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启发欧洲探险家g0816探索西半球?

最新播报:
西半球最高住宅楼封顶 楼高425.5米共96层
  随着建筑工浇灌楼顶混凝土,西半球最高住宅用建筑接近完工。这座建筑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派克大街432号,楼高425.5米,共计96层,高于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这栋大厦定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提供公寓、酒店售卖,公寓起售价每套1695万美元。明年,在东半球,高441米的印度孟买“世界第一”大厦也将投入使用。现阶段,全球最高住宅用建筑为迪拜公主塔,高413米,而在西半球,最高住宅用建筑为纽约的云杉街8号住宅楼,高265米。(凌朔)
[责任编辑:当前位置:课堂主页 -->文章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1.社会学科的综合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综合,还应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本课内容涉及地理、思政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拓宽知识面。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采用竞赛法、讨论法、比较法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代教学思想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染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1.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因素,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3.通过评价哥伦布,培养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使全球联系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使欧洲殖民者加紧殖民掠夺。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评价哥伦布.
多媒体课件,竞赛用白板、帆船印章、记号笔.
(说明)本节课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凡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为本组争得一艘小帆船,最后以小帆船的多少决定名次。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里有两只鸡蛋,你们有没有办法使鸡蛋小头朝下,在桌上立起来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试一试(一男一女)。
(表扬学生创新的思维)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破不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如不能回答或不全面,由老师解答、补充)这与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有关。我们知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首航归来,他成了英雄,人们为他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欢迎宴会。一次宴会上,忽然有人高声叫道:&我看这件事情不值得这样庆祝,大陆是地球上本来就有的,并非哥伦布创造的,他只不过坐着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这块大陆而已,其实只要坐船一直往西走,谁都会有这项发现的。&宴会上顿时鸦雀无声,这时,哥伦布笑着站了起来说:&这位先生讲的似乎很对,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一试。&说着,他顺手抓起桌上放着的熟鸡蛋,请大家在桌上立鸡蛋,当时竟无一人想出办法。最后,哥伦布做到了,如同刚才同学们所做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件事情上,你有何感悟呢?(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过渡。)世界上的一些发现和发明,在一些人看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但是,请你们记住,那总是在发现者或发明者指出应该怎么做之后,而发现、发明的过程,则充满了艰辛、挫折与失败。&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追寻当年开辟新航路的艰辛历程。
(新课教学)
一、新航路开辟的含义。
出示葡萄牙里斯本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图片,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的概念: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又称&地理大发现&,它指从西欧穿过大西洋到美洲,进而横渡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和从西欧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路线。
二、介绍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探寻新航路的过程。
(引子)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无数航海家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中四位卓有成效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为了纪念当年新航路开辟的成功,欧洲环球旅行社派出四位资深导游,各带一个旅行团,探寻四位航海家的足迹。我们四个大组就是四个旅行团,出发前,先请四位导游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航海家当年的艰辛历程。
(每组请出一位事先准备好的同学当导游,上台依次解说。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并动画演示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四位航海家的图片以及到达地点。)
(过渡)感谢四位导游的精彩解说让我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历程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填表。注意:四个旅行团分别填自己要探寻的航线情况,三个问题(支持国家、探险家、到达地点)请三位成员回答,导游不能回答。
非洲西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4次)
印度西海岸
环球首航的成功
(表扬)我们四个旅行团都圆满结束了航程。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来直观感受一下当年航海的艰辛历程。录像《新航路的开辟》
三、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过渡)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西欧,你愿意加入航海的船队吗?(有人愿意,也有人不愿意。)不愿意的同学可能考虑到航海的艰辛,九死一生;愿意的同学,你们勇气可嘉。不过,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航路的成功开辟呢?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去探险,船上要配备哪些东西,才有成功的希望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三分钟的讨论,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写在纸上,一人执笔。)
下面请代表发言,每位代表讲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两个因素。(先四大组各请一个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再补充发言。)
(表扬)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考虑得也很全面。我想,如果生活在15、16世纪的西欧,你们中一定会出现象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航海事业的佼佼者。那么,对于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后人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呢?
