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复的效果评价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重金属土壤修复而言,稳定化修复技术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现将稳定化修复评价方法大概罗列一下。
1.土壤毒性浸出(TCLP)
它是美国环保署(EPA)基于毒性对废物进行危险或非危险性鉴别的标准方法。采用TCLP法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稳定化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毒性的大小。
2.重金属形态分析(Tissier)
运用Tessier等续提取方法,用来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态分布比例以及各种形态与分子键合剂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以及稳定化药剂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3.微观结构显微检测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可以用借助高科技显微技术,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在修复稳定前后微观结构上变化情况,有无特殊结构形成,可以发现修复剂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所形成复合物质的结构构象。运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常用来测定新物质的形态、晶型结构等。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可以发现稳定化药剂是否能使土壤重金属形成新的更加稳定的晶体结构,进一步说明稳定化的修复机制。
4.多次浸提实验(MEP)
通过多次浸出实验(MEP),确定稳定化药剂对重金属长期稳定性的影响。重复的提取可以将土壤每种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所能浸出的浓度有效的测量出来。
5.植物可利用性
在修复后的土壤种植植物,是评估原位修复效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测定植物组织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植物生物数量和质量状况改变,可以研究经过稳定化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毒性大小的变化情况。
大多数金属离子与修复剂形成稳定的结构,极大地减少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被植物所吸收的生物可利用性。在经过稳定修复后的土壤中,选择具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或对金属毒性非常敏感的植物,能够准确全面反映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变化情况。
6.生物可给性(PBET)
生物可给性即土壤中的铅、砷等重金属直接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并可被人体胃肠道溶解出的部分。由Ruby创建推出的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PBET)技术被广泛用于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直接摄入土壤粉尘是重金属进入人类并危害健康的主要途径之一。土壤重金属与稳定化药剂稳定化后,生物可给性的量越少,修复效果越好。因此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评价是稳定化修复污染土壤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土壤修复的地球化学“魔法”
09:06:00 &&
中国国土资源报 &&
作者:周飞飞
& & & &筛选土壤重金属修复材料 化学工程技术治理酸性矿山废水示范工程 &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态势仍然比较严峻。在调查区13.86亿亩的耕地中,重金属超标的点位比例占到了8.2%,主要分布在南方。&&6月25日全国土地日当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再次为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敲响警钟。& & & &土壤危机,是土地危机,也是农业危机,&向土壤污染宣战&直接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也大大催生了各类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 & &土地日宣传周期间,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北郊区的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与多位常年从事土壤污染调查、评价、修复的地质科技人员,面对面地谈起了人们高度关注的土壤污染修复问题。&
土地日专家访谈
具有&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的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当前重要且极具应用前景的土壤修复手段。
记者: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导致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按照污染物的来源,我国土壤污染有哪些类别?您觉得最重要的污染源是什么?
刘晓端:从污染物种类来看,类型大致可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及两者均存在的复合污染,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多环芳烃(PAHs)、六六六和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灭蚁灵等杀虫剂、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类物质等,而无机污染物主要是砷、铅、镉、铬、锌、镍、汞、铜等各类元素。
刚刚发布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耕地重金属超标与地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或加剧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采矿、冶金、电镀等工矿企业&三废&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等人类活动造成或加剧了局部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
近几年,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应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针对金属矿山进行水土污染方面的研究。
现场水样品浊度测试
记者: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有着怎样的特色?
刘晓端:我国的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既有重金属、农药、抗生素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又有放射性、病原菌等污染类型。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污染类型多样化和污染原因复杂化导致土壤污染修复工作难度增大。
采取何种有效可行的污染治理措施,是我国目前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的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污染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传统的治理通常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如客土换土法、淋滤法、吸附固定法、热处理法、络合浸提法、氧化还原法、电化学法等。虽然这些方法治理效果较好,历时较短,但往往投资大,难以管理,易造成二次污染。
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尤其适用于低浓度重金属的去除。目前,生物修复技术的主体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应用较为广泛、治理效果显著的是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筛选土壤重金属修复材料
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应用地球化学的原理,通过人工制造的某些地球化学作用或利用地球化学原理制造的产品,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与管理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中常会应用非金属材料作为污染土壤修复的材料,其主要环境技术包括稀释/浓缩、分解/中和、隔离作用和固化作用。这种方法尽可能地不干扰自然界,&依靠元素自然循环来去除有关的化学元素。
记者:近年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应用的都是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手段吗?效果怎样?
