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bim模型下载bim的应用体现了什么理念

Revit应用―BIM在施工企业中的运用_模型_中国百科网
Revit应用―BIM在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据Autodesk 公司的统计,利用BIM 技术可改善项目产出和团队合作79%,三维可视化更便于沟通,提高企业竞争力66%,减少50%-70% 的信息请求,缩短5%-10% 的施工周期,减少20%-25% 的各专业协调时间。BIM的工程管理模式是工程模式,是创建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信息的数字化方式,是建设行业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上海中心和欧特克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给所有的城建单位业主请了一位教练,使我们在上海中心的项目中将BIM技术运用得更加完善。伴随着BIM理念在建筑行业内不断地被认知、认可,其作用也在建筑领域日益显现。作为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施工阶段,BIM的运用将为施工企业的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BIM给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提高施工单位的总承包、总集成的能力;二是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施工效应;三是实现绿色环保施工的理念。降本增效,低碳施工  BIM 在施工阶段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设计效果可视化,二是模型效果检验,三是四维效果的模拟和施工的监控。在利用专业软件为工程建立了三维信息模型后, 我们会得到项目建成后的效果作为虚拟的建筑,因此BIM为我们展现了二维图纸所不能给予的视觉效果和认知角度,同时它为有效控制施工安排,减少返工,控制成本,创造绿色环保以及低碳施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可视化对施工模型的检验方面,我们在做一些项目的模型,包括中山医院新医学楼大概26万平方米的BIM模型、中华牌香烟的冷冻机房模型等。  以往做设计尽管考虑得比较周到,但是还有一些地方有遗漏。不同专业、不同系统之间的错漏缺将严重影响到施工设计和成本。一般情况下,施工设计人员会对施工前进行管线设计并解决大量的管线碰撞问题。二维图纸往往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碰撞的可能;同时由于二维设计的离散行为的不可预见性,也将使设计人员疏漏掉一些管线碰撞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管线综合平衡设计时,利用BIM的可视化功能进行管线的碰撞检测,将碰撞点尽早地反馈给设计人员,为实际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参考,在第一时间尽量减少现场的管线碰撞和返工现象,以最实际的方式体现降本增效,践行低碳施工的理念。现在出深化设计施工图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在模型检验通过以后,才用模型导出来施工图,这样,各方面的施工就不会再有碰撞的问题。  以往我们做四维施工的模拟是用3DMAX来做,做完后并没有起到实际指导施工的作用。现在用BIM模型,它可以多次使用,我们可以利用模型来做预制加工,提高工作效率,也方便日后业主的维修维护, 从而起到数据信息共享的作用。将BIM模型与建筑信息相结合,即可实现四维模拟。通过它不仅可以直观地体现施工的界面、顺序,从而使总承包与各专业施工之间的施工协调变得清晰明了;而且通过四维施工模拟与施工组织方案的结合,能够使材料进场,劳动力配置,机械排版等各项工作的安排变得最为有效、经济。吊装方案及一些重要的施工步骤,现在都可以用四维模拟的方式很明确地向业主、审批方展示出来。在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方面,BIM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施工过程中,还可将BIM与数码设备相结合,实现数字化的监控模式,更有效地管理施工现场,监控施工质量,这种模式使现场管理人员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现场的巡视监控,而是腾出
收录时间:日 20:16:47 来源:筑龙 作者:匿名
上一篇: &(&&)
创建分享人
喜欢此文章的还喜欢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关于加快BIM技术在东莞推广与应用的建议
电梯直达&&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技术的普及,一方面,将彻底改变整个建筑行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各种根深蒂固的弊病,用更高程度的数字化及信息整合、优化建筑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施工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也将彻底改变施工现场从业者的随意性和低门槛,有助于形成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并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决策效率和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我市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在广东省内,深圳、广州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并在加快推动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但作为建筑大市的东莞,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相对滞后。所以,东莞需快速借鉴上海、深圳、广州的经验,加快东莞BIM技术标准化、体系化建设的步伐,以创新驱动东莞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一、BIM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优点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质函【号文),表明国家住建部推动BIM应用的政策已经由纲要层面向具体的意见转变,《通知》要求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同时,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造价、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BIM的发展大潮已不可逆转,建筑领域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预计“十三五”期间,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也会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BIM的推广与应用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与建筑业相关的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展开BIM的学习、研发和应用。