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真实案例上对心理变态是怎么解释的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
核心提示: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除了有些“”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如Paracelsus()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其中,F.A.Mesmer主张"动物磁性"是心理障碍的根源。这一学说也无科学根据,但却导致了催眠术的成功应用,并被后人称为梅斯梅尔现象。还有一派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由于不愉快的心理体验、隐蔽的冲突和情绪创伤引起,称为分析学派。虽然,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癫狂篇描述精神病人,但是把精神病视为神鬼作崇的见解也早已存在,少数精神病人被当成有神秘力量的异人加以崇拜,而大多数则受到鞭笞、锁绑、嘲弄和遗弃,“请神送鬼”至今仍时有所闻。
  现在认为,心理病理或心理变态是因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其所以“没有能力”,可能有器质性缺陷(如脑损害)的原因,或是由机能性缺陷(缺乏知识、缺乏能力或动机)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心理是否变态,常常要由社会文化来决定。我国封建社会里女人要缠足,清朝男人要留长发辫。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表现这些行为,就要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再如喜着异性服装,在西方称为“异装癖”,是一种病态。而我国古代发生的女扮男装抵御外敌的女性却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再如,某些西方国家中,同性恋被认作合法。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行为常模,人们对心理变态有着不同的判断。加之,历史上对心理变态原因的不同解释,以及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心理障碍诊断的很大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医院或医师中间也常有意见分歧,并不为奇。
  这里还有一点应注意,虽然心理变态的人常有明显偏离社会常模的行为,但不能认为行为违反社会常模的人都是“有病”。例如那些强奸犯、凶杀犯的行为也是违反社会常模,但他们不是病人。心理病理(或心理变态)是因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罪犯则并非是因为“没有能力”这样做,故应与心理障碍的病人严加区别。诚然,有些犯法者也是心理障碍、智力迟滞和精神病病人,但如果把违法行为或道德败坏的行为都看做是精神病,就将引起伦理判断的混乱,不能有效地惩治罪犯和改造他们。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虽然研究对象都是心理变态,但它们仍有不同之处。精神病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方法。变态心理学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异常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的原因和发生机制。除精神病外,还要研究非精神病人和正常人在患躯体疾病、用药或其他特殊情境下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因此,虽然两者叙述的内容十分相似,但着眼点不同,两者各有侧重,论述的范围也有差异。
  第二节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既然要研究心理变态,那么,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判别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我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我们不能认为坚信自己行动受到“最先进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仍处于心理正常范围。因此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政党和异常的界限有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因此,正常和异常的界限又是不能绝对确定的。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状态的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既然我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界限,那么,区分心理正常或异常就是可能的了。
  通常按以下几条标准进行判断:
  一、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变态心理学所采用。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虽然象麻痹性痴呆、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使用医学标准非常有效,但对于象神经症和则无能为力。心理障碍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生物学的原因,还有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因此,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还需要其他的标准。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上述十项说明了心理正常的情形,但是正常人群中这些方面也并不完全一样,其变化幅度是很大的。因此,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首先是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看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例如,一个人突然当众脱衣赤身裸体,其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不能为社会上的人们所接受,对本人和社会有害,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存在。其次,还要与一个人以往一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相比较,看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是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即与其常态有无明显不同。如一个一贯精明能干、积极工作的人,近来变得生活懒散、孤独少语,使人觉得前后判若两人,则要认真考虑此人有无精神疾病的问题。经过认真比较,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那么,作出心理变态的判断是不难的。但如果心理变态程度较轻,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则判断比较困难。而且,判断时还必须考虑到社会适应标准受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及文化的影响,因此,心理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
  可见,上述每一种标准都有其根据,对于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又都不能单独用来解决全部问题。故应互相补充,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判断是否有心理变态。
(实习编辑:魏文巧)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近年来,儿童银屑病患者的人数越来……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介绍,多数市民都听说过…… []
做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伴侣情感的交流。…… []
压力来袭,深呼吸、练瑜伽或者找人倾诉是最有效的方式吗?未必。美国《预防》杂志近日报道,对抗压力有时可能需要换个角度,接受些新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定义/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范围/变态心理
研究这些异常的心理,包括探索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及其规律;寻找引起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原因;了解及掌握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并研究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纠正、治疗及预防的方法的学问,就称为变态心理学,亦称病理学。漫画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朗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研究简史/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的讨论自古代就有,但作为一种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只有百年历史。图书
