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m是什么单位单位mV什么意思

化学 Mv 什么意思?
累死了黠巺K2b
c=1 000ρV/(MV+22400)mol/L 气体溶于水是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如果是这个公式 就是摩尔质量乘以体积其他意思MV的提法是近几年开始的,大家感觉“MTV”范畴有些狭窄,因为“音乐电视”并非只是局限在电视上,还可以单独发行影碟、或者通过手机、网络的方式发布,所以,就采用MV来表示了,MV的意思是 “Music Video”.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是摩尔质量,V 就是体积
他是胡说八道。化学上Mv的意思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用M表示)乘以溶液的体积(用V表示),最后得到的值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扫描下载二维码精彩推荐:
总共4060条微博动态微博: 6&天前&: 7&天前&:
查看: 5407|回复: 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6 小时Vip14.515 金币1859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0积分2085UID2161
金币1859 Vip14.515 精华0帖子UID2161
这个问题在我的心中遗留了很久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问过一些人也都含糊不清。
具体的问题如下:
Tafel 曲线中,文献作者说高电位区Tafel斜率为 -120 mV/dec;低电位区为-60 mV/dec。
Tafel公式如下:E=a+b log(i),以过电位E对log (i)作图得到Tafel曲线,斜率就应该为b值。根据B-V方程,理想情况下斜率应该为b=(2.3RT)/(knF)=59 mV/k (k是电子转移传递系数,大于0小于1的常数,n为电子转移数)。
我只是不明白mV/dec中的dec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来表示斜率,是不是直接从图中测定的b值。
请大家帮忙。
Tolerance, Understanding & Love
Chem8资源供个人学术,避免恶意滥用传播,善用善止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9 小时Vip0.000 金币30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52UID8400
Member, 积分 4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 积分
金币303 Vip0.000 精华0帖子UID8400
dec就是decade的缩写,b值和图中测定的是一样的。用dec只是为了表明电流是以常用对数为坐标。
总评分:&金币 + 5&
Anything is&&possi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 小时Vip0.000 金币1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28UID35685
Registered, 积分 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2 积分
金币16 Vip0.000 精华0帖子UID35685
Medal Photo_show当前位置:>> 化学常识
  1.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如:稀有气体。
  3.不是所有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键角为109。28, 如:白磷。
  5.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抛光,等都是化学变化。
  6.常见气体溶解度大小:NH3.&HCL&SO2&H2S&CL2&CO2
  7.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且等电子数,分子的极性越强,熔点沸点越高。如:CO&N2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与臭氧的转化。
  9.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10.SO3,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11.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如:NH4CL。
  12.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化不能导电。
  13.常见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失去电子顺序:F-
  14.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这个单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
  如:Fe+CuSO4=, Fe+KHSO4=
  15.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锰的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NO等
  16.CL2 ,SO2,NA2O2都有漂白作用,但与石蕊反应现象不同:
  SO2使溶液变红,CL2则先红后褪色,Na2O2则先蓝后褪色。
  17.氮气分子的键能是所有双原子分子键能中最大的。
  18.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的&发烟&原理是不相同的。
  发烟硝酸发出的&烟&是HNO3与水蒸气形成的酸雾
  发烟硫酸的&烟&是SO3
  19.镁和强酸的铵盐溶液反应得到氨气和氢气。
  20.在金属铝的冶炼中,冰晶石起溶剂作用,要不断补充碳块和氯化铝。
  21.液氨,乙二醇,丙三醇可作制冷剂。光纤的主要原料为SiO2。
  22.常温下,将铁,铝,铬等金属投入浓硝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钝化。
  23.钻石不是最坚硬的物质,C3N4的硬度比钻石还大。
  24.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弱电解质,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溶液中离子浓度未必增大,溶液的导电性未必增大。
  25.浓稀的硝酸都具有氧化性,但NO3-不一定有氧化性。如:Fe(过量)+ Fe(NO3)3
  26.纯白磷是无色透明晶体,遇光逐渐变为黄色。白磷也叫黄磷。
更多内容分享:
下页更精彩:1
化学常识相关推荐想问一下关于高一化学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250623人加入此小组
铀会产生α辐射 可是为什么α粒子是氦原子失去电子的正离子 既然是铀的辐射 那和氦有什么关系呢??另外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可是在葡萄干面包模型中 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那应该会有一定数量的α粒子撞上正电荷 发生偏移和反弹 为什么认为在葡萄干面包模型里α粒子会全部穿过呢??????
