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民国时期的句子发电报的详细描写

民国时电报的日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民国时电报的日期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近日,一部描述民国时期济南风情的作品《民国济南风情》正式出版。这部作品的内容全部来自于民国时期媒体上关于济南的记载和描述,忠实的记录了当时济南的风土人情,向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济南。在这个新媒体横行的时代,传统媒体的记忆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而随着传统媒体记忆的遗忘,我们对于济南的认识也越发模糊。   而《民国济南风情》则从传统媒体出发,通过梳理当时大众对于济南的印象,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新济南”。本版撰文/记者李解   老济南的标签   说起济南,似乎都无法回避“泉城”、“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这样的字眼儿。   而在文学界,谈到济南,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必然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但是其实在民国时期,尤其是在老舍写出那篇《济南的冬天》之前,最能代表济南的,可能就是《老残游记》。”刘书龙,曲阜人,客居济南20多年,是济南文史圈子里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民国济南风情》的编纂者。   在这部刘书龙编纂的《民国济南风情》中,总共收录了79篇发表于民国时期各类刊物上的文章,其中有21篇中提到了“老残”,而《老残游记》提到的次数多达49次。“在那个资讯滞后、交通不如当今便利的时代,外地人对于济南的了解,基本上都是通过《老残游记》里对于济南的一些描写。”刘书龙这样对记者解释。   而除了《老残游记》之外,另一个可以作为老济南标签并为世人所熟知的,则是那件由元代画家赵孟\创作的《鹊华秋色图》了。   “在当时那个时代,外地人谈到济南,一般都会想到《老残游记》和《鹊华秋色图》,可以说这两件作品是老济南最具特色的标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当时客居济南的作家老舍创作了《济南的冬天》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描述济南的文章,才让世人对于济南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济南学习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刘书龙,对于济南有着别样的情感:“我从大学考上山东师范大学开始,就一直呆在济南,这些年整理济南文史资料,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济南一直以来是一个历史名城,但是说起济南,真正了解它的却不多。”   这也让刘书龙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梳理一下济南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所以我开始有意搜集一些与老济南有关的文章和老报纸老杂志,逐渐的整理出了一系列有趣的东西。”   2009年,刘书龙将自己搜集整理的关于老济南的文章进行了彻底详尽的梳理,并且出版了《名家笔下的老济南》一书:“这本书当时基本上把近代的名家们所写的与济南有关的文章都搜集起来了,既是宣传,同时也可以用来研究济南的近代史和民俗。”   而也是在这一刻开始,刘书龙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当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旧报纸杂志上还刊登了一些人写的济南的文章,他们虽然算不上名人,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济南的风貌,所以我想着再搜集一些这样的文章,从民国时期的普通人的视角来了解当时的济南。”   普通人眼中的济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有多少来济南的游客,就有多少个形形色色的济南。   作为南北要道,九省通衢,老济南曾经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此,因此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文章。   “相对于那些名家或者文人墨客来说,其实普通人对于老济南的看法也是非常有趣的。”在刘书龙的《民国济南风情》一书中,不少来济南求学或者游玩的人也都曾写过老济南当时的风貌。   梳理这些普通人对于老济南的看法,“包容”与“保守”似乎是民国时期济南文化圈子里最为尖锐的冲突。   “比如说在徐彦之《年假游济南杂记》一文中,就记述了当年杜威博士来济南前后的一些相关情况。”刘书龙告诉记者说,杜威是当时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同时也是胡适的老师,机缘巧合下,他曾先后三次来到济南:“徐彦之的《年假游济南杂记》所提到的,就是杜威第一次来济南,而当时陪同他来济南的是胡适。”   