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 中国人对"文化"这个词非常熟悉,那么quot什么意思是文化

  文化的概念的模糊  其实可能人类最大的概念掌握问题,就是有关何为文化的概念模糊。  下面我们找一些至今为止,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资源里有关文化的概念解释。不论对错,我们首先以举例的形式,来说明有关文化的概念,对人类而言是多么的模糊和不确定。  例一,维基百科:文化是(拉丁语:cultura;英语:culture;德语:Kultur)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其它生物的体现。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一个意义是“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1]广义上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2]。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3]。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 / 某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这是维基百科对文化的解释。  第一,文化是知识或经验,是适应环境和认识自身及生物的体现。基本上接近我们总结出来的共识智慧的含义。但是,却是指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人类。就是说,动物也有文化。这是其非常荒谬的表现之一。  第二,看到了文化和文明不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却未总结出这些表现之下的本质含义,就是人类不同族群有不同的生存和生活的集体智慧总结和共识。  第三,使用了“大致上”“广义上”的用词,承认文化的概念无法精确定义,也就是完整精确地归纳整理成一个人类都集体认可的共识概念。  再来看看百度百科对文化的解释:  例二,百度百科:文化(意识形态)  文化(culture)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意义系统(罗红光,2014)。与自然界的存在不同,文化特指所有“人为的事实”,它可以传承、传播,是人类沟通的唯一渠道,也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认同某文化的人形成凝聚力,与此同时也就拥有了排他性,因此文化是一种力学现象,其约束力在于可规范个体,个体也可以通过文化表达和放大自我。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产生于人与人(如血缘或姻缘等)、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等)以及有上述两个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人与观念(如信仰等)之间的关系中。文化不是在中国古文中有教化的含义。  第一,这个定义居然是一个叫罗红光的人编辑的。他认识到文化是与人对应的,但却用了一个加引号的人为的事实来特指文化。甚至认为文化是一种力学现象,是自然科学的表现。这同样非常荒谬。  第二,认识到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但却不提隐含着的集体共识智慧的概念。  第三,否定文化与教化有关。这是没有逻辑的,因为正因为有文化才会有教化,教化就是与文化密不可分。  再举一个搜狗百科对文化的解释。  例三,搜狗百科: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1]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 / 某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第一,基本沿用了维基百科的主要解释,但最关键的定义,换成了另一个表达词汇:模式。然后,又用了两个新词汇:符号化、结构。这其实已经是用新的概念,来说明概念,相当于新建了一个逻辑。而造成的结果,就是你必须又对新概念先了解其定义,然后才能理解什么是文化。这是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思考的难度和曲折,也就当然意味着模糊和含混。  第二,没有丝毫改变维基百科对文化的模糊解释,仅仅是换了个说法,比如改成有时文化也指文明。再次说明,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存在含混。  我们举这三个例子,就是希望大家意识到,有关何为文化的概念,竟然人类缺乏科学地精神去认真鉴别区分定义。而且是广泛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就是西方也不能例外。  虽然这几个例子都是大众知识网站,个人可以编辑,代表着个人的观点,并非权威观点。但至少说明,人类有关文化的概念上,即便有权威观点,也并未得到人类的共识认可。  可以想象,有关人类的社会科学的有关概念,是多么地缺乏人类的集体认同和共识。  我对文化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生活中,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总结出来的集体生存智慧,是人类集体的共识智慧。  个人认为,这个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涵盖一切人类文化的表现,能揭示文化的本质。  欢迎思考辨析。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0张 | 更多
  文化概念的定义,应该是最基本的学术思考的内容。  定义,讲究涵盖,讲究全面完整对应对象。需要高度归纳,准确推理得到。  模糊,往往意味着不明不清,意味着无法更准确的研究思考对象。  从现状来看,文化的概念的定义,基本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因为缺乏统一的界定和明确。
  文化是基于人类意识形态的创造。它本质上是人活动的结果。而不一定就是智慧和共识。比如儒家文化,很多人都认为它本质上是无知的、虚伪的,甚至反动的、倒退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智慧,你能说它不是文化吗  
  也来提供一个:  智、识的积累和见解的沉淀,是文化。
  你和我可能都不明白1+1=2为何还需要证明,但是不等于别人就不明白;儒家文化最大的过错就是自以为是真理,除了我别人都是跑龙套的…  
  儒家文化真正形成,并成为中国文化的时刻,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但是,儒家思想依然在继续发展,儒家文化也在继续发展。文化同时也是个对应着更全面的社会表现的集体智慧共识。一些习俗,规矩,社会公共认可的道德,比如纲常伦理道德,就是这一文化的具体表现,都是儒家思想的教条的体现。思想有教条才能被作为教化的主要内容,才会有普及,才会成为文化。但是教条不等于思想,更不等于文化。
  很多人因为儒家文化所对应的教条,比如尊卑观,妇女裹脚的习俗,纲常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歧视,无视古代社会这些教条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只与后来的时代的实际对应。而否定整个儒家,包括否定孔子思想,儒家思想。  这种概念不清的判断和推理,其实根本就失去了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除去物质的全部活动?  
