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雅学院院是个什么概念

国内外大学博雅教育特征比较与启示_兼论我国高校博雅教育形势与体制建构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内外大学博雅教育特征比较与启示_兼论我国高校博雅教育形势与体制建构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生关于博雅学院的常见的疑问_中山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新生关于博雅学院的常见的疑问收藏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是中山大学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创办于2009年。作为“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试验田”,学院每年从入校新生中精选30名学生,经学校规定的报名、遴选程序而被最终录取进入博雅学院的学生,不再属于原录取院系和专业。博雅学院学生本科四年期间,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集中住宿和学习。博雅学院强调精英教育,推崇“人生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智慧与修养”的价值观,被誉为“精英教育贵族学院”。百科介绍镇楼
先声明一句,这不是官方解释,只是个人感受而已。如有疑问详询博雅学院。
1.就业很多人问博雅就业如何,我想说如果你这么关心这个问题那你不一定适合博雅。在看博雅的就业率的同时你先得看博雅的读研率(保研考研直博什么的),然后你就懂了。
2.与博雅班和其他带博雅的院校的关系老实说,没有关系。博雅班是东校的社科学院办的人文班,不是博雅学院。而所谓“广东博雅学院”,难听地讲就是一所三流野鸡大学(原谅我如此直白),和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没有半毛钱关系。
先这么多,有其他的晚些时候再补充。
3.关于博雅学子终生做学问论甘阳本人曾说过,他希望博雅的毕业生,是三分之一继续深造,三分之一进入就业市场,三分之一进入公务员队伍。只是博雅的第一届毕业生32人中27人都选择了深造,只有5人就业了。路是自己选的,而不是说博雅学子就必须终生搞学术。
谢谢师兄,好帖!顶一个
4.关于怎样准备考试进博雅学院老实说我不能给各位师弟师妹什么建议,万一大家上不了怨我就不好了╮(╯_╰)╭
报名后只是需要过面试就行了?
来上海工作,读上海的名校,上海成人教育,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高起专,高起本,国家认可.咨询热线{021-}.
师兄你好,有人说博雅学院毕业后是取得哲学学位,但在招生简章中说博雅学院的毕业学位和专业方向包括哲学 社会学 汉语言文学 政治与行政学 社会学 法学,那么这些学位是学院内部专业分流还是需要毕业后继续深造才能取得的呢?
请问楼主是几年级?
额,想问几个问题
1.等于说博雅学院就相当于其本身拿的是哲学学位,然后大三分流以后选择六学位中的一个,那么毕业时一般来说就是哲学+选择的学位喽?
2.东校区的博雅班学的都是啥,只是和学院不同隶属,还是只是名字都是博雅,实则学的不一样?
3.= =学费嘞= =
5.关于学费(不知道大家为什么那么关注这个问题,人文社科的学费永远是最低的啊)学费第一个学年是大家入学时在原专业的学费(等于第一学年博雅学院这里是不用交的),然后接下来每学年就是4560了,和中大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同。
6.关于学位我想官网和宣传单上写得比较清楚了
楼主能不能说一下当年的面试题呀~
楼主这表格上的照片需要吗?
博雅的课程?有没有清晰的汇总表?
以及是否录取结果出来立马就回南校?中珠的孩子是要立马滚去南校军训吗
想去博雅同时又不忍放弃中文系萌萌的课程怎么破?有北大中文系的保研么?或者能考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么??求湿兄(姐?)指点
在中大好好学习哪都一样
去了博雅学院,如果选法学的单一个人,会不会和法学院有点脱节啊?
技术贴'暖暖
博雅的 课程表给我吗? 哲学的课程表。。。 有吗 ??
东校人类表示想来听听课
我上官网查你们的博雅学院的课程,只查出 2012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怎样看待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甘阳院长被扇耳光一事?
&im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452& src=&/ff9efed0648b26acee8dc2_b.jpe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im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800& src=&/152be4da628e39f92dbf1e03fa44ba32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152be4da628e39f92dbf1e03fa44ba32_r.jpeg&&======================日更新==============================&br&&a href=&///?target=http%3A///5775975.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思涯回应:中大处理不公 掌掴甘阳非暴力行为&i class=&icon-external&&&/i&&/a&
196 个回答
附上最近的新闻报道,希望大家的评论不要跑偏了。中大博雅学院打人事件追踪:打人者离解聘期还有三年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08:11“九年非升即走”制已淘汰数百名青年教师羊城晚报讯 记者王倩、实习生温凯颖报道:1月7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在学院工作会议上突然被院内青年教师当众连扇耳光,打人者称甘阳阻挠青年教师晋升。9日深夜,中大博雅学院数名青年教师接受记者采访,他们均表示,青年教师晋升压力人人皆有,他们对打人行为感到愤慨。“博雅学院是斯文之地”博雅学院通报说:“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博雅学院)原定日下午2:30在东南区241栋一楼会议室召开2015年度全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会议。但在会议即将开始之际,学院教师李思涯突然冲到甘阳院长座位附近,不由分说即殴打甘院长,直至被强行拉开,而自始至终甘阳院长没有还手。在李思涯动手打人时,学院另一名教师谢肃当场开始散发与会议内容无关的材料,同时有非本院人员到现场进行拍摄。”据目击者回忆,当时甘阳的眼镜被打掉、手部被打红,但没有还手,只说了一句话:“博雅学院是斯文之地。”而李思涯在动手时说:“你答应三月评的,现在食言了,以后见到你都要打两巴掌。”打人之后,李思涯被其他老师抱住,还爆了粗口。先后悔道歉又发自得文章李思涯打人后迅速被带到中大保卫处,他当即表示很后悔,并且要向甘阳院长道歉。公安部门接到学院报警后将李思涯带走,他也继续表示很后悔、要道歉。但当天他回到家后,却又立即在网上发文,并在自己的朋友圈上称是“狭义之举”,要“举杯相庆”。此后在接受网络媒体采访时更是表现得洋洋得意。离解聘期还有三年网传不实在网上广为传播的消息中,最多的说法就是李思涯因晋升受阻面临解聘。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获悉,此说法源于中大青年教师“九年非升即走”的竞争机制,即青年教师到中大任职9年后,若还未能晋升副教授,则面临转岗甚至解聘。中大博雅学院多名教师向记者证实,李思涯于2010年以博士后身份进入博雅学院,2012年转为讲师,至今才三年时间,而中大普遍情况而言,从讲师到副教授一般要经过六七年,所以李思涯的晋升并不能说很慢。从“九年非升即走”的制度来看,李思涯要到2019年才到最后考察期限,并非网传的“面临解聘”。与李思涯熟识者透露,激怒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中大从2015年将原本每年两次的评聘改为一次,也就是去年3月和10月原本有两次评聘机会,3月时李思涯的硬件指标还不够,但到10月补上了,结果学校却取消了10月的这次评聘,这让李思涯非常气愤,认为是学校针对他设置的障碍,甚至认为“全校只有他一个人是这种情况”。而当时参与打人事件的学院另一名教师谢肃,据了解已经是副教授身份,不过他也有怨气,因为他也是以博士后身份进来工作,但他自认为“进校时就应该是副教授”。“九年非升即走”曾走了数百人记者了解到,“九年非升即走”的制度并非仅仅用来吓唬人,而是真刀真枪地实施着,据知情者透露,中大曾有一年因这条硬规定,“走”了一两百人。主要的去向有三个,一是评为高级讲师,用以保护讲课非常优秀、深受学生欢迎的资深讲师;二是转为行政岗位;三是转到二级学院工作。如果这三个去向都拒绝接受,中大会提供一段时间的过渡期,供另寻工作。李思涯其人:单身偏激 爱打游戏熟识李思涯的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李思涯并非网传的是个“老实人”,他在香港读博士,平时经常流露出对内地各种不满,对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表述相当偏激,和同事谈论时若有观点不一致则容易激动,“活在他自己的价值观里”。据称他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自称他是“中国诗学第一人”。生活中的李思涯一直单身,没人见过他有女友,爱好是打游戏,住在教师宿舍,因为住得比较偏,较少和同事来往。(王倩 温凯颖)
【这个是补充版】谢邀!周国平在其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这样回忆甘阳:
