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石龙有多少个村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您好,分享的企鹅
优惠22000元
优惠10000元
优惠16500元
优惠12000元
优惠16000元
优惠16500元
优惠25000元
优惠17000元
优惠22000元
优惠19000元
优惠23000元
优惠20000元
优惠26000元
优惠30000元
优惠23000元
优惠39000元
优惠11000元
优惠25000元
优惠12000元
优惠18500元
优惠9800元
石龙千年古镇地均产出比肩深圳 郭富城祖居依旧在
东莞时间网
[摘要]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是石龙,仅有11.3平方公里。但这个“小”镇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却有着东莞最多的名人。2009年,石龙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中山路骑楼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规模宏大、风格统一,在珠三角都较为罕见编者按: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专题系列报道,通过记者逐一走访国家、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全方位展现我市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反映我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为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是石龙,仅有11.3平方公里。但这个“小”镇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却有着东莞最多的名人。2009年,石龙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人珍惜人文荟萃的历史并加以传承,实施“四名”工程保护传承石龙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吸引了国内外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前来石龙投资。2015年,石龙生产总值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产出7.6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市的水平。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石龙依托公路、水路、铁路交通网络的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石龙游记中山路骑楼:保存完整珠三角罕见刚入初夏,天气炎热。在中山中路老街上,“新昌老铺”老板叶润和在店铺里打理生意。门口,摆放着几个“木桶”。叶润和跟记者纠正说,那不是木桶,是鼓的鼓坯,“新昌鼓”已有百年历史,“知道马布里吗?他都敲过我做的龙舟鼓。”与“新昌老铺”几步之遥,便是“李全和”麦芽糖的店铺。作为东莞本土最负盛名的土特产,“李全和”麦芽糖已有150多年历史,闻名于广东以及东南亚一带。现在李全和的后人仍操持着麦芽糖和糖柚皮这份百年祖业。《石龙周讯》负责人姚小琴告诉记者,石龙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是依托东江航运和广九铁路,肇端于商业,中山路正是石龙繁华商业的见证者。据史料记载,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全长1435米,至今一直保持着15米左右的宽度。中山路两边的骑楼也是石龙乃至东莞的名片,参照广州上下九设计的骑楼不仅保存完整,而且规模宏大、风格统一,在珠三角实属罕见。中山中路17号:郭富城祖居依旧在当年,中山路作为东莞最有名的商业街,可谓“万商云集”,如茂华烟铺、王珍金铺、郭忠成金铺等,还有“裕荣米机”——广东当时最为先进、规模较大的电力碾米和粮食加工企业。“裕荣米机”的主人,就是中国首破世界纪录的举坛名将陈镜开的祖父母。中山中路17号,是一幢3层高的“洋楼”,虽然现在看上去已经破旧,但其外观的气势和建筑细节的精巧处理依然显示出其主人昔日的荣华。这幢“洋楼”的主人,就是著名香港艺人郭富城的祖父郭忠成。尽管经过岁月洗礼,但“洋楼”顶层壁檐上“郭忠成”三个雕刻大字还模糊可见。“这幢楼已经空置30多年了。”郭家老宅的邻居林先生告诉记者,郭忠成当年在石龙开金铺,据说仅在镇上就有100多处房产,而且人丁兴旺,郭氏家族是石龙一大望族。重教兴文:书院“开枝散叶”石龙古镇的街道名字都“接地气”,如“打石街”、“猪糠街”、“蒜头街”等等。而“猪糠街”还被称为“大力士街”,因为石龙出了不少享誉国际的举重冠军,其中有好几个冠军如陈镜开的祖居就在这条街上。在东莞,数石龙名人最多,而且是在国内国际享有盛名的人物,如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举重世界冠军陈镜开、建筑大师何镜堂等等。石龙最有名的书院是龙溪书院,当时也是东莞第二大书院。东莞籍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的祖父容鹤龄、抗日名将蒋光鼐的父亲蒋理祥,都曾先后担任过龙溪书院的“山长”,(即今天的“校长”)。龙溪书院还出了一名在晚清时代东莞“学历”最高的学子——“探花”陈伯陶。石龙:建成博物馆全市最多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石龙近年来建成了明清家具博物馆、石龙奇石馆、中国举重博物馆、东征博物馆,是东莞市博物馆最多的镇街。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使得石龙镇成为国内外及“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的热土。据了解,作为仅有11.3平方公里、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产出7.6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市的水平。