  文化的精确定义,与人类的上古历史,和人类的起源密不可分。
  有所成文,而能化于人心者,是谓文化。只是现在人心物欲坚固,基本上是化不开了。
  既然有朋友提出,有关文化的定义要研究上古历史和人的起源。  那么我就贴一些,个人对人的起源的论证思考。用社会学的来研究人类起源。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优势,是人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依靠智慧的传承来改造环境,且不仅仅是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社会环境。人类相比其他生物,其进化所依赖的智慧传承,已经从物质属性的基因,变成了精神意识属性的经验、习惯以及文化,尤其是与集体的智慧紧密相关的文化,成为人类诞生以后,最主要的进化标志。  人类首先是通过改造人类自身的社会环境,进而集合起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改造环境,从而建立了人类的文明,不断推动人类的文明水平的提高。在人类拥有了文明之后,人类的进化就主要以文明的进步为标志。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很自然地成为人类评判对应于这些不同文明水平的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  当今中国社会里,大量的西方文化的崇拜者,也正是基于文明为标准去评判文化,以现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先进为理由,来作为认为西方社会文化也同样先进的理由。文明作为文化的成果积累,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直观和简单的衡量标准。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需要向不同的社会传播的前提是文明必须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的优势是建立在文明的优势基础之上的。因为文明相比文化更直观,在中国的整体文明还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去宣讲甚至鼓吹中国文化的优势,的确是不具备更大的说服力的。  但这种局限只是暂时的,因为如果能深入研究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匀速地,而是螺旋线有节奏有快慢的。而人类的文化,也不都是等同于智慧,经常会成为束缚人类文明进步的阻碍,从智慧转变成愚昧。  这恰恰就是人类的文化必须不断进步的理由,以适应文明的进步需要。  因为智慧与否,体现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上。人类的文化与环境相关,地域和阶段性决定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类文化是否具有智慧紧密相关。人类的社会首先形成于不同的环境,环境造就文明,环境让人类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其次,环境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参与改造而发展变化,环境改变,文明进步,都需要社会文化作出相应的改变。而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则更会因为环境的不同,照搬文化,文化所具有的智慧也同样不一定能得到体现。  也就是说,同一地域的人类社会,曾经代表着有效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智慧,会随着被改造对象的变化,而逐渐失去智慧的含量。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则更会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让智慧得不到体现。  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有效与否,是检验智慧与否的标准,换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人类社会最复杂的,正是环境不但是指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的社会环境。但也正是因为文化,是建立人类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使得人类有条件继承主要的核心集体智慧,去完善和改进文化,适应进步。  今天,中国人的社会文化,人文文化,就正在艰难地努力之中,以逆转文明的落后现实。
  从猴群、狮群、狼群等动物世界的研究上,高级群居动物的社会性,已经被公认存在。从这些动物社会的结构上分析,无一不是每一个群体都是统一且排他的社会。外来者,无论是谁,都首先被当做敌人,为集体不容。一些争夺王位的失败者,甚至只有成为孤狼,浪迹天下,自生自灭。有理由认为,动物社会的集体共识和意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致因,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动物社会的基本稳定。或者还会容忍失败者的继续存在,直到旧的王者战败退出王位,但换来的是同样残忍的新王者对旧王幼子的残害。  如果把争夺王位,看是动物界的政治,那么显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集体共识,集体习惯成为选择政治的基本规矩。由此也证明,从古老的社会渊源上看,社会的政治正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可以相信,原始人类的社会最初也与动物社会的集体习惯类似。由于人类具有更高的智慧,人类的文化就可以更复杂的满足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因此,某种意义上,更复杂更体现出集体智慧的文化,才得以诞生。可以想象,原始人类首先就解决了动物社会无法解决的后代子孙的族群认同问题,以摆脱动物社会的残酷和血腥。  这也成为人类建立起不同与动物社会的集体习惯,只属于人类的文化的起点。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的起点,种族意识的进步,无疑是从动物社会到人类社会的一次质变。  这一转变,应该要早于人类农耕和游牧社会的分化,是所有原始人类的共同特征,也成为不同人类部落形成的关键基础。  解决了血亲的认同问题,不同血缘的同类的社会和族群认同,成为人类有一个更大的社会凝聚的难题。  游牧社会要相对简单得多,会继续依赖血亲稳定社会。不同血亲的新来者,比如战俘,只能是异类,被集体看低,具有更低下的社会地位,也更有理由在游牧社会诞生奴隶制。相对来说,定居的农耕社会,会更早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因为社会的发展相比游牧社会更迅速,为了继续维持社会的稳定,必须有更复杂更有智慧的文化,成为集体的共识。换句话说,农耕社会的稳定必须依赖更复杂的集体共识,这也成为炎黄和平融合成华夏族的文化基础。  文化的多样性,对应着人类的社会分工。正是因为原始农耕社会人类的物质及智慧更富足,成员逐渐壮大,促使社会分工形成,进而在原始人类社会,形成各种分工导致的小社会。甚至家庭,也以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换的形式,正式从整体社会分立出来,成为组成整体社会的最小最基本的单元。国家和社会,成为众多的家庭组成的统一集体,更广泛的族群认同的问题的解决,成为形成国家的基础。或者,正是因为农耕社会更早解决了不同血缘的人对同一部落的认同这一文化难题,给一直是依赖不同血缘的家族性质的部落,联合成更大的部落甚至国家创造了集体形成共识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必须让农耕社会以家族部落向混合部落转变呢?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是主要外因。从炎黄到华夏,经历惨烈的恶战,既有反思,又有面临新的外来部落的威胁,都是农耕社会被迫从部落文明向国家转变的理由。这一外因与农耕社会不但自我膨胀,导致必须更复杂的社会分工一起,成为整体的理由。但从主动性上,内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比较,游牧文明则因为恶劣的环境所逼,主要是为了扩张和争夺资源。其社会内部要单纯得多,所以部落文明直到近代都仍然是游牧文明的主要形式。其自发产生更多的分工,也主要是因应扩张和主动争夺资源的需要。后期,在面临更大的扩张和资源争夺对手的时候,比如强大的农耕社会国家的时候,才有联合部落,壮大部落的需求。令人恐惧的成杰思汗时代的蒙古帝国,就是不同的部落联合的结果。  如果将游牧社会这种更原始的共识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话,事实上,农耕与游牧社会不同的社会稳定的需要,导致了两者不同文化的形成。相比较,农耕社会产生的整体文化,显然比游牧社会产生的文化,要复杂和智慧得多。  这也应该是阿罗德.汤恩比教授看低西方社会,甚至不称其为文明的主要原因。文明的本质,就是包容,就是减少分离和冲突。可以说,至今西方社会都无法解决种族冲突和族群认同的原始人类的难题,还在让种族主义盛行,这成为了西方文化的硬伤。无论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多么先进和完善,都无法掩盖其文化对解决地球人类社会稳定的无能,而体现出明显的原始和落后。说得直白点,这种导致种族主义的文化仅仅比动物社会的集体共识高级一点点。  在今天,当自以为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台湾地区,还在煽动独立的时候,我们满眼都是荒唐和悲哀。  用一个巨大的问号送给台湾人:大一统文化居然会带来分离主义,有没有搞错?