+ 加入我的果篮
另外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哪个现象或者其他的科学事实可以推断出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
软件工程师,小众软件爱好者
α粒子和氦的关系就是2质子2中子的组成相同.
引用nasdaq的回应:正电荷质量太小,α粒子撞上之后几乎不会影响轨迹.那撞上以后原子里的正电荷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假如一直发射粒子轰击的话 那原子里的正电荷不就全被撞飞了吗???
引用nasdaq的回应:α粒子和氦的关系就是2质子2中子的组成相同.就是说只是组成和氦原子相同 其实没有关系???
核物理硕士生
α衰变产生的氦核.事实上更本质去看 氦核只不过是两个n和两个p组成铀序数是92 也就是说里面有92个p 不同同位素具有数量不等的n 足够产生氦核当然 一个铀核α衰变以后 就不是铀了卢瑟福的散射实验 实际上是大部分穿过了原子 只有很少的α射线发生了偏转 甚至角度很大的偏转 这正是原子核库仑场作用的结果.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那撞上以后原子里的正电荷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假如一直发射粒子轰击的话 那原子里的正电荷不就全被撞飞了吗???准确地说 这种反应确实会发生(如削裂反应) 不过撞飞的不是电荷 而是组成原子核的粒子. 当然这需要足够的能量 不是一直发射就能解决的.
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就是说只是组成和氦原子相同 其实没有关系???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的就是鸭子!怎么会“没关系”呢?难道你认为氦之为氦(任何其他的元素也一样),是除了基本粒子的构成另有一种决定的要素?这个想法太奇怪了。难道您设想中的“正派”氦核的粒子上有条码?原产地标签?
土木工程研究生,FRP
楼主的意思大概是说,“敢情‘氦核’不一定是用氦原子脱去电子生成的啊”,而已吧引用zorkist的回应: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的就是鸭子!怎么会“没关系”呢?难道你认为氦之为氦(任何其他的元素也一样),是除了基本粒子的构成另有一种决定的要素?这个想法太奇怪了。难道您设想中的“正派”氦核的粒子上有条码?原产地标签?
引用nasdaq的回应:正电荷质量太小,α粒子撞上之后几乎不会影响轨迹.无力吐槽……
软件工程师,小众软件爱好者
引用aptx4869的回应:无力吐槽……错了。。。我理解成电子了。。。原谅我吧。。。。。
另外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可是在葡萄干面包模型中 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那应该会有一定数量的α粒子撞上正电荷 发生偏移和反弹 为什么认为在葡萄干面包模型里α粒子会全部穿过呢??????谁来给解决一下这个
引用Nadleeh的回应:α衰变产生的氦核.事实上更本质去看 氦核只不过是两个n和两个p组成铀序数是92 也就是说里面有92个p 不同同位素具有数量不等的n 足够产生氦核当然 一个铀核α衰变以后 就不是铀了卢瑟福的散射实验 实际上是大部分穿过了原子 只有很少的α射线发生了偏转 甚至角度很大的偏转 这正是原子核库仑场作用的结果.谢谢了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另外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可是在葡萄干面包模型中 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那应该会有一定数量的α粒子撞上正电荷 发生偏移和反弹 为什么认为在葡萄干面包模型里α粒子会全部穿过呢??????谁来给解决一下这个我没太注意过这种说法.也许结构未知之前实验者是这样考虑的:原子内部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整体呈现电中性.所以氦核可以穿过而不发生偏转.
引用Nadleeh的回应:我没太注意过这种说法.也许结构未知之前实验者是这样考虑的:原子内部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整体呈现电中性.所以氦核可以穿过而不发生偏转.明天冒死去问一下吧
引用Nadleeh的回应:我没太注意过这种说法.也许结构未知之前实验者是这样考虑的:原子内部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整体呈现电中性.所以氦核可以穿过而不发生偏转.初中的课本上说哦是正电荷均匀分布。而卢瑟福是证明了它不均匀。
引用solier的回应:初中的课本上说哦是正电荷均匀分布。而卢瑟福是证明了它不均匀。可是根据葡萄干面包模型的预测 是粒子可以全都穿过原子 虽然是不正确的 可是我想知道在推翻这个模型之前 卢瑟福是如何得出这个预测的在葡萄干面包模型中 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那应该会有一定数量的α粒子撞上正电荷 发生偏移和反弹 为什么认为在葡萄干面包模型里α粒子会全部穿过呢??????