在徐彦之的这篇文章里,详细记述了当时济南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那天讲演的题目,‘用中文翻译出来’,当场才添上的一个‘新’字,在报上登广告,只写了‘人生观’三个字的。原初我本不注意这点事,事后和朋友谈起来,他们还是故意避掉‘新’字,不晓得里边有这番苦衷哩!济南的有位有势的人弄不清什么新咧,旧咧,听见说新,在他脑筋里便是过激主义的印象,怕得了不得,像警(惊)弓之鸟似的。”   而杜威来济南也充满了矛盾,据徐彦之记述:“当时山东省督军张树元得知杜威要来,曾向北京方面发去电报,拒绝杜威前来,但是当杜威抵达济南之后,他们又派人去迎接杜威,并且表示欢迎……当时又打一个电报欢迎,取消前电。”   “这些其实不但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济南新旧两种势力的交锋,同时也反映出了济南的包容,是我们了解当时民国时期的重要资料。”刘书龙这样表示。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济南民风尚礼,也备受当时外地人的赞叹,在刘书龙收录的一篇韦润珊的《赴济南参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纪游》,就曾对济南人的礼貌有过详细的描述:“济南风俗尚礼貌,故虽厮役走卒,亦皆上衣下裳、有鞋有袜;与之语,辞气间绝无不逊者。”   “韦润珊是地理学家,同时还曾担任过武大历史系教授,当年他是跟着历史学家柳诒徵、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地理学家白眉初、孙中山的女婿王伯秋等人来济南考察,写下了这么一篇文章,对于济南百姓的尚礼印象深刻。也是反映出了当时济南的民风是何等的淳朴。”   消失的老济南   老济南早已消失,新的济南正在建设之中。   但是在那些被我们放入故纸堆的老报纸老杂志中,刘书龙却找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老济南风景。   “在民国时期,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就是济南的三大著名景点,但是跟现在不一样的是,千佛山的景色不在山体本身,而是在山顶向北眺望。”刘书龙通过收藏旧报纸,找到了一篇写于民国二年的千佛山游记,而作者则是一位在济南上中学的学生杨立范:“在这篇文章里就有这样的描述:‘北顾黄河,风帆隐约;南望众山,环拱攒矗。俯瞰城郭,烟树万家,阡陌纵横,宛然画图,信所谓名胜地也’。”   此外,民国时期的大明湖显然也与现在的大明湖不同:“当时的大明湖面积非常大,但水面却极狭窄,因为都被分隔成了一块块的湖田,这在诸多记游当时的大明湖的文字中皆有描写和记载,比如在《大明湖之雨》一文中就这样描述当时的大明湖:‘从历下亭再往东北摇去的水道,狭狭的像条沟渠。一片澄清的大明湖,现在被分隔成若干水田,东种些荷花,西裁(栽)些蒲草,芦苇茭白更是触目皆是’,再比如说馥庵的《济南琐话》也对大明湖有记载:‘大明湖不仅是供人游览的地方,依靠湖中生产如鱼虾、莲藕、蒲菜等度日的人亦复不少’。”   在刘书龙看来,这些刊登于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上的济南游记,实际上详细描述了当时济南的人文特点:“比如说靠湖吃湖,大明湖曾经在民国时期养活了很多济南人,再比如说当时济南人吃什么,济南的特色美食、特色民俗,都在这些文章里。”   为此,刘书龙曾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集这些文章,并且最终将之辑录成书:“其实我就是希望通过这些老刊物上的文章,给大家描述一个新济南,一个传统的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老济南。”触电的帝国 :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_马伯庸 阎乃川 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一直到开尔文勋爵(又名威廉·汤姆逊)改进了无定向反射电流计、发现了正负电流发报规律,电报的传输速度才有了提高。后来经过科学家不懈努力,这个技术难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成本仍旧相当高昂。当时他的提案一共有三个:“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这两个故事都有偏颇之处,故意把反对的文体写得很长,把支持的文体写得很短,权当趣事则罢。但这也反证电报费用之贵,已经使人达到对字数锱铢必争的地步。国外都是三码组成一个语素,只有中国是四码,所以叫做四码电报。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1个汉字,4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马日事变当天,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两个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复任总统时候发布的通电落款为巳鱼电,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得很。黄侃(一说章太炎)就拿电报举过例子,说如以白话文来写:“爸爸死了,快点回来呀。”实在啰嗦,若用文言文写,只须4个字:“父亡速归。”可见文言可适合于新时代生活。