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子需要请教: 1.在古代造一艘长100米高12米宽15米左右的商船,从

中国船舶网
谁知道中世纪的航海帆船有什么类型的吗?
各种类型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补充:
中世纪时代,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中世纪前期,以北欧人的造船术最富特色。 北欧地区水域宽广,居民们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学家曾在丹麦发现了许多属于青铜时代的船只的图画。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须刀上。画中船只船体较长,船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上面还刻有各类动物头像,船只中央画着一株竖立起来的树木。在日德兰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掘了一只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图画船颇为相似。船身细长,长达42英尺,结构精巧,宛如一艘竞赛快艇。每块船板都很窄,不用钉拢,而是合了缝之后再绑缚在骨架上。中世纪早期,北欧船又有一些新的发展。1863年,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其中一艘现存石勒苏维格的一个博物馆里,船长60多英尺。此船已显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叠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缝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达姆船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没有什么区别,而南方船只的头尾很不一样。 3.无甲板。船主要靠桨来推动,还没有桅和帆。此船略带圆形,只有一个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人的船开始发展为帆船。在瑞典果特兰群岛上所留下的一系列这个时期的雕刻中,已发现帆不是一小块布,而是满面的方帆,帆面还涂有红蓝等条状色带,成为一种夺目标识。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没有置一根横桁。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洋推进。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罗斯、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达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陆地上。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是与具有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相联系的。 已发现的一些船体很能说明维京船的特点。典型的是挪威的两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发现于挪威的奥塞伯格。两地都在奥斯陆附近。据鉴定,奥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约800年左右,是一艘长型船,长21米,宽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浅,适宜于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则是一艘典型的战船,宽度虽与奥塞伯格船同样,但长达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后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处发现了5艘双艄船,年代约为10世纪,船上装满了石头等物,据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锁水道以防入侵者。虽为同一船型,但式样、体积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划船,吃水深,船舷较高,可能是运兵船。 根据各种船体材料分析,诺曼人的船只大约有如下特点。这些特点大多是在前述尼达姆船时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纪间进一步发展而新出现的。 1.船体为长船状,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长船宽得多,船的头尾接近对称,都呈尖翘状,离海面很高,称为双头船(double—ends)。整个地看船身,为平滑弯曲的线条,从高船首到中间的近乎圆形再到高船尾,曲线很优雅,头尾都似蛇龙昂头,遇到危险时还可将头尾去掉。 2.动力以扬帆为主,兼以划桨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两根张着纵帆的桅杆”,桅杆一般立在中心处,如戈斯塔德船桅杆就树立在中心处一块形状象鱼的坚硬石块上,并有支桅索。为了抗击北部海域上的大风,维京人船上设置的大方帆(单帆)一般都用皮革制成,或用加进了皮革条的布制成。船上还设计有帆脚索,可以牵动帆顶风的那一面,使船在横风的情况下仍能顺风航行。专门设有固定船桨的装置,如戈斯塔德船每侧均有16个桨洞,从船舷的上边穿下,形似锁孔,扬帆不用桨时,用滑动的形似梭状的木栓将桨孔盖住,以使水不进入。桨片上也置有盖板,划桨时将盖板撤走。 3.船底及外壳板的构造比较独特。船底有龙骨,肋骨横接其上时有平斜两种方式,因此出现了龙骨似乎看不见的平底船和龙骨凸出的尖底船两种船型。两种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这是北欧船优于地中海船之处,是诺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于登沙滩,适合于诺曼人侵入别地时涉滩深入内河,故也很多见。外壳船板用塔接方法连成一体,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块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块船板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铁钉闩钉,因此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压力。船仍无甲板,所以诺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处在露天无遮拦的状况之下,据说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时用的就是这一类船。前述哥本哈根5条船中一只大船船舱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桨。舵桨很长,安装在船尾的右侧,一直伸到龙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稳定。舵桨靠摇动右舷上的舵柄来控制,故而导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词来表示船的右侧。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正是诺曼人的船只(主要应该是尖底船)给航海技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革命:“他们的船是一种稳定的、坚固的海船,龙骨凸起,两端尖削,他们在这种船上大都只使用帆,并且不怕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上受到风暴的突然袭击。……而诺曼人则乘这种船进行了海盗式的探险,东面到达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达了美洲。这种敢于横渡大西洋的船只的速成,在航海业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还在中世纪结束以前,在欧洲所有沿海地区就都采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纪里,以维京人船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发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现,取代了过去的舵桨。关于尾舵及连用舵柄的最早图画,发现于一个1200年的英国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弯曲的,以适应船尾曲线。后来船尾成了直线型,尾舵也随之改进,一个1242年的德国北部印章表明了这一点。尾舵使用有助于船向风行驶,加上船体加深,船在逆风情况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维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后发生了变化,即在船头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层结构,称之为“堡”(castle)。“堡”原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那时海战船靠得很近,头尾堡可在敌人登上船腰时起一定的防卫作用。后也扩及到了商船。船上有这种高层建筑,给人一种外观“头重脚轻”之感。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实际成了船头的“水手舱”。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现和演进。北方商船称为“诺尔”船(knorr),船身比长船宽、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风的船。14世纪时,诺尔船发展为标准的商船,其型式统治了北欧达400年之久。北方闻名的“科格”船(cog)实际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实的船尾舵来控制方向,有一个长长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挂方帆,船体特别坚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础上,北方又出现了更大的“霍尔克”船(holk)。 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 欧洲南部的造船历史可溯源于接受过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克里特帆船两端起翘,单桅,悬一方帆,这是以后几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时的希腊迈锡尼文明遗址中,也发现有带树木的船只图画。这种树木可能兼有桅和帆两重作用。在整个古希腊罗马时代,造船业无论是战舰还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长船”(galley)和“圆船”(roundship)两种船式。 长船原是一种敞开甲板的船,长约30米,靠单层划桨共50只推进。到前480年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时,希腊战船长者达45米,舷外装有桨架,使船的宽度达6米。有2至3层长度不同的桨。再到后来,长形船发展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称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层桨片。长船上装有桅,但帆只在顺风时偶用。作战时划桨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风力、风向所局限。长船长且狭,空间过小,不能储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载货,一般只用于军事。 圆船则大多作商业用途。圆船长宽之比约为5:2亦有稍长些的。吃水比长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两侧成格子状。起初它仅有一桅一帆,后到公 元前后,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时还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顶帆。或有一大桁在船头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挂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为桅杆的辅助性支柱,沿船两舷贴有一厚带来代替绑索。