四、评价哥伦布
(引子)1992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对500年前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然而却是截然不同的反应。发达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有人甚至要沿当年的航线再次航行,并准备在他所到之处立碑纪念,以表彰哥伦布的历史功绩,而美洲国家却同声对哥伦布发起了严厉的谴责和声讨。我们应如何评价哥伦布呢?下面我们先观看有关哥伦布的几段录像。(录像《哥伦布》)
现在,我们请一、二大组同学代表当年殖民的西方发达国家,三、四大组同学代表当年被殖民的美洲发展中国家,采用你们准备好的材料,进行一场简单的辩论,并说明理由。(双方各派三位同学发言,每位同学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表扬)双方的辩论都非常精彩,也很有说服力,看来一时难分胜负,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哥伦布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当年殖民的西方发达国家感谢他发现了&新大陆&,带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而当年被殖民的美洲发展中国家痛恨他,因为&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许多地方遭受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日益贫困落后,尤其是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不过美洲也由此纳入了近代文明社会。如果我们用&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我们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应予以肯定。
其实,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情况也与哥伦布相似,他们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否则,达&伽马就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印度之行,麦哲伦不会被击毙在麦克坦岛。
(过渡)航海家的双重身份也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方面是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是殖民掠夺和屠杀的灾难,亚、非、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下面我们看两幅图:1420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比较这两幅图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不同在于:前者认识的世界范围要小得多,后者认识的世界范围大得多,多了美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前者看地球是扁平的,四周是茫茫大海,后者看地球是圆的,陆地、海洋已经联为一个整体。产生不同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和大洋,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完善着对世界的认识;此外,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假设)启正中学联系了一艘小型游艇,准备在2005年寒假组织初二同学进行一次环球航行的探险活动,请你选择距杭州最近的宁波港为起点,设计一条自东向西环球航行的最佳路线,标出图中所经过的大洋、重要海峡和运河。然后与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航线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发下图纸,以同桌两人为单位,互相协作。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请两位学生上台到电脑上画路线,然后动画展示给大家看,评评是否合理。)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准备怎么走。(课件中动画展示路线)关键问题在于,最佳路线并不等同于最短路线,还要考虑到航海的安全性、解决给养问题等。
大洋、重要海峡和运河在图纸中填出后,请学生讲答案,同时在课件中展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不同主要在于:苏伊士运河开通后,10万吨以下的船只不用绕过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航程大大缩短。另外,从安全性和给养等方面考虑,我们的航行尽量靠近海岸线。
(课后探索)
(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前半个多世纪,中国明朝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郑和。今年正好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很多地方都准备举行纪念活动,同学们不妨留心一下。应该说,郑和当年完全有能力完成环球航行的创举,但环球航海为什么不是由中国人完成的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探索。
最后,我们来看看本节课发言情况,第一组:12次;第二组:7次;第三组:9次;第四组:10次。那么,本节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冠军组是第一组。
从事《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半年多,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历史与社会》新课程骨干教师第四次培训,并进行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受益匪浅。
1.《历史与社会》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多学科渗透又不留痕迹,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融性和互动性。在备课中,我感到本课教学与地理关系就特别密切。开辟新航路,需要有地理学上的知识:对地圆学说的认可,航海图的配备,航线的选择等;学生要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情况,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也是不行的;在小节中,我通过环球航线的设计、比较,体现综合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我觉得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在哥伦布的评价问题上和环球航海为什么不是由中国人完成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开始,以鸡蛋的破立导入新课,具有新意;然后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四位小导游再现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艰辛;再以讨论的形式,七嘴八舌地探讨了新航路成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又以辩论的形式评价哥伦布,培养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辨正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环球航行的路线,并与新航路开辟时的航线进行比较,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巧妙地进行了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3.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也是推动新课改的重要力量。本节课教学容量大,范围广,时间比较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既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新航路开辟路线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明确途经的地点、到达何处;新航路开辟和哥伦布的录像,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艰辛和影响;课堂小节中环球航行的设计,有了动画的展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教学设计
一、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再现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使学生对航海家的探险精神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3、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从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课堂上各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交流,培养其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肯定自我价值和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通过新航路开辟消极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主、痛恨殖民主义的情感。
二、课前指导
指导学生分类搜集、整理所需资料,以书面的形式做好在课堂中交流和展示
具体形式:
将全班学生分为以下三组,教师设定课题,由学生自主抽题后分类搜集整理资料。
一组:本小组具体负责搜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如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个人资料,及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资料,感悟在这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举措中航海家们的英明、勇敢及忘我精神。
二组:本小组具体负责搜集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的重要史实资料,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识人类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及文明发展的多种多样性。
三组:本小组具体负责搜集有关&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的重要史实资料,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欧洲国家对美洲、亚洲、非洲殖民扩张及奴役屠杀印第安人的史实。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观察图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生活在15世纪初的欧洲,想进行航行你最最担心的事是什么?
