亿美元,19.9%10.俄罗斯 亿卢布, 3.7%;
8463.30亿美元,25.9%11.加拿大 8256.07亿加元, 2.5%;
8452.27亿美元,11.8%12.西班牙 5424.81亿欧元, 0.8%;
7616.04亿美元,8.7%13.澳大利亚 6910.89亿澳元, 1.3%;
7142.89亿美元,23.7%14.墨西哥 68987.64亿比索,
5804.24亿美元,16.3%15.韩国
5973794亿韩元, 3.8%;
5422.70亿美元,11.3%16.荷兰
3027.96亿欧元, 2.1%;
4251.04亿美元,9.7%17.印尼
3549.3万亿印尼盾, 6.5%;
4059.96亿美元,21.0%18.土耳其 6067.94亿里拉, 10.2%;
3869.24亿美元,15.5%19.瑞士
2807.82亿瑞郎,
3095.37亿美元,23.2%20.瑞典
17160.69亿瑞典克朗,5.8%;
2691.84亿美元,23.5%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总收入(GNI)]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并用国民总收入GNI取代GNP,各国仅对外公布GDP与GNI数据,GNP数据已基本不再统计和发布。一般认为GNI就是GNP。1994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颁布了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中,统计术语GNI取代GNP,国民总收入(GNI)即为原来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我国在2003年开始采用1993SNA的标准称谓,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从理论上说,上述3种方式最后统计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国际上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为FPA,并将它得出的数据作为标准。计算公式:Q1oP1+Q2oP2+……+QnoPn = 国民生产总值Q代表各种劳务与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产各环节中重复计算的部分。 P代表劳务与最终产品的价格。GNP与GDP的关系从1985年起,我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核算。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方法,并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级政府统计局分别核算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分级核算方法。现在讲经济总量一般用的是GDP指标。名义GDP是按现在的价格计算的GDP,含通货膨胀因素,实际GDP是用基期的产品价格乘以现在的产品数量计算的。不含通货膨胀因素。GDP和GNP作为国民收入核算的两个指标,反映了统计上的两种原则。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驻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的GNP,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被记入该国的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与所谓国土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都被计入本国的GDP。特别是,外国公司在某一国资公司的利润都应计入该国的GDP。而该国企业在外国子公司的利润就不应被计入。根据以上说明,以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表示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则GNP与GDP的关系式:GNP = GDP + 对外要素收入净额(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NDP或NN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D)后的余额。折旧是补偿生产中固定资产消耗的投资。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折旧费用是包括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之内的。但由于固定资产不是当年生产出来的,并通常能够使用多年,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和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因此,在理论上提出了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公式: NNP=GNP-D 与 NDP=GDP-D阅读详情:
范文六:国民总收入与居民储蓄存款实证分析国民总收入与居民储蓄存款实证分析——基于年的数据[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也迅速增长。经济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变化,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 [关键词]国民总收入 居民储蓄存款[英文摘要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pidincome growth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hile savings deposit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also increased rapidly. One view is that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90 years after the 20th century, the economic system, housing, medical care, pension and other changes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o that the residents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avings behavior.