我国从秦汉时期一直到18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2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法思想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成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它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类、症状描述、理论探讨、诊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变态心理的系统研究框架,科学的变态心理解释和研究是18世纪以后的事。
西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60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失衡,认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他还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躁狂、忧郁和诲妄三大类。
公元前100年,希腊另一名医生Asclepiades首先使用了“心理”和“心理缺陷”等术语。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中世纪(公元476——1700年)被称为是黑暗时代,由于神学和宗教占统治,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体现,不同的心理异常是由于附体魔鬼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治疗心理异常就得采用“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停食、拷打、水淹和火烧等方法处理精神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悲惨的后果。17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它需要治疗。
从此,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起作为科学逐步发展起来。
基本概念/变态心理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
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变态
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现在尽量不用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研究历程/变态心理
从黑暗到复兴
法国医生Pinel(1745——18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并亲自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使精神病收容所状况完全改观。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性主义思想逐步取代神权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外因到内因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是这一变更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视病人的内部冲突和动机,使心理异常的研究变成探究内心的精神分析。尽管他的理论体系有明显的错误和,尤其受到注重外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批评,但仍旧是变态心理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从医院到社区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判断标准/变态心理
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虽然心理异常是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变态心理学所采用。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虽然象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使用医学标准非常有效,但对于象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心理障碍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生物学的原因,还有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因此,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还需要其他的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上述十项说明了心理正常的情形,但是正常中这些方面也并不完全一样,其变化幅度是很大的。因此,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首先是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看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例如,一个人突然当众脱衣赤身裸体,其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不能为社会上的人们所接受,对本人和社会有害,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存在。其次,还要与一个人以往一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相比较,看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是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即与其常态有无明显不同。如一个一贯精明能干、积极工作的人,近来变得生活懒散、孤独少语,使人觉得前后判若两人,则要认真考虑此人有无精神疾病的问题。经过认真比较,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那么,作出心理变态的判断是不难的。但如果心理变态程度较轻,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则判断比较困难。而且,判断时还必须考虑到社会适应标准受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及文化的影响,因此,心理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
病理/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学是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其中,F.A.Mesmer主张"动物磁性"是心理障碍的根源。这一学说也无科学根据,但却导致了催眠术的成功应用,并被后人称为梅斯梅尔现象。还有一派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由于不愉快的心理体验、隐蔽的冲突和情绪创伤引起,称为分析学派。
男人性虐的变态心理/变态心理
喜欢有自信心的女人
许多女人认为丈夫并不真正关心她,夫妻间的谈话常是集于他的兴趣,而不她。然而,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女人大都有意“降低自己“,从而让丈夫感到他是一家之主。
女人们常常忽略的是,天性愉快的男子通常都喜欢与其有共同品质的女人。绝大多数男人都认为,自信心强的女人对他们感染力更强,所以妻子在丈夫面前不可过谦。
感情受压抑时常通过性来解脱
身为男人,许多人都不愿自己的软弱,如:恐惧、孤立先助、失望等等,就常常把性作为这些内在情绪的发泄方式。在这种时候,如果这时妻子想要得到更多的温存,就会只能感到失望。
因为,丈夫虽然在生理上得到发泄,但并未消除内在的紧张感,而妻子就会感受到侮辱,感觉自己是专供丈夫发泄怒气的工具。
其实,在男人感到恐惧、失望、紧张时,都希望有个忠实的伴侣在身边,所以性是他们重新获得信心和感到宽慰的有效方法。因此,当妻子感到丈夫紧张不安,就应想办法与他共同分担,让他有安全感,把心里话对你说出来。这样夫妻两人才会感到更亲密,随之而来的性生活也会更动情难忘。不愿被当作孩子对待
妻子越是扮演丈夫母亲的,丈夫对待她就越像是对待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深情的爱人。女人为什么要像母亲对孩子那样对待丈夫呢?一位妇女这样说:“每当丈夫不注意我时,我就采用’母亲方式’,给他做好吃的,整好他的内衣裤。我实际真正想得到的,是丈夫更多的和温存,但是我得到的却是一个懂事孩子的满口的感谢话,他夸我考虑得真周到!“
孩童时观察母亲操劳,女人学会了喂养孩子、无私地奉献、注意他人的要求。当和一个男人共结连理,她会下意识地照此去做。最初男人需要这种关心,但是,女人扮演母亲的角色越是热心,男人就越难于用情爱的方式去回报她。
因此,女人不要把丈夫当孩子,而应把丈夫当作一个有能力的可信赖的朋友。开始这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丈夫最终会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重新把妻子作为精心挑选的女人来对待。喜欢与他共享床帏之乐的妻子