兴奋的沈从文回到青岛,立刻写信给张兆和,信中托张家姐妹中跟他较熟、性格也最急公好义的二姐允和帮他向张家二老提亲。在这封信里,沈从文充满诗意地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冀牖一向开明,丝毫不以张家豪富,而沈从文只是个湘西穷书生而生门户之见,痛快地回信告知张家姐妹,对此婚事表示同意。更加难得的是张冀牖虽然出身旧式家庭,却有一颗开明的心,对子女的教育和恋爱从来不做限制。曾经有人托媒人向他提亲,他笑嘻嘻地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这在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风气下真是难得。他给四个女儿取名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每人的名字里都有两条腿,就是寄托了希望女儿们能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的心愿。为了避免子女受到家族不良习惯的侵袭,他还学习孟母三迁,从老家合肥先迁上海,后来又搬到了风景秀丽的苏州定居。现在我知道了,电报最大的特点,就是惜墨如金。电文和其他文体截然不同,讲究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说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没办法,贵啊。一直到电报行将消亡的时候,它的费用在邮政手段里还是属于比较高昂的。沈部是中路军,负责正面抵抗。他一撤走,失去凭依的两翼也只好跟着狼狈撤退。大败之余,旧桂系大势已去,陆荣廷只好与粤军议和。11月,旧桂系部队退出广东,返回广西,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廿四日:迥、敬这场战争引发了什么后果呢?陈炯明经此一役,声望和实力都随之高涨。本来就和孙中山政见不合的陈有了底气之后,双方的矛盾加快激化。孙中山派人刺杀陈,未成功,陈炯明于是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差点炸死了孙中山。1920年,孙中山看到旧桂系在广东已经搞得天怒人怨,于是电令陈炯明,要他以“破釜沉舟”的气势进攻,消灭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陈炳昆、马济等人。八日:齐、庚、荠、霁、黠六日:鱼、麻、语、御、月一日:东、先、董、送、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四码法是一种最简单的编码,它不用什么技巧,单纯靠蛮力。它以10个阿拉伯数字对应汉字,每一个汉字用4个数字的组合表达。比如李2621、鸿7703、章4545。发报员只须把这12个数字发出去,接报员就能根据这12个数字重新组合成“李鸿章”。那封著名的东南自保电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翻译成电码,就是“30/08/”。有一种说法说四码电报法是1840年李鸿章请丹麦人编写的,这是瞎说。1844年莫尔斯才在美国国会大厦公开演示他的电报机,李鸿章哪有那种能力提前四年就找人编电码?但中文不同,中文用的是方块字,以单一汉字为基本单位,光是常用汉字就有3000多个。指望把只有点、划两种元素的电报码排列成3000种不同组合,这是不可能的,就算编成了,也异常冗重。九日:佳、青、蟹、泰、屑对于生手来说,这种东西用起来十分痛苦,但如果熟练以后,速度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就像里面那个老译电员一样,斜眼一瞥,脑子里就自动跳出相应文字来。咱们国家现在电报业务接近取消,很多老资历的电报员改用电脑,他们改不了老习惯,仍旧用电报码输入法打字,一分钟也能打到90多个字。电报刚传到中国的时候,都是外国人在使用,这个问题还不算太明显。可当电报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以后,中文电码的严峻性就凸显出来了,总不能让中国人在中国也用英文互相发电报吧?那时候的形势有点像电脑刚开始在中国流行开的时候,一批人叫着“汉字不亡,中国必亡”;还有一批人玩命地琢磨汉字编码。如豆的油灯之下,不知道有多少王永民挥汗如雨地琢磨着。廿二日:养、祃欧美国家为了节省电报字数,往往采取缩写形式:“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停下来吃饭,英国农业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词表示“藏书网大群蝗虫已经出现并毁坏庄稼”。人们为了省钱,还经常使用英语单词“停止”(stop)代替句号来结束一句话,因为“停止”这个词免费,而一个句号却要收取额外的费用。中国也有类似的习惯,各类特别业务,除另有收费规定外,均需在电文末了加一规定字样,如加急写“急”,校对写“对”,候复写“复”字。当时张冀牖和其夫人住在上海,苏州大宅中只有张家姐弟。沈从文数次登门拜访,每次都托故坐好长时间才走,被捉狭的张家姐妹取了个外号“烂板凳”。虽然兵法上说:“千里奔袭,必厥上将军”,但或许是一腔赤诚真能感天动地吧,沈从文这临门一脚起了关键作用,张兆和终于羞答答地露了口风,跟沈从文说只要父母不反对,就答应他的求爱。陆荣廷此人善观风色,他先是支持袁世凯登基,在他的势力范围广西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后来见情势不对,又反噬一口,通电全国宣布倒袁。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电报员是个十分吃香的工作。