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两个不同的羧酸,用什么展开剂的选择比较合适

自信的柱子 【范文十篇】
自信的柱子
范文一:自信是一根柱子
  自信是一根柱子,而竖起这根柱子的人必须是自己,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凭借对自信的坚持,曾经竖起过这样一根让人称奇叫绝的柱子。
  三百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设计师莱伊恩,十分幸运地参加了英国温泽市政大厅的设计工作。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作验收时,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坚持只需一根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后来了了应付“当局”,他在大厅里又增加了四根柱子。
  三百多年后的一天,人们在修缮大厅时惊奇地发现,支撑大厅天花板的依然是一根柱子,而其他四根柱子并没有与天花板接触,只是一个摆设。
  后来人们在资料中发现他当时讲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自信至少在一百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心的一点点坚持。
  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荒漠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它不仅可以撑起高楼大厦,也可以撑起我们的人生。
  有一位小女孩在一岁左右时,母亲偶然发现女儿感觉不到任何声响,她带着女儿满怀希望地穿梭于各大医院,但医生说,小女孩得的是中毒性失聪,治愈的可能性极小。母亲伤心欲绝,她决定把孩子抚养成人,让她充满自信和爱心,让她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聋哑学校学习时,小女孩总流露出自卑和失落,母亲总会鼓励她,称她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小女孩加入体形班,开始了她的模特生涯。刻苦训练台步,从没有高放弃,因为她坚信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创造奇迹!18岁时她想参加一个比赛,当她把想参赛的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却极力反对,她怕女儿一旦失败承受不住致命的打击。女孩用手语对母亲说:您说我长得漂亮是您的骄傲,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风采,我没有别的想法,不想证明自己。自信从此改变了女孩子的一生。自信的她取得这次大奖赛事的两项大奖,成为大赛中最耀眼的明星。凭借着一份自信,她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环球小姐大赛”中国赛区赛场上,她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和评委,改写了52年来环球小姐大赛失聪人从未获奖的历史。后来她成为春晚举办以来第一位手语主持人,也是全球惟一聋人晚会主持人。她,就是美丽的青岛姑娘姜馨田。
  自信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
本钱,是一种素质、一种风度、一种外存美,是我们背后不可缺少的一根柱子。支你一招:怎样做一个八面玲珑的女人
弘扬正气,明辨是非,人人当有公民意识
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荒漠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它不仅可以撑起高楼大厦,也可以撑起我们的人生。
只是我这个把自信搬来这里的人,现在好像在自信的岔路口找不着北了,自信会有年龄的界限吗,如果有,那么是多少呢。又或者过分的自信反倒不是自信的表现。
我现在突然觉得自信应该有源动力的,比如好的生活底典、家庭气氛、经历等,当然性格是最重要的,一个好的性格比家财万贯更受用些。反之一个不如人意的生活背景,挫折坎坷的生存经历,暴躁的家庭生活会给自信一些负面影响。你对看法呢,与我分享。
范文二: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湖南卫视当家小生、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汪涵,在一次采访中调侃地说:“我以前在电视台整天抬柱子,不仅抬柱子,还抬桌子。”一句幽默的笑语,引来全场笑声。殊不知,汪涵初来湖南电视台时,还真是个打杂的,专干抬柱子这等杂事。   湖南广播电视学校播音班毕业的汪涵,先在湖南卫视《男孩女孩》剧组工作。他从最底层的场工做起,杂务、灯光、音控、现场导演样样涉足,每一样工作在他眼里,都是好玩且有意义的事情。1996年底,汪涵有幸进入刚开播的湖南经济电视台,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做了两年剧务、策划工作。这些工作和主持全不沾边,可是他依旧认真、努力,甚至忘我。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南经济电视台准备推出一档《真情对对碰》的新节目,资深主持人仇晓发现汪涵各方面都不错,便向领导建议让他试试当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汪涵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让领导刮目相看,从此开始了主持生涯。   因为主持“超女”“快男”等大型电视娱乐活动,汪涵迅速火暴全国,先后捧走了“2006年度最佳主持人”等多项大奖,成了红极一时的娱乐节目主持人。   无独有偶,中央电视台金牌主持人周涛,大学毕业后到北京电视台求职,由于种种原因遭到拒绝。做主持人是周涛的梦想,虽然受拒,但她不灰心、不气馁,而是要求留在传达室扫地、打水、送报纸,做一名普通的勤杂工。在最初的实习期里,周涛抬柱子估计是没有力气,但是抬椅子这等小事她肯定做了不少。   看到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了理想,宁愿放低自己,在台里做这些端茶倒水的小事,电视台领导于心不忍,便给了周涛一个上镜试播的机会。有备而来的周涛当然不会错过机会,她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把节目做得非常精彩。这一次,领导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叫周涛的女孩。   