今天,石龙又成为广东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南部起点。保护与传承实施“四名”工程保护遗产据记者了解,石龙德和兴“醒狮头”、“李全和”麦芽糖、红漆描花木屐、新昌鼓、泗洲“灯笼仔”等五项制作技艺,先后在2009年和2010年被列入省市“非遗”名录。 据文物部门初步考究发现,石龙有历史遗迹、文物、革命旧址百余处之多。2006年10月,石龙镇就制订了相关维修方案和预算。2008年,编制了《东莞市石龙历史古镇保护规划方案》,对古镇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数据显示,仅2002年到2008年间,石龙财政就专项拨款1764万元,社区自筹资金195万元,用于保护历史遗存。28处历史文物古迹因此得到妥善修缮保护,包括建于1740年的欧公寺和建于1863年的福音堂。石龙镇还对镇内27棵遗存古树实施有效保护,为古树建立电子档案,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2011年开始,又聘请石龙籍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为镇政府文化顾问,实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的“四名”工程保护传承石龙文化。小档案石龙:东莞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2009年,石龙镇成为东莞首个、迄今唯一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的镇街,并曾获联合国认可的“国际宜居城镇”。 据石龙西湖区樊屋村贝丘遗址推测,早在3500年前石龙已有人群聚落。明代嘉靖年间石龙设圩,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从东莞县城移驻石龙,乾隆中期升格为石龙镇,是东莞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在清代,石龙航运繁盛,商业发达,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齐名为“广东四大名镇”。上世纪20年代初,为讨伐东江地区军阀陈炯明,孙中山在石龙设立大本营。日,石龙人陈镜开打破举重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创造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建于1907年的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段,在2011年广东省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十大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中山路骑楼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规模宏大、风格统一,在珠三角都较为罕见编者按: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专题系列报道,通过记者逐一走访国家、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全方位展现我市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反映我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为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是石龙,仅有11.3平方公里。但这个“小”镇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却有着东莞最多的名人。2009年,石龙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人珍惜人文荟萃的历史并加以传承,实施“四名”工程保护传承石龙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吸引了国内外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前来石龙投资。2015年,石龙生产总值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产出7.6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市的水平。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石龙依托公路、水路、铁路交通网络的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
扫一扫东莞楼盘 最新报价鲜知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jianlingshu]
均价:均价80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均价80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均价60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均价80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石龙虽小,数据惊人!揭密你所不了解的东莞石龙镇
东莞有28个镇,4个街道办,论面积,虎门最大,石龙最小,而就是这个最小的石龙镇,却藏着许多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1,全国面积最小的镇:
石龙镇面积仅有10.38平方公里(2015年数据),不只是东莞最小的镇,还是全国41636个乡镇中面积最小的镇。也许大部分人脑海中无法想象10.38平方公里是多大,告诉你吧,大概相当于两个半清华大学的大小。
2,这里是“举重之乡”:
日,东莞石龙人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之后,其弟弟陈满林、侄儿陈伟强,均拿到了举重冠军和打破了世界纪录。在中国28个举重世界纪录当中,仅仅石龙陈氏“一门三杰”就创造了16个举重世界纪录。