黄园英:我们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原理,筛选出了同时对多种重金属具有很好去除效果的矿物材料,建立了对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具有特征吸附和固定作用的处理系统,从而阻断了重金属污染元素向生态链的运移。
与传统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相区别,基于地球化学原理和技术,提出的低成本建造、低成本运行、快速、高效、简单的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地球化学工程技术,迎合了时代发展对环保技术&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的需求。我们已建立的示范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进一步表明,以黏土矿物作为反应材料对酸性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是非常有效的,水处理成本约为0.55元/吨,非常适合今后在工程上大规模推广应用。
刘晓端:我们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的水、土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强化已有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方法的产业化进程。
不一定要把土壤中的污染物提取出来,可以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吸附、固定、隔离,设置地球化学障,阻断污染元素向生态链的运移。
记者: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关土壤污染修复的项目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且多起来的?
刘晓端:重点实验室的前身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成立于1993年。20多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部门重大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项目,如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预测&、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的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以及&地质体对水资源保障的双重作用及其应用&、&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演化及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等。
中国开展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始于1995年,当时采用的是生物修复的方法。我们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开始进入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环境控制与地球化学修复技术研究领域的。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这几年我们这方面的项目越来越多,如,&我国典型矿山环境污染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机理和防治研究&、&纳米铁用于饮用水中砷的有效去除技术研究&、&农田土壤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们在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成果。
记者:请简单讲一下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思路。
刘晓端:近10年来,实验室依托《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地球化学工程控制修复技术开发与示范》、《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修复技术研究》,以及多个有关矿山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的示范项目。
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依据地球化学原理,充分利用地质体或自然介质的作用,通过对修复材料、修复工艺和控制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的研究,建立具有对重金属元素有特征吸附、固定、隔离作用的地球化学障,阻断污染元素向生态链的运移,从而保障农作物的健康。这也说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不一定非要把重金属元素等&毒素&运移出来,只要把它们固化在土壤内,阻止它们进入食物链,就能保障人们的餐桌安全。
记者:能否具体讲讲有关土壤修复示范区的情况?
刘晓端:在安徽某铜矿的尾矿坝附近,我们建立了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区,选用一种或几种黏土矿物,结合一定的环境条件控制技术,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吸附,使重金属超标土壤上种植的超标蔬菜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如今,该研究成果已经成功用于江西某铅锌矿冶炼厂重金属污染山体的修复,使寸草不生的酸化和多金属污染土壤得以恢复种植功能,山体复绿。
杨永亮:我们在沈阳进行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技术研究时,针对污染地区建立了水&土&植物生态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示范点。
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的研究和饮用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技术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磷酸盐岩化学固定法对铅、锌、镉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纳米铁材料修复浅层地下水和对深层饮用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取出技术,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修复后土壤上长出的多种蔬菜,原土中所含的多种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可以放心食用。这一成果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和欢迎。
科研人员在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地球化学工程控制修复技术开发示范基地
刘斯文:在赣南地区,我们建立了离子型稀土矿山的环境修复示范区,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用于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即通过在注液坑中设置地球化学障,改善坑内土壤环境,阻止污染物的迁移,保证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矿山复绿提供了基本保证。
稀土矿山污染土壤的修复分为四步:一是通过添加自然黏土矿物,调整土壤地球化学属性,同时,筛选修复植被;二是调整修复场地的土壤地球化学属性,将调整后的好土壤装入生态袋中,利用柔性结构技术将生态袋固定在修复场地上,形成护坡,并在生态袋上进行植被喷播;三是利用地球化学障技术阻断污染,改善土壤环境,并尝试种植林木;四是长期监测修复效果。
地质工作者在稀土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践证明:土壤修复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土壤地球化学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潜在生态风险的强度。
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不能就土论土。
黄园英:在江西某铜矿附近,我们建设了酸性矿山废水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以对大坞河流域土壤影响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酸性矿山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分别对酸性矿山废水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治理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水体和土壤中重金属修复材料,形成了一整套重金属污染控制与防治技术方案。
示范工程运行5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以价格低廉的黏土矿物材料&&凹凸棒土作为反应介质,能够对水土中重金属具有很好的治理效果,重金属锰的平均去除率为93%。经示范工程处理后的河水能够达到我国综合污水一级排放标准,水体环境和重金属含量都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当地农民可以放心地用处理后的河水浇地,彻底改变了大坞河水&祸害&农田的现状。而且,原来大坞河鱼虾绝迹,经处理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后,不仅鱼能生存,且可大量繁殖。
谭科艳:针对示范区内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我们通过改善土壤pH值,施用土壤改良剂,添加特定的修复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经修复后的土壤种植的蔬菜,测得处理后土壤中可食用部分蔬菜中重金属含量能够满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
在某铅锌矿冶炼厂旧址,我们对受镉、铅和砷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种植的马尾松和红叶石楠生长茂盛,而未经修复土壤种植的马尾松成活率非常低,且难以生长,充分表明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能够抑制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达到保护植物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
记者:我注意到大家在介绍土壤污染修复的时候谈到不少水体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两者是什么关系?