这种大船笨拙,主要用帆来推动,虽然不能顶风走,但能将帆转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内吹来的侧风。此外也须划桨助力,需用船尾两侧舵桨控向。圆船载物多,如罗马运谷物的船体积就较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运载能力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 中世纪时,南欧船既继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传统,亦受到了同时代阿拉伯船只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船的外壳板合缝平接,并用铁钉钉在肋骨上,缝中填以沥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国各时代的船各有特点。 9世纪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体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装置(接受阿拉伯人技术),船能在风向的60°角内行驶。船的圆体形状、平滑表面均减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这些庞大的船有一个很好的航行质量。船在不太需要关心风向的情况下仍能基本按预定方向行驶。这类船在随后的二三个世纪里越来越大、越笨重,称为“内夫”(nef)船,有2至3桅,都采用大三角帆装置,排水量超过千吨。意大利船两头都有船楼。中世纪盛期,一种结合了长船和帆船特点的称为“泰里达”(tarida)的船舶广泛使用。之所以要结合长船特点,是因为商用帆船上还得对付海盗们的进攻。用水手,既能在无风的情况下行驶,也具有一定的战船功能。 12世纪中期,热那亚船有两层甲板,13世纪后期出现3层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挂三面大三角帆,后帆挂两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热那亚或马赛所产的硬质的棉或麻帆布。13世纪中期,有些地中海船只长达30米。控制方向的装置是侧舵。侧舵有一对,安装在船尾附近,两侧各一。14世纪时,地中海船只也开始用船尾舵。同时,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约也在13世纪里开始出现在地中海上。14世纪初,意大利人已广泛造用这种单桅大船来装载远航货物了。 14世纪末以后,南北船特点开始混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大型船只“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后来成为西欧远洋航船的最初式样,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时代(16—18世纪)到来之前的最典型船只,既可军用更可商用。据说,南北特点的混合源于十字军时代,因为那时各国的十字军都有机会观看别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装置技术,如固定船舱、单面大帆,南方的船体构造技术,如甲板、平接船板技术,都被视为长处而结合在新型船只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现于威尼斯、热那亚和西班牙等地,船体既深且宽,有一个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楼凸出了船头,船身平滑,整个侧形颇似过去的北方船,有一条优雅的圆弧形线条。船舵已不再在一侧,而是安装在船体中心线上。 15世纪后,卡拉克船从一桅一帆演变成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较矮,主桅(mainmast),较高,以及后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挂一大三角帆。后来,在船首置一杆后送,上挂一方形斜杠帆,这就可使前桅后移并增加高度。后又增加了一些横桅索来做辅助用途,增加梯索(系于横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于攀缘桅杆的木梯。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感觉到驾驭大帆太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挂三面帆,从下到上依次为主帆(course)、顶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后来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现了四桅船,前桅挂若干方形帆,后三桅则挂大三角帆。后来还发明了一些缩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样靠收帆来减小帆面,而是用一块块小旗似的帆布系上,不需时解开带子拿走就行。微风时如需增加帆的面积,也用一些窄布条系加在小块帆布上。15世纪时,装有帆桅装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纪大帆船时代船的桅帆装置的基本样式。 葡萄牙船则是轻便的“卡拉维尔”(cararel)船。它起源于一种叫“巴尔卡”(barca)的渔船,此种渔船仅有20至30吨。卡拉维尔船之深大约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后三角帆,使船能行驶横风。这两种帆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变风向。一种装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顶帆,后桅上挂一高的大三角帆。挂方帆是为了顺风行驶,挂大三角帆则是为了抢风调向。还有一种卡拉维尔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种特殊的三桅杆带尖形体所谓斜帆装置的船只。帆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为三角形,一般都安装在与龙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顺风时每小时可达22公里。船轻巧且易于操纵。逆风时能向风曲线前进,一会把一侧船舷转向风,一会又把另一侧船舷转向风,走之字形路线。 卡拉克和卡拉维尔这两种新式船,虽然船型迥然相异,但都适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伦布航海船队中的“品塔”号(Pinta)和“尼娜”号(Nina),就是轻型平底的卡拉维尔式船,而“圣玛丽亚”号(SantaMaria)则是装置完善的卡拉克船。达·伽马年开辟印度新航路的船只,在体积和形状上也与哥伦布船相差无几,基本上是这两种船型。 不过,不论是哪种船,中世纪欧洲船的吨位一船都不大,船体远小于中国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诺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峡所乘的船,每只载重不过30吨。14世纪初,英国船只平均载重为200吨,最大的船也不过300吨。而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时所提供的船只平均能载运500多吨。14世纪以后,威尼斯开始建造商船队。其船为长船形,吨位原为100吨,后达300吨。而15世纪时热那亚的卡拉克船中竟有达到甚至超过了1000吨的。14世纪初,一艘普通汉萨商船的吨位大约是75吨。1440年时,汉萨商船主要是霍尔克船,平均载重大约为150吨。三十年后,汉萨船队中出现了“卡维尔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吨位在300吨左右。在法英酒类贸易中,155世纪早期没有船能装载100吨以上的酒。但到这个世纪的中叶,来自波尔多的船只平均可载150吨,少数船还可装运500吨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过200吨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对随后的大多数科格船来说,400吨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吨位。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达到600吨甚至700吨。葡萄牙的船只在年间,平均吨位至少翻了一番。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荷兰人,15世纪里用的有几种船。没有龙骨、圆形船身的霍尔克船吨位从200吨到400吨不等。长型中底的快船吨位则从250吨到500吨左右。不能简单地以船的大小来判断船的航海能力,因为哥伦布和达·伽马他们在进行远洋航海时,各自所乘的旗舰也不过载重150吨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续航能力也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导航)技术。 参考资料: /archivecontents604001/已被0人收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google earth]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8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这里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汇。 莫高窟洞窟开凿在南北长约1700米,高约15到30米的崖石上,现存洞窟735个,包括最初发现的492个,和近年来新发现的243个。这些洞窟按分布自然形成南北两区,南区长约1000米,北区长约700米,有壁画4到5万平方米,彩塑近2500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闻名于世的藏经阁位于南区西端第17窟。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是佛教从西域传入内地后的产物,其续建和重建前后绵延了千余年。在隋、唐前期,进入开凿的鼎盛时期,到宋朝时,西夏对莫高窟的建凿已远不如前代了,元代时仍有开凿,但莫高窟已逐渐走向荒废,变得鲜为人知了。到清康熙年间,莫高窟才逐渐又被世人注意。光绪二十年(1900),一名道士偶然间发现藏经洞,内有文书、经文、文物4万余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后莫高窟屡遭各国冒险家的掠夺,文物大量流失,直至1943年其归为国有,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才开始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和研究。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菩萨、力士、天王等佛教尊像,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教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因缘故事画、供养人物画等和部分中国神话故事画。其中隋唐作品占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石窟内容的主题是佛教,但是它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社会生活,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全书。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石佛教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石佛教造像和壁画。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莫高窟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和壁画得以完好保存,使我们可以了解占据中国古代艺术主流的佛教艺术的辉煌,一睹别处业已消失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也是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莫高窟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
-------------------------------------------------------------------------------------------
...楼主...