晚清各电报局的报务人员都由电报学堂的学生组成,每月可以拿到30两银的薪水,民国时期的电报员每个月也有100元的收入,而且从不拖欠,相比起一般人来说,待遇相当优厚了。甚至跟同时期的欧、美同行相比,中国电报员的薪水也算得上高人一头。英国同时期电报员年收入只有5.8英镑,美国著名大财阀安德鲁卡内基在匹兹堡市大卫电报公司当电报员的时候,月薪一开始只有13美元。十七日:篠、霰、洽这个有名的“半字电报”风流佳话,就发生在二姐允和和其三妹夫沈从文之间。老实人要是执拗起来,九头牛也是拉不回的,沈从文的爱情长跑历经3年零9个月,一直拼到了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回家。也亏得沈从文能坚持,张兆和毕竟不是泥塑木雕,在他数年如一日,如此痴情的全心恋慕感动下,也多少有了点松动之意。关于陈嘉庚先生的那封电报本身,其实也有故事。1938年10月,汪精卫发表“和平”谈话。陈嘉庚听到了十分愤怒,连续发了5封电报给他,予以斥责。恰好在10月28日重庆召开了第二届国民参政会。陈嘉庚那时远在新加坡,就在10月26日发了一封电报给重庆,里面阐述了自己的参政提案。卅一日:世、引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时争论文言文与白话文优劣时,电报还屡屡现身而出当裁判。廿九日:艳、豏(左豆右兼)所以说洪钧这个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据说他还曾经以干支代替“一”、“十”、“百”、“千”,改四码为三码,费用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一年下来省下来的钱可达数万两。陈嘉庚的提案后两条无关宏旨,但第一条可谓是铿锵作响、掷地有声,以至于长久以来大家都只记得这一条,而忘了其他两条的存在。一直到前一段时间这封电报的原件重新面世,世人才得以窥得陈氏提案全貌。头次上课虽然失败,可沈从文不悲反喜,因为他一眼就喜欢上了台下偷笑的一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张家三女张兆和。小小的一个“马”字,一个老粗军阀的无知,却成了这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虽然说这件事阴错阳差之间,实在只能让人无语了……对应关系如下:9月22日,正与粤军血战的沈鸿英接到了一封军事电报,文尾署有“督军马”的字样。绿林出身的大老粗沈鸿英压根不知“马”是21日的代字,尚以为与他素有不和的马济当了广东督军,于是愤怒地留下一句千古名言:“还打个卵,替人家打天下。”当即下令撤军。不过是某某人死了,通知某某人而已。老报务员已经忘了电文开头的几个字:“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机器嗒嗒地响着,他边听边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他平静地坐在那里,已经有点累了。我那时候好奇,问老师为啥作文都是字越多越好,电报却是字越少越好。老师回答说因为电报比较贵,所以要省钱。我生性不求甚解,没继续问下去为啥电报会那么贵。日,僭窃帝位的袁世凯在千夫所指的压力下病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为拉拢陆荣廷,黎元洪任命陆为广东督军。当时的广东现任龙济光自然不肯,陆荣廷于是率桂军进攻广东,龙济光不是对手,率残部败退到海南岛上,最后忍气吞声得了个两广矿务的衔头了事。广东于是被旧桂系占据。这段佳话还有个小小的注脚,兆和生怕沈从文这个老实头不明白二姐电报的含义,又偷偷一个人回到电报局,拟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兆”。无奈发报员看电报是白话,又有平常从未用过的“吧”字,坚持不给发报,兆和求了好半天也没有答应。否则,这封电报没准还能以“第一封电报情书”之名一同载入电报史册呐。十八日:巧、啸收报机接着打出了间隔,他只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瞥了一眼刚刚抄录下来的五个字母,拼在一起是:“REHXH”(“列宁”)。清代诗歌都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严格遵循韵律规则。读全清诗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诗写的一首比一首难看,但绝不出韵。这大概和乾嘉学派的严谨作风有一定关系。反正那些官员对韵部的熟悉程度,和现代人熟悉汉语拼音差不多。用韵部代替日期,他们一望字,便知是哪个韵部,自然知道是哪一天。咱们的想象中99libonet,电那和光的速度一样,都是每秒30万公里,拿电来通讯可以瞬息跨越几大洲,无比快捷。其实没那么简单,电报原理被提出来以后,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已经知道,电流通过电缆的速度取决于电缆的电阻和静电容的乘积,信号的推迟比例等于电缆长度的平方。换句话说,电缆越长,信息传递速度越慢。廿三日:梗、漾十六日:铣、谏、叶这一系列举动,深深感动了孙中山。后世人论起蒋介石如何成为孙中山政治接班人,多认为从此时起。十一日:真、尤、轸、队、陌据统计,清末的中文电报房每分钟大概可以发出20~25个华文明码。每一份电报的费用是按照七字一算。七字之内都按照七个字收费,七字以外另外结算。三日:江、肴、讲、绛、觉世界上第一条跨洲电缆是1858年从华盛顿穿过大西洋铺到伦敦的海线。当时美国总统布坎南发给英国首相巴麦尊一封电报:“上帝保佑,希望电报能成为民族永久和平与友谊的纽带。”这封电报的愿望很好,一共150个字母,却足足发了30个小时。这条电缆命运多舛,铺设的时候就曾经在12000英尺水下崩断。