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效应概述 什么是得失效应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为( A )A.冯特 B.麦独孤 C.谢里夫 D.奥尔波特2.对什么沟通对象单方面沟通对转变态度的作用最大?( ? )A.最初反对组 B.最初赞成组C.最初中立态度组 D.最初反对与中立组3.不足阻碍研究在( B )得到广泛应用。A.心理治疗 B.儿童教育 C.消费行为 D.决策4.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称为( D )A.新近效应 B.顺序效应 C.晕轮效应 D.优先效应5.詹姆士认为情绪是由( D )两部分组成。A.心理的和认知的 B.内心的和情感的C.情感的和心理的 D.情感的和认知的6.去个体化的群体中所发现的非遵从属于(B )行为的范畴。A.反遵从 B.独立 C.群体压力理论 D.信息性压力理论7.任务具有一个特殊性的特征是( C )A.整体性 B.可分工性 C.一致性 D.共同性8.与孤独的个体相比,孤独的群体有更多的( B )A.内心冲突 B.人际冲突 C.梦和幻觉 D.社会交往9.( D )对成员的决策具有强烈的影响。A.群体的规范 B.群体的内聚力C.群体的规模 D.群体的“假投票”10.群体任务一般分为( C )A.分散性任务和集中性任务 B.联合性任务和分离性任务C.整体性任务和分工性任务 D.整体性任务和分离性任务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场理论对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中显露出来的缺点在于( ABCDE )A.强调现时现场 B.生活空间隔 C.忽视个别差异D.行为是人和环境的一个函数 E.把群体气氛等概念推广到社会制度上2.根据和谐理论,态度转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CD )A.信息源 B.信息量 C.信息内容D.某人对对象的评价 E.对象的权威性3.自我知觉理论主要有( BC )???A.控制源理论 B.自我知觉理论 C.自我归因理论D.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E.认知失调理论4.许多研究表明,高密度本身不会导致不健康或不愉快,但高密度与( ACD )等因素相联系时,就可能产生拥挤的体验。A.过多的刺激 B.人际距离的接近 C.失去个人的控制D.侵犯个人空间 E.噪音等环境因素5.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包括( ABDE )A.归因 B.报复 C.群体规模D.信息沟通不良 E.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浙江省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1.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B )。A.调查研究 B.档案研究C.自然研究 D.现场研究2.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 B )关系。A.U型 B.倒U型C.W型 D.M型3.认知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 A )。A.成反比例 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 D.无关4.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决定复杂纷繁的问题或任务。这是归因中的( C )。A.行为中心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C.显著性偏见 D.观察者偏见5.“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侵犯性”这种理论观点是由( D )提出来的。A.劳伦茨 B.班杜拉C.弗洛伊德 D.多拉德6.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只要是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就是( B )。A.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C.强化行为 D.勇敢行为7.从群体中遵从行为的分类来说,个体既在公开行为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一致,这种遵 从形式叫作( B )。A.简单的服从 B.内心的接受C.绝对遵从 D.绝对服从8.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个人完成任务的绩效高,这种现象叫(A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C.观众效应 D.社会压力9.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B )。A.缩小 B.增大C.变复杂 D.变简单10.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C )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A.社会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C.社会情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11.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B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12.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 C )。A.内在原因 B.偶然因素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D.个性特征13.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D )。A.习得的无能 B.习得的抑郁C.习得的懒惰 D.习得的无望14.当个体既有获得这个目标的驱力,又有避免这个目标的驱力,此时则产生( C )型冲突。A.接近——接近 B.避免——避免C.接近——回避 D.双重接近——回避15.多拉德等人认为,可以通过侵犯来减少将来进一步的侵犯行为,此称为( C )。A.压抑效应 B.非控制效应C.发泄效应 D.移情效应16.按照韦纳的观点,( B )是导致成就行为的内在、稳定、可控因素。A.努力 B.能力C.运气 D.任务难度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ABC )。A.实验室实验能为决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提供手段B.其他能影响结果的无关变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C.实验者能够使自变量在多种水平上变化D.不是检验假设的一个好办法E.这些结果能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2.态度是由(ABD )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 E.动机成分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A.类似性 B.互补性 C.物理距离的接近D.交往的频率 E.外貌的吸引力4.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 ABCD )。A.文化差异 B.个体的能力 C.个体对将来的期望D.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E.个体的知识水平5.美国心理学家菜维特提出群体的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类型( ABCDE )。A.链式 B.轮式 C.圆周式D.全通道式 E.“Y”式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社会情境就是个人和群体所处的( A )。