刘晓端: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是一个多系统的问题: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跟土壤产生接触,而空气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也会通过诸如降雨等形式渗入地表,最终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一部分。因此,土壤修复工作针对的对象不仅是土壤,而且要同时考虑到大气和水体污染的问题。
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不能&就土论土&,我们的研究是&水土不分家&。
杨永亮:《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告诉人们,在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工农业活动是造成土壤重金属快速累积和污染超标的原因,尤其是现今情况下,大气中有毒元素的沉降是极其重要的污染途径。
为了研究污染物传输的季节性变化,我们选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阿坝州卧龙高海拔地区及若尔盖高原湿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季节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植被、牦牛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后向气流轨迹分析以及应用铅同位素示踪原理,对近地表大气气溶胶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
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应突破专业所局限,因地制宜研究复合型技术。
记者:看来,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具备大环境观。
刘晓端:不仅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科学也应该没有界限,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就土壤修复技术来看,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应该积极融合诸多相关学科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复合型技术。当然,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为主,综合生物修复等其他各类手段。
记者:已经有所突破了吗?
谭科艳:有了一定的突破。
我们选择工业污染严重的湖南株洲某地作为研究区,开展了水土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生物联合技术研究。研究使用不同黏土矿物和微生物修复材料同时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效果,探讨其产生作用的机理,为不同类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开展了地球化学&微生物法处理工业废水中锰和镉的修复技术研究,综合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和生物的优势,达到修复的最佳效果和最低能耗的综合治理目的。
记者:效果怎么样?
谭科艳:能够高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高浓度镉和锰,达到相应排放同时利用该项技术,能够使种植蔬菜中的铅、汞、砷达标。
在这项研究中,已经完成了大批量的中试试验,采用一级硫酸盐还原生物滤池降低进水镉浓度,使其达到国家《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中对镉的排放要求;通过二级生物滤池处理,使水中镉浓度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二至三类水对镉的要求,锰的浓度达到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的限值要求。
在深度去除废水中镉、锰的实验中,我们采用锰氧化一级生物滤池对镉锰严重超标的水进行修复,使其可以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水中金属镉含量和锰含量的要求。
实验研究了锰氧化细菌深度处理微污染水体中镉的机理,为锰氧化细菌深度去除微污染水体中其他重金属元素提供理论基础。有关专家评价,这项技术解决了环境污染锰和镉修复的难点,是地球化学&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在土壤修复试验中,我们也采用了地球化学工程&生物技术&&通过添加矿物和微生物,阻隔土壤中的铅、汞、砷进入生物链,使修复土壤上生长蔬菜中的三种重金属含量全部达到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修复效果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对镉有显著的修复效果,对镉的修复率达到了38.71%,可有效降低重金属高污染区人体暴露的风险,为从根本上解决&镉米&等有毒农产品泛滥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可能。
(特邀专家:刘晓端&杨永亮&谭科艳&黄园英&刘斯文)
独家稿件声明
本网站内容中注明来源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国土资源报”。转载本报稿件需经本报授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主办:中国国土资源报社
承办:北京中地世纪文化传媒中心
运维:北京金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羊肉胡同甲30号&&邮编:100034 &&&电话:010-&&&邮箱: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展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展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纳米羟基磷灰石、核桃壳与花生壳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效果评价--《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纳米羟基磷灰石、核桃壳与花生壳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效果评价
【摘要】:本研究以新型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与花生壳为修复材料,采用人工模拟污染土壤的方法,借助Tessier五步提取法分析土壤中镉、铅的形态,试验研究了n-HAP、核桃壳与花生壳对不同程度镉、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结论如下:
1、青岛市郊上王埠村附近的农田土已经受到Cd、Pb污染,污染状况较重。n-HAP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比较好,n-HAP的投加比例为5%时,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Cd的有效态下降比率达到了49%;n-HAP对土壤中有效态铅的钝化效果比较明显,无论是Pb中度污染还是重度污染,n-HAP对有效态铅的降低率都达到了90%的水平,并且随着平衡时间的增加,Pb有效态含量呈下降趋势。
2、n-HAP对铅和镉的修复机理不同,对Cd的修复机理主要是以表面配位、离子交换或生成非晶体物质机理为主。而对Pb的修复机理主要是溶解—沉淀机制实现。n-HAP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要好于镉污染的。
3、核桃壳粉与花生壳粉对土壤Cd、Pb污染均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在模拟的污染水平下,Cd的有效态下降范围为10%的水平,Pb的范围为10%-20%的水平;对于Cd、Pb污染修复效果最佳的核桃壳粉投加比例为5%。