来自:保密
发帖:514+5187
巴斯城最开始是罗马人的温泉城,在中世纪变成了重要的毛纺织工业中心。在十八世纪,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吸取了帕拉第奥建筑风格的灵感而把巴斯城建成为新式和古典式建筑物融合统一的优美城市。 巴斯坐落在伦敦西150公里的萨默塞特,埃文河蜿蜒曲折的河谷间,在科茨沃尔德丘陵的天然圆形剧场的遗址上。\"巴斯\"一词英语是沐浴的意思,用作城名反映了该市起源于温泉浴场。最晚在公元一世纪,巴斯的热矿泉已经被罗马人开发。温泉浴室一向为罗马人偏爱。他们入侵不列颠后,就被此地的温泉所吸引,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浴场,还造了一座雄伟壮丽的神殿,祭奠智慧女神弥涅耳瓦。那时巴斯是罗马英格兰(不列颠省)的一部分,而且埃文河最初是与罗马的边境防御系统结为一体的。从公元411年起(这一年是罗马统治结束的标志),直到9世纪,遗址被遗弃了。 巴斯在中世纪是羊毛工业的中心,从1147年起,它也是那些受风湿病折磨的人的医疗中心。巴斯也以其宗教地位的重要性而闻名,而且在年间是主教派的活动中心。大约在1703年,安妮女王下旨重新修建温泉疗养设施,很多著名的建筑物应运而生。乔治王朝时巴斯已形成规划良好,建筑整齐的城市格局。在纳什、伍德和艾伦三人的策划下,巴斯变成一个最时髦和高雅的嬉水乐园,并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城市的主要建筑和规划发展都是在这个世纪进行的。今天,巴斯仍以其是温泉中心而闻名。按照国家有关法令,这里已有4900座建筑物被列为保护对象,有6个地段被划为考古遗址,从而使巴斯成为英国当今最富有特色的古城之一。 除了中世纪地段与沿河的街道,巴斯的规划是根据最新的原则设计的:它的街道,被规划为直线格子,提供了远景视野。在中心地区,这些街道成直角互相交错。除了矗立着歌特式修道院教堂的中世纪的步行者中心,巴斯的景物可上溯到18世纪,这时期城市的显著转变在于它是根据帕拉弟奥原则建造的,而且其建筑与自然背景是协调的。大规模的带有大窗户的新古典纪念建筑优美地融为一体。在古建筑遗址中,以罗马浴场、水泵房和大教堂尤为著名。 罗马浴场在市中心,环绕温泉而建。这个温泉从三千米深的地下,每天喷出127万立升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46.5度,既可饮用,又可治病。18世纪,人们偶然发现弥涅耳瓦女神的镀金头像,早已湮没不闻的古罗马浴场得以从新现身。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掘表明,罗马浴场设有好几个浴池,还有游泳池和暖气加温的房间。浴池周围布有雕塑、栏杆,浴池上方原来覆盖着巨大的弧形拱,现仅存一些柱子,但浴池周围还能找到拱的残片。 水泵房紧挨罗马温泉,但却年轻得多,建成还不到二百年。别以为它是一个放抽水机的房子,在十九世纪,这是旅游巴斯的绅士淑女们每日聚会的场所。6米高的楼顶上有精致的雕花,巨型的格子窗户是乔治式建筑的标志。窗前一个小小的圆形喷泉,就是从前仆从取矿泉水冲茶的水源。 大教堂在罗马浴场东面的广场上,建于15世纪,为哥特式。朝西的一面以具有许多大窗户和扇形拱顶闻名,因其窗户多,有\"西方灯笼\"之称。 城西北还有两处别具一格的建筑范例。一个是1754年建造的环形建筑群。它环抱着一个直径92米的圆形广场,由同一屋檐下的多层建筑整齐环列而成。另一个是1774年竣工的王家月牙建筑群,呈弧形,长达184米,由三十几座多层住宅在同一屋檐下整齐排列组成,在其前面形成空旷的月牙形大草坪,一条宽阔的街道把这两组建筑群连接起来。
City of Bath
Founded by the Romans as a thermal spa, Bath became an important centre of the wool industry in the Middle Ages. In the 18th century, under George III, it developed into an elegant town with neoclassical Palladian buildings, which blend harmoniously with the Roman baths.