1984年,石龙人曾国强与陈伟强在23届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举重金牌,实现我国奥运会举重金牌“0”的突破。同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称号。
3,孙中山两次东征的大本营:
十九世纪20年代初,为讨伐东江地区军阀陈炯明,孙中山设大本营于石龙,亲赴石龙督师。石龙是孙中山调度指挥东江战事的主要据点。后来,当地政府还在石龙火车站立起了孙中山铜像,纪念孙中山。
4,拥过超过百年的铁道和火车站,并且车站名由前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字:
石龙火车站如今已改名为东莞站,于1911年启用,如今已经超过百年,广九铁路石龙铁路南桥,同样有着百年历史的,曾开创莞邑铁路及粤铁路建桥史之先河的近代铁路桥,也成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火车站连同东莞境内的常平站,其站名均由前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
5,每平方公里平均产值相当惊人:
石龙镇2015年生产总值达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超8.3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
6,国际宜居城镇组别第一名:
2009年,国际宜居城镇评选,在参与的全球70多个国家,300个城市与社区中,东莞市石龙镇以每平方公里有一个公园的优势在竞赛中战胜对手、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宜居城镇组别第一名的荣誉。
7,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
明代嘉靖年间石龙设圩,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从东莞县城移驻石龙,乾隆中期升格为石龙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
清代石龙商业发达、航运繁盛、手工业欣欣向荣,成为“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为“广东四大名镇(广州、佛山、顺德陈村、石龙)”之一,是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
8,东莞地铁R2线的起点:
日开通的东莞地铁R2线,起点就在石龙站。
9,四大天王中的郭天王郭富城祖籍东莞石龙:
有传言香港十分之一的人祖籍东莞,不管传言是否属实,但很多香港名星祖籍东莞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四大天王的郭富城祖籍就在东莞石龙。
民国期间,郭富城的曾祖父郭忠诚,就在石龙中山路老街做金铺。2000年,城城曾回石龙祭祖,还在家乡举办了户外演唱会为“广东儿童艺术基金会”筹款义演。
10,美食云集:
石龙麦芽糖、碌皮、钵仔糕、碗仔翅、沙头角鸡蛋仔、翡翠宫姜水、杜氏小厨炒牛河、福康糖水等都是石龙有名的特色美食,其中石龙麦牙糖更是远销全国各地。
看完这些,你是不对这个小小的石龙刮目相看了呢?外地的朋友下次来东莞可别忘了去美丽的石龙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了哦!
如要查阅更多关于东莞的吃喝玩乐、奇闻趣事,请关注我们的 微 信 公 众 号 “东 莞 掌 中 宝”。
(原创作者:陈扬龙,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关注微信公众号-奇闻趣事、吃喝玩乐尽在东莞掌中宝!
资讯、交友、购物、优惠,一切尽在蓝山微生活.
今日搜狐热点历史沿革/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石龙镇秦汉时期,江左石排一带,江右园洲整片,直至石龙、中堂这东江码头些地方都是东江下游冲决三角洲片区,汉后,各处沙洲陆续浮出水面,石龙镇区及纳入石龙建设总体规划的石碣唐洪、水南、黄泗等地均从东江游荡区演变而为沙洲。
唐宋时期,石龙东面、南面、西面一带沙洲逐渐露出水面。
明代,随着人类和农业的发展,先后筑起东江、三村、三处方水堤,使石龙与水南沙洲梁洲会连。形成石龙旧城区。明朝后期,筑黄家山基调,将黄家山与黄屋洲合并。
明代以后聚者日众,渐显墟市雏形。明末清初以来是广东省著名商埠,并与广州、佛山、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
石龙镇于明朝嘉靖年间()建圩。
清代乾隆中期,石龙升级为“石龙镇”。
1927年8月,当时的省政府批准石龙设市,成为省属直辖市。
日,四野部队解放石龙,石龙镇改称石龙市,由军管会接收建政。
1950年7月,石龙改市为镇,属东莞县管辖。
行政区划/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1996年,石龙镇辖中山东、中山西、兴龙3个社区及西湖、忠维、林屋、蒲溪、新维、王屋洲、黄家山7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位置境域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地图石龙镇位于东莞市的北部,镇中心位置坐标为北纬23°6'32.03",东经113°51'33.45",全镇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北隔东江北干流与博罗县的石湾镇、广州增城区的龙地村相望;东跨东江北干流与、王屋洲两村相连,东面便是博罗县园洲镇白马围村;西与石碣镇的唐洪、南埔、黄泗围接壤;南边西湖村与的京山、横岗和石排镇的燕窝村毗连。西南距莞城市镇府驻地13千米。沿广深铁路,西距广州市69千米,东南距深圳市78千米。水路西距离黄埔港54千米,西南距太平港59千米,东北距惠州港79千米,处于珠江三角洲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气候石龙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平均气温为23℃。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年平均降雨1651.2毫米。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水文石龙作为东江中下游的之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东江干流自东北角博罗县、惠阳市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新开河口,至石龙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的支流汇流。逶迤而美丽的东江把石龙分成四个部分,镇街三面环水,形成珠三角独有的城镇风貌。土壤河沙,有近千万立方米。粗砂,中沙,细沙都有,多以中沙为主。东江中游,每平方公里约有300万立方米悬移流质沙,沙源也大。沙质地较好,含泥土等杂质不多,中游的沙含石英。,存于西湖管理区,可用于建筑。白粘土极少,且含杂质多。1959年曾开掘铁矾土。