懒得不愿意搜索的奇葩你好,送你一程百科名片
葡萄干蛋糕“葡萄干蛋糕”又称“枣糕模型”,是科学家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此模型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并能对原子的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的分布问题等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对原子结构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词条对该模型理论进行了解释,并对此模型理论的发展及推翻进行了详细记载。目录模型简介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推翻编辑本段模型简介  "葡萄干蛋糕"(Plum Pudding Model)指的是一种模型,又可翻译为“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  1903年物理学家汤姆生(J.J. Thomson,)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模型,人们把它叫做"葡萄干蛋糕"模型.  汤姆生模型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球直径的数量级是10的-10次方米),带负电的电子散布在原子中,这些电子分布在对称的位置上.当这些电子静止在平衡位置上时,电子就会振动而使原子发光.  历史上,在一段时间内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曾得到广泛的承认,后来被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所取代.编辑本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汤姆孙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现了电子之后,并没有丝毫的满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他的脑海里盘旋:既然阴极原子会放出大量的电子,那么,这些电子在物质的原子结构中一定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种想法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种创见,因为按照传统的观点,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它里面未必会有什么新鲜玩艺儿。  1904年,汤姆孙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又借鉴了别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给原子王国描绘了这样一幅图象:原子是一个小小的球体,原子里面充满了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的流体。球内还有若干个电子,它们都在这种正电荷液体中,就象许多软木塞浸在一盆水里一样,这些电子等间隔地排列在与正电球同心的圆周上,并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从而发出电磁辐射,原子光谱所反映的就是这些电子的辐射频率。由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和与电液体所带正电荷总和相等,但符号相反,所以原子从外面看上去是中性的.在汤姆孙提出的这种原子模型中,电子镶嵌在正电荷液体中,就象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一样,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汤姆孙的模型是很成功的。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会发光。此外,从汤姆孙模型出发,还能估计出原子的大小约为一亿分之一(10-8)厘米,这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并且,汤姆孙还得出一个结论: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原子既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实心小球。原子是有质量(尽管很轻)、有大小 (尽管很小)、有内部结构的东西了。编辑本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推翻  以汤姆孙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在原子物理学上所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使欧洲大陆上的物理学家都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但谁也不曾想到,如此完美的原子模型在十多年后竟被汤姆孙的一位学生推翻了,这位“叛逆者”来自距离英国万里之外的新西兰。  如下:该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原子(球体),根据高斯定理可求出电场分布  当r&R时,E=Zer/(4πR^3);当r&R时,E=Ze/(4πr^2).  其中Z为原子序数,e为基元电荷,R为原子半径,r为距球心距离。  可知电场力最大发生于掠射,即r=R时,Fm=2e*Ze/(4πε0*R^2)  其中α粒子带电2e,ε0为真空介电常量。  估计α粒子由散射引起的动量的变化,Δp=I=Fm*t  而α粒子在原子附近度过的时间约为 2R/v  故θ=Δp/p=(Fm*2R/v)/mv=[2Z/(mv^2/2)]*(e^2/4πε0*R) (m为α粒子质量)  Eα=mv^2/2 为α粒子动能,代入数值,得  θ=3*10^-5*Z/Eα  再考虑电子对α粒子偏转的影响。  因为电子质量为α粒子的1/8000,电子的作用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即使是对头撞  θ=Δp/p=m'/(m+m')=1/  综合而言,可以很保守的估计  θ&10^-4*Z/Eα  对于5MeV的α粒子对金原子(Z=79)的散射,每次碰撞的偏转角将小于10^-3 rad  要引起90度的偏转,可以估计概率约为10^-3500,但是盖革-马斯顿实验测得却是1/8000.  由此可见汤姆孙模型被推翻了,它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如此大概率的大角度偏转。扩展阅读:1高中物理课本;