51°22\'53\" N, 2°21\'31\" W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28
65米高的贾穆宣礼塔肃穆庄严,高耸入云,其历史起源于公元12世纪。贾穆宣礼塔外砌烧制精巧的砖石,顶部饰有蓝色釉面的琉璃瓦铭刻,建筑工艺高超,装饰精美,代表了该地区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宣礼塔依山傍水,身处古尔省心脏位置,地理环境优美,为之平添几分魅力。贾穆宣礼塔从中西部阿富汗的狭窄河谷中拔地而起,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塔,建造精美,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宣礼塔,在****的文明发展史和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贾穆宣礼塔及考古遗迹,是阿富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处世界遗产。但是此处世界遗产也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同时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贾穆宣礼塔是公元1194年由古尔省的苏丹建造的,属砖质结构,上面雕有各种几何图案、花纹和铭文,建筑采用了10世纪开始从布哈拉发展起来的建造技术。贾穆宣礼塔丰富的图案装饰标志着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直到13世纪早期才逐渐衰落的古尔王朝的艺术发展顶峰,世界上最高的宣礼塔——德里的古德卜尖塔就是仿造贾穆宣礼塔建造的。 贾穆宣礼塔建在哈里河的南岸,海拔1.900米,曾经被世人遗忘了几个世纪,直到日才被一个由阿富汗历史协会和法国考古学家领导的探险队发现。贾穆宣礼塔被他们描述为:我们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湍急的贾穆河河水从我们身边奔向哈里河,两条河流会合处是一圈陡峭的峡谷,中间屹立着高大的宣礼塔,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映衬出金黄色轮廓……一切是那么美丽而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宣礼塔本身的美丽并不是它唯一吸引人的地方,关于它的许多方面还是个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贾穆宣礼塔对于人们研究了解古尔王朝及中世纪****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想弄清楚贾穆宣礼塔的初始建造目的,它是某个古代****寺的一部分(尽管塔周围没有任何遗迹)吗?还是显赫古尔王朝攻占德里,建立帝国的胜利塔?抑或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的毁在蒙古人手中的古尔王朝的都城?关于贾穆宣礼塔谜的答案也许就掩埋在哈里河北岸某个城堡、某个宫殿或某处带了望塔的城墙的废墟中。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人们找到了刻有希伯莱语铭文的石头,显示这里曾经是一处犹太人墓地。该处世界遗产还包括附近的一个古代集市遗址,1964年为在该处建造旅馆而被毁。 多年以来,贾穆宣礼塔成为非法挖掘和掠夺的目标。专家指出,许多古尔时代的文物已经大量流失。贾穆宣礼塔塔身上很多精美的砖已经被揭掉,移做它用。非法的挖掘活动甚至已经延续到河的北岸。建造在哈里河和贾穆河会合处的贾穆宣礼塔还面临着河水渗入没顶的危险。现在贾穆宣礼塔已经出现轻微的倾斜,加固工作已经开始,但仍有待继续。阿富汗计划中的一条公路将从遗址中间穿过。这些威胁使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该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期待国际社会对该处世界遗产的更多关注和援助。
Minaret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am
The 65m-tall Minaret of Jam is a graceful, soaring structure, dating back to the 12th century. Covered in elaborate brickwork with a blue tile inscription at the top, it is noteworthy for the quality of its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which represent the culmination of an architectural and artistic tradition in this region. Its impact is heightened by its dramatic setting, a deep river valley between towering mountains in the heart of the Ghur province.
Main Location:
34°23\'47\" N, 64°30\'57\" E
Valley of Hari River including Minaret of Jam
34°23\'47\" N, 64°30\'57\" E
Jewish Cemetery
34°23\'47\" N, 64°30\'57\" E
Arabic (Isl.) Inscriptions
34°23\'47\" N, 64°30\'57\" E
Water Reservoir
34°23\'47\" N, 64°30\'57\" E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76年11月,由21名成员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根据该公约,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和世界遗产基金 (World Heritage Fund) 。
世界遗产委员会由180个《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成员中的21个成员组成,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每年在不同的国家举行一次世界遗产大会,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世界遗产委员会承担4项主要任务:
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该委员会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帮助;这两个组织仔细审查各缔约国对世界遗产的提名,并针对每一项提名写出评估报告。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也对该委员会提出建议,如文化遗产方面的培训和文物保护技术的建议。
2、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
3、经过与有关缔约国协商,该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濒危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和财力援助。
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规定资金来源包括:“缔约国义务捐款和自愿捐款”;“其他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系统其他组织、其他政府间组织、公共或私立机构或个人的捐款、赠款或遗赠”;“基本款项所得利息”;“募捐的资金和为本基金组织的活动所得收入”;“基金条例所认可的其他资金”。“对基金的捐款不得带有政治条件”,缔约国每两年定期向世界遗产基金纳款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专门设置了世界遗产中心,又称为“公约执行秘书处”。该中心协助缔约国具体执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建议,执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定。
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委员会成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6月28日在中国江苏省的苏州市召开,此次大会的口号是“保护世界遗产,促进共同发展”。章新胜担任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2003年10月,在《公约》缔约国第14届大会上,章新胜又代表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
截至2005年7月,全世界共有812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中国有31处世界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项。
获网友奖分20点 &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3
1.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岸,是一处延绵2000公里的地段,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人鱼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 大堡礁位于太平洋珊瑚海西部,北面从托雷斯海峡起,向南直到弗雷泽岛附近,沿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线绵延2000余公里,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北部排列呈链状,宽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宽达240公里。 大堡礁水域共约有大小岛屿600多个,其中以绿岛、丹客岛、磁石岛、海伦岛、哈米顿岛、琳德曼岛、蜥蜴岛、芬瑟岛等较为有名。这些各有特色的岛屿现都已开辟为旅游区。 大堡礁由350多种绚丽多彩的珊瑚组成,造型千姿百态,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低潮时略露礁顶。从上空俯瞰,礁岛宛如一棵棵碧绿的翡翠,熠熠生辉,而若隐若现的礁顶如艳丽花朵,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怒放。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有红色的、粉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其形态有鹿角形、灵芝形、荷叶形、海草形,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海底景观。在这里生活着大约1500种热带海洋生物,有海蛰、管虫、海绵、海胆、海葵、海龟,以及蝴蝶鱼、天使鱼、鹦鹉鱼等各种热带观赏鱼。 1975年颁布的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提出了建立、控制、保护和发展海洋公园,其中涵盖了大堡礁98·5%的区域范围,1981年整个区域被划定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大堡礁属热带气候,主要受南半球气流控制,海藻是大堡礁形成的主要因素。