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染法的过程是除法怎么算求过程图解做的?

工笔画的各种染法技法
工笔画的各种染法技法
&&& 皴擦:绘画里常遇到土、石、树桩等物类,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亦是线的补充,较讲究用笔。一般要求自然而顺势,不故作姿态。擦,更加隐笔。一般只是丰富皴的技法,有时亦起修改皴的败笔的作用。
  染法: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等,平涂多在做色底及画面局部平涂颜色时用,不宜见笔痕。分染是分出物体结构的染法,有高染与低染两种。染在物中间凸起部位并造成一点立体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过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种颜色,这样能产生厚重而沉着的色彩变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洪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强主物的塑造,实际上有染扩大的意味。月、云、雪边多用。
  点:在绘画中点的用途极广,视所打处可为花草野卉、可为苔点、也可不计何物仅为画面的装饰用。点是小点,是扩大了的点,嘶法在画作中常用。用点时一般求用笔的一致统一。
  撞水撞粉:些画法灵活多变,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笔画出对象的形、结构,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发生变化,活泼生动。
  褪色法:以层层积色方式,一层层上色时退出一部分,设色越多层次越多,画花鸟及草类杂物中常用。
&&&& 分染:除单独使用,还常用于为罩染打底色,为平涂开醒。方法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笔从最深部位开始染起,接着用水笔轻刷使颜色逐步向外晕开,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迹。
&&&& 罩染:罩染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笔上含色要饱,用笔直要轻,不可来回涂抹,以免把底色搅起。
&&& 统染:笔上含色要饱,用笔要轻,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 碰染:有两种不同颜色,从叶子或是花瓣的两端同时染色,然后在叶或花瓣中间碰到一起,使其自然衔接,形成统一整体的方法。
&&& 接染:用一种颜色趁湿接着染另一种颜色,使颜色相互渗接在一起的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在同一体面中包括几种不同颜色的情况,其特点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种流动感。
&&& 平涂:涂时颜色要薄、水分要适度,要一笔接一笔顺涂,不要来回涂抹。平涂的方法,除单独使用外,还用于打底色,衬托、罩染等方面。
&&& 烘染:为了突出某些主题或表现一些特定的环境,气氛而在物象周围进行大面积的渲染的方法。
&&&& 皴染、擦染:就是见笔的一种染法。多用来染石头、树干。
&&&& 反衬: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 水注色法:多用于石头和树干。先用墨染出石头或树干的轮廓(墨色要有浓淡变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迹未干时,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颜色冲开,产生丰富的变化。
&&&& 点蕊:点花蕊在画花中是很重要的。点蕊时用尖笔蘸上饱满的颜色,在尖上一滴滴点下去,点成一个圆珠,干后,要圆、凸、大小均匀,中间陷下一个小坑为最好。
发表评论:
馆藏&2242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工笔画技法之名词解释;一、技巧部分;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8
工笔画技法之名词解释
一、技巧部分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二、色 彩 部 分
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
一。(花青+藤黄)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酞青兰+藤黄+微量朱)
青绿:汁绿+微量三绿
3、老绿: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花青+藤黄)
翠绿色:藤黄+酞青兰+少许翡翠绿
4、檀香色:约70%藤黄+20%朱+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
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藤黄+朱+少量淡墨)
5、米黄: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粉黄:白粉+藤黄
粉黄绿:藤黄+白粉+三绿
桔黄:藤黄+朱
6、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9、墨青色:酞青兰+少许朱+墨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接染:方法是分碟调出二至三种图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为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几枝笔将各色铺于纸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笔将各色接起刷匀。或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先竖后横,迅速准确,使之不露笔痕,色晕匀和。工艺绘画图案亦用此法。
皴擦:绘画里常遇到土、石、树桩等物类,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亦是线的补充,较讲究用笔。一般要求自然而顺势,不故作姿态。擦,更加隐笔。一般只是丰富皴的技法,有时亦起修改皴的败笔的作用。
