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延伸到生活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阜南县王化镇花门楼小学 倪月峰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回归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堪忧的现状理性的思考适当的对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一、堪忧的现状  1.教学内容局限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完全被僵化在几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调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尽管教师们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  多方面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由于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使它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种划一、呆板的学习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多少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3.教学场所单一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上获得。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可我们却总是把学生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禁锢在教室的水泥四壁中。  4.教学评价简单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理性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而“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  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适当的对策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2.教学方式:开放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  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3.教学评价: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如何让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年03期
如何让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所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职业;2010年04期
李兰;;[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邓建君;;[J];职业;2010年03期
郭海清;;[J];职业;2010年02期
刘巧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1期
谢香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02期
高锋锋;;[J];科学之友(B版);2010年01期
;[J];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01期
林芬;;[J];教育导刊;2010年01期
羡静;徐金波;尤洋;;[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晓俊;刘爱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张灵甲;谢宏雷;;[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乔树红;;[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袁张帆;;[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兰立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陈孋莉;;[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杨春燕;;[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毅;刘秀茹;杨晓晖;;[A];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唐星宇;;[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效文娟;王志平;高省莉;吕作俊;李京梅;李永智;戴翠贤;;[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海南日报记者
高虹;[N];海南日报;2010年
张和清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N];中国社会报;2010年
曹刚;[N];中国人口报;2010年
金坛市河滨小学 谭爱琴;[N];江苏教育报;2010年
实习生 王广 整理;[N];中国教育报;2010年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校长;[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中学
金胜贵;[N];甘肃日报;2010年
刘晴;[N];经理日报;2010年
李鄂权 骆黄海;[N];中国文物报;2010年
赫章县财神镇中心小学 杜智慧;[N];法制生活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仁富;[D];上海大学;2010年
王林;[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任桂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令;[D];西南大学;2010年
张辉;[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姚志强;[D];西南大学;2010年
陈双凤;[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高琳琳;[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王战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吴文娟;[D];内蒙古大学;2010年
耿鼎华;[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郭向明;[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黄瑜;[D];兰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让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2009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 中国论文网 /9/view-861797.htm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活化 优化 教学过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所谓的“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二、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生活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训练的生活化。语言训练生活化的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语言   说自己的生活。所谓的生活语言是指有别于规范的书面用语的日常生活口语形式。这是一种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因为只有作文才是检测语言训练与情感培养的最直接也最主要的手段。课题研究的任何实验项目的要求都是可检测的、可操作的、可比较的。由于我们目前的考试体系无法对学生的语言作更直接更直观的考察,所以任何语言训练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写作来检测。同时,我们的作文教学本身也十分需要生活化。      三、再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来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达到真正理解课文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教师要倡导每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是创设生活化课堂的载体。      四、延伸课堂,在生活中应用语文      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的位置: &
延伸初中语文课堂 让学习更加快乐高效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课本延伸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