从此,周涛踏上了主持生涯。因为努力与勤奋,她的事业开始风生水起。1995年,周涛顺利地调到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了多期重要节目,成了全国著名的金牌主持,并连续六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在上百台大型文艺晚会及国家级大型庆典演出(如:庆祝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中担任司仪、主持人。   由此看来,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肯吃苦、有决心的人。当你看好某个公司,招聘岗位达不到求职意愿时,要学会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求职要求,绑在这棵可以荫庇的“大树”上,认认真真地从基层做起,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今天的“抬柱子”做到明天的“台柱子”。   编辑 邱文瑾
范文三:过柱子的原理与方法
( 15:42:31)
标签:过柱子硅胶原理方法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硅胶层析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使物质分离, 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硅胶层析主要用于石油产品的精制,脱除芳烃物质或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高纯度物质的制备等。
性状:该产品为白色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由优质硅胶为原料加工制成。其主要特点是能通过对混合物质中的不同成分吸附保留时间的差异,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依其纯度又分为工业级粗孔柱层析硅胶、试剂级柱层析硅胶。
用途:主要用于石油产品的精制,脱除芳烃物质或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高纯度物质的制备等。
硅胶表面结构概述
在色谱和工业水处理领域中,无定形硅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多孔的无定形结构,不产生任何x 射线衍射[1,4]。硅胶的表面存在着硅醇基团(si-oh)和暴露的硅氧烷键(si-o-si)。硅醇基团是强吸附的极性基团,而硅氧烷键是疏水基团。硅氧烷键上的δ键被dπ-pπ作用而加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参与π作用,不能参与给体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形成氢键。scott和kucera证实硅氧烷基团几乎不吸附极性溶剂分子。然而,由于硅氧烷键的疏水作用性,可以吸附某些非极性溶剂分子。对硅胶改性而言,硅醇基比硅氧烷基重要得多。硅醇基团可以孤立、成对(双生)和缔合(连位)等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硅胶表面。最近研究表明,不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缔合硅醇基团可以形成键合对,甚至成对硅醇基团也可以形成键合对。硅胶表面的结构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测定。一般情况下,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加,硅胶表面上硅醇基团的浓度略有降低。通常硅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同位素交换法、滴定法、光谱法和烷基铝法等。nawrock[1]报道了用同位素交换法测定硅胶表面的硅醇基浓度是8.0±1.0μmol/m2,而且这个数值常常被视为硅胶的物理化学常数。硅醇基团具有明显的酸性,测定的pka值是7.1。通过对硅胶表面的结构分析,可知硅胶表面硅醇基的类型、浓度和表面分布都会影响所制备键合相的性能,而硅胶的预处理则可以改变表面硅醇类型的分布,提高表面的缔合硅醇的含量,改善硅胶表面键合相的性能。
硅胶柱层析技术
硅胶柱层析原理
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 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
硅胶柱层析流动相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洗脱;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洗脱;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洗脱;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硅胶柱层析惯用方法
1.称量。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装柱。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压实。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海沙是没必要的。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
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1.先根据TLC方法筛选好洗脱剂,使两相邻物质Rf值之差最大化
2.将柱子必须装平整、均匀
3.考虑有限柱填料的吸附量
4.可考虑用剃度法分开并洗脱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1B= vrGq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三:关于无水无氧柱
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四: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五: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Q7&Yy25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六:关于操作问题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