[Key word] Gross national income
Household savings deposits
1、 方法与模型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与收入的关系是否已发生变化,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代表居民储蓄(Y),以国民总收入GNI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收入对储蓄存款影响的数量关系。利用虚拟变量提高模型的描述精度,利用分段线性回归研究不同时段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采用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的手段。显然,1979年是一个转折点,可考虑在这个转折点作为虚拟变量设定的依据。若设 X*=1979,当 t2 、数据说明表为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及增加额的数据。国民总收入与居民储蓄存款
单位:亿元3、回归分析以及要素贡献分析为了研究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随收入的变化规律是否有变化,考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国民总收入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图8.5从图8.5中,尚无法得到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的详尽信息。若取居民储蓄的增量(YY),并作时序图(见图8.6)图8.6
图8.7从居民储蓄增量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在1996年和2000年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再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与国民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散布图看(见图8.7),也呈现出了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为了分析居民储蓄行为在199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三个阶段的数量关系,引入虚拟变量D1和D2。D1和D2的选择,是以年两个转折点作为依据,1996年的GNI为66850.50亿元,2000年的GNI为国为民8254.00亿元,并设定了如下以加法和乘法两种方式同时引入虚拟变量的的模型:YYt= ?1+?2GNIt??3?GNIt?t+ ?4?GNIt?t?ut?1D1t???0其中:t?1996年以后?1D2t??t?1996年及以前?0t?2000年以后
t?2000年及以前对上式进行回归后,有:Dependent Variable: Y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6/05
Time: 23:27 Sample (adjusted): Included observations: 25 after adjustments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 GNI(GNI-66850.50)*DUM1 (GNI-88254.00)*DUM2-830.486 -0..560219172.740 0..040136-4..120 13.958100.0 0.0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0.989498
Mean dependent var 0.987998
S.D. dependent var 501.9182
Akaike info criterion 5290359.
Schwarz criterion -188.7550
F-statistic 1.677712
Prob(F-statistic)1.447 15.42 659.000即有:= -830.4045 + G0.N1I445tt
YY? -G tN0.I2914?1+D -06.65865GN-I8 82.00D?002.50?54tt2tse=(172.1626)(0.0057)
(0.0272)
(0.0401)t =
(-4.8234) (25.1700) (-10.7192)
(13.9581)R2?0.9895R2?0.988
0F?659.54 5DW?1.6777由于各个系数的t检验均大于2,表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地不等于0,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加额的回归模型分别为:? YYt = -830.4045 + 0.1445GNIt+?1t?YYt?? YYt = - 0.1469GNIt+?2t? YY =-
+ 0.4133GNI+?tt3t?t?4、结论这表明三个时期居民储蓄增加额的回归方程在统计意义上确实是不相同的。1996年以前收入每增加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额为0.1445亿元;在2000年以后,则为0.4133亿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述模型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散布图是吻合的,与当时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也是相符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建模过程中,主要是从教学的目的出发运用虚拟变量法则,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而在实证分析中,储蓄函数还应当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参考文献:1、赵卫亚 《计量经济学教程》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阅读详情:
范文七:居民消费支出与国民总收入实证分析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可靠支撑。另外,服务业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经济将因此向高一级形态迈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居民家庭和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单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居民家庭消费行为、消费决策,形成消费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冷暖;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和产品构成有最终的影响,尽管从静态和短期看,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但从动态和长远看,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因此,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及其消费结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当前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总体上从小康型进入富裕型的社会环境下,居民家庭经济的经济总量规模已经成为与政府、企业相提并论的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缺口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主要变量之一。本文旨在对年我国城镇年人均工资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关键字:计量经济学
居民收入一、问题的提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连续多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持续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了6.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国平均工资收入为21001元,而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率维持在50%-60%,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近70%的水平。最近一期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8年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7.3降到了93.4,消费者满意指数也由93.3降到了90.0,中国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但为何消费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消费和工资收入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还有哪些因素也在影响着消费水平?90年代中期以来,短缺经济现象在我国基本消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增加,价格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特征,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形状,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根据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的描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基尼系数比较适中,从此角度看,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如体制内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仍较严重,同时,不少单位工资外收入失控,少数行业存在着垄断分配不公,通过捞取非法收入暴富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行业、企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应尽快加以解决。