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津欲有问什么公章上的数字是什么

& & & & & & & &
第6版:梅花
本版标题导航
第6版:梅花
&&&&&&&&&&
(绘图/张安朴)
(一) 登上去梅州的飞机,“客”字便迎面扑来,在飞机座椅头部垫衬上,便是“世界客都·中国梅州”“梅州客天下”的广告。到揭阳机场下飞机,候机大厅、机场四周、去梅州沿途,“客”如影随形。而在梅州的几日,始终被“客”字簇拥包裹着。 “客家人”,听说得是早了,但并没有多么深刻的认知,直到2012年我去澳大利亚才有了刻骨铭心的认知。 在澳大利亚的二十天时间里,吃饭基本都是在广东人开的餐厅里。去了澳大利亚看小企鹅是必须的行程。看小企鹅要去菲利浦岛。菲利浦岛在墨尔本东南约两百公里处,以企鹅巡游闻名于世。小企鹅白天巡海,天黑了才从远海归来上岸,返回地下洞穴。于是,我们决定在卡尔斯小镇找了一家小店,先解决肚子的问题。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样一个偏僻小岛,竟然也有中餐馆。和老板交谈中得知他是广东人,而且他特意说明他是“客家人”,自梅州而来。他很自豪地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他在澳大利亚已经住了十八年,然而,他依然说我是客家人。我才认识到“客家人”的厉害。 客家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百度百科这样注解:客家人(汉族族群分支),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在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达19个省区265个县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00万。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迁徙,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五次大战乱——五胡乱华、唐末战乱、靖康之变、清军入关、太平天国运动息息相关,是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历史血脉的大迁徙。与大多迁徙不同的是,没有为客家人的迁徙圈定准备好的异乡,客家人的迁徙之路是一条没有目的地的可到达的四海为家的漫漫长途,这就让他们的迁徙更像逃难、流亡,凄凉悲苦可想而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或许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里这一句最能恰切地表达了客家人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苦,只有梦里不知是客啊。 (二) 我们入住的宾馆是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围龙大酒店。站在酒店弯月形阳台眺望,阴那山系云雾缭绕,一派经典的田园风光。可我心头却响起电影《归心似箭》插曲“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的旋律。我想起了《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想起了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想起了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我问服务员度假村取名是否来自《归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飞》,服务员说两者毫无关系。果真毫无关系?我不信。 在梅州的几日行程,我们围“雁”而行,雁南飞,雁鸣湖,雁洋……说来巧,到梅州的前几天,我出差山西,抽空去了洪洞县。我是因苏三知道洪洞,也是因苏三去洪洞。之后又去了雁门关。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因其处于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通道,据说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上空盘旋,直到叶落方可过关,《山海经》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之说。 从古到今,雁作为一种意象,入诗词文赋多矣。雁的文化价值基于它一年一度数千公里的南北大迁徙的悲戚宿命,秋霜飞白,雁鸣长空,幽怨凄厉,牵动着人们的离愁别恨。《汉书·苏武传》中“雁足传书”故事更让雁成了信使,雁书、雁帛、雁素成了书信的代名词,这更赋予了“雁”这一意象别离思乡怀人的悲情色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范仲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枕断烟波晓梦余,雁声悲切过匡庐。离人久望平安字,何事江东不寄书?”(谢承举)而更多的诗文中雁与月相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这正是:雁逆他乡风,月是故乡明啊。 雁与客家人何其相似,除了迁徙的宿命,还有执着。飞越了数千年的时空,“一”字形“人”字形的雁阵没有丝毫改变,如今站在小学门口,你依然会听到稚嫩的声音在念: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还有忠诚。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扬州府志》载:“一日,捕得只雁,闭之笼中。其雌盘空,叫声甚苦。久之,自投而下。雄自笼伸颈就之,交结死。”杜甫诗云:“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三) 在中国客家博物馆,有一幅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地图,那些代表着客家人迁徙的密集线路,也正是雁一年一度的迁徙之路。我想为雁南飞茶园度假村命名之人一定有着浓郁深重的客家人情结。 登上有“粤东群山之祖”的阴那山俯瞰,群峰竞秀,河网密布,原始次生林区就像质地很好的碧毯,苫盖着峰峦沟壑,山下有村落,掩映在苍翠草木中,古色古香,山坡沟壑间的田地因种植农经作物不同而色彩缤纷。空气清醇,好风如水,确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倘若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角度来讲,不可否认,在当今世界,山环水绕的梅州你完全可以说成是桃花源。“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这个让梅州声名远播著名的广告词绝不是吹牛。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对于自千万里流亡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梅州并不是理想之地,在这原始蛮荒千山万壑中垦荒谋生是何等的艰难。梅州旧称嘉应州,《嘉应州志》这样记载:“嘉应其地独多山,周罗森列者不尽可名也。