BIM作为建筑业市场规范化、建筑业生产标准化的产物,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优点:1.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所以可视化的效果不仅可以用作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模拟三维的立体事物可使项目在设计、建造、运营等整个建设过程可视化,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2.协调性,协调各专业项目信息出现“不兼容”现象。如管道与结构冲突,各个房间出现冷热不均,预留的洞口没留或尺寸不对等情况。使用有效BIM协调流程进行协调综合,减少不合理变更方案或者问题变更方案。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软件在项目紧张的管线综合设计周期里,提供清晰、高效率的与各系统专业有效沟通的平台,更好地满足工程需求,提高设计品质。3.模拟性,利用四维施工模拟相关软件,根据施工组织安排进度计划安排,在已经搭建好的模拟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维度,分专业制作可视化进度计划,即四维施工模拟。一方面,可以知道现场施工情况;另一方面,为建筑、管理单位提供非常直观的可视化进度控制管理依据。四维模拟可以使建筑的建造顺序清晰,工程量明确,把BIM模型跟工期联起来,直观地体现施工的界面、顺序,从而使各专业施工之间的施工协调变得清晰明了,通过四维施工模拟与施工组织方案的结合,能够使设备材料进场,劳动力分配,机械排版等各项工作的安排变得最为有效、经济。在施工过程中,还可将BIM技术与数码设备相结合,实现数字化的监控模式,更有效的管理施工现场,监控施工质量,工程项目的远程管理成为可能,项目各参与方的负责人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4.优化性,现代建筑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技术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5.可出图性,建筑设计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综合施工图如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留洞图,碰撞检测错误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等使用的施工图纸。6.造价精确性,利用Revit,Takla,MagiCAD等已经搭建完成的模型,直接统计生成主要材料的工程量,辅助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概预算,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BIM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施工预算的准确性,对预制加工提供支持,有效地提高设备参数的准确性和施工协调管理水平。充分利用BIM的共享平台,可以真正实现信息互动和高效管理。7.造价可控性,通过BIM技术可以非常准确的深化钢筋、现浇混凝土。并且所有深化、优化后的图纸都可以从BIM模型中自动生成。就像在钢结构或预制深化中一样,使用比如BVBS以及Celsa等格式的文件将钢筋弯曲加工和数控机床很好的结合起来。BIM技术的可视、可靠、精确、可控等特点,使得工程设计建造过程透明化,有利于建造出高品质、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把推动BIM技术作为防范腐败,廉洁建设的重要手段。BIM技术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造价、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BIM技术的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二、BIM技术在东莞推广和应用存在的问题BIM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投资建设方、工程总承包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和运营维护等机构共同参与,同时需要培养大量BIM项目管理和应用人才。目前,国内发展的状况是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BIM的热情和投入相对高于勘察设计企业;广东省内则是广州和深圳的发展态势比较好,东莞发展相对滞后。勘察设计是整个建筑业的源头和灵魂,在建筑的新技术应用方面,包括绿色建筑、BIM技术运用、建筑产业化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BIM技术的应用,也应该是首先推动勘察设计人员创建BIM勘察设计模型,然后在此勘察设计模型上,逐级承接复制上一阶段模型信息,继而进行造价和施工管理,甚至是运营管理,BIM技术未来将成为建筑业的操作系统。东莞的勘察设计企业几年前已陆续开始接触BIM技术,并培训BIM的建模人员。但总体上,东莞勘察设计企业的热情不算太高,总结起来,存在以下一些困难:一是东莞尚无相关文件对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出硬性要求。2014年9月,广东省住建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6年底,政府投资的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应当采用BIM技术,省优良样板工程、省新技术示范工程、省优秀勘察设计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环节普遍应用BIM技术。对于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东莞目前没有任何相关文件,企业都在观望,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前期企业投入大,目前产出效益不明显。BIM技术对于电脑系统及网络系统的配置要求高,加上建模人员的培训,对设计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经济投入,效益一般的设计单位很难支撑。虽然目前东莞有些设计招投标项目,已经在招标文件中要求中标设计单位提供BIM模型,但相应的设计费用并无太多增加。例如,有政府投资项目,设计招标文件要求提供BIM模型,相应仅增加5%设计费,而一些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文件,普遍未因为BIM模型,相应增加设计费。