因此,从统计实证的角度探索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寻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途径和对策,可以为党的政策制度和出台相关经济政策促进消费结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提供依据和参考。二:文献综述关于工资收入与居民消费结构关系的问题,国内外科学均作过类似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不少其中具有代表的是:(一)从国外研究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虽然没有对于消费需求的系统研究,但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里,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他对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看法。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2.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构造 了消费函数,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即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定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凯恩斯认为消费是实际收入的稳函数,他在文章中指出“,,,,采取大胆果断的步骤,即以收入再分配或其它办法来刺激消费倾向”。“真正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或其它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3.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于1949年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是相对决定的,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与收入长时期维持在一个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曲线是出自零点的直线;但短期函数曲线是有正截距的曲线。杜森贝利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了两种效应,即“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4.勃兰德理论:勃兰德理论是在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勃兰德(Brinder,1975)认为在持久收入假说下,消费者除了有生命周期储蓄,还有用于遗赠的储蓄,即遗赠储蓄。
(二)从国内研究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1.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研究:杨天宇在《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一书中认为,收入分配会影响有效需求。他把全体消费者分为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杨天宇和林岗通过对我国城镇各阶层的消费行为的分析,构建了以收入分配为基础的消费函数, 即C=α十aβ1Y十bβ2Y十cβ3Y ,并利用中国城镇居民的具体数据进行了计量验证。2.收入分配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李伟对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具体分析不同收入等级在各种消费品上的差别,由此得出结论:可以调整和实施不同收入等级的不同消费政策。王宇通过对北京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因素对北京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3.罗良文在《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消费需求》里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相当一部分城镇工业品无法实现消费,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4.杨明媚、李华林对湖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影晌作了实证分析。他将不同收入等级的收入水平与消费建立了八个模型。通过对模型做计量分析,结果检验可知收入等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处于不同收人等级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很大。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收入对消费倾向的影响角度主要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二者的数量关系和规律从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三、数据采集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应是能够度量收入对消费倾向的影响的指标。在收入指标和消费倾向的选择上,我们所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所设模型的样本容量为30个左右。根据数据的特点,本文拟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数量规律。所采用的计量经济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Yi????X??(i=1,2,3,4)其中 :
——城镇居民平均第i种物品消费Y1(食品支出 )
Y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Y5(医疗保健)
Y6(交通通信)
Y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常数项
? ——代定参数
——职工平均工资
?——随即扰动项。四实证分析(一)相关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在我们分析的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因素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与收入的影响都较大,工资收入分别与Y1,Y2,Y3,Y4,Y5,Y6,Y7之间均是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实证这种相关关系,利用spss软件得出如下相关系数:二)、回归分析:1、职工平均工资与食品支出之间的回归分析Y1=925.248X
(7.642273) (14.18757)R2=0.921763 F=201.2872 DW=1.008625 工资对食品支出的影响R2=0.921763
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0.921763%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仅有不足8%未被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 t=14.18757 >t0.05
说明工资增加对食品支出影响显著从图形的角度来看一下模型的拟合情况。图形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2、职工平均工资与衣着支出的之间的回归分析Y2=220.00X
(7.011600) (15.95203)R2=0.937146 F=254.4674 DW=1.074452 收入对衣着支出的影响R2=0.937146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t=15.9
说明工资增加对衣着支出影响显著3职工平均工资与居住支出之间的回归分析Y3=115.286X(2.886143) (14.00083)R2=0.919820 F=196.0234 DW=0.908665收入对居住支出的影响R2=0.919820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t=14.00083 >t0.05
说明工资加对居住支出影响显著4、职工平均工资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之间的回归分析Y4=180.671X(6.233721) (9.402794)R2=0.837184收入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影响R2=0.837184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t=9.402794 >t0.05