A.微观环境 B.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结合C.宏观环境 D.社会环境2.自我监察是由( A )提出来的。A.埃利斯 B.史塞利C.斯托纳 D.戴维斯3.群体的规范是指( C )。A.群体一定时期内的行为准则和标准。B.群体所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C.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D.社会所确立的表明群体在特定环境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4.当一个人开始( C )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A.互相帮助 B.面部微笑的表情C.自我暴露 D.增加交往频率5.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的区别是( C )。A.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内在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B.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内在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C.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D.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6.心理治疗主要应用了( C )。A.决策失调研究 B.不足阻碍研究C.努力正当理论研究 D.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7.假路线技术是由谁提出来的?( A )A.琼斯 B.利盖特C.阿伦森 D.莫雷诺8.态度的调节功能又称( A )。A.工具性功能 B.表达功能C.防卫功能 D.知识功能9.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描述阶段的诞生定为( C )。A.1895年 B.1789年C.1859年 D.1589年10.喜欢的得失现象的实验研究是由( A )做的。A.阿伦森和林德 B.罗斯和埃尔斯曼C.朱亚德和库柏 D.阿伦林和库柏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1908年和1924年各有一本冠名为《社会心理学》的著作问世,作者是( BC )。A.冯特 B.麦独孤 C.奥尔波特D.勒温 E.艾宾浩斯2.沟通对象的个性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有哪一些?( ABDE )A.智力 B.自尊 C.动机D.可说服性 E.社会因素与个性互相作用3.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 ACD )。A.改变认知 B.减少认知 C.增加认识D.改变重要性 E.改变行为4.把侵犯作为一种内在倾向的理论包括( ACDE )。????????A.本能理论 B.得失理论 C.生物理论D. 挫折—侵犯理论 E.控制源理论5.对社会助长现象作出考察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到以下过程( ACD )。A.驱力 B.旁观者效应 C.评价性理解D.注意力分散——冲突 E.主体的动机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1.微观环境指的是( B ),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情景。A.社会制度 B.社会情境 C.社会文化 D.自然条件2.实验条件是由实验者加以设计和引进的,但其背景对于被试来说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些被试并不知道是在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D )A.准实验研究 B.自然实验 C.模拟研究 D.现场实验3.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B )关系。A.U型 B.倒U型 C.W型 D.M型4.社会心理学上,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 C )”A.异化效应 B.接受幅度 C.拒绝幅度 D.去个体化5.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A )A.增加 B.减少 C.变化 D.成反比例增长6.海德曾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归因偏见叫( A )A.行为中心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 C.显著性偏见 D.观察者偏见7.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 C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同化效应8.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被称为( A )A.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 C.强化行为 D.勇敢行为9.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 D )A.相依性 B.非偏离性 C.去独立性 D.去个体化10.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B )A.缩小 B.增大 C.变复杂 D.变简单11.观察者往往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 A )A.内在原因 B.偶然因素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D.个性特征12.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B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13.当个体必须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择一个,就会产生( B )型冲突。A.接近——接近 B.避免——避免C.接近——回避 D.双重接近——回避14.人际交往时,第一印象很重要。这主要是对他人知觉中( B )作用的结果。A.新近效应 B.优先效应C.晕轮效应 D.旁观者效应15.功与过的归因偏见告诫我们切不可犯( D )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A.形而上学 B.情感上 C.逻辑上 D.主观主义16.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侵犯假设设想在挫折和侵犯行为之间( D )。”A.没有因果关系 B.有负相关C.有着普遍的因果关系 D.互为因果关系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社会心理学真正跨进现代科学大门的标志是(ADE )A.开始运用试验 B.依靠生活经验C.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D.用数量分析补充对象的质量分析E.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2.态度是由( ABD )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 E.动机成分3.把人类侵犯性看成是本能行为的代表人物有(CDE )A.多拉德 B.班杜拉 C.弗洛伊德D.劳伦茨 E.廷柏金4.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 BC )A.群体的成分 B.群体规模 C.群体的一致性D.群体的领导者 E.群体的性质5.影响群体绩效的主要因素有( BCDE )A.