  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起点。  基于智慧的进步,母系氏族社会解决了动物社会长期无法更改血亲之间,因为交配权的争夺,而导致的长期无法更改的骨肉相残的悲剧和轮回。  高级生物的性欲,是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性欲的满足,引发的对交配权的争夺,最直观和直接决定了优胜劣汰的方式,促进了种族的有效繁衍。但是,也限制了种族的进一步壮大。交配权的争夺,也成为动物社会政治争夺的主要方式。  而人类的智慧,则更进了一步,母系氏族社会的诞生,将交配权交由女性来决定,甚至整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文化,也随之被女性主导。从而解除了社会内部的有生力量的内耗的同时,也为智慧和艺术被社会推崇,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不再只有身强力壮的男人,才具有垄断交配的权力,靠智慧和艺术能带给社会利益或者取悦女性的柔弱男性,也能获得交配的机会。这一革命性的遗传习俗和社会集体共识的转变,以突出智慧的特征,成为原始人类从动物质变成人类的关键。  母系氏族社会的建立,不但彻底解决了动物社会骨肉相残的悲剧,也为社会智慧的进一步进步,社会集体智慧共识的进步,为人类形成文化打开了局面。  母系氏族社会,今天人类的一些民族都依然有保留,或者其文化依然有传承。比如泸沽湖的摩梭族,至今都保留有走亲的习俗。至今一些游牧文明,比如蒙古国,比如犹太民族的认定,都只在乎母系的传承,母系遗传成为血亲和民族认同的标准,就是这种原始文化的遗留。母系氏族社会的对社会稳定的明显优势,到今天都值得品味和关注。  母系氏族社会,实际就是原始共产社会,一切物质的争夺,相比交配权,都成为了次要和无关轻重。财产被集体共有,因为交配权实现了共有共享。社会的所有男性和女性,理论上,也都是共有共享。所以,性自由和性开放也是这一社会的必然特征。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主要对应于交配权的女性自主上。在这一社会,性以及繁衍后代,不再是个体特别关注的对象,人类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智力,用到发展物质文明上。如果一个母系氏族社会,不受外来的干扰,交配权由女性主导的这种和谐,将一直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外来部落文明的威胁,会又一次引发对身强力壮的社会需要,进而让强壮或者强力控制政治的男人垄断交配权的动物本能。交配权的私有,促使了家庭的诞生。私有制的诞生,最关键的触发因素,也应该是交配权的私有。  从母系氏族社会诞生的过程和生理原理分析,可以进一步推论出,性自由和性开放,会克制人类的自私,也当然会对家庭的存在造成负面影响。性的本能,依然是人类行为的最原始动机的致因,依然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最关键的要素。  从减少人类相互争夺的目的上看,人类也必须首先解决性与交配权,对人类社会个体的决定性影响,才有可能减少人类之间的物质需求和争夺。未来人类社会的大同,也将会以性和交配权首先成为人类关注的次要内容,才有条件使得人类社会,更看重智慧和所谓觉悟,从而促进实现人类社会的大同。在人类科技及文化的不断进步趋势上看,这一前提得到实现,并非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同时也可以说,与原始动物属性最直接联系的性和交配权,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是最特殊最重要的人类需要。任何社会,都不可忽视对这一人权的重视和研究,必须找到最适合人性需要的解决办法,以利于社会的根本稳定。
  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智慧的进化,而文化则是人类集体共识智慧的结晶,同样是不断进步和进化的。  本篇长文,从来不认为宗教的地位有多么高大上。宗教不等于文化,只是曾经的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甚至不能称为先进的文化。人类最终获得的统一文化,意味着集体智慧进入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也将远远超越目前所有宗教以及所有文化体现出的智慧水平。所谓觉悟,也不仅仅只是某部分人的觉悟,而是所有人类集体的觉悟。  在人类都具有足够的智慧和觉悟的前提下,人类可以轻松满足足够的条件,做到停止相互争夺,停止种族仇杀和冲突。  古往今来,不论中外,任何奉行同一文化的民族内部,都因为种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而基本消除了集体的对立和冲突。至于个体之间利益争夺引发的仇杀和冲突,如果文化能进一步完善,比如,有更高级的人类集体智慧能不但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别,也能消除家族甚至家庭之间的差别,包括物质差别和文化差别,一旦真正实现人类的大同,利益争夺还有存在的空间吗?  我们必须看到,人类当前的文化(包括宗教),还仅仅是大致实现了消除同一民族、同一宗教派别或者国家的集体对立和冲突,还根本无法解决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集体对立和冲突。至于民族、宗教及国家内部的个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更无力无能去解决。所以,都可以说是已经过时的落后的人类集体智慧。  由于当前现存的每一种人类文化的局限各不相同,在今天,如果满足于比较不足(可以称为比烂),那么各有千秋,谁也不能完全说服对方。比如,被我高度推崇的中华传统文化,就因为对物质文明的阻碍,甚至被中国人自己暂时放到了一边。西方文化,虽然依然是原始的丛林文化,却可以因为对个体自由的释放,促进了工业革命和工业主义,使得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高大上,而显赫一时,甚至掩盖了西方文化必然煽动利益争夺和族群分裂的事实和更大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在没有建设性的比烂中,当然不会让人类看到希望和乐观。  相信有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理解,而认为人类拥有现阶段无论哪一种文化,都不会消除对立和冲突,才有了这样的认识结论。  我们需要换一种比较的方式,看看哪一种文化更有可能兼顾不同文化的优势,弥补不同文化的不足。比好,才是具有建设性的比较和思考。而这正是当前人类最缺乏的一种智慧,集体的共识智慧,不是吗?  有一种文化,虽然也存在不足,但却正好具有这种智慧的高度,可以让我们眼前一亮。这种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大一统家天下文化。