说明工资加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影响显著37184 F=88.41254 DW=0.5119905、职工平均工资与医疗保健支出之间的回归分析Y5=28.349X(0.914938) (13.71379)R2=0.916694
F=188.0681
DW=0.950397收入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R2=0.916694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t=13.71379 >t0.05
说明工资加对医疗保健支出影响显著6、职工平均工资与交通通信支出之间的回归分析Y6=-79.776X(-2.180794) (23.31228)R2=0.969614
F=543.4624
DW=1.750172收入对交通通信支出的影响R2=0.969614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t=23.31228 >t0.05
说明工资加对交通通信支出影响显著7、职工平均工资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之间的回归分析Y7=165.234X(2.945197) (12.42171)R2=0.906048
F=154.2989
DW=0.673128收入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影响R2=0.906048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t=12.42171 >t0.05
说明工资加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影响显著经济意义的检验: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居民消费支出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边际消费倾向MPC应满足0〈
MPC〈 1 ,根据OLS回归所得:?1=0.111248
?2=0.32500
?3=0.036286?4=0.017671
?5=0.027349
?6=0.054776
?7=0.045234均大于0小于1,所以模型的参数估计是符合经济理论的。?i是样本回归方程的斜率,它表示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说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将有?i元用于消费支出,C是样本回归方程的截距,它表示不变可支配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行为,其符号与大小均符合经济理论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五、结论和建议结论:居民的年工资收入对消费结构确实存在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各种因素中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影响,即随着职工工资的增长消费也会出现相应的增加;反之,收入减少也会使消费相应的减少。所以,在同等的增量收入水平条件下,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最终消费越高,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对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的建议来解决这一现象。建议:1.引导消费趋向。为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应提高在住房和医疗保健的支出,同时消费应考虑到长期的回报率,人们更应注重在金融保险证券行业和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资。2医疗保健支出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小,一般的,医疗保健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较大,在实践中,应大力推进医疗改革进程,健全医疗保健体系,深入贯彻党中央“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3.扩大总的消费支出。市场经济是重视消费的经济,社会再生产虽然是以生产为起点运行的,但是消费对生产也有能动的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转变过去对消费的消极观念,降低储蓄,扩大投资,通过激活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消费信心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5 转变消费模式和理念,培育消费热点,消费模式与观念的转变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过来又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6改革现行消费体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7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 。8扩大就业渠道。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参考文献[1]杨天宇 刘晓霞. 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J].经济学家.2008.1[2]李黎力.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研究 [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3]马敏娜.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4]藏旭恒,张继海. 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5]乔为国 孔欣欣.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的影响 [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9月[6]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7]任国强 夏立明. 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05.5[8]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9]中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10[10]国家统计年鉴 阅读详情:
范文八:人均国民总收入3000美元时的居民消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以下简称人均GNI)达到2770美元,接近3000美元。人均GNI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本文选取了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在人均GNI3000美元时的居民消费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之前,几乎所有国家居民消费率都呈下降趋势,我国居民消费率走势符合国际规律;但我国居民消费串在世界150多个国家中居倒数第10,水平较低。从主要国家经验看,人均达GNI3000美元以后,大多数国家居民消费率会上升。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已近谷底,继续下降的空间较小。
主要国家人均GNI3000美元时的居民消费特点(一)人均GNI3000美元之前的居民消费率都呈下降趋势在选择的世界l2个主要国家中,虽然各国达到人均GNI3000美元的时间相差很大,而且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也互不相同,但普遍来说,人均GNI3000美元之前的居民消费串都呈下降趋势。
发展中国家选了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巴西和俄罗斯六个国家,除俄罗斯起伏波动较大外,其他国家均呈下降趋势。从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之前的1)年来看(各国从1979年有完整的数据),韩国从72.8%降为51.5%,新加坡从62.5%降为54.9%,泰国从63.8%降为54.3%,马来西亚从55%降为48.3%,巴西从70%降为59.3%。发达国家由于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的时间较早,之前只有几年的居民消费率数据。在选择的六个发达国家中,只有法国的趋势略微不同,其他五个国家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之前居民消费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二)人均GNI3000美元时的居民消费率普遍较低在选择的12个国家中,有10个国家在人均GNI3000美元之前五年的平均居民消费率高于当年水平。有7个国家在人均GNI3000美元之后五年的平均居民消费串高于当年水平。有6个国家在之前及之后五年的平均消费率都高于当年水平。这说明,人均GNI3000美元时,主要国家居民消费率水平较低。(三)人均GNI3000美元之后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率有升有降从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巴西五个国家来看,在人均GNI达到GDP3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率继续下降的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个国家。