若夫发脉雄远,环卫重叠,多灵异之境……”而从地图册对梅州的描述,我们得知,整个梅州掩映于大片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坡地中,而在梅州的四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多达140多座,河流有53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绝不是讨生活的好地方。 然而,不选择梅州又选择何处呢?客家人一路走来,寻觅着落脚之处,平原沃野已有人居住,他们只能选择尚未开垦的蛮荒山野,故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立家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 “开拓进取”是被媒体用滥了的一个词,我倒觉得用在客家人身上是那样的贴切,那样的准确。客家先民带着先进的农耕种植技术挺进蛮荒地带,伐木垦荒,刀耕火耨,造田筑坝,修渠引水,战天斗地,驱兽逐禽,把低缓的坡地开垦成井田、梯田,把中原的农作物种撒进这片蛮荒而肥沃的土地,创造了蓬勃的农耕文明。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围龙,立集市,为偏僻荒蛮之地带来了中原文明。 客家人在梅州的发展相比赣南、闽西要晚,宋初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梅州地区仍以畲瑶为主,客家不过三百余户。但过了不到一百年,客家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强势推动梅州地区调整发展,梅州快速崛起,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客家人在梅州地区已经“反客为主”,与惠州、赣州、汀州并称“客家四州”。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进入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以梅州为家,脚踏实地,苦心经营,最终形成相对成熟、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梅州也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而被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正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这就让梅州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到明清时期,梅州已是“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民国《大埔县志》),客家人再次走上了迁徙之路,“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梅州又成了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或许我们可以用一句写在世界地图两侧的话来概括客家人的胸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因此还有一种说法:“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就有客家人。”“未及成童,既为游子”读来凄神寒骨,然而,走出围龙屋的客家人这一迁徙走出了大境界大气象。在海外,客家人在各个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亚太地区出现的“四小龙”的龙头,多是客家人及其后裔,历史为我们列举包括李光耀、李显龙、他信、英拉等一长串的名字。而梅州作为全世界多数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实至名归。 (四) 梅州最繁盛的景致是遍布城乡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名人故居、古老学宫,尤以与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广西“橄榄屋”、云南“一颗印”并称“中国五大特色民居”的围龙屋为最多,现存总数达两万余座。在梅州城区四十平方公里以内,围龙屋就多达几百座。在梅州穿行,围龙屋时隐时现。 围龙屋的诞生与客家人“客”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客”是与“主”相对而言的,客家人既是逃难者,也是“入侵者”。当客家人迁徙中选定一个地方,对于原住民来讲就是入侵,因此客家人除了战天斗地,驱赶野兽,还要与原住民抗争。客家人的迁徙多是一个家族或同姓的几代兄弟叔侄乃至一个村落几姓乡亲一起迁徙。于是客家人采用从“老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工艺,结合当地地形风水,创造了集安全性、防御性、聚族性于一体的封闭式围龙屋。因此远观围龙屋,无论圆形还是方形,都是一座巨大的城堡。 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左右两厢俗称横屋,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正中一间称“龙厅”,“围龙”屋之名由此而生。屋后山头林木称“龙衣”,严禁砍伐,这使得围龙屋总是掩映在万绿丛中。“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崇先报本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因此围屋的“心脏”是祖宗祠堂,安放祖宗牌位,客家人在这里拜祭祖宗,同时温习传统礼制、伦理观念,承袭宗法传统、儒家文化,选举族长,制订族规,编修族谱,募集族产,兴办义学,调解裁决族内外纠纷,从而使得客家人在宗族庇佑和组织中繁衍壮大。 我们专程看了几座围龙屋。穿行在围龙屋中,就是穿行在客家文化精神的内里,你能感受到强烈的宗族文化传承,触目尽是这样的联语:汾阳堂:汾阳世德,刺史家声;百忍堂:两铭世德,百忍家声;至德堂:廷陵世德,渤海家声;颍川堂:东山世德,颍水家声;世彩堂:三洲世德,万石家声……除了表明自己祖籍所在,这频繁出现“世德”和“家声”两个词,表达着一种传承、坚守。而在客家人殡葬风俗中有取骸改葬习俗,他们把先辈的骨骸装进陶制“金甖”、“金盎”,以便随时可以背走,让祖辈能落叶归根。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宗族社会群体生活的载体。位于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的鑑公祠是梅州乃至广东迄今发现的最大围龙屋,为周家七世开基祖屋,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现存房间386间,六横六围,六条天街,第六层天街长达近500米。正门两旁的两口古井保留完好,水质甘甜,目前依然有20户村民居住其中。想象其鼎盛时期,该有数千宗亲于此共同生活,那就是一个小城镇。 围龙屋内一切都保留了“老家”的模样。这也就不难理解客家人最重要的标识之一、被誉为唐宋中原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人母语——客家话,经历了数千年数万公里的漫长的迁徙未被同化演变,依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和书面用语,自成一体。