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采蜜,勿蹴cù蜂房】卡耐基梅隆金言―

人性的弱点01如欲采蜜,勿蹴蜂房——分享:刘小山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人性的弱点》 -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人性的弱点》
卡耐基金言
◆ 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
◆ 因批评而引起的羞忿,常常使雇员、亲人和朋友的情绪大为低落,并且对应该矫正的现实状况,一点好处也没有。
◆ 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日,纽约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搜捕事件。警方经过几星期的搜捕,被称为&双枪杀手&的克洛雷,终于在位于西头大街的他的女友的寓所中被擒获,而这位杀手是一个烟酒不沾的人。
150名警方人员与侦探在克洛雷藏匿地点的顶楼展开包围。他们先在屋顶上砸了一个洞,打算用催泪弹把克洛雷逼出来,并且在四周建筑物上架上了机关枪。约一个多钟头后,这幢纽约高级住宅响起了枪声,还有机关枪&哒&哒&哒&&的声音。那位&警察克星&克洛雷就蹲伏在一个大沙发后面,对着警方开枪。上万名市民涌到街道上看热闹,这是纽约市前所未有的壮观场面。
克洛雷就擒后,纽约市警察局长E&P&马洛里发表谈话时表示:这位双枪恶徒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具危险性的罪犯。他动不动就开枪杀人。&局长如此说道。但是,这个&双枪杀手&对自己的看法如何呢?那天,围攻的警察向公寓开枪的时候,克洛雷正在写信给&有关人士&,他如此写道:&在我外衣里面隐藏的是一颗疲惫的心,这是一颗善良的心&&一颗不会伤害别人的心。&当他写这封信的时候,鲜血从伤口流出,在纸上留下深红的痕迹。
就在搜捕发生之前,克洛雷还和女友开车在长岛一乡村公路上寻欢。有个警员走上前去,向克洛雷说道:&请出示你的驾驶执照。&
克洛雷一语不发,掏出手枪就是一阵狂射。警员中弹倒地,克洛雷跳下车,从警员身上找出左轮枪,又向倒地不起的尸体开了一枪。这难道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在我外衣里面隐藏的是一颗疲惫的心,这是一颗善良的心&&一颗不会伤害别人的心&吗?
克洛雷最后被判死刑。当他到达星星监狱(美国关押重罪犯人的监狱)里放着电椅的受刑室时,有没有说&这就是我杀人的代价&?没有!他反而说:&这就是我自卫的结果。&
整个事件的关键是:&双枪杀手&克洛雷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我把一生当中最好的岁月用来为别人带来快乐,让大家有个好时光。可是我得到的却只是辱骂,这就是我变成亡命之徒的原因。&这是阿尔&卡庞说的一段话。他是美国鼎鼎有名的黑社会头子,后来在芝加哥被处决。卡庞也不曾自责过。事实上他自认为造福人民&&只是社会误解他,不接受他而已。达奇&舒尔茨的情形也是一样。他是恶名昭彰的&纽约之鼠&,后来因江湖恩怨被歹徒杀死。他生前接受报社记者访问时,也自认为造福群众。
我曾和刘易斯&洛易斯就这个问题通过几次信。罗斯在纽约星星监狱担任过好几年的监狱长,他表示:牢里的犯人很少自认为是坏蛋。他们和你一样,都是人,都会为自己辩解。他们告诉你,为什么要打破保险箱,为什么要开枪杀人。大多数人都能为自己的动机找出理由,不管有理无理,总要为自己破坏社会的行为辩解一番。因此,他们的结论是:他们根本不应该被关进牢里。
假如阿尔、克洛雷、达奇&舒尔茨这帮歹徒,以及许多关在监狱里的亡命男女,他们从不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过,我们又如何强求日常所见的一般人?