人口/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清末,石龙中心居民万余人,至30年代,有两万多人。1938年日军侵占石龙,中心人口只余七千。1945年日军投降,石龙光复,人口回复到两万多人。1949年解放时,石龙居民25551人。
2011年人口普查约14.27万,户籍人口6.81万,其中,农业人口9252人,外来暂住人口7.4万。
民族/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石龙人多为,其他民族者很少。在清代,有满族人(大多为随军家属)来石龙,他们聚居于戎厅衙门之后的竹街,后称此为旗下街,可见当时满族人有一定的数量,但后来逐步为汉族同化。1964年时少数民族有满族13人,回族5人,侗族1人,1人,不明族名1人,外国人入中国国籍者2人。1982年,满族10人,回族1人,蒙族8人,壮族5人,不明族人1人。少数民族中12人居住在面街居委会街区。
石龙人口来自四面八方,共有223个姓,西湖村大多姓张,忠维、新维村大多姓叶,蒲溪村大多姓陈。城镇居民中以陈、黄、叶、李、张、钟、袁等姓为多,复姓有欧阳、司徒、夏侯三个。
经济/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明清时期解放前的中山路明代,朝廷着意开发珠江三角洲,这时,石龙已完成了从沧海变桑田的过程,沙滩上有堤围、农田和村落。由于地扼东江咽喉,很快从零售商业开始发展成为东江流域物资主要集散地。
传说石龙作为一个开墟开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升格为镇则在乾隆四年(1739)前,当年邑令印光矛著《重建龙溪义学记》载:“距城北三十里,有镇曰石龙,地当孔道。古代商集小则为市,大则为墟”,至于镇在一个州府更是少之又少。三百年前石龙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成为广东重要商埠。清代中后期,就并与广州、佛山、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
明末清初著名学家曾在《》中写道:“石龙亦邑之一会,其地千树荔,千亩潮蔗,桔柚蕉柑次之……”盛赞石龙物产之丰富。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石龙的经济更加繁荣,这与和香港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来往有关。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往日益密切,使石龙人的语言也发生了改变,并逐步开始设厂生产”洋货“。
从乾隆年间起到日军占领石龙这二百年间,石龙是东莞经济最繁荣的城镇。
民国初年于1911年10月通车,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办理旅客和货运业务,这一下子改变了以东江流域客货运输为主的局面。铁路与轮船的交替使用,使只适应水路运输的行业不得不倒闭。
同时洋货大量流入,特别是便宜且漂亮的洋布,直接冲击了石龙的棉纺织业。
仅仅民国初的几年,石龙商店倒闭将近30%。石龙地处东江流域咽喉,交通要塞,故是东江流域一个军事要塞。1916年至1929年这十多年间的战乱,使石龙商业以及整个经济遭到沉重打击。第二产业石龙镇优先发展光学电子、医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现全镇有外资企业182家,已引进日本京瓷照相机、、美能达复印机和打印机、台湾EMC显示器、电脑等国内外知名产品技术合作,以建立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为发展目标,将石龙镇建成电子信息装备开发制造基地。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出口总额4.8亿美元。2010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
电子信息业是石龙镇的支柱产业,5年间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术攻关超百项。
凭着“科教兴镇”战略,石龙镇确立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策略,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企业、企业服务机构、创新投资融资机构、科研院所等组织聚集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交通/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东莞火车站广深铁路贯通全镇,交通四通八达,地处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传统产业走廊交界处,更兼扼守东江中下游咽喉要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
石龙镇距离莞城13公里左右,北部和东北部与惠州接壤,毗邻香港,距广州69公里,深圳78公里,东与石排镇为邻,南与茶山镇相接,西与石碣镇毗连,北与惠州石湾镇接壤,再有与东莞地铁2号线,是东莞市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东莞莞龙路始于东莞石龙镇,直达东莞莞城,途经上桥、柏洲边、周屋、狮子岭工业园、石碣路口、周屋路口、榴花公园、上桥市场、帝豪工业区、周屋路北等重要路段,日均车流量大。
广深铁路贯通全镇,新东莞火车站位于石龙