染法: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等,平涂多在做色底及画面局部平涂颜色时用,不宜见笔痕。分染是分出物体结构的染法,有高染与低染两种。染在物中间凸起部位并造成一点立体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过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种颜色,这样能产生厚重而沉着的色彩变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洪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强主物的塑造,实际上有染扩大的意味。月、云、雪边多用。
点:在绘画中点的用途极广,视所打处可为花草野卉、可为苔点、也可不计何物仅为画面的装饰用。点是小点,是扩大了的点,嘶法在画作中常用。用点时一般求用笔的一致统一。
撞水撞粉:些画法灵活多变,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笔画出对象的形、结构,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发生变化,活泼生动。
褪色法:以层层积色方式,一层层上色时退出一部分,设色越多层次越多,画花鸟及草类杂物中常用。
分染:除单独使用,还常用于为罩染打底色,为平涂开醒。方法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笔从最深部位开始染起,接着用水笔轻刷使颜色逐步向外晕开,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迹。
罩染:罩染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笔上含色要饱,用笔直要轻,不可来回涂抹,以免把底色搅起。
统染:笔上含色要饱,用笔要轻,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碰染:有两种不同颜色,从叶子或是花瓣的两端同时染色,然后在叶或花瓣中间碰到一起,使其自然衔接,形成统一整体的方法。
接染:用一种颜色趁湿接着染另一种颜色,使颜色相互渗接在一起的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在同一体面中包括几种不同颜色的情况,其特点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种流动感。
平涂:涂时颜色要薄、水分要适度,要一笔接一笔顺涂,不要来回涂抹。平涂的方法,除单独使用外,还用于打底色,衬托、罩染等方面。
烘染:为了突出某些主题或表现一些特定的环境,气氛而在物象周围进行大面积的渲染的方法。
皴染、擦染:就是见笔的一种染法。多用来染石头、树干。
反衬: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水注色法:多用于石头和树干。先用墨染出石头或树干的轮廓(墨色要有浓淡变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迹未干时,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颜色冲开,产生丰富的变化。
点蕊:点花蕊在画花中是很重要的。点蕊时用尖笔蘸上饱满的颜色,在尖上一滴滴点下去,点成一个圆珠,干后,要圆、凸、大小均匀,中间陷下一个小坑为最好。
“没骨”和“勾填色”的画法特征
“没骨”花鸟画是不用墨勾线,直接用墨或颜色描绘物体形象,所以称它为没有骨干的工笔画。
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他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鸟羽等,在染色之后仍要用色线勾画,并要做到线色融合一体,或是直接用色染出线的感觉来。
没骨具有细致、丰富、和谐、艳丽明快而俊秀的效果。
勾填色,是没有勾物体轮廓线,而是在轮廓线内填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称“双勾廓填”。勾填色是我国民族绘画最早、最基本的设色方法,也是工笔花鸟画从古至今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形成一种体式。在勾填色这一表现形式中,由于使用颜色色质的不同以及着染方法繁简的区别,又分为重彩法和淡彩法两种。
“重彩”又叫重着色,多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色着染。染色步骤较为复杂,经多次叠染,色彩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装饰效果。
“淡彩”主要使用较透明的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淡彩着染的基本方法与重彩相同,但比重彩着染要简便一些。因此,淡彩具有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朦胧的效果。
工笔画在勾线时行笔不要太快,要有节奏。勾画短线时执笔以腕肘着桌面,以手指活动为主;勾稍长一些的线应悬腕而肘着桌面,以腕部活动为主,手指执笔要实,使腕部活动灵活;勾更长一些的线应腕部着桌面而肘部悬起,线随腕动(不要随着手指动)。无论勾哪一种线,在行笔的过程中,都要摒住呼吸,不要太快,一气呵成。总之无论哪一种执笔方法,都应保持线条的圆浑与流畅。
例如:白描勾线不是用细线沿着轮廓去“描”,而是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和美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
勾线之初,先练习使用中锋,避免侧锋。中锋用笔饱满而有弹性,线条圆润浑厚,结实而有力感;开始练习勾线时,很容易出现侧锋,特别是在线条转折的地方,因为毛笔是圆锥形,转弯时必须提笔,并轻转笔管扭转方向,使笔锋平行圆转过来,才能保持中锋。线条产生力感的关键在于笔锋与纸面的摩擦,有的人勾线为了细,不敢用力,勾出的线浮滑在纸面上,不符合要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工笔技法27等内容。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及实例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 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 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  工笔画的特殊技法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工笔画的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十八法 1 冲染法。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 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工笔 国画 技法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分享 首次分享者:王叶已被分享 0 次评论(0)复...  工笔画的各种染法技法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工笔画的各种染法技法皴擦: 绘画里常遇到土、 石、 树桩等物类, 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 亦是...  工笔人物技法???都是技法?都是技法?!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工笔人物技法???都是技法?都是技法?!特殊技法 1.丙烯点染:利用丙烯耐水洗的特性,经...  工笔技法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工笔画一些特殊技法、染色技法 齐鲁字画网 /