极不厚道的问一句,你真的知道“化学”和“物理”这两个词么?没考过区别?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注意,在汤姆生那个年代,“单位电荷”这个概念还没有出现。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里,葡萄干-电子是离散分布的(因为电子已经被他发现了),但是面包-正电荷却是均匀分布、形成完全匀质的一个“电场”。所以不可能“撞上正电荷而反弹”,正如往水里打一发子弹不会“撞上水而反弹”一样。子弹一旦入水,那么每时每刻所受的力都是连续的,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而突变。朝一个理想水球开上1000枪,应该每一枪都穿水而过。当然,如果子弹足够慢,也可能出现一部分子弹穿过去、一部分碰巧没转过去的情况。然而,一旦发现子弹反弹回来,那就说明是砸到什么硬东西了。
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另外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哪个现象或者其他的科学事实可以推断出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经典类比地球和卫星,如此大的加速度正好用向心力解释。不过现在的高中生还真是思而不学啊
引用xoda的回应:懒得不愿意搜索的奇葩你好,送你一程百科名片葡萄干蛋糕“葡萄干蛋糕”又称“枣糕模型”,是科学家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此模型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并能对原子的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的分布问题等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对原子结构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词条对该模型理论进行了解释,并对此模型理论的发展及推翻进行了详细记载。目录模型简介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推翻编辑本段模型简介"葡萄干蛋糕"(Plum Pudding Model)指的是一种模型,又可翻译为“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903年物理学家汤姆生(J.J. Thomson,)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模型,人们把它叫做"葡萄干蛋糕"模型.汤姆生模型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球直径的数量级是10的-10次方米),带负电的电子散布在原子中,这些电子分布在对称的位置上.当这些电子静止在平衡位置上时,电子就会振动而使原子发光.历史上,在一段时间内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曾得到广泛的承认,后来被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所取代.编辑本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汤姆孙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现了电子之后,并没有丝毫的满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他的脑海里盘旋:既然阴极原子会放出大量的电子,那么,这些电子在物质的原子结构中一定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种想法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种创见,因为按照传统的观点,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它里面未必会有什么新鲜玩艺儿。1904年,汤姆孙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又借鉴了别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给原子王国描绘了这样一幅图象:原子是一个小小的球体,原子里面充满了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的流体。球内还有若干个电子,它们都在这种正电荷液体中,就象许多软木塞浸在一盆水里一样,这些电子等间隔地排列在与正电球同心的圆周上,并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从而发出电磁辐射,原子光谱所反映的就是这些电子的辐射频率。由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和与电液体所带正电荷总和相等,但符号相反,所以原子从外面看上去是中性的.在汤姆孙提出的这种原子模型中,电子镶嵌在正电荷液体中,就象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一样,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汤姆孙的模型是很成功的。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会发光。