范文四: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有座美丽的小山村,住着一些善良淳朴的穷苦人。  有一户人家特别穷,家里只有爷俩。父亲年老体衰、久病不愈,一脸蜡黄,咳嗽起来身子抖得像塞子一样,儿子傻柱子人高马大,说傻不傻说奸不奸,二十好几的人智力就像十几岁的孩子。除了吃,啥也不会干。父亲眼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心想让傻柱子去财主家做工混口饭吃。  傻柱子不去,嘴撅的老高。  父亲对他说:“傻孩子,财主家的长工干得好的给单吃东家有肉的小灶,工钱加倍。”  傻柱子一听有的吃,嘿嘿笑着答应了,嘴里嚷嚷着:“爹!这就去,这就去。”  老父亲送他走的时候,忍不住流了几滴浑浊的泪水,几次想喊住他,都强忍住了,这把老骨头就快散架了,这傻孩子跟着他咋活?去闯闯吧!好歹混口饭吃……  傻柱子到了财主家,其余的长工见他傻兮兮的,都对他特别照顾,教他怎么种地,怎么打扫院子,怎么修剪花草,傻柱子为了能吃上财主家有肉的小灶,学得极其认真。他更怕自己干少了被人比下去,于是他起早贪黑,别人不干的他干,别人睡了他还在干。长工们见他只知道傻干劝他道:“傻柱子睡觉吧!活是干不完的……”  傻柱子一边整理着工具一边嘟囔道:“叫什么叫,不多干点哪能吃上东家有肉的小灶……”  财主注意到这个能干的傻小子,夸他小伙子能干是块好料,可他听财主夸他呜呜的哭了起来。  财主纳闷的问:“夸你!你哭啥?”  “我爹说,在东家做工做好了,能吃上东家有肉的小灶能拿双倍工钱。如今东家只是夸我,却不见有肉的小灶和双倍的工钱,我能不哭吗?”傻柱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道。  财主听完愣了,“这谁定的规矩呀?”  傻柱子愣头愣脑的说:“我爹说的。”  财主不怒反笑,“好吧!我承认你干的很好,从明天开始你就可以吃东家有肉的小灶,拿双倍的工钱。”  傻柱子听完兴奋的大叫:“俺爹没骗俺!俺爹没骗俺!”  老父趴在财主家门外的看着傻儿子高兴的手舞足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突然他剧烈的咳嗽起来,几乎直不起腰,许久才拖着蹒跚的步子朝家的方向走去。  那时的夕阳已经落尽……
范文五:英国温泽市的政府大厅已经有300年历史了,这幢房子虽然经过了好几次维修,但都没怎么去大动筋骨。   前不久,温泽市政府决定对这座年迈的政府大厅进行一次彻底维修和翻新,当工人们铲掉天花板上的旧漆,开始清理柱子上的石灰膏时,结果工人们惊异地发现,这幢房子的5根柱子,真正起到支撑作用的只有1根柱子,另外的4根柱子居然是对支撑房子毫无用处的“装饰品”,因为这4根柱子的顶端和天花板之间,居然悬空10厘米之多,在空悬处的周遭,只糊着一层薄薄的石灰膏。   “太可怕了,300年来这一直是一座危房?”工们人惊叹不已。   为此而震惊的不只是工人,还有温泽市政府,300多年过去了,市政府的官员们换了一任又一任,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300多年以来,各届政府一直就在这座危房里办公?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座危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又可以毫无腐败迹象地矗立300年丝毫不出问题呢?市政府很快开始大范围地查找相关资料,但是没有任何收获。最后,他们在温泽市一家建筑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古老的手抄笔记,这本笔记是在距今270多年前的1739年,由一个名叫克里斯托·莱伊恩的老建筑师在离世前捐赠的。   人们从这本笔记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克里斯托·莱伊恩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建筑师,在他中年的时候,受命设计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这座只有1根柱子的办公大楼,完工后,市政府的权威人士在对其进行工程验收时,坚决反对只用1根柱子支撑的做法,他们认为这幢房子“无比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但莱伊恩坚持认为这1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并分析了自己设计的核心理论,试图拒绝并说服工程验收者,可不料,莱伊恩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他们威胁莱伊恩说如果不根据市政府的意思做,市政府就把他送上法庭,让他尝尝牢狱的滋味。   莱伊恩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当然不愿意因此遭受狱牢之灾,更何况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一个普通设计师要和市政府对簿公堂,简直等同于用鸡蛋去砸石头,可是如果就此放弃自己的原则,莱伊恩同样也做不到。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他在柱子的顶端与天花板之间,留下了10厘米的空隙,然后糊上一层石灰膏,再贴上了薄薄的花岗石,这样,人们从外面看去,根本看不出来柱子的顶端是空着的。   就这样,莱伊恩新增的4根柱子蒙骗了所有人,那幢房子也在1根柱子的支撑下,安然度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幢房子至今屹立不倒,是纯粹靠运气还是真的建立在完美的设计上?   温泽市政府很快请了英国当下一流的建筑学家,来验审这幢只有1根柱子的房子是否真的牢固,经过检验后,那些建筑学家一致认为,这幢老房子的设计水准和理念至今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堪称经典,至于那4根空置的柱子也并非全无是处,它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用来糊弄那些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政府官员!   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此处,他们把这个市政大厅称作“嘲笑无知的建筑”。   温泽市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在重新装修的时候,他们索性把4根柱子的顶端空隙都暴露了出来,然后将大厅辟为旅游景点免费对外开放。对此,市长瑞克·里默杰斯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无意从中获取什么,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崇尚并且相信科学!”   编辑 / 张秀阳