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亚人也散居在附近岛屿,当地旅游业十分发达,并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从古至今,大堡礁,特别是它的北部区域, 对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岛屿居民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洋公园的建立不仅对保护当地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与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此外,还有供人观赏的石画艺术馆和30多处著名的历史遗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由于大堡礁地势险恶,因此周围建有大量的航标灯塔,有些已成为著名的历史遗址,而有的经过加固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获网友奖分20点 &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6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 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 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苗、藏、壮、回民族的聚地。 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至元八年(121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辖面积7648平方千米,人口33万。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 丽江古城周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被视为一处神秘的人间仙境。那泉水澄碧如玉的黑龙潭,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下榻之处;城西北的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端的现代冰川,主峰海拔5596米,终年披云戴雪,雄奇壮丽;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顺横断山脉奔腾南下,到石鼓镇陡然掉头北上,在这里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对峙,挤夹金沙江形成慑人心魄的\"虎跳峡\",玉龙雪山东北面金沙江畔的宝山石城,三面绝壁,如俯视金沙江的雄师,这里住着纳西人家百余户,房屋依石就势,错落花流水有致,古朴天然;玉龙雪山南麓玉峰寺中530多年树龄的万朵山茶花,被誉为\"环球第一树\";老君山上原始森林中,古木参天,山泉潺潺,深潭成串,有九十九潭之称;还有摩天岭、南天门、看云洞、粉笔峰、登云峰等景点神奇壮丽。那泸湖和众多的高原湖泊犹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青山绿野之中……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绚丽多彩,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丽江古城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格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现仍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原有的特色。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极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4
2.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领土的北部,是考古学和人种学唯一保存完好的地方,并连续有物种栖居达40,000多年之久。山洞内的壁画、石雕以及考古遗址表明了那个地区从史前的狩猎者和原始部落到仍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居民的技能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平衡的例子,包括那些潮汐浅滩、漫滩、低洼地以及高原在内,为那些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公园位于北部地区首府达尔文市东部200公里处。以前是一个土著自治区。1979年被划为国家公园。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以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各种珍奇的野生动物,以及保存有2万年前的山崖洞穴间的原始壁画而闻名于世,是一处为现代人保存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游览区。 公园相对的构造稳定是这里自然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这里既有古老的的特征又有现代的活动地貌。这里最古老的岩石年龄超过2,000百万年。公园绝大部分的土地经历了严重的风化、淋滤。公园里有四种主要的土地类型。阿纳姆高原西缘有引人入胜的悬崖峭壁、飞流直下的瀑布、幽深诡秘的洞穴。悬崖绝壁绵延500多公里,高度在30-330米之间。这是由于具有较强抗风化能力的石英砂岩覆盖于抗风化能力较弱的岩石上,下伏岩石由于侵蚀作用而变得软弱,上覆砂岩被破坏最终垮塌。这就造成了许多陡壁和洞穴,这些岩石上和洞穴里画着许多当地土著居民绘制的岩画。这种错综复杂的岩石垮塌造成了无数的小生境,因而高原的生物群的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含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物种组合,其中的一些是冰川时期的孑遗分子。悬崖地区的水生生境在旱季对于淡水鱼类是重要的避难所,其中几种的分布范围极为有限。高原上的大多数晚白垩纪岩石被冲刷掉后,裸露出下伏的抗风化能力较强的层状石英砂岩,因而形成现在的崎岖不平的地貌。高原的大部分地区缺乏土壤,地表是裸露的道路和砂岩露头。高原的顶部有土壤,局部地区土壤厚度达到150厘米之多。然而在高原的峡谷中分布着许多零星的土地,正是这些土地为雨林和古老的孑遗物种提供了生活空间。山丘和盆地大部分在公园的南部,这些山丘形成了现代的侵蚀面,活动断层造成的构造三角面、构造鞋面都分布在这些山坡上。这些构造面之间有一些距离不等的冲积扇所分割。一系列平缓起伏的低地平原,分布于达尔文盆地和阿纳姆地区之间。沿岸河流平原地带是河流和潮汐共同控制的地带。它们形成了现今的地表形态,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这里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显著的雨季和旱季,气候是决定这里的水文地理特征、植被、土地形式的主要因素。90%多的降水集中在11月到次年的4月之间的雨季,局部的雷暴、季风造成的低气压引起的暴雨、热带飓风活动是这种气候的典型特征。这里是澳大利亚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5-10月份的旱季里实际上没有降雨,土地非常干旱。一般来讲,年平均降水从沿岸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从1565毫米降到南部地区的毫米左右。湿度在1月份到3月份之间最高。全年气温都很高。月平均最高气温在7月份的33°C 到10月份的42°C 之间。明显的季节性降水导致地表水流有两个截然不同阶段。在雨季里,河流暴涨,大面积的低地经历了洪水侵袭。到了旱季的末期,水流停止,在河流达到了最高水位地方,形成了一系列浅水洼地和其它形式的干涸河道。 公园内植物类型丰富,超过1600种,这里是澳大利亚北部季风气候区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尤其特殊的是阿纳姆西部砂岩地带的植物多样性,这里有许多地方性属种。最近的研究表明,公园内大约有58种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植被可以大致划分13个门类,其中7个以桉树的独特属种占优势为特征。这里有澳大利亚特有的大叶樱、柠檬桉、南洋杉等树木,还有大片的棕榈林、松树林、橘红的蝴蝶花树等等。 保护这里的动物群无论对于澳大利亚还是对于世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的动物丰富多样,是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典型代表。公园中有64种土生土长的哺乳动物。占澳大利亚已知的全部陆生哺乳动物的1/4还多。澳大利亚三分之一的鸟类在这里聚居繁息,品种在280种以上,其中各种水鸟和苍蝇为其代表性鸟类。禽鸣鸟啼于一片鼓噪熙攘声中,更显蓬勃生机。每当傍晚飞鸟归巢时,丛林中和水塘边,一些为澳洲特产的野狗、针鼹、野牛、鳄鱼等便从巢穴出来觅食,在这里又出现一幅弱肉强食的自然进化图。 公园内的许多洞穴里有着不同风格的大量绘画等艺术形式。在阿纳姆高原地带这种洞穴最多。有些的年龄达18,000年之久,古代文物、1000多个考古遗址的质量、土著居民的文化和大约7000多个艺术遗址使这里闻名遐迩。通过发掘遗址,还找到了澳大利亚最早生活的人类的证据,为澳大利亚的考古学、艺术史学以及人类史学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5
3.威兰德拉湖区是半干旱地区,占地37900公顷(980987英亩)。1981年以其特有的自然文化价值,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区共有5个200万年前形成的相互交错的大湖盆和14个小湖盆,占地1000平方公里(368平方英里)。这里的沉淀物为研究10亿年前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以前湖水很深,水量充足,但是现在已经干涸了,并且土壤中盐分的含量也在逐年增多,事实上10万年前他们便干涸了。古代湖岸的土壤中有三层沉淀物,代表着地球演变的三个阶段。在远古时代,湖盆中充足的水源吸引了很多动物到岸边生活,而碱性的土壤完好地保存了它们的遗骸,现在人们已经认证了55种之多的动物,其中包括巨型有袋动物和巨型树袋熊。 湖区人类的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远古时代,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在此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留下了世界上近代人类活动的最早遗迹。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6万年前的火葬遗址(世界上最早的火葬遗址),3万年前的墓地和1.8万年前的磨石和灰泥。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6
紫禁城是5个多世纪最高权力的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和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7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下河村的附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在骊山营建自己的坟墓,特别是在他统一**后,更是在秦陵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墓的修建,梦想着自己死后依旧统治中国。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灭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修建秦陵的人最多时曾经达到70万。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冢高76米,周长2000米,陵园内有两层城垣,呈回字型,外城周长6264米,内城周长2525米,陵丘位于内城的中部偏南侧。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墓坑重见天日。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16米,南北宽62米,面积有13260平方米,是一个长方形军阵,有步兵和车兵联合组成;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有6000平方米,是一个曲尺形军阵,有多兵种组成;三号坑东西长124米,宽62米,面积仅有520平方米,三号坑最小,但据推测是指挥部,位置极为重要。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朝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它建筑遗址。在寝陵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祀。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
