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遗传素质名词解释释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标准学科专业素养试题库 名词解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标准学科专业素养试题库 名词解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日来源:233网校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责编:yougu&&&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200 / ¥200
¥200 / ¥200
¥200 / ¥200
¥200 / ¥200
¥1000 / ¥550
¥1000 / ¥550
¥1000 / ¥550
¥300 / ¥300
¥300 / ¥300
¥300 / ¥300
¥300 / ¥3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您现在的位置: &&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三
来源:环球网校
  点击查看: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由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1912年提出。
  融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
  隐性课程:一般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教科书中隐喻的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它们能对学生产生经常而有效的影响。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它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教材的设计。
  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学懂,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出它所要测的特点或者属性的程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也叫可靠度。
  难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指测验对不同考生的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课的类型: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四种方式。
  谈话法:是指教师通过和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叫问答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自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思考、练习来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作为辅助的方法配合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的。
  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中获取新知识或巩固、验证既有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知识完成一定操作,形成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方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的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您现在的位置: &&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三
网络辅导试听
教师资格最新资讯 ―>
教师资格试题专区 ―>
教师资格复习资料 ―>
教师资格辅导在线 ―>
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1名词解释-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导读:1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教育人活动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2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3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教育人活动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
2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3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最基本的是工作关系,表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此外还有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和认知关系。
5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6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近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7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8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9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知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11巩固性原则是指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使其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后续学习需要和实践情景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2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已搜集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13学业成就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的价值判断。
14德育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最终达到形成信仰的境界。 2简答题
1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1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2为学校培养目标。3为课程目标。
2教育目的地功能:1激励功能。2指导功能。3评价功能。
3人的发展的特点: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
4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5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6教师的职业素质:1职业道德。2知识基础。3教学能力。4身心素质。
7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组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
8课程类型按教育目标为标准分:1德育课程。2智育课程。3体育课程。4美育课程。5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9以知识性质为标准,可以划分课程标准为:1科目本位课程。2科目相关课程。3科目融合课程。4科目广域课程。5科目核心课程。6经验本位课程。
10基础教育课程的创新体现在那几个方向:1课程目标的创新。2课程结构的创新。3课程标准的创新。4教学方式的创新。5课程评价的创新。6课程政策的创新。
11教育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12教学方法的基本应用策略: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3注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边互动。4注重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5注u重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6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13贯彻启发诱导原则需要注意的方面: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引导学生自求自得。3发扬教学民主,注重相互启发。
1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成立固定的班级,以此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2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3教学内容统筹规划。4教学时间固定。
15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劳动教育。6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教育。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
三.其他题
1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可以说是世界上那个最早的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三百多年。
2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学科的形成。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的起源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8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5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6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的影响。2生产关系的影响。3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7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8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9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的。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发展,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10现代教师角色定位: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1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现代师生关系特点:1民主平等性。2互利互惠性。3合作对话性。
12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系统化。
13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调适取向。3创生取向。
14现代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1对教育目标的评价。2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3对教材的评价。4对课程实施的评价。5对教师的评价。6对学生的评价。
15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应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
16教学过程的规律性:1现代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2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3现代教育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17现代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启发诱导原则。4联系实际原则。5直观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7量力性原则。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19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20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1德育是由道德感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组成的有机整体。2在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3德育要以生活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中。
21现代德育途径:1课程。2团队活动。3校园文化。4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5大众传媒。 22现代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陶冶教育法。4自我修养法。5学校心理咨询法。6品德评价法。
23现代班主任的主要工作:1现代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2现代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3现代班主任的常务事务性工作。
24现代班主任工作的开展:1了解和研究学生。2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3选拨培养好班干部。4加强跟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5营造良好班风。
318地理科学学院 070501自然地理学 023-
初试考4科 101政治 201英语一 625自然地理学 831人文地理学
复试 地理综合
地理综合参考:??《中国地理》赵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杨青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参考:??《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伍光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地理学参考:??《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网站:http://yanzhao./article.php?articleid=173
070502人文地理学专业参考范围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伍光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经济地理》(修订四版)李振泉、杨万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世界经济地理》 陈才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文档下载、教学研究、IT计算机、外语学习、行业论文以及1名词解释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遗传素质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