等到建完后一个月,因为电缆绝缘被击穿而彻底报废。四码电报影响至为深远,1926年王云五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正是沿用“四码电报”这一形式,四个数字表达一个汉字。但是王云五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汉字结构入手,让汉字和数字之间建立起了独特的联系。不知为什么,这种检字方式始终未应用在电报系统上,大概是考虑到汉字编码之间时有重复,不够牢靠的关系吧。本来此仗并不好打,虽然精锐程度有所不及,但桂系兵力足足多出粤军一倍。而且桂系还陆续从各地调集沈鸿英、林虎等部前来支援。粤军虽然占了地利和人和,一时却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胜利。四日:支、豪、纸、寘、质身为中国公学的一枝花,张兆和不是头一次接到男生的求爱信了。面对沈从文的追求,她一开始是淡然处之,把沈的信和其他人一样,编上“青蛙1号”、“青蛙2号”的编号收藏了起来。但很快,她就觉得不对劲了。随着时间推移,沈从文的信也越来越热烈大胆。老实木讷如他,在爱情的驱使下,竟然写下了这样热烈的词句:“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电报是靠信号传播的,这样就需要用一套系统把文字转译成电信号。莫尔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立了莫尔斯电码,用点、划两种状态组合成了26个英文字母以及10个阿拉伯数字。不过莫尔斯电报使用的是“不等长码”,每个字母和数字之间的码长都不等。比如E用一个“.”来代表,而Y则是“-.--”,两者之间差着三位电码,容易造成混乱。一直到1874年,法国人艾米尔博多(EmileBaudot)才发明了基于等长码技术的博多电传码。这就是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中文电报员的标准规范,就是一边全神贯注地读电码,一边手在电报纸上写下数字,然后把读到的数字四字一组译成中文。有更牛的人,连看都不看,光凭耳朵听就能下笔抄录墨不加点。二十日:号、哿(上加下可)而张之洞受命接济台湾军火,也曾经电告福建“有旨停运渡台军火暂勿运稍俟之和约成则运款局败亦运朔”。意思是现在上头正谈判呢,先别运过去,合约谈成了再运,合约谈不成也运。他对付日期的办法是: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再以平水韵的韵部来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1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一共是30天。当然,编码也并非严格按照韵部来排列,比如第三十日本该用“陷”,但是这字不吉利,就换成了“卅”字;使用公历以后,又加了一个“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为“世”字拆开恰好是廿、十、一,偶尔也会用“引”字代替。中国最讲究礼仪,什么都能省但礼数不能省,不过落实到电报上,就连这点都不得不让步了。有一封清廷驻古巴参赞给皇家的一封祝寿电报,就简单地写着“皇上登巡,古巴华侨及古巴政府均特贺。”如果哪位官员上正统贺表时,在纸上只写上一句“皇上生日快乐”,恐怕脑袋早搬家了。尽管四码法解决了中文电报的问题,但四个编码一个汉字,效率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当时电报线路都由洋人把持,收发的费用都极其昂贵。当时电报的费用往往一个字就得数两白银。为此清廷曾经专门下令,让各级官员没紧急的事就别发电奏、电牍,就算发也尽量长话短说,什么我主万岁、乞伏太皇太后圣安、惶恐顿首之类的客套话都一概免去。英文字母只有26个,德文字母有30个,意大利字母有21个,就算是夹杂了汉字的日文,也可以用五十音图来表达。只要配合相对应电码,就可以很简单地进行收发报。后来陆荣廷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机会,驱逐了孙中山,并且通电全国,声明两广自主。此举其实是想在事实上形成区域割据,方便自己做土皇帝。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实在是天理不容,一时造成了广东人民“恨桂殊深”的局面。中国最早出现的中文电报编码,是一种所谓“四码法”。发明者已经不可考,最先把这种办法整理出来是在1873年,一个驻华的法国人威基杰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选了6800个汉字,编成《电报新书》,后来郑观应把藏书网这本书改编了一下,使之更适用于中文,增加了更多汉字,改名叫《电报新编》。从此这种“郑码”便成为中国电报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系统。廿六日:寝、宥三十日:陷十二日:文、侵、吻、震、锡第一是它的传输费用。可能不少人都还记得,小学时代的应用文训练里总有练习写电报的内容。老师先给出一件事,然后要求大家拟定电文,谁能用最少的字数把事情说的最清楚,就能得一朵小红花,让邻桌女生多看自己一眼。十九日:皓、效五日:微、歌、尾、未、物对应关系为廿一日:马、箇李敖讲过一个故事。1948年的时候,中国海军在南海抓了一个大海龟,各大报纸都把这当奇闻轶事来报道。但其他报纸都说抓到的是玳瑁,唯独《世界日报》驻上海记者说是乌龟。当时的主编成舍我大怒,发去电报责问,全文仅10个字:“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其对字数的计较,可见一斑。