  人类智慧进化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进入一个所谓虚幻空想的乌托邦,而是非常实际,就是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的社会环境。智慧的标准就是是否更适应环境。  不但人类的进化,就是智慧的进化,一切生命的进化,也都是智慧的进化。生命智慧进化的目的,也都是更适应自然环境,也包括适应生命自身组成的社会环境。低等动物以富含智慧的基因遗传,以物质性方式向后代传承智慧,高等生物则能通过语言向同类传递智慧,而人类因为智慧的提高,能使用文字记录智慧,所以不但能向同辈传递智慧,也能向子孙后代更高效率的传承智慧。  但也正因为人类智慧迅速膨胀,也带来不同的所谓智慧的繁杂,也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复杂。不同阶段的智慧,并不能总是被后代继承,旧的已经成了教条,已经成了蒙昧的所谓智慧,并不能都能被人类分辨。所以,人类社会开始陷入何为智慧的迷茫。在今天,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适应人类自己营造的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智慧却陷入了僵局,甚至明显是在走回头路,开倒车。  显然,人类的智慧,因为人类社会环境的更加复杂,其进化并非是一路顺风的,而是有反复的。从历史上看,也不是直线的进化,而是螺旋线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人类的智慧进化尤其在适应人类自身社会的变化上,明显吃力和体现不足。可以举一个例子,人类有关哲学的争论,有关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就争论了几千年,且似乎没有尽头。不同阶段的人类,争论同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环境的基础问题,竟然得不到统一的共识和答案,不正说明人类的智慧,离真正解决环境的适应问题,任重而道远吗?  如果人类能阶段性解决适应自身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人类也不能说进入到极乐世界,因为自然环境、人的社会环境仍然随时会因进步而变化,任何时候都仍然存在适应新的环境的挑战。  我们可以通过对低等级的昆虫社会蜂群、高级哺乳动物狮群社会以及猴群社会的讨论,来从低到高的推论生命的智慧的逐步进化,进而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不但兼有过去动物社会的智慧,也有新的提高。就是为了说明人类智慧进化的前世今生的因果,并非是凭空而生。  这种讨论虽然简单,但却富含深意,也考验读者的理解领悟力。
  我们通过这三则新闻,大致认识一下猴群社会的结构构成,以及分析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变动的原因,看看能否带给人类社会以启示。  蜂群、狮群、猴群社会能带给人类社会什么启示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前两则都是人类便于观察的封闭式环境下的猴群社会,所以,有很多细致的观察结论。后一则,因为是野生猴群,只能看到一些侧面的认识。  第一,在外界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猴王争夺,是带来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当不存在环境的改变和生存资源枯竭的严重威胁时,政治(实际是交配权的争夺,延续后代的权利争夺)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因。  第二,封闭且生存资源有保证的公园猴群,封闭且生存资源不一定有保障的海岛猴群,社会政治的争夺残酷,猴群的扩大扩张有限制。有限的生存资源争夺会限制政治形式的革新,政治结构单一,无法更改,导致政治争夺残酷。  第三,野生猴群,巨大的环境压力导致生存资源无法保障,从而逼迫猴群向外扩张的同时,同时缓解内部政治的残酷,猴群不但有了更严格的秩序,也有了总猴王,小猴王的社会分工,且能对外表现出更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这些认识能带给人类社会,什么启示呢?  启示一,不内斗的的前提是扩张。  同样是资源争夺,将资源争夺从内部,推向外部,从而缓解内部政治争夺,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在人类社会,这种情形并不鲜见,而是到处都是。所以,开放的社会,理应带来更和谐的内部社会,更有智慧的社会秩序安排以及政治,也包括更有集体团结一致的对外竞争意识和能力。  但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开放资源争夺的后果,恰恰导致了各种卖国言论,各种内斗,各种吃里扒外呢?  因为我们都看到了三个猴群某一时期的表现,而没有深入分析,三个猴群,尤其是野生猴群,是如何实现了与封闭保守的公园猴群与海岛猴群的社会结构的变动,从而更体现出了应该有的优势。  所以,启示二,广有开放的资源争夺环境是不够的,一个社会因为开放带来的,可以讲内部资源争夺引发的内部矛盾,转移到对外的资源争夺以及外部矛盾,从而凝聚社会,稳定社会,集合社会的力量一致对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建立起内部的秩序,无论是使用何种方式,必须有让所有的个体严格遵守的集体共识。  这一集体共识,就是这个社会的文化。文化,是导致社会秩序是否残忍或者和谐,社会集体是否团结和具备优势的关键。