范文六:英国温泽市的政府大厅已经有300年历史了,这幢房子虽然经过了好几次装修,但都没怎么去大动筋骨。   前不久,温泽市政府决定对这座年迈的政府大厅进行一次彻底维修和翻新,当工人们铲掉天花板上的旧漆后,就开始清理柱子上的石灰膏,结果工人们惊异地发现,这幢房子的五根柱子,真正起到支撑作用的只有一根柱子,另外的四根柱子居然是对支撑房子毫无用处的“装饰品”,因为这四根柱子的顶端和天花板之间,居然悬着10厘米之多,在空悬处的周遭,只糊着一层薄薄的石灰膏。   “太可怕了,300年来这一直是一座危房?”工们人惊叹不已。   为此而震惊的不只是工人,还有温泽市政府,三百多年过去了,市政府的官员们换了一任又一任,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三百多年以来,各届政府一直就在这座危房里办公?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座危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他为什么又可以毫无腐败迹象地矗立300年丝毫不出问题呢?市政府很快开始大范围地查找相关资料,但是没有任何收获,最后,他们在温泽市一家建筑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古老的手抄笔记,这本笔记是在距今二百七十多年前的1739年,由一个名叫克里斯托·莱伊恩的老建筑师在离世前捐赠的。   人们从这本笔记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克里斯托·莱伊恩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建筑师,在他中年的时候,受命设计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这座只有一根柱子的办公大楼,完工后,市政府的权威人士在对其进行工程验收时,坚决反对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做法,他们认为这幢房子“无比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但莱伊恩坚持认为这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并分析了自己设计的核心理论,试图拒绝并说服工程验收者,可不料,莱伊恩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他们威胁莱伊恩说如果不根据市政府的意思做,市政府就把他送上法庭,让他尝尝牢狱的滋味。   莱伊恩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当然不愿意因此遭受坐牢之灾,更何况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一个普通设计师要和市政府去对薄公堂,简直形同于是用鸡蛋去砸石头,可是如果就此放弃自己的原则,莱伊恩同样也做不到。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他在柱子的顶端与天花板之间,留下了10厘米的空隙,然后糊上一层石灰膏,再贴上了薄薄的花岗石,这样,人们从外面看去,根本看不出来柱子的顶端是空着的。   就这样,莱伊恩新增的四根柱子完全蒙骗了所有人,那幢房子也在一根柱子的支撑下,安然度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幢房子至今屹立不倒,是纯粹运气还是真的建立在完美的设计上?   温泽市政府很快请了英国当下最一流的建筑学家,来验审这幢只有一根柱子的房子是否真的牢固,经过检验后,那些建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幢老房子的设计水准和理念至今依旧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堪称经典,至于那四根空置的柱子也并非全无是处,它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用来糊弄那些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市政官员!   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此处,他们把这个市政大厅称做“嘲笑无知的建筑”。   温泽市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在重新装修的时候,他们索性把四根柱子的顶端空隙都暴露了出来,然后将大厅开辟为旅游景点免费对外开放,对此,市长瑞克·里默杰斯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无意从中获取什么,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崇尚并且相信科学!”   摘自《金海文化》
范文七:有个故事,说的是一根柱子。一根300年前的柱子。那根柱子很坚固,支撑着一座宏伟的大厅。那座大厅很大,大到修建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一根柱子就能支撑起沉重的穹顶。年轻的建筑师用了种种的科学方程式,来证实他的这根柱子是何等的牢靠和坚固,足够应用。但是,人们虽然不能反对他的公式,但却可以反对由他来担当这座市政大厅的总设计师。   年轻的设计师面临着一个选择。如果他坚持他的设计,那么,他的设计就永远停留在纸上了。如果他变更他的设计,那么人们就看不到这根独撑穹顶的柱子了。设计师沉吟再三,修改了他的图纸,又添加了四根柱子。人们对这个更加稳妥的设计拍手叫好,据此建起了壮丽的大厦。   很多年过去了,年轻的设计师变成了墓碑,大地震袭击了城市,很多建筑都倒塌了,唯有具有五根柱子的市政大厅依然巍峨耸立。人们说,幸亏有五根柱子啊!   终于到了维修的时刻。人们惊讶地发现,除了最早设计的那根独撑天下的柱子,其余的四根柱子,距离穹顶都有一个窄窄的间隙。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承接穹顶的重量,只是美丽的摆设。   于是人们惊叹这匪夷所思的设计,给予设计者以排山倒海的赞美。回答他们的只是墓草的摇曳。   设计师没有收获生前的称誉,但他收获了一根柱子。设计师是可以怒发冲冠一走了之的,但为了他的柱子的诞生,他妥协和避让了。设计师是可以在事成之后,即刻就公布他的计谋的,但为了他的柱子无可辩驳的质地,他保持了宁静的缄默。设计师是可以在一份遗嘱或是一部著作中,表达他的先见和果敢,但为了他的柱子的荣誉,他不再贪恋丝毫的浮华。设计师为了他的柱子,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是一根有弹性的柱子。他的设计者把自己的性格赋予了它,于是柱子比设计师活得更长久。   摘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送你一颗光芒海》