气坏了的张兆和憋了半天,只好吐出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恨恨而去了。韵目代日这个方式影响极广,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写日记写信什么的,都以韵字来代日期。胡汉民临终以前给张学良写了封信,抬笔就是:“汉民皓日抵港,辱承关念,特谢。”张兆和虽然独立开放,但毕竟是个名门所出的大家闺秀,看到这样的文字,不禁气红了脸。羞恼之下,她推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把沈从文寄来所有的信摔到了办公桌上,要胡适给她个公道。在这样的熏陶下,张家的六子四女,皆有不凡成就。不但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成家立业后,都各在文学和音乐领域有颇深造诣。特别是张家四姐妹,更是钟天地之灵秀,个个或慧黠、或温婉、或俏皮,被人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她们在家中自办了刊物《水》,自家人写、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家庭文学刊物(1996年2月,此刊在北京复刊)。叶圣陶由是感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地支也是这么排列的,从一月的子排列到十二月的亥。十四日:寒、监、旱、愿、缉四码电报法持续的时间相当长,一直到1925年,才有注音字母电报法在东北实行了一阵;到了1949年,全国改用拉丁化新文字电报;到了1958年,改用拼音电报。但四码却始终牢牢把持着主流,直到电报消亡。张树声身为封疆大吏,自然传下家财无数,据说仅张家名下的良田就有万顷之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豪富之家。按理说,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只要不过于浪荡,那真的是可以躺在父祖余荫下吃喝玩乐一辈子了,但张冀牖却是这个豪富之家中的一只黑羊。他生平洁身自好,不赌博、不吸烟,不喝酒,虽然出身武门,生平却只爱结交教育和文艺界人士,和蔡元培、胡适等名人以及张闻天、侯绍裘等中共早期党员交往颇密。他在苏州投资创立了乐益女中,聘请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名流任教,此地后来还成为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中共独立支部所在地。英文用阿拉伯数字表达,就可以表达全部日期,而中文如果写全的话,最少也得4个字(一月一日),最多得6个字(十二月卅一日),每个汉字用4个数字编码,就是16~24组,效率相差太远了。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字数,有人就发明了一种特有的韵部计日。这个人叫洪钧。事实也的确如此,大姐元和嫁给了昆曲名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周有光结为连理,三姐兆和的夫君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小妹充和则远嫁了外籍汉学家傅汉思……每一对都是琴瑟和鸣,相守情深。虽然不比唐代名将郭子仪七子八婿的富贵逼人,但张家的后代也自多几分闲逸的诗情乐韵吧。眼看胜利就在眼前,沈从文又拿出了死缠烂打的老办法。当时正在青岛大学任教的他在巴金的指点下,风尘仆仆赶到了苏州,还背了一大包的文学名著和一对精致漂亮的书夹准备送给张允和。二日:冬、萧、肿、宋、沃张兆和当时在中国公学读一年级。她不像二姐允和是个飞扬洒脱的急性子。却也自有自己的小性格在。要好的女同学因为兆和皮肤微黑,又喜欢穿男装,给她取了个绰号“黑牡丹”——这恰恰对了沈从文的胃口,他笔下里的翠翠、里的夭夭,都是黑美人。另外一个传说是关于胡适的。有一回他在北大给人讲课,免不了颂扬白话文几句,有学生起立质疑。于是胡适说前两天有人邀请他去作行政院秘书,被他推辞。他让学生以此事为例,让他们以文言文拟一封推辞电报。其中一封用字最少的文言电报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大笔一挥,用白话文只写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在电报码的附近,是译好的中文,每四个数字上就有一个手写的汉字在那里。当时的电报译员最繁重的工作,就是要靠人工逐字逐句把电报码翻译过来。比如说,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七日,中法关系正在紧张的时候。李鸿章发给过总理衙门一封电报:“密廿六幼樵电告闽河口来法兵船三只鸿沁”,全文共有18字。幼樵指张佩纶,鸿指李鸿章,全电文的意思是,福建海境出现了法国来的三只军舰。熟练的莫尔斯电码电报员一秒可以传送一个字母,但http://wwwo99lib.net培养出一个合格、高效的电报员却十分不容易。每天面对着不同的点、划,就算是铁人也都麻木了。这种状况一直到1920年发明了电传打字机,电报员才算解脱了抄电译电这个苦差事。1938年11月份,日军进入湖南,蒋介石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张治中把整个长沙烧掉。结果还未及疏散群众,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意外失火,导致其他地区纵火队员以为行动开始。结果大火从当天晚上烧到次日中午,长沙军民伤亡惨重,成为震惊中外的一次大事件。