  所以,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开放资源争夺的后果,恰恰导致了各种卖国言论,各种内斗,各种吃里扒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还无法形成集体都遵守的共识,还处在一个各种争论无法统一,各执己见,且无法调和的文化博弈期。  一些完全不看好这个社会,不认同这个社会,没有社会归属感的人,成为否定这个社会和集体的主角,且人数众多。这些人,就是被称为恨国者,JY的人。  在他们的眼中,资源争夺的环境开放,也带来了对传统集体共识的否定,当然也就是否定了传统的文化,而不是像很多其他国家一样,比如民治维新的日本,更坚守传统的文化,更具有集体竞争意识。  文化的嬗变,导致了当今社会的秩序的紊乱。
  一个集体和社会,产生分离倾向,原因很多,但发生大面积,公开的分离言论,说明这个社会的稳定变得非常脆弱,长此以往,这个社会不但无法带给所有社会个体稳定感,归属感,自身的存在也将成为疑问。  有人,就是利用这一社会规律,试图颠覆中国的社会和分裂中国的族群和国家。  如果说,猴群社会带给中国社会什么启示,就是,如果中国人都不爱国,不爱自己身处的集体,连猴子的认识和智慧都不如。  当然,爱国有很多方式。如果你爱国的方式,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以批评的方式,促使国家和集体的进步,但至少你还有人性,还期望国家变得更好,爱国还是你坚持不破的底线。但你一旦连爱国都反对,就是抛弃自己所处的集体,这甚至可以称为人不为己。人不为己,显然就不具有人性。  所以,爱国,爱集体,是社会性动物的人,最起码的人性基础。  野生的猴群,已经发展到可以在政治上,在交配权与生殖权的争夺上,可以分权和分工。这当然,体现出一种适应环境,甚至主动改变的一种生存智慧。那么野生的狮群,可以做到吗?更低等的生物昆虫中的蜂群,可以做到吗?它们的智慧,也能和猴群一样吗?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三种不同的猴群社会的社会结构,带来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启示三,研究一个社会,批判一个社会,评论一个社会,必须联系着环境,而不应仅仅只看到这个社会的内部。  封闭的社会,没有外来环境及资源争夺影响的社会,才会只需要认识这个社会的内部。  今天的中国,是封闭的社会吗?显然不是。中国还是国际社会的一员,还有与中国争夺生存资源的别的国际社会的成员。  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下,单单孤立地看待和评判中国社会的问题,难道不是很狭窄且片面的吗?  这样的人,能称得上真正理性且有智慧的人吗?
  启示四,人类的智慧比猴子更高。  一个69岁的李婆婆,不但能让猴子不再捣乱,而且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化猴害为猴利,变害为利,让猴群成为自家和乡亲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实际上,变李婆婆家与猴群争夺山林资源的利益争夺,为互利互惠,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试想,如果李婆婆一家,也如猴子一样的思维,一样坚持寸利必争,睚眦必报。杀猴子的心都起了,以人类的手段和高明,来一场人猴大战,并非不可想象,当然,后果可能是双输。猴子免不了血光之灾,李婆婆一家也失去了到手的赚钱手段。  人类,就是因为比动物更有智慧,才实现了本来是为利益争夺而势不两立的人与猴群的双赢,多赢。  我们看看身边的国际社会,某些国家,大多数国家还在大谈地缘政治,大谈资源争夺。这些国家的政治家,相比起来,对国际社会不同国家的资源争斗,束手无策,不是连中国一个农村的69岁的太婆的智慧都不如吗?  这又是为何呢?因为文化。因为这些国家的人类文化,还停留在猴群的文化水平上。还不具备更高级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水平,就这么简单。  拥有这种文化传承的一个中国老太太,都具有这种智慧,还能说什么吗?
  研究动物社会的结构和稳定,在西方称为动物行为学。有人这样描述狮群的社会关系:  一个狮群中通常有一只雄狮,也就是整个狮群中的狮王。  这个雄狮在当上狮王之后会把狮群里其他幼仔全部杀死,只留下自己的幼仔(雌雄都留)。其他幼仔的母亲会抵抗,但大多数情况下幼狮必死。  留下的雄幼仔慢慢长大,在他们的幼年时期,在族群里学会生存本领。长大一点之后会帮助族群捕猎,保护族群。但,狮王觉得他们对自己的狮王地位产生威胁,就会把他们赶出去。这些年轻的雄狮有的自寻领地,有的组成新的雄狮族群。等待自己成为狮王,或挑战其他狮王。在雄狮的一生中如此循环。  还有人这样认为狮群的主导者:  狮群的老大是母的。  狮群是母系社会,里面的所有雌性个体都有亲缘关系,不是姐妹、就是姨或母亲。公狮子和母狮子都有保卫家域的责任,但是它们都只是防范同性个体进入自己的家域。也就是母狮子不愿意其他的母狮子进入自己的家域,而公狮子又不愿意其他的公狮子进入自己的领地。那母狮子不反对公狮子进入,公狮子不反对母狮子进入。研究证明,如果狮群中母狮子少于三只的话,它们就难以有效地占据自己的家域。母狮子在保卫家园方面很重要。因为母狮子它要养育后代,它承担的是狩猎的任务。如果它不把它的家园保护好,它就没有什么猎物可吃了。公狮子是外来过客,它可以走,所以保卫家园的时候实际上母狮子的作用是比公狮子要大一些的。因为家域是狮群中的母狮子占有,所以别的母狮子进来的时候,它当然不允许。而公狮子,它要寻找更多的配偶,所以母狮子进来的时候它是欢迎的,而不是驱逐的。  狮群中的公狮子始终是受到其他公狮子挑战的,它不会平平安安地在这个狮群里生活。平均每三年,狮群内的公狮子就要被替代一次。公狮子6岁的时候,体型达到最大,这个时候它最容易成功入主一个狮群。等到三年以后,公狮9岁时就衰老了,很容易被年轻力壮的狮子赶出狮群。  两种说法应该都有道理,雄狮是狮王,体现在独霸交配和后代传续的权力,雄狮是繁衍种族和社会的王者。但是雌狮则是现实及长久狮群社会的稳定秩序的主导者(王者),正是因为有雌狮这样一种社会分工,确保了狮群的稳定和延续。  但是,新狮王对前任狮王的幼子的杀戮,不但妨碍了狮群社会的扩大,也体现出更原始和血腥。说明这种集体习惯对繁衍狮群是负面的,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当然从社会平衡的视角看,这种局限有助于约束这种食肉类动物的群体的扩大,而保持适中,进而确保始终有食物(资源)以延续种族,体现出反向的一种智慧。但是,狮群在进化中,显然不如猴群在地球有更多的分布区域,其种族逐渐进入到濒危灭绝的危险之中。因此,从生物进化上,狮群显然不如猴群。也意味着,狮群社会的集体共识,比猴群的集体共识要落后和原始。