甘阳是北大的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社科院,与我、越胜、友渔在同一研究室。他乍来就和我们商量,要办人文丛书。我和越胜原是散淡之人,友渔虽有抱负但好像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经他一鼓动,也都欣然赞同。他真是雄心勃勃,一副在学界打天下坐江山的架势。记得筹备期间,有一天在友渔家里开会,甘阳策划要把天下豪杰一网打尽,正琳闻言拍案而起,厉声责问:“你究竟想干什么?想当学霸吗?对不起,我不奉陪!”言毕拂袖而去,后来真的没有参加编委会。在我这个闲人眼里,甘阳的霸气,正琳的正气,都是风景。有志者事竟成,甘阳在不长时间内果然拉起了一支阵势不凡的队伍,囊括了北京人文学界大部分有点名气和实力的中青年学者。   编委会成立后,开始在三联出版大型丛书,以翻译为主,干得颇有效率,两三年里出了几十种书,一时声震海内。那个年头的气氛实在非同寻常,一年之内,我译的《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印了十五万册,陈宣良译的萨特《存在与虚无》印了十万册,陈嘉映、王庆节译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印了五万册。尼采还好说,后两种书那么难懂,几个人买了真读啊,不过是赶时髦罢了。当然,赶时髦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么大面积地撒下种子,没准有几颗会发芽。当时出版的译著,有一些是译者已经开译或完成的,也有一些是编委会策划的。无论如何,甘阳率先组织大规模出版国外现当代哲学人文科学名著,显示了他的眼光和魄力,其功不可没。编委会的这一批家伙个个自命不凡,没有甘阳照样放光,但能聚到一起做事,首功也当推甘阳。   编委会有一个无形的核心组,我们室的四个人都在内,因而也包括我。其实我做的事很少,仅审校过两部译稿。我只是觉得这伙人可爱,在一起做事也做得很有生气,因而乐于参与。在我眼中,甘阳也是一个顶可爱的人,虽一身霸气,但又充满孩子气。我曾对他说:“你身上有顽童的一面,又有暴君的一面,因为前一面,我们原谅了你的后一面。”他嗜酒,一喝醉就骂人。越胜嘲笑说:“甘阳喝醉了酒,语言就贫乏到了只剩下一个字——操!”邝杨告诉我,有一回,他们一起在公共汽车站候车,甘阳已醉,大声喊:“在这里等车的人统统该杀!”吓得众人后退,继而发现是醉汉,又好奇地围观。这时他悄悄问邝杨:“有没有警察?”邝说没有,他接着喊:“警察也该杀!”这个例子可真传神,很能表明他的性格。   没有料到的是,在编委会成立三年后,裂痕产生了,起因也是甘阳醉酒。有一天,他酒后大骂:“还不是老子养活了你们,不想干,都给我滚!”在场的是他任命的两位副主编,其中一位觉得自尊心受了伤,就到处发牢骚。嘉映闻讯,议论了一番,话传到甘阳耳中,他暴跳如雷,写了一纸公开信,说有克格勃算计他。在此之后,嘉映开始筹划拉出来自己干,也动员到了我头上。对于甘阳的意见集中在一点上,就是独断专行,并且搞夫妻店。酷爱英国式民主的友渔在这种问题上的立场不可能含糊,必捍卫他的原则。他还告诉我一个发现:北京学界三大势力都是夫妻店。我和越胜想避免分裂,于是由我出面,希望甘阳接受民主制。我特别傻,自作聪明地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因为甘阳打算办人文学院,我便建议人文学院院长通过选举产生,再由院长任命编委会主编。我心想,甘阳众望所归,必当选无疑,一定愿意接受这个方案。那天在研究室里,我们四人都在场,听完我的话,甘阳脸色大变,沉吟半晌,说:“你们让我光荣退休好不好,何必用这种方式把我罢免?” ……以上
一月十一日清晨的一点啰嗦昨天晚上,我写完这东西之后,终于睡了一个很踏实很安稳的短觉。也许是这一觉质量太高,之后我又闭着眼听完了后半夜的雨。我从前听雨,听的不外乎“雨声潺潺好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才不来”。今夜听雨,终于听出了别样滋味,才知道淫雨难耐,只盼立刻放晴。有一句话我在回复评论时多次重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论语》开篇那三句,句句都有千斤重,我这才知道圣人讲君子“人不知而不愠”须得有多大的胸襟!我做不到,不仅做不到,你看我急得忘乎所以的样子,多么可笑!我也终于明白人与人相知有多难,眼下我们不求赞同,不求理解,只求莫堵我们的嘴,可我看在很多地方连这都办不到。好在到目前为止,我在我的回答下面所看的评论还没有恶语相向的,感谢大家温柔以待。最令我高兴的是,有一位——我不晓得该如何称呼知乎用户,“之乎者也”,不如称其“知乎者”——知乎者提出了很好的疑问;还有一位知乎者表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好做出判断”。这两条评论提醒了我,让我更多地思考了这件事,也让我想在一日之晨做一些补充。我所说的第一位知乎者提到了我的偏向性问题和学院形象问题,这两件事太重要!关于我的偏向。其一,我当然承认我有偏向。但我还想说人人都有偏向,因为人人都要有立场,不要以为中立就没有偏向——对于前,中就是后;对于后,中就是前(请允许我用前后来避免另外一组常用但敏感的字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除非有人说他不要立场,但这种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墙头草,非我辈行事之道。其二,我认为我的偏向不妨碍我较为公正、理性地看待这件事,我不会恶意攻击任何人,所以任何人都不会在我这里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对待。其三,我承认我对于李、谢二人的心理活动是不了解的,这是我的缺失,我也就不去揣测他们的心态,只是回忆一些往事,谈一谈我自己在博雅多年的所见所感,对内能否引起共鸣,对外能否消除误解,这就不是我在行文中所能控制的了。这就是我说我有偏向但我不偏激的原因。关于博雅的形象。我想不仅仅是我,我们博雅的每一个人,都担负着造就博雅形象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将博雅形象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恰恰相反,博雅的孩子一代接着一代都经受着这方面的挫折教育。从自我认同,到父母认可,到亲朋好友的眼光,到新闻媒体的报道,再到社会舆论的压力——我们经受着一层层的考验,早就习惯这一切了。此次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绝不止于学院形象,而是学院主体——老师和学生。又由于目前的关注点集中于老师,我尤其想提到学生。虽然博雅学生的抗压能力都很强,但不代表这种恶劣的事件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以我个人为例,我心窄,搁不住事,此事一日不平息,我一日不能真正安稳。提到学院,还是这位知乎者替我点出一个字眼——爱。对于学院,我渐渐轻易不说这个字,不是因为我不爱,正是因为太爱而担心爱因泛滥而流俗,真正的爱存在心里就够了。我常想我是如何认同起博雅来的,这个过程既短暂又漫长,既痛苦又甜蜜,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会想起大一那年吕正惠先生给我们做诗词讲座,其后访谈,我听他言语,激动落泪,中大的夜色里一路哭一路送他回住地,张毅老师走在我身边,低低地对我说话,她说她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孤苦无依,读到“德不孤,必有邻”,忽然觉得圣人就在她身后;她说她时常感谢院长给了她一个容身之地;她说人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也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所房子,甚至不是一本书,就好比你站在那里,不用说就是中国人……她说的话也是平易近人,我都懂得,却又一日比一日更懂得。直至走到一个路口,吕先生说:不必送了,你们回去吧,我还要去买酒,不然我睡不着。他看到我哭,又说:你好像很累的样子,早点休息。张毅老师帮我说:她是感动的。吕先生说:啊,那对不起。我摇头,说不出话来。张毅老师后来说:会流泪是好的。我时常想起这件事,觉得那个夜里流的泪像是源源不断的清泉水,日复一日浇灌着我心里的那颗种子,它生根、发芽、成长,郁郁葱葱:有时风吹雨淋,有时叶落花凋,有时枝条折断,有时重新萌蘖……这整个儿过程我都细细体会,一旦我抬头四顾,我就能看到我的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植物,我们形态不同、性情各异,但我们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终于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德不孤,必有邻”。这是我的经历,博雅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这样奇妙的经历。我们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紧密的网,把我们缠绕在一起。我是忽然想起来的,不得不再次提起思涯老师(当我说思涯老师、谢肃老师,那便是我记忆中他们;当我说李思涯、谢肃,那便是现在的他们)。我们有回一起吃饭,他讲起他来到博雅的经历,他说当他走向面试办公室,手握上门把手的那一刹那,他心里就知道了:这是我该在的地方。我相信他曾经的所有好,我甚至感动于他对博雅那一刹那的认同。可惜他的好,他的认同没有敌过时间的考验,他这棵树,不想种在博雅了,他以最极端的方式斩断了他与博雅之间的根系。六七年间,我没有离开过博雅,我看着新生来,老生去。年轻的孩子投入博雅,在博雅寻找自己安身立命之处,我看着他们喜悦油然而生。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太多毕业离开博雅、踏上新的人生征途的人,他们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在博雅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恰如扦插栽培的植物,即使移植到别处,最初的根系都会在博雅。而我所说的第二位知乎者,他的态度让我感激不已。这几天之内,我看到了太多的恶语相向、见风使舵、落井下石,却很少看到这样鲜明清新的态度。太多人自以为掌握了真相,而这位知乎者却坦然承认了自己的不知真相。他说: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好做出判断。我全然不认识他,但我看了这句话,我敬佩他。假如大多数人能保有这种明智的态度,我们也就不必做这些口舌之争了。这几天里我看到了太多的恶语,也听了很多好话。譬如,“这是最坏的一天,也是最好的一天”。这几天里我看到了太多丑相,也看到了很多美景,我看到博雅因为这件坏事而温暖团结在一起,我看到博雅人自发地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我看到理性的人已经默默地开始反思。再以一句好话结尾:“我永远相信一个集体里,总是好人多!”我知道雨停了,听见鸟叫了,看见天亮了。————————————————————————————————————————————————————————————————————————————————————————生逢博雅我是一个驽钝的人,从小就不太灵光,做什么都比别人反应慢半拍。大概是我行事作风老派,动作迟缓,同学、朋友们有叫我“奶奶”的。这是我的一个外号,我觉得很有趣,告诉大家知道。