闻名遐迩的心理学家B&F&史金勒经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因好行为受到奖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持续力也更久;因坏行为而受处罚的动物,则不论速度或持续力都比较差。研究显示,这个原则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的结果。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愤恨。
另一位心理学家汉斯&希尔也说:&更多的证据显示,我们都害怕受人指责。&
因批评而引起的羞忿,常常使雇员、亲人和朋友的情绪大为低落,并且对应该矫正的事实状况,一点也没有好处。
俄克拉何马州的乔治&约翰逊是一家营建公司的安全检查员,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戴上安全帽是约翰逊的职责之一。据他报告,每当发现工人在工作时不戴安全帽,他便利用职位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显得不悦,而且等他一离开,便又常常把帽子拿掉。
后来约翰逊决定改变方式。他再看见工人不戴安全帽时,便问帽子是否戴起来不舒服,或帽子尺寸不合适,并且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时最好戴上。这样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得多,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
这类事件真是不胜枚举。我们举个例子:
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有段广为人知的争论&&他们的不和睦导致共和党的分裂,而将伍德洛&威尔逊送进了白宫。让我们简单地回忆一下这段历史:1908年,罗斯福搬出白宫,共和党的塔夫脱当选为总统,然后,罗斯福到非洲去猎狮子。当他回到美国后,看到塔夫脱的保守作风,很是震怒。罗斯福除了公然抨击塔夫脱,还准备再度出来竞选总统,并打算另组&进步党&。这几乎导致老共和党的瓦解。果然,紧接而来的那次选举,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两个区的选票&&佛蒙特州和犹他州,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
罗斯福谴责塔夫脱,但是塔夫脱承认自己有错吗?他曾含着眼泪说道:&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我们再举一个&石油保留地贪污案件&的例子。这一案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曾受报界围剿,也震撼了全美国。事实是这样的:
哈丁(美国第29任总统)政府的内政部长阿尔伯特&胡佛,拥有政府在爱克陵和茶壶敦这两处石油保留地的租赁权&&保留地是保留给海军未来使用的。当时,胡佛部长有没有公开招标呢?没有。他把这项令人垂涎的权力完全给了好朋友爱德华&杜黑尼。而杜黑尼也&借&给胡佛部长一笔10万美金的&贷款&。胡佛部长还利用职权调动联邦的海军陆战队,驱逐了在爱克陵附近掘油的其他油商。这些油商迫于武力威胁,只好离开油田进入法院,这才揭发了这桩贪污案件。丑闻轰动了全美国,也毁了哈丁政权。共和党几乎瓦解,阿尔伯特&胡佛也锒铛入了狱。
大家都公认阿尔伯特&胡佛品性不端,但是他表示过悔意吗?没有。事情发生几年之后,赫伯特&胡佛在一次公开演讲时透露,哈丁总统是死于心力交瘁,因为有个朋友出卖了他。这话传到胡佛太太耳朵时,她从椅子上跳起来,挥着拳头,又哭又叫,&什么?哈丁被胡佛出卖?没有!我的丈夫没有出卖任何人。就算这屋里装满了黄金钞票,我的丈夫也绝不心动。相反的,他才是被人出卖,才会落得这么狼狈的下场。&
你看,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我们也都如此。
所以,明天你若是想责怪某人,请记住阿尔&卡庞、&双枪杀手&克洛雷和阿尔伯特&胡佛等人的例子。让我们认清: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会飞回家里。也让我们认清: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或是像塔夫脱所说:&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日的早晨,亚伯拉罕&林肯躺在一家廉价租屋的睡床上,濒临死亡边缘。这所住屋就在福特别墅的对街,也就是约翰&布斯枪杀林肯的地方。林肯硕长的身躯斜躺在松垮的睡床上,墙上挂着一帧制作简陋的罗莎&彭皓尔的名画《马集》,屋里一盏显得阴郁的煤气灯闪着昏黄的光芒。
当林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陆军部长史丹顿说道:&这里躺着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统治者。&