在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时期居民消费串做为拐点,之后继续上升的国家有3个,其中,韩国是稳中有升,泰国和巴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四)人均GNI3000美元之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均稳步上升发达国家人均GNI3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均呈上升趋势,从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的年份,美国2007年上升到70.6%,日本2007年上升到57.1%,英国2004年上升到63.1%,德国2004年上升到56.7%,法国2007年上升到56.7%,澳大利亚2007年上升到56%。人均GNI3000美元时我国居民消费特点(一)我国居民消费下降趋势符合国际规律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原来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速经济增长,由于出口的下降而明显减缓,一直以来处于较低水平的居民消费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52年的65.4%一路下滑到2008年的35.3%,这种趋势是否正常呢?从国际比较来看,它不是我国所独有的,本文前面的分析已经证明在人均GNI3000美元时世界主要国家都是这种趋势,尤其是在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之前,世界主要国家居民消费率都是下降趋势。之所以我国的居民消费串目前引起格外的关注,一是因为在当前这种特殊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人们期望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已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二)居民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虽然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特别,但消费水平在世界上确是很低的。在选中的12个国家中,在人均GNI3000美元的年份,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比最高的美国低26.6个百分点,比最低的马来西亚也低13个百分点。2006年,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0.7%,比我国高27.3个百分点。在有数据的150个国家排序中,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宰倒数第l0位。(三)居民消费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从所选的12个国家来看,居民消费率较低的水平一般围绕在人均GNI3000美元左右的年份,即使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在人均GNI3000美元之后的若干年份还继续下降,但其最低水平也高于50%。其他的9个国家在人均GNI3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均呈上升态势。所以,从国际比较来看,近年的超低水平应基本上是谷底,继续下降的空间不是太大。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原因(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分配率是一个主要指标,分配率是指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发达国家此项指标所占比重都很高。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配率基本接近60%。我国的分配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低于大多发达国家。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劳动者报酬中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78年为15.6%,1995年降为13.3%,2007进一步下降到11%。从另一个角度也能说明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较低,政府消费率是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消费支出中工资和津贴是主要组成部分。在人均GNI3000美元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消费串偏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在18%左右,巴西、俄罗斯了也在17%左右,我国只有13.3%。(二)长期忽视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对居民消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重视不够。2008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为43.5%,均高于在人均GNI3000美元时其他国家的水平。当时最低的美国资本形成率只有19.2%,比我国低24.3个百分点。巴西、俄罗斯也基本在20%左右,均远远低于我国的水平。从出口来看,在人均GNI3000美元时,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也保持较高的水平。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19.7%,仅次于韩国。当然,我国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晚很多,正处于世界贸易十分活跃、全球化程度很高的时期,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但这不只是客观因素,与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政策引导是密切相关的。(三)居民负担重,社会保障水平低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是较高的。2007年,我国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99%,在选择的国家中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高价位的药品,高额的医疗服务费使居民家庭的医疗支出加大,看病已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近几年,住房、教育等的高额支出,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而同时,社会保障水平又较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很低的。2007年,我国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仅为10.61%,而最高的德国2006年达到56.7%,法国达到42.1%,美国达到35.24%。支出高、保障低,直接导致了居民紧缩消费、加大储蓄的力度。当然,在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所以他们对于已失去劳动力的老弱群体给予了较为充足的照顾。而我国,因为还不富裕,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只能保证维持基本的生存与温饱,这无形中又加大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几点建议(一)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现阶段的中国,尤其是要解决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待遇过低问题,使劳动者的整体工资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二)高度重视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当前,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调整存在多种可能性,而最好的情况是美国储蓄串和中国居民消费双双上升。对于中国来说,最优选择是扩大居民消费,这将直接拉动内需并降低总储蓄率。在出口受阻,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越发的突出。应抓住时机,采取多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也是居民放心消费的保证。因此,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在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使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放心消费。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论文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08830&page=1阅读详情:
范文九: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内容摘要]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在波动中呈扩大趋势,成为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的主体及其扩大的主因。年,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贡献平均达到56%,而且1999年以来,更是达到了60%以上,其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贡献平均达到83%,因此,缩小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别;居民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一、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动趋势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分别使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和差值基尼系数来测度我国的城乡收入差别。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是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越大,表明城乡收入差别越大,反之则反是。差值基尼系数是指城镇(或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和城镇(或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该指标等于1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不平等,等于0则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完全相等,即该指标越接近于0,表明城乡收入差别越小,相反,越接近于1,表明城乡收入差别越大。[1]用以上两个指标测度的年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状况见表1,差值基尼系数见图1。从下列表1和图1可以看出,以差值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测度的城乡收入差别大致呈现了大致相同的变动轨迹,反映出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动特征。第一,城乡收入差别呈周期性波动。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年的扩大阶段(1990年略有下降);年的缩小阶段,年的扩大阶段;2004年又开始缩小。?第二,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扩大过快。1985年以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2.6,明显高于世界银行测算的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5,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2.2的平均水平。如仅按照名义货币收入比较,世界上城乡收入差别高于我国的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的城乡居民收入未包括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但包括了农村居民家庭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费用支出,加之没有考虑城乡物价水平的差异以及城乡居民的非正常收入,因而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城乡收入差别程度。如果考虑这些因素,我国的城乡收入差别会更大。另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速度也非常迅速,由1985年的1.86,扩大到2004年的3.21,增幅为72.6%,而差值基尼系数则提高了1.2倍,这种扩大仅用了20年的时间。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所使用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动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别是相对扩大,而非绝对扩大。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各年度与上年度相比都是增加的。与城乡收入差别的周期波动相对应,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或缩小是由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或低于农村居民家庭。总体来说,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并不是农村居民人均绝对收入的下降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是一种相对扩大,而非绝对扩大。二、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一)以“城乡加权法”测度居民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AI?t表示全国居民的人均收入。[1]以该方法测度的居民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见表2。(二)以“城乡加权法”测算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以“城乡加权法”测算居民总收入差别计算公式右侧的三部分的计算结果分别为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和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绝对贡献额,由此结合表2,我们可以计算相对贡献额。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在年期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绝对贡献额在“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波动中总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0.13322,增加到2004年的0.27943,增加了0.14621,与之相应,其相对贡献率也由1985年的47.66%,增长到2004年的62.19%,增长了14.53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相比较,城乡收入差别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为56.23%,绝对额为0.20737,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平均贡献率为13.11%,绝对额为0.05011,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平均贡献率为30.66%,绝对额为0.10636。城乡收入差别的贡献分别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贡献的4.14倍和1.95倍。此外,根据表2和表3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年间,1987年的城乡收入差别变动,1987年和1996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变动,与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方向相反,其余年份变动方向相同,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变动年、年、2004年,与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方向相同,其余年份变动方向相反。平均来看,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86.10%,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仅为55.01%,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则为-41.11%。如果考虑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扩大的影响(即仅考虑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为正值的年份),则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扩大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为82.79%,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程度为44.69%,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程度则为-27.49%。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别是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的主体,城乡收入差别扩大是导致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扩大的主因,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缩小则是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缩小的主因。