我的真名实姓其实也挺有趣的,亦可告诉大家知道。我姓苏,名昰瑜,荆楚人世,喝长江水长大。我身家甚是清白,祖父母皆是农民出身,至父亲而考取中医学院,这是我父系血统中第一个大学生;外祖母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故而我母亲毕生的遗憾是她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我从母姓,名字是外祖父所起,第二字“昰”读作“是”,为端正之意,算是祖辈一点希冀。我自小粗野,在小花园里和小伙伴互相揪过头发。汉字启蒙是《红楼梦》,却不知为何又看了金庸古龙,便好以侠女自居,最爱打抱不平。这性格起于娘胎,止于初中:因样貌丑陋而被初中男生嘲笑羞辱,逼不得已收敛情性,韬光养晦,拿“腹有诗书气自华”安慰自己。如此一路至于大学。——这是我的自述,绝无一处弄虚作假,因未做亏心事故而不怕告诉任何人。之所以说这么清楚,是一位师兄的前车之鉴,他毕业了只好说出工作单位地址,我没毕业,还住在广寒宫。还有另一重考虑,李思涯如今硬生生把他和院长绑在了一起,他何德何能?难道我倒要藏头露尾?咄咄怪事!我以这般样子由荆楚而至于岭南,好似苏轼当年由黄州而至惠州,心境却大不相同。他是愁苦中自有豁达,我却是一派女儿痴傻,自谓并非来读书,而是来吃荔枝、晒太阳、养花种草、招猫逗狗。承接我这一片混沌心肠的是博雅。五年半前武汉闷热的夜里,我写了一份三千字的自我简述,把文章带表格复制粘贴在电子邮箱的正文部分,潇洒地一按发送,然后自以为已经报名博雅了!直至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我查看邮箱,才发现办公室刘老师的回信:这位同学你好!请你将报名表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过来……我全然懵了!嘻!我就是这样的糊涂,险些和博雅擦肩而过。妈妈送我到中大,我们住在紫荆园,踩着紫荆树、白千层、樟和榕的影子一路摸到马应彪。我现在依然可以想起我第一眼看到马应彪招待所的样子,它因年代久远而剥蚀的砖红色,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家厂房大院的样子。我也还记得我看到的第一位学长、第一位老师,以及他们对我说的话,这些东西莫名其妙地印在我的身体里,洗不掉,擦不去,仿佛自生自长,日后也要自消自亡,我拿它们毫无办法。反倒是面试时的紧张感渐渐没有了,大约是面试我的人——院长、程美宝老师、承教老师、谢肃老师、思涯老师——他们在未来的几年里与我血脉相连,成为我对博雅全部记忆的一部分,我对他们只有亲昵,而再无陌生。程美宝老师看着我的那份三千字问我:你喜欢《红楼梦》,现在还每天睡前都读吗?昨天读到哪一回了?我很骄傲地回答说:当然还读,昨天读的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之勇,就是历来侠女诸如红拂红线也不遑多让!她对我一笑。接着,院长问了我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我全忘了。那时我心想:哪儿来的糟老头!其中有一个问题似乎针对高考,我讲湖北是高考大省,院长吃惊地问:怎么哪儿都是高考大省?刚才说河南也是高考大省。我还没有说话,旁边有一位年轻的、干净的男老师帮我解围说:是的,湖北真是高考大省,河南也是。我听他口音,似是河南人。后来,我知道他叫李思涯。我们学院有些规矩做得不够好。比如说,早几级进来的孩子,诸如我这样的,常常没大没小、缺管少教,因同那些年轻老师亲,他们也对我们好,口里有时都称名道姓,譬如我爱说“承教老师”、“思涯老师”,甚至于私下昵称谢肃老师为“小肃肃”——因为他实在憨厚可爱,大家喜爱之至!我们这些博雅“马应彪时代”的老人儿,现在回忆往事,都有些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味道。谁没在马应彪通过宵?谁没在进马应彪大门时和两个图书管理员同学贫两句?谁没在马应彪见过我们千杯不倒的“酒司令”和微醺的大师兄?谁能忘记我们在马应彪里做心智训练,女孩儿们哭得稀里哗啦?谁能忘记我们深夜在马应彪开茶话会?我都忘不掉!真的,一丝一毫不能忘!思涯老师在一楼一进门的办公室里给我们拷电子版四库全书,一步一步教我安装,我现在一直一直在用,每次写论文我都会想起他。有一次我在读书会讲《西厢记》,没有网络不能给大家放视频音乐,思涯老师从那间办公室里把他的网线给我牵出来接好。他有段时间在弄一套丛书,让部分同学帮忙写其中的一些篇目,我的题目是“佛与世尊”和“男尊女卑”,我写好后交上去,他也是在那间办公室里给我讲如何修改措辞才能引人入胜……但我这个白眼儿狼,我后来竟渐渐不喜他。原因许多,有对课程的不满意,有对他一些言行(譬如自称为“中国诗学第一人”,又譬如喜欢教我如何不费力地写出能发表的文章,诸如此类,确实很多)的不快,也有我自己的假清高作祟,常嫌他满身铜臭。直至有一次读书会,他又说了上面那些话,我反驳几句无效,终于拂袖而去,像一个不懂规矩的野孩子,冲出马应彪。我心中至此与他割裂,他却依然如故,对我笑颜以待,而我亦给他尽可能多的尊重:见面必然微笑问好,背后常常说他好话,不传他的闲话。我体谅他的野心和抱负在博雅不得施展而引逗出的不如意,但我在心里又替他开解:这世上哪里有时时刻刻如意的好去处呢?身在博雅,心有不满,离了博雅,外面世界的人事物更不好相与。思涯老师在博雅六七年,在此事之前并未中道而改,是否也有这么一层考虑?亦或者,他是否也和我一样深恋着博雅,口里有时因小事而犯嘀咕,心里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背离?我不得而知。我更喜欢的是谢肃老师。虽然我很少和他说话,并非完全因为我不愿,也因为谢肃老师本人口齿并不算伶俐,还有些非常有意思的口音,和他说话反倒像是刁难他,远远看着他亦觉可爱。他给我们上《左传》,我很喜欢。后来他又给我们上古文字,我更喜欢——我爱书法,爱那些纹路、形象和它们背后的深意。听张卫红老师讲四书、朱振宇老师讲但丁、谢肃老师讲古文字的那一个学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至今不改!也是在马应彪,二楼的办公室,期末考试前他为我们答疑,我对着《大盂鼎》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给他听,他时而点头,时而指出我的漏洞。他又看我做的笔记,抄写的古文字,腼腆地一笑,说:“你真用心,肯定没问题!”下一周考试,没有考《大盂鼎》,但我也都会答。他给了我第一名,99分!那个暑假,我在家里临帖,写了一幅《蒹葭》送给朱振宇老师,以中国的追寻纪念但丁的追寻;写了一册《大盂鼎》,送给谢肃老师。我上个月见到朱振宇老师的爱人李旭老师,提起这件事,我还觉得班门弄斧,非常丢脸。我太久太久没有见到过谢肃老师,我不知他还记不记得我,记不记得我的《大盂鼎》。我昨天一夜未眠,耳边时时回响起谢肃老师的声音:“像两手持着个戈”,“像两手持着个戈”,“像两手持着个戈”……你们没有听过,你们不知道,那声音缠绕着我,一遍又一遍,你们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离我远去的,也许就是在我拂袖而去的那个雨夜,亦或者是在我们没能见面的每个日日夜夜。等他们的消息再度传来,竟是天塌地陷一般——李思涯向院长伸手,谢肃就是帮凶,还有一个不知名姓的陌生人摄影!好一出蓄谋已久的闹剧!你们怎么忍心!原谅我的迟钝,原谅我的蠢笨,我至今才开始写些什么来抒发我心中的情感。让我在这里把我仅剩的最后一点温情送给思涯老师和谢肃老师。我要对你们说最后一声抱歉,为我过去那些年的许多糊涂、错过,我应该更多地对你们笑,更大声地和你们打招呼,更多地与你们联系,更直白地对你们说:感谢你们给我上的每一堂课,感谢你们陪伴了我生命中最灿烂的时节,感谢你们组成了我在博雅最美好的记忆!或许这样,我就能让你们知道,这里同样有学生记挂着你们,喜爱着你们,依恋这你们,时时地回忆起你们。你们就不会以这种方式宣告与我的决裂,你们就能善待你们自己,也善待我们大家。好了,这是我仅剩的温情,从李思涯对院长挥舞拳头的那一刻起,从谢肃与李思涯同谋的那一刻起,从院长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说“博雅是斯文之地”的那一刻起,我与李思涯、谢肃恩断义绝!(有人提醒我,李思涯也说过之前我在这个位置所写的类似的话。不好意思,我怕他说我抄袭他的言论,对于文字这件事我比较在意,不能允许自己给人留这种口实,所以删改之。其中的义愤是一样的,看到的人就看到了,没看到的也无损文意文脉,顺便改几个错别字和分段问题。)五年多来,我一直称他院长。别人不这样,学生们有叫他甘老师的,亦有直接称他甘老爹的,我不好意思叫出口。我傻得很,不好意思告诉他,我心里有多敬重他,有多想和别人一样喊他一声“老爹”,我不好意思。我固执地叫他院长、院长、院长……有时连院长也不叫,我就睇着他笑,他就总笑我:看你多傻!见了我怎么不打招呼呢?我心里说:院长、院长、院长……我是院长最蠢的学生,最不会做学术的学生,最不懂人情世故的学生,他看着我,有时很可怜我的样子:昰瑜啊,你这样可怎么办呀!什么人情世故都不懂,没有博雅你怎么办呀!我心里说:是呀,没有博雅,我怎么办呀!我到哪里找一个这样干净,这样纯粹,这样时时刻刻保护我,让我安安心心读书的所在?院长为博雅所付出的辛苦,我连十分之一都不知道,我只看得到他日显疲惫的外表和那副仿佛永远也用不完的精气儿神!他永远稳如泰山,八风不动,好像有他在,博雅就倒不了,我的身心魂魄就有安身之处。可如今,有人在泰山头上动土,耍心机,斗狠比凶,把我的博雅搞得兵荒马乱。我怎能不恨!我累了,我不想跟每个人解释博雅有多么多么好,解释了也有人不信。我只好这样说,你们可以自己来问我,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把我这几年来上过的课、读过的书、写过的字、临过的帖、说过的评书、养过的花、喂过的鱼、做过的蛋糕、喝过的酒、下过的乡、唱过的歌、爱过的人、流过的泪、走过的路……我一点一点地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博雅给我的,而博雅,是院长办的,是更多良善的老师们撑起来的。这几天,我惊骇、气愤、压抑、怨怒、悔恨、痛惜……种种情感汹涌而来,让我应接不暇。我恨李思涯、谢肃出手伤人,我怨不知情人等胡言乱语,我厌造谣生事者下作无耻,我怒看热闹不嫌事大者煽风点火,此事不平,我一日不安。但今天,此时此刻,从那些色泽暗淡的情绪中,忽然生出了一丝暖色,我咂摸出了一点儿感谢。感谢疾风,为我们吹走了衰草。李思涯和谢肃从前的那些善意已经被他们自己消磨干净了,我帮他们把这些善意记起来,从此跟着我,省得在他们身上白耗了。而我的博雅家人们,便真如疾风劲草,屹立不倒。我庆幸我生逢博雅。我见证了这个创举,我们本科毕业那年做毕业纪念册,后记里我写:我们蹒跚而来,共襄盛事!时至今日,我无悔当初的选择,亦庆幸我那糊涂中的一点儿清白。我还庆幸我在博雅没有像李思涯那样带着一身铜臭、满腹牢骚,也没有像谢肃那样看似忠厚老实、实则满心怨怼。我依然是我自己,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痴痴傻傻的我自己。而当我日后回忆起博雅的岁月,我会说:那是我生命中每一段幸福的时光。好了,让我在这一丝意犹未尽的平静中结束此文吧。愿所有问心无愧的人今夜好梦!