林肯善于与人相处的秘密是什么呢?我花了10年时间研究林肯的一生,而且花了3年时间写作、修订了一本书《林肯的另一面》。我自信,我对林肯的性格和居家生活所做的研究,比任何人都要详尽彻底,尤其对林肯待人处世的方法更有心得。林肯喜欢批评人吗?不错。他住在印第安纳州湾谷的时候,年纪尚轻,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还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很容易发现。
林肯在伊利诺州的春田镇当过见习律师后,仍然喜欢在报上公开抨击反对者,不过只是偶尔而已。
其中,有封信所导致的后果,使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1842年秋天,他又写文章讽刺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他在《春田日报》上发表了一封匿名信嘲弄席尔斯,全镇哄然引为笑料。自负而敏感的席尔斯当然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的人。他跃马追踪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持荣誉,只好接受挑战。他有选择武器的权利,由于手臂长,他选择了骑兵的腰刀,并且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到了约定日期,林肯和席尔斯在密西西比河岸碰面,准备一决生死。幸好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他们,才终止了决斗。
这是林肯终生最惊心动魄的一桩事,也让他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的艺术。从此以后,他不再写信骂人,也不再任意嘲弄人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不再为任何事指责任何人。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好几次调兵遣将,更换波多马克军的将领&&马克克兰、波普、伯恩赛德、胡克和米地&&但是这些将领接二连三出错,几乎使林肯陷入绝境。全国有半数人无情地指责林肯用人不当,但林肯&毫不怨天尤人,宽容地保持缄默&。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
当时,林肯夫人都极力谴责南方人。林肯答道:&不用责怪他们,同样的情况换上我们,大概也会如此而为。&
日到3日,盖茨堡战役打响了,到了7月4日晚上,李将军开始向南方撤退。当时乌云密布,随即暴雨倾盆而下。李将军带着败兵逃到波多马克河边,只见前方是高涨的河水,后方是乘胜追击的政府军,李将军进退无据,真是陷入了绝境。林肯见了,知道这是天降的大好良机,只要打败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于是,他满怀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李将军,不用通知紧急军事会议。林肯不但用电报下令,并且另派专差传讯,要米地马上行动。
米地将军有没有马上行动呢?正好相反。他完全违背林肯的命令,先行通知紧急军事会议。他迟疑不决,故意拖延时间,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攻打李将军。后,水退了,李将军和军队越过波多马克河,顺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这是怎么一回事?&林肯对着儿子劳勃特咆哮,&老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我们伸出手,他们必定跑不掉的。难道我说的话不能让军队移动半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人都可以打败李将军,就是我也可以让李将军俯首就擒。&
极端失望之余,林肯坐下来给米地写了一封信。记住,这时的林肯,言论措辞都比以前保守自制。所以,这封写于1863年的信,已表达了林肯内心的极端不满。
亲爱的将军:
我不相信你对李将军逃走一事会深感不幸。他就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而且,只要他一就擒,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势必延续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顺利擒得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马克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一去不复返,我实在深感遗憾。
你以为米地将军读了这封信之后,会有什么表示?