生:前者认识的世界范围很小,后者认识世界范围大得多;如果我生活在15世纪初的欧洲想远洋航行,最担心的事是从地球边缘掉下去。
师: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原因就是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也正是基于此世界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讲授新课:
一、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资料共享.由一组推举出的成员向全班展示本小组负责搜集和整理资料。
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从小参加航海活动,约1476年移居葡萄牙,1492年8月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随身带着致中国皇帝的信,率领121人,分乘三艘多桅轻快帆船,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后来,哥伦布发现一块陆地,哥伦布以为他已经到了印度,事实上是现在的&美洲&,后哥伦布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成为西班牙的贵族。
达伽马:出身于葡萄牙一个贵族家庭,自幼长在海边,喜欢听航海故事和非洲西海岸的见闻,1497年7月,从里斯本出发远航印度,1500年再次远航印度,建立了许多商业和军事据点,控制了这条通往东方的航路,1519年他受封为伯爵,1524年被任命为驻印度总督。
麦哲伦:出身于葡萄牙没落骑士家庭,后寄居西班牙,1519年沿美洲大陆南下,发现了美洲南部的海峡,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哲伦海峡,经过28天航行进入浩瀚的&大南海&,&大南海&波平如境,麦哲伦的水手们称为&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由于干涉岛上内部战争,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方法(1):学生自由小组收集相关资料,结合阅读卡及图5&31,用透明的描图纸描绘出远洋航行的各条路线,并推荐代表讲述各支船队情况。
方法(2):学生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西欧-好望角
西欧-好望角-印度
3、教师小结:
师:以上我们共同回顾了新航路的开辟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
生:随着欧洲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贵族和新兴的资本家掀起一股&寻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更激起了他们想到东方去掠夺财富的想法。
师:除此之外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着东西方之间的陆路商路,促使西欧国家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在具备那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出海航行?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归纳要点如下)
(1)西班牙、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出适合远航的大船,并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
(2)古希腊老人托勒密的地圆学说已逐渐被人们接受。
(3)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普通使用。
(4)哥伦布等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智慧。
师:罗盘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由此可见,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对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1、以史实资料论证观点的方法进行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大陆之间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
咖啡、茶叶、玉米、马铃薯、蕃茄、花生、物种流动说明新航路开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伏尔泰把孔子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房内说明世界文化的交融。
2、阅读材料,明确观点
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但这种联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密不可分。
三、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
1、资料共享:
(1)葡萄牙、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后基本上控制了新航线,葡萄牙控制了由非洲通往印度的航线,主要在东半球;西班牙控制了通往美洲的航线,主要在西半球;葡萄牙扩张的重点:非洲、亚洲、巴西西班牙扩张重点:美洲、菲律宾。
(2)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行的发展,&&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贷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
(3)1553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他们贿赂中国官员,先是声称租借海滩晾晒货场,后来逐渐在那里摄取了了居住权,作为贸易基地,直到日,我们才盼来了澳门回归祖国激动的时刻。
(4)殖民者的奴隶贸易录像片段。(补充三角航程文字说明)
(5)印第安文明的遭遇:小西班牙岛是欧洲殖民者最先登上消灭土著人的地方,他们是最先使这个岛遭受破坏和没有人烟,他们开始先掠夺印第安人的妻子和小孩,以便靠这些人的劳动来过活,并把不幸者用血汗获得的东西吃光,殖民者打赌和争论能不能一刀把人切成两半,或者用战斧能不能一下把头砍下或把腹腔剖开,他们从母亲怀里夺下婴儿,把脑袋往石头上撞,或者把他们抛入河里。
2、分工合作完成
生:(谈论对以上材料认识)
师:(1)掠夺土地、财富;(2)毁灭印第安文明;(3)贩卖黑奴
3、教师小结: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这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相伴而来的,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掠夺又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
四、课堂讨论:
师:提及新航路的开辟,最先让人们想到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史学界有很多观点。
材料一: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波士顿的一家博物馆用实物、图表和数据显示,从15世纪以来,有三千多万印第安人被入侵者杀害,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材料二:19世纪的美国教科书这样写道:&哥伦布是一个庄重的人,谦恭有礼、言行谨慎,他的道德无可指责,是一个堪称楷模的教徒。&在美国哥伦布被给予全美洲&移民之父&的尊称。
师提示: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不能以偏概全,要用全面的观点去评价,&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客观评价,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课堂作业:假设你是一位现代的航海家,请沿麦哲伦航上的路线航行到西班牙,设计出自己的航海路线。
课堂小结:
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新航路开辟的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反映了人类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洲殖民活动,造成了殖民地落后与贫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课堂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5.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设计制作或选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2)学生: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查阅新航路开辟中相关人物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二、学与教的过程