这起火灾是从11月12日夜间开始烧起,12日的韵部代码是“文”,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夕大火”。他慢慢地记下来。一生中他不知收听过多少讣闻和喜讯,他总是最先知道别人的痛苦和幸福。那些简略而又不完整的句子究竟说些什么,他早就不去留意了。他耳朵听着,手机械地记着,根本不理会它的内容。中山先生匆忙搭上海军永丰舰避难,和陈一向有竞争关系的蒋介石闻讯星夜赶至广州,登舰侍护孙中山40余日,衣带不解。还写下《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并请孙中山作序……不是物以稀为贵,也不是因为中国CPI比较低,而是因为中国电报员比国外同行更辛苦。虽说没敢当面示爱,但第一封信里,沈从文就直截了当地对意中人讲:“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随后情书的洪流滚滚而来,他说自己“常常为忧愁扼着,常常有苦恼”,又说“男子爱而变成糊涂东西,是任何教育不能使他变聪敏一点,除非那爱不诚实”。早期的电报以直流传输于架空单线铁路,以地气完成回路,不能跨越海峡或远涉重洋。1850年,第一条水线跨过英吉利海峡,和法国连接到了一起,并产生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cable——海底电缆。在某个地方死了一个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人。他现在把这个噩耗抄下来,有人收到后会悲伤地放声痛哭。可是这跟他毫不相干,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机器嗒嗒地拍出几点,一划,又是几点,又是一划。老报务员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立即译出第一个字母,在电文纸上写了一个“R”,接着又写上第二个字母“W”,然后又工整地写上“H”,两竖中间的短横还特意描了两次。“H”后面是“X”,最后一个字母一听就知道是“H”。两个女报务员都很年轻。从开始工作到现在,经她们手收发的电报纸条,顶多也就两万米长,可是,跟她们同事的老报务员却已经超过二十万米了。收报的时候,他用不着像她们那样,看着纸条,皱着眉头,去拼读那些难认的词和句子。他根据电报机的嗒嗒声,就能把电文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纸上。现在他正在收听并记录电文:“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有一次,光绪皇帝收到驻英法大臣郭嵩焘的一份奏折,在奏折里,郭嵩焘参了驻德国大臣刘锡鸿一本,说刘锡鸿“滥用经费”、“挥霍巨糜”、“驻欧使馆不堪重负”云云。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刘锡鸿在4个月内发至七八次电报,而且全是私事小事。光绪皇帝十分震怒,立刻下旨将他撤职查办。清政府派出的驻外使节,一般都是四品以上大员。这等显赫官员竟只因为多发了七八次电报就被处分,可见这电报费用贵到了什么程度。廿八日:俭、勘省字能省到什么程度才是个极限呢?全世界最短的电报是法国文豪雨果发出的,他写出巨著后,把书稿寄给了书商。由于急于想知道读者反映和销量如何,雨果就给书商发去了一条全文只有一个标点“?”的电报,灵犀在心的书商则回复“!”,雨果于是放心。而中文最短电报的世界记录是半个字,记录保持者是民国有名的“白发才女”张允和。其实类似的笑话,军阀们还闹过不少,有些还被传为奇谈。比如陈树藩有一次与靖国军郭坚在陕西境内大战,郭坚抵挡不住,拍了封电报到时任河南督军的赵倜,一共十六个字:“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完了,你贼不远。”言简意赅,大俗若雅,可谓奇葩。电报的原理很简单,说白了就是通过线路传递长、短电脉冲信号之间的规律性交替。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廿七日:感、沁这是什么原因呢?十日:灰、蒸、贿、卦、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规矩叠屋架床,啰嗦得很,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却是恰到好处。那会儿能接触到电报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科举出身,除了四书五经还得懂诗词歌赋。四码电报是流水式的,和字形没有关系。说的简单点,就是把一个个汉字与四个数字组合完全随机地拉郎配,没有规律。背诵起来十分辛苦,优点是绝无重复。所以看老照片老电影,译码员需要常备一本汉字编码书在手边,以便时时查询。当然,也并非一味为了省钱而尽量减字。中法战争在台湾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张之洞一日之内三电李鸿章,每封都在数百字,详述战况,以免贻误战机。这其中的原因,就涉及到中文的电报码问题。随后各国虽然文字有所不同,但都是以这个系统为基础来发展的。……他看得入了神,竟忘记了听机器的响声。等他回过头来,已经漏过了一段电文,他托起纸条读道:“一月二十一日晚六时五十分……”他迅速抄下这段电文,然后放下纸条,用手九*九*藏*书*网托着头,继续往下听:“在高尔克村逝世……”而正在战局胶着不下之际,一封电报——准确地说是一封电报中的一个字却魔术般的改变了整场战争的走向。在舍佩托夫卡火车一站的报务室里,三架莫尔斯电报机啪嗒啪嗒地响着,只有内行人才能听懂这不绝于耳的密语。七日:虞、阳、遇、曷、麌(上鹿下吴)到了中国这里,问题就来了。