而深圳市目前正制定BIM费用标准,对从设计到施工管理的BIM费用,初步建议以建安费用的2%作为BIM费用的计算基数。三是设计周期较短,导致BIM技术在设计阶段体现的优势尚不明显。BIM的工作流程与传统的二维绘图模式完全不同,企业仅仅安装BIM相关软件来取代传统的二维设计CAD软件,与BIM技术同时两条线进行,事实上会造成混乱。目前,国内设计院使用的BIM软件多为国外软件,建模时间相当长,很难满足紧张的设计周期要求,设计院多数是先完成二维设计图纸,施工图审查通过后即交付施工,后期再建立BIM模型。在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BIM技术在设计阶段体现的优势尚不明显。办& & 法:三、加快BIM技术在东莞推广与应用的建议1.出台政策性文件,完善BIM技术在东莞推广与应用的相关机制。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应指定住建部门组建调研小组,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交流学习,就BIM技术在东莞的广泛应用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引导作用的调研报告,并结合住建部和省厅2015年6月发出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相应的细节文件。与此同时,在出台地方法规的基础上,明确要求从日后开始,所有新建项目在项目设计的招投标、评优环节中均应使用BIM技术,并规范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建系统的大发展2.加强培训与交流。BIM技术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不同的参建方之间的数据互用,为参建方之间更好的沟通和协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效率和质量,起决定因素是人。但在东莞掌握BIM应用的人并不多,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BIM技术在我市的发展和推广。因此,一方面,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我市土木建筑学会、勘察设计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与发达地区横向与纵向的交流,以及整合BIM技术的国内外专家,把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做法引进东莞,并积极为我市建筑业相关的企业展开培训,帮助我市建筑业相关的企业掌握BIM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技术在我市实现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借鉴东莞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对应用BIM技术、电脑软硬件升级、人员培训等所产生的费用制定相应制定奖励扶持政策,来调动东莞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来推动BIM技术在东莞普及和应用,切实为东莞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3.开展试点,由点到面进行推广和应用。在完成编制BIM技术应用指南的基础上,东莞可以以本市拟建的政府投资工程或社会投资工程开展试点,试点可以分为全生命周期应用和阶段性应用。试点项目验收通过后,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提炼形成具有可示范的管理模式和应用技术等成果,并对成果进行示范推广。
来源:东莞时间网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逛广粉,倍er爽~
积分37239 广豆9223
与楼主相关
注册账号后积极发帖的会员
经常参与各类话题的讨论,发帖内容较有主见
经常在论坛发帖,且发帖量较大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证010052号
京公网安备号
邮编:100193
中国-北京-海淀区东北旺西路10号院中关村软件园13号广联达信息大厦
电子邮件:&&&BIM在应用过程会遇到的五大困惑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媒体关注
BIM在应用过程会遇到的五大困惑
信息来源:百高教育集团&&&&发布日期:&&&&访问数量:74
  困惑一:投入与产出的尴尬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搞BIM,能产生多少收益呢?这可能是每一个试图应用BIM的企业和项目都会考虑的问题。然而,从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应用BIM的情况来看,收益并不令人满意,有的甚至还可能亏损。收益难以体现,致使某些企业抱着一腔热情尝试了BIM之后,最终还是选择退回到了传统的设计工具和方式上。
  据清华大学BIM课题组负责人顾明教授介绍,根据调查,就投资回报率而言,无论是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BIM的应用率如果能够超过30%,那么投资回报率一定是正的;如果BIM的应用率小于15%,投资方亏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但在具体项目中BIM的应用率能有多少超过30%呢?目前来看,国内企业应用BIM,大多集中在类似于“碰撞检查”、“综合优化”、“虚拟施工”等这样在设计或者施工中的应用点上,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这样的跨度来看,应用率超过30%的不多。事实上,由于标准的不统一,目前国内工程建设行业范围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交付标准,设计院或是施工企业完成的建筑信息模型能在下一个全生命周期环节中被利用的部分很少,导致BIM模型的价值无法完全体现。
  业内人士指出,BIM不应停留在设计阶段或施工阶段,而应将BIM贯穿于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在完工后的建筑运营管理阶段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全面发挥BIM的建筑管理效益。顾明表示:“从我们研究的角度和最近两年的实践看,我国的BIM要想深入下去,企业要想有收益的话,流程必须要再造,如果流程不再造的话,可能会投入越多失望也越大。”
  困惑二:流程再造如何着手
  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BIM应用,流程再造是关键,但如何重新梳理呢?
  BIM的理念,应该是从设计阶段开始建立模型,然后将模型移交给施工过程指导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输入施工过程的信息,最后得到竣工模型,用来指导运维。然而问题在于,设计院以设计为目的而建立的BIM模型是否真正能够指导施工?如果不能够指导施工,那么设计院建立的BIM模型还有没有向后应用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或是价值不大,那么设计院的BIM工作又如何继续开展?