1 冲染法。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积水法是先把墨...  工笔画的基本技法及相应材料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工笔画 主要材料 (1)笔 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 用的笔有...工笔画的各种染法技法
文章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 皴擦:绘画里常遇到土、石、树桩等物类,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亦是线的补充,较讲究用笔。一般要求自然而顺势,不故作姿态。擦,更加隐笔。一般只是丰富皴的技法,有时亦起修改皴的败笔的作用。
  染法: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等,平涂多在做色底及画面局部平涂颜色时用,不宜见笔痕。分染是分出物体结构的染法,有高染与低染两种。染在物中间凸起部位并造成一点立体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过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种颜色,这样能产生厚重而沉着的色彩变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洪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强主物的塑造,实际上有染扩大的意味。月、云、雪边多用。
  点:在绘画中点的用途极广,视所打处可为花草野卉、可为苔点、也可不计何物仅为画面的装饰用。点是小点,是扩大了的点,嘶法在画作中常用。用点时一般求用笔的一致统一。
  撞水撞粉:些画法灵活多变,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笔画出对象的形、结构,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发生变化,活泼生动。
  褪色法:以层层积色方式,一层层上色时退出一部分,设色越多层次越多,画花鸟及草类杂物中常用。
&&&& 分染:除单独使用,还常用于为罩染打底色,为平涂开醒。方法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笔从最深部位开始染起,接着用水笔轻刷使颜色逐步向外晕开,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迹。
&&&& 罩染:罩染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笔上含色要饱,用笔直要轻,不可来回涂抹,以免把底色搅起。
&&& 统染:笔上含色要饱,用笔要轻,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 碰染:有两种不同颜色,从叶子或是花瓣的两端同时染色,然后在叶或花瓣中间碰到一起,使其自然衔接,形成统一整体的方法。
&&& 接染:用一种颜色趁湿接着染另一种颜色,使颜色相互渗接在一起的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在同一体面中包括几种不同颜色的情况,其特点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种流动感。
&&& 平涂:涂时颜色要薄、水分要适度,要一笔接一笔顺涂,不要来回涂抹。平涂的方法,除单独使用外,还用于打底色,衬托、罩染等方面。
&&& 烘染:为了突出某些主题或表现一些特定的环境,气氛而在物象周围进行大面积的渲染的方法。
&&&& 皴染、擦染:就是见笔的一种染法。多用来染石头、树干。
&&&& 反衬: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 水注色法:多用于石头和树干。先用墨染出石头或树干的轮廓(墨色要有浓淡变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迹未干时,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颜色冲开,产生丰富的变化。
&&&& 点蕊:点花蕊在画花中是很重要的。点蕊时用尖笔蘸上饱满的颜色,在尖上一滴滴点下去,点成一个圆珠,干后,要圆、凸、大小均匀,中间陷下一个小坑为最好。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吴瑕原创油画风景作品
Philip&Barlow的油画作品:《海边》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德国Judith&Clay插画欣赏
澳大利亚Graham&Gercken油画作品
Christina&Nguyen油画作品欣赏
维吉Weegee插画作品―彩色的青春
泰国Akekarat&Sumachaya人物插画作品
Emily&Burns油画作品:鹿女《律诗含蓄九法》
律诗含蓄九法
【来源于微信】桑梓
雯【拒群】
的律诗的含蓄九法
律诗的含蓄九法
主讲:柳院
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此时无声胜有声”。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如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全词共56字无一“梅”字,但通篇透露梅花报春的信息。类似又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又如王维的《秋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境亦情: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二)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景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