群体类型 B.群体的规模 C.群体内聚力D.奖励制度 E.领导1.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其原因1.(1)类似性导致吸引。这是建筑在对称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人们与我们相似,我们为了保持一种对称的关系,就会喜欢他们。类似性对友好关系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且意义重大。人们都强烈倾向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2)互补性。这是由于双方在气质上,性格上都各有优点和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可见,互补性也是形成人们之间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3)物理距离的接近。两人间物理距离的增加,必然增加他们可能偶然接触的数量,当这些接触增加时,他们彼此认识,了解以及最终互相喜欢的概率增加了。(4)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会影响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度。(5)外貌吸引力在有关外貌引力问题上,我们并不总是以理性的,不管对方的年龄或性别,我们倾向于更喜欢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不仅我们更喜欢他们,而且,我们对于他们行为的评定也不同。2.习得的无望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应如何防治.(1)习得的无望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机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第二个问题是认知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第三个情绪上的,习得的无望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2)三个归因维度是重要的,即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普遍—不普遍。内在的归因会导致自尊的更大伤害,普遍的归因会产生更广泛的抑郁,稳定的归因会产生更长期的抑郁。这样,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相结合会产生最深远的抑郁症。(3)归因治疗法。利用认知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第一,可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估价。第二,改变认知指向性。第三,能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对可控的期望。第四,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对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3.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如何增强群体的内聚力?(1)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2)规模。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较小规模的群体与较大规模群体相比 ,前者更容易形成较高程度的内聚力。(3)外界环境:A.外界对群体具有威胁,或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B.孤立。当一个群体脱离了其他群体,在地理环境上处于孤立状况,那么,群体内聚力就会得到加强。(4)同质性。群体成员在某些心理维度上具有类似性会有助于内聚力。价值观的类似性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5)成员依赖模式。当成员为了达到某些重要的结果而互相依赖时,群体会具有较高的内聚力。(6)领导方式。群体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内聚力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的群体要比其他两个组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7)成功。群体在达到它的重要目标方面是否取得了成功,同样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群体,要比在达到目标方面连续失败的群体更具有内4.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是相互交叉,但又不能代替的?(1)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①社会心理学是从普通心理学中产生,是普通心理学许多世纪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领域,一个分支,这是无可置疑的。(观察、实验、问卷等等)。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在普通心理学规律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理解。?②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很重要的区别,这就是交往。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直接交往。注重社会条件或社会联系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之所在。?(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①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着共同的地方,首先,它们在指导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统一,即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之下。?②其次,它们都研究意识。不仅社会的心理、日常意识,而且社会意识的理论形态都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③但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毕竟有着很大的区别。?社会学家用社会客观规律、经济范畴、大型社会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存在,阶级和意识形态立场来解释各种事实、现实。因而比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有更高的概括水平。与此相对照的是,对社会心理学而言,社会心理联系有明显的直接性质。社会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现象和规律,它们最明显地表现在个体间的交往、小群体、集体的特性上。5.小群体意识有何危害,如何防止小群体意识的产生?(1)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2)小群体意识有数种表现。一种是,群体成员会把自己的群体看成是不可战胜的,是不会犯错误的。第二种表现是,产生了一种称之为集体的合理化。第三、群体会认为自己的群体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在道义上也是优越于其他群体的或其他人的,而把不赞成群体观点的人看成是不辨是非的,邪恶的,或低一等的。?由于小群体意识使得群体限于少数几个方案的讨论,又不能很好地听取反面意见,压制了成员的创新精神,因此,群体会作出拙劣的决策,对绩效造成损失。?(3)对于小群体意识,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防止的办法。?