镇西湖社区岭南东路,原东莞火车站于日更名为常平火车站,新建成的东莞石龙新火车站命名为东莞站,东莞火车站是广深线东莞境内功能最完善、办理客车对数最多、旅客发送量最大、能够直接服务于东莞中心城区的车站,是铁路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接驳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主要承担东莞往广州、深圳、香港和惠州方向的短途客运,预留长途车始发终到的条件。
石龙镇地处珠江口东岸,交通便利。主要航道有东江北干流与东江南干流。
东莞地铁2号线:北起石龙镇东莞火车站,向西途经莞龙路、东城中路、东莞大道、莞太路、连升路止于长安新区东站。
社会/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教育石龙中学石龙镇已拥有公办幼儿园7间、小学7间、中学4间、成校1间。在校学生将近2万人,在园幼儿达3000多人,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为了合理使用教育资源,镇政府作出了调整中学教育布局的决定:从2001学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完成过渡——龙中不办初中只办高中;二中、三中不办高中只办初中,实行就近入学,分区招生;职高独立成新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全镇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东莞市石龙中学旧址位于石龙镇绿化东路100号,1930年建校,前身为东莞县第三区区立中学,1933年改称为“东莞县立石龙初级中学”,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现为东莞市直属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2004年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已于2011年搬到西湖区温泉中路新校址,旧址现成为石龙中心小学。
石龙第二中学石龙二中石龙二中创建于1972年,是一所镇办完全中学。原址在石龙镇聚龙里32号。2002年8月迁至现址新城区方正大道。响应镇委政府的决策,2003年学校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过渡,转为镇办初级中学。
石龙第三中学
石龙第三中学位于东莞市石龙镇老城区,它是石龙镇老城区仅有的一间初级中学,地处石龙老城区育才街3号。石龙镇第三中学1977年创办于石龙镇竹丝洲,最初只办初中,1990年增办了职业高中,2002年9月职业高中从三中迁出。1988年至今学校搬迁到石龙育才街,历任校长为黎祝龄、刘德钊、林富雄,现任校长为冷芬腾。
石龙爱联小学
石龙爱联学校位于黄洲新城市中心,始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投入近500万元,兴建的一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育人功能比较齐全的新型学校。
石龙镇第九小学
石龙镇第九小学始建于1964年,占地面积2777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近1100人,20个教学班。全校在编教师58人,学历达标率100%。
石龙中心小学
石龙中心小学创办于1913年,原名东莞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50年7月改名为石龙镇中心小学校。1968年“文革”期间,改校名为“石龙镇第一小学”。1978年,恢复为“石龙镇中心小学”。2004年被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体育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接见举重健儿石龙镇是全国著名乃至享誉世界的“举重之乡”。石龙镇培育并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例如: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举重金牌的;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石龙一门“陈氏三杰”等也曾叱咤世界举重舞台。石龙镇的优秀举重健儿共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次,获世界冠军29人次,夺亚洲冠军26人次,获全国赛冠军59人次。
迄今为止,石龙镇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亚洲乃至国际举重比赛,令小镇威震世界,广东省人民政府为表彰石龙人为举重事业所作的贡献在1984年特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光荣称号。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为“举重之乡”雕塑亲笔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58年前,东莞石龙人陈镜开世纪一举,打破了尘封已久的世界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受其影响,陈镜开的弟弟陈满林,侄儿陈伟强,都拿到了举重冠军,也打破了世界纪录。在中国28个举重世界纪录当中,陈氏“一门三杰”创造了16个举重世界纪录,成为中国运动史上的传奇。
陈镜开参加日在上海举行的中日举重友谊赛,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推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先后十次打破了世界举重纪录,是中国破世界纪录最多的运动员,是中国首批“运动健将”,先后6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虽然陈镜开没有赶上参加奥运会,但是在1987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制勋章,这也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史丽华等又接连打破世界纪录。曾国强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为中国取得了奥运会第一枚举重金牌。