令人意外的是,米地将军从没有读过这封信,因为林肯并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这是后来,别人在一堆文件中发现的。
&我的猜测是&&这仅是我的猜测&&&林肯在写完这封信之后,望着窗外,心里想,&慢着,也许我不该这么性急。坐在安静的白宫里发号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盖茨堡,像米地一样每天看见许多人流血,听见许多伤兵哀嚎,也许就不会急着要攻打敌人了,如果我个性像米地一样畏缩,大概也会做同样的决定吧!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我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米地会为自己辩解,会反过来攻击我,这只有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损及他的前途,或逼他离开军队而已。&
于是,就像我所说的,林肯把信搁到一边,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西奥多&罗斯福说,在他当总统的时候,凡是遇到难解的问题,就会望着挂在墙上的林肯像自问:&如果林肯处于我的情况,他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以后,每当我们想指责他人的时候,请拿出一张5美元钞票,望着上面的林肯像自问,&如果林肯碰到这个问题,会如何解决?&
我年轻时,总喜欢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写了一封可笑的信给理查德&哈丁&戴维斯。他当时刚出现在美国文坛上,颇引人注意。那时,我正好帮一家杂志撰文介绍作家,便写信给戴维斯,请他谈谈他的工作方式。在这之前,我收到一个人寄来的信,信后附注:&此信乃口授,并未过目。&这话留给我极深的印象,显示此人忙碌又具重要性。于是,我在给戴维斯的信后也加了这么一个附注:&此信乃口授,并未过目。&实际上,我当时一点也不忙,只是想给戴维斯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戴维斯根本不劳心费力地写信给我,只把我寄给他的信退回来,并在信后潦草地写了一行字:&你恶劣的风格,只有更增添原本恶劣的风格。&的确,我是弄巧成拙了,受这样的指责并没有错。但是,身为一个人,我觉得很恼羞成怒,甚至10年后我获悉戴维斯过世的消息时,第一个念头仍然是&&我实在羞于承认&&我受到的伤害。
以后,假如你想引起一场令人至死难忘的怨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
让我们记住,我们所相处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东西。
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曾因受到苛刻的批评而放弃写作,另一位英国诗人托马斯&查特敦年轻的时候并不圆滑,但后来却变得富有外交手腕,善与人应对,因而成了美国驻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诀是:&我不说别人的坏话,只说人家的好处。&
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但是,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有修养自制的功夫。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伟人是从对待小人物的行为中显示其伟大的。&
鲍勃&胡佛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根据《飞行作业》杂志的描述,胡佛在300英尺高的地方时,刚好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他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胡佛在紧急降落之后,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胡佛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胡佛,眼泪便顺着面颊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3人死亡。你可以想像胡佛当时的愤怒。这位自负、严格的飞行员,面对不慎的修护工作显然要大发雷霆,痛责一番。但是,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51飞机。&
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为人父母者,也很喜欢责备小孩。你也许认为我会说&别责备小孩&。不是,我要说的是,在责备之前,请你读一篇有名的文章&&《》。
限于篇幅问题,BVGV已经把这篇文章单独划分出来了,请您点击这里仔细阅读《》
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吧!让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还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了解就是宽恕。&
约翰博士也说过:&上帝本身也不愿论断人,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
你我又何必如此呢?
因此,从现在开始,请你记住待人处世的第一大原则: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
本文摘自:《》之章节: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 生活中你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人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人,有些人更以此为快。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射出批评之箭,中伤他人。其结果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挡,弄得自己反遭他人伤害。
&&&&& 由于从小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我曾经耳濡目染地也养成了批评、指责这样一种恶习。由于我的急性子,遇到一些事情处理不当或不顺意时,虽然我不会去恶意中伤他人,但却会有意无意地去批评、指责他人,有时便让人接受不了,为此,没少得罪他人。长大后,结婚了,因我这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没少挨他的“训斥”和“教诲”。他善良随和、耿直坦诚、又善解人意,凡事处处为别人着想,他的“训斥”和“教诲”有理,我不能不听,不敢不听,也愿意听并虚心接受。在长达十几年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渐渐地我被他“改造”了。他夸我变了,进步了,而且还自鸣得意地说幸亏嫁给了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便也增添了几分自信。
&&&&& 许多事实都说明,人就是这样,做错事时只会怨天尤人,而不是去责怪自己。其实,尽量去了解别人,尽量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这比批评责怪要有益得多,这样不但不会伤人害已,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了解就是宽恕。”何不多点温柔之述呢?
&&&&& 其实,很多时候事情既然已发生了,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愤恨。因批评而引起的羞忿,常常使同事、亲人和朋友的情绪大为低落,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应该矫正的事实状况,一点好处也没有。
&&&&& 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为人父母者,也很喜欢动不动就责备小孩。其实,我们实在不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来求全责备,他(她)还只是个孩子,他(她)需要的是阳光雨露,需要的是和风细雨,需要的是我们大人的呵护,我们有时的要求实在太多太多了……
&&&&& 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吧!让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责怪、抱怨还要有益、有趣得多;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当然了,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有修养自制的功夫。如欲采蜜,勿蹴蜂房!(日)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耐基梅隆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