此外,从汤姆孙模型出发,还能估计出原子的大小约为一亿分之一(10-8)厘米,这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并且,汤姆孙还得出一个结论: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原子既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实心小球。原子是有质量(尽管很轻)、有大小 (尽管很小)、有内部结构的东西了。编辑本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推翻以汤姆孙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在原子物理学上所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使欧洲大陆上的物理学家都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但谁也不曾想到,如此完美的原子模型在十多年后竟被汤姆孙的一位学生推翻了,这位“叛逆者”来自距离英国万里之外的新西兰。如下:该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原子(球体),根据高斯定理可求出电场分布当r&R时,E=Zer/(4πR^3);当r&R时,E=Ze/(4πr^2).其中Z为原子序数,e为基元电荷,R为原子半径,r为距球心距离。可知电场力最大发生于掠射,即r=R时,Fm=2e*Ze/(4πε0*R^2)其中α粒子带电2e,ε0为真空介电常量。估计α粒子由散射引起的动量的变化,Δp=I=Fm*t而α粒子在原子附近度过的时间约为 2R/v故θ=Δp/p=(Fm*2R/v)/mv=*(e^2/4πε0*R) (m为α粒子质量)Eα=mv^2/2 为α粒子动能,代入数值,得θ=3*10^-5*Z/Eα再考虑电子对α粒子偏转的影响。因为电子质量为α粒子的1/8000,电子的作用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即使是对头撞θ=Δp/p=m'/(m+m')=1/综合而言,可以很保守的估计θ&10^-4*Z/Eα对于5MeV的α粒子对金原子(Z=79)的散射,每次碰撞的偏转角将小于10^-3 rad要引起90度的偏转,可以估计概率约为10^-3500,但是盖革-马斯顿实验测得却是1/8000.由此可见汤姆孙模型被推翻了,它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如此大概率的大角度偏转。扩展阅读:1高中物理课本;看不懂才来问的
引用xoda的回应:极不厚道的问一句,你真的知道“化学”和“物理”这两个词么?没考过区别?这是化学书上的东西
自助很难吗?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看不懂才来问的
引用Ent的回应:注意,在汤姆生那个年代,“单位电荷”这个概念还没有出现。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里,葡萄干-电子是离散分布的(因为电子已经被他发现了),但是面包-正电荷却是均匀分布、形成完全匀质的一个“电场”。所以不可能“撞上正电荷而反弹”,正如往水里打一发子弹不会“撞上水而反弹”一样。子弹一旦入水,那么每时每刻所受的力都是连续的,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而突变。朝一个理想水球开上1000枪,应该每一枪都穿水而过。当然,如果子弹足够慢,也可能出现一部分子弹穿过去、一部分碰巧没转过去的情况。然而,一旦发现子弹反弹回来,那就说明是砸到什么硬东西了。明白了
引用xoda的回应:自助很难吗?怎么自助啊 化学书上说的含糊不清 百科里的也没说到我想问的
引用xoda的回应:经典类比地球和卫星,如此大的加速度正好用向心力解释。不过现在的高中生还真是思而不学啊地球和卫星可以推到原子中吗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推翻摘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实验现象请问哪里没说到?我不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这么废以汤姆孙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在原子物理学上所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使欧洲大陆上的物理学家都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但谁也不曾想到,如此完美的原子模型在十多年后竟被汤姆孙的一位学生推翻了,这位“叛逆者”来自距离英国万里之外的新西兰。如下:该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原子(球体),根据高斯定理可求出电场分布当r&R时,E=Zer/(4πR^3);当r&R时,E=Ze/(4πr^2).其中Z为原子序数,e为基元电荷,R为原子半径,r为距球心距离。可知电场力最大发生于掠射,即r=R时,Fm=2e*Ze/(4πε0*R^2)其中α粒子带电2e,ε0为真空介电常量。估计α粒子由散射引起的动量的变化,Δp=I=Fm*t而α粒子在原子附近度过的时间约为 2R/v故θ=Δp/p=(Fm*2R/v)/mv=*(e^2/4πε0*R) (m为α粒子质量)Eα=mv^2/2 为α粒子动能,代入数值,得θ=3*10^-5*Z/Eα再考虑电子对α粒子偏转的影响。因为电子质量为α粒子的1/8000,电子的作用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即使是对头撞θ=Δp/p=m'/(m+m')=1/下面是总结综合而言,可以很保守的估计θ&10^-4*Z/Eα对于5MeV的α粒子对金原子(Z=79)的散射,每次碰撞的偏转角将小于10^-3 rad要引起90度的偏转,可以估计概率约为10^-3500,但是盖革-马斯顿实验测得却是1/8000.甲骨飞狗引用xoda的回应:自助很难吗?怎么自助啊 化学书上说的含糊不清 百科里的也没说到我想问的由此可见汤姆孙模型被推翻了,它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如此大概率的大角度偏转。这一句如果还没说到你想问的,恕我无能为力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地球和卫星可以推到原子中吗..这样类比易于理解 但事实绝非如此 电子没有所谓的运行轨道