日,第二届第一次会议期间,宋庆龄副委员长在(廖仲恺女儿)的陪同下接见陈镜开。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家体委办公厅副主任金鉴萍陪同下接见陈镜开和陈满林。同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接见举重健儿。其后,还有多位国家和省市级领导人接见了石龙举重运动员。
历史文化/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中国历史文明古镇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石龙亦邑之一会。”
石龙镇地处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石龙镇控制着东江流域大米和木材等主要农林产品的流通,对整个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的粮食、木材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石龙与香港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土纸、黄麻、大头菜、竹制品等商品大批由石龙运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而洋货则由香港运入石龙,再转销内地各省。由于商贸的发展,石龙较早出现代理商行,如苏柏记代理美孚、东兴发代理亚细亚、福祥代理德士古等。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后,石龙在商业和交通方面的地位更加显要,成为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1926年东莞第一家银行在石龙设立,东莞最大规模的当铺也在石龙经营。1929年5月,石龙开通了至广州的长途电话业务,成为最早开通长途电话的城镇之一。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弹花街、打石街、打锁街、皮糖街、猪糠街、风炉街、豆腐巷、蒜头街、果栏街、线香街等产品专卖街和作坊、工厂等。
“石龙今日市廛开,车马纷纷涌进来,午后酒阑人尽散,白云依旧锁苍苔”,就是石龙在清末民初商业繁华的真实写照。
石龙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石龙人林直勉、李文甫、黄侠毅,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2年4月,为讨伐盘踞惠州的陈炯明叛军,孙中山在石龙设行营兼大本营,先后14次亲临石龙前线,指挥战斗。蒋介石、周恩来也曾多次到石龙指挥讨伐陈炯明的战斗。日,东征军在石龙公园召开各界联欢大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奋起东征。
石龙又是全国闻名的举重之乡。1956年,石龙人陈镜开代表中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比赛,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从1956年至今,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曾国强等石龙运动员先后30次打破世界和亚洲举重纪录。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石龙在商业和交通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成为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商贸重镇。
1926年东莞第一间银行中央银行在石龙设立,东莞最大规模的当铺也开在石龙,现仍保存完好。作坊林立,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等产品专产专卖街市和民一布厂等私营企业。
文化古迹/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贝丘遗址贝丘遗址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6年10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工作队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考古专家复查鉴定,确认为目前广西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并决定将该遗址的发掘列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重点课题。
仙溪福地牌坊
仙溪福地牌坊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黄家山村欧仙院西边约100米处,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欧仙院时建,为四柱三间一楼冲天式花岗岩牌坊,面宽6米,深2.4,高约4.8米,四柱前后饰抱鼓石夹,明间坊额上刻“仙溪福地”四字。
林氏宗祠位于石龙镇林屋村,约建于宋末元初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林氏宗祠有700多年历史,是见证林氏家族从福建莆田迁移广东南雄再迁移东莞石龙的立村标志建筑,原名为存著堂。
李文甫纪念亭
李文甫纪念亭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中山公园东北角山丘上,为东莞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所修。始建于1924年,1993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重修。
著名景点/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金沙漾月石龙镇石龙镇金沙公园位于江面开阔、水势浩荡的东江金沙湾畔,是每年举办龙舟竞渡的主要场所。