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2)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三)“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补充)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归纳
1、我们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所以在试卷上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术方式是: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2、我们所说的实写虚写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实际上是实景和虚景的描写的意思,区别于从审美角度上所言的“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情景相生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古人一般有三种手法,一是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抒情。二是上文抒情,下文用景语铺垫,第三就是情景交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出处,这句大家都熟悉,上文抒情呢,下文写景呢,这个诗里词里都过多的采用。比如词的上片先抒情,下片然后在写景,这样呢,用景语收尾。往往能做到意境深远,上次我们讨论七律的写法的时候有一首苏轼的,上文他就是抒情,下文才回到景上的。从写景中抒情,这样的例子多呢
。眼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如何能把景语写的富有诗意富有情味呢?这个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为基础
,也就是说不能只在如何写景写的工上下工夫,这个呢,王国惟的人间词话里讲的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细看这本书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篇。
这里只简单的说下,一是触景生情。看到某个景物产生的情感。二是把自己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
1、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把情藏在了景里。抒情也不要单一的抒情,最好把景藏在情里。
2、有我和无我的说法。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触景生情。有我之境呢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加到描写的景物里面。作者高兴时候,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是高兴的。如果相同的景物,作者悲哀的时候,那么描写出来的景物也就是悲哀了的。比如“霜叶红与二月花”这一句,霜叶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描写的景物中去了。“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自暇”,诗人眼观寒波淡淡,白鸟悠悠,不禁由此悠闲物态联想到正在归途之人的急迫心情,闲暇与焦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为之心动。这个就是触景生情。我们写景抒情的时候一般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情景相生”。写词还的注意情和景的紧密结合、情和景的相互呼应。
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个,就是描写的景物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故意营造出来的。比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个景物是作者营造出来的。一般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尽量要使用对仗,景物的安排不能很随意,一定要注意先后的安排。还有就是要把营造出来的景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另外还有的景物描写是不符合逻辑的,但又确在情理之中。比如,我有一首词的过片的景物描写是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所以描写的景物不符合节令。这种景物描写一般是跟着作者的情感而变换的。或者有着某种寓意的。
4、关于有我之境的补充
三种手法: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比如秦观的词,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比如把枫叶说成“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适于抒情了。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5、情景相生一般要虚实结合,景是虚写,衬托着我们要表达的情感。
情景相生的最终目的就要把情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而不是单一形成套路或者公式来用。
6\关于情景相生手法,被公式化的一个现象:
梦里欢歌容易醒,绿绮谁弹,曲曲都无凭。往事匆匆空记省,落红几片飘枯井。
萧瑟西风身又冷,逝水流年,情似孤萍梗。浊酒一杯消夜永,荷塘月拂庭花影。
这一首就是典型的情景相生的作品,但是这个作品不好,这个是我前段时间写的。为什么不好呢?大家看,从内容上来看,内容上非常空洞。从情感上来看,情感不真实。只能看出是充满惆怅的一首小词,到底是什么样的惆怅呢,都不知道。从手法上来看,前面是实写,后面是用景物来衬托情感,比如荷塘月拂庭花影。单看句子是不错的,但是结合整首词来读的话,就不行了。因为这个只是把情景相生的手法当做公式来用,也就说斧凿的痕迹太重了。这个是一个通病,往往是用好的句子来点缀全篇,用情景相生的手法来套用。忽略了,不论是诗还是词,首先内容要丰满,情感要真实。
梦里欢歌容易醒
往事匆匆空记省
浊酒一杯消夜永
需要改下,不然影响内容的丰满落红几片飘枯井。
这句由于上句多余,所以它也跟着多余了,就显的生造了.这词前片该有伤昔的情感才对,下片过度到现在,整体脉络该是如此。不过由于
下片第四句,不协调,下片的不协调,上片的情与景没能结合到一起,导致全篇的失败.
学习古典诗歌写作的基础三点,是什么?
第一要确定下来诗词的主题情感,这个是说我们要写的是什么?