4、核桃壳粉与花生壳粉对这两种重金属的修复机理相同,随着铅浓度的增加,Cd的修复效果受到了很大的抑制。而随着Cd浓度的增加,对铅修复效果影响很小,这主要是因为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能力PbCd。
5、核桃壳粉与花生壳粉对轻度铅污染的土壤修复效果比较理想,可以考虑在耕作时随化肥拌入对土壤进行修复,但由于其本身吸附容量有限,对于严重镉、铅污染的土壤并不适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X825;X53【目录】:
摘要4-5ABSTRACT5-10前言10-111 文献综述11-22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11 1.2 Cd 污染来源和Cd 的危害11-12 1.3 Pb 污染来源和Pb 的危害12-13 1.4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13-14 1.5 土壤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14-16
1.5.1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析方法15-16
1.5.2 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16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16-20
1.6.1 物理工程措施17
1.6.2 化学工程措施17-18
1.6.3 生物修复技术18-20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0-21 1.8 技术路线21-222 三种材料的性质及其利用现状22-27 2.1 n-HAP 的性质及研究现状22-23
2.1.1 n-HAP 的特性22
2.1.2 含磷矿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2-23 2.2 核桃壳的性质及研究现状23-25
2.2.1 核桃壳的成分23
2.2.2 核桃壳的综合利用23-25 2.3 花生壳的性质及研究现状25-27
2.3.1 花生壳的成分25
2.3.2 花生壳的应用25-273 实验部分27-31 3.1 实验材料27 3.2 实验方案设计27-29
3.2.1 浓度设定依据27-28
3.2.2 污染物浓度梯度设置28
3.2.3 平衡修复设计28-29 3.3 实验试剂与仪器29 3.4 重金属形态提取方法与步骤29-31
3.4.1 提取剂的配制29-30
3.4.2 Tessier 法提取步骤30-314 实验结果与讨论31-50 4.1 n-HAP 对Cd、Pb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评价31-39
4.1.1 n-HAP 对背景土壤Cd、Pb 形态的影响31-32
4.1.2 n-HAP 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Cd 形态的影响32-35
4.1.3 n-HAP 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Pb 形态的影响35-38
4.1.4 小结38-39 4.2 核桃壳粉对Cd、Pb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评价39-44
4.2.1 核桃壳粉对背景土壤Cd、Pb 形态的影响39
4.2.2 核桃壳粉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Cd 形态的影响39-41
4.2.3 核桃壳粉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Pb 形态的影响41-44
4.2.4 小结44 4.3 花生壳粉对Cd、Pb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评价44-50
4.3.1 花生壳粉对背景土壤Cd、Pb 形态的影响44-45
4.3.2 花生壳粉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Cd 形态的影响45-47
4.3.3 花生壳粉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Pb 形态的影响47-49
4.3.4 小结49-505 三种材料修复 Cd、Pb 污染土壤的成本效益分析50-52 5.1 n-HAP 用于工程修复的成本分析50 5.2 花生壳与核桃壳用于工程修复的成本分析50-526 结论与展望52-55 6.1 主要结论52-53 6.2 创新与不足53
6.2.1 创新53
6.2.2 不足之处53 6.3 展望53-55参考文献55-60附录60-62致谢62-6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谷亚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俄胜哲;杨思存;崔云玲;王成宝;郭永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孙影芝;张小平;龚仁敏;刘慧君;杨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徐龙君;袁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王海峰;赵保卫;徐瑾;车海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唐清;[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5期
陈承利,廖敏;[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年10期
孔文杰,鲁洪娟,倪吾钟;[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年02期
张超兰,白厚义;[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年03期
廖朝东,廖正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家妮;[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学文;[J];癌变.畸变.突变;1998年05期
鲁红侠,耿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王磊;张丙春;王玉涛;赵平娟;;[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张乐;陈为序;董慧;陈桂玲;余利;李兴锋;;[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陈富荣;;[J];安徽地质;2009年03期
马玲;刘文长;査立新;刘洪青;;[J];安徽地质;2010年04期
王佑荣;蔡文举;徐玉福;胡献国;;[J];安徽化工;2009年05期
王广仪;;[J];安徽化工;2010年02期
朱明亮;苏庆平;罗旭;;[J];安徽化工;2011年06期
石文琴;梁宝霞;高林丹;李琛;;[J];安徽化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洁;;[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唐浩;韩少华;熊丽君;黄沈发;;[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白洁;王永志;段慧珠;;[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何跃;张孝飞;甘文君;徐建;张胜田;华小梅;单艳红;林玉锁;;[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王银环;;[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刘宝庆;陈红路;郑雄;;[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程振远;王斌;张兴;;[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赵光辉;常文越;陈晓东;刘智;王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刘燕;谢阿娜;;[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陈文德;王丽华;彭俊生;彭培好;余海清;蒋祺;;[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〇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登军;[D];河北大学;2009年