“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诗)徐旭曾《丰湖杂记》中有一段描述:“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彼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阅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有道是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先灭其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客家有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数千年迁徙中,客家人与原住民实现了各种融合,惟有语言风骨长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客家民歌堪与《诗经》中的“国风”相提并论。从一个逃难、流亡不断迁徙的群体,到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民族(民系),文化的维系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围龙屋具有志书一样的意义,存资政、存史、教化之功能。 围龙屋围出了客家人精诚团结、高度统一的精神内核,是构建庞大的宗族群体、宗族组织不可替代的精神的孵化器。“乙酉以后,余所持革命主义,能相喻者,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虽时代湮远,几于数典忘祖,然苟与言之,犹较缙为易人,故余先从联络会党人入手。”这是孙中山先生在踏上救国之路后的感慨。不可否认,在孙中山革命的背后,我们看到太多客家人的背影,其主要助手亦有许多是客家人,如廖仲恺、邹鲁等等。获孙中山颁“一等嘉禾勋章”的姚德胜就是梅州平远人,旅居马来西亚后,开采锡矿一举成为富商,他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筹汇7万银元。 在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我觉得有一个人不可不提,他就是唐昭宗时代工部侍郎黄峭娶三妻,共生二十一子,子孙众多。唐末五代更变之际,社会动乱,兵祸连绵,考虑到“多男多惧”,聚不如散,于是黄峭只留三妻位膝下各长子侍奉,其余一十八支与侄共子29人分散到闽粤赣各地,以避不测之祸。据《峭公行录》记载,当时诸子舍不得远离年迈双亲,说:“吾父日暮桑榆,儿等方惴焉滋生惧虑,不能及时爱日,而反抛垂白之高堂,远处他乡,多男何益?”峭公的劝导意味深长:“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为?尔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尔等诚有孝心,虽分居别处,何异以在乎?”临别诸子,峭公吟诗一首,为各地子孙相亲证据,世称“遣子诗”,俗称“认宗诗”,这就是在客家人中广为流传近乎妇孺皆知的“外八句”: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旧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我觉得因为这首遣子诗,峭公在客家人的历史上有着教父的意义。因此,客家人的迁徙自唐宋以后,已经不是单纯的逃难、流亡,而是一种开疆拓土的迁徙。 客家人的“硬颈”精神一度被人们误解为“硬脖子不会转弯”,引申为桀骜不驯。一些客家学者千方百计搜罗一些新词汇,试图用“硬程”、“硬耿”来替代。我倒觉得表述客家人的风骨,“硬颈”十分准确,执着、忠诚、不妥协,不屈服,不怕死,“任从胜地立纲常”,这首诗首先为客家人立了纲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纲常沦丧,那就重振纲常,走革命之路,所以,客家人殉道的志士仁人多不胜数。故日本学者山口县造在《客家人与中国革命》一书中,称“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自信与自傲的独特气质……翻阅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与客家人无关……可以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 (五) 在梅州见的又一多便是石楣杆。 石楣杆像什么?像华表,只不过它不是立在天安门,而是立在客家人家祖屋或祠堂前。可以说它是一个家族的华表。石楣杆有“石笔”之誉,一笔擎天,其意深重。秀才、贡生、举人、进士,凡考取功名者,不管是哪家的阿郎,皆被视为全村、本宗族的荣耀,都可在祠堂或祖屋竖楣杆以显功名,光宗耀祖,激励后世。石楣杆材取花岗石,雕凿成方形或圆锥状高约15米石柱,柱上雕刻的多是“龙凤呈祥”“刘海戏蟾”“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传统图案,楣杆镶嵌在两块长方体石柱中间,方体石柱分别刻着博取功名者的姓名与时间。一个宗族、家族考取功名的人越多,祠堂祖屋门口竖立的楣杆也就越多。 石楣杆作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彰显着客家人耕读为本的家传。在梅州院士广场,三根直插云霄的石楣杆是梅州的一个特殊标志。三根石楣杆分别雕刻有莲花、蛟龙、鲤鱼图案,据介绍,莲花象征客家人纯洁向上,蛟龙象征客家人自强不息,鲤鱼象征客家人才辈出的意义。 读书改变命运,自古而然。漫长的迁徙之路,餐风宿露,披星戴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客家人只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读书上,再穷再苦也要供子女读书,晴耕雨读,耕读传家,诗书济世。“茅寮出状元”,既是愿望,也是激励,期望有朝一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望。想来那琅琅书声,最能消解阿爸一天的劳顿。 梅州的史书中关于读书的记载很多:“梅人无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不肯辍业。”在梅州民间关于读书的童谣、谚语、格言也很多,“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唔读书,无老婆”,“有子不读书,长大会变猪”,“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爷娘买条大手巾,喊我日日要洗身,身体健康精神好,读起书来会入心”、“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束修莫怕娘难奉,还有棉纱去卖钱”……走进大大小小的围龙屋,都可以看到与“文德堂”上那副“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意思贴近的对联。梅州美食中有一“三及第汤”。科举殿试头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及第。清朝状元林召棠用猪瘦肉以及猪肝、猪小肠两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以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酒糟,就成了闻名的三及第汤。在梅州的民间传说中,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同样很多,“借书种”的传说流传甚广。