十三日:元、覃、阮、问、职所以咱们读民国史,动辄提到什么马电、艳电、皓电、铣电,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比如汪精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电报发于日,29日为艳字,故名“艳电”,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日,所以史称“亥敬电”。不料胡适更是个妙人,他笑眯眯地看了信,却吐出一句妙语:“有什么不好!我知道,他顽固地爱你!”随后更说:“我和你父亲很熟,又是安徽同乡,要不,我跟他说说做个媒?”咱们就拿陈嘉庚老先生在抗战时的一封电报作个例子。在两页电报纸的下方印有一排排四字一组的数字,这个就是中文电报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电报码都是手写的。到了1933年的时候,中国正式引入打字电报机,从此电报码的抄录全都变成机器流程,铅字印刷,省却了无数人力。廿五日:有、径说到电报韵目代日,有一件轶事实在是名传千古,而又让人哭笑不得,实在不能不提。第二种是电报的译码成本。因为电报传递的只是信号,还必须让人把文字翻译成电码,再把电码翻译回文字。这在电脑面世之前,是个吃力的活儿。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应该还记得列宁去世那一段儿:除了这些,中国人独具只眼,发明出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省字方式。可是电报为啥这么贵呢?电报的费用主要是产生于两个环节。话说民国初年,苏州城九如巷住着一家名门,家主名叫张冀牖,又名张吉友。说起张家的先祖张树声,可是大大有名,此人是淮军将领,李鸿章属下重臣,积功升至两广总督。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他手创“树字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平定朝鲜壬午政变的吴长庆等名将都出自他的麾下。十五日:删、咸、澘、翰、合张家姐妹得到父亲的允可,欢喜地一同来到电报局,张允和于是发出了这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半字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这个“允”字妙入毫颠,既是电文内容,又是落款;既表明了张家对从文和兆和婚事的赞同,又是身为“媒婆”的张允和的“签字画押”,真可谓是半字道尽无穷意,一封电报结良缘啊。也正因此,沈从文每次见到张允和,都会叫她“媒人”,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到1988年沈从文去世。顺便插一句,张家的后代虽然已经在全世界开枝散叶,但六子中的老五张寰和先生一家如今仍然住在苏州五卅路与十梓街交叉口西北侧的九如巷,本书读者如有机会,可以到此一访。这个提案甫一由大会秘书处公布,立刻得到了极大反响,当即就有19个参议员联名附署。据说开大会的时候,坐在台下的汪精卫听到大会主席公开朗读该项提案时,面色苍白,如坐针芒。两个月以后,他就用行为给陈嘉庚这一提案作了最佳的注脚。话说1911年,辛亥革命名义上取得胜利,但是实际上各地政权多把握在旧清朝官僚的手中,革命进行的很不彻底。比如原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自任湖南军政府都督,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自任南宁军政府都督,都是军阀的势力开始抬头,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的标志。洪钧是晚清一代奇人,一生干了无数让人咋舌的事情。他是同治七年的状元,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50高龄那年,敢在父丧期间纳了一个14岁的妾,浑然不顾舆论涛涛。这还不算什么,他以出使四国大臣之尊,带着这小妾周游欧洲列国,一时各国轰传,争相报道保守的东方古国出了一位情圣大臣。洪钧于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个小妾脱离洪家,重操青楼旧业,改了个名字叫赛金花,一时艳绝十里洋场,从此还有了一部名作……一则为师生,二则年纪悬殊(两人相差8岁),三则沈从文是个面皮极薄的人,周围的人多不看好这段恋爱。可笨人也有笨办法,沈从文就发挥了他的特长——写作,开始对兆和进行了热烈的情书攻势。洪钧这人很怪,一生讨厌西方文化,连照相都不肯,却动手改造了中文电报码。有了校长大人的默许和纵容,士气大振的沈从文发动了更猛烈的情书攻势。但是,张家三小姐这座冰山可不是好爬的,沈从文的信一封一封寄出去,却如泥牛入海般没了消息。有这么一个说法,代表中国近代小说最高成就的是所谓“双城记”,意即钱钟书的和沈从文的。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被很看重他才华的胡适邀到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然而他本性木讷内向,不善言辞,小说写得好,教学却非其所长。当时胡适给他上一次课的酬劳是大洋6元,可沈从文生怕迟到,紧张到第一次上课花了8元钱雇了包车匆忙赶去。课讲的也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引得台下女学生们笑声一片。努力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星移发电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