  启示五,我们从狮群社会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政治分权。  雄狮和雌狮,各自拥有对狮群社会的部分主导权,相互相安无事,互为制衡。能依靠搏斗竞争获胜成为狮王的雄狮,始终能确保狮群的后代具有优良的遗传特征,确保了后代的竞争优势。而雌狮们则因为对所有幼子的抚养,对狮群的凝聚和秩序的监督和维护,成为狮群社会的维稳主力,甚至也负责狩猎,带给狮群最重要的现实生存资源,兼顾内务外勤,可以说是行政之王,狮群社会经营和维持之王。  说明,一个社会的政治权力和传承,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权力和传承,但却可以与社会的经营和行政分开设置权力。后者可以长期存在,前者可以轮换。  类比人类社会,狮王就是政治中的官员,而母狮们则是政治中,长期稳定的公务员。  谁说动物社会不能带给人类社会以启示?
  必须再次明确提醒大家认识到人类参与自然改造,参与人类社会的构造,在今天带给地球,在未来带给宇宙的变量,给地球环境以及宇宙环境的影响。  正是因为人类参与了改造自然,人为因素与其他大自然的力量一起,让环境的变量更加复杂,从而让生命适应环境的挑战更加巨大。  据地质考古研究,在人类形成的关键时期,第四纪冰期后期,地球的自然界动物曾经发生过一次集体大灭绝,而其主因之一就是因为人类的捕猎。人类正是借助首先解决了组成人类社会的集体认同和归属问题的智慧,使得人类的种族不但有条件膨胀,也因为其壮大,而对地球别的生命带来了更大威胁。人类的种群突然扩大,显然与其智慧的进步紧密相关,与其成为人类紧密相关。  在今天,也正是因为人类能参与改造自然,甚至对地球的生存都带来了必然的影响。如果人类不节制的开发资源,改造地球,甚至改变气候,干扰和打乱地球的自我调节,人类就有和地球共同毁灭的可能未来前景。  在今天,这种矛盾主要引发了两种对立的认识,一种是反文明的环保主义,一种是反节制的科学与物质发展主义。前一种,人类放弃对自然的改造,让人类面临物质需求的巨大落差,必然引发人类内部争夺的加剧,让人类可能因内斗而自我毁灭。后一种,无限索取资源,改造地球,也终将有一天突破地球的承受极限,让人类与地球一起毁灭。这两种认识,显然并非可以说是有足够智慧的认识,可惜却成为世界人类集体意识的两个主流。  人类的智慧进化,如果最后结果,是导致人类与地球共同毁灭,或者自我毁灭,这就不是智慧的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集体愚昧失控的结果。  因此,人类智慧的进化,不是人类想不想进化的问题,而是必须和被迫进化的问题。  环境造就人类,环境造就文明,但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也可能让人类随着环境的毁灭而会没,造成文明的毁灭。  绝大多数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参与环境改造,包括对人类社会环境改造,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很多人已经被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成功,各种所谓的智慧的知识的普及,而麻痹和陶醉,完全没有应该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研究人类文明,可不仅仅是因为爱好和无聊,更多的,更应该是:为了责任。  如此,你可以理解为什么阿诺德.汤恩比会在生命最后的时期,还要与人对话,一定要大谈人类的文明的未来,同样是,为了责任。
  一个人辛苦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如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被误读,被轻视,被无视。这个人再有智慧,依然是其个人的智慧。然后,如果他的智慧也随着他的生命一样进入了坟墓,人类就必须继续等待,看是否有人,能再次重复这个人的思索,重复总结出同一个智慧。  人类的生命的短暂,让多少思考者就这样,不断的轮回和重复,可惜是低水平的重复。  人类很聪明,但这种类似的表现,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上,绝对不是少数。也正说明了一句古话,聪明总被聪明误。  当然,真正有智慧的知识,总是会再次发光的,总有成为人类集体共识的一天。孔子的思想实在100年以后,才成为了主流文化。同样,苏格拉底、耶稣、释迦摩尼、马克思等等所谓的先知和先贤,也都是在生后,才得到推崇。  人类这种低效率的智慧获得的悲喜剧,在历史上,在不同的地区,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上演。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古老的剧情,还会继续吗?还该继续吗?  可能还会继续,因为人类的社会,实在是远远比自然环境更复杂。
  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启示,不管动物也好,虫子也好,都是可以吸取成为参考的经验。  因为人类社会,已经是几十亿人组成的超级社会,不同的国家的人口也都是以万,以百万千万计,中国和印度则有十多亿。  组成社会的人口越多,社会的复杂性就越超出人类历史上的曾经经历,也意味着如何认识和维持这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是人类不断面临的新的挑战。  从社会结构的清晰以及复杂性上看,蜂群社会要比猴群和狮群具有更鲜明,更突出的特征。  因为蜂群的组成个体要比另两种数量大得多,一个蜂群的蜜蜂数量,少的时候有只,多的时候(采蜜高峰期)只,因而也复杂得多。所以,人类在研究了蜂群社会的特征之后,会不得不得被蜜蜂社会的体现的智慧倾倒。  所以,我们花了更多的篇幅来介绍蜂群的社会结构和分工。蜂群社会带给人类的社会的启示,同样值得期待。  蜂群社会因为复杂,所以,其最大的特征,也成为我们又一个启示。  启示七,越是复杂的社会,越离不开社会分工。