百侯是大埔县的三大古镇之一,为地方人文中心。说是清代乾隆年间,饶平县石井村有一位姓刘的财主,为“借书种”特地来百侯寻娶媳妇。有人介绍翰林杨黼时最小女儿满姑未嫁,于是刘财主找上门去说亲。杨黼时不愿小女嫁到较远的饶平,但出于礼节不便拒绝,于是出了一个难题,要求刘财主第二天准备100箕甜粄。却说这刘财主回程时,一路布置农家为其蒸煮。据说当晚石井村中碓声不绝。第二天,刘财主将100箕甜粄奉上,杨黼时无言,又见刘财主的儿子长相端庄,谈吐得体,应了此门婚事。满姑嫁到饶平石井刘家后生下两儿,就一个取名桃,一个取名李。后来兄弟俩同中举人,轰动一时。当地人认为这是百侯的“书种”传过来的结果。 梅州兴学之风始于宋朝,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史载梅州第一间书院就是北宋初年谏官刘元城谪居梅州时创办。至清代中期,蒙馆、社学、义学、书院数以千计。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以前梅州为程乡县,雍正十一年设嘉应州,其中有这样一条理由:“程乡一县,蒙圣朝德教罩敷,文风极盛。每科乡会,中式通省,各地罕出其右。”据清嘉庆二十年嘉应州户口统计,州属五县共二万八千一百户,人口不足二十万,而“每年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余人”,读书人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式为全省之冠,多次出现“五科连解”(广东乡试接连五科第一名均为嘉应州人)“一科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三代三翰院”罕见现象。据统计,自唐至清光绪一千多年间,梅州出进士234人,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45人,解元15人,廪生、贡生、秀才16479人。晚晴以来,梅州出了249名大学校长(书记)、482名将军、29名两院院士,不能不说人才济济。 到了近代,梅州教育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曾在梅县传教二十余年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1901年写了一本《客法词典》,在自序中说:“在嘉应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中,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的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们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桩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为什么梅县的教育会这样的发达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它的环境所促进,因为这地方,山多田少,粮食不够,男子必须出外谋生,而学习谋生技能,自必先知书识字;况其祖先原由北方迁来者,皆为门户清高的人物,都存有读书为贵的观念,因此,他们便极力想法设立学堂。他们的祠堂都有许多公产,并将公产收入用来办学,学生大都免费,所以虽属乞儿子弟,亦有读书求学的地方,而不致成为文盲,此即所谓教育机会均等者是也。”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梅州普及中学教育为全国之冠。 走在位于梅江岸边“归读公园”的亲水栈道,依稀听见琅琅书声。“归读”取自叶剑英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公园内以梅州读书文化、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亭、阁、雕塑、建筑小品,展示着近代梅州客家文化先贤的事迹和民俗风情,读书励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寓意昭昭然焉。 (作者为宁夏作协副主席、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参事处处长)> 【答案带解析】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
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B.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是闷死人了。C.我和村里的伙伴们跳入清澈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水流像父亲有力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D.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试题分析:题中,A项比喻不当。“脉搏”可以跳动但不能流动,“小河”可以流动但不能跳动,两者没有相似点,构不成比喻。B项拟人不当,与人物的心情不协调。C项比喻不合语境,应改为“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考点分析:
考点1:修辞格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格
解读《考试说明》: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格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向、反问 )
1. 比喻 修辞格介绍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中间用“像、如、似、仿佛、一般 ”等一类的喻词。) 明喻 暗喻 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 苍翠的屏障。 (中间用“是、变成、成为、等于 、作了”等喻词)
&1. 比喻 修辞格介绍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借喻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 ,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博喻 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 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找出《荷塘月色》中的博喻句。)
1. 比喻 修辞格介绍 比喻的作用(唤其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⑴化平淡为生动 ⑴比喻必须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
⑵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 ⑵化深奥为浅显