号中午12点补充回答(才发觉原来新回答应该排在前面)抱歉关于博雅同同学们的评论未能一一回复。诸君倘若详参了其他回答的话,大概能认识到,博雅学子多是中正平和的人。我这一篇纯发泄性质的回答也能收获这么多认同,足见大家心里受的伤害都很深。首先承认一个错误。我之前说,没见过甘院长的付出的人,对于院长如何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热爱我们的学院,并不关心。看到借
ID发的师弟的回答,以及
师妹的答案,除了每一个博雅人泪水噙框之外,曾经以看客自居的人,为之动容的也不在少数。谢谢圣人的警句,也谢谢我辈的提点。“德不孤,必有邻。”念及此,心下甚宽。所以我终于打算开始试着平静下来,摆事实,讲道理。正好回应知乎上一些网友的质疑。1. 关于打人一言以蔽,我们控诉的是暴力。甘阳院长一生树敌甚多,我相信是论敌为主,仇家是谈不上的。文章上可以机锋言语,见了面依然谈笑风生。我以为君子之交。博雅学院斯文之地,暴力无法解决问题。有人说,以甘阳行迹,被打也是应该的。对于持这种态度的人,我以为没什么道理可以讲,话也就止于此了。如果甘院长受到身体伤害令你们拍手称快,我只能遗憾地说,好吧,如你们愿了。有多少敬他爱他的教师和学生心里在滴血,你们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许多媒体的报道中都有甘阳院长自始至终没有还手这一叙述,也许对于大众是必要,但是对于我们甚是多余——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否则你们也把我们院长瞧的忒低了。2. 关于打人背后在另一个问题下面,曾有一位知乎朋友说,暴力不是为了昨天的事儿,而是为了明天的事儿(未准确引用,领会精神),把问题引向打人背后。青年教师的生存处境如何,我们虽然有所了解,也并未感同身受,没有发言权。有人说“李思涯人老实”,“兔子急了也要咬人”,这些我无可厚非。只是,兔子急了会不会咬错人,也请再三思考一下。我在之前也说过,两位老师的学力,不是我们学生能评判的。中山大学有中山大学的规矩,也并不是甘院长能一手遮天的。谢肃老师已经是副教授了,李思涯老师为何还没有评上,我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只有这里。另外,如果两位老师如果真的收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是有途径申诉的。甘老师之前的文章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相关的条目中山大学的文件上也有。因此,我们再次声明,我们控诉的是暴力的人身伤害。题主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甘院长被打这件事,我们应该没有跑题。下面的链接是甘院长曾经的文章,里面有关于中山大学改革方案中,保护教师权益的款项。从一些朋友和媒体的反应来看,这次打人已经从我们学院的家事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事件了。关注社会事件背后的原因很好,可是没有敌人可以攻击,就杜撰一个敌人来攻击,这种思想就很可怕了。3. 关于谢李两位老师的事迹李思涯老师的课我只上过科幻电影一门,3节课之后就退课了,从此以后对此人避而远之,关于此人事迹也都是同学之间口耳相传,我只能说大家有目共睹,却非我亲眼所见。谢肃老师的课我也只上过古文字一门,抄字表是我不喜欢,古文字也是我本科4年最差的一门课了。谢肃老师的课我旷得不少,院长曾经开过会批评我们全班,说谢肃老师人老实,我们欺负他,不去上他的课,他学问不够当我们老师吗?我自忖本科四年不是一个太认真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没有继续学术,博雅每一个老师都够教导我,令我受用不尽。说起在博雅的日子,多是自己愧对老师的期冀与栽培,抱怨老师的事情是极少有的。如果没有打人事件,这些风言风语我也不会四处乱说的。更何况,这一事件与两位老师平素的为人,上课好不好,都没有多少关系。做了一件事,便要担一件事的责任,这也是再浅白不过的道理。同样的,在此事上拿甘院长的无关事迹出来数落的人,也请收声吧。4. 关于媒体和流言我之前的回答的暴戾之气主要针对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以及恶意中伤的谣言。一些人把一些媒体指为我们的喉舌,说我们连别人没有女朋友之事都拿来攻击;一些人说甘院长要动用黑道白道势力一起对二位老师进行报复。这些都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言论。虽然博雅学子都涉世不深,但是面对媒体的无奈却已经成了共识。学院的成长与发展长期在收到媒体的关注,当我们欣然接受采访,而最终见报内容却与我们说的大相径庭时,我们心中的委屈和无奈也投诉无门。甘院长一直教导我们,大学是文化的壁垒,与媒体争风本来就是自降身价。所以学院的学生大抵对媒体态度漠然,说什么控制、公关,一派胡言。现代媒体都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如何择取事实,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关于说要打击报复,我只能说是欲加之罪。法律程序我不太懂,究竟此时是应该造谣一方举证有此时,还是博雅学院举证无此事,希望毕业后选择的法学专业的博雅同学们给一些帮助。当然这里只是说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滑稽伎俩,恕不奉陪,大家还要读书。谣言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需要足够激烈的冲突,足够强的代入感,足够丰富的话题性,足够多的旧账可以翻,足够多的潜伏的信息源,当然还需要足够多的险恶居心来推波助澜。身为一个个体,我们当然愿意相信流言止于智者。然而从更大的层面看,当流言从隐匿之处被制造,在灰暗的地方得到给养,而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拿起武器。此时,它关系到的不再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是不是伶俐聪明高风亮节,而是一个群体的荣誉,是这个群体中我们每一个关心在乎的人,将来要面对怎样的猜忌、误解甚至是恶意。5. 关于知乎社区和水军我个人用知乎很少,不知道这个社群上的用户怎么理解这个社群。选择在知乎上发言,是因为感觉在这里可以产生比较直接,而有意义的争论。许多门户网站媒体,下面的评论多是对学术圈毫不关心的人,这些人,学术界出了再大的好事也不会来称赞,而如今博雅学院的这档事,在他们也不过是茶余饭后发泄言语暴力的话柄,与抓了贪官撞了高铁无异。我们自然无需去他们那里找平衡。关于水军的质疑,也是我非常不愿意应对的。第一,我不太喜欢坦诚心扉地告诉你们,博雅哪里好,哪里值得我自发地站出来对着一群陌生人哼哼唧唧,哪里值得我两天两夜寝食难安胸口压着千斤巨石一般喘不过气,我自己心里知道。第二,一个公共社区,在每一个人说话之前,最先被质疑的不是他的言论内容,而是他发言的资格,是很令人心寒的一件事情。至少,知乎没有设置注册半年以内的用户不能发言这样的限制,排除新用户至少不是网站设计者的本意。也许知乎用户们也是迫不得已,整个互联网糟糕的环境使本来愿意敞开心扉的你们也渐渐地变得警惕,变得谨小慎微,担心自己的独立思考被受人指使的网络意见劫持。我们也不喜欢这样,这也是我们一般不深涉,甚至远离这些社区的原因。一个师妹曾经担忧地对我说,如果我们的真实信息扩散在互联网上,也许会有不知何处来的恶意,将我们一生的错误都记在博雅学院的名声上,让甘阳院长替我们买单。谁能不怕呢?然而,当我们自发地表达自己对归属的眷恋之时,水军的质疑不变我们的真心。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前辈,师长,还有博雅“水军”在此发出声音之时,当我们看见有更多的人为我们的言行所动容的时候,我们愈发笃定地相信,德不孤,必有邻。最后总结三个意思。第一,关于事件本身,我们控诉暴力。而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等候学校的通知。第二,我们谴责那些无视生非的谣言以及不实的报导,以及关于甘阳院长和谢李两位老师的人身攻击。我为自己在先前的回答中带有人身攻击性质,或者是恶意引导性的言语道歉。第三,感谢那些关心和帮助过博雅学院的学术前辈,社会人士,在院的师长们,以及亲爱的同学们,通向文雅的道路上,我们风雨兼程。我惭愧,不知不觉就开始拿“我们”这个大帽子来说事了。如果博雅学院学生有觉得被代表了不舒服可以私下和我联系,我会修改措辞。————————————————————————————————号中午12点补充回答博雅学院首届现在没在读书的掰手指头也数得过来,那些怀疑我是水军的可以来我们公司找我,深圳市南山区丽湾大厦1718,我给你看毕业证,顺便来试玩我们开发的游戏(只留公司地址是避免硬把广告打得太硬)。我再替师弟师妹们出口气,正经读书的也没有多少人在知乎上花时间写答案,临时注册个帐号冒个泡算给面子了。人家耍流氓,我们偏要装斯文,也挺难受的。所以我们就是水军怎么了,你们不是喜欢看撕看热闹吗?水军来了高兴吗?不高兴,嫌不够看吗?那对不住了,大伙期末都有论文要交,而我下午还得加班去=)————————————————————————————————以下是原答案博雅学生,毕业快三年,已经不在学术圈内,另谋生路。惊闻此事,特地回来发表自己的一方面看法。如果把题主的问题抽象一下,即变成,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动手打人,以及另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被打。所以事情简单得很,根本没有什么特别好澄清的。一个人被给定了青年教师李思涯的种种经历,就可以动手打人了吗?另一个人被给定了甘阳的种种行迹,就应该被打了吗?(李思涯这种行径要是被肯定,刘仲敬是不是已经可以被打死了?)说起甘院长其人,确实有时候比较霸道。想当初北大办燕京学堂的时候,甘院长因为立场不合,一篇檄文断了三十多年的老交情。撇开其中的书生意气,我想说的是,甘院长的言论和行事风格难免招来一些意见,不过绝对不是动手的理由。