范文八:过柱子与点板
在实验室的一个多月学习的最多的就是过柱子跟点板了,过柱子与点板其实原理是差不多的,都是根据极性的不同从而达到判别的效果。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1、 选柱子
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粗长的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
2、 拌硅胶
在产品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硅胶,在旋转蒸发仪上旋蒸至干
3、 装柱子
装柱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法装柱,另一种是湿法装柱。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
而我们在实验室一般都是用干法装柱,首先称量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 , 就可以少用硅胶。将硅胶倒入柱子当中,拍打柱子的外壁使硅胶压紧,接着加入拌好的硅胶,同样拍打外壁压紧,其上再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有吸水的作用),再在其上加上一些棉花,防止倒入吸附剂时将柱子冲空。
4、 选择吸附剂
一般根据药品点板时选用的溶剂极性的1倍的吸附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二氯甲烷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 Rf 值在 0.2-0.3 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 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6、 收集及检测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收集来的溶液进行及时的检测,检测的方法就是TCL薄层色
谱,一般点3个点,两个收集的溶液的点(不能点的太浓影响观察的效果),这两个点其中一个与原料点的两个点中的一个点重合(这样更有利于对照)。将点好的板放在合适的展开剂中跑板,在点爬到2--8毫米时,将板放在荧光灯下观察,直到原料点消失,说明收集完成。
将收集来的溶液蒸发浓缩,降温结晶,抽滤,烘干,装袋,检测产品纯度。 点板 (TCL)
最近刚进实验室,用TLC对反应进行检测,但是关于展开剂的资料不多,我们实验室大多就是两个体系:石油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醇,其他的就很少了。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在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一开始比较生疏,割坏了好多板。)
我们在实验时经常是点三个点从左往右依次是原料点,原料点+产物点,产物点。(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判别反应的进程,判别反应是否完成)
3、选择合适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通常是要试验好几次,先是大致了解产物的极性,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选择合适的溶剂。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强极性溶剂:
甲醇〉乙醇〉异丙醇
中等极性溶剂:
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
非极性溶剂:
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
常用混合溶剂:
石油醚/乙酸乙酯 1:1,2:1,3:1,5:1
二氯甲烷/甲醇
1:1,3:1,5:1
有的时候也直接选用乙酸乙酯,或者直接用甲醇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 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摆放板时要注意板要摆正,不能歪在试剂瓶中,另外在试剂瓶中放一下片滤纸)
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一些点,那是由于各个物品在溶剂中的极性不同,它跑的位置也不相同,打击性的物质一般在下面,小极性的一般在上面。如果产品点与原料点对照产生了新点,那么那个点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生成的杂质,再通过比较从而确定产物的性质。
有的板在荧光灯下没有反应,这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染色剂,如将板放进碘缸里面熏一会在观察。
范文九:过柱经验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
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
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关于操作问题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 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关于操作问题。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
甚至作废!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
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
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
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
需要耐心,不要着急。
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