①欲想避免小群体意识的群体应当鼓励成员公开质询和提出怀疑,要求参与者尽可能地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②可把群体分成小组,让小组对问题先进行独立的讨论,任何最后的决定,应在讨论小组的建议的基础上形成。?③第三,一旦达成了某种决策,应当有第二次讨论的机会,在第二次讨论时,要求成员表达任何对决策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减轻群体成员对于遵从和一致的压力。6.如何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对儿童教育的作用???.(1)不足阻碍研究认为,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教育儿童所应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的、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否则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方法更为有效。?(2)认知失调的诱导服从研究告诉我们,当完成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是较小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用认知失调理论的语言来说,一种小的诱因是解释行为的不充分的理由。然而当诱因过大,或得到过分的奖励,这种诱因便成为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从而产生较小的认知失调,不利于原有态度的转变。?(3)在过分的充分理由存在的情景中,当诱因过大,或得到过分的奖励可能会破坏一种重要行为的内在价值。如果儿童知道很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获得一本新书,或做好一次作业会获得一样玩具作为奖励。这种增加的诱导物很可能成为完成行为的一种充分理由,会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于外在的奖励,从而削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不利于对原有消极态度的改变。当外在的奖励撤消了,引发原先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削弱产生继续这种行为的兴趣7、在界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会涉及到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家是如何理清这些问题的 ?涉及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交往、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一)交往:社会心理现象产生的源泉是人们之间的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人们交往表现出二重性(二)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情景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是否个人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宏观环境。而社会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社会心理现象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三)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关系1、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很重要的区别,这就是交往只有通过人们的相互交往,在他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际交往,它注重于主体内部反映活动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侧重于人们彼此交往。与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相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的社会制约性更具体、更明显和更复杂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作为人们互相交往的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研究依社会条件为转移的心理变化总之,注重社会条件或社会联系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之所在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联系是双向的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着共同的地方首先,它们在指导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统一,即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之下其次,它们都研究意识,同样对于个体、小群体,直接交往既可以从社会学的观点,也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考察社会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现象和规律,它们最明显的表现在个体间的交往、小群体、集体的特性上。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在于侧重点的不同,在于分析事物的原因和分析事物的方向上的不同人际交往是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对社会心理特征来说起直接影响作用的 是微观环境,宏观环境要通过微观环境才能影响个人意识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和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心理学的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交往中(社会的联系)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它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在直接交往过程中个人心理机制和内容以及群体的意识,研究各种间接因素对上述过程诸因素的影响8、从组织沟通角度谈谈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以及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沟通?