【导课问题设计】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设问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导入本课。
问题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世界航海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应该是那一事件?(学生回答后,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显示字幕】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展示图片】郑和的头像和郑和远洋航行时的大海船。
【播放声音资料】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洋航行,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行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问题2:那么,欧洲航海家最早的远洋航行大约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引导学生计算时间并回答)大约在15世纪中后期,西欧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出现了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显示标题】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屏幕背景:蓝色的海洋和海船)。
【正文问题设计】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课,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500年前西欧人探寻新航路的伟大胆识和气魄。
问题1: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了怎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远洋航行呢?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先由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6页小字部分,并进行总结归纳。
【展示图片】中国的罗盘针和西欧多桅多帆海船。
【显示字幕】归纳要点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五方面的条件,说明当时西欧人已具备了远洋航行的可能性。尤其要突出:中国罗盘针在欧洲海船上的广泛应用,对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问题2: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假如你们是当时的西欧各阶层人士,你们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组员扮演西欧君主、贵族、商人等各阶层角色,分别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先由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6页大字部分&一切为了香料&,并进行总结归纳。
【显示字幕】归纳要点
【教师总结】至此,可以说新航路的开辟万事具备,只欠水手。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
问题3:最先扶持开辟新航路的是哪几个国家?
【学生回答】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问题4: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主要开辟了哪几条新航线?
【展示图片】新航路开辟经过的动态示意图。
【显示字幕】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人物简介。
【学生活动】亲身体验,重走新航路。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代表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新航路开辟经过的动态示意图&,准确把握每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航线,区分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扶持的是哪几条新航线、并注意在开辟方向上有什么不同。
【显示字幕】填充新航路开辟简表。
开辟的新航线
【教师总结】同学们,新航路的开辟圆满完成,你们也经历了狂风巨浪的洗礼,感受了前人伟大的胆识和气魄,你们会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5: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新航路开辟的完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显示字幕】阅读资料,思考问题。
(1)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2)在当时非洲的咖啡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人的餐桌上?
(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什么人?黑人是不是自古就生活在美洲大陆上?
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三则资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同美洲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玉米的原产地在哪里?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欧洲的?非洲的咖啡是通过什么渠道到达美洲的?生长在非洲的黑人为什么去了美洲?
【教师总结】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1)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在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全球: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结束语】勇敢探索的航海家们开辟了新航路,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课外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自主探究】
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而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没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案例(第四单元)
新课程实施已经半年多了,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教学,才能行之有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探究的问题。就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为例,这一课乃至这一单元的最大特点是现实性很强,这也是新旧教材最大的区别。
这一课的三个问题即:报刊、影视、网络,无论从课题的本身还是它们产生的影响来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的亲和度加强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组织如下:
学习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表格认真的预习课文并填写相关内容。
通过学生的填写对本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掌握。另外,在课前还让课代表了解班里经常上网学生的状况,上网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当我摸清和掌握情况后,在备课时要仔细的备学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上课时,我先检查学生的表格完成情况,然后根据本课现实性比较突出的特点设计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1.报刊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弊端?
2.影视业的发展历程如何?现在突然没有电视了我们怎么办?