至于他本人对于学院建设,以及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付出的心血,没有亲眼见过的人还是不要妄加评论了。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心怀感激,没什么舆论价值,大家估计也不怎么在乎。说回李思涯其人学力究竟如何,到底该不该评上副教授,我们做学生的也不好评判。至少就教学态度上讲,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前面那些选了通识课的同学,上课放电影,只要老师对学生态度好就不是水课了?只要看完有讨论就不是水课了?那我可以考虑给学校写信,申请博雅学生自办的放映会可以给学分了。另外他玩游戏的时间是Office Hour,就是学院专门安排的让学生找他答疑的时间,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装个样子也能混过去吧。然而,最令人伤心的,不是师门不幸家丑外扬——不管博雅学院怎么样,不打人就闹不出这个事情。网上风评的许多人,根本不关心学术,不关心通识,不关心体制,只关心打人,关心能不能造个大新闻,能不能借机批判一番。事件一出来,无数政治观点、个人恩怨以及被网络意见挟持的肾上腺素搅在一起,落井下石地一股脑涌出来,伤害学院和院长个人的声誉,也算让我涨过一回见识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毕竟Naive,甘院长见得多了。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事情是这样子的,今天(1月13日)下午点开知乎,有一位朋友写了长长的评论,针对原文,一条一条问了我几个问题,问题很长,我回答了一半,中途有事走开了一个小时,回来这位朋友已经删了问题。但我觉得这种点对点的提问实在算是一种有效的对话方式。他的问题已不可见,但我的回答大致提到了问题的关键。而且,而且!他说我是傻白甜,我多么开心!他还说我是春秋笔法,在他当然是批评,但我受宠若惊!1.(他说我影射李老师学术水平不行,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如果错了请纠正)我写了的就是写了,没写就是没写,您懂了最好,没懂便罢,好端端地干嘛说我影射?影射可不是个好词。您不是说我是个傻白甜吗,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傻白甜~(其实我肤色偏黄,在广州那种妹子个顶个水灵灵的地方心里很是自卑。生平第一次被叫傻白甜,还挺开心,不过这不重要。)2.(他说我岂不是要以我爸爸的反应证明甘师之高与李老师之低,大致是这个意思,反正我不懂怎么个证明法)我爸爸怎么居然就能证明这么复杂精深的问题了呢?正如您不明白我的逻辑,在这一点上我也不能理解您3.(他说被骂和评职称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问题,大概是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吧。说是否受到不公正待遇才是关键)原来是您并不想看这么多弯弯绕绕的细节,只是想直接明白地要一个对错呀。那您看的这么细,怎么就偏偏漏了开头呢?“至于对别人,到现在我也没有什么想说的,正如颗颗说的,觉得自己斗争经验太浅薄,讲道理就一条嘛,打人是不对的,或者说,受教育就是这点不好,不能动手打人,被打也不能还手。”要说对错,根本都辩不到您说的这档子事,已经明白了。而既然您想再往深处问一句打人的起源,也算是有耐心,但可见您还真是很年轻,世间的事呐,要是那么容易从根上就能说出个明白的对错,恐怕大同指日可待了。(我这样说绝不是说这件事辨不明对错,我得就题论题地回答您,剩下的部分后一条再回您。)4.(他说甘师讲课有水平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我知道啊),程序正义是否被尊重才是关键。(好像是这个意思吧~))您这3、4大概是一个意思,是说我光顾着抒情了,没写到实质性问题。那我要说的是:我写的是“知乎回答”,不是“知乎标准回答”。当然,要申明的一点,这绝不是拿相对、这要看从什么角度说之类的鬼话糊弄您。我平生最恨相对主义那一套,深信这个世界在更高的意义上总是存在着值得我们信赖的终极对错的。您大概不了解我最初听闻这件事时的心情,难以置信、气愤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最主要的情绪是伤心,我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写:这些年我懂的最深的道理就是好的东西太脆弱。李老师打人,真的不见得对甘师本人的身、心能造成多大的伤害,学养深厚的各位老师,也肯定能通透地看开这件事。可是对我们这群小屁孩,打击真的太大了。当然我的这些心思对您来说基本毫无意义,您问我是否遵守了程序正义,我也真的不知道。不如您出门看看别人说没说到。如果说我们大家在这个问题下回答、讨论是为了提供有益的证据、观点,以期辨明在这件事上孰是孰非,那么我与您最大的不同,同样也是我的回答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深深地认识他们,与他们有那样多的交往。我也总是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人呐,并不百分百地是被体制、处境、名利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支配着的,总有一部分性格啊,人情啊,情绪啊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我的回答,补充的就是他们的这些方面。我不是为了做成证据让正式处理事件的校方作为参考才写这个的,实在只是一种自我开解,也多少希望能开解那些同样敬爱这两位的年轻人们。另外,您在3中让我换位思考,我自认没有资格比肩李老师的经历学识,体贴不出其时其境他的无奈心酸。但我与李老师同年进院,从2010算起,至今五年有半,如果五六年的时间就是一位讲师忍无可忍的极限,那么其他院里、其他学校那些七八九年的优秀讲师,他们该怎么办呢?统统像他一样“出手一掌”吗?5.(他好像意思是说,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我写都写了,还故作姿态对不起李老师,傻白甜逻辑)我的同学在群里说,大家冷静,毕竟为尊者讳,不宜对老师作过分的评价。但网络上有的是无中生有,恶意揣测的人,居心叵测之人尚且做出一副了解他们的姿态,我反倒不能写一二桩实事求是的小事吗?(他总结我文科生作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那可是史的正义呐,好开心!最后给我打了分:零分~)最后,我也有一点总结:您貌似心平气和地看了评了,但我敢凭着人格担保,您没看进去给甘老师发短信的提醒事项一直在我手机屏幕上闪,但是我编辑来编辑去就是按不了发送键。至于对别人,到现在我也没有什么想说的,正如颗颗说的,觉得自己斗争经验太浅薄,讲道理就一条嘛,打人是不对的,或者说,受教育就是这点不好,不能动手打人,被打也不能还手。此刻悲观绝望,罢了罢了。类似于室友写的知乎回答,这样的事情我可以补充很多,比如李老师有一门独门绝学,如何快速高效地生产学术性质文章,需要的工具有台湾某四库全书数据库的盗版安装包、必要的检索技巧和起承转合的段落安排。那是刚上大一的时候,受教的不止我一个人,当时还有一个目录单,说是别人拜托他写的丛书,拿出题目来让我们练练手,大家分别捡走一两个题目,我拈走的是“大乘小乘”,那篇文章至今还在我的论文文件夹中放着。现在我有了做图书工作室的朋友,一下子明白了,当时他教我们的是什么——如何写一部伪装成学术作品的能赚钱的书稿。微博大V洛之秋从评教结果的分布推断,这是一位理想主义的青年,我心里直觉得可笑。而昰瑜仍旧把这当做当年的风雅,她果然很傻,但我愿她永远傻傻痴痴,他现在这样怒发冲冠,我好心疼。李老师从来没有对我本人直白地表达过对甘师的不满,但我爸爸有一次出差去广州,出于对我的担忧,联系了大师兄和李老师,大师兄次日有事,未得一见,在宾馆里爸爸和李老师促膝长谈。谈些什么我其实并不知道,但他更担忧我了。然而,他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也读中国与世界那套书,看过甘师那本卡西尔的《人论》,觉得女儿这些年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所以他只是忧心忡忡,但下不了判断。一七事件,我爸爸现在还不知道始末,但我已经替他想明白了当时和李老师的谈话。大二那年办博雅书展,我来联系为书展做海报,由平时为博雅讲座做海报的那家工作室承办,对方以为也是讲座,细节错了好多处,只好重做,拖延了进度。上午我和对方再三确认了细节,喜滋滋地只等着下午去取,就接到一个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刘老师说甘老师有话说,我刚要问好,甘老师就开始骂我了,言辞之激烈严重,我不记得细节,但电话挂后,我站在五彩广场上痛哭一通,觉得连走进学五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宪政课要交期中论文的时候,我材料没读多少,写不出满意的东西,一拖再拖,向甘老师提交了一份延期申请,凄凄艾艾地描述我最近接连在路上踩死蜗牛,精神和情绪都很不好,希望能得到通融。隔周上课的时候,甘师课前一通感慨,现在的小孩子,怎么都这么脆弱矫情,眼界格局,小之又小。别人听不懂,但我知道他在说我那篇延期申请,批评我拿些矫情小事搪塞自己不够勤奋。整个下午我如坐针毡,后悔万分。大四一年,他当众、私下,不知骂了我多少次,同学们坐一桌开心吃饭的场合,他都会说,真不知道你这四年都干了些什么,余英时问起,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他完全不管,我是个二十岁刚刚出头,很爱面子,心思又细,泪点很低的小姑娘,会整夜整夜想着他的这些话。师弟师妹我不知道,但整个09、10,谁没有被甘老师因为各种原因痛骂过?甚至没几个人没被他骂哭过,他骂人的风格真是太恐怖了,彼时彼刻,简直天崩地陷。我明白,我的曲折,都是因为自己任性冲动,想当然地做了轻率的决定。我更明白,人生的一切得意与蹉跌,岂是他人能保证或负责的,即使这个他人是甘老师。因此也绝不因他骂我或是不骂我而减损了我对他的敬与爱。