来自:保密
发帖:512+5099
在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
...10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0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存的长城,修建于明代, 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8个省、市、自治区。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统一前北方互相争斗的诸侯小国各自建造的长城衔接起来,形成穿山越岭的北方边界的屏障,长达5000多公里,是抵御来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骑兵袭击的壁垒,也是秦始皇自身权力和荣耀的一个有利证明。汉武帝也曾多次修筑长城,用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加强东西方交流,其长度达到了10000余公里。到明代,为防止前朝(元)残留势力南下,也不断修筑北方长城,全长达7300多公里,整个工程延续了200多年。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统治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筑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公里。因此,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所经地形极为复杂,根据地形又采用了不同的奇特结构,充分显示了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谓罕见。 长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立关城,即便于交通,又有利于防守。在墙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强台,用于左右射击。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敌楼,用于存放武器、粮食和士兵居住,战时用作掩体。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火台,用于在敌人入侵时,举火燃烟,迅速传递信息。城墙沿着山坡起伏延伸,穿过沙漠和沼泽。土制的墙以石头为地基,表面用砖块贴饰。从瞭望台上能看到烟雾信号,而在晚上利用篝火,这样消息能以罕见的速度横越全国。 自修建以来,长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城的守失关系着许多朝代的更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伴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役的发生,英雄人物云涌而出,大大丰富了这座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战国时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后代为纪念其功绩,在雁门关修建了李牧祠以为纪念,至今其遗址尤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在山海关还建有孟姜女庙,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
...11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1
9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 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 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座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武当山草药资源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武当山有800多种,且多为名贵药种,不愧拥有\"天然药库\"的美誉。
-------------------------------------------------------------------------------------------
...12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2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承德避暑山庄,座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在历史上,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宫,又称热河行宫,是我国皇家行宫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宫苑。这里地处要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可俯视关内,外可控蒙古各部,因此为清朝皇帝选中,修建作为北巡围猎的行宫。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至清康熙52年(17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六景与山庄城墙,雍正时代暂停营建,清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扩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营建历时近九十年,形成占地面积584公顷,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皇家园林杰作,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共有景点180多处。宫殿区位于湖泊区南岸,接近市区,宫殿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浓缩;湖泊区占地约43公顷,有大小岛屿8个,湖岛交错,水秀岛绿,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平原区在湖泊区北部的山脚下,丛丛灌木,垠垠绿草,一片茫茫草原景色;山岳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占全景区面积的4/5,沟壑纵横,展现了东北林海的风采。承德避暑山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既有南方之玲珑秀美,又不失北方之浑厚凝重。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个山庄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造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活脱中国自然地理形貌的缩影。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绚丽的小品,没有华贵的陈势,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避暑山庄周围的20多座庙宇群,面积约52公顷,位于古北口外,又称外八庙。由于清初,统治者奉行扶持喇嘛教,以笼络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些庙宇多仿照西藏、新疆的喇嘛寺庙的风格,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融华夏多民族文化,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之大成,同时也是清王朝加强统治,巩固全国统一的思想体现,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一说。
中国大多数还是不够清晰,暂不放图
-------------------------------------------------------------------------------------------
...13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3
孔夫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死后的第二年,人们将其住宅改为祭祀他的孔庙,后代帝王对他的思想观点大为推崇,不断对其加封,不断扩大祭祀他的孔庙,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现存的孔庙面积约有327亩,建筑物466间,前后共有9进院落。藏有历朝皇帝赐书的奎文阁在第4进院落中,第7进院落的\"杏坛\"为传说中孔子为弟子讲学的地方。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孔庙主殿是大成殿,高约32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还有28根云龙雕柱。孔庙中还有大量的碑刻和画像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资料。 孔林又称至胜林,面积约3000多亩,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处的汜河南岸,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子的坟墓封土高达6米。林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墓碑前的各种形象石刻,都是根据其生前的爵位而雕成的。整个孔林延用时间长达2500年,是世界上延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也是遍布世界各国2000多座孔庙的始祖。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朝,历经扩建形成今日规模,面积约有200多亩,房间480多间。官衙和住宅修建在一起,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孔府后有一座花园,清幽典雅,布局别具匠心,是园林建筑的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典范。孔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及历代服饰、用具等历史价值很高的文物。历代帝王多对孔子嫡系后裔封官进爵,以示恩泽,一直延续至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历时880多年,使孔子家族成为中国最大的贵族世家,有\"天下第一家\"之圣称。
-------------------------------------------------------------------------------------------
...14楼...