⑶化抽象为具体 ⑷化冗长为简洁 运用比喻应注意的几点 ⑶做比喻的事物要常见、易懂 ⑷比喻要力求做到新鲜、生动 修辞训练——比喻 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 问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 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2. 比拟 修辞格介绍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比拟的种类:
1.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拟物: 把人拟作物 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比拟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或赋予人 以物的特点)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3. 借代 修辞格介绍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的修辞方式。
借代的类型: 特征代本体 :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
具体代抽象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专名代泛称 :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形象代本体 :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3. 借代 修辞格介绍 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 泛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 3. 借代 修辞格介绍 借代的作用 ⑴以简代繁 ⑵以实代虚 ⑶以奇代凡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 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4. 夸张 修辞格介绍 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 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夸张的类型 : 扩大的夸张 :
超前的夸张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 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二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 的心。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 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4. 夸张 修辞格介绍
夸张的作用 1.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5. 对偶(对仗) 修辞格介绍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 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类型
从形式上分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严对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第二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第四个特点,是平仄要相反。 5. 对偶(对仗) 修辞格介绍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 称地排列在以其,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类型
从形式上分 : 宽对 : 严对 :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 间悲欢离合。 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 生活酸甜苦辣。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值 得珍贵的昨天? 记忆是心的网络,连接着多少令 人回忆的往事? 5. 对偶(对仗) 修辞格介绍 对偶的作用 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形式工整,有音乐美 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修辞格训练——对偶(对仗) 斩断千里长江,锁住无数山峰 把下列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一个 对偶结构,作“画卷”的修饰语。(2分)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 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 奔腾无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 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 卷。 6. 排比 修辞格介绍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 形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 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情感、语势 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 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练习册第四页 )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 《我有一个梦想》 6. 排比 修辞格介绍 2. 条分缕析,说理透辟 3.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的作用 1.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 设问 修辞格介绍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 8.反问 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 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 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 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 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 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 难道他没有来吗?