金沙湾公园依江而建,设计新颖,充满亚热带风情,由上而下分成大道、中路、江边长堤三层,每层之间以绿化阶梯相互连结,公园有花廊、花坛、草地。江边长堤建有音乐喷泉和两个小型广场,一个人造沙滩,还设有一排排座椅。“金沙漾月”被评为东莞新八景之一。
金沙湾北岸金沙湾广场右侧有一幅用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型石雕——石龙古镇图,浮雕以古镇明清时期“九庙六桥鸣凤里”的繁华景象为背景,再现古镇昔日风采,该作品长100米,高6米,用1100块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石块总重量达1700吨。其以《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刻绘着石龙千年历史,堪称石龙的一部史书。
该图以明末、清代、民初为背景,大量素材来自清代石龙镇与省城(广州)、佛山、陈村齐名、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鼎盛时期。
政府广场位于新城区东江河畔景观带主景区,北邻裕兴路,南至东江边,是规划中镇行政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用地呈梯形,宽约160米,长197~220米,占地3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园林面积8335平方米、广场面积17136平方米、水域面积2636平方米。基地地形南高北低,高差约3米,南面8.9米的大堤高程是东江5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主要体现石龙镇的历史文脉,提供科技展览、娱乐、休闲、集会等综合活动场所,广场设有音乐喷泉供游客观赏,广场中央有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龙”字。通过“龙”、“堂”、“水”、“舟”、“门”五个隐喻,诠释石龙镇的城市文脉、历史民俗、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
西湖区东江堤岸,仿照金沙湾公园的模式建设成集堤防、公路、
园林绿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化东江工程。堤顶是宽23米,双向4车道的堤岸公路。堤岸至江边的护坡上分几级建设,分别是草地、围栏、公园椅、散步长廊和杜鹃花长廊。种植了十万株杜鹃花树,连绵3公里。&
著名人物/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陈镜开晚年石龙镇还是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镇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曾国强,石龙镇先后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举重选手如叶浩波、、陈伟强、李从军等&。他们多次荣获世界和亚洲冠军,多次破。
获得荣誉/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先后荣获“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信息化试点镇”、“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等国字号荣誉,并于2009年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决赛中,勇夺本届国际宜居城镇组别的第一名。
石龙镇获批组建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有1个。
石龙镇被国家、省市等上级领导部门评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信息化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文明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广东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专业镇、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镇、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教育强镇、东莞市文明示范镇、东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东莞市环卫绿化工作先进镇区、广东省绿色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大功率白光LED推广示范镇、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59位)、全国妇联先进集体、东莞市体育工作先进镇等。
2000年,荣获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东莞市文明镇。
2001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05年,荣获全国龙舟月最佳赛区、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59位)、东莞市体育工作先进镇、广东省电子信息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信息化试点单位、东莞市环卫绿化工作先进镇区、全国文明村镇。
2008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8年度东莞市镇(街道)领导班子工作量化考核综合总分一等奖。
2009年,在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决赛中,勇夺本届国际宜居城镇组别的第一名。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01:1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你世界化石龙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