来自:保密
-------------------------------------------------------------------------------------------
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必然复兴。
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
杀牛羊,备酒浆,闯王来时不纳粮
...15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4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庐山,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地质构造复杂,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其地质形成约八万年,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在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周围相对下陷,形成多种地貌类型,北部构造为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侧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发育为阶地和谷阶,不愧有"地质公园"的称号。 众多的奇峰、怪石、瀑布、岩洞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植物3000余种,呈中国第三纪植被特征。庐山植物园成立于1934年,是国内外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同时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植物物种的重要保护基地。庐山有鸟类170多种,在鄱阳湖鸟类保护区越冬的鸟达100万余只,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 庐山风光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是庐山风景的最好写照。 庐山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基地。这里有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创建于940年,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此潜心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庐山还是中国古代的宗教中心,公元391年,佛教名僧慧远在此创建东林寺,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了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了佛教临济宗,影响深远。明、清以后,****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这里建堂传教,形成了五教聚集一山的独特现象。庐山还是一座政治名山,国民党政府也曾经于此设立"夏都";新中国成立后,在庐山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党的会议,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极具历史价值。庐山是闻名中外的避暑胜地,自鸦片战争以来,这里修建了具有英、法、美、德、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上千幢别墅,著名的有美庐别墅、歇尔曼别墅等,成为至今保存完好的国际别墅群落。
-------------------------------------------------------------------------------------------
...16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5
平遥镇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汉族传统城镇,建于14世纪。城镇布局集中反映 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 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当时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汾河上游,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历史古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据传,平遥为陶唐氏帝尧所居之地,故古称\"陶唐遗墟\"。西汉北魏时,因为陶为太武帝的名讳所忌,遂改为平遥。此后,平遥一直沿用至今。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现存的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历史风貌的中国古代县城。现在城内的大部分寺庙建筑和县衙署、100多条街巷,形式与格局大体未变,都保留了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店铺多为17到19世纪的建筑。 山西,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美誉,作为山西省文物大县的平遥,有着自己独特的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古城墙、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作为研究我国早期彩塑样本的五代彩塑珍品、国内古代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结构的清虚观、中国金融业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的\"日升昌\"票号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遥古城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城内近4000处传统民居中,有400多处保存价值极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平遥民居多建于1840年到1911年,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筑起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明清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平遥民居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精巧的雕刻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民族古代民居群落, 平遥古城还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曾操纵和控制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里,对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17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8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我国四川盆地东南的大足县,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境内摩崖造像分布于四十余处,人们总称为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创建于唐朝末期,经五代而盛于两宋,属于晚期石窟艺术之作。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规模宏大而著称,堪与我国的云岗、龙门石窟相媲美。大足石刻重在写实,想象丰富,具有独创性。 大足石窟的精华,以北山、宝顶山两处最为集中,保存完好。北山石刻多为供养窟,集唐、宋的作品于一处,从中可以看到时代风格的异同。宝顶山石刻全部建成于宋代,它是经过整体布局,精心设计的大型群雕。 宝顶山距大足县城15公里,这里的摩崖造像是北宋名僧赵智凤主建的,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公元年),历70年余方告完成。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佛徙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山上风光幽丽,佛像石像达1.5万多尊。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四周有统一安排的造像。东有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桶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计13处。崖高4-14米,长约500米,其中以大佛湾造像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全部造像均刻在东、南、北三面的悬崖上或石窟中,共有31幅大型雕像,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佛经故事19组,有图有文,实为古代一幅;图文并茂的佛教神话连环画。最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经太子等雕像。 北山又叫龙岗山,以佛港为中心分布于山之四陬,计有营盘坡、观音坡、朴塔寺、佛耳岩等。其中普贤菩萨面部丰润、眉清目秀、体态健美修长,被誉为\"东方的维那斯\"。 在艺术上,大足石刻有鲜明的特色,在于:一、古代工匠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塑造宗教题材的作品,把自己的理想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各个时期的作品有各自的风貌:唐代造型大都丰满而轻盈,技法上多用薄浮雕和阴文线刻处理,效果活泼明快;五代大多风格朴素,属唐宋过渡风格;宋代则华丽繁缛,庄严厚重,普贤更显出东方健美女性的特征;三、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不同的主题内容,使能更加深化主题;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塑造任务,使之更加突出,既使生活的再现,又不违背艺术的真实。 大足石刻善于根据崖势、水源等自然环境条件,把力学、采光、透视等科学原理应用于摩崖造像。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石刻,具有辉煌的艺术成就,显示了古代雕刻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把我国石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古老石刻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Dazu Rock Carvings
The steep hillsides of the Dazu area contain an exceptional series of rock carvings dating from the 9th to the 13th century. They are remarkable for their aesthetic quality, their rich diversity of su**ect matter,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and the light that they shed on everyday life in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They provide outstanding evidence of the harmonious synthesis of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
...18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09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Longmen Grottoes
The grottoes and niches of Longmen contain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Chinese art of the late Northern Wei and Tang Dynasties (316-907). These works, entirely devoted to the Buddhist religion, represent the high point of Chinese stone carving.