在性爱中,男女是有差别的。女人温情,男人则更欣赏自的有乐趣的性活。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女人常抱怨丈夫只注意性,她不过是个工具,而男人则埋怨妻子的兴趣只在谈情说爱。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尝试调换角色,让男人来谈他爱的,女人竭力去体验身体的快感,这样妻子便能理解,丈夫的性要求其实是他表达爱的极致。
研究方法/变态心理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或谈话对被试的和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在观察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订出观察目的和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忠实、客观记录,再对观察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测。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前者是在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观察,如对住院病人的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患者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进行直接观察;也可借助于录音、摄像等方法进行间接观察。控制观察是指预先设计特定的情境,再让被试进入此控制情境,观察其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观察可分为一次性或连续长期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被试的外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状态、交往风格、对人和事的态度、兴趣爱好、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等。
确定被观察的目标(靶行为)极为重要。靶行为要、明确、完整。客观是指异常表现能被观察,如果只是内部冲突,就不易作为靶行为;明确是指靶行为要有明确的定义,便于不同观察者的相同操作;完整是指靶行为要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最好建立量化的操作标准。
行为的观察与度量技术有很多,常用的有频数测量,即在给定的内记录靶行为的出现次数;反应分类技术是将靶行为分为若干类别进行记录,如正确——错误、正性——负性等;编码记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观察的行为进行程序化的记录和量化,并及时得出行为评定的,这类计算机辅助评估程序在发达国家应用颇为广泛,我国变态心理的计算机评估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个案法
个案调查是临床工作者习惯的方法,即把被试看作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和详细的调查。个案材料来源于被试自述或他人报告,可以通过交谈、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等方法来获取资料。“产品”是指被试的活动产品,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将自己的情绪和体验投射到自己的作业、日记、信件和绘画等产品中,分析这些产品,可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个案内容除了被试的个人史、既往史和现病史等一般外,还需要详细了解个人的生活经验、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状况、学习和工作情况、心理发展和教育经历、对人和事的态度与风格、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兴趣爱好和病前性格特点、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剌激以及最近病情变化等。
个案调查是一种追踪性质的研究,它既可用回忆以往事件和查阅有关记录的方法重新组织信息,也可长期、追踪描述病程的未来变化。个案调查要强调在群体中的普遍意义,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会谈法
上述观察法和个案法都要使用会谈会谈不仅是一种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会谈是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交谈有本质差别。会谈是两个人以上面对面的交谈,相互之间懂得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双方预先知道交谈的目的,会谈者地选择交谈的主题和控制交谈的进程,并试图从应答者那里得到他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会谈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为患者提供支持和治疗。会谈在结构上可以是标准化的,即有固定程序,所要问的问题是事先决定的,会谈者以同样措辞和同样顺序向每个应答者发间,这种会谈主观影响少,结果便于比较和评估。会谈也可在非标准化或非结构化的形式下进行,此时会谈的内容和顺序取决于应答者的回答和会谈者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会谈给予双方很大主动性,但随意性大,不易比较。
会谈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尚有许多具体要求,如治疗者要注意倾听,持非评判性或中性的,创设良好的身心环境,使患者感到轻松,自主性得到尊重,科学运用释义、中断、提问、转移等多种技术。谈话的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对个性发展或问题改善有关键,有利于探索深层病因和鉴别诊断,促进患者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会谈可通过录音、录像或会谈后回忆方式进行资料记录,如必须在会谈中进行记录,要尽可能简洁,不影响会谈顺利进行。群体调查法
群体调查法也要用到观察、病史描述、会谈和测量等多种,但主要是针对群体被试而不是个体对象。如同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一样,它分为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两类,前者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群体的多数项目进行一次大规模,!后者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群体少数项目进行连续、多次的调查。变态,心理研究中的多数变量难以直接控制而进行实验研究,但对感兴趣的变量进行群体调查测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心理变态因果关系的探讨。
群体调查的具体要求也很多,要有一个周密的调查设计方案,有明确的调查目的,选择科学的调查项目和方法,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随机化抽样,并注意正常和异常人群之间的对照比较,调查工具要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并作标准化处理。实验法
&实验是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即建立一定的假设,选择一个可以控制的自变量,科学地进行实验和对照分组,随机取样,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被试的需要,对其身心反应进行考察,并对结果作数量化分析和反复验证。常用的是病程实验,其目的在于取得异常心理过程的现状与变化特点,并对这些特点予以数量和性质上的估价。治疗性实验常常被临床医师采用,即对病人的治疗赋予实验的性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情境与条件应严格控制,为避免医生过高地估计疗效,宜采用“双盲',设计的方法,疗效的评定要有客观指标。儿童教青干预实验是一种准实验方法,因为变量多,不易控制,它可以是学习生活实地的自然观察,也可以适当控制有关的环境条件,实施特定的教育训练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的儿童行为表现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以确定干预的效果。心理变态中的许多实验研究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时采取动物实验的方法,如用人工方法在动物身上制造生理缺陷,改变其机能状态,给予各种急性或慢性的剌激,以制造各种心理病理模型以便进行类比。将动物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的心理变态要十分慎重。测验法
&测验法包括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它们对心理异常的表现能够定性和定量,简洁易行,便于操作。测验法的特点是用统一标准的刺激,在标准的情景中对要研究的心理品质作出标准化的计量。在解释测验时,需要结合临床方面的资料作出正确评估。心理测验常用于智力、记忆、人格和神经生理方面的测评,评定量表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常常用来评定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具体的变态心理测验工具和方法将在后面介绍。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28:23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态心理学测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