引用甲骨飞狗的回应:地球和卫星可以推到原子中吗你要知道当时没有量子力学,不用经典力学用什么?在经典力学下这根本不是推,而是理论本身,四海皆准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这个不能怪楼主。科学史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好教,通常我们只想批判一个错误的看法,但是每一个错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自己都有其渊源、有与之相关的误解。因为篇幅限制和不够重视,课本经常在这些方面犯糊涂。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xoda的回应: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推翻摘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实验现象请问哪里没说到?我不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这么废以汤姆孙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在原子物理学上所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使欧洲大陆上的物理学家都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但谁也不曾想到,如此完美的原子模型在十多年后竟被汤姆孙的一位学生推翻了,这位“叛逆者”来自距离英国万里之外的新西兰。如下:该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原子(球体),根据高斯定理可求出电场分布当r&R时,E=Zer/(4πR^3);当r&R时,E=Ze/(4πr^2).其中Z为原子序数,e为基元电荷,R为原子半径,r为距球心距离。可知电场力最大发生于掠射,即r=R时,Fm=2e*Ze/(4πε0*R^2)其中α粒子带电2e,ε0为真空介电常量。估计α粒子由散射引起的动量的变化,Δp=I=Fm*t而α粒子在原子附近度过的时间约为 2R/v故θ=Δp/p=(Fm*2R/v)/mv=*(e^2/4πε0*R) (m为α粒子质量)Eα=mv^2/2 为α粒子动能,代入数值,得θ=3*10^-5*Z/Eα再考虑电子对α粒子偏转的影响。因为电子质量为α粒子的1/8000,电子的作用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即使是对头撞θ=Δp/p=m'/(m+m')=1/下面是总结综合而言,可以很保守的估计θ&10^-4*Z/Eα对于5MeV的α粒子对金原子(Z=79)的散射,每次碰撞的偏转角将小于10^-3 rad要引起90度的偏转,可以估计概率约为10^-3500,但是盖革-马斯顿实验测得却是1/8000.甲骨飞狗引用xoda的回应:自助很难吗?怎么自助啊 化学书上说的含糊不清 百科里的也没说到我想问的由此可见汤姆孙模型被推翻了,它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如此大概率的大角度偏转。这一句如果还没说到你想问的,恕我无能为力稍稍看了一下 这个算法好像并没有考虑电子的电场作用?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Lss你要求太高了啦,一般高中生还做不了这个程度的推导。搜索查询固然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前提在于你要知道问题是什么。lz这里的关键误解在于把正电荷也想象成了粒子,从而把“电荷的均匀分布”理解成了像盒子里的乒乓球那种均匀法。我猜想这也有课本插图的责任,估计课本插图是画成了好多+号与好多-号相间分布。像这样的问题,一般的泛用型百科文章是不会强调的、甚至可能根本不会提及,缺乏训练的人也不会注意。也正因此,问答类网站才有意义。
是说我吗?我只是感慨为什么搜一下就解决的问题全跑问答来了,绝无对人宝具Ps:果壳问答不应该是晒八卦的地方么?引用Ent的回应:这个不能怪楼主。科学史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好教,通常我们只想批判一个错误的看法,但是每一个错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自己都有其渊源、有与之相关的误解。因为篇幅限制和不够重视,课本经常在这些方面犯糊涂。
百度百科…继续无力吐槽…话说这简直就是那个找到奶牛的农民啊…这还不如说伽利略只用思想实验就能证明了自由落体速度相同另外貌似有些人反读者了…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Nadleeh的回应:稍稍看了一下 这个算法好像并没有考虑电子的电场作用?经典算法是不考虑,因为电子太轻了,而且按照此模型,又不固定。如果一个电子离得近了,想象中应该在影响氦核运动之前就被推开了。相反,正电荷的液体汤按照模型则很重(人家是质量的承载者嘛),所以它的电场能真正管用。哎其实这个估算问题也很大啦……
软件工程师,小众软件爱好者
引用xoda的回应:是说我吗?我只是感慨为什么搜一下就解决的问题全跑问答来了,绝无对人宝具Ps:果壳问答不应该是晒八卦的地方么?LZ貌似是初中生(高一?)诶。课本上根本就没有学到,也是搜了之后理解不了才来提问的。。。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Ent的回应:经典算法是不考虑,因为电子太轻了,而且按照此模型,又不固定。如果一个电子离得近了,想象中应该在影响氦核运动之前就被推开了。相反,正电荷的液体汤按照模型则很重(人家是质量的承载者嘛),所以它的电场能真正管用。哎其实这个估算问题也很大啦……好吧 我一直以为这个面包葡萄干模型电子也是固定的.不过这个模型是怎么推开的?电子是负电罢.氦核是带正电的。
哦,这更直接:糟糕模型→一个正点小糕撞向整体中性大糕→弹回来(没接触!)→理论有误→正点部分浓缩修正模型→一个超小小正点撞向超小(略大)正点→弹回来→概率正确!UPDATE TO VERSION2.0^^引用Nadleeh的回应:稍稍看了一下 这个算法好像并没有考虑电子的电场作用?