三、缩小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从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才能尽快缩小我国的居民收入差别,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要抓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注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并应结合种植业优势和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点,发展相关产业,逐步形成各类农作物的生产基地,实现农村的“种、养、加”,“农、工、贸、旅游”一体化发展。[2]从而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可以采取“龙头公司+农户”等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社会化经营体系,克服家庭承包责任制中存在的 “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再就是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土地的转包和转让,促进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发展。[3]2.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增大城镇反哺农村力度。1998年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幅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因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别。[4]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要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户籍、教育、就业等政策性壁垒,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成本,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5]其次,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只有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才有利于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生产和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政府应该利用对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机会,有效引导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带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BF]偏低,而第三产业单位资本创造的就业机会又大大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BFQ]4.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今还不够完善,农民主要依赖于家庭自我保障。由于农民收入低,这种保障水平很低,保障能力很差,一旦有灾祸发生,农民就会负债累累。因此,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适度调节居民的收入差别,增强低收入阶层的保障能力。对此,首先要完善主要针对农村特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是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就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终使农村居民得到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水平。5.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远不如非农业部门。因此,必须逐步建立一整套农业保护和保障政策措施。如农产品价格保护、市场调节基金、农产品储备制度、国内市场保护、出口价格补贴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利于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从而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6.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理顺城镇收入分配关系。城市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等,其工资水平已经是非垄断行业的十几倍,并且这种收入差别还在扩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差别,这不但造成了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别。另外,国家还应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控农村人口增长。我国农村已经存在大规模的过剩劳动力,而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城市。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就必须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参考文献:?[1]陈宗胜.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杨宜勇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甘庭宇.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利益保障[J].农村经济,2006(5).[4]蔡 ?日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5]熊盛文,史忠良.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J].当代财经,2006(1).Influences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fferenceon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in China?Wang ShaoguoAbstract: Since 1985, the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 shows an extending trend in fluctuation, which becomes the main part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and the main cause that leads to extending in China. During 1985 to 2004,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 amounts to 56%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and it reaches 60% since 1999, and its change contributes 83%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change. Therefore, it must be the key of reducing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to reduce the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Key words: urban-rural residents’ nation Gini-coefficient[ 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潘德平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01-0075-06“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阅读详情:
范文十: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李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2015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消费者理论:效用最大化生产者理论:利润最大化宏观经济学总需求:AD由IS-LM推出总供给:AS-劳动力市场、生产函数ADAS需求供给P0E0P0E0Q0yIS-LM分析的局限性?没有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是否充分就业没有考察一般价格水平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国民收入与实物量是等价的?本章引入一般价格水平,区分“名义”和“实际”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总需求曲线总供给函数均衡就业水平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通常以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AD=C+I+G+(X-M)不考虑国外需求,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意愿)支出的数量。总需求=总支出二、总需求函数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产量、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的支出。PP:一般价格水平,Yd:总需求(总支出)。