3.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媒介?它对青少年有何影响?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为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避免了生硬的说教。二是使学生感到历史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我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由于课前已经对班里学生上网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我是胸中有数。我有意识地注意几位经常上网同学的表现并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鼓励他们到讲台前积极发表意见和看法,他们感觉老师很关心他们,积极性更高。
以组织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为例:讨论中,有位爱上网的同学在大家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他谈到:&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对我们学生上网都非常反感,甚至禁止我们上网,其实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信息量非常大的一种传媒工具,也是高科技的产物,禁止上网就是拒绝高科技。上网既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查阅资料,还可以在周末通过网络游戏缓解疲劳、放松身心。&这时我及时插问到:&你觉得上网意义很大、作用突出。那么,现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经常上网导致精神恍惚、萎靡不振、思想消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另外一位学生抢着回答到:&那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能够正确地利用网络而导致的。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讲究个&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发挥其长,否则就会走向其反面而不能自拔&同学们为他鼓掌喝彩。在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又启发性的引导他们:&哪位同学能谈谈无节制的上网会给我们青年学生带来那些不利影响呢?&我话音未落,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谈到:&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在初一时学习很好,可是到初二时一次偶然机会使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此后他愈陷愈深,整个人好像变了似的,话少了,人瘦了,脸黑了,白天迷迷糊糊,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越来越遭,最后连高中都没有考上。所以,我认为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对我们正在发育期长身体、学知识的青年学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希望我班学子们能引以为戒,把握自己开创未来。&她掷地有声的演讲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这节课我感触很深,使我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理解是深刻的、思想是闪光的。新教材特点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乐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充分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就如本课,灵活地体现新课程现实性的特点,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例如刚才案例中提到的那几位经常上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受益匪浅,变化很大,上课的表现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回答问题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他们更学会了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做到了科学上网,文明上网。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它根据课的特点而定,也并非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只是对新教材新教法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而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例(第三单元)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区全面展开,面对新课改,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一致,教学焕发出艺术的活力,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以适应这场划时代的教育变革呢?我为此进行了多次尝试,受益匪浅,我的课堂教学也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尤其是有一节课的教学对我的触动是深刻的。
那是在讲《历史》必修II第三单元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开始时,也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将准备的六个问题给学生,供四个小组去选择和研究。并指导各小组选出正、副小组长,负责自己小组所选择的研究问题,进行调查,收集,记录。好让学生在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发言。我也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很多的材料,并制作了课件,可以说是成竹在胸,可是,当我在准备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小组长她悄悄地告诉该我说,她们小组特别请来了她的爷爷,想让她的爷爷现场给同学们讲述一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她爷爷也答应她,表示很愿意向同学们讲述这段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历史,现在就看我答不答应了。我当时听了有些为难。因为,如果答应她的要求,那么按照以前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任务肯定是完不成了,可转念又一想,这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现场教育呢?对同学来说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她的爷爷请进了课堂,让他为同学们讲述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又难以理解的时代,老人娓娓动听的讲述把同学们仿佛又带进了哪个热情似火而又荒唐的年代。在老人刚讲述完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课堂上的提问竟然好像变成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同学们所有的问题一下子不是针对我而是针对老人提了出来,老人都一一的耐心解答。下面是一些同学提出的部分问题:
&老爷爷,你能说说你们那时为什么会有那种荒唐的举动,难道你们意识不到那就是错的吗?&
&你把你家的锁、铁锅等拿来炼钢,炼出来的钢能用吗?你们为什么不想想呢?&
&那时你们吃不饱,可为什么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这不是很傻吗?&
&你们也不好好的想一想,一亩地它能产出一万斤粮食吗?如果是我决不会那样做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错的,可关键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同学们哄堂大笑,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这个同学的观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错的,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和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适应,严重的脱离了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便是你当时在的话也是无能为力的,有可能和爷爷们是一样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那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你不可能脱离时代的,现在关键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吸取教训的问题。&此时,我看已经到了火候,就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谈谈我们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由于同学们早有准备,因此,他们的辩论激烈,此时此刻,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沉浸在了热烈的探讨情景之中,即便是我也不忍打断。就这样,下课的铃声在同学们的激烈辩论中响了起来,可同学们仍然沉浸在课堂的气氛之中,争论不休。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势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他们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内容就是谈谈自己对建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究竟该如何看待,题目自拟。同学们很爽快的答应了我的任务,并且还保证一定会做的更好的,这又是一个我没想到。
课后,我心中一直七上八下有些不太踏实,因为按照教学设计,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并没完成,我担心同学们对这节课掌握不了,那样我是不是太对不起孩子们了,可事实却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同学们的课后作业不仅完成的很好,而且还谈了自己对学习历史的很多看法,其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以后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学习好历史的!&一堂课竟然让学生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一堂没有上完的课