良好的社会分工,会让再复杂的社会变得简单和有条不紊,让秩序永远维持社会的稳定的同时,带给蜂群集体的获利和进步,进而让所有蜜蜂个体有归属,有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蜂群中,蜂王负责繁殖种群,并靠释放激素,调节种群的分工和规模。工蜂则负责养育蜂王和幼蜂,内务外勤,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秩序,甚至还干预蜂王的地位和选择,也具有部分自我调节功能。而雄峰则主要是完成交配,且同样是竞争中才能获得传承遗传的资格。三种蜜蜂的分工明晰,互不越位,也相互制衡,相互依存。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复杂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复杂且清晰的分工,带来工业生产的高效率的同时,有力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很难相信,人类没有吸取蜂群社会或者蚁群社会的成功经验,也正是因为西方科学,诞生了动物行为学的学科,也为工业化的人类社会的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理论和认识基础。  虽然,这些是前人已经总结过的认识,但我们重新去概括和总结,依然会让我们感到震撼,为蜜蜂,为自然选择中体现出来的智慧震撼。  当然,我们总结的目的,不仅仅是走前人走过的路,而是有新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规律。不是像动物行为学一样去深究细节,而是更强调总结概括,为了对比人类社会,对比狮群社会和猴群社会。  作为低等级的动物,蜂群庞大的数量可以维系种群的繁衍,为了维持现实社会的稳定,但也同样伴随着大量的社会个体的牺牲。我们不敢想象,如果现实中的狮群社会,猴群社会也必须依靠大量的个体的试错和牺牲,才能总结更具有智慧的集体共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对更高级的人类而言,道理也同样。  所以,我们认为蜂群的智慧,就个体的完好保护和保存上,远远低于高等级动物和人类。  另一方面,现实及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某种意义上,也同样无法避免组成社会的个体的大量牺牲。而更可悲可叹的是,即便经历了多次,甚至是经历周期律的轮回,靠牺牲大量的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到现在,也依然不能总结出智慧,还在继续的低水平的轮回之中。从这个对比意义上,相当多的人,整体的人类,甚至连虫子的智慧都无法具备,还有什么比这种对比更让人悲哀和叹息的吗?
  我们需要智慧,而不是为了社会的稳定而排斥智慧。虽然,这种动机可以理解,但不能成为我们顽固坚守愚昧的理由。  我们需要以智慧来改进人类社会,我们是人类,我们的智慧基础和传承,没有任何别的生物能比肩。  这是每一个人,一个思想者的当然责任。
  地球的生物,有很多社会性群居物种。如果要研究社会,可以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这些生物的社会规律,一样能总结出所谓社会学。好过杜撰和想象一个根本不靠谱的所谓宇宙社会学,更有依据和更针对实际。  宇宙可能的高智慧生物,必须是逐步进化出来的,不是什么虫子都能走向太空。  为什么昆虫被称为低等动物,而哺乳动物被称为高等动物,就因为其进化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更复杂更有智慧的遗传特征。  任何文明都不是断代跳跃进化而成的,而是逐步积累实现的。世界上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智慧的进化。  总结蜂群的特征会发现,蜂群社会内部分工很细致,但不畏惧不回避大量的个体为社会牺牲,有些甚至是无谓的牺牲。  有人对改开前的中国社会,会产生类似类比的认识。认为改开前,文革中的中国也是像蜂群社会,人像虫子一样的为集体无谓的献身。  这本身有部分道理,但不准确。因为现代工业社会,都是工业化或者为工业化努力的社会。工业化社会因为复杂,所以必须有严格和细致的分工,所以就必然没有完整健全的独立个体性,偏重于某个方面,忙忙碌碌,像虫子一样辛苦求生。与其说改开前的集体主义社会类似蜂群社会,不如说任何工业社会,大规模分工协作的社会,都有类似蜂群社会的特征。  这样的社会,当然不仅仅体现出高效率的某种智慧,也有对社会个体的个性和人格约束和压制的,类似虫子一样机械化言行的必然反思。
  通过研究蜂群社会,以及蜂群社会的独特特征,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分工与工业社会的必然联系。  西方社会首先通过动物行为学,获得了分工协作的智慧认识,进而借助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实现了工业主义。但是,社会分工一旦成为了文化,成为了主义,也意味着具有独立人格的每一个社会个体,必须接受社会给予的社会分工,进而必须克制社会个体的个性和人格。这也意味着,人的个性和人格被压制。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西方社会会诞生对个性和人格的反思,人文主义和社会主义改良思想,开始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进而在20世纪中期实现了大部分西方社会的改良,工会运动和福利社会,以及性开放运动,嬉皮士现象,成为伴随工业主义扩张到全球的反思文化。  如果说,工业社会让所有社会个体有一种失去自我,被动接受分工导致的机械化人格改造的感受的话,那么,人类种群的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膨胀,也应该是和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互为因果。某种意义上,人类种群的自我膨胀,有可能让地球不堪重负。如果深究原因,工业主义和工业化难辞其咎。也因此,反工业文明,反社会分工的保守文化,比如宗教文化,环保主义,动物保护组织等反思文化有了生存的空间和意义。进入21世纪,这种反向文化的拥笃始终在西方不时发声,引发争议。碳排放的文化,甚至成了新的经济内容。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些仅仅是已经进入工业化的西方社会的反思思想和文化,而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化,那么,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就会丧失进入工业化的理由。  人类当然应该全体进入工业化之后,才会拥有限制工业化的集体共识形成的基础,否则,就是已经进入工业化,享受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限制他人进入工业化的西方文明的自私。