34°28\'0\" N, 112°28\'0\" E
-------------------------------------------------------------------------------------------
...19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1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现存洞窟252座,和石像51,000尊,代表了中国古代5世纪到6世纪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云岗有5各著名的石窟,是由一个名叫昙曜的人主持修建的,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 云岗石窟,在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 1 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在我国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气魄宏伟,内容丰富著称。云岗石窟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000 余尊,规模宏大、雕饰奇伟, 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又一颗灿烂明珠,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第五、第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岗艺术的精华。东部、 西部窟群属于晚期作品。第五窟中央的本尊坐佛,为众佛之最, 高 17 米,横 宽15.8米。 脚长4.65米。第六窟规模宏伟,洞高20米,中央一个大塔柱上,雕有大小石佛3000余尊,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形象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云岗石窟的内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飞天”,非常生动活泼,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极乐世界。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都采用拟人的高超手法,富于人的天性和表情,具有无限的活力;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Yungang Grottoes
The Yungang Grottoes, in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with their 252 caves and 51,000 statues, represen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Buddhist cave art in China in the 5th and 6th centuries. The Five Caves created by Tan Yao, with their strict unity of layout and design, constitute a classical masterpiece of the first peak of Chinese Buddhist art.
40°6\'35\" N, 113°7\'19\" E
-------------------------------------------------------------------------------------------
...20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2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began in the 3rd century B.C. This system still controls the water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nd distributes it to the fertile farmland of the Chengdu plains. Mount Qingcheng was the birthplace of Taoism, which is celebrated in a series of ancient temples.
31°0\'5\" N, 103°36\'18\" E
-------------------------------------------------------------------------------------------
...21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3
“澳门历史城区”是连结相邻的众多广场空间及二十多处历史建筑,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覆盖范围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二十多处历史建筑。 这片区域是昔日华洋共处的旧城区,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开创许多“中国之最”。如最早一批天主教堂建筑、最古老的教堂遗址、最古老的西式炮台群、最古老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第一所西式大学、西式医院等等。这个大范围的建筑群,呈现出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特点。 经过数个世纪的变迁,以及因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里依然保持原貌,大量的历史建筑分布在旧城区各处,成为澳门珍贵的文化遗产;难得的是,这些遗产并未因应发展的规划而遭受破坏,反而在前人的保护下,使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形成本澳独树一帜的文化氛围。中国人及葡萄牙人更在这里合力营造共同的社区生活,除了展示建筑艺术特式外,还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融和、尊重。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Macao, a lucrative port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under Portuguese *****istration from the mid 16th century until 1999, when it came under Chinese sovereignty. With its historic street, residential, religious and public Portuguese and Chinese buildings, 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provides a unique testimony to the meeting of aesthetic, cultural, architec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fluences from East and West. The site also contains a fortress and a lighthouse, which is the oldest in China. The site bears testimony to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longest-lasting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ased on the vibran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in Location:
22°11'51" N, 113°32'46" E
Zone 1 (Between Mount Hill and Barra Hill)
22°11'0" N, 113°31'46" E
Zone 2 (Guia Hill)
22°11'51" N, 113°32'46" E
-------------------------------------------------------------------------------------------
...22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4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 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的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The site includes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ree cities and 40 tombs: Wunu Mountain City, Guonei City and Wandu Mountain City, 14 tombs are imperial, 26 of nobles. All belong to the Koguryo culture, named after the dynasty that ruled over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from 37 BC to 668 AD. Wunu Mountain City is only partly excavated. Guonei City, within the modern city of Ji’an, played the role of a supporting capital after the main Koguryo capital moved to Pyongyang. Wandu Mountain City, one of the capitals of the Koguryo Kingdom, contains many vestiges including a large palace and 37 tombs. Some of the tombs have elaborate ceilings, designed to roof wide spaces without columns and carry the heavy load of a stone or earth tumulus (mound) which was placed above them.
Main Location:
41°9\'24\" N, 126°11\'14\" E
Wunu Mountain City
41°19\'0\" N, 125°24\'30\" E
Guonei City
41°8\'19\" N, 126°10\'34\" E
Wandu Mountain City
41°9\'51\" N, 126°6\'55\" E
Ranmou Tomb and Huanwen Tomb
41°11\'10\" N, 126°16\'31\" E
Changchuan Tomb No. 1, 2, 4
41°15\'44\" N, 126°20\'16\" E
-------------------------------------------------------------------------------------------
...23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5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著名的园林城市,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国的离宫别苑,私家园林始于东晋,盛于宋、元、明、清,全盛时期全城多达200余处。目前尚存50余处,已对公众开放30处。 苏州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量信息,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又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design, which seeks to recreate natural landscapes in miniature, is nowhere better illustrated than in the nine gardens in the historic city of Suzhou. They are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o be masterpieces of the genre. Dating from the 11th-19th century, the gardens reflect the profound metaphysical importance of natural beauty in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meticulous design.
Main Location:
31°19\'36\" N, 120°37\'32\" E
The Humble *****istrator\'s Garden
31°19\'36\" N, 120°37\'32\" E
The Lingering Garden
31°19\'3\" N, 120°35\'17\" E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31°18\'1\" N, 120°37\'47\" E
The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
31°18\'47\" N, 120°36\'32\" E
The Cangling Pavilion
31°17\'49\" N, 120°37\'16\" E
The Lion Forest Garden
31°19\'23\" N, 120°37\'30\" E
The Garden of Cultivation
31°18\'54\" N, 120°36\'16\" E
The Couple\'s Retreat
31°19\'5\" N, 120°38\'4\" E
The Retreat & Reflection Garden
31°9\'35\" N, 120°42\'55\" E
-------------------------------------------------------------------------------------------
...24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6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The two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Xidi and Hongcun preserve to a remarkable extent the appearance of non-urban settlements of a type that largely disappeared or was transforme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heir street plan, their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houses with comprehensive water systems are unique surviving examples.
Main Location:
29°54\'15\" N, 117°59\'14\" E
29°54\'15\" N, 117°59\'14\" E
30°0\'13\" N, 117°58\'54\" E
-------------------------------------------------------------------------------------------
...25楼...
来自:保密
发帖:512+5117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represents the addition of three Imperi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Liaoning to the Ming tombs inscribed in 2000 and 2003. The Three Imperi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Liaoning Province include the Yongling Tomb, the Fuling Tomb, and the Zhaoling Tomb, all built in the 17th century. Constructed for the founding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ir ancestors, the tombs follow the pre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eomancy and fengshui theory. They feature rich decoration of stone statues and carvings and tiles with dragon motifs, illu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erary architec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