附: 修辞格 修辞格 ( 补 充 ) 双关 通感 仿词 婉曲 反复 顶真 回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 枝词》 1.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 1. 双关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玦”,以示之者三。 ——司马迁《鸿门 宴》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 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辞格叫双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 语意双关,一方 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 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 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 的危险。
22.语意双关
1. 双关 风来花底鸟语香 鸟抛软语丸丸落 背诵《荷塘月色》中使用通感的语句。
2. 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 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 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彼 此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 的形象。 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 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音仿)
3. 仿词 第二天早起,她们的头发上结了霜,男同志笑她 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了!” 她们也笑男同志说:“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 ‘白毛男’了吗?” (义仿)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 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 格叫仿词。 这种辞格给人以新鲜活泼、生动明快的感觉,又 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4.婉曲 讳饰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讳饰也是属于委婉的一种修辞格。 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 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 用委婉曲折的言词烘托或暗示本意,这就是委 婉。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5. 反复 间隔反复往往和排比合用。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 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 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 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
6. 顶真 作用 1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 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 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 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科学需要理性,理性更需要科学。
7. 回环 职工的干劲越大,领导越要关心职工生活,领导 越是关心职工生活,职工的干劲也会越大。 附: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 (补充) 对比 衬托 互文 用典
1. 对比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 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 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 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 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 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2. 衬托(烘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写景,写凄凉的 月光,写月下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 没有半点暖意。但是,如果我们把全诗连贯 起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气氛制造、环境 描写,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服务的。 1. 1.正衬 正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 “孤舟”来衬托“嫠妇” ,加强悲凉、哀 怨的气氛,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 箫声和歌声的凄婉与动人。 1. 1.正衬 正衬
2. 衬托(烘托)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长恨歌》 用“六宫粉黛”来突出杨贵妃的 美,用“悬崖白丈冰”来衬托花枝的“俏”, 从事物的反面来衬托,这种方法叫“反衬”。 1. 1.反衬 反衬 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 子 · 咏梅》
2. 衬托(烘托) 对比 反衬
1.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为了被 陪衬事物服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2.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 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
3. 衬托(烘托) 蝶恋 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 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 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 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 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 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 相交通。
4. 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 实,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 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也称“用事”。 简析《短歌行》中的用典。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各句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战士们毫不畏惧,怀着
的决心,英勇地冲向敌人。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
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③在这次游泳比赛中,不少少年选手
,获得了好成绩。A.破釜沉舟
B.孤注一掷
崭露头角C.破釜沉舟
D.孤注一掷
脱颖而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
兵莫 言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丑兵却杳无音讯。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
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2.根据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原则。(5分) 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1)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3分)(2)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3分) 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古诗文默写(共12分,每空1分)16.(1)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徒以吾两人在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6)
。(苏轼《定风波》)(7)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9)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10)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过秦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10分)早寒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1.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2.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5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份证数字代表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