装柱子(添硅胶)时,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称为固定相更为广义)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长度没有绝对之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制备的大柱可以长达一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土方法可以用养鱼的氧气泵加压或是用氮气,当然不加压也可以)用淋洗剂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湿法也要敲的,效果好点),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接着是用淋洗剂
为明显。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解决的办法是:
第一、硅胶一定要压结实;
第二、 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
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
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
干法(也称硅胶制沙)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我一般喜欢用这种方法,除非不能用)
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
湿法较方便,但不溶剂让其完全被硅胶均匀吸附,不容易跑的很平整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这是最大影响因素)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作用还是很大的)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
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这一点很实用,不过有些特殊情况也不一定,如果要保险可以先做根小柱子跑一下,这样最安全,就是花点时间)
主要依靠TLC(据说国外有石英柱,直接用荧光灯照能看出来,不过太贵了,在国内不一定适用),需要切记的是:
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
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0.3左右为最佳。
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在最后时应该点的浓点,这样看看有无收尽产品),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
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根据文献(这是首选)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不行可以尝试两两混合,三者混合,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
在利用TLC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 D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点 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X B C D
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 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我喜欢用小板,跑的快,很快见到结果,为了避免小板的边缘,用机器板较好)
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可以再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NMR,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但有趣的是,由于H-NMR可鉴别 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 NMR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如果有标准品或是以前做过的,对个对照最方便。
范文十:柱层析技术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 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 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 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 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 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
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 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 );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 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 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 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 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 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
方法。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关于操作问题。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
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 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展开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