  应该说,BIM给设计师带来了可视化技术,但这只是BIM众多优势中的一个层面。BIM的精髓在于将信息贯穿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对项目的建造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综合集成意义重大。虽然BIM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但目前来看各阶段缺乏有效管理集成,BIM在中国的应用也基本依赖于个别复杂项目或某些业主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BIM信息全生命周期集成优势成为一大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BIM应用的流程再造应该从运维入手。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是:做BIM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运维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为了达到解决这一运维中的问题而制定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且将这一方案前置到设计阶段,根据运维的需要而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对BIM模型或者相关数据库做针对性的要求。例如,在运维阶段需要某种参数或信息,则要求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对应阶段就针对性的植入参数或信息接口,而不是拿到一个BIM模型时,因为缺少相关的参数甚至模型深度达不到要求,以致真要做某项建筑维护应用时什么都做不了。
  困惑三:项目“协同”困境怎样破解
  当BIM介入建筑行业运作的时候,原先存在于项目建设各阶段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无可避免的要被打开,包括业主、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各参与方都得多做很多工作,延伸到原先不属于他们的工作领域。BIM模型只是被动的信息载体,BIM把各参与者变成用线系在一起的“蚂蚱”,沟通、再沟通,协调、再协调,各个参与者之间结合成团队,无私协调合作,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这是BIM实践精神的核心所在。然而,从目前的BIM实践来看,这种协调合作很难顺利实施。
  一般来说,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方往往可分为下列团队:设计团队,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和咨询顾问等;供应团队,包括建材产品制造商、加工商和供应商等;施工团队,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和劳务方等;运营团队,包括业主、运营方和物业管理方等。虽然每个团队内部都会存在反馈环节、任务管理、设计协调和其它协作,但是团队之间的信息模糊、缺乏数据集成、文档之间互不关联等情况的存在,为项目各团队间的协作增加了难度。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内一些项目的BIM应用正遭遇“协同”困境。BIM应用过程中缺少协同设计,项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及参与方信息缺少统筹管理,制约了BIM的价值发挥。那么BIM陷入“协同”困境的原因何在呢?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目前BIM的整体市场不成熟,缺乏相应的指导性规范,缺乏成体系的匹配型实施人才,缺乏明确的责权利细分规则,缺乏相关的成熟市场运营机制,尤其是业界对于BIM的法律责任界限不明,这些直接导致了“协同”的困难。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参编专家张建平指出,BIM技术单点应用很难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只有在各参与方、各专业通力协作,各阶段达成集成应用时,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困惑四:设计驱动还是业主驱动
  BIM大规模应用到建筑业,亟需推行BIM综合应用模式,那由谁来主导驱动呢,是设计方还是业主?
  应该说,设计方驱动模式是BIM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得比较早的一种模式,也是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设计单位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增加中标几率,特别是大型建筑项目,往往会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设计,用于向业主展示设计理念及设计成型后的效果图,当设计方案为业主接受了解后,如业主不作要求,则设计单位可不再继续扩充利用BIM模型。也就是说设计方驱动模式是在项目设计阶段初期使用BIM技术,而没有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业内人士认为,设计驱动模式创建的往往是单一的项目信息源,这种模型因涉及的专业很多需要信息联合,容易陷入多个无法控制的数据孤岛。
  业主方驱动模式是随着BIM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模式被认为是最符合BIM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由业主方主导,可以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运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的管理。业主方主导模式加强了业主方对建设项目的控制力,有效克服了业主方工程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曾在公开场合说:“推动BIM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应该是开发商,是业主。”他认为,BIM只有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得到应用,才能体现其最大效用。而开发商把控着监理、设计、预算、工程、后续的能源管理、物业管理等项目全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关注。如果BIM真能够为开发商带来成本大幅度的节约,工期能够得到控制,为什么不去应用和推动呢?
  困惑五:市场认知孰是孰非
  一直以来,国内BIM应用流传着几种声音,一种是BIM就是建模,一种是BIM万能,还有认为BIM就只是软件或单一技术,这些观点孰是孰非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实上述几种说法都有偏差。将BIM等同于建模,或看做是一软件、单一技术,这是对BIM的一种狭隘认知;而认为BIM万能则又明显过激了。事实上,BIM不仅关乎三维数据,还意味着创建包括二维数据源文档、电子表格和其他内容在内的整体信息资源。从建筑全生命周期全盘考虑,如果明确了合适的工作流和流程,BIM就能帮助组织提高建筑设计质量、降低成本、实现真正创新的协同工作流程。
  但只建一个BIM模型,然后被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所共享通用,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美好愿望,为此,现在业内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提倡BIM的“轻应用”。即不谈BIM的“重量级应用”,不是从做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大平台着手,而着重于BIM的阶段性应用,在设计、施工某个阶段能给用户带来价值,让用户看到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人材机管理的效果,以及施工方案演示的效果。事实上,在目前还没有能力实施BIM“重量级应用”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企业应用BIM的策略正是“轻应用”,即只局限于设计或施工的单个阶段、单个点上的应用。“轻应用”有可操作性,但“轻应用”却让BIM的价值大打折扣,又与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的理念相悖,这真是令人纠结。
  当下,BIM热潮汹涌,国内的BIM应用已逐步进入“深水区”,如果用错误的理念、急功近利的方法、换汤不换药的BIM软件,糊里糊涂地去实施,势必会“呛水”,甚至“溺水”,伤害大家的热情。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正刚认为,在BIM发展缓慢时,应鼓励大家快速了解和应用BIM;在人人谈论BIM、人人想用BIM时,则更需要冷静思考。袁正刚说:“跑马拉松,不一定要第一个出发,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能力,决定什么时候跑和跑多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im管理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