──记在学习《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一课中发生的故事
课程改革倡导开放式,民主式的课堂教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探讨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这种教学新模式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兴趣。可是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也使我在实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时间控制不好,任务完成不了的尴尬局面。
我在讲&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学思之窗》所提供的材料,回答教材所提出的问题:&想一想,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有着什么内在的联系?&学生回答完后引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地区、部门。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说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在缓慢发展?那么,导致它不能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完后引出&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这一课的内容,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方面的知识已经有过粗浅的认识,所以我在备课时打算在课堂上就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地区,部门的问题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10分钟发表意见是足够的。
在上课时,本来一切在按我的教学进度进行,但当我讲完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标志是:雇佣剥削关系的出现后,本想马上进入其他问题的学习。谁知这时方洋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们国家现在的各种企业中老板与工人之间是不是也属于雇佣剥削关系?&他的观点一提出来也使我一惊,因为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颖&的观点,这时有一部分同学说:&老师,不用理他,我们继续学习新课。&我把眼光集中到方洋同学和另外的一部分同学的身上,他们正用一种求知的目光在期待着我,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鼓励方洋同学先谈谈他自己的看法。他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各种企业中老板与工人之间属于雇佣剥削关系,因为老板不劳而获,是资本家,而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时,黄浩同学马上站起来反对,说:&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各种企业中老板与工人之间不属于雇佣剥削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劳动者。&这时,全班同学小声议论着。此时,我既没有肯定方洋的观点,也没有否定黄浩的观点,我先表扬了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精神,然后,开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认识,我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所有者购买者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值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存在着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只有当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值财富之时,才会发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随后,我又问:&我国目前存在着哪几种所有制经济?&学生踊跃回答:&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那么,&你们认为哪几种所有制经济中老板与工人之间属于雇佣剥削关系?哪几种所有制经济中老板与工人之间不属于雇佣剥削关系?&经老师一指点,学生茅塞顿开,踊跃回答:除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其他都属于雇佣剥削关系。&此时,我为他们拼命的鼓掌&&
由于方洋同学对雇佣剥削关系提出了新的观点,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剩下的一些问题也没有时间讲了,任务也完成不了了。
这仅仅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里发生的一件事情,但它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搞&满堂灌&,不能当&话语霸主&,如果我们老师真正能够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就必须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阅读,体味,讨论,研究,让学生在真正的&自主&体验中去感悟和发现,在相互的切磋中获得进步,把师生对话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和&讲堂&。
教学案例:《大众传媒的变迁》
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的是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的方式,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从教师预设的四个专题中自选一专题,自己查找资料,经过两天的准备,最后每组选出一人进行讲解。
a.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b.报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c.中国电影业的兴起、发展及作用;d.中国电视业的兴起、发展及作用。
学生在分析专题a时,对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线索及特点,基本上可以归纳清楚。不足的是图片资料运用不够充分,例如:《申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都有图片资料而学生未加利用;线索分段不清晰,例如:兴起、辛亥革命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等线索分段不明确;重点报刊点评不到位,尤其像《时务报》、《民报》、《新青年》、《人民日报》等影响到历史发展进程的报刊。这样在该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的印象就不可能深刻,当然也势必会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学习效果。
学生阐述专题b时,对《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讲的还比较透彻,但却忽略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这说明:一方面学生极易犯虎头蛇尾的毛病,另一方面或是对近代的分期模糊了,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提醒或纠正,否则该知识点就会有缺陷而不完整。
学生在阐述专题c时,首先对兴起的领会还不很到位,只是泛泛的将电影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罗列出来,未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联系,这说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还不够好,如电影的兴起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其次电影对社会的作用及反作用学生也讲的不够深刻,如20世纪中,左翼电影的辉煌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改革后我国电影事业的迅猛发展说明了什么等。这也说明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停留在表面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为此我们还需要花很大工夫来加以强调。
学生在分析专题d时,由于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近,所以同学讲解的还基本到位。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勇气和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同学讲的比较出色,只是个别同学讲的稍差。(注意:在点评时不过分强调好与不好,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总结:(1)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同学们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从效果上看还是稍显仓促,如图片资料运用、线索整理、重难点突破等学生理应都能够很好完成的,只是准备的时间不够,所以这也是本课的最大败笔;
(2)理论上讲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运用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引申,即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逐步养成随时随刻运用历史知识的习惯;
(3)互动性不够,特别是讲的同学不敢、不愿也不能回答听的同学的质疑,这样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希望同学们在下次学习时,尽量逐步改正这些缺点和提高水平。
[教学感受]:
本节内容由于一方面较为零乱,一方面理论性也不太强,所以我们认为根据高一学生已有水平,由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自己来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同时更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浏览: 283&&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半球欧洲江湖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