改变态度所需要的基本结构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说明的态度改变过程的三个因素:1、演说者2、信息3、听众一、沟通者:1、可信性:①专长或权威 ② 动机或意图2、睡眠者效应3、类似性二、沟通内容:1利用情感 ①好感 ②恶感⒉组织沟通 ①理解材料②论证 ③ 呈现观点的顺序④引出结论三、沟通对象:⒈听众原有态度 ①同化和对比效应②沟通对温和观点和极端观点的影响⒉与听众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⒊让听众承诺 ①公开陈述②采取行动③参照群体⒋个性因素 ①个性的可说服性②智力③自尊④个性与社会情景的互相作用9、说说工作任务、奖励形式与群体绩效之间的关系群体绩效指的是通过群体的活动,群体所能达到目标的成就或最终状态奖励制度 :在判断分配是否公正和公平最常见的标准:① 依照公平原则来分配② 依照平均原则来分配③ 依照需要原则来分配(一)公平理论不公平有两种形式:①奖励不足②奖励过分(二)工作任务与奖励合作性奖励的特点:① 成员在发挥功能方面是互相依赖的,只能依靠彼此的努力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② 成员的利益是互相联在一起的⒑试说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① 人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即从属的需要,而群体能满足我们这种需要② 群体是知识和信息的来源③ 群体能给予我们奖励④ 群体帮助我们达到各种目标,这些目标单凭个人是不可能达到的⑤ 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⒒试述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相应推论理论指的是:推论所使用的语言既能描述行为,又能描述心理倾向的一致程度和相应程度第一、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是复杂的,其他人常常使我们产生误解,有时甚至故意隐瞒我们第二、更重要的是,其他人的行为常常受到不为他们自己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制约,而不只受到他们的内在心理倾向的制约,这样,用他们的外在行为来推论自然要使我们误入迷途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相应推论理论:①非共同效果 ②社会希望性我们对其他人行为有一个重要的期望形式,这就是“范畴期望”社会希望性和非共同效果这两个概念可综合为一个一般的归因原则,凯利把它们称之为“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指的是:特定的原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⒓自我归因中的偏见对我们的启发意义自我知觉中的归因偏见:①行动者与观察者 ②功和过(一)行动者与观察者为什么行动者与观察者对于归因有在和区别呢?心理机制是什么呢?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他们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 结果第二种解释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其原因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或倾向性不同(二)功和过产生偏见的 条件:① 当行动者高度牵涉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② 当行动者是选择的从事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③ 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也就是为大家所知的时候,这种防卫归因的偏见就会发生与自我知觉心理学有关的偏见,即行动者和观察者归因时的偏见以及功和过的归因偏见,它们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发: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见启示我们要辨证地,历史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作出推论② 功和过的归因偏见告戒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③ 我们要指出,这两方面的归因偏见,并非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把它们绝对化⒔目前,一些中学均发现某些高年级学生,将低年级学生或小学生拦住,威逼交出钱物,甚至搜身,后供自己花费。致使这些年龄小的孩子不敢单独上学,家长意见很大。为消除这些现象,从制定长期教育计划出发,学校请你根据所学“侵犯与暴力”内容有关知识,予以咨询,请分析原因,作出对策侵犯行为是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生命个体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一)侵犯是种行为侵犯是一种行为形式,而不是一种情绪,一种需要或动机(二)侵犯行为和意向侵犯行为即侵犯者有意伤害受害者的行为意向是内心的 ,隐藏的东西,因此必须根据侵犯行为发生之前以及之后的事件进行推论(二)侵犯行为是直接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三)侵犯行为涉及到具有避免动机的受害者有关侵犯性的理论:①本能理论②生物理论 ③ 个性理论④ 挫折—侵犯性理论⑤侵犯性诱因理论 ⑥社会学习理论影响侵犯行为的其他因素:①情绪的激起 激动转换理论②被害者的痛苦诱因④ 酗酒及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⒕试述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理论对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海德的兴趣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发现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他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首先,人们有着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贯性的理解的需要其次,人们有控制环境的需要海德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脚通俗心理学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所谓心理倾向,简单得说,是指人们的持久的心理特征,它带有定势的性质我们怎样作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一般使用一条叫做:“不变原则”不变原则: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的结果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如果在哪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结果也没有产生,我们就会 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这就叫做“不变原则”⒖试述助人行为产生的决策过程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①对紧急事件的注意②正确地解释情景③对个人责任的决定④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⑤执行利他行为(一)对紧急事件的注意我们最有可能注意到有紧急事件发生是在下述情况下“① 背景是熟悉的,不拥挤的和平静的②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在活动着③ 我们看到了事件或事件的结果④ 我们听到了来自于该事件发生的声音时间是对紧急事件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正确是解释情景一般而言,一则紧急事件有五种性质① 它们是突然和出乎意料地发生② 对方有着受伤害或存在伤害的威胁③ 伤害或威胁随着时间而加剧④ 受害人缺乏他人的帮助自己无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⑤ 有效的干预是可能的在决定是否为紧急事件中,第(2)(3)种性质是最重要的在他人在场情景下,有两种机制在起作用:① 信息性影响力② 规范性影响力(三)对个人责任的决定(四)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五)执行利他行为2002.10 单选题(1)答案:D 见P7单选题(2)答案:B 见P94单选题(7)答案:B 见P35 单选题(16)答案: C 见P219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心理学常见效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