  说人类进化没有意义,还不如病毒等原始生命,这种说法具体片面和错误在哪里呢?  在讨论猴群狮群与蜂群等社会性动物的社会结构中,我们发现,低等生物的蜂群社会的复杂和社会分工,建立起来的高效率的智慧,是以牺牲大量的个体的生命为代价的。作为高级哺乳动物的猴群和狮群,显然不具备昆虫的数量基础,更不可能承受这种个体牺牲的代价,最多体现在猴王和狮王的争夺中个别个体的牺牲上。对个体生命的保护和保存,成为生命智慧体现的主要依据。  也就是说,从个体生命的存在的不同区别上,低级生命即便能实现种群的繁衍,也是以大量牺牲个体的生命而代价的。这种牺牲个体生命的表现,就是其低级原始的证明和表现。高级动物显然可以依靠语言和集体共识来适应环境,而人类显然也不需要只能靠个体的牺牲,靠后代基因的自然选择来繁衍种群,而靠语言和文字记录的智慧,不但适应环境也改造环境。  所以,生命进化的意义和标准,应该是获得适应环境、繁衍种群的智慧,且以减少对生命的牺牲代价为前提,而不仅仅是适应环境和繁衍种群。说人类不如病毒、高等级生命不如原始低等生命的说法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只看到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因而是片面和错误的。  正是对生命的强调和重视,尤其是个体生命的重视,生命进化才有意义。也正是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强调,而只看到了种群的整体性生命进化,才会得出于此相反的结论。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认识社会的时候,会经常忽略整体性和个体性,带来的同一社会性概念和名词完全截然相反的含义和意义。生命的社会性,或者称为社会整体性,与生命的个体性,就发展和存在而言,必然是存在矛盾的。因为有社会性的需要,就必须压制个性和独特性。社会越复杂,越是分工明确细致,个体就越专业化,个性就必须更符合专业性,也就是更可能压制普遍的差异性。  就利益而言,一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更是必然冲突的。整体的利益多,则个体的利益必然会受影响。  也就是说,强调了整体性,就必然反对个体性。也因此,如果研究同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如果不区分整体性和个体性,就会陷入迷乱和矛盾,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人类显然已经超越的种群数量较小的哺乳动物社会的智慧,但是,由于人类的种群爆炸性的随着改造自然的智慧的爆发增长而增长,人类还没有走出复杂社会如何保证和兼顾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矛盾的智慧瓶颈。人类还在无谓的牺牲大量的个体,还在为人类社会的秩序的建立,而试错的过程中。  很多人看到眼前身边的人类社会环境,或者只看到人类社会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不相信人类社会能找到最终解决这一对立的矛盾的智慧,或者忽视了整体与个体性的区别,而直接否定了人类进化的意义,进而否定了生命的意义。  这种表现,当然是很自然的,反而更说明人类的进化,还远远没有完成。  不是人类的进化无意义,而是人类的进化还没完成。看到了人类的现实局限,不如蜂群蚁群的集体整体的高效率,不如猴群和狮群的有个性野性,正是没有正确区分和对待整体性和个体性这一任何社会的必然矛盾。  这也与当前中国社会的集体共识迟迟得不到落实,文化艰难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众多非理性否定认识类似。
  桃红李白三月阳春:
22:45:32.35
评论  可以这么说,但不够通俗。一个沉淀,代表着集体共识的凝聚。但不是一般人都能理解得到。文化是个最基础的认识概念,所以从普及和统一概念的角度,需要直接简单明确。如果概念不统一,交流和思考都会遭遇误会。而这是文化这个概念不确定和模糊的最大社会负面影响。  =============================================================  智、识的积累和见解的沉淀,是文化。  =================================================================  这个定义,也正想寻找讨论的机会,lz的主帖正好.  任何文化,都不有主动地寻求普遍"共识",一般都是一定局部的共见,而且随时间的流逝,也损弃多多,所以用了"沉淀"一词.此义表示某义已消逝了,或可钩沉再现.有两可的意思.所以认为这样表述很恰当.lz认为?
  回复 @传图人  由于任何社会和集体都不是由同样的人组成,存在个体差异,存在层次,所以,在任何社会和集体形成共识,都只能依赖部分的主流的决定者,更别说是共识的智慧了。  如果完全放任自然沉淀和选择,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共识和得到共识智慧的。  所以,必须有人将某个人的思想和理论,看法和主张,当成可以让集体和社会选择的智慧,以推动共识智慧的形成。  而这就需要集体和社会的政治。  比如你的发帖,是你个人的思想,哪怕非常有智慧,但仅仅靠你的发帖是非常难以自然成为热帖的。反而是那些追求噱头,标新立异,出位夸张的帖子,更能吸引人,更能引来参与者。  我们所有的思考者,都无法回避最终必须借助社会力量的前提,才可能将所思所想,变成共识。  当然,如果集体的教育水平很高,导致集体素质很平均,那么,这样的困境将大为减弱。
  回楼主:  “而这就需要集体和社会的政治。”  文化是一种自然的融入状态,自然的传承,它并不一定依靠於政治。与政治相关的也可称文化,只能算一支。
  可传承的智慧
  wenrujymio
  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