我尚且明白,李老师却不懂吗?李老师一定被甘师骂过,他一定很委屈很伤心,觉得不被理解。但我私心里猜想,甘师本人,那么强悍,他曾经受过多大的委屈,扛过多重的负担,但这些越重越难,他就会越希望我们也能长成强悍精干的人,世上的蜚短流长,没什么能伤害我们分毫。我们怎么能期待,只被他捧在手心里,却受不了他疾风暴雨劈头盖脸,有理抑或无理的斥责呢?我们都得长成有大格局的人呐。他那样骂我,觉得我不争气,但毕业聚餐那天晚上,拉着我的手却说,我真是不放心你,你不听老爸的话。网上那些负面都是真的,甘师芝大的博士学位一直没有拿到,甘师为人江湖气很重,甘师文风活脱脱的檄文,甘师这些年尽提些通三统、儒家社会主义的“神神怪怪”。但说这些的人呐,是否听过他四课时的伊利亚特、莎士比亚。正如同那些说科幻电影课不水的人呐,是否有过连着熬夜一周读材料,八点起床洗把脸,斗志昂扬地出门去做pre,做好被他臭骂一顿的心理准备这样的经历呢。但网上的那些也是真的,李老师待学生很好,我毕业后他多次联系我关心我的现状,上学时常常三五人地请我们吃饭谈心,无论是申请、保研抑或考试,但凡我们有疑问,他都真诚地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苏苏说的那次牡丹亭茶话会,我也有参加,那是个美妙的下午。今天说了李老师很多不是,我一定得找机会当面向他道歉。上班时间到了,我要好好工作。动物园的大象小姐说得对,踏踏实实读书,坦坦荡荡做人才是我们的初衷。但是,都看我们的了,否则甘师和博雅百口莫辩,再也洗不清了。我真的不敢保证什么、确信什么,但是从今以后,我也不敢随随便便玩玩闹闹地做人了。我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个耻辱的时刻,以后才敢堂堂正正地说,我是甘阳的学生。
谢邀。原回答有不少偏颇之处,想要较为客观地回顾这几天知乎讨论的可以移步我另写的评论稿,地址:谢谢!本回答谨代表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喜欢李老师公选课的工科学生,非常主观和片面,也许对评价打人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应该有助于大家了解李思涯老师其人其事,以及在其他中大学生眼里的一贯形象。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朋友可以自己回答,而冷静下来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后,我也开始理解博雅学院同学对老师的质疑,言之成理我也会为你们点赞,这也是我这个抛砖引玉的片面回答的目的之一——当所有片面的回答联结起来,我们应该能得到对这件事,这个人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还原。(以上1月10日晚编辑)另:和博雅的诸君聊天很开心,很有收获,不刷知乎的你们却被认为是水军,在这里要为你们正一下名,也不枉我曾经对这个学院的期待了。1.9 更新至于有的人也说他的课水,我觉得是这样的:一方面,李老师会在《科幻电影与后现代》和《叙事手法》课上给大家放电影,两周一次,往往一晚上三节课就上看电影度过的,而在《中国诗史》上又会给大家听歌;你说这样的课水吗?水!太适合翘课睡觉写作业了!另一方面,看电影,正如课程设置,是为了一周后的课程:小组讨论、老师讲解,学习科幻电影中的迷思(self-identification 自我与他我 镜像 等)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手法,赛博朋克等概念;听歌是为了给大家分析歌词创作的优劣,比较林夕与方文山填词的高下等等。你说这样的课水吗?恐怕不水吧!所以水不水,也是见仁见智,水的人上课,自然是水课,而不水的人,早就不知道多学了多少东西了吧。1.10 更新后面说“不知道什么事情能把他逼到这一步”,其实或许应该是“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他才会赌上这么大的赌注,如果说是自己的前程的话,或许确实是逼到绝路了吧”,只是主观臆断,不排除被利用的可能。讲道理的话,打人特别是打耳光确实丢人违法且不道德,但促使前因后果众说纷纭,很可能是未出象牙塔的我们所难以理解的,是以在此持这样的态度。以下为原答案刚刚才在朋友圈爆炸了一波,情绪稍平复时我说“不好太理性,也不好太感性。”有同学反对我说“是李老师的话,我不会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看得我心里一酸。然而还是要理性一点,毕竟角度不一样。是以只说我所亲身经历和知道的:李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我不知道他遇到怎样的事情才会变得如此偏激。然而他这件事确实做得太冲动了,不论这事有什么内幕如何处理,他未来的路可能都会很艰难。我相信,如果有任何更好的选择,李老师都不会这么做——六年中大,这么多爱他和他的课的学生,未来人生路还长,这事儿这么犯忌讳等于是自送前程——但他偏偏这么做了。所以如果一定要站队,我选择支持李思涯老师。李思涯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作为博雅学院之外的学生,我只能上到他的公共选修课。而他所开的每一门公选课,在每一个校区,都有超过课程容纳量好几倍的学生去抢选。我有幸上过其中的《科幻电影与后现代》,上完之后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课程,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老师。”并在一学期后旁听了他的《中国诗史》。大三的时候修满了公选学分的我又额外修了他一门名字大约是《中国文学经典与叙事手法》的课。很可惜,后来没机会上他的《牡丹亭》了李老师的教学非常严谨,在他的课堂上基本上不存在逃课划水还能高分飘过的现象,可以说是用心听课、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认真写论文的同学才有可能拿高分。很多同学都是低分飘过,甚至挂科(这大概也是李老师做人不够圆滑不够“人情世故”的地方吧),然而我相信就是这些同学,也都会认可李老师是一个好老师。作为他的一个小组长,我曾经替组员发邮件问老师为什么挂人家的科,老师回复邮件说“考勤10分,小组讨论30分,论文和考试做得不好,真的只能给15分,不能再多了。”“再给分,就对不起别的同学了。”这句话,我至今还记得。我唯一一次见到李老师发火,是他说有一个同学发邮件质疑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挂他科。老师说“小组讨论没有参加,写的论文不知所云,而且还是百度的,这样的表现实在没有办法不挂科,居然还有脸来控诉?”于是,在那学期的第一节课上,他说“所以,想要在我的课上混日子的,趁着还能退课,趁早退了吧。”“外面还有很多同学被你们刷掉了在等着选呢。”那是2012年,这句话,一如刚刚开完自己作品展的Wyman。坐在下面偷偷旁听的我笑了,也是那天我才知道,李老师因为其出色的公选课教学,而被校方引为楷模。下面是一些上过他课的学生知道这件事之后所发表的言论,来自三个不同的学院,两个不同的校区,已码。不过,我承认在这件事上我的态度很片面,不客观,这是因为我和李老师有着很好的私交。我从前填了许多词,并把它们改了又改交给李老师,李老师把每一处承接不顺意向堆砌的地方都指了出来,并向我推荐了几本诗词格律的参考读物,这让我的矫情装逼路慢慢走上了正轨。我曾经真的有意向考博雅学院的研究生,李老师给我开了一个书单,我很汗颜,因为后来发现自己更爱主持,所以只读了一本薄薄的《国史大纲》。李老师还自己拉了一个有一百多个成员的“跨校同学帮”,和同学热烈讨论时事,还热心地想要帮助同学们解决实习的问题。其实他从前也是个喜欢转发微信谣言的人,不过在转发的时候也会客气地说“我也不明真伪,有什么谬误还希望同学们指出。”作为一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享受思辨的工科生,说实话,我并不享受我的专业课,反倒是在上公选课、近代史、毛概等课程的时候遇到了许多让我激赏的老师,其中就包括李思涯老师,其他的还有张龙林老师和罗嗣亮老师等。其实他们这样的好老师都在中大混得不太如意吧?李老师曾经和人一起开了一个公众号叫做“斯文在兹”,虽然不代表他是一个完全的斯文人,然而我所不明白的是,如果这样的老师都要被逼到这一步,我还为什么要上这个大学。水很深,也不深,官方新闻稿还蛮有水平,表面上很公正,很期待下面的公关。也欢迎博雅学院以及其他同学评论,我只说我知道的,现在轮到你们了。
发现热门回复中居然没有一条集中指出“路边社报道”中所谓事件“起因”的重重疑点,故特意在知乎注册了一个账号进行这项工作。一.七年来甘阳只向校方提交过一次教师职称晋升申请,长期故意拖延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我在学院里面熟悉的老师不算多,但我明确知道的、在我读书期间由讲师升为副教授的老师就有两位,就算他们都是一次申请就成功升职,那加起来也必然得有两次晋升申请。二.该院多数教师十分不满,可谓积怨已久。参博雅教师联名信及程美宝老师签名信。当然啦,要是认为那封联名信是各位老师被迫写下並签名的,我也无能为力。三.该青年教师教学有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两极分化很严重,但我私以为本院学生更有发言权。其实抛开这次事件不论,各位摸着良心说,平均而言,谁对某院/系的老师了解更多?谁对某院/系的某课程水平更能做出专业评价?当然是该院/系或相关专业的学生。难道一个学人文的学生觉得某工科教师的普及性课程让他收获了很多知识,就能证明该教师在工科内容教学上有方?普及性课程涉及的专业内容要浅显很多,学生上手也容易,对一个欲要学习人文常识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大概更是如此。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我认为更应该看他是否能够胜任向该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生讲述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看他是否能够从事扫盲工作。