引用Ent的回应:经典算法是不考虑,因为电子太轻了,而且按照此模型,又不固定。如果一个电子离得近了,想象中应该在影响氦核运动之前就被推开了。相反,正电荷的液体汤按照模型则很重(人家是质量的承载者嘛),所以它的电场能真正管用。哎其实这个估算问题也很大啦……电子会被拉近才对吧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xoda的回应:哦,这更直接:糟糕模型→一个正点小糕撞向整体中性大糕→弹回来(没接触!)→理论有误→正点部分浓缩修正模型→一个超小小正点撞向超小(略大)正点→弹回来→概率正确!UPDATE TO VERSION2.0^^我是觉得这个实验开始前的计算就有问题.而不是说实验结果对比的问题.计算这里出了差池 最后对比也没什么意义.按照他们开始的设想 电子电场作用应该足够显著.
显著的吸引,结论是不可能弹回,枣糕模型错误。引用Nadleeh的回应:我是觉得这个实验开始前的计算就有问题.而不是说实验结果对比的问题.计算这里出了差池 最后对比也没什么意义.按照他们开始的设想 电子电场作用应该足够显著.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xoda的回应:显著的吸引,结论是不可能弹回,枣糕模型错误。正负电荷均匀分布,那么靶原子正电荷也有排斥作用啊.枣糕模型确实是错误的.这点无需强调.我只是觉得29l的估算有问题.
正电荷排斥作用已经算过了如果真如枣糕模型,电子有表面上的自由度,必然是入射→电子集中在入射方向→如果弹回,则必与电子碰撞。实验结果并无此现象其实就是槽点太多不知该吐哪里,结果挑了最弱的那个。不过吐电子会直接修改出半固定枣糕模型吧,吐核才能出核模型啊引用Nadleeh的回应:正负电荷均匀分布,那么靶原子正电荷也有排斥作用啊.枣糕模型确实是错误的.这点无需强调.我只是觉得29l的估算有问题.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xoda的回应:正电荷排斥作用已经算过了如果真如枣糕模型,电子有表面上的自由度,必然是入射→电子集中在入射方向→如果弹回,则必与电子碰撞。实验结果并无此现象其实就是槽点太多不知该吐哪里,结果挑了最弱的那个。不过吐电子会直接修改出半固定枣糕模型吧,吐核才能出核模型啊不是说实验现象和结果.我还是没明白29l的计算为什么没有考虑电子的电场.而只是视为中性粒子计算碰撞动量改变》
核物理硕士生
引用xoda的回应:正电荷排斥作用已经算过了如果真如枣糕模型,电子有表面上的自由度,必然是入射→电子集中在入射方向→如果弹回,则必与电子碰撞。实验结果并无此现象其实就是槽点太多不知该吐哪里,结果挑了最弱的那个。不过吐电子会直接修改出半固定枣糕模型吧,吐核才能出核模型啊想一想 看来只能这么解释.入射氦核的动量是很可观的.这样相互吸引引起的动量改变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不考虑.大概这就是实验设计者的想法罢.
核物理硕士生
补充47l 除了电场作用时间较短,另一个原因是电子质量相比之下很小,最后对总体动量改变也很小
突然明白你的问题了,原文神奇的将电子速度与氦核定位相等^^"再考虑电子对α粒子偏转的影响。因为电子质量为α粒子的1/8000,电子的作用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即使是对头撞θ=Δp/p=m'/(m+m')=1/"*电子和氦核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实际电子能量在1~10eV级(H的E1=-13.6eV),质量是氦核1/8000,氦核5MeV.所以电子动量是氦核1/80000,又小了一个量级,说几乎无影响是客气的过分了.引用Nadleeh的回应:我是觉得这个实验开始前的计算就有问题.而不是说实验结果对比的问题.计算这里出了差池 最后对比也没什么意义.按照他们开始的设想 电子电场作用应该足够显著.
整了个数值计算,计算不同入射截距下,出射(考察10倍原子半径处)的速度偏转,结果发现,和我怀疑的一样,即使用枣糕模型,掠射时并不是偏转最大的计算结果(V_y越大偏转越大)No. 17 shoot, at 17/20R, (y_0 1. m)x[172]: -1. my[172]:
1. mV_x: -1. m/sV_y:
4. m/sNo. 18 shoot, at 18/20R, (y_0 1. m)x[172]: -1. my[172]:
1. mV_x: -1. m/sV_y:
4. m/sNo. 19 shoot, at 19/20R, (y_0 1. m)x[172]: -1. my[172]:
1. mV_x: -1. m/sV_y:
4. m/sNo. 20 shoot, at 20/20R, (y_0 1. m)x[172]: -1. my[172]:
1. mV_x: -1. m/sV_y: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