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这个是说古典诗词的行文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其他文体如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不同,
第三呢,要写好关键句,关键句呢,是指,绝句的结句,律诗的中间的对仗句,词的中心句。
我们写学习律诗的写作也要掌握这三个关键点,一般来说初学写律诗,首先要学会处理好中间四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承转句之间的关系。我们讲绝句的时候,曾经以诗的内容即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分别阐述了绝句的十六种章法结构,那么我们学习律诗的写作,也借用这样的分解法来学习。
刚才我们说了,初学律诗首先要知道承转句的关系,关系一
承要舒缓,转要突起承接要舒缓,转折要突起。承接的时候适当的放大情思,转折的时候把情思收拢。这里要讲下,律诗的第三联相当重要,第三联为腰。人体的腰古代称为龙,道家养生学的降龙,龙就是指腰,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脊椎骨,那么律诗的第三联就相当于人体的脊椎骨,第三联要弱了,那么全诗都失败。我们来看下具体例子:
根据诗歌的内容: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把这四部分内容,分别用在律诗的承转联。我们用这剖析法来讲解七律的承转联写法。
A、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描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
我们拿篇作品来举例,我一诗友曾写了篇岁末感怀,我一直很喜欢,并且多次用这首作品来举例,大家看下:
作者:小破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大家看下第二联,就是在写景,“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是两处描写,不同的场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一般描写景物的时候呢,要把情思融入到景物里去,要把思维放大。抒情的时候要收拢情思。这样才能体现诗的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也是如此。如果这诗写得一眼望到头,那么这诗词也写的失败了。首先要做到的是诗的起伏,然后呢提升诗词的神韵,意蕴。这个例子是我们上节课讲过的,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联,承接第一联,两联都是在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第三联转入抒情,这个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就是触景生情——由景物触动情丝
这个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无我之境。
还有一种方式呢就是缘情写景——这个时候景物描写,其实就是用景物来彰显作者的情感,如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那么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是带有喜悦的感情色彩,如果作者的心情是沉痛的,那么即使是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所带的感情色彩也是沉痛的。
而这个呢,就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讲的有我之境。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回到杜甫的这首律诗上来。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通过景物的描写呢,触动了心里的情感。承联,一般情况下承接起联,这里是补充起联描写的不足。
大将南征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
,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
我们来看下这例子。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我们来分析下这首律诗:
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局部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全景,鼓鸣旗展。体现出军队的威壮。然后由景转到了抒情,这个抒情是一种豪情的抒发。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赞扬毛伯温,藐视敌军。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结尾呢是一个普通的描写,但是透漏出为站先胜的气概。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里呢,我们讲解一下移步换景的问题。古人写诗呢,经常使用这个手法。移步换景有两种表现手法:
第一种,景物的描写是跨越了时空或者是空间的。这些景物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刻,但是这些景物的描写呢,是跟着作者的思想变动为线的。例如,温庭筠的苏武
苏武庙全文: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看到了眼前之景,想到了过去,这个是跨越时空的描写。
第三联,产生了感叹,这个感叹也是抒情,我们在讲解绝句的时候说过,感叹,议论还有叙事,在关键位置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抒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个是说眼前之景已经不是过去的景物了,并且走的时候年轻,回来的时候人已经逐渐老去。苏轼被困了19年才回到了故土。
b:刚才我们说了这是跨越了时空的,移步换景,还有一种是跨越了空间的移步换景
我们来看下,香菱咏月诗第三首
【清】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承转联都是在写景,这个我们以后会介绍。我们先来看移步换景:由地上写到了天上,由身边写到千里之外。这个是跟着作者思维的变换而写的。最常用的移步换景,就是随着眼前之景的转换而转换。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但是要注意这样描写要写出画面的完整性。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前两联的景物描写,是由眼前实景,转换到了梦里的虚景。第三联则在第二联的基础上转入抒情,抒发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例子呢,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如何写景,同时还要知道,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做到情景分离。承转句的关系之一,承要缓,转要突起.
B、承联叙事,转联抒情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个我们要讲下偷春体。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如果第一联对了,第二联不对,第三联继续对仗的话,这个叫做偷春体.还有一种叫做瘦春体,这个是说律诗只有第三联对仗,第一二四联都不对仗.第二联在承接第一联的情况下,不在写景,而在叙事,和我们刚讲的由景转入抒情是一样的,区别是这个是由叙事转入抒情.两者差别是:一是由景启情,一是有叙述引出的抒情,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叙述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以算是在叙述,也可以算是在感叹。这诗呢,以景语起句,在第二联点题。因为题目是月夜忆舍弟,第一联只是在铺垫,第二联点题,并引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个抒情语.我们再来看首例子:
《留别王维》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里要讲下
"欲寻芳草去".“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这里再次说一点:第二联无论是在写景,还是在叙事,那么都不是简单的写景和叙事,最好要做到景、事中要藏着感情.
最忌讳的是,写景和抒情分离,叙事和抒情不相关,二者一分离,那么这诗就写的失败了.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个诗也有说是韦应物的作品.至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我们不做讨论.我们来看下这诗.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我们在看这些例子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承转联的写法,还要关注起结是如何写的。并且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过度,都要仔细品味。
今天我们讲了律诗的章法结构中的两种:
A,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B、承联叙事,转联抒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过程与方法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