至于博雅本院的学生对李是什么评价,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些评价的内容我们老早就闲聊过了,只是出了这事后公开表示出来罢了。四.该教师学术成果突出,但聘期将满,六年晋升无望,面临解聘。聘期问题已经有媒体报道过了,该教师还有三年才可能遭遇“聘期将满,面临解聘”。至于“六年晋升无望”,说得好像该教师当了六年讲师一般,其实该教师2010年进博雅时是博士后的身份,2012.7才转为讲师。文科这边博士毕业后先做两年博后再拿教职的人多了去了,说什么“博士毕业xx年都没升为副教授”,听起来蛮惨的样子,但请先自动扣除博后那两年好吗?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该教师六年(其实到现在是三年半,到2015.3是两年九个月)没能高升都是甘院长恶意打压的结果,论学术成果该教师早就够格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以下引用“风不笑”的部分回复:“1、没有检索到《中山大学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有了这个文件才可以讨论学院是不是故意打压李老师,否则都是我们自己想想。2、这位李老师拥有博士学位,2012年7月起担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师,未直接聘副高级职称,那么对于一般学校而言,需要2014年7月起,他才有资格申请副高级职称。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论文只能从2012.7算起,前面的论文在评副高时是不能算的。3、据说评聘时间是2015.3,那么参评的论文极大可能只有下列4篇:A 中国诗学言说方式现代转型原因初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9B 明代复古派文章论与文道关系的新变,《中山大学学报》,2013.3C 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自觉意识及其意义,《北方论丛》,2013.3D 《诗薮》中“格”的含义与功能,《文学评论丛刊》,2012.12共4篇4、如果录用通知也算的话,加上2篇:E 《牡丹亭》中《关雎》的意义,《文学评论》,2015.3F 《牡丹亭》内外的腐儒世界,《中国文化》,2015春季号5、前面4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加在一起抵不过《文学评论》一篇,所以评聘的时候这篇有没有算进去很关键。……”所以各位不必辛辛苦苦罗列该教师的所有论文了。若是只有A-D的话,即便没有传说中的“打压”,该教师大概也很难稳坐钓鱼台。若该教师有机会参加2015.10的评聘,晋升可能性会大很多,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中大取消了这次评聘。五.被迫出手“被迫”一词很好地展示了强盗的逻辑。至于后面那些现场描述,我不在现场,不知真假。但有一点,说什么要求向媒体保密否则双开,听起来很可怕,然而事实是媒体都知道了……向媒体反驳“六年聘期”说法的总不会是该教师本人吧?神秘的“路边社”撰稿人很狡猾。他谦虚地自称“路边”,又在关键信息前加上“据说”、“据了解”——总之,说错了也不是我的错!但他很清楚,许多看客就喜欢这样的故事,“据说”一类的词根本挡不住他们径直发表言论、慷慨激昂、借题发挥。神秘撰稿人既成功挑起了热议,又不用承担责任,好一个事罢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附程老师的声明:1.9更新: 大部分人不能接受自己不具备学术水平品鉴能力的事实。公选课同学口中的教学有趣,上课体验好有收获,课程有干货,并不能推出课程不水。毕竟现在是一个人人有权利,喜欢就有理的时代。想看看非公知逻辑的,看最高票下
的评论。不接受的,你开心就好:)---------------------------------------------------------------------------------------------------------------转自程老师的声明“学术和政治立场不同的人,或许可以就甘阳的言论和观点提出许多商榷与批评,但没有见过他如何在中山大学建立和培育博雅学院的人,在这件事上没有发言权!请勿借题发挥,是非莫辩!” 作为博雅某学子(我只代表自己)表示:大众自愿或非自愿,自知或不自知地被大众传媒引导。连此次事件的真相都未必能接近,更何况背后涉及到的关于博雅教育,高校体制,诸教师为人为学的评价。相信明理之人自有判断,别有用心者能借题发挥,不太在意真相的看客也收获了一把参与网络狂欢的乐趣。每人都能从事件评论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解读。看了博雅同仁纷纷发朋友圈,私以为言辞虽为澄清析理,但并非为了说服他人而写,更多是在表达自己作为亲历博雅者对此事公道自在人心的态度,对甘老师“坦荡广博坚定淡然”(来自一师姐的朋友圈)的支持,对他为博雅建设所作辛劳付出的感激。其中许多感受是无法言传的。 本来还想澄清,后来看完同仁的讨论,自己也淡定了。 在信息不对等、预先假设导致所见不同及无法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有意义对话是比较困难的。一一解释及应对后续反复无穷的争辨多麻烦啊,还有更重要的事忙呢。。。更何况 ,我们好像也不太在意舆论意见之类的。简单来说我的态度是:你们开心就好,我懒我忙我不care。我论文没写居然还来回答,羞耻地匿了怕麻烦。
(1月12日晚更新)
这几天看了各种意见,发现除了恶意抹黑的人外,路人是因为不清楚博雅学院的教育模式,质疑学生的证言。
大家看惯了象牙塔中的斯文扫地、蝇营狗苟,所以不相信院长会“批改每一个本科生的作业,他看你的报告可以知道你现在学业出了什么问题,会给你很多有帮助的建议;他把博雅每一个人的名字写在便条上,贴在墙上,天天看,这一个学生什么方面有天赋,那一个学生应该怎样培养”;不理解为什么在某些课程上成绩不佳、绩点排名不高的学生能获得保研资格;不相信学生们对博雅那种类似于家庭的归属感。
是的,之前没有关注过博雅学院的人,真的不明白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通识教育实验田,2009年建院,每年从中大的新生中再次招生,由新生自愿报名,通过面试。每届只有一个班,三十个左右学生。本科四年无专业,课程设置涵盖文史哲各科,重视中西方古典文明著作研读。刚开始的两年,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院长一个个向别的大学、别的院系“借”来的,选的都是他心中最能教我们的人。四年里,我们学习各种课程,从中找到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所在。我们在不喜欢、不擅长的领域可以表现平平,在喜欢、擅长的领域可以卓越发挥。所以,在毕业典礼上,博雅学院的毕业文凭别具一格,文学学士、历史学学士、哲学学士、法学学士等等等等,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毕业文凭。博雅学院会根据各届学生的上课情况,每一个学期都大幅度调整课程内容。博雅学院重视学生的课下阅读,让所有任课教师、助教仔细阅读学生的每一篇读书报告。博雅学院为了让学生有开阔的眼界,向学校极力争取让学生在外系自由选课的权利。院长对院内学生如数家珍,同时又严格要求。
博雅学院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水平的重视,更甚于教师的科研数量。博雅新教师入院,会请学生旁听打分,全面听取意见。学生混课时,是院长最生气的时候,他会专门召开班会,痛骂全班学生不尊重年轻老师,老师辛辛苦苦备课,熬夜改作业,我们却毫无顾忌地迟到,作业一拖再拖,让老师等得寒心。对,他是这样教我们尊重年轻老师,教年轻老师认真上课的,不是让老师教我们怎样用最快的方式炮制论文,怎样让学院的成果更辉煌一点。我们在永远无法发表的读书报告里表现出一点领悟和收获,比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更让他高兴得睡不着觉。他要求我们在积累不够的时候不要轻易发表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接受李思涯老师传授的“经验”。任课老师们对我们同样严格要求,大量的材料阅读、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学期论文,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比备战高考还紧张,而课业打分很少上90分。
有人说,等你们工作就知道了。知道发论文的重要性,知道青年教师处境艰难,生计所迫,别再谈什么纯粹的学术理想和虚无缥缈的人文精神。博雅三届毕业生(包括硕博士生),现在是高校青年教师,是编辑,是游戏策划,是支教老师,是白领,是玩音乐的。我们领略了生计的艰难,并没有丢掉底线和理想。博雅在争议中诞生,经历了种种质疑和冷嘲热讽,却一直坚守至今。正因如此,博雅的青年老师特别不容易,一方面受制于体制,待遇不高,升职艰难,没有家底的教师,根本无法放手去做学术;另一方面身在博雅,有师德和品格要求。院长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在为青年教师争取权益,但改变体制实在太难。挣扎和痛苦中,老师们各自作出选择。留下来或是另谋出路,沉默或是抗争,都可以,但不应该责备一个长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想,大家都对象牙塔中的龌龊痛心疾首,对高校中出现的不平事愤怒讨伐,说明了大家对象牙塔是有所期许的。博雅学院在做着这样的努力,不完善之处必然存在,希望国人能理解,并支持。
补充师妹的一个答案,也是从学生角度去证实老师们平素作为,可供参考:
至于还坚持说我们太情绪用事,未提供官方资料、真凭实据来指证“路边社”那则消息是谣言的人,请参见另一个答案,里面的材料很具体。————以下是原答案————李思涯老师跟我同年进入博雅学院。那时,学院办公楼还在马应彪堂。李老师的办公室就在马应彪堂进门的地方。我比较喜欢在学院的地下室自习,所以常常能看到他。有一次我们聊天,李老师说自己对先锋文学很有研究,我就说,我也喜欢啊。(我高中的时候就喜欢写小说自娱,常常模仿他们的写法。我一下子觉得找到知己了,想跟他敞开了聊。)他突然跟我说:“你看过先锋文学吗?”我被他这么一问,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我都说我喜欢了,怎么可能没看过呢?我说:“看过啊,XX和XX我都很喜欢。”李思涯老师问:“你能说出来他们的书名吗?”我一下懵了,怎么会有这种问题?当即跟他说了一长串我喜欢的书名,还说了中篇集里每个中篇的名字。然后我们就冷场了,他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出了马应彪堂,觉得浑身不适,好像接受了一次面试一样。又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看过仓央嘉措。我说没有啊。他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那时我是个大一的小毛头,听不懂那些神采飞扬的话,但我相信他一定很有才华,他说的那些道理,虽然我听不出来逻辑,但一定很有道理。所以他的话,我都真真地刻在心里。那时他提到福柯的一个概念,我就把那个概念写在手上,去图书馆找福柯的书看。有一次,我捧着福柯那本书问李老师什么意思,他说我现在积累太少了,跟我讲也讲不明白,同时叫我去看阮籍和嵇康。他说,阮籍和嵇康最懂他,然后开始抱怨院长。可我那时候还想着福柯的事,又拿书里一些细节问他,他就神色匆匆地走开了。我很不识时务地追着他问,似乎搞得他很恼火。还有一次和李老师聊天,是关于论文的事。他很得意地跟我和同级的几个学生传授写论文的经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发表论文。他说,这些都是他这么多年做学术的心得,通通告诉了我们,好像给了我们很大的恩惠。他这番话,与我对博雅学院的想象真是天差地别。来博雅是为了求知,关发论文什么事呢?后来上了李老师的科幻电影与后现代的课、楚辞课。我就觉得在李老师那里学不到什么东西了。科幻电影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电影,看完电影讨论。李老师会说一些高明的后现代理论、佛学术语,会反复解释一些最简单的概念,说得你不但能背下他的话,还能背下他说到哪里会停顿,说到哪里会露出一个怎样的眼神。而一些我们真正困惑的概念,李老师就说:这个东西你们现在还没法明白,等以后读的书多了就懂了。因为上了他的一些课,我对博雅学院的感受很不好,有了成见,下意识地抗拒一些青年教师的课。我不知道我学他们的课有什么意思,所以都是常常自己看书。每学期结束,甘院长都会几个人几个人地找过去吃饭聊天。当时一个老师问,感觉博雅学院怎么样?我说,糟糕透了,来的时候你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培养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地方,进来之后发现根本不是这样。我还透露了对李思涯老师的不满。甘院长非常生气,很重地责备了我。那段时间是我本科四年最灰心丧气的时期了。本以为博雅学院是一个世外桃源,没想到也是个追名逐利的地方。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学院里有太多好老师了。张卫红老师,陈探宇老师,吴宁老师,朱振宇老师,他们的学问做得很好,这还是其次,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我们做人的榜样。上完李思涯的两门必修课后,我就没再听过他的课。每日跑到马应彪堂自习,路过他的办公室,他一定在玩CF游戏,常常激动地把鼠标摔出声响。他知道我以前也玩过,嘲笑我级别低,炫耀自己的枪法准。我又开始觉得他蛮可爱的。他的一言一行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穿着得体,生活不错,做自己喜欢做的学问,有一些游侠气质的人。尽管和他不是一路人,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他在吹牛,但我觉得他也许不是那么小气的人。他也常常跟别人讲,他做事情不图名利,洒洒落落,不会为了评职称这种事情做不喜欢的学术。后来我读了好久的书,才知道原来李老师的好多话都在吹牛,都说错了。但他读了这么久的书,还在香港读了博士后,现在却要愁生计。我们这些读研的人,很多都和李老师一样啊,没有太多学术天赋,满怀理想和欲望,以后毕业出来了,生活一定很窘困,工资还不如快递小哥,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同情他。后来他做过一次关于牡丹亭的茶话会,讲的真的非常好,很有才华。总的来说李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有很多毛病,但也专注地做过一些事的人。我相信甘院长一定也是很心疼李老师的,外面都知道,甘院长的文风很犀利,讲起课来酣畅淋漓,刀刀见血,可是当过他学生的人才明白,他心里对我们是满满的爱。博雅学院毕业的这几级本科生,对甘阳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是“老爸”或者“老爹”。他是一个院长,但是却会批改每一个本科生的作业,他看你的报告可以知道你现在学业出了什么问题,会给你很多有帮助的建议;他把博雅每一个人的名字写在便条上,贴在墙上,天天看,这一个学生什么方面有天赋,那一个学生应该怎样培养;他连为每一个老师安排课代表和助教,都煞费苦心地去看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合不合适。我刚进入博雅学院时,甘老师给大家介绍谢老师,王老师,李老师。他说,他们都是河南人呀,谢老师的声音很好听啊!那种语气是对晚辈满满的疼爱。过去中大的宿舍条件不好,钻了老鼠,甘院长会为这个问题去跟学校沟通,不愿意让学生吃苦。谢老师自己住房有问题,甘院长都为他的住宿问题操了不少心。现在这个事情出来,我太震惊了。当时李老师打了院长,院长说,博雅学院是斯文之地。院长并不是像对待一个仇人一样跟李老师说这句话,李老师说,我见你一次打一次,他把院长当仇人。院长没有把他当仇人,他在告诉李老师,你在博雅学院呆了这么多年,本该被博雅的气息感染,做一个文雅的人。甘院长至此都是在教导李老师。我相信院长并不想报复李老师,他甚至希望李老师从这件事情中走出来,做一点正儿八经的学术,不要像现在这样吹牛,投机取巧,斯文扫地。我知道李老师在我们学院这些年里做了不少让大家非常愤慨的事情,很多人都向我抱怨过他的人品,他做过的一些奇葩的事情,但大家仍是把李老师当做同伴。(补充一点:虽然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是高级黑,但从博雅学院成立那一天开始,我们就是将所有老师和同学当做同伴和家人看待,彼此之间有了多年的亲密感情,这是一般院系很难体会的。而李老师只是一个背离了家庭的成员,即使我们气愤,也是有修复关系余地的气愤。)我希望李老师可以从这件事情中走出来。我想这些天,甘院长被袭击的事情,在网上已经成了大家抱怨社会不公正的一个契机。但这两天在学校里,李思涯老师和谢肃老师的日子一定是很难熬的,很多学生和年轻的老师在路上看到他,一定忍不住要打他的。甘院长为我们学院,为我们学校做了多大的贡献,多少人受到他的恩惠,所以李和谢的处境一定很窘迫。希望大家不要再对他俩落井下石了。如此谢老师和李老师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的人生,他们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而且各自都有一些独到之处,甘院长一定也是希望他们日后的人生可以一帆风顺的。————————原答案作者:鉴于评论中有人觉得我在瞎编,做个声明。我是博雅本科第二届毕业生,本人对此文负全责。文中对李老师多有冒犯,得罪了。
关于某个匿名用户讲的李思涯先生“近几年好像也没有多少文章发表”。这个在博雅的主页上就能查到:四、学术专著、论文《胡应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红颜祸水》(与陈建华教授合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牡丹亭》中《关雎》的意义,《文学评论》,2015.32,《牡丹亭》内外的腐儒世界,《中国文化》,2015春季号3,中国诗学言说方式现代转型原因初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94,明代复古派文章论与文道关系的新变,《中山大学学报》,2013.35,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自觉意识及其意义,《北方论丛》,2013.36,《诗薮》中“格”的含义与功能,《文学评论丛刊》,2012.127,明代复古派论格调与诗体的关系,《北方论丛》,2012.38,从文征明看“送别诗”与“送别图”的界限,《中国文化》,2012.19,胡应麟“格调”选择的思想史意义,《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香港)10,论明代复古派对杜甫的态度,《文学遗产》,2010.311,明代文学思想研究浅议,《苏州大学学报》,2009.612,从《西厢》《琵琶》比较看胡应麟的论曲立场,《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9.6(台湾)13,王维七律的历史论述,《中国诗学》第14辑,2009.314,重释《牡丹亭记题词》,《淡江中文学报》第18期,2008.6(台湾)15,大众窥视、规则建构与模写真实——从“八卦新闻”的角度看《莺莺传》,《中国文化研究》,2008.616,不见:&汉书·李夫人传&的另一种读法,《中国文化》,2007.617,“以物”如何“观物”,《江苏大学学报》,2007.1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雅大数据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