包丽华;[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夏洪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傅晓萍;[D];浙江大学;2011年
鲁洪娟;[D];浙江大学;2010年
郑顺安;[D];浙江大学;2010年
曾凡荣;[D];浙江大学;2010年
戴兴安;[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赵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邢云;[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菲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倩;[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舒丽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芬;[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小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蔡志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宋俊英;[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燕红;[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罗娇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廷省,王俊峰,罗仙平;[J];四川有色金属;2003年02期
娄燕宏;诸葛玉平;顾继光;晁赢;;[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吴瑞娟;金卫根;邱峰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张泰芳;[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叶玲霞;[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唐书源,李传义,张鹏程,谢琳,李其林,罗林;[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6期
金艳,周玉所,李维军;[J];山东陶瓷;2001年02期
余华,马昱,杨强,陈兴玉;[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孙敬亮,武文钧,赵瑞雪,张晓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建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欣,蔡鹤生;[J];新疆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陈耀华;葛成军;林伟;;[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夏铁骑;;[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王敏;徐甜甜;李强;尹俊华;;[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冯新;[J];中国环保产业;1996年01期
王曙光,林先贵;[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1期
刘玉荣,党志,尚爱安;[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4期
周启星;魏树和;刁春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徐丽娜;孙清;杨静;李剑;张峰龙;;[J];农机化研究;2007年06期
雷鸣;廖柏寒;秦普丰;;[J];生态环境;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宝禄;周玲莉;薛南冬;李发生;;[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陈学军;申哲民;句炳新;雷阳明;王文华;;[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曾敏;廖柏寒;张永;;[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牛佳;王继华;辛佳;李文慧;;[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娟;高彦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梁媛;曹心德;施尧;;[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陶雪琴;党志;卢桂宁;易筱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张望;余刚;卓琼芳;黄俊卿;村田弘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揭雨成;佘玮;邢虎成;朱守晶;周精华;蒋杰;王亮;;[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安凤春;莫汉宏;张兵;郑明辉;;[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顺涛;[N];重庆日报;2009年
水华;[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班健;[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王晓军;[N];重庆日报;2008年
记者 李惠子
俞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陈久涛;[N];人民政协报;2001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俞铮;[N];中国信息报;2006年
俞铮;[N];农资导报;2004年
王映;[N];河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金忠;[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焦海华;[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丁园;[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于彩莲;[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刘永卓;[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崔立强;[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张瑞福;[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魏树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年
杨乐巍;[D];天津大学;2010年
张亚新;[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宏;[D];湖南大学;2007年
胡滨;[D];天津大学;2007年
施玮;[D];清华大学;2005年
Muhammad Imran K[D];浙江大学;2009年
殷甫祥;[D];扬州大学;2010年
刘子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彭胜巍;[D];南开大学;2009年
雷鸣;[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卜春红;[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张中文;[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污染土壤修复设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