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从左上向右下倾斜?P1P2Y1Y2Y总需求(总支出)总需求I=总供给S?????总需求是指当产品市场IS和货币市场LM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或支出)。又称为一般均衡总支出和一般均衡收入。一般均衡总支出叫做总需求总需求量取决于IS和LM的交点。价格水平P的变化能否影响总需求就是看他能否改变IS和LM的交点位置。ISLMr1Yd1二、总需求函数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价格变动通过两个渠道影响IS和LM曲线的交点?财富效应:一般价格水平P的变化通过影响财富的实际价值,进而影响储蓄S,最终影响消费C。?利率效应: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利率r,最终影响投资I。财富效应??P下降,消费曲线上移,IS右移,IS和LM交点右移,总需求增加。P↓→∏↑→S(Y0) ↓[C(Y0) ↑] →IS右移→ Yd↑CP1C(P1)C1C2C(P0)=> P↓→ Yd↑价格与总需求方向变动OY0Y利率效应????价格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更大规模提高P↓→m=M/P↑→LM右移→ Yd↑=> P↓→ Yd↑价格下降-交易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不变)-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更大规模提高P↓→L1↓→LM右移→ Yd↑=> P↓→ Yd↑rr1r2P0P1OI0I1I财富效应和利率效应的综合作用-总需求曲线rIS(P1)IS(P0)LM(P1)P0P1PLM(P0)ABADOYd0Yd1YOYd0Yd1Y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影响IS(P0)
?G增加LM(P0)IS(P0)P0PrE0E1AD0AD1OYd0Yd1YOYd0Yd1Y第二节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所生产的产量。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总供给函数指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P:一般价格水平,Ys:总供给在宏观经济学中,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一般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的过程一般价格水平变动实际工资水平变动W/P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实际的就业量变动总供给量过程:P →W/P→(Ns, Nd) →N →Y产量一、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微观生产函数?宏观生产函数?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短期生产函数y*y
f(N,y0N0N*N短期宏观生产函数K ,T)长期宏观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的不同之处:技术水平、劳动者的数量、资本的存量都是可以改变的。长期宏观生产函数y *=
F(N*,K* ,T* )二、劳动市场1、利润最大化的就业量如果劳动市场是竞争性的,则雇佣劳动的原则是:MPyL=W/P。Pf(N,K)利润工资总额WN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实际工资,即2、劳动需求曲线劳动需求函数:Nd=NdW/PWP1、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2、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产品线重合。W1W01、MP是N的函数,N增加,MP减少2、Nd是W/P的函数,W/P减少,Nd增加MP3、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函数:NWS=NSP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W/PNWS=NSWP)1W0劳动力供给行为收入W/P*N假设:1、单个个人把时间分为闲暇R和劳动L两种活动。2、追求效用最大化。W1*N*W*N*021闲暇21总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曲线?所有单个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相加即可得到总的劳动需求曲线,以Nd表示。?总需求的倾斜度比个人可能平缓一些?所有单个个人对劳动的供给曲线相加即可得到总的劳动供给曲线,以Ns表示。?总供给的倾斜度比个人可能平缓一些4、劳动市场均衡-就业量的决定W/PNS=NSWPW2WENd=NdN102NWP)23劳动力市场(假定其它市场情况不变)1、货币工资弹性:货币工资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可以充分自由地上下伸缩。??Nd>Ns →厂商竞争→wage↑Nd(W/P)0N0实际就业量N0,即充分就业量。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够就业,这就是充分就业。劳动力市场(假定其它市场情况不变)2、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能充分自由地上下伸缩。?向下刚性:不能下降,可以上升。(W/P)1?(W/P)0?向上刚性:不能上升,但能下降?向下和向上刚性:N1N0N225劳动力市场均衡??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工资弹性-均衡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不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工资刚性-均衡由劳动需求决定三、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货币工资WPω=P货币工资变动影响W=W1W=W0ω27四、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有市场假设都是完全竞争的,货币工资可以自由伸缩。?????Y=Y(N)
宏观生产函数ω=W/P
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Ns=Ns(ω)
劳动力供给函数Nd=Nd(ω)
劳动力需求函数N=Ns=Nd=Nf
实际就业量由供需交点决定29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货币工资弹性的情况NNSNNfNdPYfYPω1ωeω2ω初始状态W=W1W=W0W=W2ω30NfP1P0P2P1P0P2YfOYOω1ωeω22、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Y=Y(N)
宏观生产函数?ω=W/P
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Ns=Ns(ω)
劳动力供给函数?Nd=Nd(ω)
劳动力需求函数?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N=Ns=Nd=Nf ,如果ω =ωe?N=Ndωe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货币工资刚性的情况NNSNNfNdPYfBACASkP1P0P2NfYPω1ωeω2ωP1P0P2W=W1W=W0第三节均衡就业和价格水平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劳动力市场(由AS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由AD表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一、充分就业均衡PPASc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依赖于货币工资弹性的假定,否则存在低于充分就业情况。ADY0Y也可能无法实现均衡AD比较陡峭,总需求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即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增加的很少。原因:1、财富效应小;PASc2、利率效应:P下降,导致m上升,必须(a)能降低利率,(b)利率降低能刺激投资。依赖L2和I曲线形状。ADrmrLYI第三节均衡就业和价格水平?二、低于充分就业均衡PASk凯恩斯总供给曲线ADY1Y0Y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对现实的解释一、宏观经济短期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PE0Pe但只有偶然情况下AS与AD才能相交于E0点。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AS和AD曲线发生移动,脱离E0.总需求曲线移动PPe经济过热,生产能力紧张,产量增加的可能性小,价格上涨的压力大E1E0E2Yf:充分就业Y总供给曲线移动P食减产、石油供给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导致供给曲线左移。2、生产技术提高-供给曲线右移,产出增加,价格下降(短期内比较少见)。41公式推导-如何与价格P相关联?产品市场均衡???Y=C(Y-T)+I(r)+G例如:P486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IS: 0.5y+240r=3500m=M/P=L1(Y)+L2(r)?货币市场均衡?LM: 0.5y-260r=1000/P?求解Y?y=/P/课后题?导致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收入恒等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